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阿甘正傳》觀後感範文大綱

《阿甘正傳》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在《阿甘正傳》影片的開頭和結尾,會看到: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從天而降,緩緩地降落在阿甘的腳下。我想,這,其實正是影片在暗示,在暗示我們: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純潔、平淡而美麗,那麼,這個人,一定是阿甘。小編今天爲大家帶來《阿甘正傳》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阿甘正傳》觀後感範文

縱觀好萊塢的電影史,商業電影的製作一直主導着好萊塢的發展。其主要標誌便是爲了尋求利益的最大化,將整個電影產業的工業化。當作爲消費藝術品的電影變成流水線上的工藝品時,就無可避免的會增強其作爲商品的內在屬性,好萊塢的電影導演和電影編劇們在進行創作時,所遵循的原則不過是投資者和製片人所期望的爲了更加快速的消費與再生產。由此,藝術電影在好萊塢被邊緣化,而商業電影則單一的類型化發展。儘管電影的技術手段一日千里的變換,各種電影流派、思潮、表現手法層出不窮,但戲劇或者借鑑戲劇結構的類型電影一直是好萊塢電影生產的主流。

在一百多年間,好萊塢電影只有在上世紀50年代受到過歐洲藝術電影的影響。但在60年代末便迅速回潮,本土電影重回主流。究其原因,其一是諸如意大利的新現實主義、法國的左岸派等等歐洲的藝術電影並不適合北美觀衆的觀影習慣,其二則是好萊塢的電影人在藝術電影方面達不到歐洲電影的高度,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藝術電影在商業電影的最重要的陣地根本就沒有生存的土壤。在70、80年代的壓抑積蓄之後,好萊塢電影終於在90年代強勢迴歸,一大批優秀電影井噴似的出現,如沉默的羔羊、辛德勒的名單、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等等,其中阿甘正傳以不到六千萬美元的製作,狂攬近七億美元的票房,並一舉奪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巨大成功。

影片中的阿甘一生只愛過兩個女人,一個是他的媽媽,另一個是他從小的好友珍妮。

阿甘的媽媽只教了他一件事,那就是告訴智商只有75的弱智的阿甘:“你和別人沒有什麼不同。”爲了讓阿甘能像正常的小孩一樣接受正常的教育,她不惜以身體爲代價,換取學校校長同意阿甘入學。當校長從房間內走出,阿甘模仿牀第之歡的那聲怪叫響起時,雖然導演有意的將這一悲劇色彩的場景處理成了頗具喜感的戲份,但這聲怪叫聲裏潛藏着的那份強烈的悲涼的母愛,卻足以刺痛任何一個稍具良知的人的心。

正如她所希望的那樣,阿甘非常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的缺陷,在阿甘小心翼翼的保護自己自尊的同時(阿甘從不承認自己弱智或者笨,他只說自己不聰明),他並沒有因此感到自卑。她並沒有教給阿甘更多的如生存的技能,人生的信仰等等每個母親都會教給孩子的東西,她的一生確實是只用那句話影響着阿甘,正如她臨終前所講的那樣:“……過我不知道,但我註定做你媽媽。我已竭盡所能。”影片所表達的主題不是母愛,但本片裏塑造的這一別樣的母親形象,所傳遞的溫暖卻是最多的。

像很多人喜歡將電影賦予更多的象徵意義一樣,珍妮這個人物也被過度的解讀。對於珍妮悲劇命運的成因,其悲劇命運是由其父親對其的變態經歷而造成的性格決定的結論。這種分析和結論的方法都源自對本片類型的理解側重於史詩性電影,如果將本片看做一部愛情片,那就很容易發現,珍妮這一系列複雜情節不過是衆多電影結構表現技巧中一種對比的方法,導演想要通過外延符號所表達的內涵能指其實是在珍妮與阿甘的關係上:

珍妮與阿甘再次重逢,阿甘向珍妮求婚:

阿甘:嫁給我吧?

珍妮回頭看着阿甘。

阿甘:我會成爲一個好丈夫的,珍妮。

珍妮:你會的,福雷斯特(阿甘)。

阿甘:但你不肯嫁給我。

珍妮:你不會想娶我這樣的人。

阿甘:你爲什麼不愛我呢?珍妮?我不是個聰明人,可我知道什麼是愛。

珍妮的這一句“你不會想娶我這樣的人。”足以解釋導演賦予珍妮在影片中的所有本文信息。因爲父親給她帶來的陰影,讓她覺得沒有資格愛阿甘,也沒有資格接受阿甘的愛,所以她放蕩,遊離在各色男人的懷抱裏,所以她拒絕阿甘一次又一次的愛。珍妮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甚至沒有意識到她對阿甘的愛,直至她再也不堪這樣壓抑的、僞裝的、痛苦的生活,準備從陽臺上縱身一躍,結束一切,直面死亡時,內心裏最後一絲不捨才讓她明白,那最柔軟的地方,滿滿當當的裝的全是阿甘。

於是她回到了阿甘身邊,短暫的相聚後,她再次的離開,只不過這次離開是爲了重生,是想洗盡鉛華後有資格愛和被愛。可惜的`是,對珍妮而言,命運註定是悲劇的,她帶着小阿甘靜靜地等着時間讓自己蛻變時,生命並沒有給她太多的時間,一種當時的醫生連名字也叫不出病快速的吞噬着她的身體,她已經沒有時間再完成蛻變,這一次,她選擇了主動,在那個溫暖的午後,她問阿甘說:“你願意娶我嗎?”

珍妮很長時間內都沒有明白自己對阿甘的感情,阿甘同樣也沒有明白,所以他才問:“你爲什麼不愛我呢?珍妮?”但是他並不在乎,不在乎她和多少個男人上牀,不在乎她想離開時就離開,想回來時就回來,不在乎一個沒有生存希望的女人在絕症的時候才把餘生託付給自己,他只知道自己想她,孤獨的時候想,開心的時候想,生死的時刻也想,對他而言,沒有什麼比牽手時真實的存在感更重要。這樣一種接近純粹的、幾乎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在任何時代都能熠熠生輝,彌足珍貴。

阿甘和珍妮之間沒有任何的諸如生死與共、不離不棄的諾言,他們甚至沒有談過戀愛,在他們那裏,愛情如同煙花一般璀璨,也如同煙花一般的短暫,在珍妮的最後一個鏡頭裏,阿甘在靜靜的述說着他一路走來時,路途上那些美麗的風景,珍妮無比遺憾、愧疚的說:“我但願那時和你在一起。”而阿甘回答說:“你確實在的。”是的,對他們而言,生活裏彼此擁有的時間實在太短太短了,但是,對於一份愛情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本片是根據溫斯特.格盧姆的同名小說改編,在原着的基礎上有刪減,也有增加,總體上保持了原着的主要內容,採用的是濃縮的編劇手法。雖然編劇埃力克.羅斯憑此奪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但這並不能掩蓋掉改編的缺陷。原着的內容十分繁冗,沒有任何一種編劇技巧能將其完整而高質量的轉化成120分鐘的電影情節,雖然羅斯有刪節,但仍顯得大而全。

阿甘所經歷的美國50年代的幾乎所有歷史事件的情節佔據了影片很大一部分篇幅,但這些情節並不是做爲主線或副線發展而來的,而僅僅是爲了全面展現美國當時的社會、政治生活,其中對水門事件、乒乓外交和小石城事件的處理最爲生硬,場景間轉換不流暢,情節發展好像剪輯跳接。然而處理最不如意的還是體現在對整個影片風格的把握上,原着是部政治荒誕諷刺小說,情節誇張,羅斯沒有給予這些誇張情節以嚴肅的加工,處理的稍顯簡單,成爲橄欖球明星、越戰中立功、捕蝦成爲鉅富、慢跑全美等一系列情節,被描述成了像童話一樣的簡單,缺乏真實的質感。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喜歡並且擅長電影數字特效,因此在他的電影裏,場面調度和鏡頭都顯得很平淡真實,只有爲數不多的幾個長鏡頭纔有稍許的幾分電影的意境,讓我們看看珍妮墓前的阿甘的一段獨白:

“.....是否我們每個人都有註定的命運......,還是我們的生命中只有偶然,像在風中飄.......但我想,或許兩者都有吧,也許兩者都在同時發生着,可是我想你,珍妮。如果你想要什麼,我就在你身邊。”

漸漸拉遠的鏡頭裏,一羣飛鳥飛過,阿甘回過頭望,在黃昏的大樹下,心愛的珍妮安靜的睡了,就睡在他們兒時玩耍的大樹下,此時的阿甘,是想起珍妮彌留時說的那句也是唯一的一句:“I Love You”,還是他們在青春時節珍妮說的第一句臺詞:“run,Forrest,r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