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芝加哥的觀後感大綱

電影芝加哥的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導語:《芝加哥》是改編自同名百老匯劇的音樂歌舞片,由羅伯·馬歇爾執導,蕾妮·齊薇格、凱瑟琳·澤塔-瓊斯、理查·基爾、約翰·C·賴利等主演,影片於2002年12月10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的是兩起發生在芝加哥的案件,經過律師比利炒作後聲名大噪的故事,將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芝加哥不擇手段求出名的世態演繹的淋漓盡致。

電影芝加哥的觀後感

《芝加哥》不乏濃墨重彩,歌舞升騰。但是在一組組幽默的、搞笑的鏡頭後,依然發射出冷峻、犀利的鋒芒。

影片中的情節設置和人物設置都賦予幽默和搞笑,以詼諧、遊戲的態度反襯嚴肅的主題,以喜劇的形式表現悲劇的內容,讓觀衆在輕鬆的劇情裏思考着不輕鬆的主題。

首先,片中的劇情始終圍繞着律師比利如何想方設法幫助羅克茜成爲舞臺上的明星。舞臺是一個表演的空間,不同於真實的世界。舞臺上表演的成功離不開臺下的精心策劃、反覆演練。這就使得劇本中包裝明星的一切造假活動得以順理成章地展開。比利爲了讓羅克茜成爲明星,首先是對羅克茜的身世、經歷、作案動機重新編造,對她進行形象包裝,然後他們不分晝夜地進行演練,直到羅克茜能把編造的臺詞背得滾瓜爛熟,脫口而出。接着,比利進行了精心的策劃:一是羅克茜答記者問那場戲,藉助新聞效應,羅克茜一夜成名,由一個殺人兇手搖身一變,成爲一個受人同情的無辜的弱者;一是法庭上比利爲羅克茜辯護的那場戲,羅克茜無罪釋放。同樣是藉助新聞效應,羅克茜與凱莉成爲舞臺巨星,她們那精彩的雙人舞贏得了觀衆雷鳴般的掌聲。但給觀衆印象最深的卻是臺下比利那燦爛的微笑``````

舞臺後的暗箱操作與舞臺上的完美演出、羅克茜的謊話連篇與老百姓的信以爲真、比利的惟利是圖與法庭上的道貌岸然都構成了一組組強烈的對比,具有很強的諷刺性。其次,影片中的人物都表現出扭曲變形。人喪失了智性情感,不再高雅偉岸,溫柔美麗,而變得猥瑣渺小,滑稽可笑。從律師到“無辜的受害者”,從新聞記者到法庭審判官,從明星到追星族都成了揶揄調笑的對象。即使是忠厚善良的老實人湯馬斯———羅克茜的丈夫也不例外。忠實的湯馬斯,爲了不讓妻子入獄,強忍戴綠帽的恥辱,主動承認自己是殺人犯;爲了給比利付5000 元律師費,湯馬斯東拼西湊,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當聽到妻子編造的懷孕日期時,老實人終於爆發出對妻子不忠的憤怒,但他並沒有放棄對妻子的救贖。法庭上,衆記者煙消雲散後,只有他在那兒耐心地等待着妻子的歸來。這反而讓羅克茜覺得奇怪:“你要幹什麼?”“我想帶你回家———你想要的',還有孩子。”“這不可能!”羅克茜尖叫起來“, 天啊! 你真的相信? 我沒有孩子。”說完,羅克茜再也不關心丈夫的存在,只顧看着窗外,爲自己不再受關注而百思不得其解。“沒有?”可憐的湯馬斯好象掉進了一團霧水裏,獨自一人悻悻地轉身而去。

在影片中,誠實善良反而變得可笑,痛苦和不幸成了開玩笑的對象,人類的處境變得冷酷而荒謬。人們不再天真,不再有理想,不再有崇高感和悲劇感。面對自身這一現實處境,人們甚至沒有憤怒,只有麻木,就象湯馬斯一樣。正如哈桑在《後現代轉折》中所說:“後現代不再狂躁,他在冷漠的世界中,展示了後現代藝術家眼中那恐怖和卑瑣的世界。”但在這種表面平靜中,卻蘊藏着內裏的冷嘲、戲謔與解構。

“戲笑釋一切”、“一切皆戲笑”是該片的特點,也是後現代電影共同的基調。但該片在鏡頭語言的使用上,有時過於強調後現代電影的拼貼意識———對故事的敘述採用無序的拼貼、畫面與畫面之間使用大量的跳接,這樣有時會給觀衆帶來視覺接受上的斷裂,造成觀衆審美接受上的間斷性、跳躍性。

儘管這樣《, 芝加哥》依然是一部上乘之作,它的成功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啓示。首先,該片包含了成功的商業片所具備的多種元素。如該片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片中大量的歌舞表演都具有很強的時代性、觀賞性。在那充滿着動感誘惑與活力四射的歌舞表演中洋溢者濃濃的異域激情和個性張力。該片的好萊塢色彩也十分濃厚,造型、剪輯、聲音的優質要求使得這部作品是一部符合好的工業標準的作品。此外,該片情節曲折,兇手與美女、嫉妒與陰謀的情節設置使得片中劇情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其次,該片還具有很強的現實批判性、藝術性。因爲一部影片僅僅具有商業性還是不夠的,有藝術性的電影纔會有長久的生命力。《芝加哥》結構緊湊,人物個性鮮明,讓觀衆在色香味俱佳的視覺拼盤中感悟那深層的社會內涵和強烈的批判意識。馬賽爾·馬爾丹曾說過:電影是一種企業,也是一門藝術;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存在。影片的商業性和藝術性並不矛盾。《芝加哥》就在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之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