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媽媽別哭電影

媽媽別哭電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媽媽別哭改編自現實中母女遭遇的故事。小編整理了,歡迎欣賞與借鑑。

媽媽別哭電影

媽媽別哭電影觀後感一:

如果要挖掘人性、深刻探討陰暗面,那麼片子就該抓住每一個人物的性格,探討他做了什麼和爲什麼做這兩件事,尤其是那些主角以外的人物,每個人都該有一段濃縮但鮮明的背景作爲基礎,讓片子紮根泥土,連接到每個人。但這部片除了主角以外的人物,每一個都缺乏肉體,只是一張或黑或白的白紙。

首先說施暴者,這個不良少年的團體,每個學校裏大約都有這樣的壞學生。但是這羣孩子顯然超越了一般的界限,兇殘、人性泯滅、毫無良知,把性侵害當成娛樂,把同班同學lin辱性侵後毫無罪惡感,甚至極度張狂的幾次要挾對方,持續進行性侵害。而主犯更幾乎是一個毫無人性的反人類型的人物。我很希望導演給於一點點筆墨探討下這羣少年犯的出身背景和平日生活狀態,但是,少年犯的父母們僅有的兩次出場只表現了他們的淡漠,是否有家庭暴力、貧窮、幼年性侵害等等的背景全部都沒有交代,於是我們只能認爲,導演的用意是在說“任何普通的家庭都會產生這樣社會渣滓”。這樣一來,片子的深刻性就只能停留在平淡這個層面上了。

接下來,是警察父女。在結尾,警察觀看手機錄像的那瞬間,我有一度以爲編劇胸中宏偉的志向終於揭曉了,這個女孩的身份纔是隱藏最深的主犯。但原來她是旁觀者,這本是觀衆一開始就料到了的,是編劇令觀衆以爲這裏面有個蕩氣迴腸的鋪墊,但其實真相只是令人哭笑不得。導演給了很多戲份讓警察表現他和母親的同理心,但最後這些同理心毫無用處,警察本可以以一個父親的立場表現出一些他的態度,但最後他的行爲也很令觀衆失望。但這份失望又和《熔爐》的徹骨之寒不一樣,除了對這個人的不理解之外,很難有更深的感觸。

這個片子裏,母親的形象是最重要的,但劇情有幾處處理的很難以理解。對於受到嚴重侵害的女兒,母親讓她獨自出門學琴的情節令人覺得很彆扭,好像是爲了引出女兒下一步慘劇而故意爲之的生硬鋪墊。全篇最感人的地方就是蛋糕“媽媽不哭”的點題,最悽慘的地方是母親看着女兒生前受lin辱的錄像崩潰大哭,最令人窩火的地方是母親對少年犯的反覆詢問“爲什麼,爲什麼”,在早該明白這是一羣人性泯滅的禽獸的時候,還依然不放棄要和對方進行人性的對話,以至於有了令觀衆最不能接受的,對主犯的寬容和“她喜歡你”的極度諷刺的剖白。

最後說說演員,女兒的演員今年二十出頭,但是飾演中學生毫無維和感,青春的美貌和單純十分令人信服,最後那些“愚蠢”的行爲其實完全可以理解,少女的時代,一直活在卡通、大提琴、甜品屋的世界的小女孩,在精神崩潰邊緣做出那樣的舉動只能讓觀衆扼腕美好的逝去和現實的殘忍。

母親的飾演者還不錯,但看到女兒錄像的那場戲好像還可以更加激烈一些。後面的人物形象偏軟弱、單薄,大概也和劇本有關,不是演員自己的問題。前面母女和諧的場面演的很好很平實,看了結尾再回想前面,是最殘酷的對比。

最後,說說少年犯的扮演者。男藝人真的是不能輕易嘗試這種角色,你可以演賭徒、強盜、小偷、乞丐、哪怕是殺人犯,但是對於女性觀衆來說,性暴力罪犯的形象太牽動人心了,這種角色絕對是男性藝人要慎之又慎的選擇。那個主犯少年的臉絕對算得上清秀二字,但是至今看到仍覺猙獰。也許是無法接受每個少女夢中都會有的學校裏寡言而又孤獨的壞小子和令人髮指的qiang 奸凌虐少年犯的對比,這一點,或許也可以給所有分不清現實與虛幻,在真實生活裏迷戀小混混、壞孩子的單純少女一個冷酷的告誡。

媽媽別哭電影觀後感二:

電影本身的確非常壓抑,極大的篇幅都在描寫女兒遭受到的侮辱,還有母親無力的掙扎。畢竟這不是復仇片,也不是動作片,這只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作爲一名平凡的單身母親,遇到這種事情,法律和警察都幫助不了自己的情況下。試問一下:如果是你,你又能有什麼好的辦法?

這部電影壓抑,無力,它無法給觀衆需要的暢快淋漓的復仇,因爲這就是現實。

現實就是如此無力。

整部影片出現了三次圍巾,開頭母親離婚開始新生活;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裹着兇器。這是一位無奈的母親一步步被逼上絕路。

雖然一些年輕演員的表演有些浮誇,但是,就是衝着改變自真實事件,我也希望頂上去!報復社會!

媽媽別哭電影觀後感三:

有人說片中的復仇不“過癮”,我卻覺得這更真實。那些暢快淋漓的'復仇都是編出來取悅觀衆的。現實中一個母親能夠做出的復仇能是怎樣呢?《七天》和《告白》裏那樣的復仇,真實生活中大概不會發生吧。

關於這樣的事件,在現實中我也聽別人說起過。記得初中時曾有這麼一件事---兩名初一男生被開除,佈告上寫的是莫名其妙的“罪名”:不交作業、曠課、頂撞老師等等。後來我聽說真實原因是他們qiang 奸了同班的一個女生,就在他們班教室裏。這案子後來怎麼判的我無從瞭解。但我知道中國法律規定,年滿十六週歲要負完全刑事責任。從電影中看,在韓國顯然不是這樣,這個年齡也許是十八週歲。但這不重要,問題在於,那些不到年齡的人犯罪了怎麼辦?誰來制裁他們?怎樣制裁?片中沒有給出答案。

我能想出的方法就是把那些犯罪者隔離起來。少管所可能就是這個意思。但我對把他們改造好毫無信心。我相信有一部分人確實是“失足”,是一時衝動,“本質還是好的”“小孩子做錯事總是可以原諒”。但像這部電影裏的那幾個男孩,那種經過認真謀劃的犯罪,並且毫無悔改之心,實在看不出有什麼改變的辦法。根據休謨的看法,那些冷酷的殺人者有時恰恰是經過極端冷靜的計劃後纔去行動的,因此不能說他們殺人是因爲“沒有理性”,真正出問題的是他們的感情,因爲他們不能像正常人那樣體會到別人的感受。這就使改造他們變得極爲困難,因爲一個人的感情一經異化想要再令它迴歸正常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無疑是讓人絕望的結論。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阻止他們繼續危害社會,而無法企圖把他們改造好。

而現在的問題正是司法無法起到這樣的作用,致使那些人可以逍遙法外,繼續威脅別人的安全。

片中受害女孩說過一句話“爲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這是一個更復雜的問題。固然,女孩自我保護意識不足也是一個原因,但這不是指責受害人的理由。該指責的首先是教育的缺陷。因爲天真爛漫的小孩子對世界只有美好的幻想,而教育就是需要告訴他們有陽光的地方也有陰影,面對險惡需要學會保護自己。在此我回想起我們的中學思想品德課本,其中面對性侵犯時的防護等內容始終語焉不詳。這就難以讓孩子們形成正確的認識。教材的編纂者自以爲不談這些問題它們就不會發生了嗎?影片中那種情況可能有女孩自己“失誤”的原因。但現實中的案件卻不只是這樣,即使你沒有做錯什麼,不幸也還是可能降臨。

那種見神殺神、見佛殺佛的復仇片看起來當然是酣暢淋漓(如《颶風營救》)。但如果犯罪受害者的親屬除了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復仇,而別無他法來懲治邪惡、爲親人申冤的話,那無疑將是司法體系乃至整個社會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