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盲視》觀後感

《盲視》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德國盲女Sabriye Tenberken獨自行走西藏,被這裏奇異的地域文化及那些不被社會重視的盲童所觸動,於是與自己來自荷蘭的好朋友,冒險家Paul Kronenberg 一起開設了拉薩第一所盲人學校。

《盲視》觀後感

作爲這所學校的負責人,Sabriye Tenberken傾盡全力照顧這些與光明絕緣的孩子們。讓他們得到了應有的教育和陽光般溫暖的關愛。他們的善舉打動了許多人,於是這羣弱勢羣體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與愛護。

2006年9月,一部關於這羣孩子的故事被搬上加拿大的大熒幕,不少身在異鄉的健全人爲這羣不屈的孩子留下了感動的淚水。這部影片是《盲視》,由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導演露西·沃克執導。

作爲紀錄片,《盲視》沒有直接將攝像頭的視角對準這些殘疾孩子的日常生活,反而是通過盲人學校開展的一次活動從側面表現出了孩子們內心的孤獨,以及釋放內心自由的渴望。雖然影片極力尋求一個客觀/百度一下:牛BB文章網/的態度,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對事件進行講述,然而畫面上廣袤的草原、高聳的山巒和渺小卻堅韌的孩子還是深深觸動了我。

影片開始,一個叫做埃裏克的登山英雄進入我的視野。這位來自英國的登山探險家與那些孩子們一樣,是個盲人。然而,在肢體殘缺的艱苦條件下,他竟然成爲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瑪峯的盲人探險家,創下了令人歎服的奇蹟。

Sabriye爲了讓孩子們感受英雄的力量,力邀埃裏克到西藏參與了一次與六位西藏盲童共同登山的活動。活動過程中將會遭遇到的困難是人們難以想象的,甚至六位盲童的父母都難以理解這項活動的意圖,然而這羣孩子憑藉自己的毅力以及這位來自異國的英雄的幫助又一次創下了奇蹟。

影片中展示了西藏的風土人情和孩子們各自的不幸遭遇,沒有驚險離奇的場面,也沒有煽情的言語和音樂。一切都看似平靜,然而是鏗鏘有力的。所有的一切都直射眼球,撞擊心靈。

尤其是在巍峨、陡峭的羣山中,一羣孩子們艱難地行走於坎坷的小道上。他們是那樣的渺小,小到只有綠豆那麼大。羣山間白雪皚皚,他們身處隨時都可以被大自然創造的怪獸吞沒的危險,可是他們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依舊勇敢地前行,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如此堅定、有力……

我折服在他們幼小身體裏釋放的強大力量下,人與自然的抗爭、人對自然的依賴、人對自然災難的不妥協,在孩子們踏上雪山的那一刻交織在一起,編織成了最絢爛的一幅西藏勝景。

影片結束時,我心裏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所有的滋味在我血液裏涌動。真不知道他們燦爛的笑容裏曾容納過多少眼淚,他們每一個人的經歷中流淌過多少鮮血。他們卻從未向命運低頭,用心靈之眼爲自己打開了一扇窗,看着外面那片我們無法見到的精彩。

紀錄片的名字很有趣,叫做《盲視》,真是一句雙關。據記載,“盲視”是一種生活在意大利和克羅地亞水域的不同尋常的兩棲動物,它們一生都生活在水環境中,其幼體長有腮。在深水下,它們可以生存100年,甚至可以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裏不吃任何食物。

世間竟有如此神奇的動物,而且具有如此耐力,真是大自然了不起的傑作。猜想導演在製作本部紀錄片時,定對這些孩子寄予了厚望,希望這些具有堅強品質的孩子們可以如“盲視”一般勇敢地、長久地活下去。

孩子們很爭氣,沒讓關注他們的人羣失望。在影片的最後交代了六名登山兒童現在的處境。他們都很好,甚至比許多身體健全的孩子們過得都好。

而Sabriye Tenberken和Paul Kronenberg開辦的盲童學校還將繼續四處尋訪那些失去光明的孩子們,讓他們在無光的世界裏度過光影琉璃的生活。

祝福他們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