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總結 > 石首市產業精準扶貧工作總結

石首市產業精準扶貧工作總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石首市連續五輪“三萬”活動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爲先進縣市。在第六輪“三萬”活動中,該市堅持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聚焦精準扶貧,突出產業培育,通過科學謀劃、匯聚優勢、加強培訓、創新機制,努力培育優勢產業,紮實推進扶貧攻堅,實現了產業發展、精準脫貧和集體增收的共贏局面。

石首市產業精準扶貧工作總結

一、科學謀劃,調優產業結構

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培育主導產業促進精準扶貧的指導意見》,制定了種植、林業、畜牧、水產、農機、旅遊、電商等產業扶貧實施方案。全市按照“一方一業、一村一策”的發展要求,謀劃大產業,網絡貧困戶,實現規模基地和單個農戶的整體聯動。

1、水田擴大綜合種養。通過不斷優化水稻種植模式,逐步向優勢產業轉型,努力實現調優提質增效。實行“水復旱、水改旱”8萬畝,發展“稻?蝦(蟹、鰍、鱉、鴨)”等稻田綜合種養20多萬畝,覆蓋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調關鎮發展蝦稻連作7萬畝,僅水田養蝦畝平創收3500多元。高基廟鎮發展水稻制種3000畝,建成全省最大的水稻制種基地。團山寺鎮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發展綠色農業,新增再生稻1萬畝、稻鴨共育2000畝。

2、旱地主推果蔬產業。當前棉油種植效益低下,全市大力推進旱地結構調整,新發展瓜果面積2萬畝、蔬菜面積5萬畝,逐步建成萬畝設施果蔬、萬畝西蘭花、萬畝冬(南)瓜、萬畝甘藍等特色農業基地。充分發揮康星西蘭花、南鑫蔬菜、天字號瓜蔬、羣發南瓜、福友蘑菇等品牌優勢,輻射帶動周邊貧困村發展特色產業,加速脫貧致富。

3、山林發展生態休閒。以國家級保護溼地天鵝洲、省級旅遊目的地桃花山和白鷺棲息地六虎山等優質生態資源爲重點,大力培育觀光農業、休閒採摘、生態旅遊產業,變產區爲景區、變民房爲客房、變產品爲禮品,增加農民收入,助推增收脫貧。新發展農家樂145家,開發桃花山三菱湖溼地公園,建成荷花觀賞區1000畝、桃林賞花區2000畝、泛舟遊覽區5000畝,年接待遊客50萬人,創收6000多萬元。

二、匯聚優勢,推動產業發展

該市謀劃和推動產業發展,特別注重發揮鎮村的主體作用、市場主體的帶動作用和部門單位的幫扶作用,真正形成了上下齊心、優勢聚集、共謀產業的良性發展態勢。

1、鎮村主體責無旁貸。結合鎮村發展實際,廣泛徵求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和老黨員的意見,選準致富門路,明確今後發展方向。全市41個貧困村都選準了主導產業,其中22個村發展蝦稻連作、2個村發展水稻制種、7個村發展蔬菜種植、9個村發展瓜果茶種植、1個村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同時,各村依託資產資源發展產業增收,有274個村集體收入達5萬元以上,78個村集體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分別佔總村數的95%、27%。團山寺鎮推進綠色示範,建設生態農業,發展油稻模式3萬畝、特色水產1萬畝、優質茶葉5000畝、水禽5萬多隻。久合垸鄉通過招引上海藍海、久澤等企業,培育壯大湖北久裕、心語林苗木、福友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在高梅線、省道S480沿線建設千畝葡萄、千畝中藥材、千畝蝦稻連作、千畝紫薯和500畝盆景基地。高陵鎮以晏茅路沿線7個村爲基礎,打造現代農業示範長廊,創建了千畝蔬菜、千畝葡萄、千畝苗木,千畝蝦稻連作、千頭肉牛養殖等基地。調關鎮連新垸村結合村地勢低窪的特點,發展西蘭花種植,制定了土地流轉、基地務工、訂單種植的幫貧模式,穩步帶動200多戶脫貧增收。小河口鎮老洲嶺村通過招商引資,連片推進土地流轉,新發展稻蝦連作1000畝、香芋種植1000畝,實現銷售收入620萬元。

2、市場主體競相帶動。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投3.6億元,帶動周邊農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種養,實現增收致富。大垸鎮天字號瓜蔬合作社引導秦黃線3個村新發展蔬菜基地1000畝,幫扶貧困村古長堤村建設蔬菜大棚80畝。小河口鎮組織5家合作社吸納會員1170人,其中貧困人口345人,其中羣發蔬菜合作社流轉土地6000畝,今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000萬元,社員人均可增收1.4萬元。調關鎮元豐蔬菜合作社流轉土地2000多畝,帶動267個貧困戶入社、入股、勞務、種植、流轉等,獲得土地流轉和勞務工資雙份收入,並與29戶貧困戶實行種植產銷對接。

3、部門幫扶盡其所能。採取財政獎補、單位幫扶、支農捐款、金融扶持、社會資本參與、農戶自籌等辦法,籌集整合各類資金11.9億多元,投入扶貧攻堅和產業增收,實現融資投入“大聚匯”。增加信貸投放,相繼投放了5000萬元“助農貸”、1000萬元“扶貧貸”等支農貸款,爲帶動脫貧產業的市場主體貸款2.4億元。落實單位幫扶,各級工作隊爲聯繫村新引辦各類經營主體1100多個,落實幫扶資金1361萬元,一半以上用於生產發展。省供銷社工作隊結合白洋林村實際,重點發展蝦稻、皺皮柑、散養土雞三大產業,新發展龍蝦2000畝、皺皮柑1萬株、土雞1.5萬隻。市財政局工作隊聯繫綠源蔬菜合作社,在楊家潭村建立產業脫貧示範基地,新建蔬菜大棚220個,實現了有種植意願的貧困戶全覆蓋,每個大棚年增收1萬元左右。

三、強化培訓,提高內生能力

針對部分農民特別是貧困戶發展生產缺少技術的問題,該市逐一摸底,分門別類,組織有關部門會商,分期分批開展培訓,做到參訓對象精準、定向培訓到人、資料分發到戶。

1、實用農技培訓注重“短平快”。針對綠色發展、瓜菜林果、蝦稻連作、水產生產、畜禽養殖、農業機械等用工訓期較短、內容較實、見效較快的特點,採取學校培訓、巡迴培訓、入戶培訓、網絡培訓等方式,組織各類培訓1135期,培訓科技示範戶3000人次、貧困人口3.9萬人次。

2、職業農民培訓注重“穩準實”。爲確保就業穩定、技術對路、收入實在,優先對接重點貧困村,優先選擇貧困戶,對有創業願望的農戶免費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全年開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18個,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人,涉及水稻、蔬菜、水產、畜牧、農機等專業。搭建“掌上農業”互動服務平臺,開展在線診斷、答疑、指導,強化新服務、新技術推廣,實現扶智脫貧。

3、創業就業培訓注重“高精廣”。力求技術含量高、參訓人員精、創業平臺廣,通過整合人社、農業、教育、扶貧、商務等部門培訓資源,開展就業技術培訓5100人次,在參訓的1000多貧困人口中已有200多人自主創業增收。以全國第二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項目建設市爲契機,動員電商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自建平臺發展電商營銷,帶動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殘疾人、留守婦女、貧困人口等2067人就業。

四、創新機制,築牢發展根基

發展主導產業必須建立健全良好的推動機制。該市重點在項目整合、跟蹤服務和工作問責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並狠抓落實兌現。

1、整合使用項目資金。市政府出臺了《關於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開展“三合三創”的實施意見》(即整合項目,創新投入機制;整合資源,創造聚集效益;整合力量,創優發展氛圍),重點集中一批項目資金打造石首“三農”發展的特色與亮點,切實破解之前項目資金分散使用、“撒胡椒麪”等現象。今年整合項目資金5億元,重點建設扶貧開發、產業培育、農業示範、生態保護、農水建設等十大工程。每項工程都明確一個重點區域和投向,其中扶貧開發重點投入41個貧困村;產業培育重點支持產業優勢明顯的鄉鎮;農業示範重點支持久合垸果蔬之鄉和團山寺鎮綠色發展模式;生態保護重點支持“綠滿石首”、溼地和湖泊保護;農水建設重點推進骨幹溝渠疏洗、村級泵站升級改造和聯合垸片區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

2、跟蹤服務貧困對象。按“項目到村、受益到戶”的要求,重點扶持貧困村實施產業發展項目220個,把產業扶貧項目補助與促進低收入農戶直接增收相掛鉤。強化低收入農戶動態服務,實行全年監控,對中途因病因災返貧的對象,重新納入幫扶範圍,及時跟進幫扶措施。對增收取得一定成效,已脫離貧困的對象進行密切跟蹤,防止返貧。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全市5983個貧困人口依靠產業發展脫貧,其中僅龍蝦養殖就使1300多個貧困人口摘掉貧困“帽子”。

3、實行產業發展問責。該市結合產業發展指導意見,以引辦主體、帶動農戶、產業增效等爲重點,明確了鄉鎮、部門、村場發展主導產業的年度目標任務和考評驗收辦法,半年一觀摩,一年一考評,將考覈結果納入績效、“三農”和“三萬”工作考覈,對未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嚴肅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