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XX區農業產業化的探索與實踐 調研報告

XX區農業產業化的探索與實踐 調研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XX區農業產業化的探索與實踐 調研報告

農業產業化的探索與實踐
----萬州區五橋移民開發區以重專大戶爲突破口推進農業產業化

農民溫飽問題解決後,如何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小康進程,是貧困山區黨和政府面臨的一大難題。重慶市萬州區五橋移民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面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變化,從1999年開始,探索出了以扶持發展重專大戶爲突破口,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村奔小康的新路子,取得了顯著成效。1999年農業增加值還呈負增長,2000年起連續三年保持高速增長,2012年實現農業增加值6.1億元,較上年增長6%,分別高於全國、重慶市和萬州區3.5、1.8和1.7個百分點,其中重專大戶在農業增加值增長的6個百分點中貢獻了1.9個百分點。中央電視臺、《中國農村科技》、《重慶日報》等多家媒體曾先後報道了五橋農業發展模式。

成效:破解了貧困山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五大難題

——扶持發展重專大戶,有效解決了貧困山區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商貿薄弱,“龍頭”帶動不強的問題。五橋是1993年新建的縣級行政區,工業及商貿基礎十分薄弱,在實踐中實施農業產業化,推行發達地區 “公司+農戶”的模式,缺乏工業“發動機”,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因而產業化十分艱難。面對現實,五橋探索扶持發展重專大戶,讓重專大戶充當發揮龍頭企業在產業化鏈條中的作用,取得好的效果。全開發區從1999年至2012年對沒有龍頭企業的產業中新發展346戶加工大戶、672戶運銷大戶,引領農民奔市場,推動了轄區走馬片的長毛兔產業、沿江一線柑桔產業、城郊商品蔬菜產業的起步發展。
——扶持發展重專大戶爲突破口,有效解決了貧困山區推進農業產業化鏈條不緊,質量不高的問題。重專大戶是五橋探索產業化“龍頭聯大戶,大戶帶農戶,大戶撐基地”模式的中心環節,在產業化鏈條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橋樑紐帶作用。在以往產業化發展實踐中,龍頭企業無法與普通農戶實施有效的經濟對接,產業化基地因分散在完全沒有抗禦市場風險的千家萬戶中發展,踐約率低,結果是公司埋怨農戶,農戶埋怨政府。同時,由於農民經濟實力有限,種養規模化程度不高,農民往往視產業爲副業,基地建設難以避免一年種二年毀的局面。五橋發展有實力的重專大戶支撐基地建設,並通過重專大戶簽訂經濟合同,一頭連接龍頭企業,一頭連接廣大農戶,有效地克服了以上兩個問題。五橋突出在林業產業發展中推行重專戶、業主制,近年實施退耕還林產業化項目85%由重專戶承擔,發展了29.7萬畝中纖板原料林、2.3萬畝香料林、3.2萬畝筍竹、2.2萬畝果桑、1萬畝柑桔等基地,通過以重專戶爲主體實施的退耕還林效果,受到重慶市林業部門的高度評價。以上林產業基地的重專大戶正逐步發展壯大成爲有實力的林業公司。
——扶持發展重專大戶,有效解決了貧困山區推進農業產業化農資轉“非”,農業投入不足的問題。貧困山區農業比較效益一直較低,不僅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而且農村資金(儲蓄)也大量溢出,農業各類生產要素大量“農轉非”,農業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通過發展重專大戶,從三個方面有效扭轉了農村資金“轉非”勢頭,增加了農業投入。一是發展重專大戶爲信貸部門扶持農業找準了投資主體。重專大戶較強的經濟實力和良好的信譽吸引信貸部門爲其傾斜投資,解決了過去銀行投資農業主體難找的問題,減緩了農村儲蓄向二三產業及發達地區轉移的趨勢。近年爲重專戶發放的信貸資金呈逐年上升趨勢,2012年達到 1500萬元,帶動農業投入年增長7.5%。二是發展重專大戶使外出務工人員找到了回鄉創業投資農業的主渠道。五橋年外出務工人員12萬人,年務工收入超過3億元,近年共有850人回鄉創業成爲重專大戶,投入農業項目的資金達到2400餘萬元,年遞增15.6%。三是發展重專大戶吸引了城鎮企事業單位及個體工商業主投資農業。近年共有萬州名亨集團、萬州中學等10餘家單位及68戶城鎮個體戶到五橋開發農業項目,累計投入資金940萬元。據統計,五橋近年共發展重專大戶2500戶,年投入農業領域的資金達到4260萬元。
——扶持發展重專大戶有效解決了貧困山區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民素質不高,發展現代農業市場主體缺位的問題。現代農業的特徵是產供銷一體化、生產發展集約化、經營管理企業化、農業服務社會化。貧困山區農民長期在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下,形成了“種糧飽肚子、養豬供孩子、打工蓋房子”的生產生活模式。農民素質和資本實力決定了他們只能是傳統溫飽農業的主體,而不是現代市場農業的主體。特別是現階段農村有一定素質的青壯勞力大量外出,發展現代農業主體缺位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重專大戶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有頭腦、有知識、有技術、有實力,有的已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他們才能擔當起推進產業化、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通過發展重專大戶,也解決過去內地與沿海發達地區現代農業實施有效對接的主體問題,重專戶成爲貧困山區推進農業對外開放的“橋頭堡”。2012年-2012年,五橋共組織4批200餘名重專大戶到上海、寧波考察學習,他們帶回了先進的理念、技術、項目,在當地辦起了一個又一個的種植場、養殖場,成爲當地農民學習的樣板。近兩年五橋重專大戶隊伍不斷壯大,成爲農村一個新的經濟階層,支撐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支撐了農業產值的年年增長
——扶持發展重專大戶,有效解決了貧困山區推進農業產業化政府職能錯位、工作方式不適應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抓農業的抓手是什麼?是沿襲過去抓千家萬戶催種催收,政府找市場逼農民致富?還是培育重專大戶,讓大戶找市場,示範引導帶動農民致富,這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五橋近幾年發展重專大戶的實踐,一方面有力推進了廣大羣衆思想觀念的解放,另一方面促進了廣大幹部思想觀念、工作作風、工作方式的轉變。政府抓農業由過去對農民的普遍號召變爲了培育重專大戶,依靠重專大戶示範帶動,依靠重專大戶協會組織引導農民發展農業的全新工作方式,政府職能歸了位,找準了以市場手段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突破口,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密切了黨羣幹羣關係。

做法:兩個保障、三種模式、四條途徑、五項改革

——建立各級領導分工抓產業和強力推行村組幹部重專戶化兩個組織保障。一是針對現行領導分工從上到下基本上是按條條分工,不利於農工貿聯動發展的實際,五橋對開發區“四大家”領導分工實行雙軌制,即在抓好原有分管工作的基礎上,一個領導負責一個或幾個主導產業項目,對產業基地建設、龍頭企業的招商引資及發展、市場開拓全程負責。各鄉鎮街道也根據產業化發展要求,實行領導牽頭抓產業的責任制,整合了開發區幹部資源,形成了各方面力量協同推進產業化的合力,爲產業化發展在領導幹部層面提供了組織保障。二是大力實施村組幹部重專戶化,切實解決村組幹部發展經濟無思路、無組織力、無帶動力的老問題。在2001-2012年四年內,村組幹部重專戶化率達到85%以上,重專戶在五橋成爲了村組幹部的“入場券”,基層黨建工作找到了一條與經濟工作緊密結合的路子,探索出了貧困地區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有效途徑。
——因地制宜實施三種模式推進產業化。五橋把重專大戶作爲產業化鏈條的中心環節,實行“龍頭聯大戶,大戶帶農戶”的產業化發展三種模式。一是對有龍頭加工企業的農產品,推行龍頭聯大戶、大戶帶基地的發展模式。如五橋發展的3萬畝榨菜產業就是引導重慶魚泉榨菜、萬州華龍食品、九洲食品等榨菜加工企業與348個種植大戶簽訂合約帶動廣大農戶實施的。二是對有一定規模、無龍頭加工企業的特色農產品,推行以重專大戶爲骨幹,政府引導上規模,招商引資辦龍頭的發展模式。近年在退耕還林所實施的項目中80%實施了這一模式。三是對大宗農產品,實行運銷大戶找市場,種植大戶帶基地的發展模式。五橋的紅桔、檸檬等年產量達到5萬噸,所發展的上百戶運銷戶從事柑桔運銷,把市場拓展到了香港、俄羅斯等國際市場,帶動了產業的發展。
——因勢利導採取四條途徑發展重專大戶。重專大戶發展的數量、質量關係到產業化的質量。五橋近年來採取營造氛圍、政策扶持等多種措施發展了重專大戶2500戶。一是引導農村有一定經濟實力和經濟頭腦的能人擴大經營規模成爲重專大戶,共1470戶,佔開發區重專大戶的58.8%;二是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成爲重專大戶,共850戶,佔開發區重專大戶的34%。三是鼓勵鄉鎮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幹部“下海”領辦創辦農業實體、成爲重專大戶,共124戶,佔開發區重專大戶的5%;四是吸引城鎮個體工商業主由二三產業轉向投資農業成爲重專大戶,共56戶,佔開發區重專大戶的2.2%。
——配套推進五項改革。一是積極探索推行土地“三權分離”,推進土地有效流轉。適應發展產業化重專大戶對土地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在農民依法、自願和有償的前提下,實施土地“三權分離”:即集體享有土地所有權,農民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權,大戶有償獲得土地經營權。實施土地“三權”分離後,確保了農民基本生產資料不喪失,並可獲得土地租金和勞務收入,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促進了土地向大戶集中,使土地生產要素髮揮最大效益。據統計,五橋移民開發區累計流轉土地面積達到4.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0%。二是改革農業科技服務體制。爲推進重專大戶發展,五橋對鄉鎮農業站所進行了合併,優化了人員配置,組建了開發區重專大戶服務中心和36個鄉鎮重專大戶服務站;對農業事業站所引入競爭機制,合理分流,開展有償服務,組建了26個鄉鎮重專戶協會和8個專業協會, 促進了產業化發展。三是改革政策性投入機制。改變過去國家政策性投入平均撒“胡椒麪”的做法,捆綁各類農業項目資金集中投入產業化重點項目,促使主導產業儘快做成特色,形成規模、形成拳頭;對國家政策性資金重點向大戶傾斜,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大農業項目資金向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傾斜的力度,近年共落實項目資金1000餘萬元重點扶持企業的基地建設、新產品開發、市場拓展等,增強了龍頭企業對產業化的帶動力。四是改革財稅分配機制。五橋在產業化發展中,實行城區和中心鎮辦龍頭、一般鄉鎮建基地的分工,爲解決產業化發展中辦加工業的鄉鎮有稅收、基地鄉鎮沒有稅收這個利益矛盾,探索實行按鄉鎮重專大戶簽約供應原材料多少分配龍頭企業稅收的機制,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五是改革農村工作考覈方式。爲增強政府指導農村工作的實效性,對鄉鎮的農村工作不再考覈農業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等軟指標,重點考覈重專大戶發展、產業化項目、招商引資、財稅收入等硬指標,各地形成了圍繞中心一心一意抓發展的良好局面。

啓示:扶持發展重專大戶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

——扶持發展重專大戶是貧困山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工程。現代農業的特徵是農業經濟市場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增長集約化、農業管理企業化。一般農戶和重專大戶的本質區別,前者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後者爲面向市場的集約經營。只有發展重專大戶,才能推進農業生產向農業經營的根本轉變。重專大戶是農業企業的雛型,是產業化鏈條中連接龍頭企業的紐帶,是帶領千家萬戶農民奔市場的領頭羊。貧困山區工業的發展現狀、農民的基本素質、市場的發育程度,決定只有打牢重專大戶發展基礎,才能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扶持發展重專大戶是貧困山區奔小康的有效途徑。推進城鎮化、工業化、產業化是農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重專大戶是貧困山區發展經濟的排頭兵,是鄉鎮企業發展的後備軍,是進入集鎮安家落戶的主力軍,扶持發展重專大戶對於加快推進貧困山區奔小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前瞻未來農村小康社會結構變遷,小康社會的進程就是農村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民不斷減少的過程。現實山區農村人多地少,大量農民附着在有限的土地上只能解決溫飽,不可能奔小康。按照農民人均1.5畝耕地平均收入約200美元計算,要達到人均1000美元的小康基本標準,農民必須向外轉移約80%,留下的20%應該是重專大戶爲主體,否則農村生產力水平就難以提高,小康難以實現。因此,貧困山區農村奔小康的進程就是重專大戶階層不斷髮展壯大的過程。
——扶持發展重專大戶是貧困山區農業機制創新,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的突破口。發展農業產業化是當前農業經營機制創新和農村各項改革的落腳點,而發展重專大戶是破解貧困山區農業產業化難題的“鑰匙”。推進農業產業化是貧困山區思想觀念的一次革命,發展重專大戶對幹羣思想觀念轉變、政府職能轉變、工作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推進農業產業化是貧困山區生產方式的一次革命,發展重專大戶對於加快土地流轉推進規模經營、改革農業社會化服務體制、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扶持發展重專大戶是貧困山區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重要舉措。重專大戶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先進文化的代表,同時重專大戶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領路人,因此也是廣大人民羣衆根本利益的代表。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山區農村村級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強的問題,必須從提高素質、改善結構入手,讓重專大戶成爲村級組織的骨幹力量。加快村幹部重專戶化進程對於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