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2016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調查報告

2016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調查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總體上與文明程度呈顯著正相關的關係,即人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素養越高,其文明程度就越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6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調查報告

  【2016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調查報告】

調查主要從學生對人文素養這個概念的印象、學生對人文素養在個人和社會意義上的認同度、學生在與人文素養有關的方面的實際投入、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方式和內容、學生對現行人文素養教育機制的看法等幾個角度設置問題。

問卷中設置了年級、性別、專業類型的選項。

  【數據分析】

這次活動在本校內發放調查表共五百份,收回四百四十五份,數據統計中對年級(大學本科四個年級)、性別、專業類型(文科、理科)做了區分。爲了方便比較和參考,還基於上述三個選項對多個代表性的問題分別製作了柱形圖和餅形圖。

對問題角度分類的結果顯示:

大多數同學都認爲自己一般甚至比較瞭解人文素養的含義,也普遍對當代大學生是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水平的評價表示認可。

大部分同學都認爲良好的人文素養對個人是有意義的,例如會對自己的專業知識的學習有幫助、有助於自己在企事業單位中的工作。同學們也一致認爲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同學們傾向於覺得理想中的大學生涯除專業知識外還應該積累其他方面的人文知識,比如:經濟管理、藝術欣賞、時事政治、文史經典等。

一半以上的同學認爲人文素養與專業知識一樣重要,都要重視;其餘的同學傾向於認爲專業知識更重要。其中較多的同學認爲人文素養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幫助很小,企業對人文素養的要求不會太高。

大部分同學在圖書館中除了專業書也會瀏覽其他方面的書籍;在上網方面,大家有目的地查找資料、無目的地瀏覽網頁、選擇娛樂遊戲或者其他的情況都有,其中幾乎有四分之三的男生選擇了娛樂遊戲。

文理科均爲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選擇每天都看新聞。

對於世界名著的看法,更多的文科生表示有興趣而一些理科生認爲名著的閱讀沒有什麼實際的用途,對現實生活沒有幫助。

對於現行人文素質教育機制,較多的同學認爲把思想政治課作爲必修課程是有必要的,仍有一部分同學認爲完全沒有必要,也有一些人認爲對社會學科的同學有開設的必要,理工科就沒有必要了。

一半以上的同學認爲專業教育基本取代人文教育是導致人文內涵流失的原因,認爲有必要增設人文課程來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絕大部分的同學都認爲有必要改變教育機制來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對上述情形做合理性的分析:

數據分組比較過程中發現,在大部分問題的比較中,無論年紀,性別還是專業類型之間數據分佈都並未純在明顯差異。

個別問題上的一些差異也符合這兩種情況下的解釋:男女生性格差異的影響(遊戲),或者文科學生對文藝作品更有興趣(名著的意義)。

然而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組的數據分佈差異並不明顯,針對大學生步入大學的成長的想象中大學四年裏學生對人文素養的認識不斷加深的預期完全沒有出現。

比較結果顯示,同學們印象裏普遍對人文素養方方面面表示肯定,卻在日常生活有關人文素養方面的關注表現很隨意,甚至有部分人對一些具體的可以培養人文素養的內容的看法是沒有必要,沒有意義。這裏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從這種結果分佈的交集看,相當一部分人對人文素養的認識,可能只是以爲是人文方面的知識儲備,甚至是相當模糊的。而且這種情況在文理生之間的分佈差別並不大。

對現行教育機制的看法是一種較深入的感觸的可能性就小很多,更可能是一種偏向直接的感覺。或者是對一些社會上流行思想沒有考慮的直接認可接受。

還有這樣一個情況:雖然較多的同學認爲把思想政治課作爲必修課程是有必要的,但是在高校中思政課的情況明顯表現同學們對這門課程的輕視,甚至以一種輕率的態度,附庸一些其他的論調,比如是意識形態的宣揚,不置其論調的可否,學生並沒有對其內容從更深刻層次的角度,做出較嚴肅的思考和判斷。

如果可以給這種思路以肯定,綜合上述數據分析,此次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調查數據反映了這樣的現狀:

學生對人文素養的態度是積極肯定的,有一種令人嚮往的印象,想到這個問題時會有精神思想認識變全面、變充實的渴望,即富有人文素養,使內心得到人文關懷。

然而有爲數不少的人,對這種人文內涵認識模糊,有的可能以爲只是豐富人文知識的問題,有的會覺得普通人不會理解那些偉大的思想作品,而有的卻認爲思想在當今這種經濟社會既沒有價值也沒有意義的。他們沒有意識到人文素養可以在生活的思考感受中積澱的,也不瞭解人文素養怎樣影響生活和生活中的各種價值。

而且,受人文基礎教育較多的文科生和受人文基礎教育較少的理科生中均有不少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人文教育也沒有發揮出足夠的影響。現狀中還是較缺乏由於人文的自覺而產生的對生活和社會認真的態度。

但是,隨着知識學習的不斷進行,社會生活閱歷的不斷積累,大多數同學們還是有不錯的思維背景和水平,比較有獨立思考意識,對人生道路持負責的態度,也傾向於在思想上有一定探索和嘗試,只是有時表現於對事情表面的直接認識,對其後的原因、意義、背景等情況考慮不周或者還沒有形成一種意識。

故至少有許多大學生在思維立場上與真正擁有人文素養之間存在一些隔膜,把人文素養當做人文知識的意識一定程度上阻礙他們從人文著作中受陶冶,使他們對現實和理想的落差沒有準備,並在其間表現出迷茫,也常有無目的的空虛。

基於他們對於社會的一部分認識,感到未來的壓力,使之從更現實、更直接的角度考慮未來,且由於精力有限,作出妥協,對經典人文知識更疏遠。而他們的實際生活中其實還是有相當數量的空餘時間的。

而且他們就這樣直接遭受社會上各種各樣不同立場的思想觀點,甚至許許多多更直白的社會現象的衝擊,更加默認了許多當前社會的不良現象,有容易受煽動與漠不關心兩種潛在的特點,出現不滿情緒很多卻又沒有行動上的強烈表示的情況。

他們由於知識學習以及社會倡導產生的個人意識,因爲人文素養的缺乏,在現在注重對個人感官意識快感影響的傳媒系統的環境下,甚至輕信別人某種探索性的生命價值觀,容易產生更多不周全的想法甚至衝動,且這種影響在他們心目中以一種極理性的形象展現。其中某些立場助長懶惰,甚至成爲許多學生不作爲甚至墮落的藉口。

上述爲從學生角度所作的現狀判斷和分析

  【現狀思考】

圍繞着當代大學生的現狀,有許多方面的思考。現今相當多的社會問題的解決與當代大學生會有直接關係。大學生羣體內出現的問題有各種原因,然而基礎的也是共同的一點是缺乏人文素養。除了體制,人文素養也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最好方式的重要支撐。處理不好這個問題,只會造成對惡性循環的助長。人口的人文素養提高對整個國家的許多方面帶來好的影響,甚至在大家意識不到的方面,帶來跨越式的進步。

儘早解決問題,共享和諧社會,實現民族富強是大家共同的願望。就人文素養問題,尤其是學生的人文素養,社會各方面也是做了諸多的強調和努力,大多都把重點圍繞在學生對經典人文書籍的閱讀,和科學創造思維養成。也許見效也是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一定耐心,不能盲目悲觀。不過,就這個問題,我還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現在社會各界都認爲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是緊迫且很重要的事情。學校設置的思政方面的必修課程,圖書館內排放着浩如煙海的人文專著、期刊雜誌,不時也有面向文學愛好者的讀書寫作比賽等活動,許多講座、報告會、選修課上也常有人文素養的建議和薰陶。傳媒和網絡上的各種人士的推薦更是鋪天蓋地,培養人文素養的理念深入人心。甚至還有增加全部學生人文知識的必修課程的建議。

考慮學生從中所受到的影響,幾乎上訴所有的舉措更傾向於鼓勵促進學生對人文類書籍的閱讀,增進人文知識的積累,期盼着自覺產生人文素養。不少經典人文類書籍中確實蘊含大量人文素養的內容和精神,然而讓人直接靠閱讀來消化吸收,對需要學會培養人文素養的人來說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像想要服用一方苦口良藥,尚缺乏藥引。

人文素養不限頭腦意識裏對什麼的瞭解,對什麼的景仰,對什麼的感受,對什麼的積累以及等等。它源自心靈,首先面對認知的本體,個人的自身。基於對自我生命的愛和肯定,以及尊重別人也是對自我的尊重的認識。個人認識建立在支持這種信仰的批判精神之上,不容質疑,更不允許什麼時候可以忽略。這種意識關注到生命和生活每一個角落,一些不自覺的行爲首先遭受自己心靈最嚴厲的審判,要求自己無法面對和接受自我價值的墮落。這樣就使人在成長過程中更靠近人類一切美好甚至偉大的情感和品質,同時也更加敏銳且理性地思考和判斷。一切對生活、社會、人文知識的認識和思考在這種基礎上,才能進入人的認知本體,轉化爲一種人文素養的積澱和成長,滲透到日常的生活和行爲中,讓自己對這種信仰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也越堅定有力量。

即使沒有這樣的認識,誠然人們也常常會受許多事物的感染,然而那只是某些環境刺激下劇烈的情感的流露,不是一種穩恆的素養;也許給人感觸和影響都很深,也更容易帶更大的片面性。這種深刻的人文素養體現在故事和文字中,如果閱讀中沒有這種意識,很難真正有所收穫,反倒在直面他們的時候,對這種陌生不知所措的接受,產生枯燥和厭惡感。所以人們常常在仰望人文素養這個名詞的時候,同時在潛意識裏對它保持了相當的距離。學生倒是更容易被許多離生活表面現象很近又彷彿更深刻的的文字影響而出現不冷靜的想法。

尤其是面對着這個看起來似乎全面爆發前所未有的充斥着多元色彩同時又暗藏顛覆性危機的時代,極易讓人眼花繚亂之後,頓感空虛迷茫,難以接受的感覺裏,只好認可現實。我們所接觸到的環境、感受到的風氣、聽聞的傳言,尤其在傳媒極盡聲勢的渲染後,時常在某個角落給人巨大的壓抑,是最影響人的心靈。而生活之中又是充滿了娛樂表象考慮周全的誘惑,都是加助問題產生惡性循環的。這裏又是許多年輕、敏感、叛逆尤其又學習了一定知識的學生容易失陷自我的地方。在他們的內心裏,也許從來都是單薄無備的一個人面對着時代的各種激烈感情的沖洗,我們無法永遠掩飾這種糟糕的困境,每個精神上孤獨的個人在整個社會就是最龐大的羣體,讓人更加喪失質疑的信心而妥協,循環往復。它在愈演愈烈,人最好是有自己對它的抵禦。

這樣的情況下,現行的措施就彷彿成了一種概念的喧囂,或者讓人在想象裏舔舐自己,難以真正奏效。然而它們應該是繼續存在的,不過有必要努力探究:在教育的過程中,把人文素養的內涵引導貫徹得更直接,從教育之初就開始,帶給人們的生活以自我的覺醒,鼓勵堅持全面的人文視角的樹立,纔可以讓他在生活和書籍裏不斷積累成熟,真正面對着遍佈挑戰的世界。

當代相當多的文化藝術特立獨行,它的根源來得越敏銳,卻越讓人擔心這是人機械化、遲鈍化、退化、分裂化的表現,自己塑造的精神,更像是被壓抑到崩潰邊緣對異化的想象。現代社會幾乎是毫無體驗地直接接受了人類的社會文明無比艱難的進步成果,又毫無經驗地面對着前所未有的危險複雜的巨大挑戰。

培養每個人的人文素養似乎是良藥。它從審視、反思、自我批判開始,從精神很高的高度,給人以對事物豐富的情感感受能力,又不斷用挑戰來鍛鍊人們理性思考。使人更具有人性,更敏銳,也更能體會到一種終極關懷。在這方面正確的大的投入,在多個方面是有大收益的。例如:它會對腐敗和人情社會形成極大的遏制;充分讓人理解併發揮民主的精神;影響人們的選擇即主要顧客的的需求從而促進各行業即全社會的積極健康的發展;內心豐富敏銳的感覺和理智十分有助於人們抵抗挫折,爭強意志力;同時它們也是真正思想和個性的根源,使人富有創造力。

所以,這個時代的特徵宣告除了科技,這同樣是人文素養的時代,這種角度纔是真正對實際社會生活層面的思考,也真正具有偉大並積極的時代意義。但是這種方式有讓人陷入想象世界,生活表現懦弱的危險。故應該在強調實踐的基礎之上繼續加強學生人文素養培養,而不是單純重視什麼樣論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