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近幾年隨着高校的擴張和經濟危機的發生,使人們的就業形勢異常嚴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1】

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爲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尤其是高校擴招學生涌入就業市場後,無論是政府、社會、學校、還是家長、學生都感到了就業形式的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爲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針對這一社會現象進行各方面的調查,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爲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調查結果呈現出以下幾個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從市場就業環境看

(1)畢業生供需矛盾加劇。據教育部統計,隨着大學擴招的展開,大學畢業生人數正以每年近百萬的數量高速增長。2004年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爲280萬,2007年已增至495萬,2008年達到559萬,而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將過600萬。畢業生人數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場供過於求,勢必增加了畢業生就業的難度。

(2)就業模式的轉變與就業市場不完善間的矛盾。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建立的“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是以市場爲導向的就業機制,其一方面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滿足學生的個體需要。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學生就業市場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

2.從高校來看

(1)學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造成供需結構不平衡的矛盾突出。從總量上看,我們的大學畢業生並不算多,遠遠不能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但具體到畢業生所學的專業,結構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來。許多高校爲了提高辦學效益,盲目追逐熱門專業,一哄而上,致使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

(2)高校培養的部分學生質量不過硬。許多高校擴招後學校的各項軟、硬件設施都不能滿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師資力量短缺,教師隊伍的素質下降,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能力培養質量,從而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業指導力度不夠。一些高校只是口頭上重視就業指導,導致許多畢業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據自身的個性特點、職業傾向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而是在人才市場上盲目找工作,這樣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單位的拒絕。高校就業指導缺乏對學生在求職方法、技巧、何如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設計與規劃等方面的指導。

3.從用人單位看

(1)盲目提高用人標準,人才高消費現象嚴重。用人單位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人才,吸納、儲備人才本來是無可非議的事情,但有些單位不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學歷。人才高消費現象愈演愈烈,不僅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也極大的挫傷了畢業生的積極性。

(2)過分看重工作經驗,不能及時置換冗員。有的單位在招聘時特別看重工作經驗,明確表示不要應屆畢業生。他們認爲應屆畢業生動手能力差,招聘後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培訓才能正常上崗。因此,他們更青睞那些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大學生。用人單位的這種短期行爲,大大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4.從畢業生來看

(1)過高的就業期望值和落後的擇業觀與現實的需求反差太大。部分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環境優越。大學生的這些就業觀念與新形勢下的就業需求是極不相稱的,它們之間的矛盾導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應的工作位。

(2)部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欠缺。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企業希望所招收的大學畢業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交協作能力以及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能力。而一些學生在大學裏只滿足於完成應學的課程,缺乏廣博的專業知識積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思維狹隘,動手能力差,語言表達能力欠佳,適應性不強。社會的期望值與學生自身素質的這一差距也影響着學生的最終就業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1.政府相關部門要深化體制改革,爲畢業生就業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導,鼓勵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偏遠地區及基層單位就業。目前,中小企業的發展,急需大量的人才,這是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積極爲畢業生到偏遠地區及基層單位工作創造條件:開闢常年性、規範化的渠道,並加強宣傳引導工作;爲到基層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提供一些優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業信息網絡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利用準確、高效、全面的收集、篩選、分析評估各類信息,實現供需雙方的資源共享。充分發揮網絡在畢業生就業中的作用,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及各高校應抓緊就業信息網絡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需求信息庫,提高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資源的利用率。

2.用人單位要按需擇人,合理置換冗員

(1)要根據需要引進不同層次的畢業生。用人單位要轉變選人觀念,按需擇人。高層次的畢業生是培養科研、技術開發的人才,中低層次的畢業生是培養具體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進不同層次的畢業生,纔會滿足用人單位各個層次對人才的需求,使得各類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強人才儲備,合理置換冗員。企業是吸納大學畢業生的主力軍,儘管許多企業面臨着人員過剩的問題,但高層次人才仍顯不足,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導致企業競爭力低下。因此,企業應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吸納大學畢業生,加強人才儲備,調整人才結構,同時置換不能適應自身發展的冗員,從而增強企業的活力。

3.高校要適應市場辦學,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使專業設置更加符合社會需要。高校必須密切關注就業市場的發展變化,要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對就業形勢及各專業人才需求趨勢做出科學的預測,從而確定自己的辦學模式、辦學層次、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大力發展社會需求量大的特色專業。

(2)加強就業指導,廣開就業渠道,爲畢業生創造良好的擇業平臺。高校要通過就業指導課、就業諮詢、講座、座談等多種形式,加強畢業生求職擇業指導,爲學生進行職業發展規劃設計,幫助他們轉變就業觀念,確定合理的擇業目標。同時,要廣開渠道,主動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廣泛聯繫,充分發揮自身既瞭解學生,又熟悉用人單位的優勢,積極主動地爲他們牽線搭橋,爲畢業生提供更廣闊的就業空間。

4.畢業生要更新就業觀念,培養良好的擇業素質

(1)注重綜合技能的培養,提高整體素質。畢業生要想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取得成功,必須自覺地通過專業學習、社會實踐等方式,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2)更新就業觀念,確定恰當的就業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衆化”時代,畢業生要不斷更新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就業意識。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2】

一、畢業生當年就業率(近三年)

****年整體來說全國的情況不是很好,也就大約 **%左右,相比之下,全國的***高校,***高校的就業情況要好點,可以達到**%以上!

據教育部的統計,****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萬人,比****年增加**萬人。而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壓力還將繼續增加, “****年畢業大學生實際就業率不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說。

“****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爲**%。”在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保部)召開的****年四季度新聞發佈會上,人保部發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學生就業趨勢的研究

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爲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爲**.**%、**.**%、**.**%。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爲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裏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爲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爲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客觀原因

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認爲根本性的原因在於現行就業制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結構、用人單位現狀及用人單位的陳舊觀念、以及大學生本身存在的問題等等。客觀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正確分析大學生就業的障礙,尋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是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辦法。

(*)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勞動、人事制度、戶籍、檔案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客觀原因。儘管我國己進入市場經濟時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單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據調查,不少中小型私營(股份)企業急需大學水平的管理技術人員,卻因沒有申報用人指標的途徑,不能解決大學生的派遣、戶口、編制、檔案管理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擔心喪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職興嘆,企業也就招不到人。****年就業的部委屬高校畢業生到教學科研等事業單位爲**.*%,到國有企業爲**.*%,到民營三資企業爲**.*%,其他就業爲**.*%。而從當前城鎮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狀況看,個體私營和股份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己經佔**%,但是,由於很大一部分個體私營企業不能解決“三險一金”(三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一金:住房公積金)而被大學畢業生放棄。

第二,就業程序複雜、就業渠道不暢,阻礙了大學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整個社會缺乏順利就業的軟環境,影響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供需主體的體制性、機制性的障礙仍存在。很多地方對於錄用大學生有戶口、用人指標的限制,有的還有幹部身份的要求;民營、外資企業不能根據需要招聘大學生,企業的用人自主權沒有到位;有些高校畢業生還面臨出地出系統等要交費的障礙;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不成熟,供需見面會還很不完善,處於“粗放”的運作和初級的中介形式。缺少統一平臺的互聯網信息發佈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規模擴招,造成就業市場“供大於求”。造成目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許多人認爲是因爲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過剩了。其實,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數字己經達到*/*。因此,我國的人才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且,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擴招的步伐,也爲高校畢業生“供大於求”製造了假象。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人才濟濟,人滿爲患,是過剩了。而一些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