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發言稿 > 清明節幼師發言稿

清明節幼師發言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都可能會用到發言稿,發言稿可以提高發言人的自信心,有助發言人更好地展現自己。你知道發言稿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清明節幼師發言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節幼師發言稿

清明節幼師發言稿1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好!

本週,我們將要慶祝清明節,這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今天我的題目是《清明節》。江南清明節雨落,路上,行人都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清明節不僅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祭祖掃墓最重要的日子。關於它的起源,有許多動人的傳說。

我們挑一個來講:春秋時期,晉王的兒子重耳在介子推等人的幫助下逃往國外,以逃避追捕。他們在荒山中迷了路,找不到任何東西吃。這時,重耳還在關心人,這感動了介子推。他從腿上切下一塊肉,煮熟後遞給重耳吃。流亡19年後,重耳終於以君主的身份回到了中國。他獎勵了所有和他一起逃走的人,卻忘了介子推。被提醒後,他非常抱歉,決定邀請介子自己推。誰知介子推早已帶老母到綿山,重耳帶人尋山,卻尋不着。有人建議釋放火燒山,但重耳採納了這個建議,結果適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燒在了一棵大柳樹下。重耳後悔把它們埋在柳樹下。爲了避免煙火,他命令全國人民不要在這一天生火做飯,這一天被定爲寒食節。第二年,重耳帶領大臣們到綿山祭拜,發現柳樹又復活了,於是他給它取名清明柳,在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並把它插在清明節,這一節日代代相傳,成爲全國性節日。

清明節幼師發言稿2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了,藉此機會,請大家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向無數革命先烈默哀!向我們的祖先默哀!

最近一段時間,每個家庭,都是在長輩的帶領下,舉家祭掃祖先的靈墓,目的是在傳承每一家生生不息的家風和美德;每一所學校,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在德育基地、或在國旗下,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緬懷着創造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的革命先輩。這裏,小家與大家,都有一個最樸素的思想,就是讓我們這些當代中國人,能夠永遠地烙印着愛國愛家的情懷。

如今,在這莊嚴的升旗儀式上,我們凝視着烈士鮮血所染的國旗,不覺思緒又回到那艱苦崢嶸的歲月:舊中國飽受戰爭的創傷和帝國主義的欺凌,人民受盡磨難和屈辱。祖國危難之時,無數愛國志士挺身而出,爲了祖國的獨立統一和人民的解放,甘灑一腔熱血。無數英烈用他們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烈的愛國樂章。

我們的祖先,爲了養育後代,歷經了千辛萬苦,揮灑了無數的汗水。

正是因爲他們,纔有延續的生命!

正是因爲他們,纔有生命的安寧!

如何不讓先烈的熱血白淌?如何不讓祖先的汗水白流?

我以爲,關於這個節日,我們可以把握幾個主題詞,尋找適合我們學生紀念活動的意義和方式。

第一,尊重。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我們可能習慣西方時髦的聖誕節、愚人節,卻忽視了傳統節日意義,把傳統節日只是當作休息或出遊的假期。於是,我們的端午節卻被韓國申報爲世界文化遺產。

第二,感恩。西方有感恩節,比如,5月30日是美國大多數州的“陣亡將士紀念日”; 9月1日是突尼斯全國掃墓日,用以紀念在獨立鬥爭中殉國的烈士;11月1日法國萬靈節,人們除祭掃先人陵墓,還到巴黎公社紀念碑獻花。中國的感恩節就是清明節。清明節的文化價值,應是“感恩”二字。白居易寫道:“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在中國,從城市到農村,從內地到邊陲,都有清明掃墓的習俗,這是源於對先祖、對先賢、對先烈的感恩和敬仰。

第三,孝敬。《孝經》說:“夫孝,始於事親。”道理很簡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對子女有生養、撫育、教導、慈愛的大恩大德,古人很重視孝,認爲“五刑三千,不孝爲大”。所以他們對待父母——生要孝養,病要孝侍,死要孝葬,清明時節要孝祭。孝,就是從身邊做起,從孝敬父母開始。

第四,珍惜。掃墓是清明節很重要的節日活動,但清明節的活動不止於掃墓,在民間,還有郊遊、踏青、盪鞦韆、踢毽子、拔河、放風箏等親近自然、張揚生命力的活動。清明節的文化內涵不僅是紀念感恩,緬懷故人,還有親近自然、珍惜生命的意味。清明時節,萬物萌動,人們懷着欣喜迎接春天的到來,走進充滿生命活力的季節。珍惜生命,歌頌青春,珍惜時間,充實自己,活得更健康、更快樂,這是紀念先人、感恩親人的最好方式。

今天,讓我們以良好的姿態告慰青松下長眠的烈士和祖先,也願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春風盪漾在每一個人的心田。

清明節幼師發言稿3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本週,我們將迎來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大家都不會陌生。

清明節的起源來自中國傳統的喪葬習俗。由於土葬造成水土流失,所以清明節被定爲每年掃墓的日子。

同時,結合清明節時的氣候特點,在這個日子裏我們可以進行郊遊活動、放風箏等,可以說是一個莊嚴而輕鬆的節日了。

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傳統節日,如誕生於農耕文化下的清明節,逐漸失去了其文化背景,可能逐漸變成了年輕人眼中的一種形式。

事實上,清明節在古代有許多傳說和活動。例如,在古代清明節的前一天稱爲“寒食節”。相傳在春秋時期,晉文公爲了悼念介子推而舉行一場盛大活動,之後跟清明節慢慢的合爲一體。

唐代的清明節通常指寒食節,在這一天會進行掃墓。在宋代以後,才逐漸改成了清明節。清明節活動不僅包括掃墓、踏青、盪鞦韆,還有蹴鞠、植樹、放風箏等。

尤其是放風箏,在傳統的.清明節裏,人們不僅在白天放風箏,而且在晚上放。晚上,風箏掛着一串彩色的小燈籠,被稱爲“神燈”。

有些人把風箏放在天上,然後剪斷線,讓風把它們帶到天涯海角。這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孔明燈。

現代清明節也有自己的特點。在上海,每年3月開始就會進行大規模的掃墓活動,並將持續到4月。而且,清明節期間吃團圓飯是一種習俗。

剛剛蒸出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當地清明節最具特色的時令食品。

在今年的清明節,全國開始重視這個傳統節日,還將它列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從20xx年起,我們就開始享受了清明節的假期。

在享受假期的同時,我們必須思考傳統節日對我們意味着什麼。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它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象徵,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凝聚的重要因素。

這些傳統節日我們不能限制一個狹窄的範圍,如端午節只是吃一個糉子,中秋節吃一個月餅等等,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將失去這個節日的意義,失去了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失去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靈魂。

我的發言結束了,謝謝大家。

清明節幼師發言稿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中又是一年清明時。當我們懷着崇敬而凝重的心緒齊聚烈士紀念碑前,陽光下紀念碑上那巍然屹立的戰士彷彿正引領着我們向遠方眺望,他是要提醒我們不要忘了中華民族過去不屈不撓的奮鬥史?還是要攜我們展望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我想兩者皆有。

如果中國符合這個條件,我想沒有人敢對中國指手畫腳。國家的尊嚴要靠自身的勢力來爭取,面對與某些強國的差距,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會想到自己的責任,那麼我們就應該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努力完成學習知識鍛造品德強健身體的重任,爲祖國未來發展儲存力量,將來好爲祖國的強大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人民是熱愛和平,渴望和平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來也不屈服於外族的侵略,如果哪個侵略者敢來侵犯我們,我們一定會勇敢的站出來,誓死捍衛自己的祖國尊嚴。

同學們,國家是不是強大關鍵看國民素質是不是優,國民經濟水平是不是高,國防力量是不是強。同學們,你們要好好學習,要懂得艱苦奮鬥的道理,爲我們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人民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