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睡美人的讀後感

睡美人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色*即是空,這是閱讀川端康成後給我的綜合感覺。

睡美人的讀後感

雖然小說裏面表現所謂的“色*”其意義範圍很明顯的經過了濃縮與加工,變得狹隘,譬如像美色*、情*色*、慾望、審美觀等等。不過,要特別澄清的是,“色*即是空”的“色*”是一個廣義的字眼。佛教給出的定義是:“色*”簡單的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空,上面說到是產生現象的多種因素和緣由,是事物的本質。色*即是空,簡單而言就是透過那些我們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看清事物的本質。那下面就先說說川端所謂的“色*”吧。它的構思有一定的背景有一定的緣由的。

無論是很早以前就看過的《伊豆的舞女》也好,還是《雪國》,還是《千隻鶴》和我原本要評說的《睡美人》,這一系列的小說中的人物無一不是少女,那些具有東方特色*日本神韻的年輕女子。這系列小說的敘述到了尾聲,結局往往總是令人憂傷。她們的大多數最後都落到一個無可挽回的地步裏去,如此循環,好比世界萬物生長幻滅和宇宙有序運行的規律。豆蔻年華的她們宛如本土上含苞欲放的櫻花樹,於川端的筆下靜靜等待綻放的時日,盛開之後於是很快就凋零了,難免引來一羣人憐惜,同情也就油然而生。一切皆然,水到渠成,川端的敘述於客觀上講早已結束,但後感的回味無窮正如琴聲的餘音繞樑。這些就是川端憑藉的所謂的“色*”了,屬於他作品中敘述的主要對象。

的確,這正體現了川端他個人對於日本民族文化的審美習慣和理性*思考。

許多人說,川端文學之美的“物哀”色*彩,是繼承了以平安朝紫式部的《源氏物語》爲主的物哀精神,即包蘊悲哀與同情兩方面。我還是比較贊成此觀點的,畢竟《源氏物語》的影響力很大,可以很長遠,流傳千百年。等同於我們中國的《紅樓夢》。

紫式部的小說我很久以早就略略涉獵,說來慚愧,那時的閱讀系統性*不夠,不懂得老牛嚼草的道理,愈嚼愈有味道。不過時至今日記憶還是挺深刻的,許多細節描寫場面描寫依然記得。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至少不可恥也罷。

但自覺日本如此類型如此典型的美學色*彩相對來說渲染得十分濃厚,令人踹不過氣來,頗有些過分的意味,讀得多了,心生反感也是自然的事。

打個比方吧。那些終日徜徉於飯肆茶館裏的藝妓們過分塗抹的胭脂妝粉,像一面厚厚的面具,完全遮了臉去。超過我們觀察與看待一般事物的底線,即所謂的審美標準或者審美尺度了,叫人日漸看得久了,不但心生厭膩,反而總覺那些原本至純至真的東西都一一被無端掩飾了去。至於茶餘飯後的閒暇時刻,藝妓們的歌舞與戲曲,帶有悲劇元素與惋惜情緒便是給看客們另添的娛樂。

《睡美人》的細節描寫很多,譬如關於一隻少女的手的細膩描寫:

“姑娘的右手腕從被窩裏伸了出來,左手好像在被窩裏斜斜地伸着。她的右手的拇指有一半是壓在臉頰的下方,這張睡臉放在枕頭上。熟睡中的手之間很柔軟,稍微向內彎曲,但是手指的根部有可愛的窪陷,少許彎曲卻不明顯。溫暖的血色*從手背流向手指尖,血色*愈發愈濃。這是一隻滑潤而又白皙的手。”

川端的敘述功力之深由此可見一斑。江口老人無論多久,好像他從來都不會喪失對於美的眷戀與渴求。

《睡美人》中的少女的死亡悲劇,我是預料着的。因爲“色*即是空”的緣故,幾乎沒有人能夠逃離那怨咒。但沒有預料到若干年之後,川端找到了江口老人好像已經設計好了似的,重蹈覆轍了少女離奇死掉的那一幕悲劇。

雖然小說裏的背景一直很昏暗,但絕對無法遮蔽一個人對美的欣賞與思考。情景也在昏暗中顯得尤其的曖昧,直到末尾少女的離奇死去。於川端看來,這只是色*的一種幻滅罷了。欲想知道川端對於女體之美的眷戀有多深,似乎讀一讀《睡美人》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