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質與量的戰爭》讀後感3篇

《質與量的戰爭》讀後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9W 次

《質與量的戰爭》的作者是楊鋼。本書從“三鹿事件”寫到“中國航天”,從“企業家的個人價值觀”寫到“席捲全世界的金融危機”再到“中國質量人才培養的現狀”,通過透視現象背後的本質與人性,幫助我們系統分析了制約“中國品質”的種種主客觀原因。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質與量的戰爭》讀後感3篇

  《質與量的戰爭》讀後感(一)

曾幾何時,中國製造成了“粗製濫造、假冒僞劣”的代名詞,外國的知名品牌“索尼”、“蘋果”、“三星”、“卡西歐”——成了國人爭相購買的對象,而世界各地也經常出現中國同胞瘋狂搶購日本馬桶蓋、日本電飯鍋、新西蘭奶粉的現象。

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被人們熟知的現象已經慢慢脫離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華爲、小米、格力成爲人們的消費熱點,之所以此,正是我們中國的產品慢慢提升的緣故。那麼,我們如何提升質量競爭力,打造中國品質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中國零缺陷管理奠基人、克勞士比中國學院創始人楊剛老師在他著的《質與量的戰爭》裏是怎麼說的?

楊剛老師在《質與量的戰爭》這本書裏先給我們講了一道劃痕的故事:“廣東某傢俱公司裏,在對一批即將發貨的椅子裏發現一塊木板的紋理似乎和其他的有所不同,似乎是一道劃痕,於是一位年輕的質檢員就嚴格地叫了停。在這位質檢員的堅持下,這件事傳到了老總那裏。開始老總還支持這位檢查員,可是最後,在利益的驅使下,老總妥協了,最後讓步簽收。”

對於這一幕,我是不陌生的,因爲我工作的單位就是一個機械製造企業,經常遇到某一個零部件在某一道工序遇到質量問題,經常看到讓步回用的處理,亦正因如此,我們的製造的產品雖然在當時滿足了客戶供貨期的要求,可不不久後總是回廠維修。亦正如此,我們的產品纔不是那麼精益求精,總是處於低端行列。

也正如此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外國公司對於質量要求的嚴格。最近我們單位正和西班牙的一家企業進行合作,在產品試製過程中過程中,好些時候,好些工序,在我們單位看來已經符合質量要求,可以進行下一步工序了,可是人家外國同仁就是不放過,寧願延誤工期,也絕不在質量上放過蛛絲痕跡。這就是對待質量的不同態度,也是我們管理上存在的差距,其實這種現象不僅我們單位有,在我們中國還是很普遍的,我們經常會熟視無睹。這一點楊剛老師在書中也是提到的,這也是我們質量管理存在的缺失。

近兩年華爲,小米一步步的崛起,就是因爲他們公司已經認識到這一點,質量管理管理就是競爭力,提高質量管理,才能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在質與量的戰爭中,一定要抓住質量這一關,不能只圖數量,不求質量,要不會本末倒置。華爲不求更低價,而求更優質,也正如此,華爲成功地消除了“中國製造”的低價劣質形象,現在華爲製造了一些世界上最先進的電信設備。

所以說,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競爭力,纔是打造中國品質最根本所在。

  《質與量的戰爭》讀後感(二)

提起製造業,可以說中國製造曾經是全世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我國的製造業在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年來可謂是迅猛發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爲中國的人口紅利因素,因爲人多所以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國外的一系列的跨國公司基本上都將基礎的生產線移至中國大陸。

但是隨着近年來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傳統的人口紅利優勢已經漸漸失去,這個時候中國的製造業該何去何從。而且中國的製造業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生產產品旺旺更加重視量,很多沿海的加工廠給工人的工資的指標往往都有計件算工資的這一標準,對於產品質量這一塊可以說相比起來,重視的程度就不是第一位的。

這也就導致出現了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國外的進口產品雖然價格非常高,但是國內的很多人都寧可花幾倍的價格去購買,而反觀國內的同類產品卻很受懷疑。例如前些年出現的奶粉事件,可以說就反映了企業對於產品質量的一個觀念,雖然短時間可能覺得銷售沒問題,但是一旦曝光公衆對於國內這些廠家失去信任的話,可以說給整個行業帶來的就是巨大的災難。

從產品質量與數量兩個方面來看,可以說這兩者是一對矛盾體,想要質量好,就要嚴格把關,可能有些產品就會不合格,可能產品的數量就會受到影響,可以說這對於現在國內很多以追求產量爲主要指標甚至唯一指標的企業來說想要做到質量與數量都能夠達到雙贏的局面,可以說還是非常困難的。我們每個個人都很重視質量(前提是買賣的這些東西都是關乎自己貼身利益的),而在自己開始上班工作的時候能不能夠保證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是又多又好呢?這就不僅僅是企業工人的事了?

在這本《質與量的戰爭》裏面就對於質量和數量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可以說在本書中,作者的主要針對對象是企業的管理者,可以說一家企業的管理者是決定了這家企業的發展大方向。由於本書針對的閱讀羣體主要是企業的管理者,作者這在本書的正文中就主要通過列舉企業中的一個可能會發生的關於質量事故的小事件來引入關於質與量的話題。

在本書的六大部分中,對於質量的認識作者採用了一個符合人認知事物的這樣一個過程來進行展開。例如從最開始的‘引子’裏的關於一個劃痕的故事來引出關於質量的思考,可以說這樣的事情在很多企業可能都發生過,至少我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認爲在我以前的單位上是發生過的,而且後面還造成了很嚴重的事故。作者從這個故事出發就開始對於中國企業中關於質量的管理的現狀進行了簡要的探討,對於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形式也進行了自己的解釋,可以說通過作者的這些文字,我相信大家都能夠看出質量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改進,可以說每個企業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

作者在後面幾部分中就列舉了華爲的案例來探討改革的良方。可以說裏面的具體方法措施在書中都可以反倒,我在這裏想說的是本書的排版還是比較科學的,甚至在”再版序“中還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本書的整個章節脈絡形象的表示出來,可以說這對於事務繁忙的管理人員來說,閱讀本書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可以很快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來閱讀。

可以說在關於提高產品品質,提供中國製造業的中國品質,中國企業需要走的路還很長,可以說本書在如何啓示企業管理者來加強關於質量管理的意識啓發上是一本不錯的經管類書籍,建議相關的企業管理人員可以看看。

  《質與量的戰爭》讀後感(三)

這本《質與量的戰爭》是楊鋼博士把克勞士比大師的管理理念與中國管理實踐和社會現實相結合的一部全新力作。這本書提出的一個新觀念讓人深思:品質到底是誰的事情?在質與量的戰爭中,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由此讓人聯想到:工作質量與工作數量的戰爭不應該是人力行政部門和業務部門的人們互相之間的一場各執一詞的戰爭,而是大家一致站在完成公司共同目標的立場上,對單純完成工作數量而忽視工作質量的行爲的一場戰爭。以下僅對提高工作效率淺談自己的一些見解。

一、零缺陷——第一次就做對

爲了提高工作效率,每個人接到工作後第一件事就是想把事情快速準確地做對,確定方向,不走冤枉路。俗話說:"馬壯車好不如方向對",這句話的典故來自春秋戰國時期,即方向錯誤,再怎麼努力都枉然。

人生通常面臨許多選擇,但緊要的只有幾步,在很多情況下,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同樣我們在完成事情時,如果能恰如其分地把握住關鍵,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開展工作前我們需明確工作的目的,仔細想想做這項工作的重點是什麼,希望藉此得到什麼結果,這樣做之後是不是真的能得到想要的結果,並與領導和同事一同討論,再決定整個方向及流程。

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在我們完成日常的任務時,如果在工作過程中再花時間去尋找所需的資料或工具,只會事倍功半,徒增出錯的機會。事前即將一切所需都準備好,即取即用。如隨時準備好"最新"的信息:”資料“的隨時更新與增刪,可以讓我們永遠掌握到最新的訊息,並隨時將它做好整編、歸類等的工作,以供我們隨時掌握最新的狀況,並可迅速做出正確的思考判斷。

隨時將自己的知識、經驗、技能等,做好轉換成工具的觀念,以便隨時可以拿出來運用,或重新組合,以便縮短時間、提高效率,增加更多的成功機率。因此在我們理清需要做的事時,事先做好計劃表或者在“小本上”隨時記下要做的工作至關重要。

三、權衡主次:“事以類聚,物以羣分”

養成把握重點、循序漸進、集中力量的習慣,決定次序,從最重要的事情着手。我們必須先決定哪一個工作比較重要,優先去做;哪些比較不重要,可以緩辦。不考慮優先次序所產生的另一結果,常是一無所成,而且被拖延或耽擱的事情,等之後再提出時,往往已失去時效性。

四、不斷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

當今時代,知識的更新和進化如此之快,陳舊的思維和理念與高效率的工作節奏已經脫節,"苦幹"是成功的充分或基本條件,但它並不能保證成功,今天我們還要聰明工作,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提升工作效率及創新。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需要沉下心來用心感悟工作中的點點滴滴,主動學習、參加培訓課程,甚至只是默默觀察別人怎麼做,都能從中學習到新知與技術,再消化出更有效的做事方法與解決問題之道。成長的快慢與成長的心有關,因此我堅信,只要能夠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用心吸取營養,不斷總結,才能質與量兩者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