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讀後感[精品]

《論語》讀後感[精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後感[精品]

《論語》讀後感 篇1

《論語》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論,它就像一座寶藏等着我們挖掘,懷着敬畏之心我打開了這本偉大的著作。品味《論語》的墨香,細細咀嚼聖人之意,我不禁陷入沉思……

孔子推崇“仁者愛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愛待人,不正是我們的中小學生日常行爲準則嗎?文質彬彬、學思結合、學而不厭、以德報怨、以直報怨等等這些教誨不正是我的老師常常教育我們的嗎?讀完論語,我忽然覺得孔子就像一個慈祥的長輩,時常在我們耳邊言辭懇切地教誨。讀着《論語》,我感覺觸摸到了聖人。讀《論語》不僅可以聆聽聖賢的聲音,還可以跟着孔子學做人。

學做一個快樂的人。孔子有三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快樂是什麼?孔子告訴我們的答案似乎很簡單,學習知識並按時溫習,與高人結交學習他們的`學識品德,樂觀面對生活、面對小人。

學做一個有敬畏感的人。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國家是國運,在個人則是命運。畏大人,是要我們尊敬長輩,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遠之。畏聖人之言,是要我們遵守準則,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麼不聽聖人言,吃虧在後面。

學做一個反躬自省的人。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有錯。

學做一個有溫情的人。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孔子不僅對學生有愛心對朋友更是有情義。

學做一個好學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學問,聖賢都如此謙虛向學何況是我們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更要做一個謙虛好學的人。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終生。聆聽聖賢,跟着聖賢學做人。

《論語》讀後感 篇2

近期,我認真閱讀了孔夫子的名著——《論語》。其中,我對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傳不習乎?”感觸頗深。

這句話的含義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我認爲曾子說得非常正確!的確,既然是爲別人做事,那麼我們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減料,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朋友之間要講誠信,不能搞陰謀詭計;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及時複習,如果不復習的話,會前記後忘,這樣是學不好的。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物,他們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標準時時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們傳誦。三國時期,蜀國戰敗,劉備病逝,劉備在臨終前,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請諸葛亮來輔佐他的兒子。諸葛亮不負劉備的重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光復漢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說話算數,從不反悔,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時,甚至流傳着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著名的作家巴金爺爺溫故而知新。他讀書的方法有點奇怪,他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一點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總會有新的觸悟,新的理解,新的收穫,新的認識。

三省吾身,是古人對自己的要求,特別是在做人和做學問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會得到別人的稱讚,取得成功的。我們應該多多學習古人的優點,傳承他們的思想和智慧,使我們的言行永遠不敗於古人。

《論語》讀後感 篇3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爲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爲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論語》讀後感 篇4

這是一本20xx年6月份出版的新書,雖然說是《新論語》,但書中論述的論語是重新進行了編寫。其實是對於孔子有一個全新的解說,非常值得一讀並且會收穫良多。我曾經看過《論語》的註解與解說,但一直沒有能從大處理解與掌握《論語》,無法深度地學習到核心。拿到了此書,學習我們老祖宗的寶貴的財富,就有了一種新的途徑與方法。

《新論語》是一本重構的經典,是以孔子的思想脈絡重構《論語》原文,不增不刪一字一句,令孔子思想的邏輯和深刻直接顯現。將孔子和弟子的言論分列內編和外編,保持了孔子思想的純粹和完整。文本的新意仁爲核心,孝悌信爲呈現形態,禮爲外化形式,學習和修身是求取途徑,治國和處世是實踐方式。孔子抨擊時政、評論人物,則如案例教學,旨在讓弟子學習如何在事例中評判仁。重構後《論語》變得有主題、有論證、有展開、有層次、有案例;成爲無需繁瑣註釋、人人都能讀懂的經典。

看過《新論語》後我才真正的發現《論語》的核心,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渴望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它對於當今社會,每一個人的生活,有着實際的意義。書中涵括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讀了《新論語》後我才知道,它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以及後人,讓每個人都成爲一粒種子,把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爲傳播。

《論語》讀後感 篇5

《論語》是我二年級課外閱讀讀中選擇的第一本古典名著。這本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的。書中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

《論語》中有許多人們都耳熟能詳的名言:“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中讓我受益匪淺的當屬“學而不思則忙,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大概是:只學習,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當初讀《論語》,只是咿咿呀呀地背誦《論語》裏的句子,至於是什麼意思,完全沒有思考過。

到了六年級,對《論語》的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在一節數學課上,楊老師給我們講了一道有難度的題。我認真地聽着,卻一直不明白這道題的道理。問了幾個學霸,他們也是一知半解的。下課後單獨找楊老師,楊老師又給我講了一遍,還是沒搞懂,因爲上課鈴馬上要響了,這道題也被我暫時保存在我的移動硬盤——大腦裏了。

回到家後,懶洋洋地趴在沙發上的我,還是對那題沒有靈感。眼睛的餘光落在了躺在桌上的《論語》上,隨手翻了起來。

書上了一句話吸引了我:學而不思則忙,思而不學則殆。我在想:自始至終我都沒認真地思考這個題,只是死板的糾結老師上課說的內容,當然理解不了。根據這句話,我拿起了紙和筆把題從頭到尾推上了幾遍,花了兩個時辰,終於推算出了和老師一樣的'答案,我高興極了,畢竟這是我自己思考的結果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讓人明白,“學”與思“是”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兩者缺一不可。

《論語》中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很多,哪怕你只踐行了其中的一句話,你也可能會終生受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不單單是一個口號,我們要去實踐它!讓更多人們喜歡上它!

《論語》讀後感 篇6

《論語》,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爲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爲“四書”。

新的學期,我們學習了它其中的十二章,通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它們的意思,當我再次讀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想起了以前寫作業時的場景:放假了,老師總會留一些作業,一開始還認真的在寫,過了十幾分鍾,我就摸摸這兒,摸摸那兒,當我拿起課外書要看時,還在心裏對自己說:就看十分鐘。可是十分鐘過去了,我仍然還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鐘吧!反正作業也不多,我半天就能寫完。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半個小時過去了,我還是沒放下手中的書。直到書的最後一頁被我翻過,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擡頭看看牆上的鐘表,才發覺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了。我才埋頭奮筆疾書,但作業還是沒有在一天之內寫完。第二天上午,我又坐到書桌前,下定決心要在上午之前把作業寫完,可是我寫着寫着又想起昨天晚上吃飯時看的電影,裏面的搞笑情節讓我不禁笑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才認真地埋頭寫作業,當我寫完作業時,已經是晚上了,本來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天的,可是因爲我寫作業時的.不專心,這個計劃才“泡湯”的。就這樣,週末過去了。當我學了《論語》中的這句話時,恍然大悟:時間如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我們“浪費”掉的時間,永遠也不會回來的。想想我看課外書,想電影裏的情節時,那些時間用來寫作業該多好啊!這樣的情況每天都會有,都是因爲我不知道時間的寶貴,做着這件事,想着別的事,時間就是在這不知不覺間流逝。

《論語》,這部書中的一則就可以給我們這麼大的啓示,別說整部《論語》了!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讀《論語》的好處是多麼大啊!“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讓我們一起珍惜時間吧!

《論語》讀後感 篇7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着“論語”二字,下面寫着“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爲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爲學習是爲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論語》讀後感 篇8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有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今天是一週《論語》七天任務結束的最後一天,同時也在隨筆中談一下交朋友的事。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實的人交友,同見多識廣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阿諛奉承的人交友,同口蜜腹劍的人交友,同誇誇其談的人交友,便有害了。益者就是那種對我們有用的人,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修養,豐富你的內涵的人,那便就是益者。友直是指正直,這種朋友爲人真誠,坦蕩,剛正不阿,帶有一種朗朗人格,這樣的人可以在你怯弱的時候給你勇氣,也可以在對於某一件事自己猶豫不決時給一個最終答案,如果你交的朋友是這樣的或有這樣的那就是自己收穫了一種好朋友。友諒,指的是誠實,和這種朋友交往,我們的內心是安穩的,這樣也可以使我們的精神得到淨化。友多聞,是指那些見多識廣的人,和他們交朋友,自己的學習能力、成績和方式也能逐漸增強,所以我們也要多和見多識廣、知識廣泛的人交朋友。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友便辟指的`是專門喜歡拍馬屁,很留心觀察別人的眼色,巴結他人,他們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讓他人開心,自己並從中得利。友善柔是兩面派的人,在你面前和顏悅色,滿面春風,在背地裏卻常常說你的壞話並四處傳播謠言。友便佞就是指很會耍嘴皮子的人,除了一張好嘴,其他什麼都沒有,肚子裏空空如也。

通過孔子說的這一句話和我給他們做的對比,相信大家也能分辨出益友和損友了,朋友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照亮自己,但是在選擇朋友之前一定要想想《論語》中的這句話,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益友。

《論語》讀後感 篇9

第二輪通讀《論語》我渴望能夠更深層地理解《論語》中每一篇的寫作目的,並更有概括性地理解每一篇中所講的道理。第一輪的《論語》學習,我停留在對這本書的好奇上,更多的是想了解書中到底寫了什麼內容。第二輪一開始,我就在心裏反覆思考,爲什麼我會喜歡上《論語》?爲什麼《論語》能流傳至今?回顧第一輪的學習,我發現整本《論語》中經常會觸及到人類所一直努力追求的東西---道。在第二輪學習學而篇之後,我理解到的是,此道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爲人相處之道;是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清靜平等覺悟;是無友不如己,過則勿憚改的淡然與從容。當我們貧窮的時候,我們會去追求事業和財富,而在事業財富有得之後,又渴望精神領域的充盈。

作爲《論語》的開篇,學而篇有着統帥整本書的深意。經過第二輪的學習,我發現學而篇整篇圍繞着三個問題進行編排,即:爲什麼學?學什麼?怎麼做?

爲什麼學?丘哥哥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的學習就是爲了徹悟,爲了明心見性,爲了修一顆晶瑩剔透的清靜心。所以,丘哥哥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什麼?學仁學禮。仁禮兩字不僅是學而篇的`重點,在其他篇也經常講到。

怎麼做?丘哥哥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彙總一下就是我們要向丘哥哥學習做一個“溫、良、恭、儉、讓”的人。

以上就是本次蘇菲要分享給大家的《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理解不周之處還請方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的鼓勵!

《論語》讀後感 篇10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孔子眼中一個可以稱爲君子的人一定要有一顆寬容待人的心。藺相如以寬容之心對待廉頗的刁難,展現了君子的博大胸懷。“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由古至今的名人雅士,那些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君子們哪一個是沒有寬容坦蕩的胸懷呢?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君子還應講求誠信。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在社會生活是很難立足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治理國家也應該講求誠信。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可見,講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還能給人們帶來福運。

當然,作爲君子還應當有很多別的品質,比如善於反省,敏而好學,虛心求學,不恥下問。還要胸懷天下,以天下爲己任。要注重禮儀,不做違法亂紀的事等等。儘管並非孔子的所有思想觀念都與我們現代社會相符合,但是在《論語》一書中所講的做人道理值得我們去反思,去學習。

《論語》讀後感 篇11

我的爸爸雖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司機,但是敬職敬業,是同事們一致認同的好司機!在家裏他又是一個好爸爸!檢查作業、接送我們上學的樣樣都不落下,可行了!在生活中,爸爸樣樣是我的好老師,可有一次,我卻當了爸爸的小老師!

今天我當了一回爸爸的拼音小老師。我把26個字母寫在了一張紙上,並且每天教爸爸4~5個,可今天會讀了第二天就又忘了。而且還都不準呢,可傷腦筋呀!通過幾天的學習,爸爸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拼音的讀法和寫法了,真是不容易啊!但是,直到現在爸爸還是沒有完全的學會拼音。所以我做拼音練習卷的時候,爸爸總會和我一起做,積累更多的拼音知識。

這件事,讓我想起論語中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幾個人一起在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原本我覺的這句話很荒謬,難道我也能做老師的老師、爸爸的老師嗎?通過這件事我終於明白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也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在我們班裏,我不僅要向心靈手巧的孫卓奕、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沈書煜、關心集體的劉藝靈等好同學學習,也要向平時不聲不語但是也有自己優點的同學學習,比如黃宇通平時雖然一聲不響,但是他卻精通宇宙知識,學習他們的優點。

漸漸的讀論語成爲我每天的閱讀習慣。通過讀論語學做人,讓我每天都有收穫,思想每天都有提高,並且讓我明白了很多爲人處事的道理。因此,我要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爭做一個優秀的少先隊員,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讀後感 篇12

論語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語錄,講述的是孔子與其弟子或一些官員的對話,是儒家的經典之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段: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明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段話的意思思是說:學完了再去複習,不讓人開心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快樂嗎?人不知我而我卻不生氣,不是君子嗎?看了這段話,我想到了明朝的劉大夏。

小時候的劉大夏十分聰明,對孫子兵法更是情有獨鍾。看了一遍又一遍,總是愛不釋手。他告訴別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學而時習之’的教誨,十分高興。”劉大夏當上官後,他的同窗來找他敘舊。劉大夏擺了一桌酒席,對同窗說:“唉,自我當官後,也只有遠方來的你讓我如此愉快啊!”

有一天,劉大夏在路上遇到一個醉漢,官兵大喝:"劉大人出巡,讓道讓道!”醉漢說:“什……什麼劉……劉大人啊?”官兵說:“就是劉大夏劉大人!”醉漢說:“沒聽……聽說過……過這玩……意。”劉大夏見狀說:“算了算了,繞道走吧。”按照孔夫子的`話說,劉大夏的這種行爲就是君子所爲。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我們一開始觀察人,正如孔子所說,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爲人處事。但是自從讀了《論語》我才知道,要真正瞭解一個人,聽了他說的話之後,還要觀察他的行爲,這樣才能真正瞭解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讀了《論語》之後,使我受益良多。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讀書,讀好書,多讀經典著作,才能令我們的思維更敏捷,視野更開闊,做事更合理,才能讓我們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上不斷自勉,少走彎路。才能讓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爲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