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種子課》讀後感(通用10篇)

《種子課》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後感。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種子課》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種子課》讀後感(通用10篇)

《種子課》讀後感 篇1

這學期我拜讀了俞正強老師的《種子課》,寒假裏我斷斷續續將書本讀完。看完之後,感觸很深。在這本書裏面,記錄了一個數學特級教師的思與行。全書主要分兩塊內容:一是種子課,生長的課堂。詳細講解了什麼是種子課?如何上好種子課?二是種子課,爲了每一個人的生長。強調了感悟學生髮展,反思教師成長。而全書中,讓我感悟最深的卻是“破繭而出:教師專業發展的五個階段”章節中所提到的幾點內容。下面我就針對這些內容談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認識自己,擺正姿態

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覺得是非常對的。學生們從小開始接受老師的教育,老師不僅傳遞知識,而且教學生爲人處世的道理,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老師就像學生的父母,像學生的朋友,讓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走的更好。毋庸置疑,教師專業發展將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發展。教師成爲自己專業發展的主體,就要求教師本人瞭解自己的優缺點,確立發展目標,才能找出目標與自身現有條件之間的距離,思考縮短這一距離的途徑方法,並不折不扣地實施於行動。認識自己,影響着教師在自己專業發展進程中的行動方式,從而影響着教師專業發展的水平。因此,能否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首要問題。

二、改變自己,接受學生

教師的改變要立足於中國教育的改變,爲孩子而改變,但首先是爲自己改變。教師改變着眼點就是學生,所以一切的改變都是學生的改變,改變學生什麼,改變學生生命的狀態,生命的欲求。改變的中心,或者說靈魂是什麼?以美點亮學生的內心,就是要激勵學生欲求美好事物。改變自己的目的是去接受學生,意味着教師必須去了解(研究)學生,必須順着學生所表現的種種可能性來改變自己原先準備的預案,從而去影響學生,而不是慣性的要學生跟着教師的思維走。因而,教師在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之前、之中或之後,應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改變自己,從而使自己的影響吻合於學生的發展現實與潛在的發展可能性。這樣,就避免了在教學中一味要求學生適應教師,在學生適應不了的時候步入教學衝突的疾痼。

三、提升自己,充實自我

有這麼一段話:“一個教師,教大學有大學的學識,教中學有中學的學識,教小學就只有小學的學識”。這句話說的正是由於老師長期從事教學,他的知識層面隨着時間的變化越來越侷限,最後只停留在其日常教學層次上。“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學生什麼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會“打破沙鍋問到底”,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爲人之“道”。

四、反思自己,突破創新

“教而不思則罔”,教師成功的教學離不開反思,在日常教學中你有做到,教有所思,思有所改嗎?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我們“不能改變的”,那麼我們就要盡力去改變很少能的“我能改變的”那部分,嘗試着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改變自己的設計思路,在改變中尋找突破,在改變中尋找創新。人們常說:“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須有一桶水。”躺在原有的知識上,光有奉獻精神的老師,未必就能成爲一個好老師。所以我們要多學習,多反思,學習別人先進的教學理念,學習別人課堂教學中好的教學環節,精彩的教學設計,反思自己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並且加以改正,我想只要能夠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教師這條路上,知道自己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但看完《種子課》這本書後,讓我覺得我對數學教學、對學生教學學習有了更多的啓發,值得我細細地讀,慢慢地品。書上的點點滴滴,讓我不斷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充實自己、反思自己,讓我慢下步伐,精心設計教學、悉心呵護種子、靜待開華結果。

《種子課》讀後感 篇2

初看到書的名字,以爲講述的是有關起始課的教法,深入的讀下去,才感覺自己的理解是那麼片面和侷限。這本書的書名很有活力,種子給人一種生命力和萌動的感覺,有着生長的希望。

學生就像一顆種子,她帶有太陽的能量,帶有生長收藏的密碼,帶有春夏秋冬的記憶。因爲是顆種子,所以她隨時都在生長,隨時都準備生長。但是,種子也會發不出芽,發了芽也可能夭折。

教師也像一粒種子,是一粒很飽滿的種子,也有很強的發展能量。從襁褓中模仿着走上教學之路,慢慢地能獨立上課,慢慢地能分清知識點、落實知識點,慢慢地瞭解學生接受知識的規律,慢慢地知道承載知識學習的是哪些相關的經驗與思想,慢慢地知道有些課該怎麼上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聽過俞正強老師的兩次課,每次都給我很大的衝擊和震撼感,讓我有種大徹大悟的感覺,原來有的課還可以這樣上,真讓我大開眼界。在這本書裏俞老師通過課堂實例或者課堂片段、知識點之間的架構,讓我理解了什麼樣的才叫種子課,對比自己原來上的課,感覺自己對教材的把握不夠,甚至是不對的。《用字母表示課》我上了好幾遍,每一次都感覺有進步,看了俞老師講解的課,我忽然感覺到我原來上的這一課,僅僅侷限在用字母可以表示變化的數,可以表示數量關係或者公式。但是爲什麼數學家發明用字母表示數卻說不清楚。我上的課僅僅算是照本宣科,學生具有了解題技巧,但缺乏對數學上字母的理解。如果學生跟俞老師上了這麼一節課,我相信學生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會很輕鬆。

種子課,意味着生長課,“種子”們需要教師給的溫度和雨露。我們老師怎樣才能給予學生生長的力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 關注學習的準備

瞭解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是一種學習準備,例題的設計要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不僅能讓學生潛移默化的進入新知識的學習,還能讓學生感覺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雖然有些教學是建立在生活原型中,學生還是不解其意,原因是對學生學習起作用的是生活經驗,而非生活原型。我們要用學生的眼光看待問題,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讓教師從成人的思維迴歸到孩童時期的思維是件難事。這需要老師在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下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上一些準備課,或者讓學生進行先期學習。

二、持續的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如何持續的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激發一下是不難的,難的是持續激發。在教學中,不僅要在教學起始階段,採取各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採取對策,應用各種手段,不斷給學生以刺激,增強學生由於過程消耗逐漸降低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有效的學法指導

學法的指導要看每個教師的功力和經驗,是一個需要教師積累的過程,而不是複製和模仿出來的。這就需要教師的不斷努力尋求自身的專業發展。對自己定位、尋求方法、不斷的努力、思考與反思,只有自身的功力達到了,教學才能遊刃有餘,名師才能出高徒,課堂和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學生即種子,課程即種子,給以水分、陽光和雨露,纔會有生長的力量,纔能有花開的聲音,作爲一個教師,要修煉好自身,才能給學生清澈的水源,溫暖的陽光和甜甜的雨露,才能看到遍野的綠色和叢中的花朵。

《種子課》讀後感 篇3

當翻開第一頁,看到俞正強老師用“蒔也若子”、“置也若棄”來形容種子課時。我有點迷茫,於是我帶着好奇心繼續往下閱讀。當讀到“種子課:用生長代替重複”時,我似有所悟。書中提到,在課時與課時之間,知識是可以遷移的,比如學習了釐米進行度量後在學習用米來度量就更簡單了,因爲彼此之間有類似的結構。而小學生的這種遷移能力,正是我們教師需要培養的能力。

有時我會苦惱,爲什麼總有學生在課上不認真聽講,甚至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於是,我只能把不好好聽課的學生模式化地訓一遍,但是訓多了,非但沒有效果,學生的意見也會很大。那該怎麼辦呢,我就想通過俞正強老師的種子課,看看他是怎麼處理的。原來要避免學生上課“搞怪”,一要做到讓學生喜歡自己,二要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那怎麼才能做到又要學生喜歡自己,還能喜歡上自己的課呢?那就是老師要多聽聽學生的話,從學生的角度去想問題。當與學生在思考問題上發生了分歧,不要太快去否定他,而是讓學生通過別的方面彌補他所不知道的缺陷。數學這門課程,知識點之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在小學數學階段這種關聯性,往往表現爲生長的特質。這種生長,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關聯,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所以,要實現教學生動化,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來組織教學。

那同樣在一個班上課,同樣的環境,同樣的老師,爲什麼總有個別學生練習會出錯一大片,爲什麼有些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困難?這些困難是怎麼發生的呢?於是,我會把一兩個同學叫到辦公室,讓他當着我的面做數學題,比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是多少這一類的題目,我比4多3,學生便能算出來,知道用加法,但反過來,4比我多3,顯然用加法是不對的,但學生會習慣性的看題目上的多這個字。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得出,顯然他沒有理解透徹,還沒理解題目,就直接提筆作答,這種情況在許多數學學困生中常見。通過讀了俞老師的書,我理解到需要變化思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始,利用身邊的文具,以及藉助拍手遊戲,激發學生興趣,直觀感受數目的比較,培養數學的思維習慣。

葉聖陶老師說過:“受過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發育,自己成長的;給他們充分合適的條件,他們就能成爲有用之才”。因此我們作爲護花的園丁,要給予他們愛與關懷,讓孩子們在主動中發展、在成長中完善!

《種子課》讀後感 篇4

曾多次聽過俞正強老師的課與講座,每次都是在笑聲與回味中度過。他的課與講座不僅幽默風趣,而且有深度與內涵,這次看到了他撰寫的書籍,仍然吸引了我。

俞正強在書中引言中說,教學三十餘年,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學生喜歡數學?如何有效地破解學生的數學學習困難。這兩個問題,也是我們同行們一直思考與探索的問題。從他的《種子課》一書中,或許有一些啓發。

一、 如何上好種子課

什麼是種子課?如何上好種子課?這是我一開始翻閱這本書的初衷。俞老師認爲,如果將某一知識系統作爲一棵樹,這棵樹的生長過程表現爲若干節"課",那麼一定有一些課需要"蒔也若子",充分理透脈絡,一定有一些課可"置也若棄",讓學生充分自主。"蒔也若子"的課,通常處於起點或節點,謂之"種子課","置也若棄"的課,通常處於點與點之間,謂之"生長課"。如以計量單位爲例,一共有八類,這八類中,長度單位是小學生最早接觸的,也是最基本的。因此,長度單位的學習在小學數學中應該具有種子特質。而在這一系列中,第一節課的《釐米的認識》無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所說的種子課。而後面的《分米的認識》《毫米的認識》就是生長課。如果只在數學知識層面上這三節課,就會出現雷同,學生就將會失去興趣。但如果將數學思考部分融合進來,那麼這三節課就雷同中透出不一樣來,學生就會有新鮮感。

那在這麼多課中,怎麼來判斷一節課是種子課呢?關鍵是從一個系統的角度來思考,整體把握一個知識塊的前生今世與後延。這個過程一定有其發生的基點,發展的節點,這些基點與節點可能就是我們的種子課,一定要花力氣,精雕細琢。這些課上好了,學生的學習將不會模糊,那麼其他的生長課上可鼓勵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思考,對於學生來說,也就不難了。

二、 如何面對學困生

在我們每個班,都有那麼幾個學困生,他們雖然聽不懂老師的講課,但又必須認真聽,還不能走神,有時想想這些小孩真不容易,而在我們教學中,如何提高學困生的成績也是我們老師頭疼的問題。在我們辦公室內,經常可看到我們的老師課後在輔導學困生,教師累,學生煩,關鍵成績還不一定上去。俞老師也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對於班上的學困生,他課上多提問,不讓他們走神,課中多指導,不讓他們掉隊太多,課後多補課,儘量講懂當天學的東西。兩年下來,花了十分多的力氣,孩子終於考了七八十分上初中啦。孩子上了初中後,又打回了原形。這讓俞老師不禁想到,他可以給這樣的孩子補課一年,兩年,可補得了三年、四年嗎?我們說,學習的好壞主要還是基於孩子自身的原因。如果教師能與學生一點心的溝通,教師持之以恆的關懷,改變孩子的學習狀態,可能也就水到渠成了。

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俞老師認爲,等待也是一種好辦法。他說了一個這樣的案例。

學生也沒有找人補課也就會了。而教師的守候,則給了學生成熟的時間。因此,有的學習困難是暫時的,是由於學生的暫時不成熟而引起的,等一等,不要急着下結論,可能也是個好辦法。

俞老師結合自身的經歷,他說如果要給學困生問題開出一劑藥方:那隻能是四味中藥:即體力勞動一分,拼時間花力氣,大量補課,成績短期內會有所提高。價值追求二分,即改變孩子的心,而心的改變是不能急躁的,要慢慢來。他認爲,如果我不能改變學生,但至少可以不傷害學生。方法求索三分,即教師要通過與學生對話尋找原因,只要原因找到了,學習困難也就解決了。生命等候二分。( )即學生的學習困難可能既不是方法問題,也不是態度問題,而是生命的成熟問題。教師要耐得住寂寞,要靜待花開,每個孩子總會有屬於他的花期。

三、 教師如何反思

教學反思對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重要了,反思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教學的得與失,另一方面是關於得與失的原因。能否找到得與失的原因,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重要因素。一個成熟的專家教師是傾向於從自身尋找原因的,當然也不忽視學生和外在的因素。反之,如果把失誤的原因歸之於學生或客觀因素的老師,專業發展都很難得到發展。教師在反思時,有時會停留在淺顯的表面。比如我們學生常犯的一個計算錯誤,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包括學生都認爲是粗心,心裏有時還會僥倖說,反正會做,就是粗心了一些。而我們的老師和家長都會跟孩子說細心一點。卻不知只是這樣一說,孩子們還是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努力。事實上,孩子計算出錯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數字抄錯,有的是書寫習慣,有的是進位時的瞬時記憶,有的是口訣誤讀,有的是計算順序,如果我們只是單純歸爲粗心,是很淺薄的,如果教師能讓學生找出草稿紙,尋找到算錯的真正原因,這樣孩子下次粗心的機率就會降低。

我們的教師常常抱怨自己在上面口乾舌燥講,可孩子們在下面卻不聽。或許我們老師該反思自己課的設計是否吸引學生,或許思考一下當天孩子也有突發狀況,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效果。一味的抱怨與怨天尤人都是不可取的,對教學得失作出正確歸因,這纔是我們教師應有的情懷。我們的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專業有所發展,但效果不佳。在努力一段時間後,就放棄了專業發展的追求,於是工作就成了一件依慣性而爲的工作,失去了樂趣。而要改變這種狀況的唯一方法,就是思考與踐行,將束縛自己的原因去掉,才能破繭而出!

《種子課》讀後感 篇5

《種子課》這本書幾年前就買來看過的,在平時的教學中讓我越來越感覺到每一單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學期又拿起這本書看起來。

聽過俞正強老師的很多視頻課,給人的感覺是他教學語言詼諧、風趣,寓教於樂,深受孩子們的喜歡。雖然他的風格,我是學不來,但我認爲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這本書主要分爲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給我們的是關於課,下篇分享給我們的是關於人(學生和教師)。

種子課,生長的課堂,如果將某一知識系統作爲一棵樹,那麼這棵樹的生產過程表現爲若干節課,那麼一定有一些課需要“蒔也若子”,充分理透脈絡,一定有一些課可以“置也若棄”,讓學生充分自主.“蒔也若子”的課通常處於起點和節點,謂之“種子課”。“置也若棄”的課通常處於點與點之間,謂之“生長課”。

種子的力量在於生長,在小學數學中,每一塊知識都可以描述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過程,這個過程具有內在的聯繫,如果將這種內在的聯繫不可斷絕視爲生命過程,那麼種子課的提出和實踐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們的數學學習。

以《克和千克》爲例,課前先讓孩子們稱一稱身邊的一些物體,再掂一掂,積累一些生活經驗,課中又讓他們感悟1克和1千克的重量,課後又讓他們到生活中尋找克和千克,估一估。在此過程中不是單純的記憶知識,否則久而久之會覺得數學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學生的學習便會缺乏生命的活力。爲使學生有旺盛的生長力,我們教師應上好每一節“種子課”從一個系統的角度來思考,整體把握一個知識塊的前生今世及後延。這個過程一定有其發生的基點(知識與經驗活動相連的關鍵點)、發展的節點(知識與知識相連的關鍵點)這些基點與節點可能就是我們的種子課。

教師教的是人,教師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並不是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各種零件似的各種產品,教師的“產品”是活生生的學生,學生有自己的思想,他們是有生命,像一顆種子一樣,能自己發芽、生長,只是他們的發芽生長需要我們教師爲其保駕護航,爲其提供充足的養料和合適的生長環境。

爲什麼我們成人如此理直氣壯?因爲我們認爲學生是一張白紙,是等着我們去描繪,可以任意塗鴉。事實上,現在的學生不再是“一張白紙”,在課外學習中往往不經意間接觸了某一知識。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的生長環境不同,接觸的信息量也不同,於是加劇了學生間的差異。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進一步做學情分析,在教學中嘗試縮小學生的個體差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如何持續的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激發一下是不難的,難的是持續激發。在教學中,不僅要在教學起始階段,採取各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採取對策,應用各種手段,不斷給學生以刺激,增強學生由於過程消耗逐漸降低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爲了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我經常會跟他們分享一些數學繪本、數學遊戲。如這個超長的寒假,我給學生們推薦了一些有趣的數學遊戲——翻拍遊戲,學生興趣很高。教學設計如何精心選材,選擇的材料應是蘊含着序的,是一個立足於學生的學習起點而後向上生長的。文中俞老師認爲用字母表示數的序應該是這樣的:一在情境中感受數的不確定性,並且是有範圍的二、接受數學規定——用字母可以表示不確定的、有範圍的數三、理解相同的物體不同的數量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四、不同字母間存在某種比較關係五、不同字母間的相差或者倍數的關係可以用其中一個字母式表示另一個字母。六、體會用字母表示和用字母式表示的區別。立足學生的認知經驗,設問環節層層遞進,讓學生逐步建立起新的知識結構,這是一個動態生長的過程。選材若沒有“立序”,沒有學生經歷自主生長的動態過程,那也就失去了其實際教學意義,無法實現其教學目標。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通過案例分析我們課堂教學究竟怎樣做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爲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教師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了。在選材方面,教師需不斷的加強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的訓練。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樂於探究,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那數學則變成了學生最痛苦最害怕的事,我們教師應當儘可能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努力做到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得成就感,興趣漸漸提高,這對今後的學習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學生即種子,給以水分、陽光、雨露,纔會有生長的力量,纔會有花開的聲音,作爲一名教師,只有修煉好自己,才能給學生清澈的水源,溫暖的陽光,甜甜的雨露。

讀完這本書,給我的課堂,對學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認識和啓發,使我意識到對於教師我們首先需要找到“種子課”,對於這種課還需精雕細琢,不怕浪費時間。種子課上好了,後面的課便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就有了生長的力量。

《種子課》讀後感 篇6

20xx年的暑假,我認真拜讀了俞正強老師編著的《種子課》一書。這本書從什麼是種子課;如何上好種子課;感悟學生髮展;反思教師成長四個部分來闡述他的教學思想。讀完這本書,自己對什麼是種子課、如何上好種子課有了一定的認識,梳理如下:

一、什麼是種子課。書中這樣介紹種子課,如果將某一知識系統作爲一棵樹,這棵樹的生長過程表現爲若干節“課”,那麼,一定有些課需要“蒔也若子”充分理透脈絡;一定有一些課可以“置也若棄”,讓學生充分自主。“蒔也若子”的課,通常處於起點或節點,謂之“種子課”。“置也若棄”的課,通常處於點與點之間,謂之“生長課”。種子課就是可供遷移、可供生長的關鍵課。例如《釐米的認識》是長度單位的第一節課,而長度單位又是計量單位八種類型之一,所以它就是一節種子課。對於長度單位的認識,課本會安排三個課時,即釐米的認識、分米的認識、毫米的認識等等。《釐米的認識》讓學生意識到:單位是一種規定;單位與整體的關係和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不同。學生無論學習什麼長度單位都會將這兩種經驗進行遷移。種子課就是可供遷移、可供生長的關鍵課。

二、如何上好種子課。俞老師認爲上好種子課的前提是上好每一節數學課,在上好每一節數學課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思考哪些課是“種子課”。

(一)上好種子課需要教師瞭解學生的學習經驗,琢磨他們知識理解的“內因”、“內在圖式”。小學生他們的“內因”、“內在圖式”大多隱於經驗之中,教師只有完全瞭解學生“內因”、“內在圖式”,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落在支撐點上,不至於浮在半空,如雲無影。

(二)上好種子課教師要學會“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俞老師認爲在教學中學生很多樣,方法也很多樣,但不管怎麼多樣,知識的結構、人的認知方式是有定式的,這個定式就是我們所說的“序”。要循序漸進,首先要明確“序”,並將“序”立起來;至於“材”的選擇,一定要簡單、樸素,有利於呈現數學的本義,千萬不要給材料附加太多的行頭,從而將數學淹沒在修飾之中。

(三)上好種子課教師要讓學生經歷、體驗與探索知識。俞老師認爲探索是過程的最終目標,經歷是基礎,體驗則是學生由經歷走向探索的泵體。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把探索材料組織得有吸引力,同時教學組織形式有利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對探索材料的關注中不知不覺地經歷這個過程,享受其中的樂趣,然後在學生意猶未盡的時候,教師及時帶領學生進行過程整理。因爲學生的體驗一方面來自教師的有意識引導,另一方面是對經歷過程所帶來的情緒回味。在學生獨立探索的時候,教師應把握的是讓自己走出學生的具體學習過程,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欣賞、去指點就可以了。

一本好書需要你細細品味,瞭解其中的內涵和精髓,然後再去應用於你的教學。讀完這本書,我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相信我的課堂會讓孩子們學得更有質量、教學過程更有魅力!

《種子課》讀後感 篇7

近期有幸拜讀了俞正強老師的著作《種子課2.0:如何教對數學課》,讓我對數學課堂、數學教學及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更深層次的感悟,日常教學中一直困擾我的疑問也隨着書中一些好的建議一掃而光。在本書中,俞老師結合了許多生動的教育、教學案例深度剖析了“教對數學的問題討論”和“教對數學的路徑把握”。作爲羽翼尚未豐富的青年教師而言,想要做好這些是極其困難的;這不僅需要整體把握小學甚至銜接到初中的教材知識,更需要教育教學經驗的日積月累。因此青年教師在平日的工作之餘,一定要要梳理整套中小學教材的知識框架,幫助自己樹立“全局觀”,站在更高、更廣闊的視野下用心備課。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幾點讀書心得:

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

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技能,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才能把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善於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要讓學生有進行深入細緻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所以,教師必須處在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發展區,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慾。

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數學課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輕鬆和諧的師生關係、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師適時的表揚、鼓勵,對學生學習給予肯定的評價,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都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

三、具化概念,寓教於樂

教師要善於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鮮豔的教具;新穎的謎語、故事;有趣的教學遊戲;關鍵處的設疑、恰當的懸念、適時地競爭等等,儘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也可以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繫,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決的問題上。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要講來源,講用處,通過聯繫實際,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學起來自然有親切感、真實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動機,產生學習興趣。

四、想要學生會提問題,教師自己要學會發現問題

俞老師的書中提到學生的問題爲何越來越少,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俞老師列舉了筆算除法的那節課(舉例15÷3=5)。很慶幸自己在備課時搜到了俞老師的這節課,對於自己之前備課不求甚解的態度深感慚愧。結合結合學生學習的加、減、乘這三種運算不難想到學生會將15÷3寫成和加、減、乘一樣的形式,當然這樣是錯誤的。但到底該怎樣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意識到這種做法的錯誤並理解接受教材中的算法呢?這就需要在課堂上展現學生的想法,呈現出衝突,引發深度的思考,再結合除法的意義理解除法豎式寫法的合理性。當然這比平時的直接展示除法豎式的授課方式慢很多,但身爲教師我們應該知道提出問題遠比解決問題更有價值。若干年後學生不會記得他解決過哪道題,但他應該擁有提出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正如俞老師所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如果學生認爲有什麼好想的那數學還是數學嗎?“種子課的慢其實不是慢,是數學的本質。而平常我們上課的快不是快,是省略了數學內涵。種子課的慢,是爲了將來的快。而平時我們上的快,可能將來會慢。”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備課時的不求甚解可能會導致課堂進程的卡頓,所造成的損失更不是一兩套練習題所能輕易彌補的。所以一定要認真對待每節課!想要學生會提問題,教師自己要學會發現問題。

作爲一位極其受歡迎的數學教師,俞老師的課不僅邏輯思維縝密,而且語言風趣,數學之根本其實是一種文化。可是多數時候我們把數學和嚴謹無誤直接相關聯,認爲數學課上就應一板一眼、一絲不苟,但事實上我們的孩子喜歡的並不是數學呆板嚴謹的課堂,也沒有哪間死氣沉沉的教師能夠真正讓教育教學真實地發生。因此,努力讓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之花在課堂綻放,讓師生的思維碰撞出美麗的火花,讓幽默風趣的語言俘獲孩子們的“芳心”,這樣的課,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孜孜以求的結果。我會朝着這個目標不斷努力,成爲像俞老師一樣優秀的教師!

《種子課》讀後感 篇8

每個人是一棵種子,發展週期不一樣。

數學課中有些課就是種子課,特別重要,特別要重視!種子種好了,下面的發展就順多了!

例如我在講授《用字母表示數》的時候就是代數的種子,於是我參考了俞老師(種子課)的教學設計:自始至終以兩種顏色的紙包作材料。俞老師認爲用字母表示數這課的序是這樣的:

一、認識一個數的狀態——不確定的,有範圍的。

二、接受一種數學規定——不確定的,有範圍的數在數學中可以用字母表示。

三、在同一事件中,通常用不同的字母來表示不同的數。

四、在同一事件中,表示不同的數的兩個字母存在》、《、=三種關係。五、在同一事件中,明確兩個數之間存在相差或倍比的關係時,在用一個字母表示數的前提下,另一個數可以用字母式表示。

六、體會用字母式表示與用字母表示的區別——字母式既可以表示數的大小,又可以表示與另一個數之間的關係。

因此,同一個事件中兩個數若有聯繫,儘量用字母式表示比較方便。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能夠更容易的接受。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種子課》讀後感 篇9

感謝學校、感謝教研組、感謝數學學科帶頭人,讓我的寒假有俞正強老師的《種子課》陪伴。這個寒假不是空閒空虛空洞的,而是充實收穫豐滿的,這本書舉了很多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例,讓我走進了一位特級教師的數學課堂裏,感受到了俞老師帶給我們的科學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俞老師這本書不是純粹枯燥的文字,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讓我們明白數學課不光光是數學知識的學習,更多的是要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方法。

本書分爲兩大塊,一是從課的角度進行闡釋:什麼是種子課及如何上好種子課這兩個問題。另一塊是從人的角度進行分析:學生的成長和教師的發展。

在敘述種子課時,俞老師沒有對種子課下定義,也沒有根據定義來演繹,而是採用了舉例的方法讓我們看到:像這樣的課就上種子課;就某一單元而言,這幾節課應該是種子課;就某一知識領域而言,每一節種子課應該如何呈現,才能成就孩子們的學習樂趣。

葉聖陶先生說,學生“跟種子一樣,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發育自己成長的;給他們充分的合適的條件就能成爲有用之才。”種子課就是合適學生生長的條件之一。如果將教師的專業發展視爲一個生命體,那是可以描述爲若干個顯性階段的。當發展至一定時候,便能瞭然課與課之間的差別,瞭解學生的特點幫助學生成長。這句話成立的前提是教師的不斷思考和實踐。

一堂課從知識屬性上來說可以分爲:概念課和計算課等;從教學要求來說可以分爲:新授課、練習課、複習課;俞老師的觀點是無論什麼課無非就是種子課和生長課之分。有的知識是顯現在外部的閱讀性學習,有的知識是隱性的體驗性學習,而將兩種結合起來的便是種子課。

關於先期學習,即在授課之前就已經積累的經驗,俞老師提到先期學習有時會導致個體差別較大,有的孩子理解很有質量,有的孩子理解膚淺。有的問題老師剛提出來,學生便把本節的知識講出來了,打亂了老師的預設和探究的氛圍。原本預設是課堂中經過師生互動形成的過程和結論,在學生的思維成果或開展的實驗操作結論與老師預設相左或意想之外有意義的學習這樣非預設生成時,教師如何面對解決,合理駕馭課堂,爲學生進行合理解釋,非常關鍵。往往會出現兩極性——尷尬與精彩。預設和非預設生成是課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師支持與否對學生的學習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俞老師認爲:現代課堂中,保持安靜、整齊的課堂是開展學習的必要前提,如果學生爲了做一個“好學生”而時刻警惕自己的一舉一動,學習起來必不能安心地思考,而太嘈雜的課堂也不可能有好的思維,這就需要教師恰當的把控和調節。

作爲一個新入門的數學老師,首先要模仿參照,再積累實踐,不斷地反思改進纔有可能慢慢達到較爲理想的效果。只有不斷地思考嘗試改進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總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種子課》讀後感 篇10

今年暑假,學校佈置了教師的讀書活動,我是一名數學一線老師,所以我選擇閱讀了俞正強特級教師的《種子課》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也使我們多年未解的疑惑頓時解開,還給了我許許多多的啓迪。下面談一談我對《種子課》一書的幾點讀書心得。

一、種子課理論帶給了我們課堂改革的新方向。

俞正強老師把課分爲“種子課”和“生長課”。對課的這種分法他用“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來描述對“樹”的態度。如果將某一知識系統比作爲一棵樹,這棵樹的生長過程表現爲若干節“課”,那麼一定有一些課需要“蒔也若子”充分理透脈絡;一定有一些課可以“置也若棄”,讓學生充分自主。

什麼是種子課?俞特是通過舉例的方法來說明的。通過讀這本書,使我明白了那些需要“蒔也若子”充分理透脈絡,即通常處於起點或節點的課,可以稱之爲“種子課”。種子課就是可供遷移,可供生長的關鍵課。其特點是需要深耕細作,不怕花時間,以深刻達成簡約。比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看成種子課,因爲它是可供遷移的,如果學生掌握好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並能夠充分理透脈絡,那麼《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組合圖形的面積》的計算就會輕而易舉,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與種子課相對應的是生長課,生長課就是“置也若棄”的課,通常處於點與點之間,是讓學生充分自主的課。相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認爲《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組合圖形的面積》都可以看成生長課。同時,我認爲“生長課”更適合使用導學案,適合“先學後教,先練後講”理念的落實。

教師教的是人,教師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並不是流水線上的各種零件似的產品,教師的“產品”是活生生的學生,學生有自己的思想,他們是有生命,像一顆種子一樣,能自己發芽、生長,只是,學生的發芽、生長,需要我們教師爲其保駕護航,爲其提供充足的養料及合適的生長環境。

有人認爲學生是一張白紙,是等着我們去描繪,可以任意塗鴉的。事實上,學生絕非一張白紙,而是一顆種子,她帶有太陽的能量,帶有生長收藏的密碼,帶有春夏秋冬的記憶。因爲是顆種子,所以她隨時都在生長,隨時都準備生長。

俞特認爲,數學教學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樣的;一定要打好關鍵的幾仗,關鍵的幾仗打好了,就形成勢了,其他仗就會勢如破竹般地獲勝。種子課上好了,生長課就會輕而易舉。可見,“種子課理論”帶給了我們課堂改革的新方向。

二、不要把“孩子”當“成人”。

我們都認爲,預習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在預習中能發現問題,如果帶着問題來聽課,效果會很好。俞特卻認爲:這些教育工作者忽視了我們所面對的主體是小學生。對小學生來說,結果是最重要的,知識的預習意義就是看了結果狀態的知識的內容,知其然後,對所以然往往缺乏追究能力。因此,有部分小學生對知識內容說懂的時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其實是懂錯了,至於帶着問題去聽課只能是美好的理想。並且,在他們瞭解數學知識的結果之後,他們在課堂上

急於表現對知識結果的瞭解,從而對知識的探究過程失去耐心,更別提好奇心了。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千萬要注意不要把“孩子”當“成人”。

三、請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原先我們解方程都是要求學生根據等量關係來解的,用等量關係來解方程,需要記住一些等量關係式,且到了初中後,方程不再用等量關係式而是用等式性質來解,因此,新課程的小學數學教材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用等式性質來解,但這又帶來一個問題:學生用等式性質來解方程的難度比等量關係式大,這是爲什麼呢?

俞特認爲:這類似於是孩子的成長過程。比如小孩子會稱狗爲“汪汪”,因爲“汪”的發聲比較容易,且狗又十分常見,之後會慢慢地改稱“狗”。值得討論的是:那個稱狗爲“汪汪”的過程,可否因爲將來不稱“汪汪”而省略呢?

支撐等量關係式理解的經驗是一種可以概括爲“互逆”的經驗。而這種互逆的經驗在學生的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從家向東走到學校,那麼,從學校向西走回到家;上坡走到學校,那麼走下坡回到家;等等,這些關於“互逆”的經驗支撐了學生對等量關係式的理解。

而支撐等式性質理解的經驗是一種可以概括爲“守恆”的經驗。比如一支隊伍可以因爲間隔不同而呈現不同長度,但其人數不變,由此體會到長度變了但數量沒變,或者對同一對象雖然形態變了,但重量沒變等,但這還不足以支撐對等式性質的理解,當學習個體的守恆經驗從關於一個對象發展到兩個或多個對象之間後,意義就不一樣了。可是學生對這種“守恆”經驗卻很少。從而使得學生在某段時間習慣於用等量關係式解方程,而在之後的又一段時間內,習慣於用等式性質來解方程。這需要我們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允許孩子採用不同的解題依據,而不是想當然地省略某個階段。

總之,讀了《種子課》這本書,給了我們對課堂、對學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認識和啓發,我們願再次細細地讀,慢慢地品——《種子課---一個數學特級教師的思與行》,在名師的指引下,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水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