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精選15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W 次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讓我們一起追尋那人格的風箏。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精選15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1

在我上高中之時,在我的一次月考當中,當時的語文試卷上出現了一篇《追風箏的人》節選,當時裏面的一句話“爲你,千千萬萬遍”深深地打動了我,以至我現在還深有感觸。爲此,我特地去看了這本小說,讀了《追風箏的人》之後,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瞭解,它關乎友情,關乎親情,更代表忠誠,代表愛。

在這本小說中,阿米爾和哈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可是因爲身份的不同,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籤所分隔開來。然而,哈桑對阿米爾的情誼與忠誠,從未因這些元素而受到影響。在我看來,哈桑說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時,那種真摯,那種堅定,超越了任何標籤的束縛。阿米爾始終不能理解爲什麼自己的父親對於哈桑的關心要多於自己,在我沒有看到後面時,我也同樣的困惑。後來,我終於理解了。每當阿米爾受傷害的時候,哈桑總是衝出來保護他。然而,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之間的友情也破裂了。當阿米爾看到哈桑被人欺辱卻無所作爲,默默離開,這件事始終折磨着他,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是阿米爾,我會不會上前一步去幫助哈桑還是像阿米爾一樣默默離開,但現在我也沒有確切的答案,因爲我並沒有親身經歷,因爲一句話說得好: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這世上並不是所有的事都有因果,有一種東西,沒有因爲,沒有所以,只是付出,這叫愛。可是,當習慣了平常的愛,就會感到理所當然,這就會導致犯錯。當阿米爾的懦弱使他和哈桑的友誼出現了裂痕,但阿米爾並沒有去彌補,而是千方百計的趕走哈桑,以便讓自己感到好受一些。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摧毀給別人看。人生,總是在最後悔傷害別人中度過,小說中的阿米爾就切身體會了這種感受。

成年後的阿米爾和父親逃到了美國,在那裏遇見了自己心愛的姑娘,也成功娶到了她,但他仍然活在哈桑的陰影之下,但由於一件事讓阿米爾得到了救贖。在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之後,他知道了哈桑原來是父親的私生子,也終於懂得了父親對哈桑的關愛從何而來。爲了救贖自己的靈魂,阿米爾冒着生命危險救出了哈桑的孩子索拉博。

在這本小說中,讓我感動的還有小說最後的結尾部分。中年的阿米爾跑在孩子當中,去爲索拉博追回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當年爲他所奉獻的友情與忠誠,阿米爾在這一刻也爲索拉博做了。

在這本書中,它打破了等級觀念,讓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友善,它表達了不是所有的阿富汗人都向往血腥和暴力,這是一本靈魂自贖的書。也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自贖,因爲人無完人,誰都可能會犯錯,讓我們去做一個追風箏的人吧!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2

追風箏的人一部扣人心絃的感人之作,讀之,讓我懂得一個人撒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撒謊的人從不感到羞愧,甚至認爲理所當然;讀之,讓我理解在和友誼、背叛和救贖之間該何去何從。它帶給我的感觸遠遠超過了所有我看過的小說加起來的。

阿米爾——小說的主人公,雖然他也曾懦弱過,害怕過,甚至爲此傷害到對自己最好的朋友。但是最終他戰勝了內心,戰勝了自己,我想他會成爲他的心目中所希望的那樣,做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哈桑,一個低等的下人,一個生來就被人取笑的人,一個可以任人打罵的僕人(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的等級觀念還是很高的)。可是,相對很多所謂的上層人來說他又是那麼的高貴,不可侵犯。他的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即使至死也從未違背,也讓我爲之肅然起敬!阿米爾的爸爸,是一個典型的阿富汗人,雖然年輕時犯過錯,可是,他終其一生,都在爲其贖罪,即使爲了不相干的人付出生命,也從不卻步,他們都是可愛的人。他們熱愛生養自己的土地,即使在那時已滿目瘡痍,也無時無刻的不在牽掛着。我們都知道阿富汗現如今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可是,我相信一切都會過去,因爲和平的腳步勢不可擋!

在這部感人至深的小說裏面,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引領着我們不斷翱翔;它帶領我們走出心中的牢籠,直至完全光明!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3

看過《追風箏的人》,第一次令我真正落淚的,怕要數這一段了:“哈桑撿起一個石榴,他朝我走來,將它掰開,在額頭上磨碎,‘那麼’他哽咽道,紅色的石榴汁如鮮血一般從他的臉上滴下來。‘你滿意了吧,你覺得好受了吧!’”這是阿米爾在親眼看到哈桑受傷,自己卻見死不救,又不敢正視後發生的一幕。在小小的亂石岡上,阿米爾一次又一次將碩大的石榴狠狠砸向哈桑,好像這樣就可以把那個懦弱的自己扔掉。“爲你,千千萬萬遍”面對眼前的這個曾經對自己立下誓言,甚至比兄弟還親的朋友,阿米爾此刻內心只有愧疚。“還手啊,還手,你是個懦夫!”阿米爾大叫道,然而,在阿米爾心中比誰都清楚,自己纔是真正的懦夫,愛與愧化作了悲憤,他痛恨他。要不是他,自己本可以享受全部的父愛,若不是他,自己也不會顯得如此懦弱。他受夠了哈桑的忍氣吞聲,受夠了哈桑對自己的愛護。自己根本不值得他愛。“還手啊!”阿米爾怒吼,“來揍我啊!”哪怕就這一次,爲了你自己。

阿米爾與哈桑的友誼是悲涼的,明明都深深愛彼此,卻被一道銅牆鐵壁生生隔開。對於阿米爾來說,他心中有一個解不開的結,每當面對哈桑,就彷彿看到了那個懦弱的自己。可是,阿米爾一次次選擇了逃避。在最後,當他設計趕走哈桑時,哈桑明知那是陷阱,仍義無反顧跳了進去,只爲一個“愚蠢”的誓言,“爲你,千千萬萬遍。”

一次次遭受背叛,一次次受到傷害。哈桑直到臨死前仍堅守着友誼。這是如何一種偉大的力量啊!阿米爾就真的無動於衷麼!就真的那麼鐵石心腸嗎?不,我想不是的。

阿米爾確實是一個懦弱的孩子,他不敢正視自己,也不敢面對被自己背叛的哈桑,他從小就遭受許多不幸,一出生失去了母親,父親又對自己態度冷冷冰冰,甚至是嫌棄。身邊只有哈桑真心地對待自己。只是懦弱與自私才讓他一次次的逃避,因逃避而背叛。然而,我相信阿米爾是愛哈桑的,非常的深愛,所以纔有後來他爲了哈桑遺留在人間的兒子索拉博,不惜與瘋狂的阿塞夫戰鬥。直至阿米爾長大成人,怯弱仍深埋在他的骨子裏。當他面對着危險,面對着眼前瘋狂危險的敵人時,卻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將他推上前,那是友情麼,還是爲了二十六年前而贖罪?阿塞夫的拳頭一次次像雨點一樣落在他的臉上,他卻笑了,瘋狂的大笑,而我卻潸然淚下。是的,阿米爾解脫了,他終於戰勝了自己的怯弱,爲自己贖了罪,也捍衛了二十六年前的友誼。

合上書,閉上眼,腦海中浮現出了畫面,在小小的亂石岡上,鮮紅的夕陽彷彿要滴出血來,比夕陽紅得更驚心動魄的是石榴滴下來的汁水。阿米爾與哈桑的友誼令我感動,儘管它波瀾曲折,最終,兩個人都捍衛了友誼。

友誼是什麼?是兩個人一起玩玩遊戲,一起談談心麼?不,友誼是要用心去愛護的珍寶,友誼是就算賠上自己的生命也要堅守的責任。那一年寒冬比以往更加地肅殺,白色的雪地變得鮮紅,那一刻是埋葬“我”童年的墳墓。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曾經無限地希望未來的到來。“我”曾渴望着天上的風箏和父親的愛。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哈桑伴“我”長大的人,“我”也許愛着他,卻也一直蔑視他,“我”很自私,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也只是希望自己得到認可。嫉妒和懦弱,燒盡了“我”與他的友誼,“我”趕走了他!“我”懦弱到了逃離現實,“我”的心中有一絲幻覺。“我”慢慢長大了,破開了心中的混亂,錯過悔過,才能懂得珍惜守候。友誼是一棵樹,只可以用真誠澆灌才能開出美麗的花。

“我是狠心地忽視了他的付出,我慢慢成熟了,老了,開始想念他了,可是我等來的只有一個墓碑,一別成永別,留下的只有悔恨。”這是來自一個阿富汗老漢的話語。讓我們靜等那一朵花開,不要錯過。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4

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裏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爲勝利,同樣,你必須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纔會成爲萬種矚目和讚歎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和光亮集聚你一身,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來說說追,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故事中隱藏着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可以看的出來" 我" 一直在爲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和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己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爲他而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現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了,但他,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那錯了,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的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着他一起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

從" 我" 的角度來描寫哈桑所爲" 我" 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直是從" 我" 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爲了阿米爾少爺肯認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裏,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了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 爲你,千千萬萬遍!" 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裏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後來,他心中一直愛着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着他,原諒我,我真的被這孩子給震撼了,爲他我一直覺得心裏挺難受的,總覺得嗓子裏有東西卡住了,讓我有點哽咽。

故事的後來還在繼續,阿里和哈桑一起離開了,接着俄國佔領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國的路,後來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爾的爸爸一直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直這樣看到。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了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了,但那個孩子和哈桑一樣,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了一樣,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得機會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了嘴角,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了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的生活纔對。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了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了風箏中去,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 爲你,千千萬萬遍", 很多年後,阿米爾爲哈桑的孩子追風箏," 爲哈桑,千千萬萬遍"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5

在寒假裏,我用閒暇時間閱讀《追風箏的人》。這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代表作之一,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收穫頗豐。

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情、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阿米爾和哈桑之間卻有生來不可彌補的裂痕,在他心中存在着森嚴的等級制度和種族觀念。在阿米爾和哈桑身上反映出阿富汗兩派鬥爭的現狀,阿米爾從小生活在阿富汗社會的大環境中,即便他並不知道種族鬥爭的根源所在,在大環境的感染下他總是有意隱瞞與一個哈扎拉孩子玩耍的事實,儘管他們情同手足。相比之下,身爲僕人的哈桑卻對種族歧視不以爲然,無私地對自己的主人朋友好,哈桑不管阿米爾怎樣對待他,他一如既往盡着自己僕人的責任。

然而命運弄人,阿米爾在幾十年後接到了父親朋友拉辛漢的電話,告訴他哈桑其實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這猶如晴天霹靂,父親在他心目中的形象轟然倒塌,也刺痛着阿米爾的心。終於,阿米爾在親情的引導下做出了行動,不再只是自我寬恕,而是自我救贖,與其壓在心底,讓記憶像夢魘一般時時發作,不如擡起胸膛,勇敢原諒,給自己機會去彌補生命的缺口。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原本哈桑對阿米爾忠誠的表白多年之後經阿米爾口對侄子說出,多年之後同一場景的呈現,只是角色的反轉,多年前哈桑追風箏時阿米爾犯下了不可原諒的過錯,多年後阿米爾用同樣的方式進行着自己的救贖。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6

記得第一次讀《追風箏的人》是在六年前,那時只把它當做我排解學習壓力的讀物,只是草草的看完,也沒明白書中的含義。不久前又重讀了一下這本書,卻讓我收穫了不一樣的感動。

這是一個關於背叛與救贖的故事,整本書圍繞阿米爾和僕人哈桑之間的友誼展開。其中一個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從,搖擺不定;另外一個則單純、忠誠、生性純良正直。

阿米爾出生在上流社會,身上總是散發着優越感,而對於父親對哈桑的溫情,阿米爾更是嫉妒,他想得到父親全部的愛。爲此,還不惜使用各種手段逼走哈桑,而後因阿富汗戰亂,阿米爾一家也被迫離開美國。當阿米爾知道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糾結,讓阿米爾不顧危險的重回阿富汗,開始了他的救贖之路。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很慶幸我們能夠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和平的國家。去年的疫情就是最好的體現,很多醫生、護士不顧個人的安危,正因有了他們的無私付出,我們才能順利度過難關,生活也逐漸走上正軌。

阿米爾追逐的風箏是什麼呢?可能是親情、可能是友情、又或者是勇敢。相信我們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風箏,可能在追逐的過程中有迷惘、有溝壑,但當我們堅持下來,就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希望我們,都能做一個勇敢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7

買了一本新書《追風箏的人》,一口氣讀完,我不禁生出許多感慨。

這本書主要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少年阿米爾和家裏僕人的兒子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阿米爾12歲、哈桑11歲時,哈桑遭受了小惡霸的欺辱,就在一旁的阿米爾卻因爲怯懦不敢上前,又不忍心旁觀,於是默默走開。後來,阿米爾覺得自己對不起哈桑,無法面對他,就想辦法逼走了哈桑父子。

多年後,阿米爾回到阿富汗,見到了老朋友拉辛汗,拉辛汗告訴了他很多他此前不知道的事情。比如,哈桑其實不是阿里的兒子,而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阿米爾感到愧疚萬分,而哈桑和他的妻子此時已經被人開槍打死了,只留下來一個孤兒,也就是阿米爾的侄子。阿米爾想盡辦法終於找到了侄子索拉博,並把他帶到了美國,阿米爾的家。

這本書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哈桑和阿米爾之間永不褪色的友情。哈桑可以爲了友誼、爲阿米爾做一切事情,儘管他至死都不知道阿米爾其實是他的親哥哥。在我的身邊,有這樣忠實的夥伴嗎?有。然而,我待他們如何呢?是不是像阿米爾對待哈桑一樣,戲謔?捉弄?也許在我看來只是開玩笑,但在他們眼中呢?嘲諷?他們的看法可能和我並不一樣。即便真的找到了想法完全一樣的.“知己”,又如何呢?不適宜的玩笑開多了,友誼的小船再堅固,也會有裂痕的。

阿米爾對哈桑百般戲弄,哈桑卻始終不以爲意。他明知自己牀中的硬幣和手錶都是阿米爾放的,他也知道阿米爾這樣做的目的,但是爲了成全阿米爾,哈桑還是選擇了幫他說謊,承認了偷竊。正是這種忠實與默契,維持了他們隨時可能支離破碎的友誼,也使得阿米爾愧疚多年,懷念終生。

友誼的小船真會“說翻就翻”嗎?未必。如果是真正的朋友,那麼,只要朋友間的忠實與默契還在,友誼的小船即使經歷了驚濤駭浪而有所破損,也能很快修補完整。

阿米爾和哈桑,他們是真正的朋友。修補他們友誼小船上裂痕最好的材料,是朋友間的忠實與默契。忠實不是百依百順,而是隻要朋友是對的,就支持他;默契不是心照不宣,而是不管朋友如何惹了你,或你如何惹了朋友,你們都永遠相互理解。

我堅信,友誼地久天長。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8

我對阿富汗以及周邊連年征戰的國家和他們的歷史毫無興趣,對我而言,那裏的人民是可憐的,那裏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當《追風箏的人》這個故事一點一點展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並沒準備好接受一個平靜的,也曾春暖花開,羊肉串香飄整條街的畫面,更沒想到那裏的孩子也可以無憂無慮的追逐風箏。

所以當身爲少爺的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畫面一出現,所有讀者不禁感嘆,友誼是那麼充滿力量,乾淨而持久的。他們總是並肩而行,每當阿米爾被人欺負的時候,哈桑總是義無反顧的站出來保護,我看見他們之間有一道友誼的光芒在閃耀。

當阿米爾問哈桑爲什麼確定自己一定會知道被切斷繩線的風箏的掉落地的時候,哈桑肯定的對阿米爾說,我就是知道,然後反問,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發誓,爲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爲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後又說,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所以讀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潮溼的童年印象,總是和自己最親密的夥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發誓爲對方,甘願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臉對阿米爾說的那樣:爲你,千千萬萬遍。

然而事實上卻是這樣的:他是主人,他是僕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籤所分隔開來,儘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儘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無論是平凡的阿米爾和哈桑,還是高高在上的查希爾國王或者卡爾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會爲他們預定的座位——阿米爾不再是阿米爾,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們必須戴上社會分給他們的面具。

我們少年的時候,總是意氣風發,三五結伴,促膝長談。那是在我們其樂融融的環境中構建的虛擬場景,然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在微弱的友誼遇到挑戰的時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綻,友誼的橋樑必然坍塌。

於是當阿米爾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負甚至猥褻的時候,他選擇沉默和逃避;與此同時,哈桑卻爲了阿米爾的風箏堅定不動搖的和對手較量,對手殘忍的揭示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主僕關係,哈桑大聲反駁說兩個人是朋友。躲在角落裏不敢出現的阿米爾聽到這句話不但沒有一點激勵也沒有絲毫感動,他心底裏的怯懦終於將他的靈魂吞噬,於是悲劇發生。

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在寫作中有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爲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並且理解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這使得整本小說有了37度2的體溫,甚至能聽到書頁裏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開。然後奔騰或是嗚咽,越過急灘,衝出峽谷,最後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這樣的問題,《追風箏的人》也還是一本出色的小說。主和僕、貴族和賤民、朋友和兄弟,歷史和現實,種。種變都被刻畫得生動而細膩。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

誰敢真的站出來舉起右手發誓,我從來沒有辜負過任何一段純粹的友誼,誰敢真的擡頭挺胸說自己對朋友忠心不二。我們總是太自信,對友誼誤解,對自己的愛誤解,對不可能的事信以爲真。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9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我覺得這個標題很有深意,像是在暗示着什麼,出於對標題的好奇,我買回了這本書,想要一探究竟。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是作者寫給阿富汗的孩子們的,主要講述了12歲阿米爾和哈桑在贏得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的事情:哈桑被別人欺負,可阿米爾看到了,卻沒有爲自己的夥伴出頭,因爲這件事,阿米爾也是內疚不堪,於是想辦法陷害哈桑,讓哈桑離開,阿米爾也因此背判了哈桑,不久後,因爲大戰爆發,自己又和父親逃往美國。後來阿米爾依舊因自己曾經背叛了哈桑而感到自責和內疚,爲了救贖,於是啓程返回阿富汗,可這也讓他發現了一個今天動人的大祕密,他知道了哈桑原來是他同父異母的親兄弟,這雖然讓他難以相信,但他還是選擇坦然地接受,通過拉辛汗的幫助,阿米爾也成功地把哈桑的兒子帶到自己身邊,像親兒子一樣對待他。

其實這本書的故事情節,和我看到標題時想象出來的故事不太一樣,本以爲會是一個人美好幸福的一生,可在這本書裏,每一個人的遭遇都是那樣的悲慘,那樣的痛苦,可是哪個人的人生能確保一帆風順,不會經歷痛苦、悲慘的事情呢?只有經歷風雨,才能見到彩虹!我認爲作者也通過這本書,向大家展示了阿富汗那些鮮爲人知的故事,以及人性的特點,也很好地描繪出了,親情、友情、愛情、背叛、贖罪這五種關係。在現在的生活中,肯定也有很多人被這種關係困擾着,但無論怎麼樣,都要好好地去協調這幾種關係,就像文章結尾說的一樣“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讀了這本書之後也讓我明白:贖罪並不與幸福快樂畫等號,只是爲了彌補自己的過失成爲健全的人。最後,再附上一句我在這本書裏很喜歡的一句話:“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10

人很平凡,但也很偉大。我們無力更改曾經犯下的錯誤,因爲時間的軸輪一直在前進,但我們可以彌補曾經的罪惡,去將在別人身上留下的傷疤,慢慢磨平,我們不能抹去,但求原諒。

就像這本書的內容:主人公阿米爾因爲少時的懦弱,人性中的自私,在面對僕人的兒子,亦是他的好友阿米爾遇到困難時,他退縮了,像個膽小鬼一樣逃走了,甚至在後來,他渴望阿米爾的離開,來慰藉自己的不安,所以設計,他們知曉,離開了。因此,他的餘生都在救贖自己的錯誤。

這本書構造的人物是不完美的,他會害怕,會猶豫,會出賣朋友,但是,這纔是一個完整的人,這纔是一本完整的書!主人公不是簡愛,不是灰姑娘,沒有所謂的至善至美,可這樣的人,才足夠真實,他就像生活裏的人,就像我們自己。這本書殘酷地將人性的醜陋,赤裸裸地揭開,展示在我們面前。我自己也在這個人身上找到了屬於我的影子——自卑,惶恐……儘管有些無奈,但又必須承認這是一個事實。我認爲這是人性的劣根,貪婪也罷,膽小也罷,我們無法避免,只能夠阻止。

我突然在此時此刻想起了在《人類的羣星閃耀時》的一段話:“充滿戲劇性和生命攸關的時刻在個人的一生中和歷史的進程中都是難得的;這種時刻往往只發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時甚至某一分鐘,但它們的決定性影響卻超越時間。它們宛若星辰一般永遠散射着光輝,普照着暫時的黑夜。”人的一生就像星星一般,在衆多同樣美麗的星星中,並不起眼,可正因此,我們的平凡造就了我們某時刻的偉大,也許稍縱即逝,可那一刻於我們暗淡的一生中,是如此的耀眼,是那麼的記憶深刻!

就像文中最後,阿米爾做出收養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的決定,而他又再次因爲追風箏這件事溫暖了索拉博,我相信,這兩件事情預示着他改變了自己:從那個懦弱、自私的小男孩成爲了一位富有擔當的男人。

這更令我相信——我們生來平凡,所以人的劣性總會有那麼幾點出現我們自己身上,可正因爲這般相比,經歷過磨難的我們,灑下的汗,留下的淚,那些被塵土掩埋的美好品質才得以顯現,顯得熠熠生輝,那些不堪的缺點因爲成長,而漸漸退散。那些不美好的經歷,終於可以直面應對,甚至坦然一笑。你可以將此比喻成一隻卑微不堪的青蟲,在經歷了內心的重重拷問,亦或是良心的譴責,放下了成見,逃離了性格上的缺陷。我在無數個夜月中,終是服了軟——接受了那個不完美的自己……於是就在那個醉人的早晨,破繭成蝶:從前的脆弱,變成了現在的利矛,做着生活中的女戰士,斬斷前路的荊棘險阻。我無所畏懼自己的缺點,因爲,這便是我。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11

讀了十來天的功夫,把這本小說通讀了一遍。在我的潛意識裏,這本書就是阿米爾與父親所作所爲的對比,再到最後阿米爾的自我救贖。

他父親在全文的中名字從未出現,阿米爾一直叫他爸爸,拉辛汗叫他朋友,索拉雅叫他“叔叔”,其他人則叫他“老爺”。父親在文中所塑造的形象可謂是正派人物,在面對嗑了藥、哼着小曲的俄羅斯大兵頂槍威脅絲毫不懼;對說謊的人,奪取他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的人嗤之以鼻,以及他對身邊朋友一絲不苟的友情。但是,往下文看便知其“正派”的多麼的不堪一擊,雖說他建立孤兒院,設施貧民錢都是善行,但從文中可知道他都是爲了自我救贖。劇情的反轉出人意料——私生子哈桑,怪不得他和阿米爾在車上時,會意外的感概說道:“要是哈桑在那該多好。”阿米爾不論怎樣都逃不了自己的自私,無情,冷漠,背叛,嫉妒,不論是少年時還是已步入中年,他還是他。

有人曾這樣說過:不要把知錯就改當作一種太過崇高的品質。知錯就改是常人必備,應做的,不得過分炫耀的事,不要爲自己的錯誤找藉口,更不要大方地承認和接受自己身上惡劣的品質,這樣只會越來越無可救藥。

哈桑在全文處於一個“固態”,他永遠都是那麼忠誠、可靠、信任,甚至他的兒子,在文中也繼承了他的素質,還是說……每一個哈扎克人都應該這樣。哈桑的勇敢與敏銳讓他得到了那隻“藍色風箏”,他以爲阿米爾會開心。阿塞爾對哈桑的同性行爲被阿米爾全部目睹,後此成爲他的心病,每每會想起那條燈芯絨褲在黑夜中,與被哈桑黑血染黑的雪地,從喀布爾到美國,這個畫面從未消散。類似的事再加上拉辛汗的幫助,一句“來吧,這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使後文展開,至此以後便是阿米爾是自我救贖。

自我救贖無非是比知錯就改高一級的詞,崇高的過分。從阿米爾的經歷可以看到,錯誤已是越滾越大,罪行越滾越多,謊言越滾越密,像從巨尖巨高的山頂滾雪球,一旦開始,無法停止,消減不再。他不惜犧牲僕人的健康來取悅父親,“不過是個哈扎克人”,對呀!不就是一個哈扎克人罷了,從未停止犧牲哈桑。他任由心中的慾望愈加膨脹,甚至向父親提出換僕人的想法。他到底還是太多自私自利了。在結尾,他妄以收養哈桑的兒子來求實現自我救贖的昇華。可再怎樣,這樣做誰會對他有些許憐憫呢。

告訴自己,正直和美好的一切是本就應該的常態,也許這樣,我們都會少走一點彎路。

活在謊言下的阿米爾同樣是可悲的。活在那種時代,兇殘的阿塞爾,病狂的塔班利,政治破舊失敗,種族歧視,戰爭紛亂,讓阿米爾的前半生有一階段處於漂泊狀態,在到了美國後有所改觀。剛到之時舉步維艱,他靠父親工資生活,在進了某學校,出了書後,有了收入生活便有點改善,可他父親已不在了。他父親把糧食票拋還給老闆娘的那種釋然感在阿米爾和自己妻子叨述“一切”時再現了,把所有積壓在心底的事拋訴給她人,換誰都會釋然吧!

總之,這本敘述類的書,簡述了一個人不斷犯錯再到追求救贖的過程。不論怎樣,哈桑也有良知,像對那位幫助了他的人一樣(阿米爾歸回阿富汗,那位人一直在幫助阿米爾),在他枕頭下放了自己所有的錢。每個人都是善良的,拋開文學性,他就是本好書!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12

《追風箏的人》,一本好評如潮的書。短短几年時間,該書已在全球銷量超過800萬,一本好書不一定,一本的書也不一定是好書,但《追風箏的人》是一本既又可讀性的書。該書講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夥伴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對於阿富汗,或許太多的中國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爲美國人來說,給那片國土上的一些人帶來了一段難以遺忘的慘痛記憶,但對於阿富汗,他們也存在着諸多的疑問,雖然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戰爭中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而作爲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舊保留在他心中,血液裏是割不斷的阿富汗情節。寫一本關於那片國土上的故事,對於作者來說,更像是在講述他或是他身邊的人,娓娓道來,讓你隨着故事脈絡的發展,陪伴作者親歷阿富汗,去感受他們的故事。

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着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爲確實能夠稱得上“卑劣”二字,但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由於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於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身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比較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另外,他一生都爲此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身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知道了身世的祕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才獲得了比較終的救贖。

與性格繁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爲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爲僕人,看着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麼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可是,從他比較後爲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後悔過。他用生命實現了他的誓言:“爲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脣的他成爲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這本書,對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所包含的東西許多:責任、誠實、愛情、友情、寬恕和贖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錯誤,但重要是承擔錯誤的勇氣,在許多時候,由於腦袋瓜裏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錯誤的行爲,傷害到別的人,礙於面子,礙於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有時候選擇逃避,逃避我們的錯誤,逃避我們對別的人的傷害。

這本書就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爲了彌補自身曾經的錯誤,歷經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風箏,無論它意味什麼,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13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爾。主人公阿米爾是個富家少爺,他的父親不僅富甲一方,而且樂善好施、正直剛烈。阿米爾的性格里卻缺少父親的豪邁勇敢,只喜埋頭讀書,被人欺負也不還手。與他截然不同的是僕人阿里的兒子哈桑,這個兔脣的男孩有着令人吃驚的運動天賦,每當阿米爾遭人欺負,總是哈桑爲他挺身而出。阿米爾和哈桑雖然情同手足,卻有些嫉妒父親對哈桑的欣賞和疼愛。每年冬天的風箏是阿富汗小朋友們比較關鍵的活動,用自身的風箏線把別人的線割斷,然後追到那隻掉落的風箏,便是贏者。阿米爾是鬥風箏的好手,哈桑是追風箏的好手。那年的冬天,喀布爾迎來了比較大的一次風箏聯賽,阿米爾期待能在這次上奪冠,以贏得爸爸的鐘愛。當他把比較後的對手的一隻藍風箏割落時,整個賽場都沸騰了,他看到父親在爲他歡呼。追風箏的任務落在哈桑身上,哈桑果然不負所托,成功追到藍風箏,不想被小混混阿塞夫和他的同伴們截住。哈桑不願意交出風箏,遭到阿塞夫的。尋求哈桑的阿米爾把這一切看在眼裏,並不是勇氣上前救助。阿米爾獲得了父親夢寐以求的關愛,但哈桑的存在卻讓他內疚痛苦。終於,他不堪重負,他在父親面前撒謊說哈桑是小偷,讓父親趕他們走。而即使是這樣莫須有的傷害,哈桑也毫無怨言地承認了。雖然父親執意留下他們,他們還是黯然地離開了。另外離開的還有他們對真情的失落迷惑與痛楚。也許愛到極至就是相互的傷害吧。聰明自尊的哈桑父子選擇了遠離與隱忍。也許這便是人性的弱點,欺負弱小,用卑鄙掩蓋。然而再弱小的人也是有自尊與庇護。

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隨着阿富汗政變,阿米爾隨父逃到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身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父親去世後的某一天,已移居美國併成爲小說家的阿米爾接到父親的好友拉辛汗的電話,他說哈桑已死,他要阿米爾回阿富汗,要他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由於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由於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重回故土的阿米爾獲得了哈桑的獨生子被曾經的宿敵綁架的消息。人性的膽怯和本真在阿米爾又一次面對命運考驗時做出了他早該在幾十年前就做出的選擇,面對曾經羞辱過哈桑的敵人,阿米爾用自身的方式救回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現在難得看到好看的書了,喜歡這本書,是由於書本中那些善良的人民如哈桑,能一如既往的爲朋友付出,是不計前嫌的付出,還有在艱難的困境中,從不失望從不詛喪,堅忍,刻苦耐勞,這麼正面的任務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少見了,雖然不適合我們現在的社會形勢,可是畢竟是奮進的,正面的能量,能觸動自身。從而能夠反省自身,珍惜現在幸福的生活,不在有問題有困難的時候發牢騷,影響自身的心情和生活質量。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14

“我追”讀完比較後兩個字,我輕輕將書本合上,眼淚浸潤了我的眼眶。這是第一次那麼努力的讀一本書,不再是戲謔,不再是敷衍了事,而是靜靜地用心讀。

“爲你,千千萬萬遍。”反覆咀嚼着這句話,內心彷彿迷失在縱橫交叉的十字路口,不安的旋暈佔滿心扉;像落入蜘蛛網的飛蟲,無力的掙扎,像踩在玻璃碎片上,穿越腳心的疼痛,像掉入萬丈深淵,不安的情緒像芥末,嗆入鼻腔,嗆入大腦。這是第一次那麼靠近一個陌生人——阿富汗。不再是45°的仰望,而是站到了它的左邊,離心比較近的地區。除去那些動盪,除去那些戰亂,我45°仰望天空,咧開嘴角,看,那些曾經飛揚在阿富汗上空的風箏,那些執着的單純的追風箏的人。

哈森,阿米爾,兩個十二歲的少年。比較初的比較初,他們是比較親密的朋友,一起嬉戲打鬧,一起憧憬未來。那幢房子,那堵“病玉米之牆”,那株石榴樹,那個地區的一切一切都是他們友誼的見證。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擋他們彼此互相靠近的心。有時候會想:是不是隻要長大了,過去那些單純無比的東西都會變質。時間過去,他們在一點點長大。阿米爾發覺爸爸對自身的冷淡,而對哈森卻總是給予鼓勵和讚賞,

他開始慢慢感覺到失落,偶爾也會發發脾氣,卻總是被哈森的寬容所化解。有時候想:假如這種歡樂時光能一直持續到永遠該多好。但是沒有假如,這個世界沒有假如。災難早已籠罩在這個城市上方,隨時能將他們的友誼無情摧毀。

一次追風箏的比賽打破了寧靜的一切。阿米爾親眼目睹了哈森被阿塞夫教訓。他本能夠挺身而出的,就像哈森每一次爲他挺身而出一樣。但是他沒有,僅僅由於他的懦弱。他就這樣把哈森落在了那個小巷子裏。從此,哈森成爲了他生命裏的一個惡魔,他處處躲避哈森,比較後還設法趕走了哈森。後來,自身也跟父親遠離阿富汗,去了美國。就這樣,帶着纏繞了一生的負罪感去了美國。

四分之一的世紀過去,父親也因疾病死去。他回到了阿富汗,回到了那個曾有自身無比歡樂的童年的地區,那個記錄了他與哈森友誼的故土。只因那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他決定勇敢的邁出救贖的第一步。但是,一個驚人祕密被揭開。阿米爾與哈森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那一瞬間,他似乎明白了過去的種種,似乎理解了過去父親的做法,而他,竟然用比較卑劣的手段,傷害了哈森。經過深刻的反省後,他決心找回那個遺失了過去的自我,找回遺失已久的善良。他收留了哈森的兒子,雖然比較後自身傷痕累累,但他找回了那些遺失已久的東西。

那片飽經苦難的土地上,風箏再一次高高飛起。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篇15

我看過很多很多的書,它們就像一個個五彩斑斕的泡泡飄在我的心裏。在這些泡泡裏,最特別的就是《追風箏的人》這本書。

看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有些感悟,我也一樣並受益匪淺。《追風箏的人》是一個人追求勇氣的故事,是一個人自我救贖的故事。它講述的是一個富人家的男孩阿米爾,從小到大的心理變化。他的媽媽因生他難產而去世,所以阿米爾從小就失去了母愛。阿米爾有個同年齡的玩伴叫哈桑,哈森也是他的僕人,他們關係十分好。然而有一件事阿米爾一直不能原諒自己,是因爲他的怯懦而導致了拼命保護他的哈森受到了嚴重傷害。但是他不敢面對自己,躲着哈桑,他害怕見到哈桑,想遠離他。終於在他生日那天,他誣陷哈桑偷了自己的東西,因爲此事哈桑搬走了。不久以後,阿米爾也遠走美國。隨着歲月的流逝,阿米爾成人後,對這件事兒始終難以釋懷。終於他行動了,他要去彌補他對哈桑造成的傷害。但是當他回到阿富汗才知道哈桑早已去世。他非常悲痛,當得知哈桑唯一的兒子被囚禁處境艱險,於是他就像當年哈桑救自己一樣,拼着命並經歷重重艱險救出了哈桑的兒子,並把他帶到美國和他生活在了一起。

這本書的故事情節讓我非常感動,同時也讓我明白了兩個道理,第一個道理就是做人要真誠,勇敢,要有擔當,要珍惜友愛。有時候你的錯誤行爲,就會造成對別人精神的傷害,也會變成自己心理沉重的負擔。第二個道理就是通過阿米爾從小到大的成長曆程和他的心理變化,暗示了一個國家的發展經歷。只有強大的國家纔會有安定的生活。

冰心說過: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讀書是一件非常有趣事情,隨着主人公同悲同喜,領悟一些道理。但要讀好書,最重要的是還要學會獨立思考。

大家有想過《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這個題目有着什麼樣的含義嗎?我認爲它一共有二層含義,第一層是這個風箏是阿米爾和他爸爸代溝之間的一座橋樑,拿到了風箏就等於修建了這座橋樑;第二層含義是風箏可以比喻成理想,自由,或者目標。而每一隻風箏都需要一根風箏線來指引前行,我們也是一樣的。風箏線就是我們的底線。做人要誠實,勇敢,有擔當。真誠對待他人,要珍惜友情,珍惜親情,珍惜陪伴你成長的人。我想這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我們一起遨遊在書的海洋裏,讀好書,會讀書,一起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