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吃掉那隻青蛙》有感(精選7篇)

讀《吃掉那隻青蛙》有感(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吃掉那隻青蛙》有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吃掉那隻青蛙》有感(精選7篇)

讀《吃掉那隻青蛙》有感 篇1

《吃掉那隻青蛙》一文告訴我們很多道理,也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真理。它告訴我們,每一天上班的第一時間是用來處理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事的,如何來區分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次要的是要靠個人的判斷力的。處理每件事都要有能分清輕重緩急的能力,不要浪費過多的時間在無關重要的事情上。不僅如此,作者還給我們分析了一個人要想成功,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非常必要的。有句話說,性格決定命運,而一個人的性格正是由個人的習慣養成的。所以說好的習慣才能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說了這麼久好像都沒有說到我要說的重點,言歸正傳了。我只是想通過《吃掉那隻青蛙》中第17章中說到的找回屬於自己的時間來說說我的一些看法。

自從有了網絡,有的手機,我的生活一大部分是被這些東西佔距着。就像作者說到的,人一起牀就是去看自己的手機是否有人未接來電,是否有短信沒有看,是否會有沒有看的留言……每個人的一天浪費在這些時間上的就不少於一個小時了。真正能不去關注這些的應該說很少很少,但是真理卻往往就撐握在這一部分人手裏。所以看完此書後,我就反思是否浪費在這些瑣事上的時間太多太多了。不僅如此還有很多事情,在處理的過程中總會覺得是外在因素太多,總會找出各種理由來推卸或是拖延時間,但是大多數時候自己的內在因素是佔主要的。如果我能有計劃,能堅持做好計劃並一步步地去履行,一定可以把工作做的更完美,生活質量也可以更高。這樣下來的話,也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來陪伴我的家人和朋友,讓我的生活有更多的快樂了。電腦、手機、“黑莓”等這一代科技產品給又我們帶來了多少快樂呢?只是讓我失去了更多能和別人溝通的時間而已,所以在今後的生活中,我努力的讓它們不成爲我的主人,要讓自己真正主宰它們。這也是需要好好計劃一下未來的人生的。

前些時候無意間逛論壇看到了一篇文章是HP大中華區總裁孫振耀的退休感言。給我們這一代人很多真誠的忠告,它說到工作、說到生活、說到快樂……試想,人生在世不外乎這兩件事,除了工作就是生活,而今工作也早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尤其對於我們八O後這一代人來說。工作之內是工作,工作之外還是工作。因爲工作的原因,工作之外的生活圈子也全成了工作之內的朋友了。所以說快不快樂,好像也不取決於工作,而取決於心態吧。看後讓我反思很久,思考的是我到底想要什麼?最後的結論是我們都只是普通人而已。我們要的也只是普通的生活,簡單的快樂而已。

比爾·蓋茨說博恩·崔西教會了我們如何去思考。不正是如此嗎?它教導我們要不斷的思考下去,直到人生的終點站。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應該好好抓住,讓我們的金字塔一塊塊的壘起來。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抱。

讀《吃掉那隻青蛙》有感 篇2

《吃掉那隻青蛙》是踐行易效能的必讀書目之一。青蛙,代表的是極具挑戰性,做了就能帶來很大價值的事情。序言中兩位實踐者,第一位葉武濱老師通過吃青蛙,過上了想要的生活。另一位,日事清創始人劉磊,通過吃三隻最難忘的青蛙,“101個夢想清單”“每週回顧”和“我要創業”,實現了人生目標,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作者博恩崔西先生也在前言中分享自己親身經歷的成長故事後,提到人人都可以向他一樣,通過學習自我提升和時間的過程,改變人生,這種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只要學習並運用和成功人士一樣的方法去做事,就一定會得到同樣的.結果。只要向專家學習,不斷實踐。

全書讀完之後,我個人最大的三點收穫是:

一、全書闡述了一個最重要的理念

如果一起牀就能夠完成那件最重要最困難的事情,那麼一天就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倒你了。養成吃青蛙的習慣,每天都會有成果。

要做到先吃掉那隻青蛙,需要完成以下幾個步驟:

1、列出今天所有要做的事情

2、找出這些事情中最重要2—3件事,按ABCDE分類,選擇先做A類事件。

3、先完成這2—3件事,然後再完成剩餘的

二、找到人生青蛙和年度青蛙

無論制定目標還是計劃,或是完成最能實現自己價值的工作,永遠不要忘記,你的最終目標是生活幸福、健康長壽!找到最重要的那隻人生青蛙或年度,就可以分解到每一天的生活工作中。

人生青蛙和年度青蛙一般會有2—3個,在2—3個青蛙中再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其他事情都可以放棄,哪一個,只是這一個目標是必須實現的,那這個目標就是最大的青蛙。

作者給了一個快速列出清單的練習:

1、此刻,在事業方面你最重要的3個目標是什麼?

2、此刻,在家庭或人際關係方面你最重要的3個目標是什麼?

3、此刻,在經濟方面你最重要的3個目標是什麼?

4、此刻,在健康方面你最重要的3個目標是什麼?

5、此刻,在個人或職業發展方面你最重要的3個目標是什麼?

6、此刻,在社交方面你最重要的3個目標是什麼?

7、此刻,你面臨的3個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

這些問題的答案會讓你知道生活中什麼對你最重要。

三、下一步行動

將模糊的目標轉化成可執行的任務/行動清單,並固化自己的好習慣,不斷重複優化,不斷積累,直到達成想要的結果。

只有將青蛙變成一步一步行動,纔可能被執行,所以不妨看看自己的年度目標中,有哪些還沒有找到下一步行動。

每天進步多一點,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每天清晨背30個單詞,睡前閱讀15分鐘。日積月累,這樣的行動小細節,最終會成就一個全新的我們。

讀《吃掉那隻青蛙》有感 篇3

赫胥黎說:“時間是最公正的,對每個人都是24小時;但它又是最偏袒的,對每個人都不是24小時。”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爲對時間的管理方式不同,所造就的人生也就截然不同了。博恩·崔西的這本《吃掉那隻青蛙》,該書給出了全面、系統、實用的時間管理理論和方法,如果想擺脫“窮忙族”的命運,你需要看看這本時間管理領域的圭臬之作。

書中的“青蛙”是指那些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最困難的工作。

《吃掉那隻青蛙》書中告訴我們要明確目標,再把明確要做的事分區優先級別,在執行過程中如何戰勝拖延,最後我們如何做好自我管理並養成良好習慣。作者在書中闡述爲了明確做事的優先級,我們可以充分運用ABCDE法、聚焦關鍵結果領域法、“3個”定律法等。

本書涵蓋了一系列實用有效且經得起考驗的技巧,這21招祕訣幫助我們將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工作上,克服拖沓,以最短的時間完成最多的工作。讓我們一起馬上行動,開始去吃掉那隻青蛙吧!

讀《吃掉那隻青蛙》有感 篇4

初聽這本書的時候,尤其是知道爲什麼要叫做吃掉青蛙的時候覺得非常有道理。我們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最艱難的事情,就像是一隻只醜陋無比的青蛙,我們抗拒不願意接觸卻不得不接觸,更讓我們難受的是最終我們還要不得不活生生的吞掉他,想想就讓人覺得噁心。可這確實是生活的真相。

全本讀完大概花費了我3天時間,在工作間隙和下班後周末閱讀。作者博恩·崔西是美國人,書的內容是中國人翻譯過來的,所以文風簡單、大白話居多,不用有太多文學功底,基本上能識字的都能讀的懂。

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的時間有限,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做事情的輕重緩急、先後順序極爲重要。

看完開篇,我覺得“事不過三”應該有另外一重定義:我們一天要做的事情中,最最最重要的事情絕對不會超過三件。剩下的很多基本上都是不怎麼重要的,它消耗浪費着我們的時間和生命,甚至讓我們誤以爲它們很重要。所以,我們一定要牢記事不過三的原則,甚至極有可能真正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解決了他,別的事情都不算個事兒。

與此同時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倘若你開始做最重要的第一件事,那麼在這件事真正做完之前,千萬不要再去啓動做別的事情。即使他可能花費了你一天的時間才做好這一件事情,導致別的事情都拖延耽誤了,最後你會發現它確實是值得的。前提是你一定要找到對你來說真正最重要的那一件事,然後心無旁騖的開始去做它,直到做完爲止。然後再去開始做第二件。

人性的本能是趨利避害,所以在選擇事情的時候也會選擇先做最容易做的而不是最難最應該做的,甚至容易產生我已經做好了好幾件事情的成就感錯覺。長此以往下去,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會被我們拖到實在沒辦法不得不去做的時候再去做,這就是拖延。所以找到我們最重要的那件事並且解決掉它很重要。

最糟糕的利用時間的方式就是:把根本不需要做的事情做的很完美,真正要做反而做的很糟糕。

另外一些生活中的瑣事,就像是一隻只小蝌蚪一樣,在我們解決完最重要的事情之後再去逐個擊潰它們。有多餘的時間解決掉自然最好,暫時解決不掉也誤傷大雅,因爲最重要的事情已經被我們解決掉了。

書中還涉及了寫目標、寫待辦事項等各種規劃管理時間和目標的解決辦法,因爲有很多是自己已經知道並且正在做的,所以覺得價值不大,僅做參考。其他小夥伴可以對照自己的做事方法去自我檢測看看有多少是自己可以用得着的,然後拿來使用便是。

花了這麼多的錢和時間去閱讀和學習,即使最後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可能只有20%,那麼我也覺得足夠了。也許這就是學習的真正意義之所在吧。尤其是這樣一本說好不好說壞不壞的書,它能在我日後的工作生活中時時刻刻提醒我:吃掉最大最醜的那隻青蛙,去先做最最最重要的那件事情。我就覺得完全值得了。

讀《吃掉那隻青蛙》有感 篇5

《吃掉那隻青蛙》又名《博恩.崔西的高效時間管理法則》。這本書主要向讀者介紹了21條時間管理法則,我把這21條法則歸納爲三個點:明確目標、制訂計劃和實施計劃並堅持。

首先關於“明確目標”,主要有以下步驟:第一,明確你究竟想要什麼。第二,把你的目標寫下來。第三,爲你的目標設定一個完成的最後期限。第四,爲了實現目標,把你能想到的、所有要完成的事項都列在一個清單上。第五,進一步梳理整份清單,使之成爲一份計劃。第六,根據計劃馬上採取行動。第七,每天解決一部分問題,向前推進主要目標。在我看來,第二點把你的目標寫下來是最關鍵的一個步驟。如果目標沒有以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那麼它就只是一個願望或空想。

其次關於“制訂計劃”,美國“時間管理之父”阿蘭.拉金說:“通過計劃把未來變成現在,這樣你就可以未雨綢繆。”可見,制訂出一份合理的計劃就相當於成功了一半。據觀察,每拿出一分鐘制訂計劃,在行動時將會節省出相當於制訂計劃10倍的時間。所以,每天你只要拿出10-20分鐘來制訂計劃,就能節省出將近兩小時的時間。制訂計劃的具體做法可以是這樣的:拿出一個記事本或一張白紙(也可以用你的電子助手或手機上的軟件,把未來24小時內要做的所有事情都列在上面。當你隨時想起需要添加的事項時,就把它們寫進去。然後把這些事情排序,把最重要的和需要最早完成的排在前面。

最後關於“實施計劃”,在時間管理當中有一個80/20的法則。簡而言之就是告訴我們需要專注地完成計劃上最重要的任務。什麼是最重要的任務,通過三個問題來判斷。第一個問題:“我的最高值的工作是什麼?”接下來問自己第二個問題:“我只有把哪件事情做好了纔會產生非凡的影響?”最後一個問題:“在此時此時刻,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事情是什麼?”總而言之,一句話:“堅持要事優先的原則。”正如歌德說過的:“最重要的事情永遠最重要,不能被不重要的事情左右。”

我自認爲是一個目標很明確的人,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2014年研究生畢業之後,我從事的所有工作都是跟教育有關的,我很明確我想成爲一名教師這一目標。但是,我也知道自己的弱點是做事情缺乏計劃性。以前,我總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並且我很喜歡先做最簡單最容易的事,這樣會導致一個結果,我沒法將某些重要的事情按時完成。其實,這樣無意中就養成了拖延的壞毛病。看過《吃掉那隻青蛙》之後,我專門準備了一個本子記下我需要做的事情,每天下班前檢查一下,看看有沒有補充的,第二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計劃本,哪些任務最緊急就先完成哪項,然後完成一項就劃掉一項。這樣堅持一段時間,竟然產生一種“錯覺”,好像時間變多了。

希望我們都能做一名目標明確,有計劃性的人,這樣我們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

讀《吃掉那隻青蛙》有感 篇6

你是否覺得永遠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完該做完的事?這是每個人的困惑的問題,而《吃掉那隻青蛙》一書,卻讓我們對這個問題豁然開朗了。生活中的我們都會被生活中的各種瑣事給纏繞着。我們也總會聽到一個聲音“我很忙,沒時間。”“唉,最近很多事,忙。”“忙”這一字早已成爲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時髦”了,或許是出於習慣,也或許是因爲真忙?但是真正有幾個人能知道自己忙到最後有多少成果呢?博恩·崔西的這篇《吃掉那隻青蛙》卻教會了我們如果能正確的把握時間,如何充分利用時間。

常常會有些人會說,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來的快,有時候確實是這樣。但是這也是一些懶惰的人給自己找的各種理由罷了。如果沒有計劃,那就更別說什麼變化了。如果你都能計劃好了,那再大的變化也只是在計劃之中的。每一天,每一個月,每一年,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天又一天慢慢積累起來的。一天24小時,一月30天,一年365天。人生也就是由這些阿拉伯數字組合而成的。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做好計劃是相當有必要的。因爲你只要計劃好每個時間段做些什麼事情,你就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假使你用了大多數的時間在思考你應該做什麼,那麼時間就在你的思索中流逝了。每天1小時一個月就30小時,一年就是365小時,而如果按是一個人活七十年算下來,人的一生也要浪費掉25550個小時。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卻並不至浪費掉這麼一點點時間。算起來人生真是經不起計算了。

看了這篇文章之後,我也深思很久,一直以來都以忙爲“藉口”的我是否有好好的計劃過我的生活呢?以上的這些數字不正是給我的警鐘嗎?

讀《吃掉那隻青蛙》有感 篇7

“如果你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隻青蛙,那麼你會欣喜地發現,今天沒什麼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難道真的是最糟糕的事情嗎?我們也許會選擇青蛙以外的美食,但是吃完之後你會發現那隻青蛙還是一動不動的呆在你面前,怎麼辦?選擇放棄嗎?不可能,必須要過這一關,朋友,勇敢的張開你的嘴巴,行動吧!當你把青蛙吃掉後,你會發現一切事情都不難辦了,很多問題都會迎仞而解。這個問題就是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勇敢的先去解決掉最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想到自己在拜訪客戶的工作中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要害怕拜訪大單位,害怕見客戶的領導;當你見到省直的領導之後,你會自然的發現市直的領導就會很好的對付,把最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做好,那怕僅僅是去嘗試,我們就會從中得到很多的知識和經驗,那麼以後的工作就會更容易、更出色的完成。

“如果你要吃掉兩隻青蛙,那麼你一定要吃那隻長的最醜的。”這是爲什麼呢?大家都認爲長的醜的那隻青蛙一定最難吃,很多人都會接受不了。我們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了,東西難看不一定難吃,事情看着困難不一定就難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處理工作一定要先處理更重要、更困難的事情。一天的工作開始了,我們是不是會靜下心來先想一想,哪一件事情是我昨天沒有完成的,能不能先把它做完;哪一件事情是我今天最重要的,要先努力的開始,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這樣我們會發現每天的工作就會很輕鬆的完成。

“如果你必須吃掉一隻活青蛙,就算你一直坐在那裏盯着它是無濟於事的。”

是啊,等待是沒有用的,青蛙是不會自動跳進你的嘴裏的。不管我們採用什麼辦法去吃,關鍵的一點就是:動手去做。就像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一樣,我們從不同的渠道中得到了大量的客戶信息,而我們不能簡單的把信息放在手機裏、記在本子上、輸入電腦裏就完事了,這都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客戶不會自己跑來找我們的。我們該怎麼做呢?需要我們動起來了,打電話、發短信、登門拜訪,通過不同的方式,讓我們的產品信息傳達到客戶那裏,直到跟蹤到車輛成交,這就是我們成功的把青蛙吃到了嘴裏。

通過對《吃掉那隻青蛙》這本書的學習,我總結出了一點工作心得:

先做挑戰性的工作;

先做更重要、更困難的事情;

動起來,做永遠比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