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湘行散記》讀後感悟(通用11篇)

《湘行散記》讀後感悟(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湘行散記》讀後感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湘行散記》讀後感悟(通用11篇)

《湘行散記》讀後感悟 1

20xx年的時候,我獨自揹包去鳳凰尋了一次夢,夢裏,鳳凰還是沈從文筆下的那個民風淳樸的鳳凰;夢外,燈紅酒綠下的鳳凰彷彿失去了一股最原始的力量,悄然改變,與昨昔告別。

我想,很多人到鳳凰,心裏都懷揣着一個沈從文,去尋一尋他筆下的湘西,去看一看江邊的翠翠……

初讀沈從文是在高中語文課本上的那篇《箱子巖》,我依然記得那夜鍍了銀的月光和跛腳什長。當時只覺沈從文筆下被月光覆蓋的一切迷人極了,那時,我在沈先生的文字裏讀懂了什麼叫意境。

很多人喜歡沈先生的小說,但我相對更喜歡他的散文多一些。每次覺得心情浮躁的時候,總會把先生的《湘行散記》翻出來讀一讀,讓自己走進書裏,走進那個讓多少人魂牽夢縈的淳樸湘西。

我所讀的鳳凰含章修訂版的《湘行散記》全書分爲“湘行散記”、“廢郵存底”、“雲南看雲”、“偶感懷人”四個部分,裏面擇選了沈先生散文的精華部分。

船慢慢地從江面劃過,沈先生一路走來,一路看去,這些點點滴滴全部成了文字,他用最淳樸的文字還原了當時的場景,水手落水,有去無回;JK女與水手之間赤裸裸的情話;鄉民之間的樸實情誼,或熱烈的爭吵都被高度還原,讓人感覺當時就在那個場景之中,只不過是默默旁觀的一員。

那個時代,動亂、災害不斷,衆生皆苦,命如草芥。在很多人眼裏寧靜美好的湘西,依然也會暗涌不斷,只不過比起外界大城市,算得上小巫了。我想,如果沒有沈從文,那麼便沒有湘西文化,也許曾經那些關於湘西精彩的、動人的故事,會被時光無情地淹沒。沈先生如實記錄着所見所聞,字裏行間中透着一股子的靈氣,有大愛,也有小愛,有人文,也有民族風貌,所以很多人因沈先生而繁衍出一個湘西夢。

在書中的四個部分中,我偏愛“雲南看雲”這個部分,大概因爲雲南是我家鄉,因而無緣故的覺得親切。先生寫道,“雲南特點之一,就是天上的雲變化得出奇。尤其是傍晚時候,雲的顏色,雲的形狀,雲的風度,實在動人。”幾句話道出彩雲之南的“美”與“特點”,從小我就喜歡看家鄉的藍天和雲朵,天空藍得像梵高的油畫上的藍,泛着迷人的色彩和光澤。而云南的雲總是變化莫測的,每一朵雲都是獨一無二的。後來離開家鄉,那裏的天空和雲朵竟然成了一種牽掛,看過太多不同地方的`藍天白雲,我依然覺得家鄉的藍天白雲是最美的,一如沈先生對湘西的感情,我想這就是鄉情吧。

沈先生的《湘行散記》再一次把我帶到當時的年代,我隨着他的文字一遍遍遊歷湘西的山水,看遍不同的民俗鄉情,被打動着,被驚嚇到,也被感動着。先生真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他的筆下沒有所謂的大奸大惡,有的只是人性,讓觀者可嘆可感……

記得在鳳凰的第一夜,我坐在沱江邊,望着暗藍夜空上的那輪皓月,舉起手中的啤酒,對着它輕輕一敬,也對着沱江一敬,這是我對沈先生的懷念,也是對他的致敬!

《湘行散記》讀後感悟 2

沈從文的《湘西散記》帶我領略了不一樣的湘西,讓我瞭解到了湘西有一羣依賴着河流爲生的人,他們善良淳樸。他們是如此平凡卻偉大的人!

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家庭,男人既是天也是地。他們可以選擇愛家也可以放棄家,但水手們的選擇毋庸質疑是非常有責任心的。說起這本書,還要從這本書的作者開始講起。沈從文,早年參軍。隨軍隊輾轉川黔湘邊境。他吃過苦,也說明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他的書都流露出了對自己家鄉的留念。在《湘行散記》這本書中,他把每一個人物的品質都描寫得生動形象,尤其是水手,描寫的品質很形象。

水手們爲自己的工錢可以奉獻出一切。他們無論怎樣自己的尊嚴,他們十分粗暴。在他們拉船時會罵一些難聽的話,但對於他們來說這是提升動力的一種方法。

水手們雖然會把一些妓女當作自己的婦人,但也會給予幫助。記得一位叫牛保的,他與妓女產生了感情,與其他的水手不一樣的。其實水手與妓女們的家庭生活情況都是悲慘的。那些妓女們有的沒有老公,可能是當兵時死了也可能……有的甚至到了古稀還出來賣身換錢。當然,水手們的生活也不是那麼好過的。他們要靠每天的一毛五養活整個家。

水手們爲了自己的尊嚴會拼命。讀到牛保在逆水中拉船悍衛尊嚴時,我的心中總是會有千言萬語。化爲一句話,就是他們的品質。水手們粗暴、豪放、勇敢。

我們可以選擇愛生活可以自由,但一定要有責任。生命不在我們的手中,但命運、結果可以因爲努力而改變。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並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局部:湘行書簡,1934年初,沈從文因母病還鄉,途中每天給張兆和寫信報告沿途見聞,信件及信中所附插圖作者生前未公開發表,1991年由沈虎雛成《湘行書簡》,其中“引子”三函爲張兆和致沈從文,“尾聲”一函爲沈從文致沈雲六——也就是沈從文的家書,在《從文家書》裏只收入了小局部,這本書算比擬全的。

第二局部就是衆所周知的《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誌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湘行書簡和湘行散記對照着來讀,哪些是隻跟妻子說的,哪些是面向讀者的,不僅僅是關心想念和甜言蜜語的區別,沈從文目睹家鄉鉅變,內心的感受很複雜,應該怎麼向妻子和讀者分別描述,要隱藏些什麼,文字背後都很有意味。

第三局部是《新湘行記》,收入沈從文1956年回鄉所寫的一篇散文和八封家書。這次回鄉變化當然更加翻天覆地,而即使在家書裏面,沈從文的措辭也相當收斂。“我們到一個合作食堂去吃了一頓,四碗一湯,數量可用八位壯士消化,還恐吃不消。街上走的全是男女幹部,因爲店鋪、機關……都成了國營。”

沈老先生擅長用極爲精簡的筆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物是立體的。這段文字描寫的是湘西酉水邊常常能見到的景緻。比方古老的鳳凰城,裏耶鎮,還有我更熟悉的母親的家鄉洗車河鎮。

到底是古鎮,說道文化還是有些底蘊的。一些古老的土家族習俗還沒有被現代文明迅速地淹沒到無處尋覓蹤跡的.地步。在這裏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西蘭卡普織錦;在這裏你還能品嚐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在這裏你還能聽到粗暴純樸的情歌和號子聲;在這裏你還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在這裏有純潔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這裏有清新的晨霧和晶瑩的露珠;在這裏有熱情的鄉里人家有活潑精靈的孩子。

鎮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樣散居在沿河山上的。一串又長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從山腳竄到山頂,淹沒到密密麻麻的樹叢中。石梯兩邊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現在還有一些木石構造的吊腳樓依稀可見。

站在高處看山腳,又是另外一番景緻。因爲是深秋,河水很細,從高處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帶了,玉帶乖巧地從一座木橋下穿過,河岸兩邊的吊腳樓高上下低,錯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河牀邊樹木叢生,雖然掉了葉子,可是枝條依舊風姿綽越。不難讓人想到春天,碧綠的枝條撫着柔波盪漾的河水的樣子。到黃昏時分,各家各戶的瓦檐上開始升騰起淡淡的輕煙。這是山裏人用拾來的柴火開始做晚飯了。樅樹枝的香氣和着米飯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開來,在河邊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聞到香味就紛紛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門。

被現代文明化了的小鎮人家傳出了流行的旋律,給小鎮的夜晚增添了新鮮與活力。

如今的小鎮平時就像是躲在閨閣的少女,含蓄文靜。只有到了趕集和賽龍舟的時候,纔會像出嫁的姑娘,打扮得隆重漂亮,引得各方的人爭看熱鬧。賽龍舟時,安靜的小街頓時變窄了,變小了,寧靜的河也歡躍起來了。大大小小的船隻停在同一直線上,只等鑼聲一響,衆船齊發,力爭上游,岸邊圍觀看熱鬧的人也不閒着,揮着手臂爲各自的隊伍加油。拍掌的,喊叫的,跟着船向前跑的,把窄窄的街道擠的密密匝匝。有女孩子們忙着和商販討價還價,趁機購置自己喜歡的物件,也有藉此時機同媒人物色到的小夥子見面相親的。這裏不比城市,天天熱鬧反覺得不熱鬧。倒是這一年裏數得到次數的集體盛會方顯得其隆重讓人留有念想。

《湘行散記》讀後感悟 3

想讀《湘行散記》,是從逐漸瞭解沈從文開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隨軍隊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閱盡了社會的黑暗。心生厭倦後,即開始進行文學創作。可以說從文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過小學,但卻憑着對文學的愛好,以及自己對社會人事的切膚體驗和深刻觀察,寫出了當時社會喜愛的文字,從而躋身當時的“中層社會”。可是他從來都自稱是是一個“鄉下人”,無時不感覺到,呆在這個羣體裏愈是長久,愈是感覺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深覺自己和周圍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樣,因此常常陷於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痛苦。對此,沈曾在《湘行散記》裏寫道:“三三……,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爲了受難者了。”

讀《湘行散記》你會發現,她名雖似遊行志記,卻並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記事。她是沈十六年後因探病母重返故鄉途中的所見所感。與其說她是一本回鄉散記,倒不於說是沈對當時社會基層民衆的忠實敘述,以及對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們深摯而真誠的愛。

初讀《湘》你會發現,那裏有清澈毫無渣滓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但遠不止這些,從“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會了解,在那個戰亂且無序的年代裏,只在沈的視角範圍裏,就有那麼多轉徙漂泊,有那麼多普通人在戰亂裏平靜的死去,卻不爲親人知曉,有那多妻離子別,等待然後平凡的老去,有那麼多平凡的人在命運的夾縫裏平凡的生,然後在十六年後某個平凡的日子裏不期而遇,卻不再相識。初讀,以爲是在讀小說,仔細斟酌,才發現是沈人生經歷裏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縮影,細細體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後,從“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到“歷史是一條河”,你會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憐的收入,卻幹着辛苦且隨時有生命危險的行船行當。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險時照樣往下跳,行船過程中,船遇上險灘,河水再兇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險下水護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這樣,這些水手和拉船人卻從不曾失去應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婦人,多半因爲這個社會的黑暗,而即使這樣,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

《湘行散記》讀後感悟 4

我其實並不喜歡看沈從文的書,因爲我覺得他寫的作品都是關於以前舊社會的,我不認爲以前的舊社會有什麼好寫的,如果不是老師要求,我是絕不會看的。

我不情願地發誓閱讀,卻心情複雜地合上了書,心中百感交集。雖然我以前不喜歡沈從文寫的作品,但我不得不承認,他寫的《湘行散記》太妙了!

《湘行散記》主要寫了沈從文在湘西的所見所聞,由於沈從文走的是水路,書中的大多數見聞都與水邊人物有關。在這些地位卑微的人物身上,擁有着沈從文對人性的思考。書中的人物雖出生卑微,但他們身上都有着質樸本真的人性之美。

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戴着水獺皮帽子的曾芹軒,此人雖用語粗俗野蠻,但他的行爲卻是粗中有細,十分有禮,連沈從文都覺得曾芹軒算得是個妙人。此人重情義,可以爲沈從文送行而大清早從熱被中脫出,冒着大雪沿河追着小船,大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感。此人愛好古玩字畫,收買了數量可觀的字畫銅器和瓷器,可是並不如何稀罕。他本有幅文徵明的山水畫,卻被他賣了300塊錢,只爲給一個小娼婦點蠟燭,真是個奇人。

書中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都是小人物,但身上都有人性的閃光點。他們身上的故事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也讓我們在讀的過程中反思人性。

《湘行散記》向我們展示了底層人物那真實的人情之美和湘西美麗的風景,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書,我強烈推薦大家去讀。

《湘行散記》讀後感悟 5

第一次讀沈老的作品是他的小說《邊城》,那如抒情詩般行雲流水的文字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底。時隔三年,我再度捧起沈老的作品《湘行散記》。剛讀幾頁,一種莫名的喜悅之情便油然而生。是的,是那種故友重逢的欣喜與感動!還有誰能像沈老這般筆觸柔軟地如春天裏盛開的.第一朵桃花,如雲氣氤氳下蜿蜒流淌的河水?林語堂說過,沒有什麼目的心的閱讀最快樂。沈老的這本書恰如一副裝幀精美,引人入勝的水墨畫,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引領着我們進入一種清新淡雅的境界中去,忘情欣賞並不自覺地陶醉其中。不會帶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然,生動。

沈老筆下的巖壁、石窟、碼頭、河流、水手、小船、落日、雲影都微微地敷上一層閒適淡然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紙上行走。僅有黑白兩種主色,卻暈染出多層次的質感。墨黑紙白,畫面澄明清澈,簡潔美麗。景物靈動,俊秀輕盈,宛如走入畫中,但又是那麼真實。

在《桃源與沅州》中,桃花、竹林、蘭芷、女子、遊客、水手皆一一入得畫來。看落花飛散水月旁,人世幾多滄桑,隻身徘徊,迷途上,回頭望。沈老在淡墨輕描中,不經意地流露出自己的悲憫和反思。看似處處有着落,卻又處處不留痕跡。任人目光在畫卷流離,思緒兀自在“留白”的藝術下慢慢沉澱。

蜿蜒流淌的河水是這副畫卷的主旋律。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鴨窠圍的夜》中那些“黛色如屋的大石頭”“高大壁立的山”“山頭上的小小竹子”“兩山剩餘一抹深黑,賴天空微明爲畫出一個輪廓”以及“兩岸高處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腳樓”,爲我們展現一副月半彎,雲墨染,竹枝流水相繾綣的美麗畫面。綠波粼粼青山高,船簾靜處歌聲輕,這不正是南唐畫家董源筆下的《江堤晚景》嗎?畫面清麗動人,使人“彷彿觸着這世界上一點東西,看明白這世界上一點東西,心裏軟和得很”。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爲我們勾勒出一個個鮮活動人的形象。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文中牛保和吊腳樓上的婦人,形象鮮明卻非虛非實,讓人沉醉在愛情的憧憬裏仍對愛情有絲絲的隱憂。文末,“我站在河邊寒風中癡許久”,讓我覺得此情此景與豐子愷的那幅《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刻,一個背影,一彎新月,一曲飄蕩在風中的小曲兒便是十分心情。彼時,月光如水,天如水,人亦如水。

伴隨着畫卷的徐徐展開,幽幽墨香也陣陣升騰。這幅畫卷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片段都猶如一顆晶瑩透亮的珍珠,閃爍着熠熠的光芒。連接起來則是一串精美特別的項鍊,光彩奪目。打開又合上的是這本如畫卷般淡墨青嵐爲一體的書集,打開卻合不上的是恣意馳騁的心緒!

《湘行散記》讀後感悟 6

讀《湘》你會發現,你情感會隨着沈一樣流淌,到最後儼然如那一派清波毫無渣滓。雖然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窮苦人們的悲慘命運和容易被“社會上層”漠視的生活哀樂,但他沒有將自己陷於深深的痛苦,沒去無邊無際的同情,也沒有給人消沉灰暗的情緒。一以貫之的是對河水、對拉船人同船、對那片流域溫暖的愛。因爲他知道,對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們這些讀書人是不配說同情的,對這些人的命運他也無力去做什麼。想到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書中的文字,寫道:

三三……,我先前一時不是還提到過這些人可伶的生,無生嗎,不,三三,我錯了。這些人不需要我來可憐,我們應當尊敬來愛。他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份命運,爲自己,爲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樣的生活,卻從不逃避爲了活着而應有的一份努力。他們在他們那份習慣生活裏,命運裏,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對於寒暑的來臨,更該感覺到這四時交遞的嚴肅。三三,我不知道爲什麼,我感動得很!我希望活的長一點,同時把生活完全開展到我自己這份工作上來。我會用我自己的力量,爲所謂人生,解釋得比任何人皆莊嚴些與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從水裏的石頭得到一點平時好似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人生,對於愛憎,彷彿全與人不同了。我覺得惆悵的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爲了受難者了。這時節我軟弱得很,因爲我愛了世界,愛了人類。……

每次讀時總有所感悟,卻不知道是什麼。聯繫現實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時間富士康的“跳樓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個園區的千千萬萬基層的羣體,而這其中也應當包含一個我。每次在緊張忙碌的車間,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總是看到每張年輕面孔後面單調、機械、無趣的工作,以及還並不可觀的收入,再想遠一點,是一個個極易敲碎的夢想。我吧,又或許多少比他們強一點,在這個異地他鄉耕織自己的夢想。我想,先前我也錯了,正如沈所說的,我們並不是可憐的生,也不是無生,無論是在自然上,還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擔負有各自的一份責任的。雖然面對生活的“寒暑”的來臨,我們比某些人更感覺嚴厲,但我們不應該因爲這樣就逃避生活,也不應該因爲這樣就放棄爲兒女,爲父母,爲命運夢想所作的應有的一份努力。而這樣的生活態度,在自己,是應當感覺莊嚴自豪的,在別人,應當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寬廣些,或許我們只是歷史的毫不起眼的一局部,但我們卻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愛生活,在自己習慣的生命裏,去哭、去笑、去愛、去吃、去喝,像生命無法把握的水手,永遠勇敢有力,像淪落風塵的婦人,永遠保存那份純真的希望,歡送閱讀!

讀過沈從文的《湘行散記》後,我對湘西有了更多的瞭解。雖然我從未去過湘西,但卻在書中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湘西。

生在南方的我,對湘西的瞭解甚微。在我眼中,湘西是一個充滿着原始神祕的地方,那裏有神奇的巫術、蠱毒、趕屍術等,神祕莫測,奇幻怪誕。在地理書上接觸到的湘西是;地理位置偏遠,土地貧瘠,礦產豐富。有人說千百年前的陶淵明寫下的《桃花源記》,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此地,那時候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之地,而如今,湘西的交通條件大爲改善,但在現代的經濟技術高速開展的條件下,湘西的生產,建立,教育,文化還是遠遠的。

《湘行散記》讀後感悟 7

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一直沒下決心買,看到這樣可愛美麗的新書,這一次,我動心也動手了。

這本書是沈從文新婚後不久,家鄉傳來母親病重的消息後,他獨自一人,買舟還鄉的路上,給新婚的妻子張兆和寫信,表達自己的感慨和思念。其中,《湘行散記》和《湘西》記錄了沿途的所見所聞,《湘行書簡》是一組家書。

那一年是1934年,正是民國所謂的黃金時代,沈從文趕回湘西探母,一路上的風山水照舊,但氣氛和人卻是不一樣了。那年他就揣着一本《史記》和支出的三個月的薪水27塊錢,一路北上去北京求學的時候,他印象中的.家鄉是美麗的,年輕人如猛虎般的活潑,鄉民是自在、淳樸和從容的。而這次,面對凋零的美麗故鄉,他看到了人們的掙扎,人生的絕望:在那裏,有蠻力的水手和拉船人爲了微薄的一點點錢,做着賣命的事——天再冷,水再險,照樣往水裏跳,而即使這樣,他們卻是從沒有抱怨,沒有因爲工錢少,就偷懶,照舊去擔當應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腳樓上的那些女人,往往是爲家計淪落成XX,但她們依舊不失去那一份質樸和可愛,以及那一份對生活的純真希望。沈從文的文字中,有悲憫,也有對人生莊嚴的讚歎。

《湘行散記》文字很美,夢幻純真,例如:

“我小船停了,停到鴨窠圍。中時候寫信提到的“小阜平岡”應當名爲“洞庭溪”。鴨窠圍是個深潭,兩山翠XX人,恰如我寫到翠翠的家鄉。吊腳步樓尤其使人驚訝,高矗兩岸,真是奇蹟。兩山深翠,惟吊腳樓屋瓦爲白色,河中長潭則灣泊木筏廿來個,顏色淺黃。地方有小羊叫,有婦女銳聲喊“二老”,“小牛子”,且聽到遠處有鞭炮聲,與小鑼聲。到了這樣的地方,使人太感動了。”

李歐梵就說過,《湘行散記》這部作品一半是紀實,另一半是小說。沈從文寫《湘行散記》時,常常承認他在寫作過程中依靠的不是他親眼所看的事情,而是他所想象的事情。這種個人體驗式的文章,開啓了旅遊文學的先聲,而故鄉,在每個遊子的心底,永遠是最純淨的烏托邦。沈從文將記憶中故鄉的聖潔溫暖,撒到字裏行間,願這浪漫的文字,能撫慰每個遊子的鄉愁。

《湘行散記》讀後感悟 8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是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許多年前讀沈從文,是《邊城》裏的翠翠和儺送,是夜晚伴着虎耳草的清香入夢的愛情。如今再讀沈從文,卻是字裏行間滿溢的愛和塵世煙火氣息裏的寧謐與愜意。

《湘行散記》作爲沈從文最富代表性的散文集,收錄了沈從文最經典的散文和他寫給張兆和的信件。與沈從文走在湘西小城的字裏行間,水手們的野話,吊腳樓的風韻,落水的候選水手荷荷的哭聲,行舟水上吃的魚,南方薄薄的積雪,每一個物事,都是日常生活裏的平凡,卻是在平凡裏透露出安詳的幸福和暖意。

在寫這些信件的時候,沈從文剛與張兆和新婚四個月,母親重病,沈從文回湘西看母親,在分離的行船上,他動筆寫下了這些字。人間自是有情癡,更何況張兆和對於沈從文,是多年的執念和戀戀不忘。當年在他的課堂上旁聽的學生,縈繞在他的夢境裏多年,如今終於成爲了他的'妻子。但新婚燕爾,卻要遭受近一月的分離。“你只瞧,如今還只是四分之一的別離,已經當不住了,還有廿天,這廿天怎麼辦?!”

那些浸着搖櫓人的歌聲跋山涉水到達張兆和身邊的信紙,一封接一封,透着沈從文濃情的蜜意。“你不要爲我難過,我在路上除了想你以外,別的事皆不難過的。”在南方清明如玉的水裏行船,是歸途亦是離途,他向着暮年病重的母親歸去,心中卻念着遠在北地的愛人。是愛人溫暖的手掌,泛着淺淺笑意的脣邊,帶着他綣綣的愛的溫婉女子。可是如今,他在行船上,他盼望歸途,也渴望離途,只是那船,度日如年。

《湘行散記》讀後感悟 9

我的媽媽來自美麗的湘西,我每年春節都會去湘西外婆家過年,也特意去鳳凰古城遊覽了沈從文爺爺的故居。今年假期我帶回了沈爺爺寫的《湘行散記》,從書裏面我對湘西的風土人情有了更多的瞭解。

《湘行散記》裏面的文章講述了沈爺爺兩次回湘西的經歷:第一次回去,感受到家鄉的美麗、可愛;第二次回去,因爲舊社會戰爭的原因,家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但他們並沒有放棄,積極樂觀、努力地改變生活狀況,讓當時的沈爺爺倍感溫暖。

從沈爺爺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力量。沈爺爺讀書不多,但是憑着自己對文學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勤於寫作,日積月累,成爲作家。他身上就有一股湘西精神——勤於勞動,通過努力去贏得美好的生活和精彩的人生。

我的外婆也是地地道道的湘西人,年輕時下地耕種,勤儉持家,雖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一家人過得幸福美滿。現在,外婆年紀大了,可她卻依舊閒不下來。她常說:“閒下來什麼都不做,會生病的。”外婆在小區旁邊那塊荒廢的小山坡上,開墾出了好大一塊田地,因爲是在山坡上,澆水施肥,清理雜草,花了不少的力氣。外婆在上面栽種了辣椒、番茄、茄子、冬瓜、南瓜,還種了一小片西瓜。在外婆的菜地,能看到滿地各式各樣的蔬菜,我爲外婆的勤勞和對生活的熱愛,感動不已,這是我們城裏長大的孩子體驗不到的勞動的快樂。

我從小養成了一些懶惰的習氣,家務活做得很少,週末也習慣待在家裏,不願出門。後來,每年回到湘西外婆家,看到外婆那麼大年紀還堅持勞作,我也開始學習幫家裏做一些家務,並做一些身體的鍛鍊。我在學校參加了射箭班的訓練,剛開始覺得辛苦、勞累,後來慢慢適應了,還在市裏舉辦的比賽中拿到了好名次,既獲得了榮譽,又鍛鍊了身體。我漸漸愛上了運動,儘管現在課業繁重了許多,我還是堅持在中午或下午休息時去運動一會兒。

讀沈爺爺的《湘行散記》,給了我很多啓示,懷有對生活的熱愛,通過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樂觀地面對生活,這樣的處世態度讓我受益良多。

《湘行散記》讀後感悟 10

吊腳樓頭,隨風飄揚的是你熱烈而沙啞的情歌;湘水沿岸,焰焰欲燃的是你漫山遍野的杜鵑;青山碧水間,風日滋養下是你至純至美的人性。你是美,是善,是溫柔,是慈悲,是包蘊在野性中的詩性的訴說者,你是俗世中的赤子,你是沈從文。

有一種情懷叫沈從文,這是一種不折不從,亦慈亦讓的氣度。年少時隨隊顛沛流離,同伍的人皆吸菸,面對這個世界的集體混濁,他不以唯我獨清自詡,只是默默的堅守自己,不被環境同化,就是一種遺世獨立的高貴,而他還把經過的事,見過的人都化成了筆底的波瀾,寫人記事皆入木三分,各具情態。建國後,面對外界對其作品傾向的指摘,他沒有用他的妙語去反脣相譏抑或是爲自己解釋剖白,就是詩裏說的“和誰我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他將深邃的目光轉向古代服飾研究,埋頭數載,竟也成就該領域中的煌煌鉅著。

面對衆人的詬病,另闢蹊徑,將愛好發展成學識,是讓梟小閉嘴的最有力的方式,也是最漂亮的反擊。一個文人要有傲骨,不媚俗,始終高蹈於世俗的好惡之上,它的作品纔能有超越時間的永恆魅力,而且越經流年變幻,越發得雋永。無疑沈從文做到這一點。

當他的目光投向他精神上身體的故鄉湘西,投向那些他愛的事物和人的時候,他又換了一副心腸,柔軟慈悲,當他回到闊別的故鄉“山頭一抹淡淡的午後陽光感動我,水底各色圓如棋子的石頭也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萬匯百物,皆那麼愛着,十分溫暖的愛着!”,於是有了《湘行散記》,回家途中所見的兩岸壁立的青山,積翠凝藍的天空,透明燭照的`月色,河面上乳白色的霧氣,欸乃的搖櫓聲,甚至於小羊軟弱悲哀的叫聲,一切的一切都使他傾心,使他感到瑰麗莊嚴。可是最撩動他心絃的還是那些自然風物滋養下生成的各色各樣的人。他們無一不單純,任性,活潑而有生氣,多情的水手命時刻懸於水上,可以放縱的說野話罵人,也可以對船妓真心以待;靈氣的女孩命不由己,卻無哀傷,仍妖妖嬈嬈的活着,遇着一個書生氣的男子也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模糊的慾望,老水手活到八十歲還有認認真真數錢的神氣,對於生存還那麼努力執著……

這些人身上都有一種讓人肅然起敬的悲哀的力量,正如羅曼羅蘭所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湘西的清溪滌盪了他們的性情,他們身上有野性,有血性,有浪漫,有多情,有市儈,也是超脫,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優美,自然,又不悖人性的生活方式。

他們傍水而居,在水上艱難的討生活,又在急流險灘中交付了性命,被捲進水流之中,仍要在沉沒之前交代遺囑。因爲知道生存艱難,所以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活着,看重每一份小小的歡喜相聚,珍重每一次的悲傷別離,在大自然的饋贈中活着,條達坦蕩,任性妄爲。

有一種情懷,叫沈從文,這是一種有如天地洪蒙初開的赤子之心,單純而熱烈。此次《湘行散記》更珍貴的是收錄了比較完整的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兩地書,新婚燕爾,便遇小別離,距離把思念醞釀得更加醇厚,情真意切的書信讓人動容。一向冷靜理性的張兆各也呈現出少有的小兒女之態,細膩瑣碎地擔心他的二哥的衣食住行。

沈從文更是一貫的情意綿綿,山水作伴不及一人同行,沿岸風景亦不忍一人獨賞,星空新月都是她的眼睛,有多少蝕骨的想念就有多少如潮的哀愁,這些都化成了筆下熾熱的文字。張兆和回憶道;“1969年,沈從文下放前夕,站在亂糟糟的房間裏,他從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皺頭皺腦的信,又像哭又像是對我說:“這是三姐給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舉起來,面色十分羞澀而溫柔——接着就吸溜吸溜地哭起來,快七十歲的老頭哭得像個小孩子又傷心又快樂”。 無論後來多少世事齟齬,在沈從文心中愛的都是那個滿懷溫柔提筆回信的“三三”,這是沈從文的赤子之心

因爲有了沈從文,文學史上有了一個獨立自在的湘西世界,有了不重敘事,以寫意爲要的文學流派,願你能在塵世中邂逅先生的文字,一路同行,品味“閱盡繁華始向真”的純淨世界,瞻仰一個遺世獨立的靈魂,緬懷一種叫做沈從文的情懷。

《湘行散記》讀後感悟 11

我一直對神祕而美麗的湘西很好奇。所以,出生在鳳凰古城的作家沈從文,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期待找到湘西的陌生與美好,但看了會發現更多。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是沈從文寫給他妻子張兆和的信,講述了他的旅行。後半部分是沈從文寫發表的散文。

在沈喪母后爲期八天的冬船之旅中,作者描述了他的航行、所見所聞、所感和所想。

雖然他的乘船旅行不舒服。狹小的空間,寒冷的氣候,吃的睡的都不比陸地上的好,但是每一處不同的風景,樹木,吊腳樓,豪放有趣的麻陽船伕的歌聲,庸俗卻簡單可愛的船伕生活,許多聞所未聞的地名和地貌在作者的描寫和繪畫中撩撥着我的神經,讓我着迷。彷彿和作者坐在一條船上,真的感受到了他的尷尬,感受到了他的快樂,感受到了他的悲傷,感受到了他壓倒一切的溫暖的思念。

從(三三)寫給沈從文(二哥)的信中,讀者可以發現三三關心的是對二哥的思念,而不是像之前很多文章中寫的那樣把沈寫成暗戀。他們之間有愛。

看二哥寫給三三的信。愛和思想無處不在。每一封信裏,都會有呼喚、傾訴、期待的聲音。那種強烈的嚮往真的不是一般情侶有的。也許正是這樣的`深情和直率,這隻青蛙最終贏得了美麗高貴的公主的心。

作者在書中熱情描寫了1934年的湘西山水風情,展現了湘西的詩意世界。用書中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山上的夕陽很打動我,水下的鵝卵石也是。我心裏好像沒有渣滓,我那麼熱烈地愛着河,愛着夕陽,愛着船伕。”

我喜歡‘很溫暖很有愛的’心態的東西,它們的美洋溢着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