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通用32篇)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通用3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通用32篇)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1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度,無數文化和經典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值得我們去學習,而人人都要做的,那便是,傳承。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爲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卓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鬆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橫眉冷對的魯迅……他們都體現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

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外不衰執着追求的完美精神氣質。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詩《正氣歌》以其浩然正氣與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氣”鬥,共產主義者李大釗“要爲人間留正氣”大義凜然犧牲在張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詩人朱自清臨終前雖貧病交加,以其浩然正氣餓死不領美國糧。傳承,在這些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見證。

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徵,是一段歷史的記憶。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代表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秦始皇的兵馬俑則是君王的追求與宏大的志向。在觀賞中,我們看懂了文化,但有些文物更需要我們對文化的保護,八國聯軍侵華洗劫並燒燬了圓明園後,近年來不少愛國人士本着對文化的保護正在追討十二生肖首,歷史讓我們銘記,時刻敦促我們對人生責任與義務的正確認知。

回望歷史,明確自身責任。唐太宗曾說:“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歷史的存在,更多的是來時刻警示我們,以古比今,明確時代青年的責任。王昭君嫁至匈奴爲和解漢匈關係,維護和平;張騫通西域爲促進民族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繁榮;鑑真東渡,鄭和下西洋也都是爲傳播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歷史中,每個人都承擔着時代的責任,無論爲民族還是國家,都是我們所景仰的。或許我們在這一秒承擔了一定的責任,下一秒就會改變甚至民族或國家的命運。正如魯迅先生曾說:“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然而,要承擔遠方的責任,首先還是要明確歷史責任,不斷提升人生的價值感和使命感。

中華文化,需要我們傳承。偉大的愛國主義,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這一切,都是我們值得學習並傳頌的。倘若沒有盡到歷史賦予的責任,傳承便會隨時間一起慢慢流逝掉;傳承文化,便是夯實人生大廈必不可缺的基石;傳承文化,品悟生命的意義,爲了民族的美好未來奠基。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2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道德經》所闡釋的不外乎辨證法,以柔克剛以及順其自然的無爲思想。浩浩乎,中華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多種思想,其中儒家卻是主流,難道道家的思想便從此沒落?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補有餘。熟不知中華傳統美德便是靠《道德經》的精髓有所保留……人之初,性本善。《道德經》第五十三章有言:大道甚夷,而人好徑。世間紅塵本就存在是是非非,是善,是惡?本就相對,有陰就有陽,又誰有能說得清?《道德經》告訴我們順其自然,可荀子又曾說性本惡,那我們是該順起善還是順其惡?既然善惡是相對,作爲青年,爲何偏要執着於善與惡呢?市場爲何存在?那是因爲那裏有人們所需要的!所謂善惡,都是參照人們心理或現實的需要而作出的判斷。《道德經》第二章告訴我們:天下皆知美知爲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矣。這不是公交車上沒有老人,卻人滿爲患,爲了一個寫着老人孕婦專座而不坐上去!爲了一份自認爲維護自尊與尊老的虛榮心,這值得嗎?這不過是僞善,與作惡無分別!因此,中華傳統美德的弘揚不是形象工程,而是要根據人們的現實需求去維護道德與公益實踐!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經》告訴我們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至關重要!理解同時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繫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禮也”,“凡人炎所以爲人者,禮義也”。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倡導要使社會成爲一個和諧社會。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同學間我們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在人和人的相處過程中,應當設身處地地爲對方考慮。強調社會和諧,講求和睦相處,倡導團結互助,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唯獨理解,才能孕育中國好舍友,纔不會再有舍友投毒案的悲劇搬上熒幕。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道德經》教導我們無爲,誠然,無爲並不是無所不爲,只是爲了有爲,讓自己靜心守靜。《道德經》第八章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正因爲如此,處事能夠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他們當中便沒有過錯,也沒有怨尤!這樣才能更好地入世爲人,才能在燈紅酒綠的,紛繁的世間當中保留一份清靜,而不被物慾所矇住雙眼,或者迷惑!甘於人下,卻能才高八斗,笑問蒼穹,誰能與之爭鋒!

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美德同時要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奉獻並不與無爲有所衝突,聖人利萬物而不爭,不正是一種奉獻精神嗎?無爲難道就不是一種大無謂的精神嗎?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憂而憂!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利是國之利,作爲大學生,自私自利,以一己私利而弘揚中華美德,只會遭人恥笑!

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已經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爲方式和風俗習慣之中。中華民族雖然歷經無數磨難與困苦,但始終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應當說明是同中國的優良傳統文化,特別是優良的道德傳統的作用分不開的。大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不是一朝建成,而是順其自然,慢慢積累,默默地實踐。

另外,中華優秀傳統同時也需要發展,但並不是一味地追求!欲速則不達,《道德經》的思想對過分競爭有一定的緩衝,因此,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適可而止!切勿盲目追隨時代物慾的步伐!我們與這傳統的優秀美德要依靠無爲爲之增添新色彩,彼此肝膽相照,待到與時代和諧重逢之時,不是說再見,而是守着一份善心繼續讓之傳承,努力!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3

弘揚中華美德,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講究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它不僅反映一個人的教養,還反映一個社會的精神風貌。

做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首先反映在語言上。中國有一句諺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謙虛恭敬,文明高壓的語言不僅可以反映個人的優秀品質,還可以影響他人,淨化社會。但是還有很多人傲慢無禮,說話粗野低俗,這樣不僅說明個人缺少教養,有很容易成爲惹是生非的禍端。所以我們要學會禮貌用語,簡單的禮貌用語有“您好”“請”“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禮貌用語,做一個文明的接班人。

做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還體現在行爲中,而我們的行爲應該是謙虛、恭敬、彬彬有禮的。一個人的文明行爲反映了其品德修養。赫爾岑說過:“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禮貌,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基本的文明禮貌行爲有:遇見他人時,禮貌地點點頭或問候;與人分別時,禮貌告別;遇到老弱病殘孕者主動讓座並給予幫助;等等。我們的行爲要文明,要做一個文明的接班人。

我國的周恩來總理,擁有者恰到好處、堪稱完美的交外禮儀,爲外國友人稱道,“他甚至被馬歇爾稱爲:世界一流的外交官。”一天,周恩來總理前去機場送別外賓。機場上,賓主雙方親切握手、擁抱、告別……目送外賓進了飛機艙門後,部分隨行人員準備離開,三三兩兩往大門走去。周總理本來正滿面春風地站立着,靜等氣機升空,可回頭一看,臉色大變。但他馬上控制了自己的情緒,吩咐身邊的祕書把撤去的隨行人員叫回來。周總理始終筆直站立,目視飛機起飛,漸漸遠去……隨後,周總理轉過身來,對那先失禮的隨行人員所:“客人還沒走,機場已經沒人了,人家會在嗎想?你們是不是不懂得外交禮節?那好我來給你們上課。”周總理聲音不高不低,說話不緊不慢,講起了基本的外交禮節,“按外交禮儀”,主人不但要送外賓登機,還要靜候飛機起飛,飛機起飛後也不能馬上離開,因爲飛機還要在飛機場上空繞圈……”

周總理待人接物的真誠,謙遜與禮貌,贏得了國內外人人民的愛戴和敬仰。周總理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該向周總理學習,學習他的文明,他的禮儀,這樣才無愧於“禮儀之邦”的美德。

我們青少年更應該意識到文明的美和重要。在我們的校園裏,有着許多不文明,不和諧的現象,校道上,垃圾隨處可見,不文明的語言也不絕於耳,在花園裏,有的同學爲少走幾步路而直接從草坪上踏過。可見,創建文明、和諧的校園需要我們每一位同學提高文明意識;做一個文明的接班人。

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爲明天還會來;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爲人生的價值不是金錢來衡量的;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就徹徹底底地失敗了,因爲你已經忘記了做人的準則。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有文明,有禮貌的接班人,每天都與古人的智慧碰撞,學習古人的禮儀,以弘揚中華的傳統美德。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4

這兩天我讀了《國學經典與中華文化》裏面講了許多中國古代著名故事和文化,還有許多古詩文……

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有大部分的古詩文我還是不明白其中的奧妙之處,也無法理解古人的智慧、古詩中的道理。讀了這本書,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我真佩服古人,因爲他們知書達理、知識淵博、想象豐富、胸有大志,我相信有5000年曆史文化的中國,是亞洲文化的象徵,是世界文化的瑰寶,是我們超越其他國家的上方寶劍也是我們華夏兒女的驕傲。

讀了這本書後,我要更正驕傲自大的惡習,以前我認爲讀了幾年書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可是當我看這本書時,就像讓我看天書一樣,媽媽知道後就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不應該驕傲自大”。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要好好學習,才能瞭解古人的智慧並把它們傳承下去!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5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而中華文化的傳播媒介豐富,尤其在書中到處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縮影。

文體中涵中華文化。從古代到近代的中國文學著作,其文體大多爲文言文形式,而這種形式至今仍被人們關注。文言文的文章在教材中增多,而文言文也成爲了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方面。書的這一文體,包含着深厚的中華文化,無論是《論語》、《史記》還是《紅樓夢》、《聊齋志異》都從中滲透出一股源遠流長的文化精髓。詩歌也是一個很平常的文體,但中國的古詩另有一番文化的內涵。無論是《詩經》、《楚辭》中的古體詩,還是《唐詩三百首》中的近體詩,都有一股濃濃的中國味道,文化也隨之展現於世人眼前。中國的文體多樣,在書中,則能盡收眼底,從書中,使人不禁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書中藝術涵中華文化。藝術是一個反映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其載體之一,就是書。《天工開物》,讓人感嘆年味的美妙;《衣裝祕語》揭開了中國裝飾的奧妙。也許,在這些書中,藝術是主體,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文化暗藏其中,工藝美術是中華文化,年畫是中華文化,服飾也是中華文化。不久前,聽到一則新聞:一位上海女士,想將其設計的旗袍以及旗袍表演團隊帶到歐洲、美洲等地區。但她沒有考慮到旗袍早已在世界各地傳播,唐人街上到處可以看到穿旗袍的藍眼睛金髮女郎。而這一切不僅在於海外華僑的貢獻,更多的在於書的作用。書的傳播使中華文化的傳播更進一步,而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也會永藏於書中。

文化人傳播中華文化。讀到文化人,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中國歷史上許多有名的詩人作家。從《小說老子》、《說李白》到《魯迅評傳》、《餘秋雨人生哲言》都可領略一代代文化人所折射出的中華文化。人是一個國家的代表,璀璨的中華文化也像這些文化人一樣不斷髮展完善。

中華文化,一個底蘊深厚的名詞,而從書中,我們可以不斷吸取文化的養料,懂得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修養自己,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從書中,我們感受中華文化,我們理解中華文化,我們爲中華文化而自豪。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6

文化是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徵,濃縮着民族的智慧。中華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記錄了悠久的歷史,鑄就了中華民族知書達禮的品德,其傳統倫理延續了幾千年,奠定了中華的凝聚力和向心性。其獨特的思維方法影響了世世代代,構成了東方思維的模式,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性及和諧性,從而使中國成爲了一個能包容多種文化及融合數十個民族組成的泱泱大國。

讀了楊力老師的《周易與中醫學》,收益匪淺,然後錄像買了《中醫運氣學》、《中醫疾病預測學》,然後買了這套書。十分喜歡!學習中醫,中國傳統文化是基礎,十分感謝楊力老師爲讀者編寫的這套叢書。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一個可悲和即將滅亡的民族。中國的傳統文化充滿智慧,可以拯救世界,造福人類。正如曲黎敏老師引述的那樣:“人身難得,真法難聞,中國難生。”能有幸出身在中國,學習、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是沒一位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強烈推薦楊力老師的這套書!感謝楊力老師 ……

看完大家的讀後感,再來回顧一下《中華五千年文化經典》的主要內容:中華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發端,其文化名人、文化典籍、倫理思想皆曾經對東方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全人類的。弘揚中華文化、中華精神,無疑對人類文明有着深遠的意義。本書展示了中華民族瑰麗的歷史畫卷,其豐碩的內容,琳琅滿目。一頁頁的畫面,絢麗多姿,光彩奪目,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觀止之嘆……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7

文化是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徵,濃縮着民族的智慧。中華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記錄了悠久的歷史,鑄就了中華民族知書達禮的品德,其傳統倫理延續了幾千年,奠定了中華的凝聚力和向心性。

其獨特的思維方法影響了世世代代,構成了東方思維的模式,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性及和諧性,從而使中國成爲了一個能包容多種文化及融合數十個民族組成的泱泱大國。中華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發端,其文化名人、文化典籍、倫理思想皆曾經對東方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全人類的。弘揚中華文化、中華精神,無疑對人類文明有着深遠的意義。在這個漫長的暑假,同時也是最清閒、最輕鬆的暑假我重新拾起《弟子規》細細品讀,感觸良多。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爲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道當中。

《弟子規》的首篇總序告訴我: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百善孝爲先。行孝是爲人子的本分,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懂得孝順,那麼他便喪失做人的根本。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的人是不可能懂得如何善待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所以也就更談不上回饋社會。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意思是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纔會長得茂盛。

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纔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弟子規》以樸實、精煉、易懂的語言讓我更加深刻地懂得做人的道理,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纔是真正的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8

記得拿破崙說過:“中國像是一頭沉睡的獅子,一旦驚醒它,全世界都會爲之顫動。”讀完《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家園》這本書,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那先逝去的英魂究竟多少次上戰場浴血奮戰,才換來今天的無比耀煌的中國。

在悠悠歷史的長河裏,中國卻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因爲在抵抗入侵者的時候,無數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爲祖國而戰。“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戚繼光便是其中一位。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大擺鴛鴦陣的故事,家喻戶曉,千古流傳。而戚繼光也成爲了所有中國人心中必不可少的一根頂樑柱。在人們的心中,戚繼光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一次又一次的抵抗着倭寇的侵略,一次又一次的保衛着祖國。

落後就會捱打,這是千古不變的規律。在這片九百六十萬平方米的土地上,曾屢遭外敵入侵,但無論遇到多麼大的阻撓,無論處於何種邪惡環境,中華民族卻依舊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爲着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努力。你可曾想過,你現在所在的每一寸土地,上面都可能沾染國烈士的鮮血,埋藏着烈士的頭骨!

我不由在心中爲那些英雄感嘆,他們這是在用生命維護着祖國,那些毫無畏懼犧牲的戰士們,值得我們用心去尊敬。有一次,我問同學:“如果沒有那些愛國志士,祖國能有這麼輝煌的成就嗎?”同學搖了搖頭,說:“我想不會,你試想,如果當初沒有他們,或許我們現在正過着非人的生活也不一定。”是啊!中國現在的經濟迅速發展,已位列世界第一,可是那些背後的死亡卻是何從計數,無數擁有崇高民族氣節的戰士們用尊嚴保衛着祖國,用鮮血鋪成了今天這生生不息的道路。

“ 報國之心,死而後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詩句,照亮了一個又一箇中國人的心,也成爲了一箇中國人民不斷前進的新動力。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9

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就是要告訴我們只有多看書,才能長知識,我就很喜歡看書。書即是香的又是友好的,你試着和它交朋友,它就會告訴你許多知識和一些有趣的故事。在這個寒假裏,我就看了一本名叫《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的好書,這本書裏有許許多多引人入勝的人物故事,我每一篇都讀得很認真,通過這本書,我即學到了很多沒學過的歷史知識,也懂得了很多爲人處事的道理,使得我的寒假生活過得更加豐富多彩。

每一天,我都靜靜地坐在書桌前看《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一開始,我也看不進去,也想和小朋友們出去玩,後來媽媽告訴了我這本書裏有奧祕,我馬上就被吸引了,漸漸的,我對裏面的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更加聚精會神地閱讀着。在這些故事中,我最喜歡其中的兩個故事,一個就是《六尺巷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清朝宰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之間,爲了爭牆基而引發的矛盾, 張英在家人求助時,只用幾句話就解決了糾紛, 原話是“一紙書來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就是讓自家人主動地將院牆後移三尺,張英的這一做法讓鄰居羞愧難當,也主動地將自家院牆後移了三尺。看到這裏,我彷彿看到張英在指揮家人笑臉移牆的畫面,這件事說明了張英是個爲人正直,心胸豁達的人,所以後人讚譽他:“宰相肚裏能撐船。”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在安徽桐城,我也是安徽人,所以我感到很驕傲,我要向張英學習,學習他的深明大義和豁達胸懷,凡事要多忍讓。俗話說得好:“忍得一時氣,免得百日憂”啊。

學習,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過程,所以在我們能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學習。這本書中我還喜歡另外一個故事,他是西漢時期一個貧苦農民家的孩子,大家一定都知道他是誰,是的,他就是匡衡。匡衡非常喜愛讀書,可是因爲家裏窮,買不起書,也上不起學,但是勤奮好學的匡衡在農忙的時節,去給有錢有書的人家去打工,不要工錢,只要求人家可以借點書給他看。後來,他長大了,更沒有時間去看書了, 不過,這可難不倒聰明的匡衡,他在牆上鑿了一個小洞,晚上,他就藉着鄰居家的光來看書。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匡衡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學到了很多的知識,掌握了很多的才能,不但成爲了丞相,還成爲了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故事看完了,我的眼睛也溼潤了,匡衡那麼渴望讀書,終於,他達到了自己的目標,我真爲匡衡感到高興。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的真正含義,我們要用少年時期去看更多的書,學更多的知識,想想看,那些貧苦人家的孩子,他們每天起早貪黑地看書,是爲了什麼?對呀!不就是想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前途嗎?既然他們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都能認真學習,爲什麼我們不能呢?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努力學習吧!奮鬥吧,少年!讓未來的我們也能在蔚藍的天空下展示出一片光彩!

我們中國是個泱泱大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中華文化,不但能開闊我們的眼界,更能豐富我們的精神家園,讓我們一起來讀《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吧,讓我們在學知識懂道理的同時,也能把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義務,也是我們的責任。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10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文化在如此厚重的歷史積澱下,也是變得越來越有魅力。

中國的文化準確來說是從夏朝開始的,這個時代的人們主要是以農業爲生,而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可以說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巨大的溫牀,這也是爲什麼中國的農業能夠發展如此迅猛,而這也爲之後中國成爲一個農業大國打下了基座。

商朝開始,甲骨文的發展越來越成熟,中國的歷史開始大量的記載入冊。與此同時,農業方面也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比如鐵犁牛耕的出現,讓中國農業進去了另一個新的階段。周朝是一個對我們來說可能相對更加熟悉一些的朝代,什麼七雄五霸,什麼儒道墨法兵農陰陽五行各種學說百花齊放,以及許多我們熟知的成語,比如“臥薪嚐膽”,比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也都是來自於這個神奇的時代。

此外,屬於周朝的時代特徵還有影響頗深的分封制、禮樂制和宗法制(不過這個嚴格意義上來講是在商朝時就已經出現了)。可以說,這三個制度的出現,一定程度上都是統治者爲了鞏固自己的政權,爲了維繫自己的利益而誕生的。

先說分封制,我覺得這真的算得上是一個很不錯的制度了,在那樣的一個年代,用這樣的一條法令,將原本分散的各種大大小小的羣體一併統治起來(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可以算作是“統治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讓社會保持一個相對的穩定。並且很明顯的,分封制可以延續這麼長的時間,也足以證明它的作用了,然而它的缺陷也的確是有的,周天子直接給了諸侯國以統治權,換句話來說,他是直接把土地的歸屬給了那些諸侯國,最後,東周落敗,分封制也完成了它自己的使命,但無疑的,它的影響依舊存在,之後秦統一全國後設立的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便是它的基礎之上,吸取了它的經驗教訓而進行了完善的,在之後又爲漢所改進成郡國並行制等等等等。至於禮樂制度,也是一種爲了維繫階級制度而誕生的存在。

宗法制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佔了很重的部分,其影響甚至可以追溯到今天。在這片大路上,之所以會出現宗法制首先也是得歸功於自然環境。在文明剛產生的時代,有着這麼大一片土地,上面居住着這麼多人,該如何來劃分“小團體”?血緣無疑是這個時候的最好選擇,血緣近的人會比其他的人更有凝聚力,也更易維護一大家族的團結共同抵禦外敵。這或許也是爲什麼古代中國一直是有“家天下”的習慣或者說是傳統。尤其是在後來一些封建思想極其嚴重的時代,家族觀念可是看的極其重的。

中國的文化是非常的多彩的,其實要直接去給個概括的話,很難,因爲每一個朝代都有着每一個朝代的特色,每一塊土地也都有着每一塊土地的燦爛。畢竟中國是一個地理面積很廣的國家,其地形也不是一般的複雜,一個土地一片天,因此,造就了獨特而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

中國,在歷史上,曾一度興盛至極。不僅是由於中國在農業上的出色的成就,還因爲中國在其他很多方面上的發展。比如商業,雖然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一直了解到,古代君王的重農抑商政策以及小農經濟的如何如何頑固給商品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沉重的打擊,但事實上,中國的商業(市場)的發展,與同期的其他國家相比,也的確是處於前列的。若說小農經濟的的特點是頑固,那麼我覺得商品經濟的特點就是頑強了,在如此長的封建社會裏,一直在被打壓,但是一直都在發展。

古代中國的科技也是很強的,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我們的四大發明了,這些發明隨着一些中外交流的活動逐漸被傳遍整個世界,讓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被許多地方的人嚮往着。

中國的輝煌是因爲這片物博的土地,而之後漸漸衰敗也是因爲這片土地。長期的被人捧在一個很高的地位,導致一些人變得膨脹,開始盲目自信起來。然而長期的沒有進步,再加上好幾次君王的錯誤政策,讓這個曾經的天朝上國逐漸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

現如今,中國再次崛起,在科技的發展上投入了很多心血,對製造業發達的國家強追猛趕。“新四大發明”也漸漸風靡全球,那麼是否有一天,中國會完成向製造強國的轉變,再次成就昔日輝煌?

除了這些,中國的其他文化也是令人崇敬的。曾經那些各種各樣的學派學說,讓中國哲學上升到了一個很高很深的位置。由於中國的一些傳統觀念,讓中國哲學較西方哲學多了一些更加人性化的東西,比如仁義,比如德美。雖然看起來沒那麼嚴謹化,但有時候恰是這樣更能讓人悟出一些別樣的感悟,讓人明白人生的真諦。

其實我覺得很遺憾的,如今的人們,很多都已經忘記了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忘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我們的傳統精神,傳統美德。

有人說,我們現在已經進入網絡時代,進入科技社會了,丟掉了一些沒用的東西很正常。我覺得我們是不是在科技社會與我們是不是應該繼承文化傳統,這本身是沒有衝突的,以前的東西之所以能留下來,就是因爲他們都是精華,研習這些精華能夠更好的提升我們自己,總結古人的經驗,鍛鍊思維,這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發展也是大有的裨益的。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11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精髓莫過於國學;在歲月的長河中,國學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爲了使我們感受到國學的博大精深,學校給我們每位同學送了一份“禮物”——一本《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

六年級的《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主要收錄了《新古文觀止》和《古體詩詞》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歡的莫過於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

《愛蓮說》主要表達了作者無意於隱逸,也不貪圖榮華富貴,志在堅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發了感情,又諷刺了世態。

當我讀到“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時,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贊同當一個用隱逸來逃避社會責任的隱士,也不贊同當一個貪圖榮華富貴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當一個正直、清高的君子。

當我讀到“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時,我可以感受到在這個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貪圖榮華富貴,只有少數像周敦頤那樣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貪圖榮華富貴的人,就是喜歡“牡丹”的人,他們爲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頤那樣的人,即爲“愛蓮者”,他們爲人灑脫,仙風道骨,多數都是思想家、理學家,他們爲世俗者所不能瞭解,算是人羣中的聖人,這多麼可嘆啊!

《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中像《愛蓮說》這樣的名篇比比皆是,這些名篇潛移默化使人變得知書達理、善良聰慧和樂觀堅定。《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當之無愧的經典閱讀。

從品讀學習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感謝《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因爲有了它,讓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讓我的心靈受到洗禮,它真是一碗“心靈雞湯”!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12

“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傳播與接受,文化則必由其羣體內部精神積累而產生。”——《中國文化史導論》

如今西化嚴重,誠然中國文化或歷史當中確有不堪之處,但一味的疑古、西化形成了一個問題,即:作爲中華民族的後代,其自信心不斷在降低,對中華文明自身的認同感不斷在降低。我們自認爲缺乏信仰,是由於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曾走過的路產生了懷疑,對我們的根源產生了動搖。既然錢老把文化比作“人”,有骨有肉血脈相連,那麼須知人的一生勢必有高峯低谷不一而足 ,在遇到困境,情緒低落,而外部環境又險惡的境地下,勢必容易懷疑自己,懷疑從前的價值觀念。難道從前的推崇或信仰確然不若他人嗎?難道舉國努力的一切竟是癡妄嗎?誠然,很有可能之前堅守的道路就是存在着誤區,但都知抱怨、發泄等負面情緒決難讓人再往前走出一步。因此便如錢老在書中所提及的:

一、人類自身內部的天性(可理解爲自身能力、才華等先天屬性)。此謂“性”。

二、人類外部所遭逢的環境,關乎時機、地位、四周人物與事態所形成之形勢。此謂“命”。

三、自己考量自身素質與外部形勢,而選擇其動靜進退之態度。此謂“道”。

思考上述三個方面能給人以提醒,使自身於困頓中理出大致頭緒,而不似抱怨哀嚎,初尚能吸引他人注意,久之便無人過問。這或許是讀史其中一種意義所在。身爲一名中國人已無可更改,現在學做外國人,你有多少歲就晚了多少年。鑽入這類問題,就是在說自己投胎沒有投好,無深究的意義,總的來講仍是懷疑自己,都懷疑到自己爲何出生了,也把自身的無能推卻到出身那裏去。在這裏妄借一位西方哲人的話:“對你最好的你是永遠也得不到了,那就是不要出生;不過還有次好的事,那就是立刻死去。”我以爲這句話言重了,我們還不到放棄生命的地步。因此重新梳理一遍自己的從前,看一看自己的現在,或許能明白接下來又該向何處去。

在困境中,一味地貶低自身而羨慕他人,是一種逃避,逃避自身問題而告訴自己另有超脫的所在。每個人自出生便不是讓你來享樂的,這又是讀史的另一個意義:教你做自己。不逃避自己的缺點,也不逃避自己的問題,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學習責任與擔當,人若負重,才成棟樑。盲從他人,成爲四不像倒更爲容易。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人的發展是會遇到困難的,人如此,國同之,文化亦如是,也易把希望寄託在他處。曾有人詼諧地講,“從前希望在往生,如今希望在國外”。不要看見外國的強大就認爲這是定局,我們之所以在沉睡是因爲在等待。

這不是說弊帚自珍,是說做自己,尊重自己,不自尊的人,他人更不會尊重你。

做中國人,確實是門學問。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13

文化史的崛起,是對傳統史學範式的反叛,“文化即人化”的基本內涵,決定了文化史註定要以人的活動和創造爲中心,以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爲中心。 從世紀之初“王朝政治”史學向文化史的轉型,到70年代末“階級鬥爭”史學向文化史的轉型,百年文化史研究走了一個“之”字型道路。 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掘精華、尋求資源,同樣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必然選擇。 文化史自始至終關注的,是在歷史和現實中探尋一個民族的民族性(包括民族的心理結構、性格趨向、思維方式以及長期積澱的若干穩定的觀念)是如何生成、積澱、整合、定型的,這種民族性又是怎樣滲入民族文化的各個領域,使之表現出民族特色的。 當歷史即將跨入新世紀的門檻,中國文化史的研究也即將走完百年曆程。這一時間上的同步並非巧合,事實上,百年文化史研究與百年中國社會變遷有着本質上的深刻聯繫。

史學範式的轉型 20世紀的中國歷史,是一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歷程。從中國現代化開始啓動的20世紀初年到今天,中國社會的一切變遷、動盪、衝突,中國所有的政治制度更替、經濟結構轉型、意識形態更新、文化格局重組,都包含在現代化變遷的大框架之內,都可以在傳統社會現代轉型的宏大主題下重新獲得解釋和價值意義。與這一歷程同步,“史學革命”的浪潮強烈衝擊着傳統史學的故道,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從傳統的以王朝政治爲中心的舊史學轉向以人爲本的文化史。 這是一種史學範式的轉型。在傳統史學範式中,史學家感興趣的是王朝的更替以及統治者的政治行爲,而史學研究的全部目的便是爲帝王的政治統治提供“資鑑”。文化史的崛起,是對傳統史學範式的反叛,“文化即人化”的基本內涵,決定了文化史註定要以人的活動和創造爲中心,以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爲中心。爲此,它關心人類的生活樣式,關心社會制度、社會組織與道德風習,關心個體的存在與價值,關心民族精神的特性與生長軌跡,關心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和交流。這樣一種興趣和重心,與歷史的潮流是一致的,與人的主體性地位日益高揚的趨勢是一致的。 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史研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揭開了序幕。文化史研究的.發矇者梁啓超一方面尖銳批判“舊史皆詳於政事而略於文化”,舊史乃“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另一方面呼籲:“中國文學史可作也,中國種族史可作也,中國財富史可作也,中國宗教史可作也。諸如此類,其數何限?”把人們的目光引向文化史研究。1921年,梁啓超規劃寫作多卷本的中國文化史並列出了詳細大綱,雖然,這一構想最終未能實現,但他的氣魄、眼光以及所設計的中國文化史的研究構架足以令人由衷欽佩。 以梁啓超爲前端,批判舊史學、倡導文化史成爲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史學的重要內容。如柳詒徵闡明他著《中國文化史》的動因時說:“世恆病吾國史書,爲皇帝家譜,不能表示民族社會變遷進步之狀況。”

“吾書欲祛此惑,故於帝王朝代、國家戰伐,多從刪略,唯就民族全體之精神所表現者,廣搜而列舉之。”王雲五在《編纂中國文化史之研究》中也指出:“我國士夫之著作,要皆偏於廟堂之制度,號爲高文大冊,其有關閭閻之瑣屑,足以表現平民之文化者,皆不屑及焉。”而他編纂《中國文化史》的初衷,便是爲了校正這一缺陷。顧康伯《中國文化史·自序》表述同樣見解說:“歷史之功用,在考究其文化耳。顧吾國所謂歷史,不外記歷朝之治亂興亡,而於文化進退之際,概不注意,致外人動譏吾國無歷史。二十四史者,二十四姓之家譜。斯言雖或過當,然吾國史家專爲一朝一姓之奴隸,未始非缺憾也。”由此可見,本世紀上半葉的文化史研究,充滿了史學範式轉型的自覺意識,即從以帝王爲中心的史學,走向以民族文化爲中心的史學。 令人遺憾的是,1949年以後,由於對人類文明進程的片面理解,階級鬥爭史學形成一種史學霸權,在這樣的氛圍中,文化史的蕭條和冷寂自是必然。歷史的轉機出現在70年代末,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啓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隨着黨的中心工作從“以階級鬥爭爲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文化史研究重新引起人們的注意。正如30年代的學者曾經感嘆“文化史的缺乏,正是現在學術界的飢渴”,80年代初的中國史學工作者也發現中國文化史的研究,在我國學術領域屬於一個巨大的空白,不瞭解一種文明的歷史過程,就很難了解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整個精神狀態,“我們在大力發展學術文化事業的時候,必須注意填補這個空白,把加強中國文化史的研究提到日程上來。”從1984年始,文化研究以前所未有的勢態崛起,形成一股十分強勁的“文化熱”。由於所有有關文化問題的討論,都離不開歷史的回溯,都必須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態、流變中尋求根源,因此,“文化熱”同時也意味着文化史研究的高潮。李侃、田居儉先生指出這一歷史動向說:“文化史研究的興起,是中國史學界近幾年出現的新氣象。”頗有意味的是,這一新氣象竟演變成持續性的熱點,至今不衰。

從世紀之初“王朝政治”史學向文化史的轉型,到70年代末“階級鬥爭”史學向文化史的轉型,百年文化史研究走了一個“之”字型道路。就文化本質而言,“王朝政治”史學與“階級鬥爭史學”都是一種“政治本位”的史學,而80年代興起並延續至今的文化史研究則是對本世紀上半葉的文化史研究的迴歸與深化,體現了對人的關注。從這一意義上言,百年文化史研究的“之”字型道路,表現了一種強大的文化趨勢,這就是以人爲本、以文化爲本的史學,終將成爲中國史學的主流。

現代化的文化支援 二十世紀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充滿複雜的文化衝突和思想衝突。由於中國的現代化是一種“後發外生型”,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衝突十分激烈尖銳,由此必然導致兩種思潮產生:一種是因顧戀傳統而強化民族本位、放大民族自我意識的文化民族主義,另一種是因現代化先行國家的影響和示範效應而崇尚西方、輕視本國文化傳統的“西化”觀念。此兩種思潮雖然各行其道,但對於現代化的進程都是有礙無益的。與此同時,傳統與現代化也構成複雜的關係。一方面,“現代功能對傳統體制的衝擊就是現代化進程的核心。”(布萊克語)另一方面,任何民族的現代化,都不可能“全盤移植”其他民族的現代化模式,而只能是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出發,立足於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反省和重建。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14

寒假期間我觀看了山東省首屆“國學小名士”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感受到國學經典的無窮魅力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激發了我學習國學、誦讀經典的熱情。

這次誦讀大賽的主題是“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我認爲所謂“經典”,是指古人的思想、古代文學、古代文化所留下來的精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是先人智慧的結晶,作爲龍的傳人,我們應該學習瞭解和發揚光大。“經典”之所以能傳承至今,是因爲它們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經過歷史的積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指導人們做人做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值得人們一代代學習傳承的。如果把國學比作一棵大樹,則先人傳承的經典則爲樹的根鬚與主幹,我們青少年只有從中汲取養分才能茁壯成長。

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作爲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弘揚下去,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們要多誦讀經典,認真學習、用心體悟。小到一則故事,大到一冊著作,其中都蘊含了豐富的道理和感人的美德。比如,我們從《孔融讓梨》中知道了要尊老愛幼;從《班門弄斧》中明白了做人要謙遜,不能自負;從《竭澤而漁》明白了要從長計議;從《程門立雪》明白了要尊敬師長;還從《司馬光砸缸》中明白了要臨危不懼、冷靜處事……感悟道理後,我們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讓我們先從最基本的做起:管理好自己,然後關心他人,關心社會,與人爲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國學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中華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如果中華文化是一朵花,我們就要讓它香飄世界;如果它是一棵樹,就要讓它的枝冠像大地一樣廣袤;如果它是一團火,就要讓它的光芒驅走黑暗,照亮人類!來,讓我們攜起手來,傳承文化精髓,開啓國學大門,弘揚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15

今天我又捧着我的"良師益友"——《傳承中華文化》這本書,利用課餘時間津津有味地閱讀起來,頗有收穫。這本書裏面講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記載着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化:有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有百讀不厭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豪邁奔放的詩歌,有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北京故宮等建築藝術,有衆所周知讓我們引以爲豪的四大發明……每個故事都向我展現出了不一樣的一面,不一樣的道德主義。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強不息,范仲淹勤奮讀書》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幼年喪父,母親改嫁,范仲淹長大後,到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讀書認真刻苦,分秒必爭,5年的時間竟然不曾脫去衣服上牀睡覺。有時夜讀感到昏昏欲睡,把水澆到臉上醒腦提神。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太陽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不但領悟了六經的主旨,還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通過學習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面對當今社會,必須刻苦用心學習。我爲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爲而深感內疚。

於是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過去我是個頑皮的孩子,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到學校就跟一羣同學討論穿着打扮、談論玩手機的樂趣;上課時人在教室心在外,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趁機大驚小怪、亂喊亂叫,有時還會盡出洋相,逗得全班同學鬨堂大笑;每次老師佈置作業抄寫生字,多數同學寫完了又讀了十多次,我才寫了不到一半歪歪斜斜不太像字的字;聽寫就更不用說了,每次上交的都是乾乾淨淨的空本子;再看看自己的作業吧,可惜我的老師說看不懂,甚至還要請我當翻譯;每天放學到家,奶奶都把可口的飯菜做好了,我急忙吃完飯,不是看電視,就是玩電腦遊戲,總之就是厭學。每天都是這樣虛度光陰,我的學習成績,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倒數第一,老師拿我沒辦法,媽媽也爲我感到傷心。學習了范仲淹自強不息、刻苦讀書的精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我決心改掉缺點,珍惜時間好好學習了。

“要認識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見賢思齊,從小事做起。”書中的這句話說得特別好。對我特起鼓勁。從今天起,我一定要痛改前非,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以范仲淹爲榜樣,刻苦學習。上課時,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課,有不懂的虛心請教,按時完成作業,遵守紀律,放學回家幫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多抽些時間閱讀課外書,學習成績有了較大的提高。要懂得惜福,在校做一個好學生,在家做一個好孩子,在社會做一個好少年。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16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優秀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而光輝的文明歷程。自古以來傳統文化就是一本集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百科全書。

在我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學校就發了一本漂亮而精緻的書——《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寫成的。開始時,我只是隨隨便便地讀一下,但是,在每日的經典誦讀中,我漸漸發現文中內容雖短小,但展示的是千年文明的先賢風範,一個個小故事生動演繹着小學生應該恪守的行爲規範,並且我還發現原來身邊就有這樣良好品質的人。

記得一個星期天,我去奶奶家玩。到了奶奶家,我飛快地向奶奶打個招呼,就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邊啃麪包邊看電視,一不小心手上的麪包突然掉到地上,我看了看,撿起麪包,飛快地跑向垃圾桶,正準備往裏扔的時候,奶奶連忙按住我的手,說:“文聞,這並不髒,只要吹一吹,就可以吃了。”說完,奶奶就把麪包遞給了我。我什麼話也沒說,只是嫌棄地看了麪包一眼,再也沒有吃。

開始吃飯了,我像廚房奔去,這時,爸爸叫住了我,說:“吃飯前要洗手,不然會生病的!”儘管我恨不得快些吃到飯,但我還是更怕生病。於是,我連忙跑到水龍頭旁。就在我正要開水龍頭時,奶奶又連忙叫住我,說:“水盆裏有水呢,不要開水龍頭!”我聽了心裏怒氣衝衝地想:這根本就是不讓我用水龍頭裏的水呀,真是個小氣的奶奶!”爸爸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把我拉到一旁,對我說:“這並不是奶奶小氣,而是奶奶很節省。再說那麪包還可以吃呀,水盆裏的水不是和水龍頭裏的水一樣嗎……總之你是誤會奶奶了!”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弟子規》中的話語忽然浮現在我腦海,對飲食不挑剔,知道自己過錯就欣然接受,那麼正直誠實的人不越來越喜歡和我們親近。《生活儉樸的堯》這則故事裏,堯用土碗盛着野菜湯招待大家,津津有味地談天下事,各部落首領再也不講排場了。今天,爸爸、奶奶不正用他們的言行告訴我,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

我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鼓起勇氣,站在奶奶面前,說:“奶奶,對不起,我不應該誤會您。”

傳承中華文化,守護精神家園。同學們,讓我們繼承併發揚優秀的中華文化,在綿延萬里的文化之河上泛起一葉文化扁舟。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17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是學校推薦的小學生教育讀本。讀完這本書,我更加深刻地瞭解了我國的優良傳統文化,堅強了學習和傳承中華文化的決心。

書中說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滋養着我們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許多著名學者爲我們留下的光輝的著作,智慧的結晶,而且深入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就要放開眼界,善於自覺吸收營養,不斷提高自己辨別美醜、善惡、是非的能力,真正成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人。

是呀,五千年來,中華民族人才輩出,聖賢不斷,孔子、老子、孟子、屈原、司馬遷、李白、蘇軾、玄奘……他們都用努力和汗水書寫了鮮活的歷史,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光陰荏苒,斗轉星移,彈指歲月,匆匆而過。歷史的車輪流轉到了今天,中華文化的傳承也落到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社會的未來,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敢於擔當,才能成爲一位位優秀的中國人,才能爲祖國做貢獻,才能讓中國越來越強大。正像梁啓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裏所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或許有的同學會說,這些大道理太虛了,我們是小小的學生而已,能做什麼呢?

不是的,滴水成河,積少成多,祖國的繁榮富強,就是靠大家從點點滴滴做起的。我們小學生能做的可多啦,日常的學習生活、言談舉止每個細節都可以着手:好好學習,愛護校園,辛勤勞動,勤儉節約,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遵守秩序,文明禮貌,等等。這些身邊的事情,只要做好了,都是我們小學生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具體行動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一直傳承下去,同時,一些不良風俗我們也要篩選去除,移風易俗,比如賭博、酗酒等等。只要我們傳承優良文化,倡行健康向上的新風氣,就能共築美好的精神家園,實現偉大文明的中國夢!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18

讀完《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我感悟到了許多道理,也學到了許多東西。不僅知道了許多感動人的故事,也有許多名言警句。

這本書從序言中就告訴我們,我們是中國人,要做中華文化的傳人。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太平洋西岸這塊土地上,我們講中國話,寫中國字,做中國事,講中國人做人的道理。看到這些,我也想爲祖國事業做出努力,雖然我的年齡不大,但我也有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爲了這,爲了我的夢想,我現在一定要努力地學習。現在,我們都是祖國的花朵,但將來我們將會成爲祖國的棟樑,支撐起祖國的明天和事業。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漫長曆史,出過不少英雄人物,一箇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裏,都應有梅花的秉性和精神。這些人不管經歷了多少磨難,不管受到了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人投入到祖國建設之中,有的人置身於祖國教育事業,他們爲自己的工作而努力。世界上有360行,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勞累地奔波着,努力着,想打造出一片美麗的明天,在此,爲在工作崗位上的勞動者,甚至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但這個世界已離不開這些人,因爲他們已經習慣付出了。在此時此刻,我要向這些守衛祖國疆土的英雄們,向傳遞知識與勤勞付出的老師們;還有世界所有辛苦努力的人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此致敬!書中還有許多著名的詩詞如:岳飛的《滿江紅》,杜甫的《春望》,陸游的《示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典籍豐富,流派繁多。中華文化歷史之悠久,底蘊之深厚,影響之深遠。我們要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構築自己人生的夢想,勤奮學習,立志成才,努力創造美好未來。讓我們爲自己的夢想,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吧!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19

歷時三年讀完了這本書,最終也沒有買。其實還是很值得一讀的。三年前在爾雅書店初讀,兩個多小時沒有感覺就過完了;兩年前在理工大學圖書館又看到,讀到屈原;昨天,還是在爾雅書店看完全書。依稀記着每次閱讀此書,都會不知不覺的流淚。有同情、有感動、有激動、有說不出的感覺。這種課堂氛圍讓我依稀見到稷下學宮的影子,但要有這種課堂,也只能是北大臺達這樣一流學府基礎知識一定紮實的學生。

縱貫中國文化史,那些當仁不讓的思想先師,那些拯救中華文明於危難之中的前輩。都讓我深深的對他們作揖。讀此書,才理解中華文明爲什麼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斷層的文明,這句話被我們的課本說爛了,但是真正理解了,卻又是那樣的充滿敬意。曾經的輝煌,戰亂,百家爭鳴。那些被忽略被重視的歷史創造者,才構成了我們的今天。

儒墨道法、屈原、曹操、李杜、白劉、岳飛、陸秀夫、朱熹、曹雪芹……不僅僅是藝術,更是在用藝術構建這中華文明的精神脊樑。中華文明無疑是優秀的,雖不完美。但卻是我之愛。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20

著名學者、散文家餘秋雨一直致力於傳播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四十八堂課》(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是他最新的文化隨筆。全書是其在北京大學開闢中華文化史課程的精彩講義,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間隙穿插課後與學生間的“閃問閃答”,一問一答間,餘秋雨心目中的中華文化史便新穎別緻地呈現開來。

書中,餘秋雨以時間爲經,精心挑選中華文化史上頗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逐一解讀的同時,還將洋溢在其間的文化韻意,深入淺出地解構出來。儘管每堂課的文字篇幅都極爲精簡,那些與之相關的“閃問閃答”也不過短短的四五個答題,但有限的篇幅無疑蘊藏着極爲宏闊的思想內涵。值得一提的是,就某一個歷史疑問和文化現象,不僅僅是餘秋雨一個人在探究和思考,他的一些學生也積極地參與進來,大家一時之間衆說紛紜,甚至文化視角各有不同,但都從不同層面啓發着我們的心智,吸引着我們去了解這些文化記憶背後的真相。

餘秋雨的這四十八堂中華文化課,講求“開門上課”。他提倡文化互動,課首開宗明義講清本堂課所要講述的主旨,而後拋出問題,讓學生們各抒己見,讓歷史疑問和現實思考激烈碰撞,然後,他在解析和引導學生思路的同時,適時地亮出自己的觀點,總是給人一種理論上的自信。他的中華文化課,重在現場交流和探討,沒有填鴨式的強行灌輸,更沒有先入爲主的揣測和臆斷,從頭至尾都以大文化的視角,以開放的胸襟,倡導着學術上的百家爭鳴。正是有了這種“開門上課”的思維,讓他的每一堂文化課都充滿盎然情趣。在本書裏,他時而引經據典,津津有味地講述着某一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時而引入歷史傳說和民間軼事,對一些文化現象和典藏記憶予以去僞存真的澄清,使一堂堂看似枯燥乏味的講史課,變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引領和思想啓悟。他沒有之乎者也地故弄玄虛,也沒有照本宣科地拾人牙慧,更多的是運用他學識上的廣博和思想上的敏銳,一步步地帶着大衆,剔盡歷史的塵霧,讓蔚爲壯觀的中華文化盛景浮出水面,給人以新的思考和啓迪。

實事求是地說,作爲普通的讀者,雖然我們沒有親歷現場,聆聽到餘秋雨韻味十足的文化解析,但看完本書,依然能感受到一種文化上的濡染和思想上的浸潤。通過他鮮活的講讀,老子的清靜淡泊,孔子的博學廣聞,莊子的豁達超脫,司馬遷的忍辱負重,王國維的勤勉好學這些思想文化領域裏的巨人,以及秦朝時的“焚書坑儒”、漢朝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清時期的“文字獄”等,都讓我們在還原歷史真相中有了全新的認識。

《中華文化四十八堂課》在縱論評析中華文化史的過程中,以靈動廣博的思想內涵,大衆喜聞樂見的表述方式,精緻、準確地詮釋了中華文化悠久而獨特的人文魅力。精彩的評議和講析喚醒了我們共同的民族記憶,也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但願這樣有內涵、有品位的文化大課能持續下去,讓中華文化歷久彌新。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21

斷斷續續閱讀餘秋雨先生的《中華文化四十七堂課:從北大到臺大》一書,順着先生的思維脈絡,接受了一次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打開書,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或悲壯、或輝煌,洋洋灑灑撲面而來;合上書,形如“百家爭鳴”的問答猶在耳畔激盪。

秋雨先生雙腳丈量絲綢古道,穿越歷史文化的時空長河,親眼目睹並感受過中亞文化、歐羅巴文化、兩河流域文化、古埃及、古羅馬等等人類文明的偉大遺蹟,寫下了《千年一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文采斐然、微言大義的作品。作爲一名文化學者,他的文字,他的思想代表着主流價值觀,深深影響着當今世界。

我喜愛傳統文化,也熱愛人類文明。不論是在學生時代的課堂上,還是社會生活的文化場所,只要與詩書典故、斷壁殘垣、陶藝碑文、建築橋樑有關,不管懂與不懂,都會予以關注,以現有的學識認識她,解讀她。通過博物館、書本、歷史資料瞭解過人類文明的縮影后,會爲那些潛心記錄歷史、收藏古今者致敬。也會爲焚書坑儒、文字獄等錯誤做法深感惋惜。文化在不同行業人的眼中的內涵是不一樣的,考古學家心中的“文化”最大,是指人活動的痕跡;行政官員心中的“文化”最小,是指宣傳加娛樂;一般民衆心中的“文化”最雜,是指古文、英文加文憑。

先生給文化下了這樣的定義:“文化,是一種由精神價值、生活方式所構成的集體人格。”他說一切文化的最後成果都是人格。很贊同作者的觀點:“偉大不是苦難造就的,但苦難確是通向偉大的必要程序。”屈原、杜甫、司馬遷等文化名家彪炳史冊的成就的取得,毫無疑問是肉體苦難的“恩賜”。普希金、魯迅未曾受到肉體的折磨,身處相對優越的環境,但他們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對文化的貢獻,則是因爲都經歷了心靈上百轉千回的巨大創傷。

中央提出文化自信,就是要讓文化引領社會發展方向,通過文化的繁榮,縮小貧富差距,滌盪民衆心靈,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中國歷史上的漢唐、魏晉、唐宋等全盛時期,都閃耀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燦爛光芒。文化能帶給人類什麼益處,對推動社會發展,人類文明進步,提升幸福指數有什麼幫助呢?這正是發展和繁榮文化的真正起點。文化不會直接帶來物質財富,但能撫平傷痛,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消減仇恨,給人精神、思想的和諧家園。歷史是一面鏡子,成功雖不能複製,但失敗、坎坷可作爲借鑑,使社會或個人在發展進步中少些阻礙、災難、失敗、曲折,存在得更具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文化是不同民族間交流的名片,兼容幷蓄的催化劑,繁衍生息歷史的見證,也是對當下社會生態的真實寫照,有什麼樣的社會形態,就會滋生什麼樣的社會文化。不論是社會大環境下的文化還是某個國家、地域的局部文化,或者企業文化,都是長期積累形成的,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

一本好的文化書本,可以引領和激發讀者獲得不同的視角、個性的生命體驗。文化的教義在於對人的本性的探索,傳承樸素的爲人、行事準則,指導人的精神世界、價值追求和行爲趨向,教我們做道德高尚、品行端正、思想淳樸之人。文化可以加深人的思想認識,約束行爲習慣,開闊視野、啓迪智慧、教化本性,這就是文化之於我的無形力量。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22

今天我讀了《繼承中華文化,建立精神家》一書,我感慨萬千,感情久久難忘。在這本書中,令我感受深刻的便是《仁義衚衕、六尺巷》本文。本文講了明代一個叫董博學篤行的人到日本京都當官,老人因建房壘牆和後媽產生矛盾,董博學篤行媽媽紿他寄信,想讓它用官勢爲家中有志氣,結果董博學篤行回了首詩讓媽媽讓他人兩尺。媽媽就按孩子說的去做,,這一作法打動了隔壁鄰居,隔壁鄰居也讓給了兩尺,就擁有一條小巷子。看了本文,我深深感動。

針對日常生活的小是小非大家應當像小故事中的角色一樣相互之間讓一讓,事兒就解決了。如何處理這種小是小非,體現了一個人的道德。讓一讓,表明他是個有道德的人,互不相讓,乃至大動干戈,表明他道德人生境界不高。“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大家應講憧憬和追求完美、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日常生活時尚,產生往上、善行的能量。要是中華文化一代接一代地追求完美幸福高尚的道德人生境界,大家的中華民族就始終滿懷希望。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一些小是小非的事,大家應當互相謙讓,那樣就能真實解決困難,正所謂“退一步開闊天空,忍一時晴空萬里。”有一次,我要去表弟家玩,恰好表弟家來啦一位顧客,這位顧客機械錶誤差留有一塊有耳光那麼大的甜筒,我與表弟都想佔有那塊甜筒,互相爭奪着。我說我是親哥哥,侄子應當讓親哥哥;他說道他是侄子,親哥哥應當讓侄子。最終媽媽來了,她看到大家爭取不相往來,就文化教育大家說人和人之間應當互相謙讓。

想聽了如豁然開朗,就把甜筒交給了表弟。這時表弟也過意不去佔有,大家就要母親把糖分爲兩截,每個人吃一半。我若有所悟地吃着糖,好像領悟到了些大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處理小是小非,體現着一個人的道德涵養和情結。很多事就這樣:爭一爭,難以實現;讓一讓,六尺巷。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23

今天,我認真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其中,尊師愛親這一章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一個故事《顏回煮飯敬師》。

故事主要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一連好幾天都沒吃上飯。大弟子顏回看見老師很餓,於是向人乞討。等他回來做完飯時,孔子也剛好睡覺醒來,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便跨出房門。只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一把米飯往嘴裏送,孔子見了又高興又生氣。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着一大碗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做好了,請老師進食。”這時,孔子說:“我在夢中見到了去世的父親,我要用它來祭奠他老人家。”顏回把米飯奪去,說道:“不行!這米飯不乾淨,剛纔煮飯時不小心把炭灰掉在上面。後來,我把沾有炭灰的米飯抓着吃了。”孔子聽了這番話,深感顏回是個賢德之人。

讀了這個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尊師愛親”四個字縈繞心頭,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給我講的遠房小表舅的故事。

小表舅的母親有點智障。每天只要小表舅一上學,母親就會在後面遠遠地跟着,上課時,一直站在校門口扒着鐵柵欄向裏面張望。小表舅從來不出教室玩兒,因爲一到下課,同學們就會對着母親說說笑笑,雖然很遠,可是小表舅總能清晰地聽到大家的小聲議論。

一天,老師把小表舅叫到一邊,問:“爲什麼最近悶悶不樂?”小表舅說出了實情。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沒有母親就沒有孩子,沒有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你還記得嗎?有一次,別人送給你的媽媽一根冰棍,她捨不得吃,跑回家裏遞給你吃。你應該爲有個好媽媽而驕傲。”

老師的話深深觸動了小表舅的心,從此他幫助母親幹活了,掃院子、餵雞,還給母親紮了一個小辮子,母親睡覺的時候都捨不得解下辮子上的橡皮筋。而小表舅學習更加努力了,他不僅要感謝母親,也要感謝老師的理解和開導。

生活是一片草原,“尊師愛親”是草原上成片的美麗花朵,有同學們向老師敬禮問好的禮儀之花,有兒孫給爺爺奶奶打洗腳水的孝親之花,有父親爲病重孩子捐獻器官的慈愛之花,更有廣大人民爲貧困家庭捐款的博愛之花……想着想着,我的內心力量變得無比強大。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嗎?我激動萬分,爲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禮儀之邦”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24

在我的小書桌上,擺放着一本淡藍色、清秀典雅的《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它是安徽省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讀本,由安徽省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活動組委會編寫。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除引言以外,主要寫了“愛國如家”、“孝悌友愛”、“尊師重教”、“誠實守信”、“明禮守法”、“勤學勵志”這些具有現實意義的內容。

從引言中,我知道了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給我們留下一座巨大的寶庫;在《愛國如家》部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深深震撼了我;《孝悌友愛》中,我讀懂了“親愛利子謂之慈,子愛利親謂之孝”;《尊師重教》令我陷入思索——怎樣做一個尊敬老師的小學生?《誠實守信》教育我們,做人應當“言必誠信,行必中正”;《明禮守法》指出,法律是天下的準則,人要能夠始終保持純正之德;《勤學勵志》篇可用一句話概括,即“學不可以已”。

我最喜歡的,是《六尺巷的故事》。從前,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和一戶姓吳的人家。他們爲了牆基爭地界,打起官司。張家的張英在朝當宰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張英的家人就寫信給張英,想讓他出面處理。但張英讀過家書之後,沉思片刻,寫了一封回信。信中寫道:“一紙書來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明白了張英的意思,主動將院牆退後了三尺。吳家人深感驚訝,非常佩服張英的肚量,於是也將院牆退後了三尺。這就是有名的桐城“六尺巷”,爸爸曾帶我去瞻仰過它。

讀了上面這個故事,我也非常敬佩張英。是啊!修身爲先,大度做人。張英的謙遜禮讓,成爲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典範。

當我們向老師、長輩和客人問好的時候,當我們向有困難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我們懂得珍惜每一粒糧食的時候,當我們努力學習、立志報國的時候……我們所做的一切,不也是在承載和弘揚傳統美德與民族精神嗎?

我是中國人,我願成爲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員!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25

翻開《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當我看到《節日習俗多姿多彩》這一章時,去年除夕的一幕又浮現在我眼前了。

記得除夕那天中午,我和爸爸、媽媽剛回到老家的村口,就遠遠地看到了村頭農貿市場的一塊空地上圍滿了人,最愛湊熱鬧的我,馬上跑過去鑽進了人羣中,呵,原來是能寫一手漂亮毛筆字的堂哥在寫對聯呢。我連忙大叫了一聲:“哥哥,我回來了。” 堂哥聽了,停下手中的筆,微笑着說:“你回來得正是時候,快來幫忙。你把那些裁好的紅紙續長一些。”旁邊有一位我不認識的大哥哥早已在做着這項工作了,我也跟着那位大哥哥一起做。這時堂哥寫好了一副對聯,只聽見堂哥說:“張大嬸,你的寫好了,放到旁邊晾一會兒就可以拿回去了。李大伯,趙大媽,你們的已經晾乾了,拿回去吧。”看着他們把對聯拿走了,我着急地提醒堂哥:“哥哥,他們還沒給錢呢。”哥哥說:“去,給我拿紅紙來。”我只好去拿了一張續好的紅紙給堂哥,堂哥又開始揮筆書寫了。就這樣,寫好晾在一旁的對聯,陸陸續續地都被領走了。忙了一天的堂哥,也收拾好東西,拿着最後兩副對聯,我們一起回去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問堂哥:“今天寫的對聯,都是免費的?” 堂哥笑着說:“你不都看見了嗎?快點走,回去還要貼對聯呢。” 我說:“急什麼呢?你爸和我爸他們肯定早已把對聯貼好了,還用得着我們幫忙嗎?” 堂哥笑着說:“你就知道偷懶。”

終於到家門口了,堂哥卻拉着我繼續往前走,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一家小院前,堂哥大喊了一聲:“李大爺,除夕飯菜弄好了吧,我們來給您貼對聯了。”李大爺笑呵呵地迎了出來,連聲說:“好,好,真是太謝謝你們了。”我們一邊貼對聯,堂哥一邊對我說:“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爲節日增加了喜慶氣氛。從古至今,春聯都是從右往左唸的,春聯還分爲上聯和下聯,上聯爲右,一般以三四聲結尾,下聯爲左,一般以一二聲結尾,這樣念起來才朗朗上口。上下聯可不能貼反了,要不然會讓人笑掉大牙呢!”

我默默地聽着堂哥的話,想着堂哥今天的所作所爲,原來,中華文化不僅是如此的博大精深,還聯結着濃濃的情,深深的愛,當我們懷着一顆赤子之心走近中華文化時,才能領悟到它的獨特之美。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26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我們中國的節日習俗吧,我們大家也都知道我國的節日特別多,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還有各個少數民族的節日,非常多,每個節日還有各自不同的習俗,要想知道這些習俗,必須要多讀書哦!

我們今天也從書裏找一找吧。今天我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美好家園》這本書,我從書裏知道了很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文化精髓,其中就包括許多的節日習俗,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先說春節吧,春節俗稱“過年”,過年時,我們要掃塵、貼春聯、貼窗花和倒“福”字、掛年畫、守歲、放爆竹、拜年、春節食俗,這些都意味着新的一年到了,新的一年,開開心心,平平安安,壽比南山。

清明節,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要掃墓,掃墓時要帶吃的、紙錢等物品焚燒,這是一個祭祀先人的節日。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時的氣氛。

端午節,爲每年的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我們要懸菖蒲、掛白艾、驅五毒、掛鐘馗像、龍舟競渡、掛香袋和蘭草湯沐浴、吃糉子、飲雄黃酒等。做這些是爲了趕走疾病,也可以辟邪。這個節日也是爲了紀念詩人屈原而設的。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的中秋節,“一年夜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所以中秋節也叫團圓節,我們要吃月餅和賞月,這是個一家人團團圓圓的節日。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九月初九,九爲陽數,因此叫重陽節。要登高,吃重陽糕,賞菊並飲菊花茶,插茱萸和戴菊花。用片糕搭在兒女頭上,祝願子女百事俱亮。

哇吧,有這麼多節日,我終於瞭解了,我還體會到了每個節日的風俗習慣,太美好了!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27

“我家兩堵牆,前後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我家一條巷,相隔六尺寬。包容無限大,和諧詩中藏……”除夕夜,央視精心烹製的一年一度的“春晚大餐”中,《六尺巷》這道“大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湊巧的是,我在《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這一本書中看到了“仁義衚衕”、“六尺巷”這兩個小故事。兩個故事非常接近,講的都是兒子在京都做官,家裏的母親因爲蓋房砌牆爭地皮和鄰居發生爭執,都寫信給兒子,想借兒子的官勢爲家裏爭氣。但兩個兒子都沒有仗勢欺人,而是寫詩勸導母親。一個在信中寫道:“千里捎書只爲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另一個在信中寫道:“千里修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最後,兩家人和鄰居各自禮讓,留下了“仁義衚衕”和“六尺巷”兩段佳話永世流芳。

故事雖已久遠,但它彰顯了鄉鄰之間、親朋之間、人與人之間互敬禮讓、和諧共融的傳統美德,它是一種情懷,一種境界,一首懿德流芳的詩;它傳遞的是人們和諧相處、恭謙禮讓的文明風尚;它體現出爲官者崇德重禮、潔身自律的文化精神,它所傳承的品質與當前提倡的“講友善、守誠信、崇文明、尚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發揚中國文化與民族精神,共同牢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爲擁有這樣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而自豪,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裏棲息、成長,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這裏煥發美德的光彩!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28

“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後也;忠,德之正也。”讀着《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一書中的這些“中華好詩文”,我精神振奮;當看到《黃香替父溫席》、《閔子騫代弟留母》這些孝敬父母的故事時,我熱淚盈眶……讀着讀着,不由想起了我的媽媽。

我的媽媽長得挺漂亮,高高的個子,一頭烏黑的短髮,大大的眼睛很有神采,臉上總愛掛着三月桃花般燦爛的笑容。媽媽勤勞善良,對人十分熱情,但最讓我敬佩的還是媽媽對外婆的孝順。

外婆生了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但很不幸的是唯一的一個兒子卻因生病夭折了。後來外婆抱養了一個兒子,盼望着老了能有人照顧,可萬萬沒想到的是,我的這個舅舅長大成人娶妻生子後,他嫌棄外婆老了,幹不動農活了,便另立門戶,將外婆分到一邊,什麼也不負擔。 沒辦法,已出嫁的媽媽、大姨、二姨只得一起來照顧外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外婆砍柴挑水,洗衣做飯,栽種莊稼。在生活上,媽媽對外婆更是悉心照料,經常給外婆送吃的穿的,給外婆購買生活用品,對外婆噓寒問暖,爲外婆煎藥熬湯,幾十年如一日。因爲這樣,外婆的生活還算平安,外婆很欣慰,媽媽也很高興。

可天有不測風雲,有一次,外婆不小心摔了一跤,將右手腕摔成了骨折。媽媽知道後,立即騎上摩托車將外婆送到醫院就診。醫生將外婆的手腕接好,上了石膏夾板,用紗布繫牢,挎在脖頸上。臨出院時,醫生一再叮囑媽媽說,外婆年紀大了,恢復要慢一點,右手不能亂動,要多燉點排骨湯給老人家喝……爲了能更好的照顧外婆,媽媽索性將外婆接到家裏來了。媽媽不僅按照醫生的囑咐,每天都給外婆燉排骨湯,還做些別的好吃的給外婆吃。每天媽媽都給外婆洗澡、換衣、喂湯,有時還陪外婆聊聊天,給外婆捶捶背……轉眼一個月了,媽媽帶外婆到醫院複查,醫生指着新拍的片子說:“沒想到恢復得這麼較快,這麼好。”要知道,這都是媽媽悉心照顧的結果呀!

媽媽,您是我心中的榜樣!雖然我也幫您一起照顧過外婆,雖然學習之餘我也幫您做了一些家務活,雖然我也爲您端茶倒水過,但我做的與您比是微不足道的,我要做得更好,我要像您一樣,做個孝順的女兒。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29

寒假裏我認真閱讀了《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受益匪淺。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顏回煮飯敬師》這篇文章。文中講了孔子帶領學生們周遊列國,一連幾天都沒吃上飯。顏回向人討了一些米,做成米飯。孔子要將米飯祭奠老人,顏回告訴他說,米飯上粘有灰炭的部分,剛纔被自己吃掉了,不能用來祭奠。孔子還誤以爲顏回偷吃米飯,現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深感顏回是個賢德之人。

顏回對老師孔子的尊敬,值得我們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以實際行動來表達對老師的尊敬。

四年級上學期的一天中午,放學時,天空中下起了傾盆大雨。同學們陸續被家長接走了,教室裏只剩下我和班主任孫老師。我知道老師沒帶傘,就把傘遞給她,說:“老師,您用我的傘吧。工作一天了,早點回家休息吧。”老師撫摸着我的頭,親切地說:“你先走吧,我等雨停了再走。”“您快走吧,您的孩子還等您回家做晚飯呢!麻煩您給我爸爸打個電話,讓他再給我送把傘來。”我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老師只好答應了。爸爸十分鐘後趕到了教室。孫老師撐起我借給她的傘,走進了滂沱大雨中。望着老師遠去的背影,我感到很欣慰。爸爸誇我做得對,我說:“老師爲我們付出了太多,我爲老師做一件小事是應該的。”

“古今中外,哪個人的成長不浸透着老師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項創造不蘊含着教師的辛勞!”《顏回煮飯敬師》的動人篇章,時刻激勵着我做一個對老師尊敬的人。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30

進學不誠則學雜,處事不誠則事敗,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程顥、程頤《二程集·論學篇》

誠信,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人們講求誠信,推崇誠信,關於誠信的故事舉不勝舉:古有季禮掛劍,宋濂借書,商鞅立木爲信;今有李雪英打工爲兒還債,趙慶珍替戰友盡孝22年,宋慶齡舍玩等友這些無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誠實守信。

在《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個讀本中,當我看到安徽省繁昌縣皖江中學的一名高二學生徐慧嫺在回家途中撿到現金及銀行卡總計金額有31萬餘元時,她不爲所動,主動聯繫失主並全額交還,這種拾金不昧的精神令我感慨萬分。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不誠實的一件事。記得那是在我上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我看到同桌新買了一盒彩筆,非常漂亮,想讓媽媽給我買,可是沒成功,於是我以借用爲名,並答應她用完之後歸還。但我實在是喜歡了,便想佔爲己有。於是,我悄悄把筆藏起來,騙同桌說,畫筆不知道被誰拿走了,怎麼也找不到。同桌看着我僞裝的表情,沒有多說什麼。現在,每當我看到那盒畫筆時,我就如鯁在喉總不是個滋味。特別是不敢面對同桌的那雙眼睛,這件大包袱一直壓得我喘不氣來!對照徐慧嫺,想想自己,我覺得好後悔。老師、家長每天都在教育我們要誠實守信,不弄虛作假,可我呢?我卻沒有做到。爲了貪小便宜,卻撒了謊,欺騙了同桌,也失去了自己內心的那份純真。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兩年了,但我覺得這件事就像發生在昨天,它給我的教訓使我終生難忘,激勵着我今後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

誠信是一朵鮮花,它開放在人們荒蕪的心田;誠信,是一場春雨,它滋潤了人們乾渴的心靈;誠信是一抹陽光,它照耀着人們寬大的胸懷;誠信是一盞明燈,它點亮了人們前進的道路……

從今以後,我決心要誠信做人,立志成材,讓誠信美德作爲我人生啓航的準則,陪伴我一路走下去,讓誠信這朵美麗的奇葩開在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吧!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31

這學期,老師發給我們一本書,一本我見了很心煩的書----《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我連看它一眼的念頭都沒有,順手一扔,只顧自己看電視了。

在媽媽的嘮叨下,我被迫無奈地拿起這本討厭的“好書”,看了一會兒,我竟然被吸引住了。原來這本並不令我喜歡的書中確有那麼多寶貴的知識值得我們去學習。它使我懂得了,中國有那五千年上下的悠久歷史,有許多中華文化和道德文明。這種文化和文明依舊被人們傳承下去,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先人傳下的文化和文明禮儀已經成爲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墊腳石”,作爲一箇中國人,應該感到自豪。

祖先啊!你們真偉大,是您讓我認識了“四大發明”,使我懂得了人就要懂得勇於創新,勇於發現。“四大名著”告訴了我要有文學的底蘊,讓我知道了那時社會的黑暗,體現了當今社會的明瞭。這讓我想起了書中寫的一位古人——屈原。他是我過浪漫主義的奠基人,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在我們學校的板報上,我記得屈原這樣一句詩:“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詩傾訴了屈原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體現了他愛國愛民的高尚品質。

而在當今社會,每年的 五月初五 ,爲什麼都要吃糉子呢?原因是要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屈原他寧願跳河自殺,也不願隨波逐流的活着。當時,哪裏的百姓悲傷不已,就用向河裏扔糉子等方式給他送行。這些,足夠表明我們的祖先有多偉大。

因此,我們作爲一名小學生,傳承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的使命。只要我們共同攜起手來,衆志成城,把中華文化傳承好,發展好。我相信,我們的祖國會更加燦爛!更加輝煌!

[評語]:小作者通過讀這本書知道了中華傳統博大精深,繼承和發揚是小學生努力追求的事情。文章主題突出,結構完整,語言流暢,寫出了自己的讀書感受,情感真實,讀有所獲,受到了精神震撼。

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讀後感 篇32

一本書,就如一個小小的階梯,拾級而上,總有到達的一天;一本書就如一輪小小的太陽,陽光灑下,總會有溫暖的和收穫,《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就是那階梯,那太陽,他成了我的良師益友,爲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爲我的心靈增加了活力。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共分爲七章,有文化血脈源遠流長、文化成果燦爛輝煌、文化名人羣星璀璨、民族精神光照千秋、傳統美德時代傳揚、節日習俗多姿所採和海納百川走向社會。這些章節都讓我知道了很多,收穫了很多,尤其“傳統美德時代相傳”這章節,它讓我想到了許多不應該發生的事,其中有一件是讓我最後悔的事。

我是班中的學習委員,也是學習小組長,有一次,我們組維護教室衛生,沒有達到老師的標準挨罰了,我和老師發生了爭執,老師非常生氣,事情過後。老師並沒有因爲我的小脾氣而不理我,而是耐心地給我講道理,老師從心底希望我們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各方面都優秀的好學生。老師真的可謂我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讓我們從無知的小孩慢慢走向成熟,編織我們美好的未來,我們真的應該做到“尊敬師長”。

我以後還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傳承中華文化,共建精神家園,因爲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的意義;讓我懂得了許多的做人道理;讓我瞭解了關於孔子、老子、屈原、司馬遷等名人的許多故事,是他們用不朽的名篇在名冊上留下閃光的名字!是他們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我們應該把他們的精神發揚光大,讓我們共同地爲“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做出自己的應有的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