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創造宣言》有感(精選7篇)

讀《創造宣言》有感(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創造宣言》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創造宣言》有感(精選7篇)

讀《創造宣言》有感 篇1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一位以提倡“生活教育”、鼓勵社會實踐而名垂於我國教育史的教育家。他那“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千教萬教教人學做真人”等至理名言一直激勵、鼓舞着我們廣大教師爲教育這一崇高的事業無私耕耘、默默奉獻着。今天我隨手翻開《教師人文讀本》認真閱讀了陶行知先生的《創造宣言》一文,文章雖短卻使我收穫不小。它使我進一步認識了陶行知先生的有一偉大的一面。

他在文中這樣說道:“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雖然我們沒有陶行知先生認識那樣深刻,但作爲老師我們都有同感,老師的工作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是“要創造真善美的活人”。如何創造?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的創造其教育思想、內容、過程、方法等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有的人循循善誘,刻苦專研,常教常新,深受學生喜歡,很有成就感;有的人不思進取,好抱怨,消極等待,一潭死水,談不上成就感。爲何如此?我覺得陶行知先生說的好,他說:“教育者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這就告訴我們:要創造需要有準備,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論來武裝,來指導;要學習教育技術,更好地提高教育的實效性。一名教師,心中沒有科學的理論武裝,不思進取,不與時俱進,不在實踐中探索,那麼,在當今時代裏,是不可能有什麼創造,也很難有其立足之地。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教育體制改革、教育方法改革、教育創新、教育理念的更新等都迫切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實踐,多方面、多維度地進行創造。通過我們的創造,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接班人,拿陶行知先生的話說也就是“所謂創造真善美的活人”。

總之,陶行知先生不愧是教育實踐家也應該是教育理論家。他的思想和理論對我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也爲我們教育工作者指明瞭創造方向。

讀《創造宣言》有感 篇2

當我第一次看到陶行知的《創造宣言》,僅僅只是讀了這個題目,就勾起了我的無限興趣。

首先這個題目讓我想起了1862年9月22日美國總統林肯發表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言的意思是:揚言,宣揚。謂故意散佈某種言論。那麼陶行知的《創造宣言》是什麼呢?陶行知說:“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啓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之工作。”他認爲,兒童的創造力是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與環境適應、鬥爭所獲得而傳下來的才能之精華,發揮或阻礙,加強或削弱,培養或摧殘這創造力的是環境。“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並運用環境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創造力。”“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可以想。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可以談。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可以玩、可以幹。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們的生命不會被稻草塞滿。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的歌聲可以在宇宙中飄蕩”。並在《創造宣言》中大聲疾呼:“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着創造之路邁進吧。”

陶行知先生的這種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與今天的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不謀而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中,也在強調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對終生髮展有用的知識。要解放學生的手,解放學生的思想,在做中學,在做中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所以我在科學教學中,不會輕易否定一個孩子的突發奇想。科學課程在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時候,重點不在於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於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誤砍柴功”,在科學教學的實踐過程中,關注動手前的動腦,讓學生“想好了再做”。如果在科學課上,我們能充分培養學生邊動手邊動腦的學習習慣,在培養他們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定能使學生思維在深刻性、嚴密性、批判性等方面有較大的發展,爲他們的幸福人生奠下堅實的基礎。

讀《創造宣言》有感 篇3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知識淵博,他用她的才華和畢生精力爲中華民族教育事業而奮鬥終身。“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反映了他的一生無私奉獻於中國的教育的精神,感化和教育了中國一代又一代人。在21世紀的今天,他創造的教育理論思想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直對陶行知先生擁有敬仰的情感,在中國,他悉心全力的推廣平民教育,倡導鄉村教育運動。提倡“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至今仍閃爍着創造的光芒。

薰讀陶行知先生的《創造宣言》,彼感良深!

陶行知認爲,創造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個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謂創造教育,即是培養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獨出心裁”能力的培養。他有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所言“惡是枯乾”的話,引出他對創造教育的獨到看法。他說“汗幹了,血幹了,熱情幹了,僵了,死了,死人才五意於創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要保持創造的源泉,就要求教育過程中的“行動”和“思想”兩大要素不可或缺。陶行知曾形象地說:“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要有孫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所以,陶行知創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腦統一起來,培養學生“獨出心裁”的教育。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腦一塊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的內容。

在《創造宣言》中,他指出,教育者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才是我們的神。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由此,要成功地創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育者就要擁有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

他深刻地評判了“環境太平凡,生活太單調”而不能創造之人,舉例深刻地指出“平凡單調,只是懶惰者之遁辭。”而說:我太無能,不能創造。這些都是不想創造之人的藉口。在生活中,擁有創造之心,就要有創造的恆心,要有探險的勇氣,面對困難的毅力,擁有創造的智慧。在窮途末路、山窮水盡的時候,不是消極地等待而陷入絕境,絕望只是懦夫的幻想,在此時此刻,生路只是擁有勇氣者探出來,走出來,造出來的。在此絕境中,就要有“窮則變,變則通”的創造精神,面對困難的氣魄!在創造中不能輕視小而不爲!在生活中,一切的困難都只是創造過程中暫時的絆腳石,跨越繼續做創造之人。擁有創造之心,行動起來,在磨礪中將擁有更輝麗的創造之果。

在《創造宣言》中,他總結道: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着創造之路邁進。

在創造中總會遇到風雨礁石的,沒有一帆平川,我們要正確認識到,懦夫的路永遠是在找藉口停滯不前。

在《創造宣言》此文中,陶先生舉例了割茅草的東山樵夫因沒有創造之心,在他眼中、心裏,只有茅草的價值。泰山上的“經石峪”、“無字碑”、“六賢祠”、“玉皇頂”,大自然雕刻的奇峯、怪石、瀑布、豢養的飛禽、走獸、小蟲和幾千年來農人爲後代種植的大樹,於他無用!狹隘的思想與追求,固定不能擁有高品位的'欣賞,固定不能探究到創造的機會!那泰山也只能是他心中的一座平凡的山而已了!

而幼小心靈下的泰山樹苗,沒有正確的路的指導,固然不能在如此幼小的情況下認識到自己紮根的竟是創造土壤!

由此,教育者和引路者,務必擁有創造之理論和創造之技術呀!有慧眼識之的能力,要擁有統領和不狹隘的思想,追求不斷改進和創新的能力!才能讓幼小的心靈正確認識到自己所紮根的就是磨礪下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的土壤!東山樵夫者,哀哉!

最後,作者渴望創造,熱情呼喚“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願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一一都獻給你。”

作者如此急切地呼喚“創造之神”的回來,因爲幼苗在它的監護之下,得到我們的汗、血、心、和生命的灌溉、才能保證參天大樹之長成!如此熱切的渴望幼苗的成長,奉獻出自己的一生,不正是陶先生的真實寫照嗎?他對幼苗的成長多麼地關切,多麼害怕東山樵夫者在引領着這些幼苗呀!這些幼苗就是引領下一代的創造之神呀!自己創造之心已泯滅,何以造就創造之活人!

陶行知秉承一顆愛國之心,把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他深知,教育才能使國富強,使人民脫離愚昧!他呼喚着創造之神的回來,監護着幼苗!

梁啓超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過雄於地球。”陶行知先生的一生不就追求着這麼?他用他的一生闡述了!

我怎麼還能以自己的卑微爲藉口,以自己的碌碌無知所日爲理由,而不盡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呢!我現在會相信,擁有了方向,擁有了一顆炙熱的永恆的追求的心,我就會在創造之神的監護下成長,成長爲一顆有用的樹。

讀《創造宣言》有感 篇4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指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先生的這番話使我更深刻地感覺到“創造”就在每個教師的身邊,其實,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帷幄創造的主渠道。現代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存在信息交流。因此,我們要在課堂上積極地創造條件,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強烈的思維互動,產生創造的火花。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重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充分發揮。

好的師生互動尤其是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不僅有利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更有利於小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教學中師生間和諧、友好的互動是學生個性心理得以發展的重要背景和條件,學生不僅受到情感的薰陶,也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對於老師來講,教學的目的不是爲“教”,而是在互相學習中,不斷擴展自己的生命空間,不斷創造新的自我;而對學生來說這種互動的氛圍更益於他們接受新知識。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有了更多對話和商談的機會,學生在與老師的互動學習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教師也會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感受教學帶來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新型的課堂必須強調課堂互動,以學生髮展爲根本,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生生互動是指學生與學生之間發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在課堂上交換思想的過程。生生互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學習的自主性和團結協作能力等有着很好的促進作用。與教師之間的相互作用相比,學習夥伴間的相互作用更緊密、更親切、更認真、更豐富多變。而且,學生能更直接地從同伴那裏獲得行爲和方式和思想上的交流,並且獲得從教師那裏得不到的信息,通過與學習夥伴的相互作用,學生得到各種機會,慢慢地培養起自己溝通、合作的技巧。

說到教師的成功,這不禁使我網絡上頗爲流行的《做教師的22條軍規》的部分條款,分成運籌職業:三尺講臺與你一生有約,決勝課堂:讓你的教學充滿激情與詩意,傾情心田:讓愛做主,劍指未來:讓你的教師生涯遍灑陽光四個部分,共二十二條,即明確自己的職業特點;保持一顆平常心;拋棄浮躁,立即行動;策劃自己的未來;永遠不要說校長的壞話;用笑聲感染每一個人;做一個受歡迎的教師;着眼細節,造就專業;讓學生感受到你的關注;引導學生快樂地思考;讓學生學會自己“捕魚”;在課堂教學中彰顯你的個性;做一個用心傾聽者;絕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藝術地表揚與批評學生;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永遠保持求知者的姿態;做一個有反思力的教師;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教學創新;走可持續專業發展之路;致力於成爲一名研究者;做健康快樂的教師。我想,做到了這些,具備了這些素質,教師應該就能成功地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了。

最後,引用大家非常熟悉的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話,“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着創造之路邁進吧。”讓我們一起做個有心人吧,“創造”就在你我身邊!

讀《創造宣言》有感 篇5

青春,因爲不甘於平庸,不輕言放棄,不止步於現實而激情洋溢,精彩紛呈。90後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卻不爭氣地淪爲了大人們口中“垮掉的一代”、“寵壞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的《創造宣言》,讓我找到了令青春蒙羞的罪魁——於逆境中書寫傳奇的創新勇氣的缺失。

有同學整天抱怨:我“出身”不好,經濟貧困,親情缺失,生活很不安逸,我不能創造。

安逸莫過於獨生子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打着遊戲吃着零食,還有長輩不時前來端茶遞水倒垃圾,你卻還可以對他們吆五喝六。這樣的生活倒是安逸了,可創造出來的往往是一個人的懶惰、任性與自私。相比之下,那些單親、留守、經濟貧困、未被“嬌慣”的孩子,他們在生活中面臨比同齡人更多的挑戰,很多時候得靠自食其力解決。結果,“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的不安逸創造了他們自立自強的品質與打敗挫折的勇氣。

有同學每天埋怨:“三點一線”式的校園生活本來就很無聊了,而且規矩又多,自由遭到極大的限制,我不能創造。

自由遭限制,莫過於自幼患有小兒麻痹症和語言障礙的“旗袍先生”崔萬志,以及被高壓電奪取雙臂的“東方維納斯”楊佩。他們生理與心理上的自由同時遭遇不同程度的限制,可依然堅持搞創造,一個創立了自己的服裝品牌,一個以腳代手繡出無數“驚豔”的十字繡。相比之下,我們充其量是在“打鬧嬉戲”的'時間與場合上被限制了點自由而已,其他從事創造的基本條件都具備,怎麼就不能創造?

有同學時常哀嘆:我就不是讀書的料,各科目無一強項,成績時常倒數,我這樣的人根本不可能創造。

讀書不行,成績倒數莫過於馬雲小時候數學只考1分,俞洪敏上學時“學習成績也挺差的”。但二人都沒有在成績這棵樹上吊死,而是轉變觀念,另闢蹊徑,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努力,找到了最能讓自身發光的載體,創造出足以令同行們羨慕嫉妒恨的事業,成爲響噹噹的人物。

莎士比亞說過:明智的人決不坐下來爲災難而哀號,他們一定樂觀地尋找辦法來加以挽救。恰同學少年的我們,正是缺少了這種在挫折面前站起來找尋出路的勇氣,所以纔會招致惡名。而具備這種勇氣是創新的第一步,也是一種最“接地氣”的創新。

所以,要爲我們的青春正名,我們必須做到在逆境面前多一份思考,多一秒堅持,多一點樂觀。唯有如此,才能打破逆境,于山重水復中創造柳暗花明。

讀《創造宣言》有感 篇6

陶行知先生在文章開頭,開宗明義,指明我們需要“繼續創造”。

先生首先從教育者的角度提出兩點:

1、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2、教育者也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理論和創造技術。

從而指出教育者需要創新,需要創造。

然後先生針對幾種不能或認爲沒必要創造的藉口進行了強烈且生動的批判:

對於平凡單調不能創造的說辭,先生指出,我們是要在平凡上創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中創造不單調。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一切都充滿了機遇,去創造,去創新,一切並不是那麼的遙不可及,高深莫測,作爲學生——-被教育者,我們需要保持一顆創造與創新的心。

在批判有人因爲自己無能,因爲客觀環境的惡劣而放棄創造時,先生指出我們不能自暴自棄。既然生活在這個世界,我們需要一些有意義的貢獻,指出創新創造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身處逆境時,我們需要有勇氣,有智慧,要有信念和意志去變通,去面對生活中的艱難,去突破生命的限定,即去創造。

由此我們應該明白,生活中處處可以創造,時時可以創造。不論現實是如何的殘酷,不論外界的環境有多艱難,我們都需要去創造,哪怕我們犧牲一點。

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進行創造時,我們需要持之以恆,需要處理好創造過程中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切不可因爲部分比不上整體而忽略部分,也不可以主次不分,把握不住重點。

上述是我從先生的文章中得到的有關於創造和如何創造的啓發。

但就個人而言,關於如何創造,我想首先要有自信,要有創新和創造的心態,機遇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正如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這一現象,其實當時有很多人觀看到這一現象,但爲唯獨他由此啓發並提出了電流的磁效應原理,因爲他之前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第二,我們要敢於挑戰權威,多問幾個問什麼,大學課本上的知識並不是總是正確的,我們不可全盤接受,我們要有自己想法和觀點,不要拘泥和侷限於課本和當前已有的知識。

第三,作爲大學生的我們要儘可能的.多學知識,當然這知識不僅僅侷限於專業知識,我們要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特別是作爲工科生的而我們,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因爲只有知識豐富了,在面對一些現象時纔可以更加廣泛和有深度的思考,而不是侷限於單方面。關於這一點,啓明學院做的很好,邀請了很多大師爲我們講授各方面的知識,拓寬了知識面。

這就是我讀先生的創造宣言所得到的啓發,我想我們每一個大學生,每一位老師都應該讀一讀,收穫更多的啓發,在創造之路上做的更遠。——-控制系自動化理工交叉創新實驗班韓梅

讀《創造宣言》有感 篇7

有人說,環境太平凡了,不能創造。平凡無過於一張白紙,八大山人揮毫畫它幾筆,便成爲一幅名貴的傑作。平凡也無過於一塊石頭,到了菲荻亞斯、米開朗基手裏可以成爲不朽的塑像。

有人說: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單調無過於坐監牢,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蘇聯的國歌,產生了尼赫魯自傳。單調又無過於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了蘇伊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貫通起來。單調又無過於開肉包鋪子,而竟在這裏產生了平凡而偉大的平老靜。

可見平凡單調,只是懶惰者之遁詞。既已不平凡不單調了,又何需創造。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造出不單調。

有人說,我是太無能了,不能創造。但是魯鈍的曾參,傳了孔子的道統,不識字的惠能,傳可黃梅的教義。惠能說“下下人有上上智”,我們豈可以自暴自棄呀!可見無能也是藉口。蠶吃桑葉尚能吐絲,難道我們天天吃白米飯,除造糞之外,便一無貢獻嗎?

古語說,窮則變,變則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樣變得通,要有大無畏之精神及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變的過來。

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着創造之路邁進吧。象屋檐水一樣,一點一滴。滴穿階石巖。點滴的創造固不如整體的創造,但不要輕視點滴的創造而不爲,呆望着大創造從天而降。

以上均摘自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創造宣言》,本想簡單摘引,無奈實在出彩處太多,不忍割捨,索性將我以爲精彩處全都摘引。印象裏這是我許久都沒有閱讀到的精彩文章了,喜愛它的淳樸灑脫,欽佩先生的博學多知和文章中多處恰如其分的引用比喻。此刻才真正體會到文章使得作者和讀者產生的`共鳴爲何意,真正感受到文章對心靈的震撼力!“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先生僅此一文就達到了一箭三雕之功效。教育大家的名號真可謂名遜其實!

年代雖已不同,但問題依舊存在並將繼續存在。心比天高、眼高手低、心浮氣躁、自暴自棄、埋天怨地都代表了問題的各式表現。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往往空有鴻鵠之志卻無實幹精神,埋天怨地終墮入平庸之流。環境單調,生活平凡,仍是當今不少人學習、工作、生活缺乏創造性的冠冕堂皇之理由。孰不知早在幾十年前,先生就用的事例駁斥了此種藉口的軟弱無力。“可見平凡單調只是懶惰者之遁詞”,揭露的何等入木三分!人一生中最強勁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一直是在和自身的惰性相抗爭。惰性是每個具有正常生理自然人所固有的,生而具之。惰性的威力是巨大的,與之抗爭是辛苦的。具有惰性的自我總會編造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侵蝕積極進取的自我。通過長期的侵蝕,以達到操縱大腦,使整個自我變得消沉懶散的目的。

這樣的結果是可怕的,對學習、生活、工作失去了熱情、失去了創造性很容易讓人變得消沉焦慮。最終會嚴重影響人的身心健康,患得身心疾病。

某前輩在跟我談論如何工作時,對當今社會上很多人在工作崗位上混日子的現象痛心疾首。“缺乏工作熱情,消極怠工之人無異於坐牢拿錢,最終歸結爲兩個字‘等死’!”聽起來好象有些過激極端,但其中的感情、道理不難理解。

“要有大無畏之精神及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變得過來”這是先生給我們提供的抵抗惰性的最好利器。擁有了強大的意志力,也就擁有了戰勝惰性的可能。戰勝了惰性,熱情和創造性的力量即會發揮能量。“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擁有了創造性,成功不遠矣!

同樣,無能也不能成爲不能創造的理由。我雖信奉馬列主義,但是有神論者所說的“上帝對他的每個子民都是公平的,對你關了一扇門的同時也打開了一扇窗”。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無完人,但每個人都有不同於他人的長處所在,這就需要我們自己要善於不斷對發現自己,發掘自身的潛能。自暴自棄是懦弱者的表現,樂觀自信是成功者的基石。滴水穿石,堅持不懈總會有成功!

人是有思維的高級動物,擁有邏輯思考能力也是人區別與其他動物的顯著特徵。思考使人明智,人腦亦如機器,長久不用同樣會生鏽,反應遲鈍。而思考就如同潤滑劑,越用越靈光。創造性的靈感來自不斷的思考。成功人士在與人分享成功經驗時大多會說,要善於做個有心人,要善於思考,善於思考身邊的人和事。這對於提高人的創造性也有不小的作用。

以上爲讀陶行知先生所作《創造宣言》後的一些感想,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