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範文(通用2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範文(通用2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範文(通用2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1

我是一位新老師。剛當班主任時,怕我管不住,我對孩子們很嚴厲,剛進班就給孩子們定規矩,一犯了錯誤,就說一不二地按照規矩予以懲罰,這種高壓的方式讓班級基本穩定,也達到了我的預期。

現在靜下心來想想,一年多來,給予孩子的嚴厲多於微笑,批評多於協商,呵斥多於原諒,偏“專制”的管理對於一個新教師老師來說,是比較有效的。但是時間久了,問題暴露得也比較明顯,孩子在老師不在的時候常常會做出違規違紀的事情。這樣做班主任,我覺得很累。

規矩是一定要有的,我想沒有人會否認,規矩給我們帶來的好處,規矩讓我們的工作有序、有效,沒有規矩的'自由主義,短時間內,讓我們感到自由和輕鬆,時間一長,種種壞習慣便悄然滋生,到那時想改猶如芒刺在背,拔除十分痛苦。

那麼,就需要教育者在規矩中滲透愛的表達,我認爲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在制定規矩、運行規矩中教師的雷厲風行是必須的,在全班大聲而嚴厲的告訴大家,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你犯錯誤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在前期要交代清楚。教師嚴格的形象對學生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在執行過程中,我覺得要特別注意給學生留面子,之前,因爲我的衝動和莽撞,也致使過學生因爲自尊心受挫而無法做思想工作,雖然學生當時沒有跟我頂撞,可是從他不屑的眼神中,我已經感受到了自己的失當。所以,無論有多麼衝動和憤怒,一定不能當衆呵斥學生。

在辦公室處理學生,可以適當嚴格一些,當然,也不是衝着學生髮火,可以讓他先反思一會兒,想一想爲什麼老師要處理自己。

陶行知說:

你的教鞭底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裏有牛頓,

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所以無論如何,請不要讓孩子覺得你的教育中只有權威、冷漠和嘲笑。對待學生也是如此,學生是我們明天的朋友還是敵人,就取決於我們今天的態度。

如果可以,我還是覺得在疾言厲色後,多跟學生一起走一走談一談,取得學生的信任之後,就能給自己省下很多麻煩。

任教第一年,我的愛心氾濫,結果威信喪失殆盡,班級混亂不堪,第二年開始,我聲色俱厲,班級表面上安然無事,孩子們內心卻很受壓抑。我希望自己能不斷摸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從“維持秩序會會長”真正向“靈魂工程師”靠近。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2

對我們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陶行知的名字是耳熟能詳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畢生致力於我國的教育事業,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的許多教育理念對我們教育者觸動都很大。

陶行知先生認爲: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啓發學生獨立思考。老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啓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爲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爲學生一起發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裏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當今時代知識更新非常快,過去那種在學校裏十幾年所學到的知識畢業後受用一輩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教師要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不斷地充電、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這也是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讓我感觸頗多。“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那麼,什麼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現談談自己對“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1、我們要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貼切學生的實際需求,從學生實際發展出發,找到適合他們的教育內容。

2、在平凡自然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更易於學生接受和理解。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3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幼兒,兒童,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作爲幼兒教師,不僅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童心,我們更應該有更多的愛心給予幼兒,給幼兒更多的安全感。

一、播下愛的種子

作爲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滿愛的陽光,把愛的種子播種在泥土裏,就能讓嬌嫩的幼苗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着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孩子們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二、愛的雨露

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溫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希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溫暖,更何況是那些寄宿幼兒,父母經常不在身邊而長期住宿幼兒需要我們教師更多的關懷。

滴水,可以穿石;清泉,可以潤心田;愛心,可以撥心絃。

在孩子們面前的生活道路也許不是那麼的順暢,但我想,我們老師可以把愛的雨露灑進每個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進道路上的鋪路石。

三、收穫愛的回報

以真誠對待每位幼兒,必將收穫豐碩果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成爲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在這裏,我想說的是,平日裏教師要給予學生適度的關愛,照顧,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視的,那麼,在孩子心裏就會很滿足,對你也會潛移默化的尊重和愛戴你。

實踐證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要以廣博的愛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靈塑造人。讓我們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自己心中“以愛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寫最自己最美麗的.人生樂章!

陶行知是一位爲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爲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啓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爲了孩子,甘爲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是陶先生的辦學心願。

教育需要愛心,兒童渴望得到愛。當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後,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愛奉獻給孩子,用愛來灌注自己的事業,纔是我們能真正給予學生的最好的東西。兒童是祖國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也正因爲如此,教育和培養好兒童,成了我們的千秋大計。

如今的孩子看得多,聽得也不少,想激趣,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時真的很困惑:“孩子們,我該拿什麼來吸引你們呢?”沒有興趣就不會有積極的學習態度,高漲的學習熱情。如何讓課堂變得有吸引力?如何讓英語課真正被孩子們的心靈所接納?在教學實踐中,我努力地尋找答案,終於體會到:愛,是我和孩子們快樂學習、和睦相處的源泉。課堂常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保證。然而,當我走進教室,看到每個孩子都在不亦樂乎地說着、做着其它事時,我想:如果我大聲吼叫,一定會有很多學生被我震住,但是還有一些還是會繼續的。

如果你認爲通過默默地注視,就讓他們乖乖停下來的話,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說,不動,他們便會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教育學生。沒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看到這種情景,我會微笑地對他們說:“今天你們不想上課,如果你們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請你們一起來學習。”好奇讓他們很快靜下來了。在精心設計的一個個遊戲裏,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從中感受到課堂的美,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記得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當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師要做到“有教無類”,在教師的心靈天平上,給每一位學生應是同樣重的砝碼。也就是說,我們對每一位學生都應一視同仁,不能因爲有些學生的個別差異而對他們“另眼相待”。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多年的教學使我發現,幾乎每個班級都有幾個好動的學生,讓他們單獨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確實是強其所難。爲了讓這些學生在課堂上不傷自尊心、學有所得,我讓他們踊躍發表自己的見解,鼓勵他們積極參班級管裏,但是他們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時我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讓他們在課堂上大膽表演。這樣使這些學生有了收穫,而且對學習也有了興趣。

教師要熱愛、尊重每一個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教師應該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的,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還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爲主體的服務意識,創造出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真正做到“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並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仍是我努力的目標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4

原文一:“兒童是有創造力的,這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與環境適應鬥爭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

感悟:作爲教師,我們只有承認兒童創造力,才能談得解放兒童的創造力。所以,教育者要啓發培養兒童的創造力,首先真誠地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瞭解兒童,發現兒童的創造力,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創造力,是爲了培養髮揮兒童的創造力。如何培養?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營養、良好的習慣及因材施教三點:首先要爲兒童創造力的發展提供體力的與心理的充分的營養,包括健康的體魄,清醒的頭腦,淵博的知識,創造的慾望,事業心以及意志、求知慾、自我批評精神等個性特徵,因爲創造力是架在個性與才能之間的橋樑。其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有助於學習和思維,以利於發揮創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這猶如“松樹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他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指出“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儘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處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從而使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特長髮展。作爲教師,我們要有與學生打成一片的`態度,師生生活同受教育,教師要用心向學生學習,不僅是爲了教育的需要,也是從學生身上所隱藏的無窮的創造力中汲取和豐富自身的創造力,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因材施教,有信心有耐心將每個學生培養成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5

蓋尾中心小學林航 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學校裏先生都有笑容,學生也有笑容,有些學校先生板了面孔,學生都畏懼,那是難免有逃學的事了。所以,設法引起學生的興味,是很要緊的事。”無論什麼時候,通過各種例子或活動達到教學目標,融入學生覺得有趣的.內容或令人愉快的活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很有幫助的,活動與學生心理、思維特徵相吻合,充分激發他們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就學習內容發表意見,是將學生興趣融入活動的另一種途徑。爲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開展活動時,教師必須選擇適合學生水平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內容,正如我們的數學課一樣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找出學生的興趣所在,要針對學生,巧妙設疑,使學生通過演示、實驗、討論、動手操作等形式,直接感知和體驗促使學生積極探究。在培養學習興趣的同時完成了全部過程。該讓學生做的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做,這樣才能讓學習成爲一件快樂的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我把我所學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於我的教育中。在教學中我也用愛進行感化教育,給學生一分關愛,一分寬容,一分期待,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欣賞學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引導中達到對症下藥的效果。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6

這段時間在讀陶行知名篇,我把這本書時時放在桌面,放在牀頭,放在隨手可即的地方。我不是一定要去讀,只是隨時,隨手翻翻看看。這些名篇就像一杯名茶,你要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咀嚼,需要你細細品嚐,方可領悟其中的芳香。吸取其精華。陶行知名篇是教育理論的精髓,每篇篇幅短小精悍,闡述着教育的真理,真不愧是濃縮的精華。他講的“生活即教育”,令我觀爲嘆止。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壞的生活就是壞的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是馬虎的生活,就是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闡述了是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爲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數學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已成爲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7

"教學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學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和教學論。

陶行知的教學思想,開始在《教學合一》一文中作了較爲系統的論述。他說:"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主張教學合一,反對教學分離。教與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是教學論的起點。離開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談不上有教學,這是教學理論的基本問題。

陶行知認爲,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也不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啓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鑰匙,啓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爲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8

近日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頗多,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創造兒童的教育,首先要爲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爲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

我們應如何去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內容論呢?我們認爲,我們的教育內容必須儘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了,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我們必須瞭解生活,瞭解學生生活現狀、瞭解生活發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現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品學兼優、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實施素質教育,小而言之,爲學生的終身受益負責,爲學生的將來負責;大而言之,爲國家、民族的未來負責、爲中華爲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羅丹說:“惡是枯乾”。我想要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關鍵要有適宜的氣候、一定的土壤、而這些條件要靠全體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爲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9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陶先生認爲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爲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爲集體着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爲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着大的進步,學問上有着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作爲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着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衆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着生產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10

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收穫甚多,感慨萬千。總感覺一位老人正在講述着他一生對教育的感悟的種種表情。先生說:“以教人者救已”是根本方法之一,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陶行知以畢生的精力譜寫教育新方法,勇於探索,敢於實踐,是我們這些教書匠的指路燈,我認爲這盞燈,對我們來說,是最明亮着,永遠是閃爍着,永遠指引着文字前進再前進。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爲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與方法,給予了我們啓迪。“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與教學論。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這句話概括出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個合格的教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一是隻會讀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二是不是在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我認爲這兩種教學方式學生都是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而老師教給學生學的方法是有限的。回想自已十年從教的過程中,不禁不吃一驚,原來這就是典型填鴨式教學,把學生當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餵飽鴨子就可以了。真的很慚愧。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爲主體,應該對待每個學生以寬容,坦誠相待,不能搞“一言堂”。

《陶行知教育文集》說,作爲教師要放下架子,心胸要豁達,態度真誠,要有熾熱的情感。公開、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有所不同來要求學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去研究。作爲一名教師,應該創造融融的師愛氛圍,靠着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11

最近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受到很大觸動,其中感觸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法。

“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創辦南京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的校訓。他強調:“‘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是指導整個學校的教學活動的方針。

“教學做合一”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二是教法、學法和做法應當合一,教師既教又學,學生則是學;三是教學不只教人學,而更爲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個方面,“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麼是“做”呢?“盲目盲動”是做嗎?不是,胡思亂想是做嗎?不是,只有手到心到纔是真正的做。後來他又指出:“所謂‘做’是包涵廣泛意味的實踐的意思”。

不難看出:“教學做合一”,實際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實踐,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變舊的傳統教學中脫離生活、脫離社會、脫離實際的三脫離的'敝端,把單純傳授知識、死教書、死讀書的教學轉移到培養學生的生活力和創造力的軌道上來,培養創造型、開拓型人才。要求學用一致,在實踐中加強理解,推行手腦並用,在勞力上勞心的理論聯繫實際的教育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將指導學生學習的工作做好,不只學會、能應用知識,且能會學,終身受益。這就要求教師採取“自動”的方法、“啓發式”方法,注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12

我讀了《陶行知》一書,說實話,我對陶行知先生了解的甚少而感到慚愧。對他的教育思想,依然有很大的感受,還依然能夠從中得到關於做人,關於教人的深刻的哲理思想。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說過: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是的,沒有愛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我們教師要真誠地熱愛學生,視之爲子女,以滿腔熱情教育學生,用愛營造平等、民主、溫暖、和諧的學習氛圍。用愛關心、愛護、教育、幫助學生,使師生之間以誠相待、坦蕩無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主動接近老師,教師才能真正瞭解學生。有愛才有未來,有愛才有希望,作爲教師,得學生之“心”,讓愛在平凡事業中昇華,使學生在愛心中成長。

陶行知先生還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的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在學習上也各不相同,那麼在教學中,就更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努力去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尤其是對頭腦聰明卻不善於自控的學生,多看他們幾眼,多給他們一個肯定的眼神,多給他們一份堅定的信心,堅持下去,有一天你就會發現,裹着污泥的沙子竟是一粒金沙!

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便是“教學合一”,這些觀點是他過去提出的似乎也是現在新課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

通過學習,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以陶行知先生爲榜樣,努力把本職工作做好。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13

近一段時間,我認真地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既強調了教育的現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終極目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使我深受啓發。

教育的目的是爲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不能做到樂學,學生對上課缺乏興趣,學習就會變得很被動,教師固然能用強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鴨式的方法逼學生學,但這樣只會造成學生厭學,對掌握知識提高成績沒有任何幫助。同時教師自己也會不快樂,整天爲了學生而苦惱,臉上總是緊繃的,沒有了親切的笑容,或許回到家,還會將這種不愉快轉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師稍微改變教學的方法,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聯繫生活實際,而不是單純地使用枯燥的文字來教學這樣就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另外,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學分層次,便適應了班級不同學生的需要。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學分層次,便適應了班級不同學生的需求,不至於顧此失彼,有利於全班學生的發展學生學得快樂,教學教得也輕鬆,教學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和師生互動的活動其樂無窮。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以這樣一顆偉大的`愛心滋潤着無數顆童心,也培養出了無數的愛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他的教育思想非常好的指導着教師工作,我將以此爲起點,形成一種不斷反思總結的習慣,繼續在實踐中摸索新的思路與方法。作爲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着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14

杜威也提出從做中學思想,但他們兩者是有區別的。

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他認爲有行的勇氣纔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但是陶行知所說的行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實踐還不同,他所說的行還只是個人狹隘的瑣碎的活動。

杜威的從做中學是涉及一切活動,它包括使用各種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種有意識的用以獲得結果的各種技巧,他涉及各種工具和材料去進行的表現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藝術活動和手工活動,只要它們包括爲了達到目的的有意識的或深思熟慮的努力它們還包括要動手的科學研究,對研究材料的收集、對器具的管理、工作進行中和記錄實驗情況所需的`活動程序。

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繫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於書本、只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生與實踐的學用脫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爲中心進行教學,爲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爲了創造新的生活。

讀後感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爲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培養手腦並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作者在開篇就說了一句讓人振奮的話:學陶要把握一個原則,即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這一句話足以指導我們學會如何去領會和實踐陶行知的教育精髓。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與陶先生所處的時代不同,所以教育理念也會有一定的差別。但這並不意味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已經過時,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學習和發揚其精神。這其中不單純的指他的教育精神,還有其高尚的師德。

一個創字,體現了他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精神。我們不應該仿,而應該去創!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15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辦學實踐,爲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最近我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給了我很大的啓示,認識到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愛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教育是植根於愛,教師有了愛,纔會積極地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纔會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纔會追求卓越和創新的精神,纔會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學生。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他說:“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是這樣尊重學生。

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教學十幾年,我認識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的學生最關心的是教師對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願望是受到老師的關心和喜愛。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更要用親切的語言、溫柔的`目光與他們交流,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讓學生親近你。如果能細心地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後真誠而慷慨地去讚賞他們,一定能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學生也會自然地顯示出友好合作的態度,激發學習熱情。

只有我們充分相信學生去愛他們時,學生纔會相信自己,勇敢前進。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我們要善於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這是我們教育順利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16

身爲教師卻對陶行知知之甚少,懷着愧疚的心情,利用業餘時間我翻閱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文章短小精闢,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就如聽一位慈眉善目的長者語重心長地娓娓道來。由此當我瞭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學做合一”等這些他所創立的獨特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爲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並研究的.“做中學”等教育學說,對於我們今天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裏,“仁”與“愛”佔很大的比重。“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四塊糖果”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傳爲佳話,也成爲許多教育工作者學習和仿效的範本。在這個故事裏,陶行知先生對“打架事件”的處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規教育模式,並沒有採用毫無實際內容的空洞說教,也沒有一味簡單生硬地指責數落,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達到教育轉化學生的預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稱奇,究其所在,便是一個“愛”字,試想,倘若當時陶先生怒氣衝衝,不分青紅皁白,將這位學生一頓劈頭蓋臉地責罵,後果將適得其反。“愛的教育”在這個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盡致地體現。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多麼崇高的境界啊!僅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愛的教育的詮釋。教師這個職業,需要的也就是這種勤勤懇懇、無私奉獻的精神。今天,當我再次捧讀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彷彿看到了這位樸實的老人,正緩緩向我走來,他的這句教育名言,時刻鼓舞着我,它催我奮起,激我向上。因爲陶行知先生始終是我學習的榜樣。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17

這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方面,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獨特教育思想。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他認爲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將這個方法找出來,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如:在教學第6單元例6,求兩人之間有幾人時,爲了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我首先幫助學生分析題意,並理解問題中“之間”的'意思,通過審讀題意深化對數的大小,數序的理解,加深對基數,序數含義的認識。然後放手給學生,引導孩子用數一數、畫一畫、算一算的方法解決問題。在解決“之間有幾個”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數數、畫示意圖、列式計算等解題策略。最後引導學生一起總結解決排隊問題的方法,鞏固學生的記憶。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爲主動學習。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把學校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纔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教師就應該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是實實在在的,從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爲此在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讓課堂所學真正融入社會生活。如:學了“10的認識”後,回家練習數數遊戲,可讓學生用第幾排、第幾個來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讓他們說說家裏的電話號碼;讓他們記錄一星期的氣溫等。一切可以用數量來衡量的都可以讓孩子去數一數。讓孩子在數數的過程中理解基數含義。家長與孩子一起數數、算算中不就對他進行了數學啓蒙了嗎?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爲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作爲一名教師,我將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爲指導思想,在教育實踐中邊學邊做,細細體會必然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啓示。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18

在學校,現在讓我覺得最快樂的事,是看到那一張張幸福可愛的笑臉,很遠就能聽到“老師,美術老師好,美術老師啥時候再給我們上課”。這是很渺小的一件事,也是很偉大的一件事。就是陶行知經典語錄裏的“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散於宇宙,洗盪於乾坤,普及衆生,人人有的呼吸。”

小孩子,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他們是一個個的發明家和創造者。記得那次,我講創意美術,引導時提了一個問題,雪融化後是什麼?好多同學都回答一個字“水”,但是有一個小可愛的話讓我詫異很是開心。他說“雪融化後是美麗的春天”。是的,我們必須得保護寶貝的心靈和每一個奇思妙想,我們得會變成小孩子,這樣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老師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爲朋友,學校立刻成爲樂園。

在上課過程中,我時刻告訴自己,要愛他們,做他們的朋友,每次上課前都會想着法的讓他們快樂,激起興趣,一起把課上成功,一起學習。畫的好不好且不說,小學美術應該教的是理念,是拓展思維的`能力,是發現美,是快樂的表達。美術是最能激發小孩子創造力的一門藝術,是培養一個人氣質的重要學科。

陶行知先生說,“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學好。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雙腳、時間、空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不願向小孩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覺得很有深意。

不管處於什麼時代,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堅持真理,做一個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是最高的人生追求。

讀完這本書,我毅然有了每日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師德有沒有進步?也正是從這些話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生活中有工作,工作滲透生活又高於生活,記住這四問能督促我做一個自律的人,向上生活,向前奔跑,正所謂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

讓我們做一個每天都快樂生活、認真工作、愛學生的人,做一個兒童樂園裏的頑童。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19

這段時間,我在百忙之中繼續拜讀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真是受益匪淺。

教育是一門科學。文章中提到教小孩要聯合大衆起來自己幹,纔是真正的兒童教育。小先生能叫中華民族返老還童,因此我們在課堂中要培養小先生,讓小先生把我們從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現在我們的闖關課堂就是在逐步培養小先生,當我們把這些小先生培養好了,我們的民族文化就得到了傳承與發揚。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從這些孩子身上也學到很多,他們的可塑性極強,也非常有耐心。我的動手能力極差,有一次我向一個學生學習疊千紙鶴,當我的手拿到摺紙時,我的手是僵硬的,那個孩子很耐心地教,但是我沒有學會,孩子又交給了我一個簡單的疊法,終於學會了。這個孩子很開心,他嚐到了當老師的樂趣,所以要堅信學生經過培養能夠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

教學要合一。在他的《教學合一》這篇文章中提到教學要合一。並提出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第二、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必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他的這種教學理念到現在依然是先進的。也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方向。這就是我們經常提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我們的課堂中交給學生學習方法,遠比交給一個知識點要好。而我們在進行的闖關教學中的所出示的嘗試題、自學提示等就是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另外有時候我們在課堂中會出現很尷尬的境地,本來預設的'很好,可是有些問題同學們難以理解,會出現冷場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學生現有的理解水平加以調整,也就是靈活運用。先生在本章所提到的第三點就是要求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唯有這樣,我們不斷有新的進步,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

陶行知的名字“行知”在行走中知道教育的真諦,“知行合一”,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讀他的著作,爲他的教育理念所折服,爲他的愛國情懷所敬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的道路中,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20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頗有感觸。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裏,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爲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爲中心”。

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

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爲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爲‘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爲“有行的勇氣纔有知的收穫”。

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的學問,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中走得更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導下,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21

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對於廣大小學生們,寒假就應該是快樂而又充實的。希望我們提供的讀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能切實的幫助大家做好寒假學習計劃,高效的完成寒假作業!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22

我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個書感觸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學生既強調了教育的現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隻要學生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種虛假的不切實際的人。不希望學生進入學校,就好象進入了一個舞臺把自己僞造成一個老師喜歡的孩子。沒有錯誤沒有缺點,就好象在舞臺上表演的演員只會背臺詞不能抒發自己內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這樣的學生出來思想束縛沒有創造性怎能爲人類造福呢?

陶行知說教育生活即"做合一"也就是說教學不能脫離實際生活要"知行合一"的確這樣做才能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

可是如今孩子個個是家裏的寵子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家長誤認爲只要我的孩子一心讀好聖賢書就什麼都強。比如現在一年級學生放學後,要求值日生留下來掃地,就有年輕家長覺得不可思議,認爲在學校來只讀書識字接受知識才是教育。讓他的孩子放學後掃地就想不通了。因此導致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家務活,理書包,理自己的房間,一切生活都有家長代替包辦。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漸養成了懶的習慣,失去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意識勞動觀念。單薄助人爲樂的思想缺乏。還有的孩子只會讀書,不會做事。

是不是我們的.教育還存在着許多問題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得好"教學做合一"這是非常正確的教育理念。他早年在1927在曉莊師範宴會上指出的,他是培養造就人的主要實施,我們的教師我們的家長都要以教學做合一爲理念努力培養我們的下一代。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23

近期,我讀了《陶行知教育故事》一書,用一個詞概括那就是受益匪淺。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作爲一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顯示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贏得了學生們的愛戴。

通過讀《陶行知教育故事》這本書,我真正明白了不要做井底之蛙,要認真做學問,“寧爲真白丁,不做假秀才”。陶行知不僅在教育上嚴格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孩子,同樣嚴格要求。他二兒子曉光沒有正規的學歷。爲了到一家無線電修造廠工作,曉光便寫信給育才學校副校長,請他寄回一張畢業證書。陶行知知道後嚴厲阻止了曉光的這張證明,並告訴他的兒子:“寧爲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他主張追求真理做人,不可有絲毫的妥協。從此“追求真理的人”便成了曉光生活中的座右銘。通過這件事,陶行知先生不僅僅教育了他的兒子,更使我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人要講究誠實,不要弄虛作假!

陶行知顯示不僅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會我們學習的.方法——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光學不問只是一半,光問不學也只是一半,又學又問纔是完整的學問。現如今,我們大部分的學生只懂得死啃書本,而不懂得去問老師,所以在用的時候便會發現不靈。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影響着世世代代的人們。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一顆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實意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位巨人身上,蘊藏着無窮無盡的感人力量,激勵着人們無私無畏、奮發向上。

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順暢。”,《陶行知教育故事》雖是一本很薄的小冊子,故事也相對普通,但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卻是讓人不可忽視的。我想每一個認真地閱讀了陶先生的教育故事後,都會像我一樣被他坎坷而偉大的一生深深感動,更會被他身上的那些崇高精神所凝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24

在萬物復甦,陽春三月的日子裏,我們一起閱讀《陶行知論生活教育》,感受春意,觸摸自然,孕育未來。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教育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在於生活之變化,教育之伴隨,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和契機。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爲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教育無處不在

生活是教育的根基與土壤,教育發生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方方面面。生活與教育是一回事,是有高度的一致性的。因此,教育要根據生活的需要,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過什麼樣的.生活,便會有什麼樣的教育。讓孩子只學習書本上的文字知識,而不從真實生活中感受觸碰真實,這樣的教育只能是假教育,是沒有活力的教育。這也不是說生活等同於教育,而是說教育與生活經歷同一個過程。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生活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原則、內容、方法。教育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教育不是爲生活做準備,而是生活本身,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知識要從現實生活中躬行來。

教育勃發生機

今天我們的教育,其實是在引導每一個孩子,如何去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每一個孩子,都是未來世界的建設者,他們需要從當下學習知識、汲取教訓、積累經驗、鍛鍊品格、提升能力。今天的世界,就在他們閃動的雙眸中;未來的世界,就在他們成長的心田裏。

教育需要激情,絢爛的燃燒;教育需要溫情,終身的薰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是博大精深的,它需要我們結合教學實際,不斷的去探究其實質,付之於行動。

美麗的花朵迎着朝陽成長,稚嫩的小臉透着無限希望。用愛心澆灌嫩苗,願孩子們如粒粒種子般,擁抱春天,擁抱希望,迎向朝陽,茁壯成長!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25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啓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爲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着愛人在游泳,越遊越起勁,要遊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學校爲“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爲學校。“曉莊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着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鬥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照正直爲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於父母忙於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爲教師的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他們呢?

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