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合集)《我與地壇》讀後感

(合集)《我與地壇》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合集)《我與地壇》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1

在我的黃金時代很幸運的讀到了史鐵生的書,在我初中的語文課本上曾有過他的文章,可當時畢竟年少,沒有讀懂。現在的我處於一個不懂愁卻強說着愁的年紀,天天憂鬱着,但偶然之間讀到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猝不及防地被他深沉的情感所淹沒。

翻開《我與地壇》,我對自己說好好看吧。看看那些被時光所剝蝕的浮誇的琉璃,看看那些被風霜所淡褪的硃紅,看看那些依舊蒼幽的古柏……他的'文字是如此的乾淨,而他的思想又是如此的坦蕩,就像他所說的:“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散烈烈朝暉之時。”

命運雖然是如此的不公,卻沒有擊跨強者。我本無法想象,他怎能如此坦蕩回望“生”的事實,又磊落地面對“死”的結果。而我又似乎明白,也許經歷命運不公的打擊,纔可以變得堅強不屈吧。

我們誰不是帶着一顆脆弱的心來到了這個世界呢,現在的我們看一切都是美好的,經歷了懵懂無知的少年,我們正處於熱血的青年,在象牙塔中的我們不諳世事,看外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春般的花紅柳綠。當我們走出塔去,才發現命運的不公。外面的世界雖然精彩,但外面的世界是如此殘酷,命運反覆無常,人生路漫漫,荊棘密佈,人生終會走向孤獨,與命運抗爭,你不一定幹過上帝。但是我們不與命運抗爭就會成爲命運的奴隸。

與命運抗爭,做一個鬥士吧。正如史鐵生所說的:“若這路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這是屬於他的抗爭,我們也應該像一個鬥士一樣,不甘於平凡,不向絕望低頭,追求人生的至真,追求超脫命運的理想,就像我自己一樣,種種原因來到了一個荒蕪的沙丘,不甘於被風沙掩埋,所以去反抗命運讓沙丘變成一個綠洲。不甘於命運,與命運鬥爭,或許只有那些正在反抗的心靈纔會明白,何謂鬥士的意義。

向死而生,愛這個世界吧。不論這個世界做了什麼,我們始終要愛這個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愛這並不完美的人生,不論未來的路通往何方,珍惜當下,活在當下快樂幸福也好,痛苦折磨也罷,認真享受這個屬於你我的世界,拼命抓住生命那道微弱的亮光。

黃金時代的你我,幸運的生活在當下,我們青春韶華,我們經得住命運的磨礪,用我們的真誠和坦然去面對命運吧,至少我們行走在這世間,不畏黑暗,不覺羞愧。

《我與地壇》讀後感2

一個平淡又忙碌的週末又結束了,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那間舒適的房間,心裏依然留戀着那未看完的電視劇。

爸爸把車從車庫裏推了出來,我剛要上車,媽媽一把拽住了我的手,說:“多穿點衣服,不要吃不衛生的東西……”我掙開母親那雙粗糙的手,冷冷的丟下三個字:“知道了。”

伴隨着發動機的響聲,我甩開了母親的嘮叨。不經意地往車外望了幾眼,母親依然站在那裏,她的身影顯得很憔悴。車子漸行漸遠,在周圍參差的建築物的陪伴下,我逐步踏上了回校之路。但這也意味着我又要在學校呆上一個月了。

我不知道母親何時進了屋,但我知道,她一定朝我離去的方向望了好久。但那時的我和史鐵生一樣,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並不會顧及身旁一切美好的事物。

時間過的飛快,忙忙碌碌只能夠,一個月就在上課下課間過完了。但我並不急着回家,在校門口坐上爸爸來接我的車,我又回家了。

坐在車上,沒有心思去欣賞窗外的風景,而是專注於爸爸手機上那些小兒科的遊戲或沉浸在車裏的音樂聲中。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一擡頭,已是到了家門口。往門口一看,一個瘦弱的身影矗立在風中。此時此刻,我的腦海中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媽媽是整整一個月,就這樣站立着,站立着,爲了一個人,爲了那份牽掛。

下了車,我依然表現出隨意,並極力地裝出一副很灑脫的樣子,完全不理會她的言語。任憑她如何的關心我,也任由她喋喋不休地問這問那,對於母親的所有問題都用一個“還行”來應付。母親便會很不開心,可她永遠重複着她的關心。

漸漸的我長大了,她的.嘮叨也越來越少了,可是我知道這次我真的聽進去了,聽進了她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我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我在自己的心裏,生平頭一次對自己說:“母親的確很關心我,很辛苦。”

在讀了《我與地壇》之後,我內心很有感觸,母親極力想去了解我,進入我的世界,可我總是把她拒之門外。也就在這時我纔想起,自從我上學到現在,母親爲我煩了多少神。我每一次離家,她又是多麼地牽掛,她又在門口的風中守望了多少次。想到這裏,我不禁有些慚愧。這麼多年來,母親對我百般地呵護,可我卻總以一副不在乎的態度去迴避她,而她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包容我,包容我的任性。

自此,我決定不再那麼倔強。我會努力打開自己的心房,讓母親走進來,讓我的生活從單調的黑白色變成繽紛的彩色。

《我與地壇》讀後感3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爲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當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這行深藍色細若蚊足的字時,彷彿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簡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裏的真切。於是,我輕輕翻開,帶着那句話給我的親切感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先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史鐵生先生失去了他的雙腿。這慘痛的事實讓他“曾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於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觀察,去深思,去體味人生,去尋找希望……在地壇中看一對老夫婦走在夕陽的餘暉下,聽那熱血的青年永不間斷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欒樹下,聽長跑運動員坎坷曲折的人生……園中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創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給予了史鐵生先生無限的感動和鼓勵,喚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堅定地向前。

在史鐵生先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個人,永遠扮演着執燈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親,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力量。讓我感嘆於默默的、無私的母愛,它永遠像涓涓細流,想隱於叢中,卻着實躺在了我的心間。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母親。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書包摔在牀上,對於開門後的一聲問候,只是轉身後留下的背影。“媽,能不能給我接到下學期的書啊。”帶着生硬的語氣卻是說着懇求的話。“語、數、英、物、化都要麼?”她卻還是溫柔地回答着,我便有些歉意,轉頭“嗯”了一聲。“我去問問吧。”( )

第二天,當我拔開鎖孔中的鑰匙,就十分驚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疊書。雖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層次不齊捲起的書角,但是我卻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抱在懷中,視之爲珍寶。開門,靜坐,檯燈的微黃色的光照着老舊的書頁,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親爲了這幾本書而奔波了身影:她走過一級級的樓梯,問過幾個陌生的人,打過幾通電話,才湊齊了這麼幾本書。於是昨日的事又將我拉進深深的歉疚當中。細思,曾經一句“早點睡吧”,就讓她感動,爲她剝開糖紙就讓她覺得甜蜜,爲她煮一碗麪,就會升騰出滿滿的幸福……

我讀《我與地壇》,讀平靜,讀坦然,讀對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無私,感涓涓細流般的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4

初讀這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蘊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

於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篇文章時,我發現,這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後,所積澱下來的洪流蕩漾。特別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作者對自己母親描寫最爲集中的一部分,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下面我就來談談對這一部分的理解。

有些事情發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着殘垣斷壁、破瓦殘轉時,有一個人,正在沿着他的車轍苦苦地尋覓,有一個人,正在希求着蒼天使她能夠分擔兒子的痛楚。但是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不懂得生活的意義,還不懂得一位母親加倍於兒子的`痛。於是,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忍受,默默地藏在心裏——這個人,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當他的小說第一次獲獎時,當他的生活又一次點起希望的燈火時,她卻猝然而去,彷彿她來到這個世上只是爲了替兒子擔憂。正如作者所寫到的,也許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想起了她每天早上早早地起來爲我準備好早餐,想起了她週末時還不辭辛勞外出工作,想起了她四處奔波爲我買回參考書……

難道母親來到這世上就只是爲了替兒子擔憂?最近,母親對我說他的心臟有些不好,我聽了心中不由得大大的吃了一驚,連忙讓她多多保重身體。母親還年輕呀,不會有事的,我暗暗地安慰自己,但是看到母親日漸憔悴的面龐,日益增多的白髮,我還是明白了——她把自己最寶貴的精力都獻給了她的兒子呀!

最後,關於“母親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就我個人認爲,這條路是一條通往幸福與快樂的路。不論做什麼,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着,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謂“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持着,無私地奉獻着,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我與地壇》讀後感5

很難想像一位健康的人突然失去了她的雙腿,她的內心會遭受怎樣的打擊煎熬?一蹶不振亦或是從此更堅強?健全的人任憑所有的想像,也依然無法描述那些突遭不幸人的痛楚,翻開《我與地壇》,讓我們與作者一同來感受那段曲折的心理歷程。

《我與地壇》 講述了作者與地壇的關係和她與母親的愛,讓我們感受到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澄淨的思維和深切的領悟帶給我們的啓迪和引導。“一個被命運打倒而最終又站起來的人與一座古園的`故事,從頹廢消極 到平靜感悟的轉變”。作者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歲失去了雙腿,艱難掙扎於人世,她在地壇遇到的人和看到的事以及一系列的感悟,終於讓她在絕境中找到了生存的理由和生命的可貴。

在作者眼裏,地壇稱得上“宿命”:它在那裏歷盡滄桑等待了四百多年,並且爲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它給予她冷靜、思考、希望。作者在沉思中,放棄了對生與死的追究和執着,她決定“試一試”活下去,逐漸地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寫作上——一個新的生命的旅程。

作者是幸運的,不僅因爲冷靜思考讓她擺脫了心理的困擾,最大的原因是她有一位關愛理解她的母親,這也是打動我的部分。第二段中,作者詳細寫了母親因爲自己的倔強遭受的苦難:每天把我送出小院、每天爲待在園子裏的兒子擔心、偷偷來園裏尋找兒子的身影······她是一位母親,她慈愛、理解自己的孩子,她有一顆柔軟脆弱的心。但這一切,作者似乎在母親的去世後才發現,留下的只有愧疚與悔恨。母親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兒子的記憶中越發深刻,苦難而偉大着。

作者在沉思中,給了生死一個簡單的定義:生與死都是命中註定,都是事實。是的,這並非我們所要考慮,對它也不必有太多的追究。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想想“怎樣活下去”“怎麼活得更好”。“好”沒有明確的定義,而是人們的主觀感受,現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不全是痛苦;幸福與痛苦之間,也許就是看待事情角度的差異。作者在地壇公園看到:小小的蜜蜂、微不足道的螞蟻、不起眼的瓢蟲、一丁點的蟬、小小的露水、令人不屑一顧的小草,它們都在追求生命的價值,實現自己的理想。凡是自然界的東西,從不因爲自己的渺小而銷聲匿跡,從不因爲別人不重視而自我輕視,放棄生活的信念。而身爲“人”的我們,又怎能因一個挫折就輕易地放棄生命?即使生命只是曇花一現,我們也要把美麗的瞬間留下。

讓我們從此積極樂觀生活,不因挫折而抱怨,感恩自己的父母,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6

這整篇文章只能用很小和精煉這五個字來概括了,但卻有着與看很多別的書不一樣的心情,被史鐵生先生對生命的感悟震撼了。

從《合歡樹》開始,我已經能感受到史鐵生母親對他兒子的愛,儘管沒有深情的說過一句類似“我愛你”很纏綿的話語,儘管只是在他出門的時候細心地觀望,儘管只是在天黑之後會在地壇例出現一個急切尋找着什麼的身影,我是真的被這樣一句話所震撼“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可那纔是世界上真真正正存在的母愛。母親的突然離世對史鐵生的打擊是意料之中的巨大,他從那時纔開始學會珍惜,學會緬懷母親對他所付出的一切,或許我應該從中獲取些什麼了吧,我似乎還記得不久之前我在電話裏爲了我丟了一本數學書的事情而跟母親大吵說不關你的事,我似乎還記得母親爲我買回一雙保暖但不好看的衣服的時候我頭一甩說不喜歡不穿,我似乎還記得很多很多類似的事情,可是總在做過或者說過之後沒有勇氣去說一聲對不起。

其實第一遍讀過之後,我甚至覺得很多很多寫景的段落沒什麼特別的`或者說沒什麼重要的意義,譬如那些蟬鳴的刻畫,那個唱歌的小夥子,喝酒的老人,一對恩愛的老夫妻,一個有天賦的長跑家,一個弱智可憐的小女孩……但在第二遍讀的時候才發現這些或許是讓他明白、體現他明白生命意義的事物或人物吧。史鐵生先生曾經不止一次地想過生與死,到後來摻雜進來的作者的角色三者之間的關係。他筆下富有靈動特點的蟬鳴從側面也體現了他對生命有着積極向上、充滿信心的態度。那個弱智可憐的小女孩好像就是史鐵生先生的原型,他和她都有些生理上的殘缺,可能他還比她幸運一點,或許作家這個角色讓史鐵生先生明白了上帝在爲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仁慈地爲你打開一扇窗的道理。當他又陷入作家這一角色的思考的鬥爭中時,那個長跑家可能又在適合的時候爲他點亮了一盞明燈,讓他重新燃起對生活新的希望。

地壇是一個陪伴他走過15個春秋歲月的地方,是一個見證他即將放棄、又站起、再即將放棄、又再站起的地方,是一個讓他思考人生意義的地方,是一個他永遠會終身銘記的地方。

我想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如這些,如那些,堅持下去,未來很有可能就是有無限的陽光普照着你,生命將開出人生最燦爛最絢麗的花朵,若是放棄,可能永遠就不會有翻身再一次站起來的機會,會永遠沉淪在歷史的長流之中。

《我與地壇》讀後感7

史鐵生之所以能寫出《我與地壇》這樣一篇傾世絕作,我認爲是他經歷了太大的苦難。正如因癌症16歲就離開人世的輕狂少年子尤所說,人都應該到醫院去住一段時間。只有經歷了真正的苦難,在一個類似地壇一樣清靜的境地,人才有可能停下匆匆的腳步,反省一下自己曾經的遭遇,只有被命運逼到了生命的邊緣,人才有可能真正思索人生的意義——生死有何區別,人爲什麼活着,應該怎樣活,怎麼面對苦難,怎麼自我救贖。史鐵生倒是應該感想命運爲她安排的苦難,不然,他怎麼會對生命的奧祕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怎麼會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如此深邃的思想、如此雋永的文筆,怎麼會活得如此清醒、坦蕩?

我沒有經歷史鐵生經歷的`深重苦難,當然也不會得到以上他得到的一切。但是,有一種東西,我們共享,全人類共享,那就是慾望。

慾望,是孩子小時候渴望長大、渴望遊戲、渴望零食,是許多人工作後渴望業績、渴望地位、渴望權力、渴望名聲,是每個人渴望親情、友情、愛情……慾望是對目標、理想實現的渴望,人們爲了它而努力追求,它是人前進的動力,是人活下去的動力。

人們用“慾壑難填”形容人的自私、貪婪。確實,因爲無限膨脹的慾望,貪心的官知法犯法,奸商不擇手段。但這不是慾望的錯,是實現慾望的手段有問題。只要不侵犯到別人實現其慾望的基本權利,追求自己的總沒有錯。我們不能說要扼制人的慾望,因爲“消滅慾望的同時也消滅了人性”,因爲人生就是實現目標以滿足慾望的過程

有多少人遁入空門後看破紅塵,自殺昇天,遠至古代的君王,近至現今《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扮演者。他們失去了人性的最本質——慾望,因此生死對他們而言並無區別。看破紅塵的他們認爲,人最終難逃一死,人生最終會變爲一片虛無。可是他們只看到了人生的結果,而沒有看到人生這個過程的精彩。每個人都在追求結果,但每個人都活在過程中。

目標是我們想象中遙遠而美麗的彼岸,而慾望是我們的發動機,讓我們有勇氣、有力量、有意志與一路上所有的驚濤駭浪搏鬥,同時創造出一次美麗的航行。即使彼岸遙不可及,即使彼岸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好,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慾望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提供強大的動力讓我們創造一個人生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個屬於我們自己的過程,一旦產生,一旦被經歷,就無法被抹去,無法剝奪了。這樣,我們面對死亡也不必恐懼,因爲人生之過程的精彩不會隨着生命的逝去化爲烏有,它已融入我們的記憶中,讓我們無悔,讓我們坦然。

《我與地壇》讀後感8

“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且看見自己的身影。” ——題記 決定重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並且後來喜歡上它是在去年九月份,我寫完我的散文《苦緣》之後,發現自己在《苦緣》中的敘述語調和史鐵生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後來,就時常會去翻讀,在細細的體會與咀嚼間,恍然才明白過來:在生命面前,原來自己只不過是一粒塵埃罷了。

從不敢輕易地去掂量生命的斤兩,而史鐵生卻以他端坐在輪椅上靜默莊嚴的形象深刻地詮釋了生命的全部意義和話題。我想,在那個歷盡蒼桑,等待了史鐵生四百多年的古園子裏,史鐵生一定曾那樣專注地凝視過自己被夕陽拉得斜長的影子,一個無言的轉身,便看見了蒼茫的落日,“寂靜的 光輝平鋪的那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而此刻,生命,就像是在風中糾纏的髮絲,風越大,它便越發地堅韌起來。

死亡,並不遙遠,它曾那樣真切地掐過史鐵生的喉嚨!而他到底還是走過來了,儘管也曾彷徨和迷茫。“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裏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生命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爲什麼要出生。”生命啊,原只是一個循環的悖論。“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證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細細地想來,生命原是這般地偶然,彷彿是花瓣上的一粒晨露,陽光強烈的時候,它必定要以蒸發的形式消失。

史鐵生是一個智者,至少在這場生與死的辯論中,他贏了。當“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了萬道金光”的那一刻,我看見史鐵生從那輪椅上穩穩地站了起來,而使他重新審視自己靈魂的人,就是他的母親。

在母親面前,他是一個倔強的孩子,只是在許多年以後,母親不在了,他才一點一點地意識到了當年自己是多麼的冷酷和無知。“他被命運擊昏了頭腦,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他於是又一整天一整天地去那園子裏靜坐。母親走了,沒有留下什麼雋永的誓言,惟有關於生命和愛的思考。史鐵生懂得這些的時候卻失去了愛他並且理解他的母親,他知道已經晚了,來不及了,他能做的,惟有緊緊地抓住生活丟給他的繩索,一步一步地攀上生命的頂峯!

是的,生命於他而言,並不簡單。可是,他以他簡樸而真誠的文字告訴我們所有的人:活着,好好活着!竭盡所有能迸發出你生命的光輝!

《我與地壇》讀後感9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爲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當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這行深藍色細若蚊足的字時,彷彿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簡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裏的真切。於是,我輕輕翻開,帶着那句話給我的親切感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史鐵生失去了他的雙腿。這慘痛的事實讓他“曾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

於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觀察,去深思,去體味人生,去尋找希望……在地壇中看一對老夫婦走在夕陽的餘暉下,聽那熱血的青年永不間斷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欒樹下,聽長跑運動員坎坷曲折的人生……

園中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創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給予了史鐵生無限的感動和鼓勵,喚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堅定地向前。

在史鐵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個人,永遠扮演着執燈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親,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力量。讓我感嘆於默默的、無私的母愛,它永遠像涓涓細流,想隱於叢中,卻着實躺在了我的心間。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母親。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書包摔在牀上,對於開門後的一聲問候,只是轉身後留下的背影。“媽,能不能給我接到下學期的書啊。”帶着生硬的語氣卻是說着懇求的話。“語、數、英、物、化都要麼?”她卻還是溫柔地回答着,我便有些歉意,轉頭“嗯”了一聲。“我去問問吧。”

第二天,當我拔開鎖孔中的鑰匙,就十分驚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疊書。雖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層次不齊捲起的書角,但是我卻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抱在懷中,視之爲珍寶。開門,靜坐,檯燈的微黃色的光照着老舊的書頁,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親爲了這幾本書而奔波了身影

她走過一級級的樓梯,問過幾個陌生的人,打過幾通電話,才湊齊了這麼幾本書。於是昨日的事又將我拉進深深的歉疚當中。細思,曾經一句“早點睡吧”,就讓她感動,爲她剝開糖紙就讓她覺得甜蜜,爲她煮一碗麪,就會升騰出滿滿的幸福……

我讀《我與地壇》,讀平靜,讀坦然,讀對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無私,感涓涓細流般的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記得第一次看史鐵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時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極舊的初中語文課本擺在桌上,便不禁翻開,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懷念》。讀完後,不受控制得哭了出來。那時,我並不知什麼是史鐵生,什麼是《秋天的懷念》,什麼是生與死的思考。單覺得,一兒子失去了母親,一母親訣別了兒子,是多麼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憐,還搖輪椅生活呢。也許那時的哭就是憐憫吧,我沒體會到生命,也沒體會到死亡。

我正式讀《我與地壇》時,是兩三年前的時候了,我有了一點思想,也在思考生與死。我問媽媽爲什麼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麼多煩心事。媽媽卻告訴我,她的生命負有責任,她要照顧姥姥、姥爺,還要撫養我長大。她現在因這兩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沒盡到責任。我不解了,一個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馬套在車上一樣毫無自由,但卻無法反駁這看似“無道理”的理由。於是,我開始讀《我與地壇》了,讀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讀完文章。殘疾史鐵生的失魂落魄緩緩埋入我心中。他的母親出現了,兒子走後,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兒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擔心着在病中痛苦掙扎的兒子。她不願兒子得病,更不願看到兒子放棄生命。作爲母親,她真的能改變什麼嗎?她仍然做着該做的所有事,沒放棄,努力着。實在等不下去了,兒子究竟怎麼樣,他到地壇了沒?情緒是否惡化?於是偌大的園子裏,不知母親走過多少焦灼的路。這就是一個平凡的母親,可母親永遠不平凡。

在一次談話中,聊到了《我與地壇》。我說:“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爲我看到了史鐵生所說的’有過車轍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聽母親的.話,給母親帶來了麻煩……”說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來,好像心中什麼東西被點燃了,那火撲不滅,火苗在大腦裏一蹦一蹦的,淚水不住地涌出來。

那時,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樣說哭就哭,也能勉強控制情緒,但是《我與地壇》總有一種讓我哭的東西,也許就是母親吧。史鐵生衝母親喊:“我可活什麼勁”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親的爭吵,無一不是我的過錯,而我總喜歡蒼白地狡辯。

很是奇怪,爲什麼《我與地壇》成爲了我的淚點。是對生命的感悟嗎?可這需要冷靜地思考,哭的情緒波動是極大的,並不冷靜。那又是爲什麼?現在,我猜應該是對母親的愧疚。我看到史鐵生在明白母親時的追悔莫及,便覺得我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光有一種緊迫感。再看到母愛的珍貴、無私、包容和呵護時,不禁反思自己的行爲給母親帶來了怎樣的擔心、悲傷、和心灰意冷。

也許我已長大,可哭的時候仍是個犯錯的孩子。如今我知道哭是沒用的,我該去做一些事情,別讓等待,成爲遺憾。

隨着年齡的增長,繼續思考生存、死亡和生命。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我與地壇》是帶有自傳、自省、自述意味的散文,史鐵生以真實的身份投入作品,用文字坦誠地表現自己在地壇沉思流連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作者由個人嚴酷的命運上升到生命永恆的流變,超越了個體生命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帶入到了生命全體的融會之中。

作者筆下的地壇“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似乎荒廢已久,地壇從皇室祭祀的處所演變爲隨着歷史的風吹雨打而頹圮荒涼趨於沉寂的廢棄古園,它的命運似乎與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不幸遭遇彷彿,不同的是,“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而作者“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他孤寂、迷茫、失魂落魄而痛苦難熬。感謝地壇中的“蜂兒”、“螞蟻”、“瓢蟲”、“露水”、“草木”,它們勃勃的生機影響了史鐵生的心境,他終於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從低沉消極的心境中醒悟過來,並思考“怎樣活的問題”。地壇,在史鐵生最無助最彷徨的時候,以它“落日”“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腳印”“草木泥土灼烈而清純的氣味”“秋風落葉”等難以言說的包孕着永恆與瞬間、古老與新鮮、沉靜與涌動、博大與纖細的雙重境界給了作家心靈以強烈的震動。

史鐵生在20歲時下肢不幸癱瘓,青春韶華,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時間裏精神幾乎崩潰。正是在這不尋常的心境中史鐵生來到地壇,走入了上述雙重境界裏。夕陽殘照下的殘垣斷壁所顯現出的歷史滄桑,讓作家充分感受到時間永恆的偉力,感受到歲月流逝的`無情;宇宙的浩渺和歷史的凝重襯托出個人的微不足道,襯托出個人遭際的無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從反面讓一個不幸的人獲得瞭解脫,得到了靈魂的皈依。同時,作家從這一雙重境界中又分明感受到在無情之中卻是生命的有情,花木鳥蟲,各自向作者展現出繽紛的生命世界,無言地訴說着生活的蘊藉和愛意。地壇之於作者,是精神家園,它以只可意會的獨具意蘊的形象爲一個瀕臨絕望的人開蒙揭翳,使他從自己的不幸中走了出來,曾經的焦躁不安、無可奈何的作者變得平和而寧靜,他宗教般地透過地壇想象到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就是我們的歸宿。我們生活在塵世——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喧囂嘈雜、現實功利,另一世界則平靜祥和如荒涼而沉靜的地壇,彷彿與世無爭的道士,卻又像大徹大悟的高僧。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正當生命最燦爛的季節命運卻讓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一他失去了雙腿。這會是一種多麼難言的痛苦啊又會有一種多麼哀傷的心情直到他學會了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讓真情在筆尖流露。於是便有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歡樹》有了《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表達的感情是痛苦的複雜的。深沉的。作者講述在雙腿殘廢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絕心緒的荒蕪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於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邊緣徘徊偶然走進了那個與自己同樣荒蕪冷落的園子--一地壇。這座古園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記載了他深深的車轍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門中的落日寂靜卻安詳高歌的兩燕蒼涼卻張揚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似乎講述着青春的童話還有飄搖的落葉清純的草木坦蕩的荒藤浮誇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霧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蟬蛻。窸窸窣窣生長的響動。地壇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壇他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地壇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個用感情字的作家。作者常說:這古國彷彿就是爲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作者深愛着地壇他更深愛着自己的母親。

作者表達的對母親的愛是深重而沉痛的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爲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惟一的几子儘管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可事實終究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親無私的愛包容兒子包容兒子的命運;於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過去一天一天的禱告:"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於是她只能漫長的等待。她疼愛兒子並且理解兒子她知道兒子需要一點時間獨處需要這個過程。然而她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等待母親只能漫長的等待……母親不知道她的兒子是多麼想讓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樂兒子憂鬱的心中重新閃現出了快樂的影子要是母親看到她該多麼高興啊。兒子第一次這樣爲母親想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母親的去世終究讓他明白了: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我與地壇》是作者史鐵生寫的一篇散文。講他與地壇的故事。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因爲雙腿癱瘓而失去自我,經常一個人搖着輪椅到地壇裏,那是地毯就是荒蕪的如同一片野地,很少人會來這兒。 史鐵生把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在地壇裏,在地壇待的時間視乎比家還要多。他那是因爲失去雙腿對生活永遠的熱情漸漸變得絕望,甚至還想到世界上爲什麼會有他,他的母親會不會因爲有個殘疾的兒子而感到難過呢?! 事實說明他的母親並沒有這樣子想。“母親那時已不年輕爲我的腿,她的頭上開始有白頭髮,醫院已明確表示,我的病目前沒辦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放在給作者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她總能找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者是洗,敷,薰.....”在這句話中,足夠表明母親對兒子的在乎。 在作者待在地壇的時候,母親總是遠遠地望着他,生怕他除什麼事,直到看到他的身影,母親懸着的心也就落下。那天,母親如同往常幫兒子備好輪椅,看着他消失在自己能看到的範圍,還是送作者走的姿勢。就像剛剛看着他走時的目光,在家坐立難安,決定去看看(雖說是看,但她從不打擾到他)母親在哪兒望瞭望,沒有看到作者的身影,很着急。而這是作者在草坪後面看書,那個位置正好遮住母親的目光。母親着急,就決定去找,地壇那麼大,作者明明看到母親尋找他那焦急的身影,但卻不曾叫一下她,任她去尋找。母親走多少條路纔看到她,但是她覺得只要看到他就足夠。 當作者決定開始寫作的.時候,母親的是鼓勵他,四處奔潑,借書,找資料,和作家朋友聊天....就像當初爲作者找藥一樣。待作者作文發表得獎的時候,他多麼想和母親分享此時的快樂啊。是呀,能與自己分享喜怒悲樂的爺只有母親。可是母親不在。他來到地壇哪兒,想母親爲什麼那麼早離開呢。 文中的母親,她不光疼愛兒子,也懂得兒子的心思。作者在地壇裏想事,木琴在家肯定是坐立難安,但她從不阻止過他,早早的尾他準備好輪椅,望着他離開。他自暴自棄過,對生活絕望過,後來漸漸的沉寂在自己的世界裏,因爲有這樣一個母親,讓他從絕望中醒悟過來。

上天讓他失去雙腿,讓他有這樣一個母親。上天雖然讓他失去雙腿,他一樣有自己的才華,不是嗎?母愛是偉大的,是無私的。作者覺得自己來不及孝敬母親,沒有讓她安享晚年,他一定很後悔吧。

這十五年來,作者的經歷是我們無法體會的,也是無法想象的。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天色灰濛濛的一絲活氣也沒有,我有氣無力的倒在沙發上看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不知爲什麼,我的心變得沉靜了,彷彿把心交給了史鐵生,與他一起在那個不熱鬧的地壇旁邊一待就是十五個春夏秋冬。自己彷彿看穿了什麼,漸漸的身子正了,人卻變得既恍惚不定又慶幸着什麼。他的故事佔滿我的腦子是不是的就會浮現出兒子與母親的情感糾紛,我有些亂了,就靠在沙發上小寐。

我漸漸地被大腦支配彷彿自己就是史鐵生,悄無聲息地進入了那個廢棄的古園,好像一切都是那麼熟悉,我一次次的和死神對話,站在那棵大樹下,望到了母親找我臉上露出的焦急神色。我還是打敗了自己的心想通了拒絕了死亡要好好活,對得起母親。是她用愛喚醒了我沉睡的記憶,而後,一對老夫婦,一位唱歌的青年,一名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女孩和她的哥哥。無數次給我鼓勵,給我生命的海洋,給了我重生的機會,堅強得走過來。

夢醒了我暗自慶幸自己沒有像莫泊桑那樣割喉自盡,沒有像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妻子一起結束生命,這些死是對自己對生命的輕視與不負責任,對父母的'不孝。留下的只有可憐罷了!

我想只對人來說,人生僅此一次,我們難道要隨意的去玩弄麼?還是要好好把握。人生難免多坎坷,但這不能順理成章認爲是逃避的理由,人生何來風平浪靜?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磨練,學會心疼自己。尊重生命是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最基本感謝父母的方式。

哪個母親願意看到一個年輕額生命漸漸消失?但是她不敢,害怕,擔心傷害孩子的心。史鐵生是在輪椅上度過的,她的慈母爲了不讓他難過,就連平時說話也很講究,那些“跑”呀“跳”呀一類的字眼從她的生活中消失了,這是一種怎樣無私的母愛呀?我深深感動着,也許做母親的能深感到這點的偉大吧!

史鐵生沒有放棄生命而是在文壇上開闢一條新的道路,這都功於上天和他的母親吧,如果上天不給他有異常人的一生他會寫出這麼有感情的文章麼,如果他沒有這麼一位好母親叫他反省叫他感動,那他有如何獲得重生。當他第一篇文章發表時,想要同母親分享快樂,可是母親太累了早早的被召了回去,老天弄人,但是在一次次打擊中史鐵生承受住了繼承了母親堅忍不拔如菊花般沉穩燦爛的愛。遺憾他的母親不能和他把酒言歡了,只能靜靜的再天的盡頭默默祝福他。

陽光下母親與我們共享溫暖,風雨中母親爲我們遮擋庇護,史鐵生告訴我人生短暫,珍惜每一份溫情和呵護,珍惜現在的生活一切。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我與地壇》是作者史鐵生寫的一篇散文。講了他與地壇的故事。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因爲雙腿癱瘓而失去了自我,經常一個人搖着輪椅到地壇裏,那是地毯就是荒蕪的如同一片野地,很少人會來這兒。 史鐵生把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在地壇裏,在地壇待的時間視乎比家還要多。他那是因爲失去了雙腿對生活永遠的熱情漸漸變得絕望,甚至還想到世界上爲什麼會有他,他的母親會不會因爲有個殘疾的兒子而感到難過呢?! 事實說明他的母親並沒有這樣子想。“母親那時已不年輕爲了我的腿,她的頭上開始有了白頭髮,醫院已明確表示,我的病目前沒辦法治。

“母親”的全副心思卻放在給作者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了很多錢。她總能找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者是洗,敷,薰.....”在這句話中,足夠表明了母親對兒子的在乎。 在作者待在地壇的時候,母親總是遠遠地望着他,生怕他除了什麼事,直到看到他的身影,母親懸着的心也就落下了。那天,母親如同往常幫兒子備好輪椅,看着他消失在自己能看到的範圍,還是送作者走的姿勢。就像剛剛看着他走時的目光,在家坐立難安,決定去看看(雖說是看,但她從不打擾到他)母親在哪兒望瞭望,沒有看到作者的身影,很着急。而這是作者在草坪後面看書,那個位置正好遮住母親的目光。母親着急了,就決定去找,地壇那麼大,作者明明看到了母親尋找他那焦急的身影,但卻不曾叫一下她,任她去尋找。母親走了多少條路纔看到了她,但是她覺得只要看到他就足夠了。 當作者決定開始寫作的時候,母親的是鼓勵他,四處奔潑,借書,找資料,和作家朋友聊天....就像當初爲作者找藥一樣。待作者作文發表得獎的時候,他多麼想和母親分享此時的快樂啊。是呀,能與自己分享喜怒悲樂的爺只有母親了。可是母親不在了。他來到地壇哪兒,想母親爲什麼那麼早離開呢。 文中的母親,她不光疼愛兒子,也懂得兒子的心思。作者在地壇裏想事,木琴在家了肯定是坐立難安,但她從不阻止過他,早早的`尾他準備好輪椅,望着他離開。他自暴自棄過,對生活絕望過,後來漸漸的沉寂在自己的世界裏,因爲有這樣一個母親,讓他從絕望中醒悟過來。

上天讓他失去了雙腿,讓他有了這樣一個母親。上天雖然讓他失去了雙腿,他一樣有自己的才華,不是嗎?母愛是偉大的,是無私的。作者覺得自己來不及孝敬母親,沒有讓她安享晚年,他一定很後悔吧。

這十五年來,作者的經歷是我們無法體會的,也是無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