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彙編15篇】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傲慢與偏見》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彙編15篇】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1

有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個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是《傲慢與偏見》的開場白,簡單直接又不落窠臼,故事的展開也在不斷驗證着此條真理。看完原著和電影,難呼過癮,但又不可名狀,只得稍作整理,以盡未盡之意。

故事講述了身爲五個正當妙齡女兒的母親貝內特太太,爲了讓簡嫁給貴人賓利而費盡心思,幾經週轉才得以實現願望。

在此期間二女兒伊麗莎白與達西從相識的互有偏見,到彼此瞭解後的相愛成婚成了故事的主線,關於姐妹情誼、愛情婚姻和家族意識的那些事也圍繞着他們而展開。

1.請正視你的偏見

偏見是我們認識世界萬事萬物所產生的主觀情感和態度,人似乎都不免心懷偏見。

區別在於有的人依舊固執己見,而有的人選擇寬容正視。但偏見並非與生俱來,看完此書後,愚見有以下幾點:

偏見源於不瞭解。正如伊麗莎白在舞會上遭到達西的拒絕後,便認爲他是個冷漠傲慢的人,而不善社交的達西也誤以爲她主動邀舞,有不良居心。

所以兩人之所以一相識便有了偏見,更多是因爲在彼此不瞭解的情況下,她以爲他傲慢,他認爲她世俗。

此外偏見還源於階層差異,雖然世間沒有標準固化的等級差異之分,但在人們心中這種自我定位和階層差異是存在的,不同的人待他人的眼光和看法都是不一樣的,往往偏見就此產生。

在文中像賓利妹妹和達西一開始對簡和賓利的拆散,亦或是凱瑟琳夫人(達西舅媽)對伊麗莎白的“不能成婚的”威嚴警告,包括達西對貝內特父母的看法。他們更多的是出於傲慢的偏見,或許也夾雜着點虛榮的眼光。

虛榮與傲慢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儘管字面上常常被用作同義詞,一個人可以傲慢而不虛榮。傲慢更多的是指我們對自己的估價,虛榮卻牽涉我們希望別人怎麼看待我們。

在現實世界中傲慢的人不少,但虛榮的.人更多。傲慢得比較有分寸那需要智慧,更是種難得的品質。這不禁讓我想到伊麗莎白麪對柯林斯和達西首次求婚的反應,那種不念物慾名利,只求真情實感的拒絕,纔是我所認爲的最好的傲慢。

但爲何賓利與簡能終成眷屬,達西會和伊麗莎白喜結連理呢?那是因爲有了瞭解和愛。當達西看到伊麗莎白徒步跋涉來看望生病的簡,在餐桌上與凱瑟琳夫人頗具主見的對話,拒絕他胸有成竹的表白時,他才發現伊麗莎白是個自由直率,內心溫柔且魅力十足的女人。和《飄》中的斯嘉麗有些相似,但不同的是她愛閱讀,更具理性不世俗。

若不是她慢慢真正瞭解了達西所做的一切,不屈服於凱瑟琳夫人的威嚴,那麼或許兩人會彼此錯過,留下遺憾。我們很難始終保持理性去看待世間萬物,就像達西對伊麗莎白說:我相信每個人的性格都有某種傾向,容易犯某種特定的過錯,都有種天生的缺陷,即便受了最良好的教育,也依然無法克服。

既然偏見無法避免出現,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被它矇蔽雙眼,固執己見,而要選擇正視偏見,不斷了解,才能明辨是非與愛恨。

2.追求有愛得婚姻

從作者開篇的第一句話,再到文中的幾條故事主線,愛與婚姻是最主要的表達,但怎樣才能擁有幸福的婚姻呢。首先從柯林斯牧師和盧卡斯小姐的結合來看,柯林斯有穩定的工作和較爲可觀的收入,還有着一筆將要繼承的遺產,想找個適婚的女子一起生活,這正合不再年輕的盧卡斯之意。

對於他們的婚姻而言,愛情似乎都是次要的,穩定纔是王道,也是幸福。而威克姆和準成年的莉迪亞結婚更像是癡女與渣男的配對,對軍官情有獨鍾的莉迪亞不知威克姆的小人本性,不顧一切與其私奔,如果不是達西出力相助促成結婚,或許等待她的就是威克姆的負心離去。

盧卡斯愛慕他的容顏,威克姆也懷有自己的私心,兩人各取所需,也像極所謂愛情的樣子,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完全靠運氣。

“所有感情的衝動都應當遵循理智的引導,而且盡力的程度要與所需相稱。”

我竊以爲,有愛才是幸福的婚姻保障。相比較賓利與簡而言,我更喜歡達西與伊麗莎白的婚姻。賓利生性隨和大方,沒太有主見,易受外界影響和干預,雖然簡與他性情相似,但太過隨性溫和,這些可能會是兩人婚後生活中的不良隱患。

達西雖有些無趣,原則性強,但富有主見和行動力,細心且有愛,富貴且不淫,與伊麗莎白相得益彰。如果達西能妥善處理舅媽凱瑟琳與伊麗莎白的關係,那麼他們的婚姻應該會成爲很多人的憧憬。無論何種婚姻,都有它結合的意義所在,不能去比較,也不能去過分計較,是否幸福是對自己而言的。

對那個要廝守終生的人,並不是儘量少了解他的缺點就好,兩人相處久了缺點會自然而然的暴露出來,最好的就是彼此盡力改善,相互理解包容,用愛去克服一些本可以克服的困難。

關於這個話題,我引用文中那句話作爲總結:什麼事都可以隨便,但沒有愛情的婚姻就萬萬不能。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2

說到讀書心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傲慢與偏見》,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震撼,也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傲慢、偏見,這兩個毋庸質疑的貶義詞,讓簡.奧斯丁的作品成爲精緻的象徵一時之間聞名遐邇,從而傲慢與偏見也成爲了膾炙人口的偉大著作。

簡.奧斯丁生於一七七五年,卒於一八一七年。其間英國小說正處於青黃不接的時期。當小說大師先世之後,就接踵而起以範妮.伯尼爲代表的感傷派小說和哥特式傳奇小說。雖然風靡,但終究因蒼白無力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此後奧斯丁發表了《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勸導》等六部小說。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出了傷感,哥特式小說的矯揉造作,從而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開始啓蒙。《傲慢與偏見》以男女青年的戀愛婚姻爲題材。然而所不同的是,它以男女主角的愛情糾葛爲主線,描述了四起姻緣,通過對照與描寫,提出了道德行和行爲規範的問題。

當我讀完這部著作的時候,我爲伊麗莎白和達西最終美滿的結爲伉儷而感到欣慰和滿足。是的,是因爲他們有傲慢,有偏見,纔會有這一切的波折。伊麗莎白是個熱情、活潑、卻又不乏純真的鄉村少女形象。他不懂得勾心鬥角,不懂得如何區分真實或是虛假,因而偏見在她心中產生。達西是一位上流社會的貴族,如此鋒芒畢露的顯赫地位,怎會使他不在心中擰成一份傲氣?是的,他傲慢正因爲如此,才讓人們忽略了他身材魁偉,眉清目秀,舉止高雅,一表人才的形象,任憑他財產再多,人們也只會認爲他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不好逢迎一樣。伊麗莎白也只因爲對達西的偏見,而使她清新了威克姆對達西人品的貶低之言。

可欣的是,達西與伊麗莎白的矛盾最終融解了。然而,設想,如果達西沒有向伊麗莎白示愛意,或是在遭到拒絕和人格的侮辱後沒有澄清,並放棄了對真愛的追求,那結果又會是怎樣?會是一個悲劇,也許簡與賓利執着的`感情也會毀於一旦,莉迪婭的輕狂舉動會使貝爾特家庭蒙上羞恥的陰影,名聲敗壞。然而這一切都沒有呈現。因爲達西用他理性的眼光看到了伊利沙白的純真,他原諒了她。因爲愛她,所以他會不顧祖母凱瑟琳的阻止,毅然選擇了她。

這樣起伏跌蕩的愛情,僅有真摯愛情的滋潤,他們是因爲有了“愛”才走到一起,簡與賓利、達西與伊麗莎白。他們的愛是純粹的,而夏洛特與柯林斯的愛情則完完全全建立在金錢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愛情觀從側面也折射出了社會中兩種不同的人羣的對立,反映了當社會中的某種矛盾。在本書中,女性的社會角色是很明顯的,即便是有錢的太太、小姐們,充當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婦而已。社會中男尊女卑的現象十分嚴重。如班納特家中有6個小姐,可是沒有男嗣,因而,班納特家的財產不得不由班納特先生的侄子繼承。這樣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妝只有從其母親當年的嫁妝中分得,嫁妝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輕的小姐們不得不選擇一條像夏綠蒂那樣的路,通過婚姻來爲自己將來的溫飽作打算,自然會將婚姻視爲金錢至上的買賣。如書中所描寫的,每一位太太在後半生最大的願望便是嫁女兒,讓她們未來在丈夫的資產庇護下得以生存。因而難怪郡裏一旦來了一位有錢的紳士,母親們便認定他爲自己的準女婿。所以當班納特太太得知伊麗莎白拒絕柯林斯的求婚後十分氣憤,責怪女兒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錢方面的條件而言,可以保證伊麗莎白將來有安定、溫飽的生活,在其母親看來,放棄這樣一棵“搖錢樹”是一種無理取鬧。在她年輕的時候,也是通過婚姻來衣食無憂,現在她更有義務要求女兒們以此獲得“幸福”,沒有原因,這只是一種規律,是英國社會當時的婚姻法則。

是自己出身貧寒。

沒有經濟能力的女性在當時的金錢社會中得以舒適生存的唯一辦法是,出生前就挑個名門旺族,但這僅憑機緣,更多不幸出生於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們從不發現這是社會的弊端,而一直認爲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就像是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闊綽的人買走,僅憑運氣,與愛情無關。 這便是那一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錢至上的一個體現。社會的不平等性在成了那一時代的婚姻典型,享受愛情是一種奢侈,“現實、生存、理智……”這些詞彙在每個人的頭腦中如電影般不斷地重複放映,每時每刻都在提醒着你。

《傲慢與偏見》通篇是伊麗莎白幽默的俏皮話,可是這種強顏歡笑下,隱藏的卻是那一時代人們無盡的苦惱、不滿、遺恨。或許不幸太多了,變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羨慕、認可的“幸福”背後,堆砌着的又是什麼呢?是金錢、麻木、淚水、悔恨、遺憾,或許更多更多。這本書就是給你了一個這樣的空間,讓你去思考,去感悟。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3

這個故事放進當今社會仍然生動,家境平平的女主偶遇高冷帥氣的土豪男主,開始互看不順眼,但在很多機緣巧合後,兩人發現了對方身上的閃光點,如機智勇敢溫暖如春等,最終憑藉真愛的力量打敗了外界不斷的誤會與阻撓,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在二十一世紀,故事的主角是杉菜和道明寺,在十八世紀的英國,他們是伊麗莎白與達西。既然是一個看到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的故事,爲什麼還要去讀呢?我覺得這就像看韓劇,明明知道在第幾集會有什麼情節,但還是滿懷期待的去等更新,因爲猜得到結尾猜不到過程,而故事精彩的部分,往往都藏在層層跌宕的中間章節中。

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1775——1817)一生髮表了六部小說,都是以青年男女的戀愛婚姻爲題材的作品,其中的《傲慢與偏見》作爲她的代表作,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糾葛爲主線,共計描寫了四起婚姻,生動地反映了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英國農村的風俗習慣與社會心理。作者通過鄉鎮幾個中產階級少女對終身大事的處理,藝術地表現了她的婚姻觀:爲了錢財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但結婚不考慮經濟問題也是愚蠢的。《傲慢與偏見》告訴人們,不幸的婚姻有兩種類型:一是像夏洛特與柯林斯那樣,婚姻完全建立在經濟基礎上;二是像莉迪亞和威克姆那樣,婚姻純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慾基礎上。作者反對把婚姻當作兒戲,比較強調感情對於締結幸福姻緣的重要性。

小說主人公伊麗莎白是奧斯丁以細膩的筆致精心塑造的體現理想婚姻的典型女性形象。伊麗莎白與達西的結合,雖然也不排除相貌和經濟方面的考慮,但他們更加註重的是對方的麗質美德。達西是豪門子弟,伊麗莎白則是小家碧玉,二人門不當戶不對,達西克服了門第懸殊的種種顧慮,出於真愛而向伊麗莎白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曾發誓絕不嫁給達西,可後來還是成了達西夫人。這種結果正應驗了小說開篇的那句論斷:“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作爲陪襯和對照,作者還寫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女友的婚事,這使小說情節更爲曲折,也更富有戲劇性。

伊麗莎白與達西結婚以後,儘管在門第上存在着明顯差異,他們夫妻倆卻情意融洽,恩愛彌篤。伊麗莎白對達西,先是拒絕,後又接納,這種變化正好說明了作者的主張:“沒有愛情可千萬不能結婚。”

戀愛的當事人切不可讓表象矇蔽感情,伊麗莎白曾因受到達西怠慢而對他產生偏見,也曾因“風度翩翩”的威克姆大獻殷勤而對之產生好感,甚至聽信他的離間而進一步加深對達西的偏見。後來,她終於真相大白,並且勇於自責,承認自己的愚蠢行爲完全是虛榮心在作怪。毫無疑問,作者用伊麗莎白的情感經歷試圖說明一個道理:“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見比無知還要可怕!

“例如虛榮和傲慢就是屬於這一類弱點。”

“不錯,虛榮的確是個弱點。可是傲慢,只要你果真聰明過人,你就會傲慢得比較有分寸。”

“你有一種傾向,對什麼人都感到厭惡,這就是你的缺陷”

“而你的缺陷呢,”達西笑着回答。“就是故意去誤解別人。”

——摘自一卷十一章

這一章描寫了男女主角就虛榮與傲慢展開大討論,你來我往,脣槍舌劍,沒有過多贅餘的描寫,作者用這一段對白將人物的性格勾勒的十分鮮明,伊麗莎白是內心戲豐富的雙子座,達西是嚴謹驕傲的獅子座,這樣矛盾的性格對比,就是劇情開展的催化劑。書中還有大量兩人間精彩的討論,都能讀出一種客觀又生動的睿智,敏感和驕傲,值得思索。

簡·奧斯汀在我們眼前鋪開一幅18世紀英國鄉村的美麗畫卷,錯落有致的園林,阡陌交通的小路都留下主人公的足跡,在這閒適的生活中,紳士小姐們熱衷於參加舞會,彷彿能看到燕尾服與長裙禮服翩翩起舞的樣子,自然美與人文美在這裏融爲一體。

然而舞會的目的在於讓小姐與紳士聯姻,金錢至上的婚姻觀念也確實耽誤了簡·奧斯汀的一生,在家人的阻撓下,她不得不放棄喜歡的貧窮律師,自己終身未嫁。在電影《成爲簡·奧斯汀》中,垂暮之年的簡與成爲法官的初戀重逢,讓人不由想到一句:假若他日相逢,我將何以賀你?以沉默,以眼淚。簡只是莞爾一笑,那一幕令人動容。

閱讀的魅力在於能在別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內心,不斷反思與成長,伊麗莎白與達西的結合告訴我們,獲得人類一切美好感情的前提是消除傲慢與偏見以及更多的負面人生觀。當然還有更多作者欲說還休的情懷需要隨着時間的流逝而去參悟。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4

有一次到英國旅遊,在一個小城鎮停留,我和朋友們偶然間看見簡奧斯汀的博物館,帶着對作者的憧憬,我們決定進去領略一下她的故居和歷史。而有意思的是它的頂樓是一個喝下午茶的地方,走進去一看這裏的人比樓下博物館的人可多了許多倍,狹小的空間卻坐滿了來品嚐下午茶的人們,這裏的顧客大多是熱愛簡奧斯汀的文字。女服務員們穿的非常“古代”,她們穿着帶有簡奧斯汀時代的女僕裝,對我們說讓我們等一會兒。本來繁複的旅遊計劃,因爲看見這個溫馨的古代式下午茶而讓我們放棄了所有的計劃,決定在這裏享受明媚的午後時光。過了一小會兒,我們坐在白色的桌子旁,點了豐富的三層套餐。在等待食物期間,我看見這裏每一個桌子旁都有一幅畫和一本書的主題,非常契合這裏的氛圍和裝修風格,似乎回到了那個十八世紀末的夏天。

我一直非常喜歡簡奧斯汀的文字,時不時的會反覆讀她的小說,我幻想着裏面的女主角坐在這裏與她的家人和好友們閒話家常,同享輕鬆愜意的時刻,那一定是一幅非常美好的畫面。這裏的餐具非常講究,茶具、茶壺、過濾網、三層點心架、餅乾夾、糖罐、奶盅瓶全都晶瑩剔透。在這裏,我們一直呆到晚飯時刻才起身離開,早已記不得吃了什麼,卻一直記得當時的心境,還有溫暖的環境。當天晚上我就捧着在簡奧斯汀故居買的原版《傲慢與偏見》重溫起來。

這是我第一次讀原版的《傲慢與偏見》,一直以爲十八世紀末的英文用詞晦澀難懂,卻欣喜的發現這是一本多麼有趣的小說,簡奧斯汀對文字所傾注的情感,對生活細緻入微的描述,讓我彷彿走進了那個活潑風趣的田園村莊,與紳士共舞,與友人騎射。

其實,“一曲關於愛情、財產和婚姻的詠歎調”這句話是我在學校圖書館推薦書目的介紹上看到的,在此借用作爲題目。

《傲慢與偏見》的作者簡·奧斯汀是英國著名女性小說家,出生在英國漢普郡斯蒂文頓鎮的一個牧師家庭,從小過着祥和、小康的鄉居生活。她從未進過正規學校,但對生活具有敏感的觀察力的她卻寫出6部小說,被譽爲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傲慢與偏見》寫的是班奈特一家五個女兒的故事。班奈特太太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把五個女兒都體面的嫁出去。大女兒簡美麗善良,但性格內向,與新搬來的鄰居賓利先生相戀,卻不敢表達自己感情,差點讓她錯失了一段好姻緣。二女兒伊麗莎白聰明、有教養,但對賓利先生的好朋友達西先生有偏見,認爲他很傲慢。三女兒瑪麗古板木訥,沉迷於閱讀陳腐的書籍。四女兒吉蒂和小女兒莉迪亞性格外向豪放,不懂禮儀。

全書描寫了四段婚姻:伊麗莎白的好朋友夏洛蒂爲了財產,爲了以後能有優渥安定的生活,不成爲家人的負擔,嫁給了伊麗莎白的表兄科林斯先生。沒有任何感情的婚姻,使夫婦兩人過着貌合神離的生活。班奈特家的小女兒莉迪亞只爲一時的`頭腦發熱,相信愛情,就跟無所事事、不務正業的騙子威克爾先生私奔,讓家族蒙羞。後來,在達西先生的資助下,威克爾先生還是娶了莉迪亞,但婚後兩人還是過着無所事事的生活。至於男女主角,本來,伊麗莎白對達西先生存在着偏見,而達西先生則對鄉村裏的人表現傲慢。但經過一系列的事情後,兩個人終於互相瞭解,締結美好的姻緣。而姐姐簡與賓利先生在經歷了一連串風波後,算是好事多磨,大團圓結局。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曾經說簡·奧斯汀的小說缺乏激情。的確,《傲慢與偏見》沒有寫什麼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它描寫的只是鄉村裏幾戶鄉紳家庭的故事。但卻能從這幾戶人家的平淡生活中反映出那個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對愛情、財產和婚姻的不同看法。

不可否認,簡奧斯汀筆下的女人無疑都是豐滿的,她們有的熱情,有的保守,有的自私,有的良善,她將女人的千百種面貌反應出來,在那個相對守舊的年代,卻又遙相呼應現代的繁華鬧市。很多電影、電視劇都將《傲慢與偏見》翻拍成現代版的“達西與伊麗莎白”,因爲這樣的愛情同樣生活在我們周圍,這樣的人物也好似我們的朋友一般親切,簡奧斯汀讓這些幾百年前的人物紮根於我們心中。

很多讀者在讀到達西和伊麗莎白的愛情故事時,都是很憧憬的,輾轉、浪漫、激情無疑讓許多年輕讀者對愛情充滿了嚮往。伊麗莎白的果敢、聰明、善良,對規矩的不妥協,對財富的蔑視,都成爲了簡奧斯汀筆下女主人公最美麗的瞬間:溫柔堅定,聰明豁達,即便是承受終身寂寞的代價亦從未妥協。她透徹的瞭解一切失望和瑕疵,卻寬容的理解了它們,她是那麼值得珍惜的好姑娘,就像簡奧斯丁;而夏洛蒂,涼薄清醒,果斷的把握時機,選擇一場不需要愛情的婚姻;那麼簡,柔弱善良,被動矜持,眼睜睜的看愛情消失也沒有挽留的勇氣。還有許多女性在簡奧斯汀筆下流淌,她們都是那麼的活潑生動,呼之欲出。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英國鄉村生活是多麼的恣意,卻又小心謹慎,簡奧斯汀完整地還原了那個時代英國中產階級的生活,卻又理想化的給愛情上足了砝碼。

簡奧斯汀的女生依然活在我們周圍,從她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女性的可愛動人,以及田園鄉村背景下僞善刻薄與浪漫情懷的和諧共存。

《傲慢與偏見》,一段曲折但結局美滿的愛情,衝斥着每個觀衆的心靈。相信愛情的力量能指引人改正自我,也相信拒絕不了成長的我們會漸漸改變,不斷地擴寬我們狹隘的心房,成爲一個穩重成熟的人。對於如今思想開放的我們,這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我確實應該努力去挖掘自己,在表現更真實的自己的同時,也要梳理好自己的頭腦,不要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見之下,嘗試思考事實的真相。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5

《傲慢與偏見》讀完了,伊麗莎白與達西完美結合了,這是一種完美的結局。

《傲慢與偏見》反映了作者簡·奧斯丁的婚姻觀,完全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婚姻,是不幸的。就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樣。夏洛特本是個聰明的女子,只因家裏沒有財產,人長得又不漂亮,到了二十七歲還是個“老姑娘”。她之所以答應嫁給愚笨的柯林斯,只是爲了自己能有個“歸宿”,有個確保她不挨餓受凍的“保險箱”,婚後嘗不到任何天倫之樂,她倒也“無所謂”。純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慾的基礎上的婚姻也是不幸的。就像莉迪亞和威克姆那樣。莉迪亞是個輕狂的女子,因爲貪婪美貌和感情衝動的緣故,跟着威克姆私奔,後經達西搭救,兩人才苟合成親,但婚後不久即“清淡愛弛”,男的去城裏尋歡作樂,女的躲到姐姐家裏尋求慰藉。只有綜合考慮經濟、相貌、愛情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建立美滿、和諧的婚姻。就像簡與賓利、伊麗莎白與達西一樣,他們注重麗質美德,因而結婚以後,儘管在門第上還存在一定差異,卻能情誼融洽、恩愛彌篤。尤其是伊麗莎白,她對達西先拒絕後接受,這充分說明:“沒有愛情可千萬不能結婚”。

其次,作者認爲,戀愛婚姻既然是關係到終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嚴肅謹慎,切不可讓表面現象矇住眼睛。伊麗莎白因爲受到達西的怠慢,便對他產生了偏見,而當“風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獻殷勤時,她便對他萌發了好感,直至聽信他的無恥讕言,進一步加深她對達西的偏見的憎惡。事實證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見又比無知更可怕。

另外,作者還向我們表明,戀愛婚姻不僅是個人問題,而且也是社會問題。莉迪亞的私奔引起了全家人乃至所有親友的驚恐,因爲大家明白,這件醜事假若釀成醜聞,不但會害的莉迪亞身敗名裂,還會連累親友們,特別是她的幾個姐姐,將因此而難找到體面的歸宿。後來,多虧達西搭救,莉迪亞纔沒有“一失足成千古恨”。與此相反,伊麗莎白和簡圓滿出嫁之後,自然給另外兩個妹妹帶來了希望和機會。這就告訴我們:人們考慮婚姻大事,不能光顧自己,還要對親友負責,對社會負責。

作者的這個觀點,同樣也適用於我們現代人的婚姻觀點,婚姻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同時,婚姻又要兼顧考慮相貌、愛情等因素,尤其是不能缺少愛情。

達西與伊麗莎白的結合並非一帆風順。達西的第一次求婚理念與他長期成長的環境中形成的理念息息相關,他覺得他向伊麗莎白求婚是屈身,卻不知道,這大大貶低了愛情,在愛情中,兩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伊麗莎白徑直維護了自己的自尊,她坦然說出了自己的意見,道出了對他的各種不滿。因爲她的坦率,因爲她的無所顧忌,這讓達西認識到了自己形態上的缺陷——傲慢。傲慢,是所有人忍受不了的,不是大多數人,它使別人對你沒有一種客觀的評價,反而會貶低你的形象。因此,達西改變了,他變的彬彬有禮。他的改變,贏得了伊麗莎白的認可。

伊麗莎白是個獨自自主的女性,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少女引以爲榮、期待的愛情中,她都保持完整的自身。她對威克姆萌發了好感,但是並沒有像莉迪亞那樣趕鴨子上架,她始終都表現的從容,直至那個人是在忍受不住,“紅杏出牆”。她猜想因爲自己家裏的事,因爲家人的粗俗,達西對她的心意會改變,她想的是:“他要是想要捨棄我,只是對我感到惋惜,那我馬上連惋惜也不去惋惜他”,她沒有像簡那樣整天處於悲傷,她在什麼時候都是這樣瀟灑自如。她始終獨立自主,這樣的她不會依附於別人,不會因爲別人的想法而痛苦,不會因爲……她就是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見……她始終活的瀟灑自如,不拘泥於任何東西。因爲不強求,她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幸福。

作者的諷刺藝術,不僅表現在某些人物的喜劇性格上,也不僅表現在衆多情節的喜劇性處理上,而且還融匯在整個故事的反諷構思中,讓現實對人們的主觀臆想進行諷刺。男主角達西最初斷定,貝內特家有那麼多不利因素,幾個女兒能難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後來恰恰是他娶了伊麗莎白。而伊麗莎白呢,她曾發誓絕不嫁給達西,可最後還是由她做了達西夫人。在看看不可一世的凱瑟琳·德布爾夫人,爲了阻止伊麗莎白與她外甥達西攀親,她不辭勞苦,親自出馬,先是跑來威嚇伊麗莎白,繼而跑去訓誡達西,殊不知正是她這次奔走爲兩個默默相戀的青年通了信息,促成了他們的美滿結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這幾位“智者”收到現實嘲笑的同時,書中那位可笑的“愚人”貝內特太太,最後卻被證明是最正確的。她認爲:“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種荒謬與“真理”的滑稽轉化,儘管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是非觀念,但卻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思考。

對話,是文學創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奧斯丁在創造人物對話時,一方面注意運用對話來刻畫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於利用說話人、聽話人、讀者在動機和理解上的差異,製造多層次語調,致使她的對話具有既鮮明生動、富有個性,又含義豐富、耐人尋味兩大特色。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6

不知爲何,“純情小說”之類的東西已經不能勾起我絲毫的興趣,也許我會在某個花好月圓之夜,觸景生情而衝動地去翻開一本“純情小說”的第一頁,然而,我很難保證我會讀到第三頁。何爲“純情小說”?在個人看來,就是那些爲寫愛情而寫愛情的矯情之作,通篇下來,只是看到男女主人公盡做些無聊至極之事,而這些情節又常常讓人發笑,笑過後只是會讓人斷定作者和主人公們一樣低智商、低趣味。所以,懷着對愛情的美好憧憬,我會在一大堆小說中留意着描寫愛情故事的小說,但有懷着它不要讓我失望的強烈希冀。畢竟,我一向相信愛情,超過婚姻的相信。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的作品,當我還是17歲時我就大概瞭解了它,而僅僅限於瞭解,這就是說我只知道它是描寫愛情的。想想看,現在我20歲了,直到昨天我才把這部作品看完,不過我也難以斷定我從此就讀懂了它,和它交上了朋友。這樣說來,我仰慕它確實有這麼長的時間了。

好比一個景點,入口處能引人入勝的話,那確實能給遊客帶來無限的遐想和憧憬。“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樣的單身漢,每逢新搬到一個地方,四鄰八舍雖然完全不瞭解他的性情如何,見解如何,可是,既然這樣的一條真理早已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們總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個女兒理所應得的一筆財產。”就這樣開了個頭,一個有着五個單身女兒的家族是如何將女兒們嫁出去的故事就接連着展開了。諷刺而幽默的筆觸,營造了整篇的輕鬆氛圍,我想挺適合在這個鳥叫蟬鳴的暑假裏來消遣時光,更何況再過幾天就是七夕了呢!

就愛情主題來說,女主人公伊麗莎小姐和男主人公達西先生的結合是比較富有故事性的,“首因效應”(人們交往時往往第一印象會給人帶來先入爲主的效果)使伊麗莎小姐認爲達西先生是個自高自大、傲慢無禮的傢伙,而這個評價就當時舞會上達西先生的表現來說,也並沒有冤枉他。“她還可以,但還沒有漂亮到打動我的心,眼前我可沒有興趣去擡舉那些受到別人冷眼看待的小姐。”換做是任何一個單身小姐,聽到一個陌生男人這樣含沙射影般地評價,都會生厭,何況伊麗莎小姐是個有着明亮眼睛的聰明善良而聰明的女人。自此,“傲慢”便成爲達西先生的代名詞,當然,至少在伊麗莎小姐前期的心中是這樣認爲的。而這個標籤是否就是合情合理的呢?當然,隨着故事的發展,“偏見”也越發冒頭了,當伊麗莎小姐拜訪了達西先生的莊園起,她就意識到自己對達西先生確實缺乏公正了。可以說,是“偏見”的消解促成了他們的幸福。伊麗莎小姐存在偏見,而達西先生又何嘗沒有偏見呢?他看不慣她父母親的行爲舉止,也看不上她家的地位和財勢,尤其是她家還有幾個窮親戚,而除了她和她姐姐吉英外,她的三個妹妹他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滿意。於是,他就越發傲慢了,更做出了妨礙她姐姐吉英和彬格萊先生的愛情的事情。

就社會性來說,小說的諷刺之劍透過幾對眷侶的終成擊中了社會的某些風尚和流弊,而這也正增加了小說的社會意義,不至於與我先前所說的“純情小說”同流。雖說伊麗莎小姐和達西先生的愛情婚姻是以美滿幸福結束,但他們在交往過程中的.傲慢和偏見的形成正反應出社會的一些問題。當班納特太太一心一意只爲財產地位着想而不顧女兒們的真正幸福時的醜態,在讓人捧腹之餘,又生髮出許多心酸。當婚姻成爲攀附權貴的階梯時,愛情的影子在哪裏?柯斯牧師和盧卡斯小姐的婚姻,想想就不可思議,他們兩個都是“聰明人”,在婚姻的路上考慮得“面面俱到”,結果就幹成瞭如此蠢事。如果說他們倆是有思想有見地的成年人,那韋翰先生和莉迪雅小姐的婚姻簡直就是一場騙局、一場尋歡作樂的遊戲。

小說在人物塑造方面採取的是單性描寫,並不是多重矛盾性格的複雜描寫,“一就永遠是一”.吉英小姐單純善良,一個賢良淑德形象,永遠不會認爲想到某人某事的陰暗面;伊麗莎白聰明活潑又獨立,一個智慧女人形象,永遠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則;曼麗雖說描寫不多,但其學術才女的形象躍然紙上,一切都是從書上得來的東西來解釋生活;吉蒂和莉迪雅小姐是未成年,自有一種幼稚的瘋狂女生特質。這五個女兒的形象如此,而其他人也是描寫得極爲成功的,雖然免不了有種單調的感覺,甚至於就整個故事情節來說,也比較直接,沒有九曲迴腸的曲折美,但這也或許就是奧斯汀本小說的特色吧。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7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她的作品以那個時代中平乏瑣碎的事爲題材,一反當時流行的女性感傷小說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

簡奧斯丁一生共出版六部作品,都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司各特說過“奧斯丁的作品不是向讀者繪聲繪色地描繪一個假想的世界,而是真實,生動地再現讀者身邊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奧斯丁的作品很好地展現了真實生活中醜美善惡。

這本書主要着墨於伊麗莎白與達西之間的愛情故事。“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這正是倆人剛相識的模樣。活潑開朗的伊麗莎白因達西的傲慢對他產生了偏見,但達西卻喜歡上了伊麗莎白的聰慧,墜入愛河。而伊麗莎白因偏見認爲達西可惡極了,在面對達西第一次“傲慢”的求婚時伊麗莎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在伊麗莎白讀了達西的信後,解了事情真相,終是消除了對他的偏見。“連年怨闊別,一朝喜相逢”用以概括二人的相愛經歷再合適不過。當二人再相遇的時候伊麗莎白已經愛上了他,性格截然相反的兩人終因爲愛走到一起。在故事最後的最後伊麗莎白問達西怎樣愛上她時,達西說“我也說不準究竟是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看見了你什麼樣的風姿,聽到了你什麼樣的'談吐,便是使得我開始愛上了你。那是在好久以前的事。等我發覺我自己開始愛上你的時候,我已是走了一半路了”。達西的話打動了伊麗莎白,同樣,也打動了我。“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這樣的詩句用來形容他倆相愛的感覺可以說是非常恰當的了。

《傲慢與偏見》一書中,不論是達西和伊麗莎白這類爲人讚揚的人物,還是像柯林斯和威克姆這類被人所貶低的人物,無一不被刻畫的非常的真實。作者採用了對比的寫法,讓我們看到各式各樣的婚姻類型。伊麗莎白是因爲了解真相後真心喜歡上了達西,並不是因爲達西的富裕;而夏洛特和柯林斯結婚的基礎則完完全全建立在金錢與現實上。二者的婚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與對比,在這個充滿物質的社會中,很多人的婚姻都會以經濟爲基礎,這樣的婚姻是不會幸福的。愛情,就是相知相愛,相守相伴。也許不會轟轟烈烈,但愛的真實,愛的徹底。就像達西與伊麗莎白間的愛情並不是順風順水的。

除了對比以外,作者還以細緻的心理描寫來展現人物形象,並通過幽默諷刺的語言,更加豐滿了這些人物的性格。本書最值得讚賞的就是作者運用的反諷的手法,本書開卷第一句話便是“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而在我們閱讀的過程中完全可以推翻這個“真理”。真正的真理不是有錢的單身漢需要娶太太,而是沒錢的單身小姐需要有錢的單身漢。作者無一不在諷刺着資本主義的婚姻的可笑。

簡·奧斯汀通過《傲慢與偏見》這本小說完美地表達了她的婚姻觀,即在財產的基礎上結婚是錯誤的,但結婚不考慮財產也是愚蠢的。在本書中,夏洛特就是爲了金錢結婚的典例,她過着沒有愛情的婚姻生活;莉迪亞就是結婚不考慮財產的典例,嫁給了一個空有外表的騙子。所以我們在追求愛情的路上,不能因爲金錢、外表或其他原因而草草決定。

由伊麗莎白與達西起初相遇時的誤會我們不難看出,傲慢與偏見往往成爲人們交流的障礙。“如果你果真聰明的過人,那麼你傲慢的就會有分寸”沒有分寸的傲慢,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表現,更是幼稚和自負的可憐。適當的傲慢是驕傲,而過度的傲慢則成了虛榮。因此,我們要學會放下傲慢與偏見,平等待人,多爲他人着想。人生路漫漫,遇見即是緣分。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小摩擦,我們更應多方位思考,不能因爲個人的偏見影響了本該有的判斷。

再說說本書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她有強烈的自尊和一定的反抗男權精神。在面對自己的表哥柯林斯的求婚時,即使是在金錢的誘惑下,她也不爲所動。而達西第一次表白時,那傲慢的態度激起了伊麗莎白強烈的自尊心,憤怒地拒絕了他。從伊麗莎白這兩次拒絕中可以看出她極具獨立人格,追求自己想要的的愛情。不單單只是婚姻,對於我們來說,也都應該勇於追求自己內心所屬的事物,不能被金錢名利等所誘惑。

你是你,我是我,我們兩個人是不同的兩個個體,我們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個時刻,也尊重每一份冷暖自知的獨立狀態。這是我認爲愛情和婚姻最好的模樣。

“人生而平等,我必須,我也可以平等地追求愛。”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8

這本小說在我看來是一本關於婚姻愛情的寶典。小說成功塑造了貝內特家的五位小姐還有鄰居家小姐的形象。作者對大女兒簡、二女兒伊麗莎白、五姑娘迪莉婭和鄰居夏洛蒂這四個人的婚姻有了細緻的精彩的描寫。通過他們的戀愛婚姻故事,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啓迪。

第一,把金錢、名利、外貌當做是結婚最爲重要的標準是不明智的、十分錯誤的。沒有真情實感作爲基礎的婚姻會對以後的婚姻生活造成極大的困擾。比如說威克姆他的婚姻觀戀愛觀完全是錯誤的,他這個人就是放浪形骸,視婚姻愛情爲兒戲。在喬治安娜十五歲時就試圖誘拐她私奔,以謀求喬治安娜的鉅額遺產,幸好沒有誘拐成功免了一場悲劇。後來威克姆遇見伊麗莎白時和她也相談甚歡,但又因爲有另一位小姐繼承了更爲豐富的遺產而對那位小姐趨之若鶩,對伊麗莎白十分冷淡。再到後來威克姆和迪莉婭私奔、並決定和迪莉婭結婚是因爲達西先生承諾給了不少的好處。我們可以看出威克姆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以利益爲主。我們可以料想兩人的婚姻生活將會是十分不幸的。事實也的確如此,威克姆沒有固定工作,兩人的生活還揮霍無度難以爲繼。不由感嘆:婚姻是神聖的,不可視爲兒戲啊。除了威克姆的不幸婚姻生活,還有班內特先生的婚姻生活也是十分不如意的。簡奧斯汀曾用寥寥數筆就勾勒出當年的貝內特先生的戀愛和婚姻歷程。貝內特先生當年決定和貝內特太太結婚就是看中的她的美貌,而完全忽視了兩個人的性格差距,導致兩人的生活毫無幸福可言,一般都是躲着他聒噪的太太。所以說把金錢名利美貌作爲結婚的標準是十分荒謬的,而且對下一代的培養也會有惡劣的影響。

第二,完全不考慮金錢和未來生活的.物質基礎的婚姻是愚蠢的,難以爲繼的。偉大作家的作品中塑造的小人物也是十分鮮活有趣,能夠表達作者思想的,比如說夏洛蒂。夏洛蒂是主角伊麗莎白的好朋友,但她沒有伊麗莎白的美貌、也沒有伊麗莎白的機智幽默,而且她已經歲數不小了。她是家裏的老大,如果一直不出嫁,會被鄰居議論而且會影響下面妹妹出來交際。所以她的婚姻選擇了柯林斯。柯林斯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一個毫無幽默只會吹噓卻有着不錯職業和較爲豐厚的家產的男人。有人會爲夏洛蒂感到悲哀,可是我們設身處地的爲夏洛蒂考慮,考慮她的家庭、考慮她的性格,她要的只是一份依靠、一份屬於她自己的生活,不需要爲吃穿發愁,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們會覺得這已經是對於她來說最好的選擇。

第三,能把感情和金錢結合在一起的婚姻是完美的,但也是最難遇見的,需要雙方的努力,彼此信任。小說中完美的愛情婚姻是伊麗莎白和達西這對戀人。伊麗莎白和達西的戀愛歷程也是一波三折,全文看下來,我覺得達西一點都不傲慢,他只是不太會表達自己,和人有疏離感。所以在一開始,伊麗莎白並不瞭解達西、且聽信了威克姆對達西的污衊,覺得達西爲人傲慢刻薄。所以對達西有很強的偏見。不過在達西給伊麗莎白那份長信中,伊麗莎白對達西的誤解完全揭開。從此兩個人的心意是完全一致的,只差最後完全說出來。達西先生盡力幫助貝內特家發生的突然事件———迪莉婭私奔。伊麗莎白也克服了來自達西親人的威脅。兩個人經歷波折最終走在一起,既有愛情又有面包。

第四,感情面前不能過於含蓄,要表達自己的真是想法,彼此真誠。簡和賓利雖然最後修成正果,可他們之間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主要原因是簡對所有人親切、不擅長表達愛意,所以在賓利達西他們看來,簡併沒有多麼喜愛賓利。除此之外,賓利聽從了來自朋友達西和妹妹的建議,簡併不喜歡他,所以離開了簡。這對兩人來說都是煎熬,因爲他們在心裏是十分喜愛彼此的。過分含蓄的兩個人,爲自己的婚姻造成了不少波折。所以正應了那句話,愛要大聲說出來。人被賦予了語言能力,就是用來傳達愛意的。伊麗莎白感嘆簡和賓利的愛情時曾說道:“爲了一個人而怠慢大家,這難道不是愛情的真諦所在?”所以我覺得愛情可能就是這樣,ta在你心中就是獨一無二,高於一切。所以愛一個人就應該讓他知道他在你心中具有獨特的、高於一切的位置。

第五,對於父母來說,無論彼此的感情生活多麼不順,對於兒女們的婚姻都要加以指導,不能任其發展自暴自棄。比如貝內特先生由於對貝內特太太的反感,所以除了乖巧的簡和機智的伊麗莎白,剩下的女兒他都不加以重視,任其發展。他甚至寄希望於迪莉婭能在外面丟人後能自我悔過,完全沒有做到一個父親該做的。於是結果就是迪莉婭風流成性,和威克姆私奔。敗壞了家族名譽,甚至差點影響了姐姐們的婚姻。最後貝內特先生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觀念,不過爲時已晚。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9

1775年,中國農曆甲午年和乙末年,乾隆四十年。同年一月,法國物理學家安培出生,四月十九日,萊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十一月一日,老牌殖民帝國葡萄牙遭遇毀滅性的特大海嘯,而工業革命的號角卻已在大不列顛島上久久迴盪。沈從文說,天地自有天地的宏大手筆,一撇一捺都讓萬方戰慄。這是中國的封建王朝走向衰敗前最鼎盛的狂歡,是科學與封建的碰撞,是革命與壓迫的血戰,是野蠻與文明遼闊而深遠的相遇。似乎在歷史的扭曲混戰中,總能孕育出文學的種子,在這樣的萬方戰慄下,十二月十六日,一個女嬰嘹亮的啼哭在英國斯蒂文頓鄉一教區牧師的家中響起,後來的人們知道,她叫簡·奧斯汀,她所帶來的微小的火花,是女性敢於展示才華的勇氣,是人們對愛情與自由的嚮往,是英國文學重新迴歸真實與細膩的轉折。

關於她的故事我們早已熟知,家庭與現實的無奈分開了一對戀人,簡奧斯汀終生未嫁,將所有的感情投入了文學創作,《傲慢與偏見》就在那樣的境況下誕生了。文中以達西與伊麗莎白的愛情故事爲主線,描繪了班納特先生家五個女兒的婚姻與愛情。更反映了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保守封閉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與世態人情。文中的達西與伊麗莎白兩人因爲種種誤會而產生了對於彼此的傲慢與偏見,但在隨後的.日漸交往中,兩人發覺了彼此的心意,也漸漸解除了期間誤會,最終使兩人走到了一起。

這似乎是一個簡單到有些單調的故事,但這無疑是一部時代的作品,奧斯汀筆下的伊麗莎白對於愛情的渴望以及與達西圓滿浪漫的婚姻似乎讓整篇文章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情調,可正如文章開頭由作者寫下進而真的被全世界所知的那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一樣,奧斯汀以及她筆下的伊麗莎白從一開始就明白現實的殘酷,伊麗莎白看着摯友爲了體面的婚姻與財富而放棄追求愛情時,她甚至無法反駁,因爲她自己也明白“對於受過良好教育卻沒有多少財產的青年女子來說,嫁人是唯一體面的出路。”她看着鄉紳與淑女們度量着彼此的財富家庭,奧斯汀藉由伊麗莎白的眼睛將這背後的故事寫的入木三分,沒有什麼比婚姻更能反映人性了,《傲慢與偏見》寫就的不止鄉村愛情故事,而是以小見大,在時代的洪流下,落實在每個人身上,是生活,更是人性。

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們選擇了愛與自由,她們渴望愛情,平等的愛情,自由的愛情,是那個年代女性自我意識的漸漸覺醒的先行者,是那個年代屬於女性的吶喊,奧斯汀生於那個覺醒的年代,轉折的年代,而她所留下的,更有着發人深省的轉折與啓蒙意義,她的文字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爲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了準備。她用文字養活着自身,也告訴後世追求婚姻與愛情的人們,生活沒有那麼簡單,因爲傲慢與偏見纔是人的本性,人只有與之抗爭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像達西與伊麗莎白,經典文學從不怕給你看見世界的黑暗,但也從未讓你放棄希望。

我們也同樣想到,在時代的大背景下,逆流而進的她們難道真的沒有一絲的猶疑嗎,我們誰也不知道答案,但我們也看到了她們的選擇,這也許正是她們能夠爲我們所銘記的原因吧,一片樹林裏分出兩條路,她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一生的道路,她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再也難以返回,她們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如此氣魄與勇氣,簡奧斯汀擔得起後人的銘記,《傲慢與偏見》也夠得上嚴肅文學的殿堂。

《傲慢與偏見》被人們認爲最大的成就是細微之處見真章,通過細緻的描寫而反映出一定的社會背景與戲劇效果,但同樣也因此被人詬病。

“奧斯汀的視角過於狹隘。”——英國作家夏洛特·勃朗蒂評。

“一個圖書館只要沒有奧斯汀的書就是好圖書館。”——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評。

當然一個健康的時代不能只有一種聲音,但我也曾一度思考這些批判,後來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看到“每當你覺得想要批評什麼人的時候,你要記着,不是所有人都具有你所稟有的條件。”夏洛特勃朗蒂生活的時代較晚,本人也擁有較高的學歷,馬克吐溫更是看過世間繁華,他們對於文學本身的批評無可指摘,但簡奧斯汀終生生活於鄉村,擁有本就不大的交際圈,她所做的僅僅是發揮自己的才華記下她所看到的所想表達的一切,當然我們也看到,她做的很好。魯迅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簡奧斯汀是先行者,在那個風雲千檣的年代,她站在森林之中,走出了一條路,或許不是十分完美,但讓後來的人們不再彷徨。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10

從女性的角度來說,可能同性相斥的原理,我從故事的一開頭就用一種嫉妒的眼光審視這位女主角——伊麗莎白,她有一種固執的偏執,她用自己自以爲是的偏見看待男主角的爲人處事的方式,與此同時,男主人公因爲從小所受的教育的緣故,對待所有人及物的那種傲慢的態度,於是故事的一開始,作者就點明瞭故事的主題——傲慢與偏見。

班納特太太確實是位讓人討厭的勢力分子,只是出於愛女兒的心態,我卻願意去原諒這位母親。而班納特先生,作爲整個家庭的支柱,他既然對於他的現實生活充滿了不滿,對他女兒們的那種愚蠢也充滿了反感,只是他的解決方式是把自己關在書房,而讓外面的世界繼續喧譁,這種消極的處事原則,這種掩耳盜鈴的方法,與母親相比,我實在還是願意傾向去喜愛那位囉嗦、勢力的班納特太太。

吉英——班納特家族中的大女兒,最溫柔、漂亮,當然性格有些軟弱,她總願意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解釋所遭遇的一切事情,似乎她是完美無缺的,只是對於愛情的軟弱,讓她看起來有些瑕疵。我更願意喜歡那個雖然魯莽偏執的伊麗莎白勇往直前的個性。“我們往往會因爲我們自己的虛榮心,而給弄迷了心竅。女人們往往會把愛情這種東西幻想得太不切合實際。”吉英對於人性更多的抱着一種更爲寬容並且包容的態度,她更願意把事事看的幸福,並且真誠的對所有事情進行祝福,相對於女主人公,我不免要說,伊麗莎白有些刻薄了。

伊麗莎白:“是的;最小的一個才十六歲。或許她還太小,不適宜多交朋友。不過,太太,要是因爲姐姐們無法早嫁,或是不想早嫁,做妹妹的就不能有社交和娛樂,那實在太苦了她們。最小的和最大的同樣有消受青春的權利。怎麼能爲了這樣的原由,就叫她們死守在家裏!我以爲那樣做就不可能促進姐妹之間的情感,也不可能養成溫柔的性格。”她是位極有見解的姑娘,她對於一切似乎都能應付自如。但是同時,她對於男主人公的第一次求婚,抱着一種虛榮的、越過理性的方式去理解,雖然她憎恨他那高高在上的態度,但還是把這場求婚當做虛榮的資本向吉英炫耀。

夏綠蒂,一位27歲的老姑娘,長的容貌不夠出衆,也沒有多少財產,並且被自己的父母親及兄弟嫌棄,對於柯林斯這樣一位牧師,傾注其精力去得到他的垂愛,並且獲得了成功,她把這當作是她人生的重要機遇。的確,權衡利弊來說,柯林斯雖然迂腐的過分,但是對於夏綠蒂來說,他的確是是她跳出原來的環境最有力的跳板。所以在這樁婚姻裏,儘管沒有愛情之類的成分,夏綠蒂還是很好的處理了這樁婚姻,並且使之幸福。

韋博,一位風度翩翩極其瀟灑的美男子,他的所作所爲似乎都不合乎他的表相,甚至他那惡毒的嘴巴在誣陷達西先生時,也使他的形象顯得那麼高高在上。他的那種及其鎮定的虛僞態度,倒是讓人望塵莫及。縱觀我們周圍,似乎這類型的人物也是不在少數。甚至是伊麗莎白那種聰明的女性開始都被他的外表所迷惑而對達西產生了深深地怨恨。這不禁使我產生疑問,看來外表確實是相當的重要的。傳播學的一種理論說到,我們對人的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決定着我們以後與之的相處方式及態度。

而男主人公——達西,這是位極爲自尊到有些自傲的青年,他有良好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他極爲的看重女性的才華和人品,但是在他的思想裏,他還是受到了階級思想的影響。在他朋友的那場愛情中,他自以爲的因爲“條件不夠”的原因,而拆散了一對戀人。而在他第一次想伊麗莎白的表白中,讓我們看看他都說了什麼:“他說得很動聽,除了傾訴愛情以外,又把其他種種感想也源源本本說出來了。他一方面千言萬語地表示深情密意,但是另一方面卻又說了許許多多傲慢無禮的話。他覺得她出身低微,覺得自己是遷就她,而且家庭方面的種種障礙,往往會使他的見解和他的心願不能相容並存……”。

或許愛情真有讓人急速轉變的魅力。在彭伯裏的相遇,達西改變了以往的傲慢姿態,及其謙遜的對待她的親人,甚至介紹自己的妹妹給伊麗莎白認識,可謂照顧的及其周到。並且從達西先生的.管家那裏得知,她的小主人從小就是爲體恤窮人,極有風度的人,而因爲愛情的突然來襲,女主人公似乎一下子就理解了男主人公,這種轉變或許來的太突兀了些。從傲慢到謙遜,我想只能認爲是愛情的力量吧。他放棄他尊貴的自尊,幫助女主人公那不爭氣的妹妹保全名聲,既出了力又出了錢,簡直就是一個救世主的形象。

當故事情節發展到吉英終於與有情人鍾情眷屬的時候,達西卻又恢復了他以前的神態,或許這與環境有關,他的確真的不喜歡伊麗莎白的家人,她那勢力的母親,輕浮的妹妹們。兩個人此時心理或許都在試探,到底是衝破束縛結合還是就此斬斷情絲,這時一個推波助瀾的力量來了——咖苔琳夫人,她的一番搶白反而使得伊麗莎白敢於勇敢的面對自己的愛情,正是應了一句話,沒有阻隔的愛情平凡無奇,所以來去匆匆。故事的結局寫的有些匆忙,似乎是一筆帶過的感覺,有些像現代的偶像劇或者童話劇,“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無論如何,是個喜劇收場。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11

《傲慢與偏見》是一直想讀的一本書,由於自己總是不能安穩下來,所以直拖到現在,這本書主要講述了男女主人公,由互相的偏見到誤會解除,最後到二人戀愛。故事的描述也像是王子與灰姑娘的愛情故事。讀起來津津有味。

班納特家有5個女兒均未出嫁,而班納特太太是一個神經質虛榮心十足的女人,將每個女兒嫁出去是她這一生唯一的大事卻從不費心管教女兒的舉止,也從來不曾讓女兒接受教育,而班納特先生是個顧家的老紳士,卻放任妻子和女兒的不得體行爲,寧願躲進圖書室尋求平靜。簡·班納特是班納特家的大女兒,容貌美麗、性情溫柔、沉靜;伊莉沙白·班納特是班納特家的二女兒,個性活潑大方、聰慧與美貌並俱;三女兒瑪麗容貌不若其它姊妹出色,因此便在品德及知識上用功,但也造成她的自大態度;排行第四的凱蒂個性浮華,與小妹麗迪雅最熱忠跳舞,舉止常失禮而不自知;小女兒愛慕虛榮、注重享樂、跳舞和與軍官鬥鬧取樂是她生活的唯一目的。有一天他們家附近的搬來了一個有錢的單身男子彬格萊·查爾斯,他是一個個性溫和、做人真誠不拘泥小節的富家青年,在一個宴會彬格萊卻戀上了班納特家的大女兒簡,與簡·班納特相互愛慕;而彬格萊的好朋友達西·費茨威廉個性拘謹嚴肅,不善言詞常給人自大傲慢的印象,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班納特家的二女兒伊莉沙白,但是因爲班納特一家本身並不是得體的家族令這兩段戀情受到障礙,伊莉沙白一開始就對傲慢的達西存有偏見,兩人的感情變化引起了故事的發展,主要就是描述他們這段關係的轉變過程。

書中的時代背景會造就許多不同的愛情觀:"彬格萊先生儀表堂堂,大有紳士風度,而且和顏悅色,沒有拘泥做作的氣習。但是達西卻立刻引起全場的注意,因爲大家都紛紛傳說他每年有一萬磅的收入。男賓們都稱讚他的一表人才,女賓們都說他比彬格萊先生漂亮得多。"人們就是以財富來衡量一個人的。在達西與伊莉沙白的年代是趨於保守的,也會有貴族與平民的上的障礙;相較於現代這樣的情形就會比較少發生。在我看法裏我認爲愛情是很美好的,兩顆心的距離並不一定會因爲形體的接近或分開而有所改變,青春和愛情,都是天底下最容易消逝的東西;一個女人在一生中能夠被一個男人深深愛過,是一種怎樣的幸福呢?或者說,一個女人在一生中錯過一個深深愛她的男人,是一種怎樣的遺憾?傲慢和偏見,就屬於人類弱點中最常見的兩種。而人性又太容易被扭曲、被異化,一不小心,或一旦陷入盲目,失去公正和理智,被感情所操縱,就會出毛病,伊莉沙白和達西也只是一個代表而已。而出身、財產、地位、教養、一旦沾上上流的邊,就容易染上傲慢的毛病,對貧窮、低下、粗俗的人瞧不上眼;而地位低、財產少的人,出於人類的一種自尊心,則以偏見對抗驕傲的優越者,這自然是另一種被扭曲的傲慢。小說人物全然融入其社會現實,依循社會規則,譜出故事情節。由於明白婚姻關係可提供階級提升與經濟改善的機會,財力與社會地位爲決定結婚對象的相關條件。一般人喜歡以貌取人,總是先入爲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再加上騙子韋翰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爲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不可否認,韋翰長着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使得伊麗莎白完全相信了韋翰的花言巧語,可能於伊麗莎白的年紀有很大的關聯,即使她是家中最居理智的女兒,畢竟年輕,對於一個人是好是壞,還只是看淺表的。她非常不希望在別人眼裏看來她是一個無知而虛榮,又沒有教養的女人,可她也只是一個處在那種時代的而不甘於做一個配件的女人而已,她希望的伴侶能在心靈上與之共鳴,對於這個人的品格的要求超過了財富的`要求,這一點是值得讚賞的,畢竟是在有一個愛錢的母親的教育下長大的。不過對於這樣一個母親,她還是感到了自卑,纔會在面對韋翰的謊言時,盲目的相信那個"高高在上"的達西是個卑鄙的人,從而使自己在他面前時的自卑心得到解脫。不過幸運的是伊麗莎白沒有被這些真正的矇住雙眼。

傲慢與偏見,在書中是男女主角愛情上的障礙,但在現實社會中也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的障礙,更是在正確對待自己,對待事物上的絆腳石。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靈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一番事業,無論是知識、教養、還是愛情、事業,都需要同自己心靈的種種淺浮的陷阱或陰影做鬥爭,經過各種誤解和長時間的反覆的認識過程,慢慢由心靈克服各自弱點和毛病,而走向開放、灑脫、自由的必然結果。人和人之間的相處總會有一些小小的摩擦,而這些摩擦,往往就是自己內心中所潛藏的弱點或毛病,要和別人能夠更愉快的生活,就必須先了解到自己的缺點,並磨去他,其次是瞭解別人的內心,最後再互相深入彼此,如此一來,你會發現到社會上每一件人、事、物都是如此美好、光明,更進一步激發出你內心深處的感動,發揮出自己的專長去替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世界服務,畢竟我門是萬物之長,如果人們不再用心去關懷身邊的人,不再去付出自己的一臂之力,那麼還有誰要去完成這個任務呢?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將自己原先所存有的毛病給除去,換上一個全新的自我,爲嶄新的未來打拚吧!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12

讀了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讓我知道了原來在遙遠的歐洲不僅有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樣悲壯的愛情,像莎翁那樣的古典哥特式的美,原來也有市井家,迴歸生活的美。簡單,精緻,如同“兩寸牙雕”,卻窺視出了整個社會。

弗蘭克奧康納說:“我認爲簡。奧斯汀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技巧局將一樣,她在文學方面爐火純青,就像莫扎特在音樂方面的完美無缺一樣。”《傲慢與偏見》的語言如同掠過竹林的風,帶給我竹林般的清涼,泉水般的清澈,讓人可以隨時隨地的沉浸其中。那細膩的語言,縝密的思維,爲我拉開了英國田園風光的帷幕,不經意間勾勒出了一個浪漫純美的童話,卻又那麼的貼近生活。

這是一部描寫愛情與婚姻的小說。小說圍繞班奈特太太如何把五個女兒嫁出去的主題展開。書中一共寫了四隊青年男女的結合,作者一一加以比較,批判,愛憎分明的闡述了自己的愛情與婚姻觀。富有傲慢的達西和睿智具有反叛精神的伊麗莎白,溫柔體貼的簡和有權有勢的賓利,以及莉迪亞和威克姆,夏洛蒂與柯林斯。

貝內特夫婦五個女兒待字閨中,沒有子嗣,依照當時的法律,他們死後家產須由遠房內侄柯林斯繼承,因此把五個女兒嫁到有錢人家,成了貝內特太太最大的心願。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整個故事的架構。雖然作者在作品中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真實的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

風波。其實小說中的班奈特太太是當時社會大多數人的縮影,愛情對她們來說是不可靠的奢侈品,她們只看重物質,看重權勢。所以當富有單身的賓利來到內瑟菲爾德莊園,便成了衆人注目的`焦點和談論的話題,以及小說中對軍官們到來,小鎮人民細微的表情和言語的描寫,將當時社會風氣展現的淋漓盡致。

然而作者奧斯汀是一個具有批判精神的女性,於是她塑造了一個追求純粹的愛情,多少有些藐視權貴的伊麗莎白。雖然小說寫於19世紀初葉,但是她所闡述的愛情觀與婚姻觀放在當下中國卻也依舊是那麼熱點的問題。看到社會中充斥着的拜金主義,炫富事件,小三,包(bao)養等心中竟升起一種荒涼,但這也並非真愛的缺失,而是社會問題。我個人認爲這種狂熱的拜金主義是因爲社會制度的不夠完善,本來在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對金的崇拜,對物質的追求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在中國卻顯得有些病態了,因爲在中國沒錢你便無法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在“生存”這把懸於頭頂的大刀壓迫下,拜金現象自然變得嚴重,人間的真善美也在死亡的威脅下大大貶值。而在國外,特別是歐洲,因爲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哪怕你沒錢,你還可以生存,所以在國外對藝術,對學術的追求熱情遠高於中國,同樣在那樣一個安逸的社會裏,愛情觀也讓現代中國青年嚮往。

在我看來婚姻的奠基本來就應該是愛情,如同伊麗莎白所追求的一樣。麪包與玫瑰的選擇,若二者不可得兼,取玫瑰而舍麪包也。這種選擇或許是因爲我還沒有面臨生活的壓力,但是追求愛,追求美的確是發自內心的呼籲。

但這只是個人的做出的選擇罷了,在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基本假設

那便是人的慾望是無限的,而資源是有限的,所以人們總是在不停的面臨選擇,而我只是出於個人偏好更側重精神,願意承受更大的機會成本而已。同樣,有些人更側重於物質,這只是一個選擇,沒有對錯可言。然人畢竟是社會性動物,當大部分人做出了同樣的選擇,那這個選擇便成了一種風氣,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種習俗。之所以將題目設爲“兩寸牙雕”,不僅是因爲《傲慢與偏見》的精巧細緻,更是因爲通過這個“牙雕”窺見了當時的風氣,拋開愛情不談,還有其他的一些感慨。

首先讓我感慨的是當時人們對法律的敬畏和遵守因爲整個故事的構架便是在依據當時法律貝內特夫婦死後財產由遠房內侄繼承這個源動力的作用下進行的,可見當時法治發展的水平。

其次是平等,“傲慢與偏見”這個書名便是在平等的觀念下產生的,達西因爲在交際舞會上不肯與他人跳舞,讓伊麗莎白認爲他十分傲慢,以至於產生了偏見。要認識和結交朋友都必須與他人一同跳舞,隨時更改舞伴,盡興而爲,雖然這個平等具有侷限性,但這些應該便是現在歐洲國家自由,平等,法治等觀念的雛形。這些從兩寸牙雕中觀察出的細末,讓我回眼中國的當下,期待能發現更多的進步雛形。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13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的愛情故事,但圍繞該故事的是另外三個故事,總體上是通過描寫四對戀人的經歷來闡述作者自己的愛情觀。

最差的一對是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和魏肯先生。莉迪亞爲人輕浮,喜歡追求年輕帥氣的軍官,愛慕虛榮,是班納特太太的心肝。在姨母家小住的時候日日與軍官們狂歡,最後竟在魏肯的引誘下與之私奔。魏肯是更復雜的一個人,他是達西先生家裏的管家的兒子。管家去世後,達西的父親答應要好好培育他,並給他留了一個牧師的位置。但魏肯本人好賭,且不務正業,用這個牧師的位置跟達西交換了一筆錢吃喝玩樂去了。在積蓄花光之後,靠人借錢捐了個軍官去做。他處處污衊達西爲人刻薄,給伊麗莎白講很多達西的壞話,造成伊麗莎白最開始很討厭傲慢的達西。

魏肯開始追求的是伊麗莎白,但發現對方沒有多少遺產可繼承時,就改追求富裕卻不美貌的另一位小姐。在另一個地方從軍時,整天和軍官們一起和莉迪亞狂歡,最後由於賭債過高償還不起所以決定潛逃。臨走的時候順帶帶走了莉迪亞,那個小姑娘還天真的以爲能和帥帥的軍官私奔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

後來在達西的努力下,幫魏肯還掉所有的債務後,又給了他一大筆錢,魏肯才答應和莉迪亞正式辦理結婚手續,挽回莉迪亞的名譽。夏洛特和伊麗莎白的表哥柯思林是很現實的一對夫婦,甚至都不知道他們算不算得上是戀人。

柯思林懷着“偉大”的心情決定向班內特的一個女兒求婚,彌補自己得到班內特先生全部遺產給他們造成的不便。在追求伊麗莎白時,非常自信的認爲對方嫁給自己是一件可以令對方很自豪的事情。伊麗莎白言辭拒絕他,他還堅持的認爲是由於女方的羞澀,這時候自己應當給對方充足的時間考慮,直到伊麗莎白說自己“愚蠢”時,他才恍然大悟,一個“愚蠢”的姑娘是不適合牧師夫人這個職業的。於是在同一天,他又跑去向夏洛特小姐求婚。夏洛特知道自己沒多少遺產,而自己所想要的平靜的生活,所以雖然沒有愛情,但柯思林能給自己這種生活,她就答應了,即使對方看起來是那麼的膚淺和無知。她堅信婚姻是一件很磨人的事情,對對方的瞭解越少,生活越能持續下去。

之後是賓利先生和伊麗莎白的姐姐簡的愛情故事。兩個人的個性很相似,都是溫和的人,不善於拒絕別人,對好友的建議看的很重。兩人相識沒多久就陷入了愛情,但簡表現的太淑女了,甚至於把自己陷入愛情的徵兆都掩藏的很好。這讓達西誤認爲對方並沒有跟自己的朋友賓利那樣陷入狂熱的戀情,而且對方沒有一點家產,自己有必要阻止朋友陷入不划算的婚姻中。雖然後來達西自己也承認了錯誤,但這個觀點還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賓利的決定,因爲賓利離開簡去了別的地方。直到伊麗莎白非常強硬的指責了達西這個“弱智且冷酷”的錯誤後,達西向賓利道歉,賓利才重回莊園,和簡舊情復燃。最後就是我們的`主角伊麗莎白和達西了。

伊麗莎白在舞會上認識達西,卻因爲對方不屑於跟自己跳舞而堅信達西是一個非常傲慢的人。於是在後來達西來邀請她跳舞時,也被她諷刺的拒絕了。聽魏肯說了那麼多達西的壞話,雖然未經查證,但她深信不疑。後來去柯思林和夏洛特家小住的時候遇上在姨母家的達西。這時達西已經開始瘋狂的迷戀伊麗莎白,並向她求婚。但結果很顯然,伊麗莎白非常堅決的拒絕了他,姐姐的愛情被他們搞壞事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就是他對魏肯的“絕情”。

達西情緒非常激動的寫了一封很長很長的解釋信給伊麗莎白,解釋自己跟魏肯之間的恩怨,是由於魏肯誘使自己的妹妹和他私奔開始的。收到信後,伊麗莎白剛開始完全不能接受對方的“狡辯”,慢慢的纔開始反省自己。後來伊麗莎白去姨母家住隨姨母去旅行時經過達西的莊園,正好碰見達西。二人關係有所好轉,但這時魏肯和妹妹莉迪亞私奔的事情傳開了。伊麗莎白很受打擊,急速趕回家了。達西想方設法找到魏肯,並花錢買通他,要他和莉迪亞結婚。事情成功之後達西和賓利重新回到伊麗莎白家臨近的莊園,再次向伊麗莎白表露心聲,有情人終成眷屬。

情節是這樣子的,關於見解,你可以借這四個愛情故事發表一下自己的愛情觀。多數人推崇達西和伊麗莎白,因爲他們的婚姻是建立在理解和信任上的,並且兩個人都很有自己的觀點。我最喜歡的是伊麗莎白的父親告訴伊麗莎白的那句話:除非你找一個真正讓你信服的丈夫,不然你的生活很難幸福。剩下的就靠你啦!你可以對不好的愛情觀提出強烈的批評,比如對莉迪亞和魏肯,建立在金錢和虛榮上的婚姻不會持久。也可以對夏洛特的愛情觀提出質疑,不瞭解對方的婚姻,猶如死水,人生也將失去意義。至於簡和賓利,幸福美滿,但這樣的愛情似乎不堪一擊,因爲他們都太缺少自己的主見。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14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寫的。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爲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8世紀末到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小說寫的十分的真實,給我們反映了那時社會的現狀,展現了貴族之間貧與富的交往。小說寫了幾對男女交往的過程。

小鄉紳班納特有五個待嫁閨中的千金,班納特太太整天操心着爲女兒們物色稱心如意的丈夫。新來的鄰居賓利是個有錢的單身漢,他立即成了班納特太太追獵的目標。在一次舞會上,賓利對班納特家的大女兒簡一見鍾情,班納特太太爲此欣喜若狂。參加舞會的還有賓利的好友達西。

他儀表堂堂,非常富有,收入是賓利的數倍,許多姑娘紛紛向他投去羨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驕傲,認爲她們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其中包括簡的妹妹伊麗莎白。達西對賓利說,她(伊麗莎白)長的可以“容忍”,但還沒到能引起他興趣的程度。伊麗莎白自尊心很強,決定不去理睬這個傲慢的傢伙。

可是不久,達西對她活潑可愛的舉止產生了好感,在另一次舞會上主動請她同舞,伊麗莎白同意和達西跳一支舞,達西由此而逐漸對伊麗莎白改變了看法。賓利的妹妹卡羅琳一心想嫁給達西,而達西對她十分冷漠。她發現達西對伊麗莎白有好感後,怒火中燒,決意從中阻撓。

達西雖然欣賞伊麗莎白,但卻無法忍受她的母親以及妹妹們粗俗、無禮的舉止,擔心簡併非是鍾情於賓利,便勸說賓利放棄娶簡。在妹妹和好友達西的勸說下,賓利不辭而別,去了倫敦,但簡對他還是一片深情。班納特先生沒有兒子,根據當時法律,班納特家的財產是隻能由男性繼承的(注:當時英國女兒可以繼承財產,但班納特家的財產較特殊,詳見:“限定繼承權”)而班納特家的女兒們僅僅只能得到五千英鎊作爲嫁妝,因此他的家產將由遠親柯林斯繼承。柯林斯古板平庸又善於諂媚奉承,依靠權勢當上了牧師。

他向伊麗莎白求婚,遭拒絕後,馬上與她的密友夏洛特結婚,這也給伊麗莎白帶來不少煩惱。附近小鎮的民團聯隊裏有個英俊瀟灑的青年軍官威克漢姆,人人都誇他,伊麗莎白也對他產生了好感。一天,他對伊麗莎白說,他父親是達西家的總管,達西的父親曾在遺囑中建議達西給他一筆財產,從而體面地成爲一名神職人員(其實是威克漢姆自己把那筆遺產揮霍殆盡,還企圖勾引達西的妹妹喬治安娜私奔)。而這筆財產卻被達西吞沒了。伊麗莎白聽後,對達西更加反感。

柯林斯夫婦請伊麗莎白去他們家作客,伊麗莎白在那裏遇到達西的姨媽凱瑟琳夫人,並且被邀去她的羅辛斯山莊做客。不久,又見到了來那裏過復活節的達西。達西無法抑制自己對伊麗莎白的愛慕之情,向她求婚,但態度還是那麼傲慢,加之伊麗莎白之前便對他有嚴重偏見,便堅決地謝絕了他的求婚。

這一打擊使達西第一次認識到驕傲自負所帶來的惡果,他痛苦地離開了她,臨走前留下一封長信作了幾點解釋:他承認賓利不辭而別是他促使的,原因是他不滿班納特太太和班納特小姐們的輕浮和鄙俗(不包括簡和伊麗莎白),並且認爲簡併沒有真正鍾情於賓利;威克漢姆說的卻全是謊言,事實是威克漢姆自己把那筆遺產揮霍殆盡,還企圖勾引達西的妹妹喬治安娜私奔。

伊麗莎白讀信後十分後悔,既對錯怪達西感到內疚,又爲母親和妹妹的行爲羞愧。第二年夏天,伊麗莎白隨舅父母來到達西的莊園彭伯裏,在管家的門口瞭解到達西在當地很受人們尊敬,而且對他妹妹喬治安娜非常愛護。伊麗莎白在樹林中偶遇剛到家的達西,發現他的態度大大改觀,對她的舅父母彬彬有禮,漸漸地她對他的偏見消除了。

正當其時,伊麗莎白接到家信,說小妹莉迪亞隨身負累累賭債的威克漢姆私奔了。這種家醜使伊麗莎白非常難堪,以爲達西會更瞧不起自己。但事實出乎她的意料,達西得知上述消息以後,便想辦法替她解決了難題——不僅替威克漢姆還清賭債,還給了他一筆鉅款,讓他與莉迪亞完婚。

自此以後,伊麗莎白往日對達西的種種偏見統統化爲真誠之愛。賓利和簡經過一番周折,言歸於好,一對情人沉浸在歡樂之中。而一心想讓自己的女兒嫁給達西的'凱瑟琳夫人匆匆趕來,蠻橫地要伊麗莎白保證不與達西結婚。伊麗莎白對這一無理要求斷然拒絕。

此事傳到達西耳中。他知道伊麗莎白已經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誠懇地再次向她求婚。到此,一對曾因傲慢和偏見而延擱婚事的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告訴我們瞭解一個人不能只看表面和第一印象,那時看人不全面也不準確,不能就此判斷一個人,這樣你會對這個人有看法,只要別人一說他的不好你就會相信。不去給別人解釋的機會,只有到最後纔會發現這個人的好,那時你會自責也會恨自己,所以從現在開始要會正確的看待一個人。

不要過分的用物質去衡量一個人,只有自己真正有感情才能美好的生活在一起。家人的過分溺愛會是這個孩子不懂得的很多,禮儀和種種一切不符合任何要求,生活中不懂事,說話做事沒大沒小,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去考慮後果,只能讓別人來爲自己後善,之後還不知道悔改,依舊不去改變自己的行爲和做法。

讓關心自己的人爲自己傷心和難過。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學會去和藹的去對待每一人,不要用物質去衡量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從而用這個去選擇是否去尊重和敬愛這個人,不要隨意去訴說別人的不好,因爲說不定是因爲你本身不夠好,所以別人纔會這樣對待你。我們要去學會人與人交往的藝術。這樣纔會得到很多幸福和快樂!

《傲慢與偏見》讀後感15

說到讀書心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傲慢與偏見》,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震撼,也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傲慢、偏見,這兩個毋庸質疑的貶義詞,讓簡。奧斯丁的作品成爲精緻的象徵一時之間聞名遐邇,從而傲慢與偏見也成爲了膾炙人口的偉大著作。

簡。奧斯丁生於一七七五年,卒於一八一七年。其間英國小說正處於青黃不接的時期。以範妮。伯尼爲代表的感傷派小說和哥特式傳奇小說雖然風靡,但終究因蒼白無力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此後奧斯丁發表了《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勸導》等六部小說。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出了傷感、哥特式小說的矯揉造作,使得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開始啓蒙。 《傲慢與偏見》以男女青年的戀愛婚姻爲題材,然而與大多數戀愛小說不同的是,它以男女主角的愛情糾葛爲主線描述了四起姻緣,通過對照與描寫提出了道德和行爲規範的問題。

當我讀完這部著作的時候,我爲伊麗莎白和達西最終美滿的結爲伉儷而感到欣慰和滿足。是的,是因爲他們有傲慢,有偏見,纔會有這一切的波折。伊麗莎白是個熱情、活潑、卻又不乏純真的鄉村少女。她不懂得勾心鬥角,不懂得如何區分真實和虛假,因而偏見在她心中產生。達西是一位上流社會的貴族,如此鋒芒畢露的顯赫地位,怎會使他不在心中擰成一份傲氣?他的傲慢正因如此,讓人們忽略了他身材魁偉、眉清目秀、舉止高雅、一表人才的形象,任憑他財產再多,人們也只會認爲他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不好逢迎。伊麗莎白也正是因爲對達西的偏見,而才使她輕信了威克姆對達西人品的貶低之言。

可欣的是,達西與伊麗莎白的矛盾最終融解了。設想,如果達西沒有向伊麗莎白示愛意,或是在遭到拒絕和人格的侮辱後沒有澄清,並放棄了對真愛的追求,那結果又會是怎樣?會是一個悲劇,也許簡與賓利執着的感情也會毀於一旦,莉迪婭的輕狂舉動會使貝爾特家庭蒙上羞恥的陰影,名聲敗壞。然而這一切都沒有呈現。因爲達西用他理性的眼光看到了伊利沙白的純真,他原諒了她。因爲愛她,所以他會不顧祖母凱瑟琳的阻止,毅然選擇了她。

這樣起伏跌蕩的愛情,僅有真摯愛情的滋潤,他們是因爲有了"愛"才走到一起,簡與賓利、達西與伊麗莎白。他們的愛是純粹的,而夏洛特與柯林斯的愛情則完完全全建立在金錢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愛情觀從側面也折射出了社會中兩種不同的'人羣的對立,反映了當社會中的某種矛盾。在本書中,女性的社會角色是很明顯的,即便是有錢的太太、小姐們,充當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婦而已,社會中男尊女卑的現象十分嚴重。比如班納特家中有6個小姐而沒有男孩,因而此班納特家的財產不得不由班納特先生的侄子繼承。這樣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妝只有從其母親當年的嫁妝中分得,嫁妝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輕的小姐們不得不選擇一條像夏綠蒂那樣的路,通過婚姻來爲自己將來的溫飽作打算,自然會將婚姻視爲金錢至上的買賣。如書中所描寫的,每一位太太在後半生最大的願望便是嫁女兒,讓她們未來在丈夫資產的庇護下得以生存。因此,郡裏一旦來了一位有錢的紳士,母親們便認定他爲自己的準女婿。所以當班納特太太得知伊麗莎白拒絕柯林斯的求婚後十分氣憤,責怪女兒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錢方面的條件而言,可以保證伊麗莎白將來有安定、溫飽的生活,在其母親看來,放棄這樣一棵"搖錢樹"簡直是無理取鬧。在她年輕的時候,也是通過婚姻換來的衣食無憂,現在她更有義務要求女兒們以此獲得"幸福",沒有原因,這只是一種規律,是英國社會當時的婚姻法則。

沒有經濟能力的女性在當時的金錢社會中得以舒適生存的唯一辦法是,出生前就挑個名門旺族,但這僅憑機緣,更多不幸出生於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們從不發現這是社會的弊端,而一直認爲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就像是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闊綽的人買走,僅憑運氣,與愛情無關。 這便是那一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錢至上的一個體現。社會的不平等性註定了那一時代的婚姻結構,享受愛情是一種奢侈。

《傲慢與偏見》通篇是伊麗莎白幽默的俏皮話,可是這種強顏歡笑下,隱藏的卻是那一時代人們無盡的苦惱、不滿、遺恨。令人羨慕、認可的"幸福"背後,堆砌着的又是什麼呢?是金錢、麻木、淚水、悔恨、遺憾,或許還有更多更多。這本書就是給了你一個這樣的空間,讓你去思考,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