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三國演義》有感錦集【15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錦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三國演義》有感錦集【15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1

今天,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讓我受益匪淺。認識了三顧茅廬的劉備、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三英戰呂布的張飛、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其中,“草船借箭”這篇文章給我的感觸最深。 “草船借箭”這篇文章主要寫的是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幹,想借造箭來謀害他,諸葛亮神機妙算,知天時(知道三天後必有大霧)懂地利(知道三天後吹東南風)識人心(知道曹操偏信多疑,黃蓋忠厚老實,周瑜嫉妒心強),用草船借箭不但讓周瑜輸得心服口服,還爲東吳增加了戰鬥力,一舉兩得。《三國演義》這本書講蜀,吳,魏三國之間的政治集團鬥爭,爲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書中的文字着重側重於“漢”。這本書刻畫了許多歷史人物,將劉備的“憨”、張飛的“衝”、關羽的“勇”、諸葛亮的“神”、周瑜的“智”、曹操的“奸”以及孫權的`“謀”都刻畫得惟妙惟肖,彷彿將他們放置在讀者眼前,讓我們親眼目睹了歷史的變遷。《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啓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也因爲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瀰漫着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讀《三國演義》有感2

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思想的火花,是豐富的精神世界。我們能從書中學習很多知識,認識很多能人志士,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漢靈帝年間劉、關、張桃園結義,描述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近百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衆多的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諸葛亮就是其中一位,他足智多謀、膽大心細、神機妙算。心胸狹窄的周瑜不顧抗曹大局,一心想着陷害諸葛亮。他以軍中缺箭爲由,讓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十天趕造十萬支箭,還私下通知魯肅不給諸葛亮造箭的材料。諸葛亮不僅識破了周瑜的陰謀,他還不與周瑜斤斤計較,憑着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淵博知識,在第三天,趁着大霧漫天,用草船從曹營中“借”了十萬支箭,讓周瑜自嘆不如,也讓周諭更加妒。

有人說諸葛亮是天生的聰明才智,但我認爲不靠自己的努力是不會一直聰明的,只是偶爾運氣好罷了。就拿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來說,他這次的成功不是偶然,是他早就預料到三天之後必有大霧,纔敢誇下三天造十萬支箭的海口,他只不過比其他人多了一個心眼兒罷了,所以他的成功是必然的。而周瑜連要死了的時候還記恨別人,對於這種執迷不悟的人,生活會過得很痛苦。所以,在學習上和生活上,我們應該學習諸葛亮,做一個心胸開闊的人,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

讀《三國演義》有感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中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讓我手不釋卷,讀來欲罷不能。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羅貫中所著的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拜年的歷史風雲,再現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爲代表的“魏蜀吳”三國羣逐鹿、三分天下的故事。在這本書中,許多英雄人物讓我敬佩不已。劉備爲了成就大業三顧茅廬,禮賢下士,求賢若渴;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重情重義,俠肝義膽;諸葛亮巧用“空城計”,足智多謀;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始終有統天下的壯志雄心。

在衆多故事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赤壁之戰”。曹操統一北方以後,決定南下一統天下,他派出了八十萬大軍來作戰。劉備派諸葛亮舌戰羣儒,與孫權聯合抗曹,他們知道自己的大軍不比曹軍多,可他們還是英勇作戰。周瑜利用曹軍不習慣水戰的弱點定下火攻之策,巧施苦肉計,派黃蓋詐降。曹操聽取龐統的建議,將戰船連在一起。諸葛亮巧借東風,黃蓋帥率軍士點燃柴草在赤壁火燒敵船,大敗曹軍。這場戰役中,諸葛亮和周瑜展現出的驚人智慧是多麼值得我們去學習。

其實,在現實中,我們也同樣需要智慧和勇氣。只有戰勝自己,才能成爲強者。去年我去宋城玩,一座鐵鏈橋突然吸引了我的注意。看着在橋上開心地晃動的遊人們,我也心癢難耐,禁不住上了橋。誰知我剛走了幾步,橋晃動得“翩翩起舞”,嚇得我趕緊跑回了爸爸媽媽身邊。站在橋頭我有點不甘心,難道真的過不去了?我心想,這只不過是一個膽量和技巧的問題。我注意觀察在橋上開心地行走的.遊客們,逐漸悟出了技巧。於是,我壯着膽子再次走上橋,順利地走過了橋,我的臉上露出了勝利者的笑容。對於我來說,也是成長中又一次成功的挑戰。

一本好書就像一盞指路燈,讀《三國演義》,我領略到了古典名著的精華。我要像英雄們那樣,敢於戰勝困難,挑戰自我,做自己生命的強者。

讀《三國演義》有感4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一部詳盡宏達的歷史。它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忠之亂到公園380年約110多年的歷史。它以陳壽的《三國志》爲模板,經過作者羅貫中大膽的藝術創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難懂的政史以一種有趣、貼近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在廣大羣衆面前,併爲人們所喜愛、傳頌。《三國演義》又是一部小說,一部內容豐富蘊涵深刻的小說,作者匠心獨特,以生花妙筆勾勒出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借東風,長板橋等一系列生動的故事,爲婦孺皆知。它妙趣橫生的文字,以及馳騁於神出鬼沒境界的暢快深深地打動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經典。

《三國演義》被學着們列爲“四大名著”之一,而它確實無愧這一美譽。翻開它,就猶如綻開了一副巨大的歷史畫卷。作者並不華麗卻十分準確的文字就像點點筆墨給這幅花捲描繪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讀者都深深陶醉於其中。這裏既有硝煙瀰漫的戰場,也有風花雪月情誼深長的愛情。引人入勝的情節讓人忘卻了這是在述說歷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講述一個美麗而動聽的故事,我想這大概就是經典之作與衆不同之處吧。書籍真的是世人累積智慧之不滅明燈......

《三國演義》一部豐富而深刻的鉅作,僅憑我的三言兩語又怎能細說?如今,硝煙散去,英雄不在,千年故事已變爲塵埃,只剩下“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的淡淡哀傷。

讀《三國演義》有感5

人們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是在我小時候卻不這麼認爲,因爲我是那樣貪玩,不愛讀書。直到上小學三年級時,我在姑姑家書櫃裏發現了一本《三國演義》。那時我已經知道《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出於好奇,我打看來看,才發現書中內容很精彩很有趣。尤其是紅臉關公過了無光卡就斬了了曹操六員猛將,單刀赴會更是讓孫權嚇破了膽,實在是勇猛。不僅如此關羽還是重情重義的君子,爲了感謝曹操的幾天盛情款待,他居然讓敗走華容道的曹操離開了,爲了找大哥他不惜自己的生命拼盡全力找大哥。還有那個忠心耿耿爲了救主人兒子,不惜千里走單騎的趙子龍。如此驚心動魄的故事書把我深深的吸引了,我真的喜歡上讀書了!

當我再大一些時,再次品讀《三國演義》又爲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精神而屈服。不出茅廬便可算三分天下的情況,草船借箭更是氣死周瑜,七擒孟獲,俘獲人心,爲了劉阿斗的天下盡心盡職。與劉備的兄弟情誼,師生關係讓人感動,爲了劉備臨死前的幾句囑託真正做到了爲了蜀國,爲沒用的劉阿斗鞠躬精粹,死而後已。我欣賞諸葛亮的機智以及忠心。

而在一次考試失敗過後,我感到特別的失落。當我計算出自己的分數,聽到那一聲:“顧羽,20!”心都涼了半截!晚上睡在被子裏,怎麼也睡不着,半夜裏想起了我一直討厭甚至可以說憎恨的小人——曹操。曹操,一個起初只是不起眼的人物,憑藉這自己的堅持,憑藉着一種信念,讓天下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的一生經歷無數次的失敗,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並沒有打到曹操,反而讓他更加強大。記得他在刺殺董卓失敗,卻沒有因此而隱居避世,躲避風險而是脫離危險之後,籌建起自己的軍隊他敗走華容道,赤壁之戰雖然讓他元氣大傷,但是他仍然沒有放棄,一直堅持着自己的稱霸大業。

有的人說曹操是一代梟雄,有的.人說他是奸雄,在我的眼裏不論曹操是梟雄還是奸雄,都不得不承認曹操的才華和他的那不屈不撓的精神。他的詩句中的那一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多麼的豪氣,充滿這自信,充分體現了他那不拍失敗,頑強奮鬥的精神。再想想自己一次考試失敗就讓自己如此的失落,迷茫。不知所措。

曹操你教給我的是堅持,讓我明白了堅持可以戰勝一切。“振作起來”我不住的在心裏默唸,時刻牢記這曹操那不屈的故事。

讀《三國演義》有感6

最近,我讀了白話版《三國演義》,在這本書中,所有事物都被那美妙的文字賦予了活力。這本名著,使我幼小的心靈萌動了偉大的情感。

《三國演義》這本書以豐富的歷史事件,細緻的人物描寫,刻畫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在這本書中,偉大人物的`啓迪處處散發着激動人心的力量。你看,那運籌帷幄,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正在“草船借箭”;那英勇善戰,傲氣沖天的關羽,正在“過關斬將”;看那兇猛粗曠,直來直去的張飛,正在長阪坡上“立馬怒吼” ……這讓你回味無窮,使這些人物在中國老百姓中家喻戶曉。還有這些歷史事件,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講幾段。

本書是一套不朽的著作。這本書,寫出了宏大的場面;寫出了澎湃的氣勢;寫出了生動的人物;還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歷史事件。這本書,能陶冶我們的心靈,能啓迪我們的智慧,能增長我們的知識,能開拓我們的視野。

這真是一套耐人尋味的好名著啊!

讀《三國演義》有感7

有的人認爲“三國最大的失敗者爲劉備,因爲他親手毀掉了自己用一生打拼的蜀漢大業。”不錯,的確是這樣,所以大多數人爲他感到遺憾、惋惜,我卻認爲不然,他纔是三國中最大的成功者。

現在人們對劉備的評價各不相同,但大部分的都是貶義,有人說“劉備大耳朵假仁義,裝厚道。”這句話出自一個人對劉備的'性格分析,我認爲“劉備大耳朵,天下之明君,真仁義,萬里志。”可以看出,我們倆人對劉備的分析完全不同。他覺得劉備假仁假義,應該是被“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所誤導,如果劉備假仁假義,怎肯不顧蜀漢之大業,與東吳火拼,直到死前也未曾說過一句後悔的話,這點證明他覺得他的所作所爲是值得的。說劉備是天下之明君,自然也有道理,首先在《三國演義》第一回,劉關張桃園結義,其誓詞便赫然標出“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八個大字。證明“安黎庶”早已是劉備的目標,後來他果真沒有食言,他到之地,百姓必定安定、富裕,。可想起“陶謙臨終,以徐州相讓,劉備固辭,徐州百姓在府前哭拜曰:“劉使君若不領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 ”曹操擒殺呂布,離開徐州時,“百姓焚香遮道,請留劉使君爲牧”這表明他佔據徐州的時間雖然不長,卻已深得民心,這點說明他治民有方,是百姓的“天”。三國有三個君王,劉備、孫權、曹操。從書中可瞭解,曹操立業之前有夏侯家族、曹氏家族大力支持,當時曹操也算是個財主;孫權,繼承父業,已有江山的奠基;劉備,以賣草鞋爲職業,雖說爲皇室之後,但還是無享皇室之福。可以看出劉備建業之不宜,胸懷之寬,見識之遠。

總之,寬仁愛民和敬賢愛士這兩大品格的充分表現在劉備的身上,自然劉備的成功早已擺脫了他“失敗者”的身份,併成爲了人人嚮往的明君。

讀《三國演義》有感8

東漢末年,奸臣當道,主上蒙塵,一位家道沒落的皇族後裔,一位多謀多疑的亂世奸雄,一位胸懷大志的少年英豪,一位抱着復興漢室的報復,一位懷着改朝換代的野心,一位帶着振興父業的夢,各自踏上了實現理想的路。

這便是《三國演義》。它的故事我們自記事起就有所耳聞了。其中,我讀罷後最有感想的便是諸葛亮這位神機妙算,似神似妖的人物了。

在諸葛亮出山之前,他只是個每天躺在牀頭,嘴中吟唱着“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的讀書郎,小鮮肉,但他已知天下三分。而早在諸葛亮還是位莘莘學子時,他便與一道學習的徐庶等人不同,他有自己的學習方法——觀其大略,因此他的才能比其他人高一等,所以,“臥龍”這個稱號,並非浪得虛名。

諸葛亮也是位有自尊,有自信的人。劉備三顧茅廬,才最終得以見諸葛亮一面並勸其輔佐自己,匡扶漢室,這說明諸葛亮自尊,他不甘被別人一叫便應,對別人唯命是從,他要別人對自己恭敬,再去恭敬別人。諸葛孔明這個人在出山之前,長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管仲和樂毅是和許人物?他們都是一代治世能臣,他們都是一代絕代智將,亮將自己比作他們,便說明他堅信自己也有治世的能力,自己也是位絕代智將,這說明他自信。

而他這自信,絕非是自負的表現,而是恰到好處甚至是貶低的比喻,我們從書中或是從小聽到的著名故事中就能深深地感受到這位諸葛武侯的超高智商和知識淵博,他是位料事如神而又用兵如神的天才,在古代人民眼中神一般的人物,是令敵人膽喪,讓敵人看見就害怕的'強者,他是位一人當抵百萬師的神明,前者在那颳着秋風的五丈原上遠遠迴盪的“我有頭否?”中隱隱浮現,後着則由那已被黃沙侵蝕的古城之上的琴聲述說。同時,”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借東風”,“三氣周瑜”,“木牛流馬”和那讓我們歷歷在目,無懈可擊的激將法也將這位丞相的智慧永遠地留在了神州大地。

而諸葛亮除了有這樣令人無可比擬的超凡智慧之外,也有他那被人歌頌不止的追求公平公正和體諒人民的心。揮淚斬馬謖,是他在情誼與國家法律之間的最終抉擇,自貶官職,是他在民心所向和高位厚祿之間的堅毅決定;在五次北伐時,諸葛亮也常常考慮到戰士們的內心,每次班師後都會等幾年之後纔再度出擊,並將取勝得到的金銀財寶大部分分給士兵們,只爲對得起他們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的命運。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讀《三國演義》有感9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下面我最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人物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諸葛亮他是劉備的軍師,他初出茅廬就立下了第一功。諸葛亮第一次用火功燒死了曹操的'十萬大兵,第二次用火攻和空城計又燒死了曹操的十萬大軍。還有諸葛亮借東風還是用火攻。因此得出了這樣一句話:想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讓諸葛亮在7天之內完成十萬支箭,還下了軍令狀,如完不成隨周瑜處置。諸葛亮還說不用7天,三天之內“我”都能完成。周瑜派手下魯肅去觀察諸葛亮,第一天諸葛亮沒有動靜,第二天諸葛亮還是沒有動靜,周瑜心想;這回可抓住把柄了。直到第三天,諸葛亮向魯肅借來二十艘船,每船兩邊紮上稻草人,敲着鼓向曹操那邊進攻,當時正是大霧瀰漫曹操的兵都在睡覺,聽到鼓聲,曹操急忙讓弓箭手放箭,箭全插在稻草人上,諸葛亮和魯肅在船艙裏喝酒。等霧退了,諸葛亮趕緊叫士兵們調轉馬頭,並敲着鼓說謝丞相箭。把曹操給氣暈了,把劍從稻草人身上拔出來,數了數共十幾萬支。其實諸葛亮在三天前就知道天氣。真可謂是料事如神哪!

喜歡兵法的同學不妨也跟我一起去讀一讀三國演義,它就像一場電影極爲立體生動。讓你身臨其境,去感受一下三國時代的風雨。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讀起這首《臨江仙》,就想起了我心中永遠的經典——《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心底原本平靜的湖面泛起漣漪,思想像插上了翅膀,隨着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穿越千年,重回這段令人深思的歷史。

《三國演義》中說道,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並起。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大敗袁紹,佔據中原;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打着“匡復漢室”的旗號,聯吳抗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孫氏家族在六郡八十一州站穩腳跟,擁有長江天險,到了孫權時代,實力更爲強盛。三國鼎立局面就此拉開。然後,孫權趁關羽和曹兵交戰時,派兵偷襲荊州,導致關羽死於東吳之手。曹操病死後,曹丕自立爲帝,建立魏國。劉備建立蜀漢,爲報關羽被殺之仇,討伐東吳,結果被陸遜打敗,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劉備死後,諸葛亮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伐魏,病死於軍中,姜維代替軍師之位。司馬炎篡位建立西晉,天下再次統一。

讀《三國演義》我們會發現,書中人物個性鮮明。劉備寬厚仁德,深得民心,寧願自己被曹兵追趕,也不撇下百姓逃跑。曹操善權謀,“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孫權知人善用,東吳文有魯肅,武有黃蓋、呂蒙。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表現出他的英勇無畏與忠心耿耿。“刮骨療毒”表現出他的勇敢。周瑜才智過人,卻氣度狹小,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中死去。諸葛亮是本書中智慧的代表,他博學多才,志向高遠。“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爲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是他一生的功績。

《三國演義》中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更是耐人尋味。三顧茅廬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甘願去做,天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刮骨療毒告訴我們:勇敢是我們最寶貴的武器。

讀三國,就時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輝,它字裏行間蘊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讀三國,讓人體會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有人說:“每一本書都是一盞明燈,照亮求知者的路。”《三國演義》就是一盞明燈,我心中永不滅的燈。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儘早把閱讀當作一件大事。”這是餘秋雨說過的一句話。是啊!閱讀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我讀過的書有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作文選》、《小王子》······其中,我最喜歡看的書是《三國演義》。這本書我已經看了很多遍了。

我上幼兒園時,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卡通版的《三國演義》。那時,只會看書上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圖象。每天晚上我都在媽媽的三國故事中睡着。有時,做夢還夢到三個國家在開戰呢!

上小學了,爸爸給我買了本青少版的《三國演義》。這時知道了媽媽故事中的諸葛亮是多麼的神機妙算,曹操是怎樣足智多謀······三國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一次諸葛亮讓幾十個士兵裝作老百姓在城門口到處走,自己坐在城樓上,兩個孩童在他兩側,悠閒的彈琴,一副很自在的樣子。司馬懿看到這幕,以爲這是計謀,就撤兵離開。這就是著名的空城計。書中還描述了很多危機,都是在諸葛亮的妙計中一一化解。當然,他也有失算的`時候,如街亭失守,後來的阿斗衰敗。這就是完美的人物刻畫,畢竟人無完人。

在專家,學者的眼裏,《三國演義》需要研究探索的還很多,也是我這個小學生無法領悟的。我只知道學習古人的應戰技巧,在以後的生活中會處理一些應急狀況,完善自己的人生。

讀《三國演義》有感12

在暑假中,我除了正常的學習,體育鍛煉外,還讀了好多書。其中,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是《三國演義》,尤其是小學中高年級的同學,更應該好好讀一讀。

這部書主要講的是蜀、魏、吳三國紛爭的故事。它敘述了從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起義到西晉太康元年三國統一爲止。描寫了近百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還可以瞭解平時常說的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更讓我們記着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擡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反覆閱讀《三國演義》,它還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義的鴻篇鉅作。如我最崇拜的神機妙算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爲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對他人的錯誤要寬容;也不應該因爲自己的一次失利而心灰意冷,更不應該爲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趾高氣揚,天外有天,仔細想想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每次研讀《三國演義》都會有不同感受,願《三國演義》成爲伴你成長的一本好書。

讀《三國演義》有感1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三國鼎立的年代,許多英雄拋頭顱,灑熱血。趙雲、關羽、劉備、諸葛亮……等。

他們爲了心中的目標,努力地學習、奮鬥、拼搏,爲的就是那心中無愧的選擇!趙雲,這位五虎將軍在長板戰亂的時候,他爲什麼要拼死保護劉備的妻兒老小?爲什麼他在長板坡肯把馬讓給劉備的夫人?因爲他心中有他那無愧的選擇,他最終把精神轉化爲一種動力——從曹操八十三萬軍中衝了出來,這不禁讓人回憶起那首高亢激昂,鏗鏘有力的`詩:“血染爭袍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要常山趙子龍!”糜夫人在當陽板坡中,身受重傷,趙雲找到她時,她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趙雲三番五次請她上馬,她卻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爲了不連累阿斗和趙雲,爲了讓趙雲順利衝出包圍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典韋,他是曹操的貼身將領,率領虎衛軍,爲了保護曹操,他不惜捨去性命,他手無寸鐵,身無片甲的保護曹操,人們都說曹操是亂世梟雄,可爲什麼這麼值得典韋保護呢?因爲他選擇了曹操,就要爲曹操效力,他認爲爲曹操付出生命是應該的,這難道不是從心靈上做出的正確的選擇嗎?這是他心靈深處的大義,是爲國奮鬥而義無返顧的大義。

請讓我們從內心,從心靈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吧!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從古人心靈深處的選擇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大義所在。是心靈的選擇讓他們至今閃耀着奪目的光芒。捨棄自私,選擇高尚,捨棄奸詐,選擇誠信,捨棄小我,而完成大我……這纔是人們從心靈從靈魂上的大無畏的問心無愧的選擇。

讀《三國演義》有感14

“三國”中武聖關羽這個人怎樣?

我看過電視劇《三國》,小時候看過全套《三國演義》連環畫。今年暑假又讀過小說原著,一面看一面想,常常也問小夥伴,問父母,問自己,關羽這個人怎樣?

在桃園三結義中,關羽年紀比劉備小,比張飛大,所以在三人中排行老二。爸爸說關羽武藝高強,驍勇善戰,講義氣,爲人忠厚。確實如此,關羽首先是溫酒斬華雄,然後和劉備參與匡扶漢室與董承等人一起密謀毒害曹操,被曹操發現,曹操領兵來功劉備,劉備失利與關羽失散,關羽最後被困於土屯山,他視死如歸,但是劉備的家眷被託於關羽照顧,關羽最後被迫與曹操手下的大將協定,關羽提出三個條件:一、降漢不降曹;二用劉備的俸祿養二位嫂嫂;三、一旦得知劉備的下落便去找他。投降之後,不久曹操便把呂布的赤兔馬送給,但是關羽義薄雲天,對大哥劉備的思戀一點未減弱。之後袁紹派兵來討伐曹操,袁紹的先鋒大將顏良卻被關羽一刀斬於馬下,之後大將文丑也被斬殺。最後關羽得知劉備下落,便護送嫂嫂去找劉備,著名的“過五關斬六將”的典故就是由此而發,“千里走單騎”。後來啊,因種種原因,關雲長明知是鴻門宴,不去也不行,於是壯起膽子,“單刀赴會”,體現了他不畏強暴,一身肝膽。

關雲長最後一次的勝仗是“關雲長水淹七軍”,關羽攻打樊城與曹軍的援軍交鋒,關羽定下了水淹之計,天助關羽,幾日後天下暴雨,最後的援軍被殲,關羽又趁水退,大舉向樊城進攻,關羽被箭射中小胳膊,箭頭有毒,華佗前來刮骨療傷,關羽卻氣定神閒,顯示出關羽堅強冷靜的精神品質

關羽的生平因這裏累累戰功,使他後期滋長了驕傲自滿的情緒,這也成爲他最後失敗的'最重要原因。關羽被陸遜誇讚,驕傲自滿,從而使他走向了失敗,他不加防備對東吳,被東吳暗中起兵奪下荊州,他最後也在麥城突圍時被擒,後遭孫權斬殺。

對於關羽的評價應該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關羽武藝高超,有勇有謀,忠義,講義氣,驍勇善戰。另一方面關羽太過於驕傲導致了他最終失敗,所以我們不能驕傲,要引以爲戒。

關羽武藝不如呂布卻被後人稱爲“武聖”。讀了《三國演義》之後我終於明白了,因爲關羽有勇有謀,武藝高超,最重要的還是他的義薄雲天。

讀《三國演義》有感15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爲羅貫中所編寫。這本書已家喻戶曉,但是我初次拿着到這本書,看着看着,被裏面的情節、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動着,令我愛不釋手。

孔明一生鋪佐明君,爲國家着想,任勞任怨,從來沒有過什麼要求。他常常協助使自己的國家打了勝仗,是一個出色而又盡心盡力的軍師。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個軟弱無能的阿斗皇帝,纔到54歲就活活的累死了。這個名副其實的無能阿斗皇帝。

劉備、關羽、張飛是在桃園結義的生死兄弟。他們在討伐黃巾起義軍勝利後,卻只得了一個小小的芝麻官。後來,靠公孫瓚大人他們才任平原縣的'縣令。三人就像現代中人們的公僕,爲人民服務。

其實,《三國演義》中的大人物、大豪傑、大英雄還有很多很多,多得觸手可及。這些人物很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