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優秀)《悲慘世界》讀後感

(優秀)《悲慘世界》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秀)《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1

《悲慘世界》,這是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作者雨果,法國人。書中講述了一個正義與邪惡,虛僞與善良的悲慘故事。故事的內容、情節都十分感人,催人淚下。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冉阿讓原是個誠實的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爲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獄之後。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他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後來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決心去惡從善;改名換姓埋頭工作,終於當上了市長,成了大富翁後他樂善好施,興辦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法律卻濫判無辜,他爲了不嫁禍於人毅然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併爲救助孤女而逃出法律的魔爪。然而法律不容他,社會不容他,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他多年舍已救人,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這是悲慘世界中的悲慘典型。

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在維克多·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裏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

“奉獻是人性最善良的表現。”在這句話裏我明白了人性最善良的表現就是奉獻,無私的付出而不求回報。就好像父母親對我們的愛,不斷的付出他們的愛。在這書中我看到了冉阿讓的奉獻精神。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悲慘世界》讀後感2

大家都知道世界著名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的之一便是這一本《悲慘世界》。週末,我開始閱讀起這本動人心魄、感人至深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瓦爾讓爲了不讓姐姐的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爲四次越獄增加到十九年。當他一無所有的走上社會卻發現自己衣食無着時,一位主教感化了他,讓他決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終於當上了市長,一名大富翁,樂善好施,做了許多善事。還曾爲了不嫁禍於人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他舍已救人,在槍林彈雨中救助了他的“女婿”,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想想我們的生活,和這些人比起來,算是多麼的美好啊!我們曾因爲想得到卻得不到而哭泣,也曾會因爲想做什麼卻不能做而難過,但看看這本書中的瓦爾讓、芳汀、“百靈鳥”珂賽特……我們曾受過的所謂的“傷”都算得上什麼?現在有許多人,包括我們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總是會覺得什麼都該是自己的,不應該受到委屈,所有人都應該聽自己的,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辦,都不曾站在別人的立場想過,但這樣的'我們長大後,改怎樣去融入社會呢?所以,請大家從小做起,試着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對生活保持積極的態度,積極地面對一切挫折,不要畏懼。同時,我希望大家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並懂得感恩,感恩這個世界、感恩這個國家、感恩這個社會、感恩在我們身邊不離不棄,愛我們的人……

我只想說,人是不分貴賤的,要保持一顆真、善、美的心靈,這個世界就會變得無比美好。

《悲慘世界》讀後感3

我讀過一本世界名著《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貧窮的工人,冉阿讓,他花了19年的時間在監獄裏偷了一塊麪包。他出獄後,處處被別人鄙視,所以他厭惡社會,卻被一個主教影響成爲一個好人。冉阿讓,別名馬德琳,成爲市長,他答應撫養她的女兒珂賽特。沙威是個警察,正在追捕冉阿讓,一個失蹤多年的囚犯。其他警察誤抓了一個可憐的工人,準備把他送進監獄。爲了救那個無辜的工人,冉阿讓承認了自己的身份,再次把他送進了監獄。他在去監獄的路上給寫信,然後又逃跑了。冉阿讓立即找到珂賽特,把她藏在一個偏僻的修道院裏。多年以後,珂賽特;愛馬呂斯。此後,生活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沙威在冉阿讓的高尚品格面前投河自盡。珂賽特嫁給了馬呂斯,冉阿讓過着孤獨的生活。最後,他死在珂賽特的懷裏。

我覺得美國有很多人不爲自己着想,承認自己的身份,救了一個無辜的農民。高尚的品格。也許如果我是我自己,也許我就不會像冉阿讓那樣。

書中主人公的高尚品格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從書中主人公的案例中,我們也可以知道,一個人即使犯了罪,仍然可以把浪子回頭。他們只是想有人影響他們。

雨果《悲慘世界》給我們生動地描繪了整個半個世紀歷史進程中廣大社會的生活。這本書讓人們認識到了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和恐怖。展示一些社會背景。讓我們瞭解一下社會背景。也讓我們知道一些生活的道理,讓我們區分哪些知識該學,哪些知識該扔掉。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高尚品質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4

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個站着的天使展開着雙翅,在等待着這個靈魂。

——選自《悲慘世界》

這個高尚的靈魂是冉阿讓的,上帝會接受這個靈魂即使它曾經污穢不堪。

冉阿讓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同時這些坎坷也爲他的人生之路蒙上了一層神祕——從一個十惡不赦的苦役犯轉變爲一個爲人友善、受人尊敬的市長,再變爲一個有極高責任感的父親。這天翻地覆般的`變化始於一對銀燭臺和一位慈悲的主教,從此,他決定要回報這個社會,要活得對得起那位主教,對得起那對燭臺,於是,他動用每一個腦細胞使海濱蒙特勒伊市富裕起來。後來,在瞭解到一位名叫芳汀的女人的悲慘身世後,答應爲她照顧她的孩子珂賽特,在找到那可憐孩子後,他盡力使孩子活得快樂。在義軍陣地中,他救出了珂賽特的戀人可呂斯,兩人結婚後,因爲覺得愧對兩個孩子,冉阿讓離開了他們倆。在這對愛人恍悟到冉阿讓的偉大時,他卻在兩個年青人的苦惱和悲痛中幸福地魂歸天堂。

法國著名小說家雨果的這一本《悲慘世界》描寫了一幅法國當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畫卷。主人公冉阿讓和流落街頭的婦女芬汀的悲慘遭遇體現了窮人的悲劇和社會現實的殘酷。

小說的中心人物冉阿讓那頑強的,超於尋常的毅志力和他那顆無與倫比的高尚之心令我深深爲之折服。他敢於向命運挑戰且三番五次地幫助別人讓我體會到了韌性和愛的內涵。冉阿讓這一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他是個懂得感恩的人,但同時,他也曾對幫助過他的仁慈主教起過歹心;他是一個希望回報社會的人,但他也爲一位無辜的老人出庭自首……因此,他常常生活在巨大的矛盾中。由此也體現了這個社會的重重矛盾,教會了我如何去取捨,如何去面對。

這就是《悲慘世界》帶給我的,心靈的震憾,情感的衝擊,思想的沉澱……

《悲慘世界》讀後感5

9世紀2年代末,作爲浪漫主義領袖的他,寫下了一部部經典的傳世之作。批判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和腐朽的制度。他就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

是我記憶猶新的便是《悲慘世界》了。它講述的是冉阿讓一生的悲慘遭遇。因偷了一塊麪包而被捕,後因四次越獄被判了十九年,出獄後受狄涅城米里艾主教心靈的感化,決心從善。冉阿讓成爲鉅富後,廣施仁愛,化名馬德蘭,被任命爲市長。他還接濟女工芳汀和孤女珂賽特。一直在追捕他的沙威因爲有感於冉阿讓的品格,深受良心譴責,投河自殺。珂賽特與青年馬留斯相愛,婚後因對冉阿讓有誤解而疏遠了他。但在冉阿讓生命垂危之際,他的德行感動了這對夫婦。

冉阿讓走過了一生,走過了坎坷和曲折,這些困難磨練了自己的意志。生活中,我們所經歷的遠遠沒有這麼多,我們總是把一件小事視爲困難,卻因爲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記得是在五年級的抽測中,畢竟我不怎麼熟悉籃球,便沒有多大的信心,我因此沒有過關。看到別人過關時的那種興奮,我的情緒變得更加低落。轉眼間,又輪到我了,因爲我沒過關,老師便把我安排到最後了。於是,我開始比賽了,有了同學們對我的鼓勵,我變得很自信,不費吹灰之力,我完成了比賽。雖說成績不太理想,但是卻讓我堅定了信念。這件事對於我來說,還是有點難,不過我願意去試,便會得到意料之外的收穫。這是我記事以來遇到的.最大的坎坷,也讓我明白了做事要有信心、恆心和努力地去完成,取得令自己滿意的結果。

雖說我們是和平年代的人,經歷的坎坷也沒有戰爭年代的多,但是我們也有生活,要走生活之路,走出精彩的人生。

《悲慘世界》讀後感6

最近,我讀了法國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

對於雨果,我幾乎一無所知。直到我上網瞭解雨果時才知道他是一位多麼偉大的一位人士。雨果82年出生於法國南部,是法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是一位偉大的多產作家,他一生共寫有2卷詩歌,2卷小說,2卷劇本,2卷哲理論著,其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都有廣泛影響,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

《悲慘世界》這本書是雨果的代表作,描寫的.是故事中冉阿讓悲慘的一生。冉阿讓是一個貧苦但十分忠厚的人,爲了能讓姐姐的7個孩子不被餓死,被迫盜取麪包。最後被抓判穿牆行竊入獄年,而在這年裏,在一年年末,也就是他入獄第年年末讓他找到一次越獄的機會。逃出之後他在田野裏躲了兩天,當時,他害怕一切事物,但在第2天便結束了這樣的生活,他被再次逮捕了,又重回牢裏,卻又加了3年拘禁期。在坐牢時他企圖越獄次被判年,在監獄中整整度過了9年。出獄之後,旅館不收留他,無路可走的冉阿讓被仁慈的主教收留,後在主教的感化下洗心革面,去惡從善。十年後,他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當上市長,並救助了許多窮人。可是,警長沙威確認出了他並將他再次關進監獄,爲了救出孤女珂賽特,他再次逃脫魔爪。八年過去了,他將珂賽特撫養成人,並在戰場上救出了養女的愛人——馬留斯。可他卻受到了親人的誤解,最後孤寂地在養女懷中死去。

《悲慘世界》描寫了下層人士的悲慘遭遇,冉阿讓他身份低微,卻具有高尚的道德,樂於助人的精神,熱愛生活的信心,一直想用自己的無私和付出來贖罪,可得不到社會的認可,也得不到親人的理解,之間洋溢着一種傷感而悲滄的氣息,讓人受益匪淺,當我閱讀這本書時,書中的情節不禁使我熱淚盈眶。

我相信,這是一本好書,一本感動世界的書!

《悲慘世界》讀後感7

相信大家一定讀過《悲慘的世界》這本書吧,這本書記載了法國當時的腐敗,我讀完這本書,也深有感觸。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冉阿讓,他是一個苦役犯,不過他力氣大得驚人,可以把鐵棍折斷。

不久,冉阿讓出獄了,他雖然出獄了,可是哪個旅店都不肯收留他,就連狗也不肯容納他。最後,是善良的卞福汝主教收留了他,可冉阿讓賊心又起,偷了主教的東西而 之夭夭,從此再無音訊。冉阿讓被這黑暗世界“逼迫,做出了犯法的事情,可狠心的德納第夫婦處處要害他,要是最讓人氣憤的就是警探沙爲威了,他堅信服從命令是他的天職,不對惡勢力,擾亂社會秩序的人心慈手軟,他的出發點是好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然而他卻不分事情的對與錯,經常放走壞人而抓好人。我每次只要一讀到他就氣憤得直跺腳。雖然那是一代上黑暗的年代,但還是有很多好人的,比如割風老頭,割風老頭被馬德蘭市長了之後,非常感激。冉阿讓被F通緝時,割風老頭冒生命危險出了冉阿讓。你們肯定會想,冉阿讓和馬德蘭市長有什麼關係?實際上冉阿讓就是馬德蘭市長,馬德蘭市長就是冉阿讓,割風老頭能夠知恩圖報,這是我們許多人想而不及的。

可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因爲他們貪婪,因爲他們反覆無常,他們就是德納第夫婦。德納第夫婦真可謂是喪盡天良,他們接受了芳町的委託,收了珂賽特,雖然德納第夫婦收她的時候花言巧語的.,可是現實生活中卻不把珂賽特當人看,有的家務活都是她一個人幹。更讓人氣憤的是,他們三番五次得騙取芳汀的錢財,使得芳汀散盡家財,淪落街頭。你說他們 可惡不可惡?《悲慘世界》這本書讓人們深刻得認識了以前腐敗的社會,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悲慘世界》讀後感8

近期,我讀了《悲慘世界》這本書。這本書介紹了冉阿讓一生的命運,一個人樂於助人,見義勇爲的事蹟,讀完後我印象深刻。

冉阿讓的出身很貧窮,他爲了養活幾個妹妹而在麪包店打破玻璃,偷走麪包,卻因此經歷了19年的牢獄之苦。他自由後,卻受到了人們的排斥,不被他們接受——他是一個苦役犯。但受到卞福汝主教的幫助,他告訴冉阿讓:如果你從那苦地方出來,還懷着善心,仁愛,和平的思想的話,你就比我們任何人都要高貴些。

後來他隱姓埋名,在一個城市裏生話,他在大火中救人,冒死救出壓在車下的老人,還不要十字勳章他受到了尊敬,當上了馬蘭德市長,又去幫助芳汀。但他還是被警長沙威認出來了,然而他也爲了一個老人的清白而自首,其情節跌宕,令人歎服。在服役期間,他還救了一個即將落水的船員,自己卻失足落水,但他沒死。他去完成了芳汀的遺願,同時又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見到了他的身影

讀完這本書,冉阿讓一個崇高而慘淡的形象,一種絕無僅有的美德展現在我眼前,見義勇爲而又慈愛,至高無上而又溫和,偉大而又謙虛。

我們要像冉阿讓,卞福汝主教,雷鋒那樣,雖然我們還是小學生,但我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拾金不昧;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亂丟垃圾正如一首詩中寫道:人,不一定能使人偉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如果我們人人都這樣,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個天使展開雙翅,在等待着這個靈魂。這是整本書的結尾。

他走了,但那是一個偉大的靈魂,一種偉大無比的精神。我感動,我震撼。

《悲慘世界》讀後感9

悲慘世界這部歷史名著,圍繞着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讓,通過他的不平凡的身世經歷和可歌可泣的道德精神,展現了十八、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時代社會下層的苦難—冉阿讓爲了使姐姐和她的孩子免於餓死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處十九年徒刑。

冉阿讓出獄後,帶着對社會的報復情緒,偷了幫助他的卞福汝主教大人的兩個銀燭臺和搶了一個窮小孩的一枚錢幣。而卞福汝主教面對再次犯錯的冉阿讓,沒有把他投進監獄,而是寬恕了他,並再次幫助他,冉阿讓產生了深深的內疚,這種內疚使他醒悟,並昇華成更深的覺悟,成爲他精神發展的起點。

冉阿讓是善良的,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境況。第一次救人是在苦役場,冒着被加重刑罰的危險,砸爛腳鐐去救被大石頭壓住的同伴;第二次是當了市長後,仍然不顧市長的身份,隻身去救一個被馬車壓住的.普通人。還有許許多多幫助人的事情,都是在不同的境況下去做出的看似普通的壯舉。

他又是偉大的,在資本主義現實的壓迫下,不得不改名換姓,從事生產經營,擁有鉅額財富,進而成爲一個地方長官,當上了市長,但當他知曉一個和他長相非常相似的人被當成冉阿讓而要被懲罰的時候,不顧個人面對的危險,挺身而出,用於承認了自己的身份,使一個無辜的人免於受到舊制度的迫害。

冉阿讓憑着自己過人的體力、毅力和智慧,與命運抗爭,幫助處境悲慘的芳汀及她的女兒珂賽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化資產階級社會機器代表的沙威。

儘管有冉阿讓爲代表的勞苦大衆與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相鬥爭與奮鬥,但是仍然改變不了勞苦大衆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生活困苦的悲慘命運。

《悲慘世界》讀後感10

《悲慘世界》是著名的法國作家雨果的代表作。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個十分善良的苦役犯——冉阿讓悲慘的一生。

冉阿讓是善良的,他爲了不讓姐姐的7個孩子捱餓,冉阿讓打破了麪包店的玻璃偷了一個麪包。從而開始了漫長的牢獄生涯。

出獄後,冉阿讓在卞福汝主教的感召下,隱姓埋名,不懈努力,開了一家大工廠,成爲了大家的尊重的“馬德蘭”市長。他擁有了地位和財富,可是他卻並不像當時的許多富人一樣爲富不仁,他有着一顆博愛的心,他對待別人十分寬容,對員工一點也不苛刻,相反,只要是無衣無食的人都可以在他哪兒獲得工作和食物。

冉阿讓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對芳汀和珂賽特母女的關愛,爲了實現芳汀臨死前能見自己親生女兒一面的願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後芳汀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汀——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諾言,他費盡周折,救出了珂賽特,並用自己畢生的精力照料她,還爲她完美地組織了婚姻。可是,就在一個夜晚,聖潔的天使張開了雙翅等待這冉阿讓的到來,冉阿讓已經老了……

讀到這兒,我不禁淚流滿面,是因爲善良的冉阿讓永遠地離去了,他是一個苦役犯,可是他卻有着高尚的靈魂,他爲了一些陌生人不受傷害,竟然不惜一次次鋌而走險,這與當時的黑暗醜惡的社會相比,他的形象是多麼光輝,多麼偉大啊。如果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像冉阿讓一樣善良,一樣純潔,一樣博愛,那麼世界將會充滿幸福和歡樂,悲慘將會遠離我們。

《悲慘世界》讀後感11

《悲慘世界》一書中,雨果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的殘酷現實。雨果的這部傳世之作,創造了一部反映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全書個人命運與歷史題材的結合,氣勢磅礴,最大限度地體現了雨果在敘事方面的過人才華。在內容上的豐富、深廣與複雜而言,它無疑在雨果數量衆多的作品中居於首位。

1802年,因偷取一塊麪包而被判處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讓結束了法國南部土倫苦役場的苦難生活。獲釋後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憊困頓的冉·阿讓推開了當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里哀的大門。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讓過夜,卻不想被冉·阿讓偷走銀器潛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謊言讓冉·阿讓倖免再次被捕。感於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讓化名馬德蘭來到蒙特勒小城,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後,憑藉一手辦起的玻璃首飾生產工廠,冉·阿讓成爲一名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

冉·阿讓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舉動引起了警長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場看守的兒子,曾經看見過冉·阿讓。在處理芳汀的問題上,冉·阿讓和沙威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在市長辦公室裏,聽沙威說有一個名叫商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審,冉·阿讓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還是選擇了投案自首。

僅僅一塊麪包,帶給冉阿讓的是不問緣由的十九年苦刑與終身的束縛。儘管他受到卞福汝主教的感化,棄惡向善,並且通過努力洗心革面,獲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仍因爲數年前迫不得已偷得一塊麪包而被再次否定,入獄。他多舛的命運與高尚的品格更反襯出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的殘酷現實。

這個世界不缺少善,不缺少愛,但缺少一個公平明確的評判標準和價值觀。

《悲慘世界》讀後感12

本書作者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他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爲“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着廣泛的影響力。

《悲慘世界》,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震撼心靈的書,原來人們的偏見和狹隘遠比我們想象的力量大,但是我們不該沉迷在別人的眼睛裏,應該遵從自己善良的內心,積極的生活。

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因爲飢餓,爲姐姐的七個孩子偷一個麪包而坐牢,一坐就是十九年,原本善良的他被這冷酷無情的社會和悽慘的人生經歷打壓的疲憊不堪,出獄之後,除了冷漠和報復,也許他是真的不知該如何面對這個世界了。每個人的一生總會有那麼一個點或者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總之總會有這樣的一個機緣改變自己的心性,冉阿讓遇到了指引他一生的人——卞福汝主教,從此他拿着那對被主教“贈與”的銀燭臺開啓了他堅定爲善的一生。他去了一個小城,在那裏開辦工廠,樂善好施,扶貧濟危,被人們擁戴,成爲市長。他不遺餘力幫助了被丈夫拋棄的芳汀,並收養了芳汀的女兒珂賽特;他不惜生命救了養女的心愛之人馬呂斯;他還不計前嫌救了一直追捕他的警探沙威......

“他活着,儘管命運多舛;他安息,只因天使離去。生來死去,那是大自然的秩序,猶如晝去夜來,白日西沉。”這是冉阿讓的墓誌銘,他是善良與博愛的化身,是平凡又偉大的英雄。他平凡,是因爲他一生默默無名,他偉大,是因爲他擁有着善良之心,行使着善意之舉,而這份善良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悲慘世界》讀後感13

寒假中,我拜讀了法國作家雨果的《悲慘世界》。如莎士比亞所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一本好書,能使人增長知識、開拓視野;一本好書,能使人明悟哲理、思考人生。《悲慘世界》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它引人入勝的情節和豐富雋永的內涵,更多的是那個經典鮮明的人物——冉阿讓。

冉阿讓一生坎坷。他因爲偷了一塊麪包,被送進了牢裏。他四次越獄,刑期不斷增加,幾個小時的自由換來的卻是十九年的痛苦。出獄後,他被一位主教感化,重拾善良的本性,改名當上了市長。但正當他春風得意之時,卻被警察沙威陷害再度入獄。出獄後,冉阿讓開始撫養女工芳汀的私生女珂賽特,對她十分疼愛。長大之後的珂賽特認識了馬呂斯,很快與馬呂斯墜入愛河。一次,馬呂斯在戰爭中受了傷,昏迷不醒。冉阿讓救了他。後來,冉阿讓成全了他倆的婚姻,向馬呂斯表明自己曾是苦役犯,因此遭到馬呂斯的鄙視。最後,馬呂斯得知冉阿讓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還是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先生。他悔恨交加,連忙和珂賽特去看望老人。但是冉阿讓已經奄奄一息,在失望與孤獨中,這位命運悲慘的老人,淒涼地死去。

冉阿讓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殘酷的現實和法律的不公讓仇恨佔據了他的思想,他是一個罪人,但他後來的改過自新,說明他的`本性是善良的。面對社會的壓迫,他以德報怨,盡全力去彌補自己犯下的過錯,盡全力去愛這個世界。這種崇高的人格精神使我敬佩和感動。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犯錯之後,只要勇於面對錯誤,心存善念,努力改錯,就可以像冉阿讓一樣,從罪惡和錯誤的深淵中掙扎出來,走上正義美好的陽光大道。

冉阿讓是悲慘的,但他又是幸運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一定不會有遺憾和後悔。他像一位天使,用善良和博愛對待別人。他那鮮活的面容使我難忘。

《悲慘世界》讀後感14

媽媽新買了許多書回來,一本一本疊在桌子上。書對我有無窮的吸引力——我立刻就跑了過去,搜索着,目光最終停留在《悲慘世界》上。我立刻將它抽出來,聚精會神地讀了起來。

冉阿讓正在小鎮迪涅的一張長椅上休息。一聲嘆息,道出了他的無奈與困苦。年輕時,他曾經爲了讓孩子們填飽肚皮而犯盜竊罪鋃鐺入獄,只因打碎一塊玻璃,偷了一塊麪包。出獄後,他對這個腐敗的社會感到絕望,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他遇到了善良的主教卡福汝。他贈給冉阿讓銀燭臺,並讓他賣掉,使他生活不必如此拮据。之後,他來到海濱蒙特勒伊,做了許多好事,開了一家工廠,成爲了這兒的市長。不料被幹練的警探沙威知道了冉阿讓的身份,他只能繼續逃亡。後來,他經過重重磨難,收留了珂賽特,當做自己的養女。

好幾年過去了,珂賽特長大了許多,並愛上了革命志士馬呂斯。可是冉阿讓卻覺得,珂賽特如果結婚,他的一切就會被奪走。於是,他讓馬呂斯和珂賽特離開,並讓他們不要再叫他爸爸。當馬呂斯發現這個誤會是已經晚了。冉阿讓在家裏躺着,馬呂斯和珂賽特默默的流着眼淚。冉阿讓像是睡着了,只不過,他再也不會醒來了……

到現在,我還記得那上面的故事情節。冉阿讓,就像如今社會上那些善良的人一樣。想爲貧苦的人付出許多,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芳汀,就像現在的`慈母一般,雖不能回來看她,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珂賽特,想讓她過上幸福的生活。德納第,就像生活中的卑鄙小人,見錢眼開,爲謀取錢財不顧手段,甚至綁架。他們之間講述着一個個十分真實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法國社會過去的腐敗與貪婪。

合上了書,心裏卻五昧雜陳。要是世界上多幾個像冉阿讓的人,少幾個像德納第的人,世界還會如此混亂不堪嗎?

《悲慘世界》讀後感15

十九世紀的法國正處於拿破崙帝國的後期過渡與七月王朝初期的時期,這是最好的時代,有風光的外省城鎮、保皇貴族的沙龍,有六月起義的街壘和大學生們聚居的拉丁區;這也是最壞的時代,有橫屍遍野的戰場、破舊敗落的平民窟,有骯髒的下水道、陰暗孤寂的修女院。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在法文中譯爲“受苦的人們”。無論是一生痛苦悲慘的冉·阿讓、含恨而死的芳汀或從小便備受人間痛苦摧殘並失去童年快樂的珂賽特,都是資本主義法律的受難者。冉·阿讓僅僅因爲飢餓而爲姐姐的孩子們偷了一塊麪包,便被判了十九年的苦役。在被釋放之後,即使他成爲了一位樂善好施的市長,也因爲曾經是苦役犯而被沙威探長追鋪,一生都不得不逃亡。

但作爲資本主義法律的代表人物,冉·阿讓的追捕者,有着一顆“木頭的心”的.沙威並沒有因“施難者”的位置而避免他的苦難。

作爲法律維護者,沙威理應鐵面無私地將冉·阿讓作爲苦役犯逮捕入獄,可他因爲人性中尚未泯滅的善良而違背了自己應盡的職責,也許沙威因爲“個人動機”而犧牲職責。但這是他“忠於良心”,以資本主義法律的角度來看,“善良便是懦弱,理想應當只求無可指責”,但若以人道主義的立場來講,這次“出軌”卻可以計入他上天堂的善舉。

他是“正義”與仁愛鬥爭的犧牲品,他的選擇死亡是因爲他的價值觀的崩塌。在極度的困惑中,他選擇了在絕望的孤獨中離開人世,沙威的死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悲劇。

我並不能斷言沙威究竟是一個好人或是一個惡人,他是一個惡貫滿盈的好人,也是一個忠於職守的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