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邊城》讀後感(精選)

《邊城》讀後感(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邊城》讀後感(精選)

《邊城》讀後感 篇1

雖然篇幅不長,但字字珠璣。可見作者創作時的嘔心瀝血。文中帶有湖南特色的方言,讀起來琅琅上口,既跟隨作者的筆風一路沉迷於鳳凰城的美好景色與邊城人的純真樸實當中,又在爲最後老船伕的離世而悲痛萬分,同時也爲翠翠與儺送的感情而擔憂不已。

然而世事無常,很多的離開都是不告而別、悄無聲息的

過一陣,有從茶峒過川東跑差事的人,到了溪邊,隔溪喊過渡,翠翠正在竈邊一面哭着一面燒水預備爲死去的祖父抹澡。

最暖心的話莫過於在翠翠失去相依爲命的外祖父時,順順船總跟馬兵說的“一切有我”這四字。人世間最缺少的就是陪伴。小時候,父母爲了生計奔波,我們這些留守兒童跟着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長大了,我們外出求學工作,一年難得回家一次陪陪家人陪陪長輩。於是有了那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千古名句。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沒事多跟爸媽長輩聯繫多抽空回去看看他們陪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天。

所有的念念不忘都會在念念不忘中被我們所遺忘

翠翠的祖父口中不怨天,心中卻不能完全同意這種不幸的安排。到底還像年青人,說是放下了,也正是不能放下的莫可奈何容忍到的一件事。

並且那時有個翠翠。如今假如翠翠又同媽媽一樣,老船伕的年齡,還能把小雛兒再撫育下去嗎?人願意的事神卻不同意!人太老了,應當休息了,凡是一個良善的中國鄉下人,一生中生活下來所應得到的勞苦與不幸,業已全得到了。

都說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日子平平的過了一個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麼份長長的白日下醫治好了

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不管最後儺送會不會回來,翠翠會不會等儺送,他們會不會在一起,我想這個在讀者心中早已有了答案。而我的答案是,若是我我不會去等一個無期望無約定的人,因爲人生就那麼短短几十年,耗不起也等不起。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想起前不久聊天時友人說:“你這個人,從一開始就太理性,你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拒人於千里之外,哪怕付出也是適而可止,爲了避免所有的結束,你拒絕了所有的開始,但是我還是希望有個人。”

“有個人可以看穿你怕受傷的心,堅定的站在你身邊。因爲我知道,聽歌時發現沒誰可想,空空落落的,也不是件好事。”以前,發現不喜林徽音,而現在不喜陸小曼。理性沒什麼不好,我們都要學會成長。想起一句詩:情到深處情轉薄,君既無心我便休。

也引用個人所發的動態,個人認爲愛情如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婚姻如錢鍾書先生筆下的《圍城》。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人人都見聞過邊城,而卻鮮少有人能在圍城裏如魚得水。

最後想說感謝沈從文先生的這篇文章把我帶入了鳳凰城,帶入了那座充滿故事的小鎮。作爲一個湘妹子,希望有時間一定抽空去邊城看看,看看隔着八十多年前的時空去感受下作者筆下的邊城故事。

《邊城》讀後感 篇2

今天,我橫下心來,一口氣讀完了沈從文先生的文集《邊城》,但要消化,還需下功夫,因此,只擇一點來講講,即先生的細處之妙。

凡讀過文集中十餘篇小說,尤其是《邊城》的人,都深深地爲作者的環境與景物描寫所震撼。這些描寫總是出現在一個片段的開頭或中央,文字並不長,但讓人回味無窮,如:“一鉤新月已白白的畫在天空中。日頭落下的一方,半邊天皆爲所燒紅。一片銀紅的光,深淺不一,彷彿正在努力向高處爬去,在那紅光上面,遊移着幾片紫色雲彩。”毫無疑問,這些句子很簡單,字眼也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全無一些作品的'“深奧奇妙”之況味,卻能在我們的腦海中造出一幅異常美麗的傍晚圖畫,而且那麼清晰,沒有一點含糊。這只是初看的感受,若再將這類句子顛來倒去讀上幾遍,又能看出幾個詞中藏着更妙的筆法一一像“銀紅”“深淺不一”“幾片紫色雲彩”這都是我們寫黃昏景象時經常忽略的細節一一我們寫景總是從最壯觀處着眼的一一回想一下見過的落日紅光,確實是處處符合這幾句的內容。當然,一個作家不論怎樣地觀察細緻,怎樣地練字巧妙,也不可能將一番景緻完整地展現給讀者。能做到這樣的,無非是照片了。至於沈從文先生這幾筆,雖然僅僅使讀者在小說中看到了景色中的幾個細節,但同時也是給了讀者幾個點,讓讀者通過想象,將點連起來,組成一幅完整的圖畫。這樣既不會使文字拖沓,又能將書中場景“展現”給讀者的寫法,難道還稱不上是“妙”麼?只憑這樣的細節,也感到文豪的高度了。

小說之中寫環境的場面之類,也只是點綴而已,卻刻畫出了人物的千姿百態,這是重中之重。瀏覽整本書,寫人語言、動作和心理的語句佔去六、七成。同樣,這些描寫是十分簡樸的,如:“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語言描寫尤其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對話,正是使文章讀來有聲有色的“竅門”。不得不提的是,雖然小說原形確實是作者接觸過的人與事,但將一個自己僅僅親眼見過不到半小時的片段擴寫爲幾萬字的完整故事,就好像憑一個螺絲釘想象出一輛汽車一樣,使其有血有肉還不會失其離譜,豈止是一般的難!而沈從文先生還進一步塑造了從未見過的人完整形象,敘其語言、說其行動、述其情緒,怎麼會簡單?但一讀便知,作者相當成功,每個人物都活了起來。社會底層那些複雜的人難以把握的語言和心理,先生居然用得出神入化,不妙嗎?

《邊城》之所以被人欣賞,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它細處見妙筆,刻畫出了近代人們的悲喜!真是耐人尋味!妙!妙!妙!

《邊城》讀後感 篇3

邊城裏有着沉重古老而靜止的風景,茶峒,小溪,溪邊白塔,塔下人家,家中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有着相依爲命的溫暖。當太陽升起,小船開渡;夕陽西下,收渡回家。這些帶着濃厚鄉土氣息的場景,卻帶着種沉寂悽婉的滄桑。毫無疑問,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是善良的。可也許正是這些善良的結合纔有了後來結局的無以承受的悲愴。正如作者曾說:“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都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天保的死去,儺送因爲家庭的阻力和心裏的壓抑選擇了離開,翠翠的愛情還沒開始就已結束了。結尾處“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給人留下些許傷感卻又隱隱的期待。翠翠卻一直在等待,等待這個讓她魂牽夢縈的人。

如果故事繼續發展,誰又能說清這是長久的等候,還是永恆的相守呢?每個人的心裏也許都有一個關於邊城的結局,而每一種結局都是不同的感情歸宿。也許翠翠後來遇見了一個對她很好的人,他甘願在這美麗的小城默默陪她一生,一起撐着小小的渡船,一起唱着古老的山歌,過着平淡而真實的生活;又或者翠翠遇見另一個她甘願爲他付出生命的人,她寧願爲他放棄這寧靜的小城而四處闖蕩,那麼她和儺送曾經的美好只是她生命裏最初那美麗而羞澀的早開的初春的花,只能留在心底的最深處,化作原始的一份感動與珍貴的記憶,那守候的心意也隨着她愛情的離去而遠去;再或者翠翠終於等來了儺送,兩個人從此過着安靜而快樂的生活,或在這如詩的小城,或遠走這承載太多回憶的故鄉,守候着他們美麗的約定;也許儺送在外的日子,遇見了另一個人,翠翠執着的守候換回的只是一場心碎;也許翠翠一直就這樣守侯着一個美麗的童話,等到青春流逝,容顏不再,對儺送的`愛一直留在心中,另一邊,儺送也這樣執著地守侯着記憶中那個美麗而羞澀的少女,直到生命結束;也許……

不論結局如何,等待總是美麗的,翠翠等待着儺送,心裏一直存在那個曾讓她着迷的男子。等待就像一場開在自己心裏的暗戀的花,與他人無關,便不擔心結局的傷。可以有美好的想象,可以有隱隱的盼望。也許等待的時間越久,見到時就越高興。就像可愛的花朵,醞釀時間越長,開出的花瓣越美麗。

等待是一種想念的心情,有點期盼,帶點緊張。而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會有等待。等待愛情,等待值得等待一生的人;等待成功,等待那份破繭成蝶的喜悅;等待需要我們耐得住寂寞,不把等待變成一種煎熬和絕望,而把等待看成一種希望。學會偶爾的等待,感受一種孤獨的心境。也許有感傷,也許有甜蜜,享受等待的過程,不論結局如何,過程總是值得我們回憶。

從《邊城》中走出,心裏有些戀戀不捨,這個小城是我們嚮往的世外桃源。翠翠等待着儺送,我們在生活中等待着成功或是某個人,我們當享受這個過程。

《邊城》讀後感 篇4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這部小說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也沒有大氣磅礴的場面,有的只是普通人近乎理想化的生活。小說講述了湘西小鎮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每一個人心裏都有一座邊城,那是美麗與傷感的存在,在浮躁的社會裏,是靈魂的棲息之處。然而,整部作品最令人遺憾的部分,莫過於翠翠那段無疾而終的愛情,以及等心上人回來,他呆坐船頭無望又漫長的等待。

翠翠和天保,儺送,翠翠的父母的愛情,讓整個小說變得帶有淡淡的憂傷。“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小說中始終沒有得到體現。也許這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哥哥爲了弟弟,毅然放棄,一人將痛苦承擔卻突發意外。而他的死亡給翠翠,翠催的爺爺,和儺送造成了難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將一切責任都歸到自己身上,從此,白塔下在也沒有盪漾着那動聽的歌。曾經兄弟兩在百塔許下的諾言最終被溪水沖刷的無影無蹤。

這種結尾帶着一種淒涼哀愁牽掛和期盼的感情,是讀者爲之焦慮又莫名傷感,但也許這不確定性的結局反而更好一些。爺爺因爲自己女兒的愛情悲劇而沉不住氣,在對待翠翠與天保儺送的感情上稍失理性,便奠定了這一場糾纏的悲劇性。對於翠翠來說,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爲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如果他能勇敢一點,和爺爺表達自己對儺送的心意和立場,也許等待他的會是柳暗花明的幸福。對於儺送來說,他在追求愛情的時候也不夠勇敢。作爲那個理應主動的人,他總是瞻前顧後,考慮的太多,他明明知道翠翠喜歡的人是自己,卻一而再再而三謙讓這份感情,可以說天寶的趨勢和他的優柔寡斷也脫不了干係,而對於天寶來說明知道翠翠不喜歡自己,但是卻賭氣離開,因爲不冷靜,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也讓爺爺和儺送一輩子活在自責的陰影中。

也許真的是天意,如果天保沒有死,如果儺送沒有誤會爺爺的用意,如果儺送不是因爲哥哥的死,再加上家裏逼迫賭氣出走,也許儺送和翠翠就走到一起,可是又哪來那麼多如果呢?但是話說回來,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

人的一生,如果把精力和希望放在等待上,那無疑就像一場無期徒刑,少了凌遲處死的痛苦,卻多了時間無情的吹打。原本應該是一段青澀的愛情,在沈從文的筆下卻成了灰色的悲劇。儘管湘西小城的民風再淳,儘管翠翠美好的像一幅畫,可現實終究會有不完美和遺憾,這纔是生活,理想中的生活本應如此,但是既然是生活就註定不凡,總有一些有所謂的,沒所謂的事情使我們一步步成長。

《邊城》讀後感 篇5

善良的人們,總是因爲善良而邪惡!

說實話,我忘記了第一次讀沈先生的《邊城》是在什麼時候,說不上那時是初一還是初二。隱約記得那時候我是個小說迷,而姐姐買來的一本薄薄的陳舊的書,自然而然吸引了我的眼球。

《邊城》的故事,也就此從我的心底萌芽,邊城的年輪也在我的記憶中生長蔓延。第一次讀東西,總是不怎麼讀懂,讀完也就完了,只是心中對故事的情景,感覺有意思而已,其他的沒什麼感受,或許是當時的自己還小吧。

“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種愛情擦肩而過,總會有一種等待遙遙無期,也總會有一種遺憾會支離破碎。”我記得這句話是我第二次讀到沈先生《邊城》的時候有感而寫。那是在高二的時候,我們老師給我們介紹的這本書,我想都沒有想就再次拿起讀了一遍。

湘西的邊城,小女孩,兄弟兩人,船總,老人,渡船,小黃狗,來來往往的行人。這些都是最簡單最樸實的生活。

邊城的愛情,是遺憾,是幸運,是悲哀,是惆悵,那翠翠如果早早就說出來,那天保如果從來都不曾退出,那儺送如果也不獨自一個離去,那老人如果不那麼愛翠翠,這一切,這故事的一切或許會是另一個結局。

有時候很感慨,看書看着看着就不想看了,爲什麼他要離開,她要永遠等待,故事完美的是沈先生對人性美的把握,故事也因當時的現實,讓翠翠傻傻的永遠等待,讓故事也充滿了感傷。

每看一次《邊城》都有不同的感觸,一次比一次的深奧,從來沒有寫過讀後感的,但是如果寫似乎很多,只是說說感覺就行了,上一次讀這本書是在前段時間上課中老師說要講沈先生的《邊城》我下去便又讀了一遍。

或許是因爲年齡的問題,這一次的感受,和以往卻是截然不同,尤其是在後面聽到完老師的講課,看完《邊城》這部電影,似乎腦海中的畫面,再一次的真實起來,不同的感覺不同的感受,也油然而生。

富有詩意的邊城,如詩意一般的.湘西人,演繹着如詩般的故事和生活,儺送和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老頭子對翠翠的愛護之情,天保對翠翠的愛情,儺送對翠翠的感情。

善良的人們,總是因爲善良而邪惡。

善良的翠翠,天真無邪,情竇初開卻癡癡等待,善良的爺爺,因愛孫心切,嚮往好的生活,卻是不願爲,撲朔迷離的成爲了悲劇,善良的天保,知道翠翠愛着弟弟,獨自離開,卻終究難以回來。

善良的湘西人,在用這麼簡單樸素的文字,演繹着一段現實的痛心的愛情,或許是一個人的悲劇,卻驟變成三個人的悲劇。

也許,明天會回來!

明天有多近又有多遠,那儺送在什麼地方,那翠翠是否等了下去。

故事終究是故事,《邊城》給我的感觸太深,那善良的人,因善良而默默心酸。

《邊城》是湘西的一道風景,是我心中一份沉甸甸的寶貝。

《邊城》讀後感 篇6

清澈蜿蜒的河水,碧藍碧藍,澄明如練的天空,羣山環抱的民風淳樸的山村,慈祥善良的擺渡老人,以及他乖巧伶俐的孫女。“一道斜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是誰的歌聲繞過遠處隱沒在黃昏中的羣嵐,透過輕紗柔曼的暮靄,氤氳融化了那蒼勁的青松與冷杉的凜冽,嗚咽婉轉,繚繞在江邊,久久不肯散去……

《邊城》就是以這樣清新的場景在我眼前展開,在淡淡的敘述中帶我走進一個吟着憂傷牧謠的童話。

翠翠和她的爺爺靠擺渡相依爲命,一直長到了15歲,儼然如活潑的小獸。明淨的眸子裏沒有悲傷,也看不見憂愁。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這樣的生活如一潭平靜的湖水,澄明似練,卻沒有絲毫波紋。直到15歲時的端午節,她在黯黯的江畔遭遇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一個讓她徹夜難眠的人——儺送。

如一粒石子落入了潭中,激起了圈圈漣漪,她生活的平靜被打破了。她依然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只是她的心裏藏了一個祕密,一個連爺爺也不能說的祕密。古樸的青瓦,飛轉上揚的閣角,檐下有古舊的風鈴隨風輕響,那聲音好像撞在心上,一下,一下……

人生就是這樣,因爲一個人的離開或一個人的`到來而劃出了一條界線,從此與他無關,或與他有關。

兩情相悅的人卻最終都沒有說出口,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要娶她回家,而儺送則被父親要求娶一位富家千金。故事出現了轉折,而後是兄弟倆相約唱情歌,可老船伕誤以爲是天保打動了翠翠,孰知那天保生來不擅唱歌,是儺送一人在唱,再後來天保爲成全弟弟出船送貨不幸身亡,儺送傷心欲絕離家出走,而爺爺也因操勞過度,懷着遺憾去世了,只剩翠翠獨自在江畔等待,等待她不知何時才能回來的儺送……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這篇小說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而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調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了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了現象,卻撥不開迷霧。

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說,就再難澄清,再難說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會不了頭。

我們總是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了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說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得在江畔孑然一人地獨自地癡癡盼想。

這裏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裏,無法抹去……

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說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 篇7

通過閱讀沈從文的小說我認識了一個女孩並且被她的堅強折服,爲她那沒有預期的等待感到遺憾。

翠翠——一個湘西小鎮上與祖父相依爲命的女孩。祖孫倆過着清貧孤獨的生活,但卻那樣自然、和諧。他們單純、善良、敦厚。可就在寧靜的生活中,一段朦朧的愛情降臨到這個無知無慾的花季少女身上,也正因爲這段無結局的愛情讓這個少女心中涌出“薄薄的淒涼。”

美麗總是令人擔憂的,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翠翠與大老、二老尚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以及爺爺的離世,把這個少女幸福的夢幻擊碎,將一個少女原本擁有的平凡幸福埋藏,在她的頭頂上蒙上沉沉的陰霾,但翠翠卻沒有放棄人生,在無奈之中她沒有退縮,在悲傷的同時,她仍有期盼。翠翠的命運像河邊的白塔,但在危急邊緣她依舊堅持,等待着“幸福”再次降臨。

命運彷彿同翠翠開了個玩笑,給了她燦爛陽光,卻又給了她更沉重的傷害,將她推向黑暗的深淵。

翠翠面對挫折,沒有聽天由命,憑藉着她的單純,善良,執著,依舊憧憬明天,期待明天,坎河的人生將一個靦腆的女孩變得堅強。

如果我是她,當面對命運如此的蹉跎可能會喪失毅志;如果我是她,可能會被這挫折壓垮;如果我是她,也許會讓這挫折震住婷滯不前。

人生亦是如此,昨天已經過去,我們不能回頭;明天還未到來,我們無法等待,只有抓住今天的分分秒秒去奮鬥,當遇到困難與挫折時,鼓起勇氣,能往直前,任何事情都會被征服。

生活有如潮水,時起時落。潮漲時,要謙虛、穩重,以免潮水衝過導致“擱淺”;潮落時,要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只要心中存有一片希望,總有一天會得到回報,永不放棄對生活的憧憬,懷惴着那個“夢”,去找尋真實的未來。一步一個

腳印走下去,終究會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生如就如同一面鏡子,你對它付出一份,它將給予你十倍的收穫。像翠翠一樣樂觀,積極地對待人生,人生是很短暫的,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翠翠正因爲受到痛苦的磨礪才變得堅毅,而如今的我們幾乎不可能有她的經歷,所以很難走進她的世界,體會她的`感受。正因爲如此安逸的生活,讓我們習慣於依賴,也正因如此,我們失去鍛鍊的機會,成爲“永遠長不大小孩”。可溫室裏的花朵,儘管豔麗,卻嬌嫩柔弱,一旦失去良好的環境,便會凋零;野外的青松,雖受日曬雨淋,卻能長成參天大樹。我們應該學習翠翠,獨立自主地生活,儘量避開父母的呵護,雖做不成頂天立地的大樹,也絕不做經不起風霜的幼苗。

翠翠,堅強的化身,她擁有不屈的靈魂,在爲她嘆息的同時不免對她肅然起敬,因爲她的執著、善良、樂觀、堅強。

誰能先找到“自我”,誰的心田就能先播下希望,誰的人生就會被希望的光芒點亮。

《邊城》讀後感 篇8

天地人生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唯有真愛,纔是永恆。

——題記

猶記一場鳳凰瀟然夢,一本書,一場偶遇,一段不澀不黏不哭不甜的癡戀。

雨零碎地下,在茶峒,還記得那划龍舟鳧水捉鴨子的他,矯健的身手,英俊的外表,因爲捉鴨子成績斐然故心中不勝歡喜。而在橋上苦等爺爺的才15歲的小姑娘翠翠心中卻焦急害怕。她生於30年代,在風日裏長養着,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着她且教育着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這是她與儺送的初遇。

或許是夢吧。翠翠那麼美好,像是一個玻璃球,那麼易碎。爺爺的離開讓翠翠明白責任與堅持。她就那麼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等待着儺送的回來,撐着她那船在江上飄着一縷夢。故事就此結束。翠翠等到儺送沒有?那時他們是否仍然相愛?他們該多大?是否儺送會和翠翠在一起不分開呢?爲什麼沈從文要讓翠翠這樣苦等下去,不能讓他們有個美好的結局?

太多太多的`疑問我想知道,爲什麼便草草收尾呢?或許人生是真實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儺送的大哥天保遇難,作爲親兄弟怎能不爲之悲傷難過?我想沈從文用無言的筆觸告訴我們,愛要留在最美好的時候,真愛是永恆的,儺送一定會回來。而翠翠,始終也要長大,在面對生活時更加堅強,也懂得自己對儺送的一份愛,一份永恆的真愛。她在江上支起一枝蒿,日復一日地等,等的不只是儺送,也是一個無法回去的,曾經的美好,像一個夢境。

我始終相信我能遇見翠翠,翠翠活在我們這個世界。我想看她淺顰輕笑,或喜或愁。可能在湘西,在茶峒,在渡口。她會擺渡我走向過去,穿越歷史的厚度,看時光過隙間那斑駁的老渡船,悠悠流淌的江水,和那在歲月跌宕中憔悴的容顏。那條渡船撐十幾年,人來人往,天地人生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撐到我們白頭,掉牙,腰腿不利索,抑或是魂歸離恨天云云。也許只爲一個執念,一段往昔,一片雲霞,一往情深。

可是,時間這塊布,裹挾着翠翠和儺送消失在湘西,一去不回頭。他們離我們越來越遠。那濃麗色彩的鳳凰古城,清清淺淺的江水,溼潤的草木氣息,都被歲月掩埋。他們的愛情像是我們路過的風景,一直在逡巡,卻沒有人爲他們而聽。

我,找不到。

雨在下,視野裏有濃有淡。濃的是水邊的青石,綠色的青苔佈滿全身;淡的是若有若無的遠山,以及山腳下的江水。生活或許回不到過去,湘西人民的生活已被現代化這隻大手攪亂,成一鍋粥。面對新奇事物的誘惑,他們還能回到過去嗎?還會有翠翠和儺送這般向來緣淺,奈何情深的感情嗎?

可是,江水還在。只要江水還在,渡船便在,我相信翠翠便在。

在時光中,儺送或許正乘着船渡過千山萬水,只爲與夢中惦念的那個翠翠再一次在碧岨溪相逢。

天地人生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唯有真愛,纔是永恆。

——尾記

《邊城》讀後感 篇9

沈從文的《邊城》以老船伕、翠翠、順順、大老、二老、老馬兵等人物爲主導,描寫了茶峒的秀美風光,記錄了茶峒的日常生活,刻畫了老船工的善良、翠翠的羞答、順順的慷慨、老大的帥氣、老二的倔強、老馬兵的敬鄭大遠程教育網業。以茶峒風景和日常生活爲背景,以愛情爲主線,書寫出了一首美麗的田園詩歌。

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老船伕和孫女翠翠在鄭大遠程教育網渡口擺渡,空閒時間,他們常到茶峒城內遊玩。船總順順常熱情招待他們,其兩個兒子都喜歡翠翠,老大在提親沒有得到迴應後,駕船遠行不幸身亡。老二雖然生氣,但還是在心裏愛着翠翠。面對團總女兒的提婚,老二寧要翠翠家的渡船,不要團總家的碾坊。因被逼婚,老二與父親爭吵後,負氣離家遠走,一直沒回。

因爲大兒子的'意外落水身亡,順順對翠翠祖父有了一定的隔閡,加上老船伕的語言表達較差,找順順探問老二婚姻口風時,順順當時氣惱,說出了拒絕的話。加上中寨人的刻意誤導及其它的誤會,老船伕飽受打擊,不幸染病身鄭大遠程教育網亡。老船伕死後,順順牽頭按照當地的風俗將老船伕細心安葬,找老馬兵接替擺渡,並照看翠翠。老馬兵告訴了翠翠往事的真相,翠翠把很多事情弄明白後,大哭一場,繼續在渡口擺船,等待自己的心上人。

此外,文章還描寫了翠翠父母的愛情。翠翠的父親是位軍人,與翠翠的母親相識,但在當時的特定條件限制下,翠翠的父母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樣平平淡淡的生活。私奔不成,翠翠的父親既不願拋棄責任也不願放棄愛情,服毒自殺。翠翠的母親因捨不得腹中的骨肉,忍辱偷生,生下翠翠後,鄭大遠程教育網故意喝涼水而死,也算自殺身亡;有一種愛情叫人生死相隨,或許是翠翠父親和母親間的這種愛情吧。記得有位男子僞造自殺現場騙保,不幸的是,因事先沒告訴家人,其妻子悲傷過度,帶着兩個孩子一起,三人自殺身亡。男子回來後,在妻子孩子身邊放聲大哭。對那男的來說,妻子因愛他而死,或許儘快到天堂陪伴在妻子的身邊纔是最好的歸屬。

關於翠翠的愛情,儘管心中喜歡二老,但翠翠始終用羞答答的態度去面對。第一次讀邊城,印象較爲深刻的是:翠翠因性格等原因多次錯失了接受或表明愛情的機會,真替翠翠感到可惜和着急,如:其祖父多次提問婚事,她裝作不答;如:見到心上人來過河渡船,翠翠因害羞回頭就跑掉了。最近一次讀邊城,認爲: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時代對愛情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或許是淳樸的本質,讓翠翠始終對愛情躲躲閃閃。

文章的最後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翠翠到底怎麼樣了,她會不會和二老在一起?有一種愛情,需要等待,說的或許就是翠翠的愛情吧。或許,經歷過等待,翠翠的愛情纔會更加鄭大遠程教育網美好。

冬天到了,儘管那位年輕人還沒有歸來,但白塔已經修好了,翠翠的心上人歸來的時間還會遠嗎?作者:周君波

《邊城》讀後感 篇10

昨晚看完了《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裏好像有點堵。慶幸自我生活在今日——一個能夠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我也成爲邊城的一員,呼吸着那裏純淨的空氣。其實,瞭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係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係,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祕吸引,中間隔着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裏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應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着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伕,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侷限性。爲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我的內心鬥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我把握的了的幸福?——最終,老船伕帶着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能夠通向幸福的路嗎?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巖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我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着千山萬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爲,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儘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悅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爲想到了翠翠。

《邊城》讀後感 篇11

人嚮往着什麼?世界又究竟需要什麼?

一片樹林,一方天地,一汪泉水,這是多美好的世界啊。但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之時,一切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它開始有一間小屋,一個村莊,一座小城,它甚至有一個腳印,一輛自行車……可人究竟嚮往着什麼?人心究竟追求着什麼?是一棟棟大樓,一座座城鎮,一輛輛車,還是數不盡的財富,道不完的安定?

談及和諧,《邊城》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那樣一幅畫面:“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一位老人,一個姑娘,一隻黃狗。溪水潺潺流過,流入小城,溪水卻依舊清澈,彷彿滲入城裏人家的美好,連接城裏城外人們的心。”那裏的生活,彷彿在不知不覺中早已譜出和諧,那麼自然安和——在如今飛速發展的世界裏,車水馬龍,燈紅酒綠,處處高樓大廈,一派繁榮之景;但背後,卻又是另一番景色——那裏草木不生,噪聲不斷,淨氣匱乏,飛禽走獸不在;那裏垃圾成山,泥沙入河,淨水難尋……如此環境,是和諧麼?不,根本不是。人們的身心均受到嚴重壓抑,所以他們最初從落後的鄉村奔入發展的城市,卻在最後又從發展的城市回到落後的鄉村。我們誰,也不想到最後,子孫後代,指着那突兀無林的骯髒的山,指着那泥沙堆積的污濁的河流罵自己的祖宗,責怪我們。所以我們,該念和,該譜諧。

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但森林可以改變氣候;一滴水不能掀起大浪,但汪洋可以掀起大浪;一個人不能改變社會,但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則可以改變社會。每一個人的努力都可以促成社會的發展,每一個人的一小步都可能給世界帶來變化。我想人們要的,該是美,是愛,是安,是平,是和諧。

念和譜諧,就像《邊城》中所描述的,甚至感受到的畫面——人與人的心靈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與發展的和諧……《邊城》讓我看到了人們的淳樸,勤儉,友善,和諧,那也許是我們在生活中難尋的美好,所以翠翠“天真活潑,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順順“大方灑脫,友善交友,正直和平”……那裏的人兒,美好到令人嚮往,和諧得讓人們感慨,有時也會讓人憂愁,思索。

念和譜諧,就像《邊城》觸動人心的,一個人要和諧,一個社會要和諧,一個國家要和諧,世界處處要和諧。人的和諧,就是冷靜與熱情同在,就是剛柔相濟,德威並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會的和諧,就是自由與正義同在,就是肝膽相照,苦樂同在,就是衆志成城,春意盎然……世界的和諧,就是善意與美德同在,發展與健康的統一。和諧,和的是心,諧的是情,和諧是真心真情的美。

《邊城》或許就是展現了那樣一幅人與自然相互接觸,美好和諧的畫面,但畢竟是故事,而故事往往又啓發着每一位讀者。到底是讓《邊城》告訴我們,還是我們告訴我們自己——轉念一想,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也該有所調整。和諧,從來不是說說而已。

念和,譜諧,念每個人心,譜世界美好。

《邊城》讀後感 篇12

合上那薄薄的書,似乎做了一場悠遠的夢。夢中一個小棚,一座白塔,一老一小,一座白塔。有點恍惚,依然沉浸在淡淡的憂傷之中。彷彿此時的我完全的進入了主角,無法自拔。

眼前浮現出那個小鎮,淡淡的墨綠色畫出那重巒疊嶂,畫出那小橋流水。丹紅點綴出山花滿野,燈籠朵朵。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這就是張可愛的山水畫,樸實的湘西人就是這畫中人。一切都顯得那麼協調,有序。能夠看出沈從文先生對這個古老的小鎮的喜歡,對那裏樸實鄉情的喜歡。

也許我能夠步入這個小鎮,人們在我身旁流動。不知所措在喧鬧的人羣中穿梭,回過頭,那個皮膚黝黑的小女孩站在我的面前,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又像是一隻山頭黃麂,很快的,又跑的沒影了,無處去尋她。耳邊傳來幽遠的歌聲,似乎牽引着我,走出鬧市,竄入竹林。

一條小溪橫在面前,水流很小,叮咚作響。遠處,一座白塔漸漸掙脫竹林的束縛,映入我的眼簾。下頭是一座竹屋,門開着,黑洞洞的。面前小溪雖然不急,但還是有點寬。對岸僅有一條空空的渡船,顯得那麼蕭條。但我明白,那裏,有個女孩,一向在等待。如果不是那夜風雨交加,也許她不會虛度年華,也許一切會趨於平靜。剛剛萌生的感情念頭,或許還會經歷幾番曲折,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一切,什麼都不復存在了,生於朦朧,死於朦朧。

遙遙白塔,在我看來就是對翠翠天真無邪的守護,默默地給予她祝福。它是老船伕和翠翠一齊的回憶,然而似乎相同的命運被寄予在了老船伕身上。那個暴風雨的夜裏,它也一齊坍塌了,也許是它不願看到翠翠的淚水,他把淚水會把它水泥鑄的心融化。舊的白塔坍塌了,又建起新的白塔與那少女一齊等待遠遠眺望。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何時才能回來。

大佬二佬,就像是雙子星的宿命,他們喜歡上了同一個女孩。而這美麗的小溪浸潤了土地也浸潤了人們的心靈。沒有因愛生恨的俗套,兄弟兩得知對方的心意後,沒有勾心鬥角,強搶強奪,卻是謙讓着,祝福着。他們相約山頭鬥歌,向姑娘表達自我的愛意。二佬一開嗓,大佬就放棄了。他默默地轉身,不想讓弟弟看到自我的.悲痛,離開了茶垌。他默默地祝福,卻沒想到老天不留情面,最終溺死在茨灘中。隨着哥哥的溺死,二佬的所有熱情也一齊沉入了深不可測的茨灘。這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麼純樸而又真摯!

眼前浮起一層煙霧把一切都掩蓋了,墨水花了,我又回到了現實,離開了那個作者刻意營造的桃花源。那幽遠的夜鶯之聲卻還依然縈繞在耳畔,久久的。一帆風順,也許,那纔不是生活。

“天地人生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唯有真愛,纔是永恆。”這是一首真愛的頌歌。文章始終籠罩在一片用文字營造的纏綿與朦朧中。

《邊城》讀後感 篇13

趁着週末的空餘,我與鳳凰城來了一場美麗的邂逅。這裏寧靜,美好。擡頭一望,“水中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裏。黃泥的牆,烏黑的瓦,永遠那麼妥帖”。我的心情不禁愉悅起來,便東看看,西望望,向這個充滿愛的世界狂奔而去。

“翠翠,我不去,你同小狗去好不好?”

“你要不去,我也不想去!”

“我去呢?”

“我本來也不想去,但我願意陪你去。”

小溪岸邊的話忽而飄進了我的耳畔。我擡頭,原來是正笑得滿面春風的爺爺與翠翠。微風漾滿着溫柔與笑意拂過,我心也隨之一顫。或許正因爲這濃濃的愛意,爺爺永遠是翠翠的蓋世英雄,永遠支持,愛着,守護着翠翠。

天逐漸暗了下來,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

“好,就是這樣子,我們各人輪流唱,我也不要你幫忙,一切我自己來吧。”

不知何處兄弟倆的約定打破了這專屬村莊的安詳。我不禁爲這種情誼所打動。或許“共同喜歡一個女孩,咱不犯規,公平競爭,你永遠是我弟弟”便是真正的兄弟情,仗義,誠摯。

愛在何方?多年的困惑終於釋然,原來愛就在身邊。就如鳳凰城中的翠翠、爺爺、兄弟倆及所有人,他們心中都愛着一個人,一座城,一個世界。因爲有着這樣一顆心,方纔使愛一直在身邊。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寫下的《邊城》一書。這座城裏有着“天空爲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的`柔情,有着“月光極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層薄薄白霧”的寧靜,也有着“白光向上空衝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時便灑散着漫天花雨”的浪漫。這裏就如世外桃源般,每一個角落都是如此美好。這裏每一個人都用愛灑滿這座城,都用純真的心瀟瀟灑灑地把這美麗畫卷續寫下去。

恍惚之中,我開始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愛。

放學回家,疲勞,煩躁。一碗魚湯的香味撲鼻而來,媽媽那無微不至的照顧,那關懷的眼神,便衝去了我心中所有的雜念。這是來自家人平凡而又深切的愛。作業本中,老師不同的評語總能帶來不一樣的驚喜。這些評語就如黑夜中的一顆顆星星,照亮了我那漆黑不堪的天空。這是來自老師溫暖的愛。以前的自己,也會孤單。但我就如貧瘠星球上的玫瑰,終究等來了陽光燦爛的小王子。小王子使原本寸草不生的星球變得春暖花開。這是來自朋友快樂的愛。在公交車上,一位小朋友給一位老爺爺讓座,夕陽的餘暉灑在他倆身上,這是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關懷,濃濃的愛……原來,愛一直在身邊。

這個世界或許沒有你想的那麼壞,請你一定去相信:愛在身邊。就如鳳凰城中的翠翠、爺爺、兄弟倆一般,用愛譜寫了一段又一段的故事。都說人間處處有真情,當你面對種種考驗,不要害怕,不要退縮,愛一直在身邊。就讓我們用力去愛一個人,一件事,讓愛灑滿世界,讓我們也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