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飄》讀後感【通用7篇】

《飄》讀後感【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飄》讀後感【通用7篇】

《飄》讀後感1

僅僅寫了一部作品就名揚天下並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家是絕無僅有的。而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便是這樣一位絕無僅有的作家。

這其中的發主人公郝思嘉,應該說,小說中最具吸引力的人物非她莫屬。出身種植園主家庭的思嘉年輕漂亮,個性鮮明。然而,不幸的是,在她尚屬青春年少的十六歲花季時,思嘉就遭遇了情場失意的痛苦。她愛上了風度翩翩的鄰居衛希禮,可衛希禮卻娶了善解人意的表妹媚蘭。使思嘉更加不幸的是,戰亂接踵而至,整個南方社會不得不投身戰爭歲月。在殘酷的戰爭和艱辛的生活這雙重重壓之下,歷經磨難的郝思嘉成了一位二十八歲的成熟女性。

郝思嘉的父親郝嘉樂是個愛爾蘭移民,身無分文的`他隻身來到美國,通過玩一手好牌和喝酒的海量贏得了一片紅色的土地,幾經創業把其發展成一個收入頗豐的種植園。思嘉的母親出身於海濱城市薩凡納的名門望族,因情場失意賭氣嫁給了比她大將近二十歲的郝嘉樂。作爲他們的大女兒,思嘉既遺傳了父親的豪爽、粗獷、不拘小節、脾氣暴躁的性格,又自小受到母親良好的家教和道德觀念的教誨。所以,她的性格是個矛盾的統一體。她既想做一個像她媽媽那樣有大家閨秀風範的淑女,骨子裏又有背叛媽媽的道德框框反骨。正是血管裏流着的這種充滿矛盾的血液造就了思嘉敢愛敢恨,認定自己的目標便勇往直前、不擇手段的性格特點。

通過郝思嘉的所作所爲,我覺得她是一個把每一個明天當作新的起點,爲實現自己的目標更加努力奮鬥的智者。

《飄》讀後感2

戰爭,使很多人的思想都發生了變化。戰火不休,使很多人失去親人和家園。飄,寫的就是戰爭的故事,這個故事它又浪漫又淒涼。戰爭,請你平息吧!飄以美國曆史上唯一一次大規模內戰南北戰爭爲背景,刻畫了一個活潑熱情,美麗大方,愛憎分明的人物——主人公斯嘉麗,她是全書的靈魂人物。斯嘉麗從小就喜歡艾希禮,她本以爲艾希禮也愛她,可沒想到他卻娶了梅蘭。斯嘉麗賭氣嫁給查爾斯,可是一切事情都是那麼不經人意,查爾斯病死在沙場。後來,因爲戰爭,所以家族敗落,斯嘉麗嫁給了弗蘭克,後來弗蘭克也死了。在經歷的情感和家庭的變故中,他漸漸成長爲一個堅定勇敢,積極生活的人。斯嘉麗的第三任丈夫瑞德性格叛逆,頭腦精明,他善於審時度勢,對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走向有清醒的'認知,因此囤積了大量財富,是個自私自利但是極其聰明的人物。

而斯嘉麗的“情敵”梅蘭,溫柔並且善良,但面對殘酷的戰爭,她表現的也很堅強。梅蘭的丈夫——斯嘉麗一直深愛着的艾希禮,在戰爭結束後,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和方向,沉浸在過去美好的回憶裏,就像是舊時代人物一樣。

這四個人物的情感命運都緊密相連,在經歷時代的變革後,勇者勇往直前,而弱者徒留悲嘆。這幾位主人公最後的結局各不相同,有的讓人悲傷讓人遺憾,有的讓人開心讓人欣慰。戰爭時期的人們,需要堅強!斯嘉麗她們堅強的性格值得讓我們學習。但我還是得說一句話,希望戰爭永遠不要再次發生!

《飄》讀後感3

《飄》是以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動亂的社會現實爲背景的愛情小說。小說以亞特蘭大及附近的一個種植園爲故事背景,描繪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人的生活。以"亂世佳人"斯佳麗爲主線,描寫了幾對青年的愛情糾葛。

在思佳麗的大半生又是爲愛所迷惑的時,因爲迷惑而做了很多錯事。知道最後她才發現,原來她一直鍾愛的艾希禮並不愛她,也不曾象她所想的那般優秀。其實她愛的並不是艾希禮,而是自己內心的一個完美形象。艾希禮越是拒絕她,她心中的那個形象就越完善——這正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而恰恰因爲她錯誤的迷戀,才使她錯了身邊真正的幸福。這也給了我一個啓示:人要學會明辨是非,不要讓幸福從自己的指間溜走。

值得欣慰的.是,在思佳麗的愛情世界裏沒有什麼是爲之已晚的,當她徹底的失去艾希禮,失去女兒,丈夫瑞德也已離她而去之後,她才意識到原來她真正愛的人是瑞德,她於是拋開心靈上的創傷與悔恨,相信自己一定能挽回瑞德的心。“不管怎樣,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如果許多人對愛情都能有這種樂觀自信的態度,那麼許多愛情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在品讀《飄》的日子裏,多少次我與之同喜、同鬧、同悲、同笑。幾許惆悵,幾許欣喜,幾許感慨,幾許驚歎。掩卷息,留下的是強烈的震撼和一生的感動。

《飄》讀後感4

初讀《飄》,覺得作者不知道在講些什麼,只知故事是從一場宴會開始。後來,再次讀了一遍,或許是成長了,便讀出了整個故事曲折、複雜。

縱觀全文,我覺得,最喜歡人物還是思嘉,儘管她任性狡黠、殘忍貪婪,但同時在她身上表現出還有她嬌豔美麗、精明能幹。她不像當時婦女們,她們那麼拘謹,又是那麼迂腐,而思嘉不同,她是隻活潑又不受束縛鳥兒,在那樣一個昏暗社會自由自在翱翔。當她錯誤地給艾希禮套上自己精心編制“禮服”時,她愛便錯了;當她不明白自己情感,消耗盡瑞德愛時,她又再次錯了。好在,思嘉很堅強,當她兩次犯錯時,她想起父親話:“世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她正面自己情感,不再迷茫、猶豫,她相信明天,明天她就能把握住愛。主人公思嘉便是那麼一個有些孩子氣,卻又堅強,擁有希望人。

就像艾希禮所說,媚蘭是那樣脆弱膽小,而思嘉卻是那麼勇敢。雖然思嘉在愛情上失敗了,但是她生活,她努力,顯而易見得成功。當艾希禮把媚蘭託付給思嘉時,儘管心裏很不滿,但她還是遵守自己諾言,細心地照顧媚蘭。在戰爭期間,人人都過得很困難,思嘉卻靠着自己努力養活了媚蘭還有自己一家人,雖然很多是靠欺騙弗蘭克得來。或許,有人認爲她真是狡猾,手段卑劣,但我卻不能認同,思嘉這樣做,完全是爲了救所有人,她不能讓父親家業毀於一旦。思嘉是那麼努力,她執着、勇敢地保護着所有人。

《飄》讀後感5

已經反反覆覆看過好幾遍《飄》了,而今天想將我從跳動而有血裹着的心底下累積起的各種情感,奔迸到筆尖上,變成馳騁的文字。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不太喜歡甚至有點反感女主人公思嘉,“若要征服命運,只要有漂亮的衣服和潔白的皮膚作爲武器就夠了”,雖然思嘉的外表十分美麗動人,但她的`思想與見識卻很膚淺。然而後來,我對她的認識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的堅忍,她的勇敢,在亂世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原來那個十六歲的姑娘只會擔心穿哪條裙子顯得更嫵媚,現在卻帶着一羣毫無力量的人穿過幾英里的戰地;開槍殺死一個北佬士兵並且心安理得地搜他的口袋、揹包找錢財與食物;披着母親的絲絨窗簾,配着公雞的尾羽,試圖去征服白瑞德以挽救塔拉;爲了鋸木廠奪走妹妹的未婚夫弗蘭克;以二十塊錢安慰自己的良心僱用犯事黑奴;表面上與北佬交往甚歡……

是的,他和白瑞德一樣“貪得無厭”、“無所顧忌”、不在乎所謂的名譽與信仰。但更讓人惋惜且敬佩的是,沒有誰真正理解思嘉,並且能夠駕馭思嘉,包括白瑞德。“思嘉是我曾經唯一的夢想,然而在現實面前誰都不能‘享有’”。不敢用“蒼涼的手勢”定義思嘉的年華,她是不屑於別人對她的同情的。相較於“青春”、“成長”這樣單薄明媚的字眼,我覺得用“史詩”來形容她的經歷更爲貼切。

《飄》讀後感6

《飄》是我最喜歡看的書之一,它是由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女士生平唯一的一本長篇小說。

故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前後,佐治亞縣塔拉莊園裏的大小姐斯佳麗。奧哈拉是小說的女主人公。與體弱多病、多愁善感的《紅樓夢》裏面的主人公林黛玉完全不同,這位在塔拉紅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女人精力旺盛、大膽叛逆,她渾身上下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我喜歡斯佳麗,不僅因爲她不矯情,更是因爲她在塔拉莊園危在旦夕的時候,用她那嬌嫩的雙手和稚嫩的'雙肩撐起了整個莊園,幫助莊園渡過了難關。可是,一連串的打擊接踵而來,先是母親埃倫去世,接着父親傑拉爾德去世,後來,與瑞特的第一個女兒波妮。巴特勒也因爲跨欄時扭斷脖子而不幸去世,這麼一連串的打擊並沒有使斯佳麗整天沉浸在悲傷之中,因爲她始終堅信着: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她在整個故事中都是一個充滿生氣、充滿鬥志的人。我最欣賞的便是她這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種不輕易放棄、堅強、無懼無畏的精神是最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所以,每當我遇到困難,心情不佳時便會告訴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慢慢合上書本,腦海裏細細品味書中的場景,帶給我的感覺依舊是那麼堅定與執着。一遍匆匆的略讀,並不能體會多少真諦,也許,等我再讀幾遍時,會有更多的收穫吧!

《飄》讀後感7

一直以來不喜歡看翻譯的外國名著,還自嘲的感覺翻譯的真爛,買《飄》是因爲一朋友在我耳邊經常嘮叨她的經典,也就在噹噹網上買回來了,靜靜的躺在牀頭櫃上好久了,一天是在無聊的很,我隨手翻看了幾頁,誰知居然越看越有趣,看上冊的時候我感嘆的是美國的歷史,看下冊感概最多的是斯佳麗和瑞特的愛情。

關上書,腦子裏都是書裏的情節,斯佳麗,瑞特,玫蘭妮,阿希禮,黑媽媽,埃拉,塔拉莊園,美國南北戰爭。有幾點讓我感觸良深:

1、美國的`南北戰爭,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建立在深深的陣痛之上的。

2、斯佳麗每一次遇到挫折總是想到埃拉(她的媽媽)和塔拉莊園(她的家鄉)。回想起自己每當遇到困難時何嘗不是這樣,家和媽媽永遠是自己的避風港。媽媽——每次下班回家,看着樓上的燈光,一股暖流涌上心頭,小跑着跑上樓,媽媽總是開着門在迎接我。

3、玫蘭妮,她不是人,她是神,一位偉大的女性。

4、黑媽媽,永遠忠誠於自己的上司,如此之人,一生何求?

5、斯佳麗和瑞特的愛——自虐似的馬拉松似的愛情,很多時候,相愛的戀人在乎的東西是飄渺的?在斯佳麗病重時她心理明明想的是瑞特,爲什麼沒有說出口?瑞特那麼牽掛着斯佳麗,爲什麼都不進房間看看,兩人都在乎對方,都渴望心靈的感應,也許瞭解的太多,也許瞭解的太少,這一對戀人過的有些自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