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精選)《紅樓夢》讀後感

(精選)《紅樓夢》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5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紅樓夢》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紅樓夢》讀後感

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是很精彩的一回,也是很詩意的一回。脂硯齋在總評中說這一回也稱《大觀園記》,是很不錯的。我認爲,本回的紐結在一個“委婉”上面——不管是中式建築的含蓄委婉之美,還是政老爹對寶玉隱晦的父子之情;不管是寶玉題對額的委婉美的句子,還是曹公曲折委婉的筆法。

本回主要講述了政老爹在和寶玉以及一衆清客的陪伴下游覽了整個大觀園,並由寶玉給大觀園各個主要建築題字作對。整體故事很簡單,但又極風雅,可以說鮮明體現了《紅樓夢》雅俗並重,雅中有俗、俗中有雅的藝術特色。首先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大觀園的面積。前回賈蓉提到“三裏半大”的地方建省親別墅。無論如何算法,“三裏半”似乎都算不得很大,而賈政寶玉遊覽又着實不小,結合後文來看,大觀園面積也應不小纔是。在沒有明確證據前,不能說是版本訛誤和作者筆誤。我認爲這是曹雪芹的一個障眼法。脂硯齋提到,大觀園乃是人間的太虛幻境,因此着重在一“幻”字上。幻,則不實,則無須以世俗真實的計量法去衡量。作者在處理大觀園時,真真正正做到了“天上人間諸景備”,似乎將天地美景濃縮嵌入其中,讓人在一回中彷彿概覽了江南山水與亭臺樓閣等嘉景,當然後面還有白雪紅梅等等景色,不必細說。大觀園是濃縮的自然,而大觀園之女兒又是天下女兒的精華所在,無怪乎此是太虛幻境的人間投射了。

大觀園是中國建築學的一個縮影。中國人搞建築,喜歡朝兩個方向努力,一曰“婉約”,一曰“天人”。“天人”很好理解了,這是中國哲學裏非常常見的一個概念。相比“天人”的滲透,“婉約”更多地體現在實際操作中,例如屏風、玄關、影壁之類。前文第三回,黛玉進賈府,就寫到了一塊影壁。這裏大觀園裏同樣有類似屏風作用的一座山。看到了這座山,衆清客都稱好,賈政還發了一番議論:“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則有何趣。”可見,他們對於中國建築的這一審美要求都是瞭然於胸的。後面曲曲折折的路徑、層巒疊嶂的假山石塊,似乎都具有一點障眼法的意味,讓人慾看不能,欲罷不捨,撩動心絃,非要讓你看個不停。“猶抱琵琶半遮面”,纔是中國建築的滋味。此外,大觀園中特意強調了,引了一股活水入園。中國人是講風水的。風,必要流動;水,必要流淌。須得活風活水,纔是上好的住宅。而天然的水又遠勝於人工的水,因此衆人才紛紛讚歎山子野是“有丘壑”的。

其次,題對額的時間應該是在春、夏兩個季節。就前六十回而言,雖然季節描寫多變,但大體上是處在一種如沐春風的氛圍中的。作者是以一種生機勃勃的態度去處理大觀園中羣芳薈萃的場景的。而後則大致以秋冬凋零的氛圍去描寫大觀園中羣芳流散的結局。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繞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脈香”“寶鼎茶閒煙尚綠 幽窗棋罷指猶涼”“新漲綠添浣葛處 好雲香護採芹人”才顯得那樣得宜,才顯得如此風雅。

第三個問題是寶玉的題字和作對。寶玉的題字和作對如果按照中國文學史的話語體系來說,是近於宮體、香奩一脈的。關於這個問題,脂硯齋的批語中也多次提到,稱《紅樓夢》中的多數詩詞是“閨閣語”。如果說詩詞意象的美又可大致分爲優美和壯美的話(近似於西方美學中的“優美”和“崇高”,又不完全似之),則寶玉的題字和作對是完全偏向優美一派的。這並非是曹公作不得壯美,而是要符合寶玉等貴族公子小姐足不出戶的身份。中國古代的詩人將作詩的生活經驗和所需養分稱爲“詩料”。譬如老杜、東坡這種生活閱歷無比豐富、人生理想無比堅定的人,自然“詩料”是豐富的。而像寶玉這種生活閱歷欠缺、人生理想正在培養的人,自然“詩料”就會匱乏,感情就會單薄,所作滋味也就淡然了。

我時常在想,假如寶玉在最後“懸崖撒手”後仍有詩詞創作,想必是可以脫卻香奩,進入古奧的了。以上是就風格而言,寶玉的題字作對在本回委婉的美學背景下,不但是夠用的,而且大大拔高了委婉的高度。中國古代的文論講究“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然而只要創作,就必要有字,二者間的矛盾似乎無法調和。唯一比較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儘量在其中淡化人的主體地位而突出人的參與作用。試以“新漲綠添浣葛處好雲香護採芹人”聯爲例——“浣葛處”則必有人,“採芹人”則言明有人。人在景中,並非以人觀景,人與景不再是主客二元對立,而是主客融合爲一。寶玉幾乎每一聯都體現了這個美學特徵,可以說是盡得中國詩學的這一點的特徵了。

第四個問題是在回目和內容處理上的筆法。作者寫得非常細緻,在轉圜處又極自然。描寫山水時忽以人事截住,在最熱鬧處忽出最冷僻之語,在寶玉侃侃而談之際忽斷以賈政怒喝。寫長篇文字最難處在於轉圜和結尾。曹公的處理是宕開一筆,無疑是高明的,巧妙結尾的同時還能餘音嫋嫋,讓人回味無窮。也於此處可見,委婉的處理,而不是生硬的搬套在文章寫作中是多麼重要。

說了許多,本回最讓我動容的卻是賈政和寶玉之間的父子之情。別看賈政一口一個“畜牲”“孽障”,開口閉口“不讀書”“不長進”,冷不丁還來一句“叉出去”。作爲一名父親,他對不但是他這一脈且是整個家族幾乎唯一希望的寶玉的進步是十分上心和喜悅的。這些不易爲人察覺的歡喜藏在他一絲一毫細微的神態變化裏。例如在寶玉擬了“曲徑通幽處”後,衆人紛紛讚歎,賈政雖然口頭謙遜,但他的神態卻是“笑”,你能說這“笑”裏沒有包含他一絲一毫的讚美之意麼?還有,寶玉作了“繞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脈香”這一聯後,賈政的反應是“點頭微笑”,這裏竟讓人看到了這對矛盾重重的父子鮮有的和諧畫面

再如寶玉題了“有鳳來儀”四字後,賈政雖然滿口的“畜牲”“管窺蠡測”“也未見長”,可是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嘴硬的父親不願承認兒子優秀的倔強表情。再之後,賈政滿口都是些“叉出去”“更不好”,甚至罵寶玉讓其速速回去,但我們從字裏行間裏仍然可以看到一位中國式嚴父的勉強,他似乎不想讓兒子因爲自己的讚許而飄飄然,同時又因爲兒子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發力而有些無法理解,又有兒子不走自己規劃好的認爲的所謂“最好路線”的懊惱,還有對於自家所謂“詩禮傳家”家風的維護。種種種種,將其困在一位對兒子數落卻從未正面表達過讚美的境地中,將其實實在在地與兒子越推越遠。也許,這就是一位不大會教育的中國式嚴父最大的無奈吧。而這也終將是這位嚴父對兒子深藏的愛的最“委婉”、最“曲折”的表達。

總之,我在這回中讀出的一個詞就是“委婉”。這種精神是中國文化韌性之所在,也是中國美的核心所在,希望包括我在內的每一位中國人都能真切地體會到這種“委婉”,並將其以自己的方式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