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全球通史讀後感

全球通史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全球通史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全球通史讀後感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1

在《全球通史》一書的卷首,作者向讀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原因就是:每個時代都需要編寫新的歷史,這不是說前人所編寫的史書是不正確的,而是因爲每一個時代都會產生新的問題,進而就需要探索新的答案。人們都說,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之一,因爲每個人、每件事都處在時間的慢慢長河之中,過去了的自然就變爲了歷史,所以,歷史其實無處不在。

在我心中,歷史本身是有神聖感的,手上拿着史書,就好像能抓住過去時光留下的痕跡。閱讀通史類的書籍其實並不容易,因爲它其中包含的內容太過於龐雜,但是讀通史會十分有利於讀者形成一種全球的視角。在《全球通史》一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作者摒棄了西方傳統的史學家通常使用的三分法,而是採用了將整個人類歷史的演進過程劃分爲兩個階段的方法:分別是一千五百年以前各地區處於孤立時期的世界和一千五百年以後西方國家的興起並佔優勢的世界。

這種劃分方法十分有利於我們讀者消除自己頭腦中有關於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一種時間差和空間差,我現在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就經常會把同一時期中國和外國的歷史進程進行一個聯繫和比較。因爲我們從小生長在中國,一直受到身邊文化的薰陶,就好像在還沒有系統接觸歷史這門學科以前,在腦海裏就已經潛移默化的瞭解很多歷史故事,對中國歷史也大致有了分期,但這樣就形成了很多固有思維。書中的這種劃分法可能一開始會讓我們覺得讀起來有些不習慣,但是它很有利於我們把對中國歷史的學習真正融入到對整個世界歷史的學習中去,讓我們對歷史產生新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我能從字裏行間能夠體會到一種現代感,歷史從來就不是一門孤立的學問,更不是一些人口中背背就可以的學科,我很喜歡學歷史,因爲歷史告訴我每一件事情都有其產生的原因和對應的結果,而歷史上所發生的重大變故與當今世界的`現狀也都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聯繫的。歷史學這門學科在我看來是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的,就比如說:過去的王朝更迭告訴我們關注民生造福百姓的重要性;幾次蔓延全球的戰火硝煙讓世界人民懂得和平的可貴,每一次的歷史現象必然會反應歷史道理,我們只有不斷的吸取經驗教訓才能不斷進步。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與本國的歷史都是有聯繫的,就比如說一個國家現有國體的形成、現有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它的社會文化底蘊,這些東西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只有瞭解了其產生與形成的過程,才能找到切合實際的發展方向。

作爲一名歷史學的學生,我們一定要在專業學習上下功夫,不僅要記住史實,還要學會分析史實,學會舉一反三,將歷史融入現實,發揮它所獨有的價值。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2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儘管《史記》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但是它也只記載了一國之史。縱觀我國的史學著作,超出一國範圍面向世界的無不受西方思維的影響,這不但體現在思想上而且體現在著作的佈局上。在我國史學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錢茂偉所批評的(1)‘在《傳統史學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對以前人結論代替自己研究的惡劣學風進行了批評,明確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個結論,都是特定時代、階級、學識的產物。在引用前人結論時,一定要先作具體分析,切忌斷章取義地搬用前人現成的結論,來代替自己的具體研究”。’他們丟棄了史家珍貴的靈魂,這靈魂是史家之所以成爲史家最重要的東西,丟失了它也就丟失了成爲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寫的並不只是一本介紹過去的書,而是一個高尚的靈魂。

斯塔夫裏阿諾斯教授在回答出版新版本的理由時說到:“(2)新世界需要新史學。”。回答儘管簡單,但是把一個史家的責任感完整的展現在人們面前。二十世紀是一個發展的'世紀,人們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發展超過了以前的總和。但這也是一個讓人類悲痛的世紀,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文明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人類在發展中也被一些問題所困擾,如:環境問題,生態問題,水資源短缺,資源枯竭,恐怖主義,宗教矛盾這些讓在發展中的人類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戰結束後爲指引人們走出迷茫韋爾斯寫成《世界史綱》一樣,斯塔夫裏阿諾斯爲在迷茫中的人們寫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裏阿諾斯教授在《致讀者》中寫道,“這種多樣性顯示出,21世紀在擁有巨大潛力的同時也面臨着巨大的危險。雖然歷史學家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夠準確的預知將來,但是他們能夠基本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至於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夠實現則取決於這本書的讀者,你們在未來幾十年中的所作所爲將是有決定意義的。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現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騙式的烏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憂天式的悲觀預言,現在到了對現存的實踐和機制做一個冷靜的再評價的時候了,我們應當保留那些性質有效的,

拋棄那些不合適宜的——這正是當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這樣一種精神,本書纔有了這個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於這一在評價的過程,從而實現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拋棄他所反對的”卑微目的“。從上面這段斯塔夫裏阿諾斯教授這段話中,我們所能感到的並不是簡單偏見的對一國的情感,而是對人類發展的深深的憂慮,這也是本書所凸現的”全球史觀“的精髓。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3

《全球通史》這本書的難度和厚度讓我傷透了腦筋,但也讓我受益匪淺。懂得了讀書真正的奧祕所在。

全球通史分爲上下兩冊,兩冊共110多萬字,剛開始看的時候因難度不由得一目十行。一心想着快快的讀完,但越往後讀我就越覺得讀好書不應該是這樣的,我要從這本書中得到知識和感悟,之後重讀這本書時,態度便有了變化。爲了能留下自身的感悟和思考,我也不能被動式的讀書,只是在意語言的有趣,對感興趣的部分就認真讀,陌生的、難理解的就一目十行,必須得在仔細的思考中完成閱讀。

在這種有思考的讀書中,我的讀書速度雖然變慢了,但是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量變轉爲質變,我也定下了目標,在看完這本書之後一定要寫感想。

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裏阿諾斯聲稱,要“站在月球上來審視人類史“這在我理解便是,用更廣闊的視角來審查歷史,這種大格局的觀念可以令你的眼界開闊,更可以比他人更深一層。

“社會變革滯後於技術變革一直是人類許多災難的根源“這是作者全書都在聲明的觀點,那是因爲一但人類有了超越倫理道德的武器,便會將倫理道德置之一旁,從而發生暴力衝突等問題。作者的觀點是兩者的不匹配纔是導致人類災難的原因,這不也正說明了從技術大爆炸開始幾百年的時間,隨着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文明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有着全球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災難性的事件。而在人類的文明史之中,這反而是技術人文大爆發的時代。

其次作者認爲,“蠻族入侵的毀滅性衝擊是形成東西方差異的原因,蠻族入侵一直是各個文明揮之不去的夢魘,蠻族與文明種族實際上便是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兩者互相鬥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斷鬥爭融合,最終塑造了帝國文明的氣質。舉個例子就像是中國,中國各個帝國走到了末期的時候,不是農民起義將帝國搞得千瘡百孔,最終由遊牧民族將帝國摧毀,就是遊牧民族以絕對的優勢將帝國摧毀。隨後當遊牧民族墮落時,農業文明便會來一次漂亮的反擊,重新統一中原,因此會在競爭之中不斷進步,但是西方卻不堪滿族進攻,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失去了傳統文化,成爲導致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之一。

對於中國肯定不少人想要了解,全球通史作者提到:“中國文明具有獨特的現世主義,這一點可以從中國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的在所有歷史階段都未產生過祭司階級的偉大文明。中國文明的特點是統一和連續,因爲地理位置較爲封閉,文化更是統一。且具有早熟的特性,要知道中國在秦朝時就實現了文字的統一,而印度文明的文字統一則是英國人入侵後才逐漸開始的,雖然是一個極端但中國文字的同意是十分早的。但早熟便會早衰,因此才導致了清朝的屈辱史。接着中國的結構是中央集權,自然導致了一個統一的政體,使得文明以一個相同的姿態連續不斷。

這就是我對全球通史的一些體會。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4

不妨像《奇葩說》上那樣,先提出一個問題:讀歷史有好處嗎?

“自我維持生存和自我發展的慾望,成爲了人類偉大的推動力”,弗雷德裏克·巴斯夏說的。

每個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競爭中,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都要充實我們的大腦,武裝我們的思想。可我們一生下來就是同樣的人,什麼能改變我們的思想?環境、知識和時間。

這三者好像都輪不到由我們控制,環境和知識的改變是根據時間的推移來改裝我們的思想。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間既然不捨晝夜地涓涓流淌,如何來改變它,從而讓我們的思想在競爭中拔得頭籌?

環顧你四周,你看不見時間的蹤影,但是你此時此刻站在的歷史長河中,前面是未來,沒人可以預測,即使你看見了未來,忍不住動動手指改變什麼,就像蝴蝶動動翅膀,那你改變的可不只有你的思想,而是宇宙時空。你的身後是幾萬年的.文明。

即使社會結構不同,環境、技術、觀念都不相同,可是你可以在這一個個統一、滅亡、興奮、衰落的輪迴中找到閃光點。

希臘-羅馬留下的古蹟,雅典衛城的莊嚴,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三代師生的傳承。歐洲黑暗的中世紀。秦迅速的發展以及短暫的生命,漢武帝的“好戰”英明,野心勃勃,萬里長城史詩般的整修重造。

這些歷史結點的背後是什麼?是人,一個個有名或無名的人,它們的生存是如何維繫的?生活是怎樣多彩或無味的。

朱熹把人比作一面落滿灰塵的鏡子,一旦抹去灰塵,將和過去一樣明亮。

當你秉承着一顆當事者的心去閱讀那些不同時代的人的生活背景,你會作何評價?

想象一下,你處在中世紀的歐洲,你是一名沒有人權的農奴附庸,被囚禁在看似自給自足,實則麻痹人們的意識,無處不在的枷鎖中。可是你每天要負多少沉重的徭役,任那個坐享其成,無情無義的領主打、罵、罰、買賣、侮辱,看着身邊的人企圖逃離莊園,脫離這個黑暗的中世紀,建立起人性化的制度,你會怎麼想?反抗?起義?當時羅馬的斯巴達克起義,中國的陳勝、吳廣起義,他們人多勢衆,而你孤身一人,手無寸金。你會嘗試尋找新生活,還是忍辱負重。

如果你是中世紀歐洲時期的一名領主,面對那些沒有自由的農奴,他們跟自己一樣,都是由猿進化而來的人,只是起點不同,你會對他們起絲毫的悲憫之心,還是不願打破封建。你不妨像那樣站在21世紀人們的思想去活一下中世紀的人生,你就會感覺自己像是經歷了由史前到21世紀的進化與淨化——歷史是事實,事實是已經發生的,是沒有任何人在你耳邊打擾你對歷史的看法的,所以它是純淨的,就像清晨葉上的露珠,冬日車窗上的霜,實驗室中的蒸餾水,而不是水龍頭流出被漂***浸過的自來水,河中夾雜着各種生物代謝物的浪潮。

所以說,歷史就像是可以真正拭淨鏡子上灰塵的水,讓鏡子保鮮、乾淨。

生命不息,運動不止,當你把你的思想拿出來放在歷史這條奔流不息的長河中洗一洗,或許不能改變歷史,但一定能改變你的未來。

全球通史讀後感 篇5

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一直都有歷史課。學過中國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課程從小學到大學似乎也沒有間斷過。但一直以來都未能形成一個人類歷史的全景圖。中國史裏無世界,世界史裏無中國。不知道秦皇漢武與何人歐洲何人並立於世,不知道中國與世界何時開始的。最近閱讀美國斯塔夫裏阿諾斯所著《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彌補了以往的疑惑。

隨着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世界纔開始成爲“一個世界”。人類諸種族的混合必然伴隨着動植物的相應混合,“今天,全球範圍內人類之間,動物之間和植物之間的混合仍在繼續”。可以想象,地球上的人種終將混同。不同人種之間的精子與卵子並不拒絕合作,正如酒精與水倒在一起變成你仲有無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時間問題。

最初國際性的競爭舞臺是現在的中東地區,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印度巴比倫,興衰輪替是歷史的必然,人無百日旺花無百日紅,還沒有那個王朝能夠維持百年霸權。現在的老大美國1914年也纔剛剛有力量趁着歐洲內訌,紮緊自己的籬笆。亡的原因是什麼,爲什麼是他後來居上,其中有沒有規律?

從發現新大陸開始,人類歷史開始進入世界史。最初的引領者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與葡萄牙。他們通過對美洲大陸的掠奪和通過新航路與東方的貿易中得到大量財富,由於長期的'宗教戰爭,國立衰敗。由於大量財富流入,導致國內物價大漲,產品沒有競爭力,所以工業得不到發展。最終被西北歐的荷蘭、英國控制了經濟命脈。並在其國力衰敗之後,取代了其對海上航線的壟斷。

趁着歐洲大陸之間的攻伐不斷,悶聲大發財的英國後來居上。一方面內部工業革命提供了工業基礎,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競爭中取得較大優勢,成爲日不落帝國,也把英語這個島國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語言的寶座。當時世界發展的發動機無疑是歐洲,歐洲對待世界其他地區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奪。

面對歐洲的霸權,正如作者總結的那樣,有兩種反應:第一種割裂同入侵勢力的一切聯繫,撤回到與世隔絕的境地中,在傳統的信念和習慣中尋找安慰,“回到美好的從前”。第二種力圖採納外國社會的東西,“向西方學習,與西方戰鬥”。恰好是清王朝與日本的寫照。

恰如英國趁着歐洲大陸忙於戰爭,發展壯大。美國趁着英國陷入歐洲大陸的戰火,取得獨立,獲得壯大。美國何以取得世界霸權?不是這隻瞎貓碰到了歐洲內戰的死耗子這麼簡單。美國在歐洲革命的基礎上,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在新教基礎上形成以個體自由爲中心的社會倫理。他脫胎於歐洲,並戰勝了歐洲。

今天的世界,遠未到達大同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中國目前遠難談得上樂觀。是躲在傳統的幻想中尋找安慰,還是“向西方學習,與西方戰鬥”,答案似乎不難理解,實施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