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說話之道》讀後感

《說話之道》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話之道》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話之道》讀後感

《說話之道》讀後感1

給自己制定的每月兩本書計劃終於開始施行,《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是第一本吧!總體來說,讀後自己的收穫還是挺大的。

第一,說話的重要性,正如裏邊所說,有一身肌肉,單位開會或者報告時不一定會讓你展示,唱歌唱的好給女友道歉不一定給你唱歌機會。所以能夠把話說好正的很重要。自己欠缺的也真是這點,所以需要好好學習培養。

第二,人的外表不代表什麼,只要能把自己的氣質展現出來。說什麼養的話才代表是什麼樣的人。並不是說不注重外表,但是外表不是決定性的。說話的字裏行間體現了一個的性格品質以及文化修養。自己之前就走入了一個誤區,看人很看重外表,特別是女性。修養氣質比外表重要的多,自己需要培養這方面的素質,學會看人並且與對的人交往。

第三,沉默問題,有時如果實在沒有話題就不要刻意去交談,有時在一些人多場合沉默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主人請客時由於主人比較忙,不要刻意去和他嘮家常,而是要幫他招待好來的客人,他會非常感激你的。

第四,吃虧有時纔是佔便宜,這話一點兒不假,從小爸爸就這麼跟自己說,其實一直不是很理解。爲了無謂的話題跟朋友爭個耳紅面赤真是毫無意義,不如把所謂的“勝利”讓給對方,學會適當的“認輸”。當然是不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碰到關係的核心利益的事還是必須據理力爭的。還有就是不要貪圖小便宜。平時要反省自己,如果自己做錯了要放下面子承認錯誤,給對方道歉,這點兒很重要。

第五,說話要多費些心,說一些讓對方能接的下去的話題,比如問問題,問的越仔細越好,讓對方能夠暢所欲言,並且要拓展,各個方面,其實有時不是沒有話題,而是自己不動腦筋。遇到人或者跟別人交談時,要看他的'眼睛,這樣才能夠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也能表現自己的誠意和信心。不要眼神閃躲,自己這方面差很多,以後要注意。並且要把對方放在心裏,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考慮問題,多爲對方着想。對待別人要多表現出體貼的一面,關心對方,把爲對方着想的地方表現出來,要不然別人怎麼會知道你爲了他着想呢?你的心思如果不說出來別人是猜不透的。

第六,一個話題卡住了,就可以換下一個話題,別要抱着一個話題不放。說道話題,重要的就是要廣泛涉獵,多讀書,多思考,平時事情上多留心,總結歸納,其實話題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每個人都喜歡聊自己,所以要儘量讓對方能夠很好的表現自己,讓他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多說一些爲什麼啊,是不是啊,怎麼會呢,你太幸運啦這些話,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讚賞,所以要多表揚別人,別人的突出的地方,還有就是不要說的很空洞,要找到他希望別人表揚的地方,否則別人會認爲你不夠真誠。還有就是多把周圍一個人表揚誇獎另外一個人的話轉給這個人聽,這樣纔會越來越受歡迎,借用別人這個題目來表揚一個人是很明智的一件事,不管別人說沒說,對大家都是有好處的。

第七,這一點就是一章的那個題目,遇到尖銳的問題,可以退一兩步來考慮,話不要說的太直了。就如那個例子,你的一個好朋友吸毒了,你想勸他,如果直接跟他說,他不可能聽的進去的,可以退兩步想,爲什麼他會吸毒啊?就會想肯定是越到不開心的事或者有難言之隱吧,這樣就可以朝這方面去想,跟對方聊他不開心的事,如果對方能夠感受到你的真誠,那麼他會把吸毒的事情告訴你,你纔好更好的勸他。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這樣的,可以退一兩步來想,這樣就會豁然開朗。想一想爲什麼會這樣,原因是什麼,站在對方立場考慮他希望甚至他渴望什麼,需要什麼,然後朝這方面去聊就會聊很多,有話題可聊。

第八,說話可以適度的挑釁,才能顯得大家關係很好。有時要體現出一種壞壞的感覺,如果老是像自己以前那樣做一個聽話守紀律的好孩子,很難放開自己,別人也很難接近自己。有時要拿自己開涮,講一些自己的糗事,讓大家開心,這樣是很鍛鍊人的,也可以很好的拉近和大家的距離。

最後就是要避免交淺言深,避開地雷,其實說到底,說話就是要多站在別人立場上考慮,想一想對方想要聽到什麼,然後把自己的真心表現出來,要經常微笑,微笑對比人,微笑對世界,微笑對自己。其實說話是最簡單的一件事了,我當然可以把話說得很好的,相信我自己了,我要慢慢培養,我想幾個月後我在來看這篇博文時自己能夠對自己說我做到了。加油,哈哈。

《說話之道》讀後感2

在書的序中,蔡康永就一針見血:把說話練好,是最划算的事。報告、開會、道歉、要求加薪、演講、傾聽訴苦等等,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你會不會說話,知不知道聽你講話的人想聽到什麼。賣了這樣的一個關子,確實能把人吸引住,引發讀者繼續閱讀下去的興趣。看來,深諳“說話之道”的作者果然功力不淺,很會抓住人心。

全書一共包括40篇精彩的短文,每篇其實都是一個故事,當你沉浸在故事有趣的情節中,末了就會發現在愉快的閱讀中已經不知不覺學到了蔡康永的“說話之術”,閱讀的過程是愉悅的,學習的過程也就變得輕鬆有趣。而不像有些教人說話的書,理論一大堆,說教的方式又讓讀者難以忍受,完全像在學“術”而不是學“道”,心理距離遠,效果自然不會好。深入人心、通俗易懂、妙趣橫生,應該就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這本書最大的特點。

如果你想要升職加薪,該怎麼說話討好老闆呢?一羣朋友聚會,如何炒熱氣氛呢?和女(男)朋友吵架了,如何打破僵局,和好如初呢?聊天時話題卡住了,又該怎麼解決呢?……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完全會碰到的事情,因此學上一招真的非常有用。作者認爲,從我們嘴巴說出去的話,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別人評價我們的依據,不可小看,如果稍加玩味自己說話的內容和說話的方式,會比較懂得別人是怎麼形成對自己的印象、怎樣定位我們在他人的心中該佔的比重。

蔡康永主持節目的時候,和小S配合得天衣無縫,且永遠不會搶白嘉賓;做演講的時候從來都是講故事多於喊口號;做頒獎禮主持獨樹一幟卻不搶風頭;哪怕是接受記者的訪問,每個採訪過他的記者都會得到滿意不空洞的回答。小S也在本書的序中說,“跟康永哥聊天絕對不會被刺傷,還被他附帶的一兩句小誇獎逗得心花怒放,但又覺得那麼真誠,不滑頭,讓人不愛都難!”當一個人成爲別人願意溝通交談的對象,說明這個人很受別人喜歡和尊重,還有值得肯定的一點,就是他的說話和傾聽的能力肯定不一般。這種“會說話” 的能力會幫到我們很多,解決不少實際問題。

作者說,弄懂說話之道,比只是在練習說話之術更重要,書中談了不少“說話之術”,但也有很多比“術”更高層的東西。“透過說話,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這就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一起來學學。

翻開這本所謂“教人說話之道”的實用書,剛讀到序言,其中的一句“透過說話,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就直中我內心!確實,語言最美的時候,在於透過它我們可?彼此交流,可以感受彼此的需要,可以確認彼此的存在,而這一切,只需把對方放在心裏!爲何從前的我卻不願拋棄自己固步自封的膨脹姿態,放低放輕去主動關心朋友,誠心聆聽,耐心交流,虛心請教;似乎對越親密的朋友越容易苛求,幼稚地錯認那是所謂的“真誠”!而反觀自己,不也是渴望交到一個“聊天時不會被刺傷”的知心好友麼?

是啊,虛榮自滿的我有多久沒有耐心傾聽好友的心事,又有多容易在交流中途,否定好友的觀點而將自己的意見強凌於他人!這樣的自己,是怎樣的自私無知,難以相處!

欣喜發現這本“實用書”並沒有照本宣科的語言,沒有說教分明的模式,簡單親切,輕鬆愉快地通過一個個虛構卻又貼近生活的小故事讓我明白不用能說會道,不用假裝深度;只需懂得傾聽,懂得欣賞,已經是與人交流的一種美德;而與人交流,也無所謂“良心”“靈魂”這類高貴字眼,太多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推心置腹的“感覺”,而不是生死之交!懂得說話不僅可以交到好友,也有可能化干戈爲玉帛,化敵人爲朋友,如此有利的投資,又何樂而不爲呢?對於生命中最在乎的親人,用話語將關心表達出來,讓他們接收到訊息,如此生活也才更有滋味!

讀罷這本實用誠心的小書,更覺得康永不是遙不可及有着華麗光環的明星,不是學富五車有着淵博知識的長輩,更不是媒體渲染出來的那個高高在上有着顯赫家世的公子;他就像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惜,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謙遜真誠,幽默風趣,爲你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會從他身上汲取源源不竭的能量,不僅是知識方面,更是如何做人!

翻開這本所謂“教人說話之道”的.實用書,剛讀到序言,其中的一句“透過說話,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就直觸我內心!確實,語言最美的時候,在於透過它我們可以彼此交流,可以感受彼此的需要,可以確認彼此的存在,而這一切,只需把對方放在心裏!放低姿態去主動關心朋友,誠心聆聽,耐心交流,虛心請教。

鄉間老農—句話,常常比廟堂之上大人物一百分鐘的演講動人,因爲老農那—句話裏面的“生命含量”很高,能夠打動我們。這本書雖然談很多“說話之術”,但我相信的不是“術”。我相信的,是先對人和人之間的溝通認真看待,然後得到比較多的力量、比較靠近幸福。透過說話,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這就是我相信的、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當別人已經禮貌回絕你話題的時候 就請你考慮打住

別人已經表現得不想繼續的時候 就請你立刻打住

別人已經表現出各種怒火的時候 就請你爲此道歉

把說話練好,是最划算的事。有人天天上健身房,練出漂亮肌肉,可惜課堂報告或公司開會,未必能讓你脫衣展示成果;有人唱歌非常好聽,可惜想向男友道歉,或想提醒老闆加薪時,用唱的會顯得你很古怪,說不定加薪不成,反遭遣散。

記錄下耐人尋味的話語:

1.適度的挑戰,能讓談話熱絡:談話的時候小小的難度,會讓人印象加深。2. 想知道後來怎麼樣了嗎?懸疑式說話,增加樂趣。

3.硬生生報出數字,會很難記住。

4.想表揚人,要找出人感到敏感的主題。

5.說話要發射感情。

6.想幫人,要給予小小幫忙。互惠的角度考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