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書籍讀後感大全

書籍讀後感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書籍讀後感大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書籍讀後感大全

書籍讀後感大全1

活着,短短兩個字,不禁引人深思,這背後的故事。正因爲每個人活着的方式不同,境遇不同,才成就了一段段不同的故事。一個人活着,是一段故事;一羣人活着,則是一個時代,一段歷史。讀完餘華作品《活着》,一聲嘆息......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着內戰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着苦難,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這是一個歷經人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的戲劇。

餘華筆下的這個故事,讓我瞭解到老一輩那一代人的活法。享受生活,詩和遠方,這些現代年輕人所追尋的,對那時的他們而言,甚至連詞彙都是陌生的。而人名公社、工分等等詞彙我也是從這本書第一次得知。主人公福貴,從仗着祖業不可一世的紈絝子弟,淪落至爲三餐溫飽而奔波的普通農民。而後又看着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女婿、外孫,所有親人一一離他而去。他送走了所有最重要之人,最後與一頭老牛相伴終老。書中的故事的確讓人有一種悲痛,甚至說是一種苦難,但作者所採用的敘述方式確讓我們感到平靜,幾乎沒有大喜大悲,就是一位老人在話家常,講述家人的故事,他們曾經生活過,然後他們死了。

餘華在麥田新版序裏這道這樣一句話:“《活着》的福貴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的確,在我們看來福貴這一生的確過於悲慘,但在福貴自身看來,他和他們有許多的經歷,或快樂,或悲傷,或恐懼,他們經歷過了,然後各自走向各自的歸程,有的人可能走得快點兒,有的人可能稍微慢一點,但最終都殊途同歸。曾經的我一直害怕討論死亡的話題,我沒有經歷過,我害怕,我不知道在面對至親在面對自己死亡的時候會是怎樣的,但是如今我卻有點看明白了,就像福貴說的“人是早晚會熟的”,也就不再如此害怕,反而開始想想自己的這一歷程該如何去度過。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活着呢?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解,生活永遠是自己的感受,別人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所以不強求別人,也別委屈自己,做好自己就好,短暫飄渺的一生有很多問題想不明白都是正常的,自從有了人類開始,大家就在探討生死的問題。就在探討如何生活得更好更有意義,一致的方向是向着真善美出發,但各種情景只能由自己去體會,去成長,去經歷。

《活着》最重要的意義在於福貴在生活的磨難面前,沒有屈服,沒有放棄生的勇氣,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坦然面對。我想,這正是我們每個人所要學的,生活再難,我們也要勇敢的活着。原來,《活着》便是最美好的幸運,亦是最大的勇氣。

書籍讀後感大全2

此書收錄了史鐵生的部分代表作,包括12篇小說和2篇散文。這讓過去只在中學語文課本上讀過《秋天的懷念》、《我與地壇》(節選)的我瞭解了他的`更多作品、重新認識了這位出色的作家。

最令人驚喜的是,讀這本書時發現他是一個十分有趣的人,竟然有很多風格幽默的作品。比如下鄉插隊相關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插隊的故事》,作者對鄉村生活的觀察和描繪都十分用心,生動有趣地呈現出一幅幅充滿人情味和煙火氣的圖景。《宿命》的悲劇,他卻用詼諧幽默的敘事和推理以路上一隻茄子和狗放屁的一聲悶響造成的人生變故展示了命運安排的精巧和無情。在《B+X》中他對數字595和630的解讀方式令人既捧腹又驚歎。還有,他的作品不乏意外結局和戲劇性巧合,峯迴路轉或是事與願違的結尾常常出現,偶爾讓人想起歐·亨利的小說。

當然,史鐵生有很多悲劇題材的作品,特別是,宿命論在很多作品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原罪》中的十叔、《命若琴絃》中的老小瞎子們、《來到人間》中的小女孩都是一出場就是殘疾的設定;而在《宿命》中莫非則是懷揣着遠大理想、蓄勢待發,在即將走上華麗人生巔峯的時刻突然遭遇變故,終身殘疾;《往事》中的吳夜比莫非好一些,算是替莫非圓了出國留學的夢,卻終究在事業有成的美好時節踏進了那道電梯沒下來的門,踏進了生命的盡頭。這些悲劇人物無一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也無論如何不可能有別的救贖之路。十叔的白色樓房夢碎,老瞎子苦彈一輩子琴絃後得知治眼睛的方子竟是一張空白紙!然而,這還不是悲劇的最終版本,悲劇最高級的版本是,得知一切都是命運的玩笑後,仍舊不得不去維繫那個虛無的信念、那個永遠到不了的盼頭。命運的神情有多驕傲,人的恨就有多強烈,無可奈何也就有多深切。他在《我與地壇》中剖析了人世間命運差別存在的必然性,這也許正是對上述人物宿命的回答。

但是,不幸的命運,不一定要以死來解決。他在《我與地壇》中說了:“你說,你看穿了死是一件無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便決定活下去試試?”,“死神很守信用,試一試不會額外再有什麼損失。說不定倒有額外的好處呢是不是?”。所以十叔在白色樓房幻滅後開始吹泡泡,要吹很大很大的;老瞎子悟到當年自己的師父之所以把一千根琴絃記成八百根後,也很快告訴小瞎子要彈斷一千二百根纔夠!史鐵生也一樣,從爲了寫作活着,到寫作是爲了活着,感悟到是活着的慾望支撐着脆弱的生命。所以,“園神成年累月地對我說:孩子,這不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此外,史鐵生的作品中還有很多哲學的探討,比較深奧,個人能力有限暫時無法完全解讀,希望有朋友來指教、共同交流。

書籍讀後感大全3

“人生就像各種各樣的朱古力,你永遠不會知道那一塊屬於你。”阿甘母親的這一句話,向我們證明了: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存在的,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阿甘,就正是聽着這樣的教誨,一步一個腳印地踩出了屬於自己的生活奇蹟。

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會看到:在廣闊的藍天下,一根輕盈而潔白的羽毛從天而降,緩緩地降落在阿甘的腳下。我想,這其實正是影片在暗示我們: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純潔、平淡而美麗,那麼,這個人,一定是阿甘。

幼年的阿甘曾經腿有殘疾,於是,阿甘的母親就不得不爲她心愛的兒子套上一個笨重的鐵架,以輔助他行走。於是,每次放學後,同伴們就會在路上譏笑阿甘、玩弄阿甘,甚至追趕着阿甘向他扔石頭。往往這時,那位女同學珍妮就會喊道:“阿甘,快跑。”然後,阿甘驚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掙扎着爬起……漸漸地,鐵架子便不在束縛着他,最後他奔跑如飛了。同伴們追不上他,只能眼睜睜的巴望着而束手無策。這,應該說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個奇蹟。憑着驚人的奔跑速度,阿甘進了橄欖球隊,以後又進了大學並最終順利畢業。不久,他參加了yz。在越南戰場上,阿甘的部隊中了埋伏,一聲撤退令下,阿甘記起珍妮的囑咐:“打不過,就跑。”阿甘於是轉頭就跑。他成了唯一倖免的人。看到這裏,觀衆大概都會發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後來返回去救出負傷的戰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戰友,那麼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也許,曾經,有的人常常會感覺到生活的負擔過重,就因爲面前的困難重重,而整天垂頭喪氣、鬱鬱寡歡。而阿甘呢,信念是這樣的單純,目標又是這樣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面前有窮山惡水,但阿甘也絕對能夠以一顆平常的心視之,並最終一一跨過。從而達到生命之巔、獲得自己最終的輝煌。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種愛支撐人生,那就是母愛;阿甘一生只愛一個女孩珍妮,除此他永遠心如止水;他可以爲了紀念死去的戰友巴布,而幹起自己並不熟悉的捕蝦業……

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在指引着他,他也只爲此而踏實地、不懈地、堅定地奮鬥,直到這一目標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標出現。沒有單純的抉擇就不會沒有心靈的雜念;而沒有心靈雜念的人,大概才能夠在人生中舉重苦輕。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對人只懂付出不求回報,也從不介意別人拒絕,他只是豁達、坦蕩地面對生活。他把自己僅有的智慧、信念、勇氣集中在一點,他什麼都不顧,只知道憑着直覺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過了兒時同學的歧視、跑過了大學的足球場、跑過了炮火紛飛的yz泥潭、跑過了乒乓外交的戰場、跑遍了全美國,並且最終跑到了他的終點。

每一個看過《阿甘正傳》的人都會從中得到些許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風搏擊,或隨風飄蕩,或翱翔藍天,或墮入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