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步履不停》讀後感15篇範例

《步履不停》讀後感15篇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步履不停》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步履不停》讀後感15篇

《步履不停》讀後感1

剛剛開始看的時候,我會覺得這種類型的寫作很平淡,把生活中的一件事以及觀點看法一一敘述開來,曾經讀《人間失格》,《我是貓》都有這樣的感受。

那是平凡的生活,普通人的感受,就像一個人一直用一種令人昏睡的語調斷斷續續的講述故事,而故事本身同樣平淡無奇。可是當你真正透過文字,看完整本書,卻又覺得回味悠長。那些作者書寫的普通人的感受,是那樣的真實。面對“威嚴絕對”的父親總感覺無話可說,相處的時候會感到心累和尷尬,卻又有那麼些瞬間很心疼那個已經年老逞強的父親。

哥哥的永遠是母親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十五年過去了,她也還總是回憶起那天一切的細節,不斷深挖,想着哥哥每一個舉動的意義。我想可能沒有什麼意義,不過是媽媽賦予了它,期望了它,就像把路旁的蝴蝶看作是哥哥的化身一樣。而“我”對於這一切感覺尷尬又不適,畢竟不是母親,最後“我”也真正成爲了父母,慢慢的,”我”也開始變成了母親,那些自己明明曾經很不希望成爲的樣子,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再一次的循環上演,在失去之後纔開始理解,可是就像作者所說的,總有些事情來不及,失去了就是失去了。

親情散落在那些家庭瑣事,父母子女關係之中,閃着點點微光,卻又被那些壓迫的生活所埋沒,讓人很難看到。

《步履不停》讀後感2

到最後,我也沒有和父親去看足球,也一次都沒讓母親坐過我的車。唉,早知道的話……每當我這麼想的時候,機會都早已從我身邊溜走了,而且再也無法挽回。

龍應臺在《目送》裏寫:“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書不長,我卻看了好久,一邊看一邊思索懷念,逝去的老人們帶走的和留下的,還有他們的離開對父母的影響。這個世界上最親密最親密的人,擁有源自基因的扭結,顛撲不破的聯繫,怎麼可以遺憾的因爲誤會而被破壞啊。

會對她這樣的準備心存感激,是在很久以後了。曾經,母親的一舉一動,都只讓我覺得她好施小惠而令我心煩。既然那麼想要我結婚,你們就讓我看看結了婚的夫妻能幸福成什麼樣啊。

如文中一般,原生家庭爲我們的自私和懦弱背了太多鍋,也是爲什麼作者直到失去纔看到那些一直就存在的幸福美好。可能還有一些東西要等成家立業以後才能體味吧。

父母子女一場,當然最最最盼彼此好了呀。

《步履不停》讀後感3

這本書,如果按尋常一點的比喻來講,像是平靜大海下涌動的暗流,這股暗流最終將帶你去向黑暗的深淵,抑或是光亮明媚的清澈水域,那最終須得有自己把握。

跟着地鐵做輕微搖晃,讀着這本書,不經意間,心臟被精細的手術刀劃過,冰涼而又刺痛。

我懷疑這可能就是當時我想說出口卻始終無法說出的東西。難以言喻,無可奈何。

想起《狗十三》,然而我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卻通過多方的宣傳 ,新媒體上的喧囂,我大致就知道是怎麼樣的父親,最終造就了怎麼樣的女兒。

在是枝裕和的這本《步履不停》裏也是一樣。

“我”爲什麼會害怕回家,“我”爲什麼會對生我養我的父母產生畏懼甚至恐懼,“我”爲什麼對死氣沉沉的家庭氣氛感到窒息?

說實話,我感同身受,甚至現在依然存在。

那種對“家”的恐懼感,同時又有對“家”的眷戀,既矛盾又糾結 去,讓人不得不想逃離,父母親卻依然爲自己的行爲義正言辭,實際那是“愛”卻太讓人窒息了。

我現在處在23歲,但我知道即將將要面對的便是此書後半部分,父母老去而我應該在他們老去的時間中做些什麼。

可是依然感到很刺痛。不舒服。

《步履不停》讀後感4

這個民族的細膩對情感更精緻更微觀的表達讓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而這本書也是我劃線最多的一本了,覺着每一句都傳神到位。一個兒子回父母家團聚這麼一件極爲普通的事情就發生在這短短的兩天內卻讓我感覺貌似走完了整個人生旅程。從一個人的視角觀察每個人的立場情緒表達,複雜綿密卻從不拖沓沒有大段的對白沒有什麼講解似的剖析完全是用最真也是最敏感的心來洞察親情的奧祕。

不管怎樣總有一些事是來不及做的。

雞毛蒜皮的羈絆是每個家庭構建的最夯實的基調。而文章一開始就揭示出雙雙去世的那份宿命感與父母在現實中“活靈活現”的表達形成了巨大的衝擊不斷帶着我去反省甚至有些地方讓我十分壓抑並不想跟着作者的情緒再遞進下去人生怎會如此悲涼…

而我們不管怎樣扮演角色又怎樣在互動中快樂憂傷迷茫,我們終歸要共同走向一個場景面對死亡。養育我們的父母並不會因爲與我們怎樣的愛恨情仇便給予我們阻止一切走向終點的超能力我們能做的就只有目睹見證與無可奈何。

作者把這個人生命題原風原貌的鋪在我們面前,雖然沒得選擇但已經給出了答案。不管這個生命的魔咒如何生死循環我們能做的就是善待父母愛他們就現在。

《步履不停》讀後感5

看完,竟然淚水模糊了眼。

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

衰老,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而死亡,更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衰老和死亡都是不可逆轉的。

小說以緩緩的筆調敘述着主人公和父母在一起的兩天中的所思、所感、所想,看似作者對父母的不耐煩,卻字字句句體現了主人公的後悔和遺憾。

早逝的大哥是藏在母親心中無法釋懷的痛,這種痛,就連作爲老二的小良也不能感同身受,因爲他不是母親,他體會不到母親的痛。而這些痛也只能用“恨”來轉稼。我感覺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沒有人可以恨的話,就只能自己承受痛苦了。

所以讓那個用兒子生命換來生命的人,承受一天的不自在和不安,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母親爲此失去了最愛的兒子。

其實小良是深愛自己的父母的,文中幾次提到答應陪父親去看一次足球,卻沒能如父所願,沒有讓母親坐上兒子買的車,這成了父母去世後,主人公後悔不止的原因。

所以趁父母還在,好好陪陪父母,陪他們說說話,散散步,吃吃飯,看看電視,有一句話,不僅對於戀愛中的人適合,對於漸漸老去的父母更是適合,那就是最長情的告白就是陪伴。

不要光顧着自己的自由與舒適,不要嫌母親嘮叨,不要嫌父親越來越孩子氣,年老的父母更需要的是孩子的愛和關心!

《步履不停》讀後感6

人生就是不斷的失去,時間終將帶我們找到諒解的出口。

良多帶着新婚的妻和子,回鄉看望父母,祭拜亡兄。每年只有在大哥忌日,一家人才會團聚一起,似在分享生活,實則小心翼翼維護着心中的悲傷與回憶。是枝裕和的書很有個人特色,對於生活小細節的描寫極具感染力,平淡祥和的就像是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一樣,閒聊,散步,吃飯,洗澡。這本書的基調帶着點灰,日常的一舉一動,欲言又止,無不體現出家中存在的隔閡和無解的衝突,還是更喜歡他的《如父如子》。四星推薦。好像同名電影拍的很不錯,有時間可以看看。

書中的相聚是唯一一次人數較爲齊全的聚會,後來幾年人數不齊,數年後父母也相繼離世。但在父母眼中,大哥去世後,再沒有完整的家了。書中每個人都帶着各自的灰,父親和母親將對於大哥去世的執拗和憤怒發泄在間接導致他死亡的良雄上;良多壓抑着一直生活在大哥光環下的不滿。“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父母相繼離世後,良多開始慢慢回憶起他們的好,曾經的不可理喻漸漸淡化,但很多事情再也來不及。

1、蝴蝶被海風吹着,與其說它在翩翩飛舞,不如說它是爲了不被吹走而拼命拍打着翅膀。

2、震懾我的不是蝴蝶的誕生,而是蛹的死亡。我因爲被一羣死亡包圍而感到恐懼。

3、人生總會犯下不管付出什麼代價都無法挽回的過錯。

4、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那就是我失去父親還有母親之後,我最真實的感受。

《步履不停》讀後感7

看似平凡的一家,但在一個特殊的日子時主人公良太攜家人回到久別的老家之後揭開了他們日常下的祕密。

在電影中打動我的鏡頭有很多,孩子們的手伸到,淳史說他以後想當想爸爸一樣的鋼琴調音師如果不可能的話就當醫生,良太將揉碎的粘了起來,二代人講述的蝴蝶的故事...

最打動我的對話是良太說母親真殘忍,良太的母親說這是很正常的,你現在不懂是因爲你還沒有爲人父母,良太當時還氣憤大家都把他當做一個孩子。

在這個家的每個人的形象全都通過作者手下的筆躍然生動的展現了出來:

父親執念有人繼承他的醫生名號也出過軌,母親發現了並保留下來了自己的祕密歌曲,大哥因救人意外去世這是一直圍繞整個家的一根刺,二姐是這個家的`潤滑油也有自己許多的小心思,二姐夫則有點大大咧咧的,三弟娶了二婚的妻子事業不景氣又想維護自己的自尊心,三弟媳爲人處事小心翼翼又敏感,她與其婆婆的對話一字一句都要斟酌一番再細細品味。

充滿煙火氣息又不乏勵志,就像良太說的你才25歲,你可以成爲任何你想成爲的人。

很多時候就像在這人生的道路上即使腳步不停,但卻總是慢了一拍。是好是壞呢,箇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步履不停》讀後感8

寫家庭,懷念父親,母親,回憶童年類似這樣的小說有很多很多,但是能夠脫穎而出卻不簡單。

看到前面的一百來頁,覺得就很奇怪,爲什麼要叫步履不停呢?我相信別人寫文章肯定不像我這樣隨便的吧!越到後面纔是越來越明白,原來這就是母親所喜愛的一首歌裏面的一句歌詞啊!

當一家人在一起的這一天,母親翻出了舊日的CD。從歌聲中所有人的記憶似乎回到父母親年輕的時候,母親去車站等待父親的過程中作爲兒子的我第一次聽到看到母親陶醉的樣子,那是不一樣的母親,有着光芒,或許又是一種落寞……無限延長在兒子的心中。

文中總是有很多的回憶與對未來的情況的說明,像最後一次這樣的話,而往往是這樣的看似不經意間補充的短短几個字往往蘊藏着巨大的能量,衝擊着讀者的心靈與頭腦,使全文隱藏着淡淡的憂傷,讓那看似歡樂的一天裏,其實悲傷盤旋在每個人的頭上,久久不下……

優秀的大兒子爲救他人而死去,使父母親永遠不能忘懷,以至於對被兒子救起的人施以心靈的酷刑。

我想時間在小說中是充滿了魔力的,一切都是在他的掌握之中,每個人的情緒因此而波動,開心,憂傷……

我始終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才能提筆就寫出這樣的小說,這樣的筆觸又如何去把握呢?

真的是困惑我啊!

人總是在行走,步履不停,停下來的那一刻是什麼時候呢?或許死後,我想死應該分兩種:一種是精神上的,一種是身體上的。

記得有人說過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身體的死亡,第二人次是人們對她的遺忘的死亡,第三次是親人,朋友對她的遺忘的死亡。就先說這麼多吧!!

天氣好好的早上,一切都是這麼美好!

《步履不停》讀後感9

記得第一次看到“步履不停”這個詞,是淘寶一家賣的很好的女裝店鋪,當時想店主也太文藝了,難怪衣服也會賣的這麼好。今天看到這本書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書名啊,抱着讀讀看的心理,翻開第一頁,結果第二第三,一口氣地讀了下來。

一篇紀念父母題材的小說,跟很多這類小說不同的是,作者除了寫父母的優點,更多的是通過生活瑣碎小事寫父母的缺點,父親的霸道暴躁母親的挑剔虛僞,作者也不迴避自己對父母的那種厭煩情緒,但字裏行間又充滿溫情,也許這就是生活,生活從來都不是完美,人也是,我們不能接受別人身上的缺點,但也迷戀他們身上的種種優點,愛與恨總是很莫名其妙地交織在一起。比如自己有時候打電話聽着母親嘮叨些沒用的小事,用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干涉別人的生活,總是不自覺的惱火。但一聽到母親說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又忍不住發自內心地心疼,總是想去多賺點錢給母親一個好的安逸不會因爲金錢而操心晚年生活。也許這就是肯在骨子裏的一種叫親情的東西吧。

很多感情只有在徹底失去了纔會懂,所以纔有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追悔莫及,或許人生總會有些費盡力氣也無法挽回的錯過。我們看着別人犯錯後懺悔,還是走在同樣的道路上。我失去了父母,而我又變成了父親,在這一代接替一代的延續中,生命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讀後感10

很喜歡這種溫情的文字,又特別害怕看,因爲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敏感之人。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八個字,小學時就學到過,卻從來沒能理解它的意思。轉眼間,成了24歲的大姑娘,總感覺自己還是原來那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女孩,又覺得自己飽經滄桑。看這本書時,我總會想起父親,要是他還在,那該有多好。

父親留給我的記憶,是小時候他在外打工,媽媽帶我打電話給他要糖吃,是我上高中時他一月一次大晚上的接從縣城回家的我,是他在家門口頹廢的坐在小椅子上孤獨的背影,是他在醫院檢查鼻子時痛苦得淚流滿面的面孔,是他在牀上疼痛難忍的打轉轉又不停地喊我名字,是他在我高考期間凌晨發消息安慰我說他睡眠很好,不要擔心,是他微張着嘴呼出的口臭氣味,是他在我趕回之後手掌的溫度漸漸褪去......

呵……我爲什麼要在大晚上的寫這些,五六年了,一直無法釋懷,逝去的人並沒有消失,他們的面孔反而更加清晰與深刻。要是我是漫畫家,我一定會把父親的記憶全部畫出來。

書中的母親思念着逝去的兒子,而我想念我逝去的爸爸。

人生總有一些來不及,這些遺憾,會跟隨我們一輩子,但是生活還得繼續,不是嗎?生命總是在不停的更換交替着,未來等我有了孩子,我也會有新的羈絆與牽掛。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那麼,就先做好還來得及的事情吧,比如,溫柔待媽媽,常給媽媽打電話,多回去陪陪她。

《步履不停》讀後感11

不知不覺中理性越來越蓋過感性了,最近每天閒暇的時光很多,但卻懶得思考,懶得感受。我們對死亡有了真正的認識應該就是從親近的人一個個開始離開我們的時候開始,從死亡無所畏懼的時候應該就是我們生活得最安逸自得的時候吧。以前聽到誰家的誰誰怎麼樣了,總覺得離自己很遠很遠,去年過年那天突然聽到經常來我家拜年的叔叔去世的消息,不知不覺鼻尖一酸,不由得想到了爸爸媽媽,他們是同齡人啊,我突然就意識到了永遠和陪伴是多麼奢侈的事情。每次離家上學,爸爸或媽媽,甚至弟弟都會出動來送我到車站,同學們都調侃我說,多大人了,還要爸爸媽媽送,如果換作以前的話,我這麼愛面子的人肯定就會勒令爸爸媽媽不要送我了,但開始懂得珍惜這些在一起的時光以後,我一點都不覺得有多丟人,我可以獨立,但不能獨立到讓爸爸媽媽覺得他們不能爲我做些什麼。我們一天天長大,對她們的依賴和崇拜一天天減少,這對他們太殘忍了。

坐在圖書館裏不知不覺打完這些文字,不知不覺又難過起來,好像一直在辜負父母的期望呀。

《步履不停》讀後感12

看過上一本日本文學作品是巖井俊二的《情書》,也是有同名電影的作品。兩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簡短,但是舉輕若重。這種文風我一度很喜歡,但是漸漸的我被這種細膩折磨,無限的聯想引起回憶的共鳴,說來都是痛苦不堪。直到學會接受。

跟這本書同時在看的還有蔡崇達的《皮囊》,看這些小而細膩的文字和故事,總是喚起微微的顫抖。就像春天的柳絮,柔軟而潔白,風中輕舞,鑽進人們脆弱的地方。比如兩本書裏都提到的父母。拋去關係,其實父母也只是泛泛之衆的個體罷了,像你一樣的個體,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成長成了父母的樣子,我們卻迫不及待地想要他們丟掉自己的身份,同時他們或許會希望我們成爲他們希望成爲的樣子。然後我們成長了,他們衰老了,你開始看到他們的脆弱還有對你的依賴,才發現啊,原來他們也會這樣,像孩子一樣,其實只是他們又變回了自己。一輩子去尋找自己的樣子,真的很艱難。所以不再怪那麼多,我們都是因爲做自己才如此不相容。

至於煩惱,我希望可以少一點。每個人都有煩惱,而我深知自己的煩惱常來自於對自己深深的否定裏,只是還是無能爲力。但還是努力走下去,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讀後感13

最早接觸是枝裕和,就是這部同名電影。一貫的膠片風格爲故事抹上懷舊的色彩,夏日高溫直射下變形的公路,透過層疊的樹葉罅隙投下的光斑,老式庭院裏玩耍的孩童,細瑣中一切都這麼溫柔,溫柔而又剋制。

電影或者是書其實只是敘述了40歲的良多帶着二婚的妻兒回老家的一天。大概每個非獨生子女家庭都會面臨父母沒法做到對每個孩子都絕對公平這樣的問題吧,在三個孩子的傳統家庭中,良多是相對受冷落的一個。備受期待的大哥因爲救一個落水的孩子犧牲而成爲父母心中永遠的痛,更成爲良多心中過不去的坎。

活着的人是永遠無法跟逝去的人比的。

東方傳統家庭的含蓄使得整個家彆彆扭扭。

而父母的老去並不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是子女剎那之間的發現。良多是什麼時候發現父母不再是當初那個權威的存在的呢?大概是從他發現洗手間裝上了防摔倒的扶手開始的吧。整本書記憶最深的是一直由父親看診的鄰居突然發病,而父親只能等待救護人員到來,被晾在一邊不知所措。我們一直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而我們又花了多少心思去關懷他們呢?

等到後知後覺的良多終於明白了父母,諒解了父母,卻早已來不及了。

《步履不停》讀後感14

“人生啊,真是難捉摸……”

人生路上有那麼多來不及,可我們依舊步履不停地一直往前,沒有退路亦沒有回頭路:

如果有“如果”,“父親”在“大哥”出事那天依然不會丟下食物中毒的病患;

如果有“如果”,“母親”那天也依然不會攔住只是出門散散步的“大哥”;

如果有“如果”,良多依然不會聽從“父親”的託夢,而在28號那天趕回去……

就是因爲沒有“如果”,那麼多“缺憾”與“來不及”組成的,纔是人生!

我們在讀這類書的時候,往往會很自己說:要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眼前人,不要錯過,不要給自己留遺憾!其實呢?你的人生依然還是會照舊過下去,除非可以帶着記憶再穿越一次,回到過往,回到此後令你遺憾的那個時間節點,否則所有的一切還是那一切!你的性格不變,環境不變,周遭一切不變,你依然是那個你,並,永遠是那個你!

但是啊,或者總得滿懷希望呀,步履不停,且行且珍惜,願我們所有人都可以拼盡力氣去好好生活,不要留太大的遺憾,給自己!

《步履不停》讀後感15

看到1/3的時候,我和老大一起走在往地鐵站的路上,我跟他說我正在看他推薦的這本書。他問我感覺怎麼樣,我說暫時沒什麼感覺,節奏很慢,什麼也沒看出來。他說看到後面就轉折了,日本的小說節奏總是這麼慢。

最開始看男主也蠻可憐,父母總是念想着已經死去的優秀的大哥,卻對活着的自己既諷刺又不上心。於是我開始幻想轉折是父母終於放下了死去的哥哥開始看到了他。沒想到劇情沒有轉折,是我的心態會轉折。

這樣的場景搬到每個人身上都適用吧。做爲兒女總希望隨着時間的變化父母會按着我們期待的想法對待我們,總是幻想着自己揚眉吐氣的一天。然而事實是隨着時間的流逝,我們對彼此的想法都不會變,改變的只有我們失去了他們這一件事。

無論有多少的矛盾,還是要珍惜眼前。

外婆走的時候那段時間媽媽每天都在家裏哭,一直說我已經沒有爸爸了,現在也沒有媽媽了...每次連我也忍不住哭了起來。一方面想到自己的媽媽已經步入中年,還是會脆弱得像個想要媽媽在乎的小孩;另一方面想到若干年後的我也要經歷這些,應該也是這個樣子...媽媽對外婆已經照顧得很上心了,外婆活着的時候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媽媽變成這樣,我也許也沒辦法做到形影不離。然而即使她付出了那麼多,依然是滿滿的後悔...

我對父母也有很多芥蒂,父母對我的選擇也不全贊同,所以現在的我還是選擇了遠離父母。不知道如何應對這種矛盾的悲哀。看完這本書也忍不住一直在哭,卻除了哭什麼也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