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大綱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1

小說直接從題目就可以知道有個年輕人來到了組織部,而這個年輕人卻是不輕易放棄的。

林震是個富於理想主義精神、勇於進取的人。當他來到的組織部門時,對黨工作充滿了神聖的憧憬,他很單純,也有些幼稚,比如根據電影裏全能的黨委書記的形象來猜測黨的工作者的,不乏有些天真。他帶着他滿腔的熱血來到組織部,就像小說當中開始不久寫道“他帶着一種節日興奮心情跑着到組織部第一副部長的辦公室去報到。”這是他跟劉世吾的第一次見面。劉世吾是個有經驗以及經歷的人,在他的面前,林震顯得是弱小的,他只能集中最大的注意力去聽他講一些他覺得相當深奧的概念。

但是這時候他還是高興的。當然正因爲他和劉世吾對工作的態度的不同導致兩個人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在討論麻袋廠問題的區委常委會上林震顯得有點執着勇猛他勇敢地站出來,提出一個人們需要深思的問題:“王清泉個人是作了處理,但是如何保證不再有第二、第三個王清泉出現呢?”並擲地有聲地表示:“黨是人民的、階級的心臟,我們不能容忍心臟上有灰塵,就不能容忍黨的機關的缺點!”但同時他又是矛盾的他判斷不清究竟那樣對,是納斯嘉的“對壞事絕不能容忍”對呢,還是劉世吾的“條件成熟論”對。劉世吾老道有經驗,他總能把他的思想打壓下去,變得模糊。

劉世吾的精神世界裏充滿了冷漠,但這並不等於往日的革命熱情在他身上已經完全泯滅。不,他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時也有不滿之感,因而他爲了擺脫自己對實際生活的厭倦感情和無聊心緒,常常貪婪地讀小說、詩歌等文藝作品,從中寄託自己的思想感情,“夢想一種單純的、美妙的、透明的生活”。可是當他睜開眼睛來看現實的時候,那種“透明生活”的幻影就立即消失,心情又回到黯淡和灰色。他懷念過去的戰鬥生活,然而對於眼前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卻陷入極大的麻木與冷漠。像劉世吾這樣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在革命到來之前,昂揚興奮,對革命抱着詩一般的幻想;然而一接觸革命實際,他們便容易失望。特別是社會主義革命事業,它本身就是一種十分繁瑣的事業。對於劉世吾來說,如果過去那種暴風驟雨式的、充滿激情的戰鬥生活曾經鼓舞過他,那麼當前需要進行堅韌、瑣屑的日常工作的時候,現實在他眼裏就失去了詩意。革命的日常工作不再是他的內心要求,而變成了他的負擔。因此革命熱情隨之衰退,疲憊情緒應運而生。他自己的靈魂裏害上了與時代對立、無愛無憎的精神冷漠症。

你會很容易發現《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裏描寫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那些事情,那些忙忙碌碌,漫不經心地工作場面;拖拖沓沓卻假裝正經的工作態度;毫無效率也不負責任的理直氣壯,冠冕堂皇到只爲應付局面的工作用語;那些假惺惺的場面在現實生活中還依稀存在。或許文學的價值就在這裏吧,它反映的永遠是生活的.深層面。

小說的中的林震,就像我們現在許多的年輕人一樣對生活充滿熱情,但是現實卻總是無可奈何的,就像王蒙在自傳《半生多事》中說的那樣青春洋溢着歡唱和自信,也充斥着糊塗與苦惱。青春總是自以爲是,有時候還咄咄逼人。青春投身政治,青春也燃燒情感。青春有鬥爭的勇氣,青春也滿是自卑和無奈。青春必然成長,成長又會面臨失去青春的惆悵。

但是爲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依舊要奮鬥着,“要更積極,更熱情,但是一定要更堅強。”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2

這篇小說以真實的筆調給我們展現了政府裏忙忙碌碌,漫不經心地工作場面;拖拖沓沓卻假裝正經的工作態度;毫無效率也不負責任的理直氣壯,冠冕堂皇到只爲應付局面的工作用語。記得小說中林震初到通華麻袋廠時,"工廠門口的警衛同志聽說他是區委會的幹部,沒要他簽名,信任地請他進去了",可見在那個時代官的威力真大,到哪都有特權。今天的官僚主義盛行可說是得益於那個時代的官,得益於老百姓的畏官心理。

小說中的劉世吾曾說"黨工作者是醫生,他要給人治病,他自己卻是並不輕鬆的"。這話說得很經典,我們黨內確實有很多問題需要醫治。就說劉世吾這個人,他是組織部主要負責人,工作能力強,"一下決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對生活的無奈與厭倦使他有着可怕的冷漠與麻木的心態和病症,容忍一切。韓常新和王清泉的官僚主義就是他包庇出來的。他的冷漠與麻木,掛名的上司李宗秦有很大的責任。

王清泉,是仗着解放前的事蹟混在機關單位的蛀蟲,劣跡斑斑、爲官霸道。唯我獨尊,對魏鶴鳴大呼小叫,怒叱不斷,只會以上欺下。典型的只領功領錢的領導。關於處理王清泉的問題時,劉世吾曾對林震說"我明天找他談話,有原則性的並不僅是你一個人。"而王清泉受到處罰是因爲林震和魏鶴鳴把事情鬧大了,可見,事情不鬧大就跟原則扯不上邊。

韓常新這位工廠建黨組組長,"比領導幹部還象領導幹部"。常常"迅速地提高到原則上分析問題和指示別人"。對於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不積極處理,還打擊積極工作的魏鶴鳴和林震,可見韓也是黨幹部中的敗類。韓到通華麻袋廠瞭解發展黨員工作時的做法完全是浮誇風主義,追求數字結果,不注重過程,寫起文章來圓滑而又強拉硬扯,有濃重的八股文味道。對工作投機取巧和狐假虎威。這樣的人卻能夠步步高昇,真的讓人心寒。

魏鶴鳴,是個正直的人,很想改進工作,因爲長期受到王清泉的壓制,對現實心生不滿,又因上級的消極態度對工作不再有希望。當林震來了調發展黨員工作時,"他好象應付似的希望快點談完。"總的來說他是個工作負責,關心羣衆,充滿激情的年輕人。在林震的鼓勵下,魏鶴鳴給《北京日報》揭露王清泉的劣跡,最終使上級將昏官王清泉徹查到底。

"人要在鬥爭中使自己變正確,而不能等到正確了纔去作鬥爭"。這是主人公林震說過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林震是個富於理想主義精神、勇於進取的人。他作爲黨支部的一員,嚴格要求自己,同時也嚴格要求別人。他的眼裏容不得半點沙子。他對韓常新寫的"簡況"是那麼的不解。他不理解他爲何弄虛作假!面對廠長王清泉的官僚主義作風,那些幹部視而不見,任其自流。他們對各種眼中的缺點採取容忍乃至麻木的態度。林震對這一切的一切都不理解。他想同他們做鬥爭,但總是猶豫不決,舉棋不定。他只知道:"黨是人民的、階級的心臟,我們不能容忍心臟上有灰塵,不能容忍黨機關的缺點。工作中的麻木、拖延、不負責任,就是對羣衆犯罪。"在與趙慧文的談話中,他再次鼓起了同不良作風斗爭的勇氣。他給失去激情的趙慧文帶來了新的希望。趙慧文這樣評價林震"是的,見到你,我好像又年輕了。

你天不怕地不怕,敢於和一切壞現象作鬥爭"。這就是林震。簡單的幾句話就將林震的性格活脫脫地展現出來,沒有任何的修飾。這場鬥爭雖然沒有取得完全勝利,但也有一定的成效。它使有着官僚作風的廠長王清泉受到處罰。可以說,它也有着警戒的作用。同時,在同壞現象做鬥爭的過程中,林震也在逐漸成長。他由一個帶着進步思想的小夥子變成一個果斷、堅定的戰士,一個同壞現象做鬥爭的戰士。在這短短的時間裏,他看到了黨組織內部存在的不良現象。他也明白了要戰勝這些壞現象,光靠他一個人是不行的。他成熟了。可以說,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蛻變,一次質的飛躍。

小說中的林震就像我們現在許多的年輕人一樣對生活充滿激情,但是現實卻總是無可奈何的。青春洋溢着歡唱和自信,也充斥着糊塗與苦惱。青春總是自以爲是,有時候還咄咄逼人。青春投身政治,青春也燃燒情感。青春有鬥爭的勇氣,青春也滿是自卑和無奈。青春必然成長,成長又會面臨失去青春的惆悵。

但是爲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依舊要奮鬥着,因爲"人要在鬥爭中使自己變正確,而不能等到正確了纔去作鬥爭"。我們要"更積極,更熱情,但是一定要更堅強。"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讀後感3

看完當代著名作家王蒙的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我認爲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這部作品不僅僅是十七年文學的代表作品,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與反映,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讓我彷彿看到了一個社會的萬花筒,去欣賞了那個年代一個叫林震的年輕人“娜斯嘉式”的內心獨白和靈魂深處的吶喊。

林震這個人物是小說的主人公,他的身上既有年輕人的共性,又有他獨特的個性。他是一個初入社會的陽光青年,在進入組織部之前,他的所在之處也是充滿了陽光與明媚的。他工作之初是一名教員,和天真爛漫的孩童打交道,這都使他的理想主義開始發芽綻放。後來進入了組織部,他纔開始慢慢感受到當時那個社會的黑暗,這也使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明媚燦爛,只是肩負着更加沉重的負擔,卻依然在成爲人民的勇士這條道路上前進着。

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在大時代的洪流中和官僚主義盛行的那個年代,能夠使得林震依然奮力前行的不僅僅是他無畏的品格和從未被磨滅的理想主義,更是他遇到的每一個人。

詩人臧克家曾經高聲呼喊:”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經死了。”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有着只靠着虛僞的外殼而苟且活着的人。小說中的韓常新就是這樣的代表。他雖然比林震並大不了幾歲,但是他的靈魂已經被官僚主義污染的惡臭。或許他也曾經有過理想主義,但是最終低頭於苟且,就算是背得功名,也成爲時代與人民的唾棄者。這就與林震產生了本質的區別,他的錯誤形象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林震,使林震更加堅定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有一類人,他們身處深淵,他們試圖掙扎,但終究沒能抵抗過時代的重壓。但是隻要有更多熱血的靈魂將其拯救,這樣時代的靈魂終究會發出光芒。林震與趙慧文就是這樣一種拯救與被拯救的關係。他們都是從蓬勃向上的年輕人爲出發點,開始向社會的黑暗角落邁進的。趙慧文在林震沒有到來之前也慢慢變得麻木,生活也沒有生機。她反抗過,只是力量太弱小而已。作爲女性,她也有她難言的苦衷。但是林震的出現,使他的天空開始看得到星星,她也慢慢開始堅信,平凡的小白花,比牡丹清雅,比桃李濃郁,但也只有心懷理想主義的人,只有心中有勇氣的人才能夠品味到這細微之處的芬芳。

林震在剛進入組織部時手裏拿了一本書,是《拖拉機站長與總農藝師》,這本書描寫了俄國一個剛剛進入社會的的女農業技術員娜斯嘉不妥協與一切陰暗現象作鬥爭,改變了集體農莊舊面貌的故事。她和林震很像,她是書中的理想主義。後來劉世吾向林震借走了此書。有一次林震在與劉世吾的交談中才得知,身上充滿官僚主義的他曾經在革命中受過傷,劉世吾也曾經是時代的奉獻者。我也終於明白,在每一個時代中,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選擇。但是不同的時代裏,成爲時代的奉獻者的標準卻不同。我們的目的並不是一定要成爲英雄,儘管曾經是英雄,但英雄不能隨着時代的步伐繼續昇華內心的高度,也只能成爲麻木不仁的代名詞,成爲時代前進歷程中的一粒灰。

魯迅先生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要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熱,發一份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份光,不必等候炬火。”我想,這應該成爲我們每一箇中國青年的使命與擔當。

其實發揚理想主義很簡單,當我們看到香港被暴徒傷害的時候,我們流下眼淚的同時,堅定的發聲,對港獨說“不”,他們便沒有了被支持的基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成千上萬的醫護人員和社會工作者來到抗疫前線,他們是英雄,但他們本可以不是英雄。我想,很多年後,我們也一定不會忘記火神山雷神山拔地而起之初的“小黃”“小藍”,夾雜着鄉音的工地上是一顆顆炙熱的靈魂。當我們看到這樣充滿理想主義和犀利眼光的文學作品時,可以在心中激盪出強烈的共鳴,並且更加堅定的堅守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更有勇氣時,我們就已經慢慢朝着林震的那條光榮的道路上行走了。理想主義從不是虛無縹緲的,這種家國之愛是真實存在的,時刻滌盪着我們的靈魂。

只有對國家民族懷滿深沉摯愛的人,纔會有勇氣去正確的批評社會的陰暗面,只有懷揣光明的人,纔會敢於發現和揭露生活中的齷齪。我深深的相信,沒有一個“我們”,不與“他人”相關,沒有一種“命運”,不與“國運”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