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世說新語》有感1000字(精選5篇)

讀《世說新語》有感1000字(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世說新語》有感1000字(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世說新語》有感1000字(精選5篇)

  讀《世說新語》有感1

對於《世說新語》,我的印象一直是很囫圇的。猶記初中課本曾選取兩則,一是《詠雪》,這篇熟些,尚能背誦幾句,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大抵記得提問的是位老人家,答得好一些的是位有才華的女子,然而箇中人物關係是分辨不清了。另一則就更模糊些,攏共登場幾個人物也記不得了,

藉着這兩篇的淺顯痕跡,於我心中,對《世說新語》的長久印象便是本記人志事的小說集子,頗有些趣味,偶爾提及定會跟上一句得了空想去看看,然而這個"得了空"究竟在何時,卻又遙遙無期了。

時隔經年,而今翻閱這本書,除了多些魏晉南北朝、劉義慶及其門下共同編纂的基礎概念外,所悟與彼時大約也有些不同。

顧榮居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曰:"其僕也,焉施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後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顧榮異之,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讀《德行》裏的這則故事,實在很有感觸。彼時彼人的言行舉止,擱在今天,竟毫無突兀,這確是對西晉的一份莫大的欣慰,也是對今日一份沉痛的悲哀了。爲端送烤肉的侍者送去烤肉,平等態度背後折射的尊重何其寶貴。論等級,自西周行了禮制宗法的制度後,便尤爲分明瞭。到明清時期,以至森嚴苛刻的地步。由此向來,這份平等便更顯得寶貴些。然而細辨,"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溯其源頭,貌似尊重的舉止其實來自優越者對弱勢羣體的同情。顧榮從未認可侍者與自己處在平等地位,他的所作所爲,不過是對侍者的憐憫和同情。

這似乎是一個不足之處,然而四顧今日,成千上萬的人竟連這略顯淺薄的憐憫同情也做不到,毫無自知地腆着臉露出笑容,漠視端送烤肉的侍者終日不知肉味,清掃大街的工人未曾擁有過汽車。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爲"侍者"們就理應體驗"侍者"們的生活,自己就理應享受自己的待遇,有條涇渭分明的線無形橫亙在他們與侍者之間,偶爾哪個心腸好的留意了,像千百年前的顧榮一般送去一盤肉,而後他們仍是他們,侍者仍是侍者。有什麼改變的?不過是終於知道了肉的滋味。甚至還有誰油光滿面地竊竊嗤笑,比起把同情錯當尊重的"顧榮"們,這些人更可怕,然而從西晉到今日,這些人也一直都存在着。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不由得想起魯迅先生對《世說新語》的稱法,"名士的教科書"

一次或許是無意,兩次便可見本性。我敬重這位管寧先生,能這樣坦白利落地說出"子非吾友也"人生道路上,我們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有些擦肩就過了,有些卻必須同行一段,而同行的時間長了,便會發現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溝壑。雖然自制力各有不同,但大體而言,人是很容易受他人影響的,玩樂環境下能堅持認真學習的必比自習室裏的少些。

所以結交良友,交到志不同道不合的劣友及時一刀兩斷,便顯得格外重要了。這是千百年前的道理,千百年前便有人做到了,不由捫心自問,我待如何?

"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說新語》作爲記載漢魏至東晉逸聞軼事的志人小說,其語言精煉含蓄,雋永傳神。無論帝王、將相,或者隱士、僧侶,雖短短几筆,卻都氣韻生動,躍然紙上,把各自的獨特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

《世說新語》是記敘軼聞雋語的筆記小說的先驅,也是後來小品文的典範,對後世筆記小說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實乃寶貴的精神財富。我沒有足夠的學識對此做出驚世駭俗的言論,只是照着內心的`想法寫下這篇文章,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讀《世說新語》有感2

星期六早晨,我在《世說新語》中看了一則精彩的小故事,真是令我難忘。

謝安的子女大多由謝夫人劉氏來教育,她因此問謝安:“怎麼從來不見你教育孩子們?”

謝安回答說:“我常常以身作則來教育他們啊!”

這則故事讓我很有感悟,謝安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可見父母的舉止言談會在無形之中改變了我們,父母爲人的準則和好的習慣對我們是潛移默化的。我們也應該多向父母學習,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

我的父親常對我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那時的我並不是很理解,機會只是出現在有準備的人面前嗎?沒準備的人呢?父親平時工作認真,嚴謹細心,做事一絲不苟,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這讓我十分敬佩。一天他回來告訴我們他正在準備高級職稱的相關內容。晚上,屋裏的燈一直亮着,燈光下爸爸正在寫論文,他聚精會神地書寫着,十分投入,彷彿外面的一切是在另一個世界。他時而認真思考,時而認真書寫,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悄悄地過去了,爸爸沒有休息,臉上的神情還是那麼專注,真是令我震撼。他準備論文,填寫表格,總結工作經驗,一個個的晚上,一個個週末,他都在仔細認真地準備着。一切準備就緒,他提交了所有資料,一個月後,他又去面試了,最終,爸爸順利評上了高級職稱。一家人都高興極了。

我終於理解了爲什麼機會總是會出現在有準備的人面前。那些有準備的人總是對生活充滿自信,總是不斷攀登新的高峯,他們注重平時積累,注重賽前準備,他們總是會把握機會,他們是真正有準備的人。父親以身作則,他的優秀品質深深地感染了我,讓我也明白了許多,真是受益匪淺。父親是我的榜樣,我努力向他學習。

從此以後,我更加註重平時積累,我明白成功是一座金字塔,平時的積累,認真地準備就好比一塊塊大石塊,築成了一座牢固的金字塔。六年級下學期,我參加了CCTV英語比賽,賽前我認真準備,認真完成英語作文,並仔細修改。比賽時還要抽取幾個單詞,將他們串連成一篇有意義的文章。於是我自己先在紙上寫了很多單詞,模擬現場,我又將一些常用詞彙進行鞏固,我的努力沒有白費,經過預賽,複賽,決賽,我獲得了蘇州賽區一等獎,並晉級江蘇省決賽,獲得二等獎。我也更加深入理解了爲什麼機會只會降臨在有準備的人面前。

父親以身作則,總以他的優秀品質教育着我,讓我受益無窮。

  讀《世說新語》有感3

放下《世說新語》,我的心緒飛揚起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德行第一”中的這個故事: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地種菜,地裏有塊金子,管寧照樣揮鋤,視金子如瓦石;華歆則把金子撿起來扔掉。二人曾經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官員乘車經過,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卻扔下書本跑出去看。於是,管寧割斷了席子與華歆分開坐,說:“你和我不是同道中人。”

這個故事能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答曰:做任何事都要認真。人生太過短暫,認真做好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比如:寫一本書;畫一幅名畫;作一本唐詩宋詞……認真做一件事情比馬馬虎虎做一件事情的付出多十倍,收益卻也高十倍。

在日常學習中,不也是如此?比如,同樣做一份試卷,A認真做,40分鐘就做完而且也檢查完了;B沒有認真做,一小時還沒有做完,到被逼交卷之時,卻發現還有一面沒有做完。上課了,老師評講試卷,A認真聽,錯誤又少,當堂就完成了訂正;B錯誤極多,又不認真聽講,拖拖拉拉,遲遲沒有上交訂正。漸漸地,A成爲了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同學眼中的“學霸”,家長們眼中“別人家的孩子”;相反,B呢,成爲拖班級平均分的差生,同學眼中的“學渣”。A得到了鼓勵與信心,B的潛意識裏認定了自己是個差生。小升初,A去了名校,因爲老師看到了他的成績、信心和實力;B去了對口公辦,依舊認定其爲差生。儘管,這是個新的開始,十年,二十年,一路順風的A回到了母校;恰好,B也來了。A變成了高薪的白領,正計劃着自己未來的發展路線,有了美麗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B呢?或許沒考上大學;或許整天抱怨爲什麼A成功了;或許經歷了辭職、離婚,打官司,被解僱,諸如此類……

爲什麼十年後的自己會與別人拉開如此大的差距呢?因爲別人從小認真,而你呢?從小馬馬虎虎。那麼從何做起呢?從寫好每個字,訂正好每一張數學卷,從身邊每件小事做起,你的收穫一定會遠遠超乎預期!這就是專注的無限力量。

  讀《世說新語》有感4

古人最看重三件事,乃德行、言語、政事。其中,德行第一、言語第二、政事第三也。在《世說新語》中,故事之精巧,難用言語表達,鮮活人像,躍然紙上,智慧且精簡。若想知其中緣由,且讓我們細細品味之。

不同的歷史時期,道德觀念往往決定着人們的言行。它們非但能感動冥頑不靈者,還能驚天地而泣鬼神,於冥冥之中散播道德的種子。一眼望去,似乎古人各有不同,而那些以德爲重的,卻往往驚人的相似:謙虛謹慎者,喜怒不形於色。生活儉樸者,爲官清廉,不汲汲於名利。人際關係上,提倡慎於待人接物,不輕易褒貶者。亦比比皆是。

周乗,字子居,汝南安城人。天資聰穎,高峙嶽立,非陳仲舉、黃叔度之儔,則不交也。而其智者,卻曰:“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其人謙虛有禮,對貧寒且睿智之人敬仰且尊重,可見修養之高。

孝乃人之常情,卻常難以做到,即便如今,做到之人亦是寥寥,反而古人之孝諸在心中。時時警醒自身。

孔僕射爲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時爲太常,形素贏瘦,著重服,竟涕泗流連,見者以爲真孝子。其人可謂心善之,孝到也,令人佩服。

魏晉時代,提倡清談之風,不僅寓意深刻,還要言辭簡潔,舉止灑脫,令人佩服。

言語之高深,欲掌控之,非常人所及,它們非常簡潔,論說雙方都很巧妙。或哲理深思,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遠,或機警高鋒,或氣勢磅礴,或抓住要害、一語中的。在交談、辯論中,在侃侃而談中,顯示時人之聰慧。

嵇中散語趙景真:“卿瞳子黑白分明,有白起之風,恨量小狹。”趙雲:“尺表能審璣衡之度,寸管能測往復之氣。何必在大,但問識如何耳。”此話哲理深思,短短几字,便能引人深思,精煉的古文,讓我們自愧不如。可見清談之風下人們對精妙言辭的注重。

管理者首必重法度、維護法制,重視制度的建立。而封建社會的政治舉措少能寬厚待民,即使給百姓以實惠,所謂德政,常常只是亦表面功夫。但總有些人,視金錢爲糞土,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

聽事前陶公。作荊州時,令船官悉收集木屑,不限多少,人皆不解此意。後,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溼,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又云:嘗發所在竹篙,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乃超兩階用之。爲了百姓利益,他也是物盡其用了。

小小古文蘊藏大大智慧,本著作真乃奇書,讓我們透過文字知古人會談。筆觸貌似清淺,卻又入木三分。其中的道理,回味不止!

  讀《世說新語》有感5

假設你剛乘上一艘足夠大的小船,就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請求與你同船,你會怎麼做?一定很爲難吧,不答應呢,自己的良心過不去,答應了呢,自己的安全又不受保障。在《世說新語》中,兩位古人用行動表示了自己的立場華韻,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要搭他們的船,華韻對這一要求表示爲難,王朗卻說:“幸而船還寬,爲什麼不行呢?”後來強盜追來了,船卻因爲太重而行駛緩慢,王朗就想要甩掉那個人,華韻說:“我當初爲難的就是這個呀,既然我們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就不能因爲情況緊急而丟下他。”便依然帶着並幫助着他。世人就憑藉這件事來判斷它們的優劣。兩個朋友,對同一件事的選擇竟截然不同。

世人都認爲華韻優,王朗劣,都認爲華韻急不相棄的言行很值得頌揚。的確,華韻不輕易向別人承諾,既然承諾了就一定做到,這種品德真的十分高尚,所謂“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就是說的華韻這種人。一旦答應了別人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體現在行動中去,並且敢於承擔因此付出的代價。華韻是真正的君子。可是華韻也有缺點啊,他不應該這麼優柔寡斷,不是嗎?再說王朗,我們並不能因此而斷言王朗是小人。在故事剛開始的時候王朗也是一心想要幫助別人的,只是他也沒有想到會有匪寇跟來,而他後文的想法也就不足爲奇了。

他不過是出於生存本能而已,並且沒有真正的做出這件事。試想,換做是我們,又有幾個人能做到華韻那種境界呢?我們能夠做到王朗這樣,有一個救人的初衷,也是很不錯的了。王朗後來想法的錯誤,不可否認。在剛開始時如果華韻,王朗兩人沒有攜帶那個人,也許他還有生存的機會,但若是後來華韻,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麼他一點生存的希望也沒有了。我想,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應該學會選擇並且真正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既要像華韻那樣信守自己的諾言,勇於爲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又要下王朗一樣有一顆本質善良的心。既然做不到真正的君子那樣,那就退而求其次,既考慮他人的心情,又考慮自己的處境,做一個善良而不失智慧的人!

《世說新語》真的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又回到文章開頭,爲什麼不在愉快的邀請別人上船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警惕呢?初二九班姚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