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大學》有感15篇大綱

讀《大學》有感1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大學》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大學》有感15篇

讀《大學》有感1

少年的高爾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裏,做過流浪漢,搬運工,麪包工人和雜貨店夥計。而在如此生活的艱難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夠不斷地學習,忘我地看書,怎能不令人敬佩?

面對一個個好看的電視劇,一個個好耍的遊戲,一部部好看的電影……魂都全給了這些瑣事,怎麼還有時間來博覽羣書呢?… 當時在沙俄統治的黑暗時代,如果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就根本談不上救國救民。知識文化是革命勝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由一個個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農民來主持,肯定會失敗的! 高爾基生活於一個大雜院的那段日子裏,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們到這裏來找東找西,監視人們的行動。有那麼一位老警察還盤問高爾基看過哪些書,並警告他不要看禁止看的書。但對於青年的高爾基來說,那些所謂的禁止看的書卻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爲只有它們能真正讓人民清醒,讓人民明智,讓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讀書,書是絕對可以看到的。高爾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紹他認識了一個開雜貨鋪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滿密室的藏書,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止看的書,高爾基說不出的高興。也因爲經常在這裏看書,他結識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讓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現在應該做的事情。 在高爾基以後的艱苦歲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 “書”來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他獲得瞭如此大的成就,讓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過……可見而知,書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啊!它的確讓社會進步了,讓人類進步了!

如今是“科學”第一的時代,書對每個人來說都變得更加的重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征戰,也打的是“科技”戰,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戰。而打仗的軍費開支也要由各國的科學技術的高低來決定的,科技高的國家,掙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後的國家多…… 總而言之,現代的一切,都與“科技”密切相關,而要“科技”就得日積月累的慢慢學習,學習的內容都在一本一本的書裏面……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永遠都會是真理!

讀《大學》有感2

尊敬的外國語學院英語學生第三黨支部: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大學生入黨思想彙報:讀《史記》有感。說起《史記》,我們就會用這樣的溢美之詞來讚歎該書在中國史學史和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讀罷《史記》,我卻從書中有幸探得了幾件“寶貝”。這些“寶貝”,一個民族可世代相傳並受益匪淺。雖無珠光寶氣,但件件爲曠世精品,乃無價之寶。得之一二,民族生機煥發;得之二三,國振邦興;若得之數件,將永葆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經久不衰。中華因它而保生機。

其中一件叫“精忠報國”。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雄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受命大廈將傾時,壯志未酬咸陽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縱馬西風塞北,笑談渴飲匈奴血。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已退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窸窣作響。而就是這書頁輕微的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餘音嫋嫋,激盪心間。錢學森糞土萬戶侯,棄洋歸根,獻身航天;鄧稼先隱姓戈壁灘,嘔心瀝血,新捐國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蒼生皆得飽。《史記》傳遞着那古老、悠揚的鐘聲——精忠報國,一首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蕩氣迴腸的英雄交響曲。

有件寶貝是衆志成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與其團結一心,風餐露宿,終於制服水患,而使華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踐臥薪嚐膽,越國百姓與其同甘共苦,奮發圖強,最終雪恥復國,而成諸侯強國,黨員思想彙報《大學生入黨思想彙報:讀《史記》有感》。今天,這精神依然在發光,在弘揚。曾記得,在年初暴風雪肆虐的日子裏,正是全國上下萬衆一心讓我們挺過難關——武警戰士撲在高速公路上頂着寒風奮力除雪,疏導交通;電力職工在高空連夜搶修受損電網,甚至付出年輕的生命;出租車司機在油價高漲的日子裏,免費接送受困市民。古往今來,在困難挑戰面前,尤其是在事關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衆志成城往往能成爲每個國人心中的一盞燈,指引我們跋山涉水,繞過道道彎,邁過道道坎,直至勝利的前方。衆志成城,每個中國人心中的一道長城。

還有件足以稱道的“寶”——不屈不撓。司馬遷自己就已爲我們用對信念的執着與追求來佐證着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掩卷追昔,遙想張騫耗費十三載在茫茫大漠中摸索着通往西域的使命之路,聽着駝鈴在漫漫瀚海中的哀鳴,卷裹着悲壯的黃沙似乎正迎面襲來。他的堅強不屈最終完成了一個國家使命,開創的卻是一部歷史。由此想到:不管我們的民族曾經受到何種恐嚇與壓迫,不管我們的民族曾經是怎樣的積貧積弱,我們終究沒有倒地,總有一批像張騫一樣不屈的勇士在那漫長的黑夜中驅馳。倒下的堆如山,積如海,而依舊前仆後繼。我們是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們是鬆,“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我們是鷹,搏擊長空,雲中有志;我們是中華民族,一個不屈不撓的民族!它像一艘在驚濤駭浪中顛簸,但又緊掛風帆的船,載着華夏兒女駛向統一富強的彼岸。不屈不撓,一把不能被砍斷的劍。

瞧,這就是《史記》—— 一部不朽的民族精神史留給我們的幾件“寶貝”—— 一個偉大民族的靈魂——民族精神!它們威力強大,功效顯著。要使之在現在的民族復興之路上發揮作用,還需我們自己做好護寶人,愛寶者。

英語056

XXX

20xx-XX-XX

讀《大學》有感3

母愛是無私的,因其無私,所以偉大。對於母愛,無需過多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因爲母愛是最真實,最樸素的,他時時圍繞在我們身邊,讓我們時刻感受着幸福。

記得有一次,母親送我去學校,我手上拎着一隻沉重的大包。可我並未覺得它有多重,也許是我在等待,等待有人替我解脫。

母親匆匆鎖好門,看見我手上的大包連忙接了過去,也許這就是我的等待。母親拎着大包顯然有些吃力,她傾斜着身子,腳步也略帶凌亂,她的兩隻手奮力的抓着大包,手上的青筋依稀可見,似乎因爲這過重的負荷而憤怒,像要繃斷了。她兩隻手不停的交換着位置,幾縷髮絲已被額頭滴下的汗水所浸溼。

“要我幫你嗎”

“不用,你先走吧。”

要我幫你嗎?是的,我的確是這樣說的,包是我的,而我卻問要我幫你嗎?真是荒唐透頂。到達學校後,我清晰地看到母親手上深深凹進去的痕跡,我好想問她疼嗎?可我始終沒有說出口。

我要進去了,她用手爲我理着頭髮,那一刻,我的視線落在了一雙手上,黯然的,粗糙的,疲勞的……這就是母親爲我日夜操勞的雙手啊,她用這雙手幹活,做飯,照顧我,而我呢?就好像文中伊的兒子,伊日夜把他照顧好,使他痊癒,甚至說出寧願自己死了代她的愛子受過這樣的話,而她的兒子病好後,他卻早已將他多難而善良的母親忘在腦後,聽起來既感到可笑,又感到心寒。

此時我沒有什麼可以用來報答母親的,因爲我的一點回報對於那無私偉大的母愛來說顯得多麼渺小無力。我現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努力學習,考上一個好大學,我想,這是我現在唯一可以讓母親感到欣慰的事。

是母愛,喚起了我心底那顆麻木的心;是母愛,讓我常常感受到幸福;是母愛,讓我學會怎樣做人。媽媽,您辛苦了

讀《大學》有感4

《大學》是四書之首,其核心內容是修身。內容不多但確值得我們用一生讀。初讀時比較生澀,雖然也有個別語句耳熟能詳,但只讀一遍是萬萬不行的,因個人感悟能力較差,所以我採取了反覆誦讀的方式,而且在教師學習型例會上還大膽的爲老師們誦讀了相關內容,在學習中享受到了誦讀經典的樂趣,沒有細數到目前爲止至少也做到了通讀十遍以上了。而且我覺得還應該繼續讀下去,用心感悟《大學》的深刻內涵。其中三綱八目是大學的重要內容,“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是綱,引領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細化的具體內容,這八個方面就像人生從低到高成長的八個臺階,指明瞭我們不斷向上提升自我造福家庭報效祖國的人生道路。這裏核心的內容是修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辦法,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細細品讀我們不難發現,修身實際上還在於修心,是通過人的內心活動修正自己的言行,從而達到修身律已的目的。有幾點感受如下:

一、做事要知其所止。

這裏的知其所止可決不是事不關已高高掛起,而是我們要盡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了自己,那麼整個社會就做好了。這裏的止即是理想目標,又是底線要求,對於我們說要樹立遠大目標,同時還要樹立底線思維。做到知其所止,止於至善。指的就是知道自己應該停在哪裏,努力做好,直到達到最完美的境界。這裏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而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場所都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兒子、父親、上級、下屬、同事、朋友等等,關鍵是我們要充分的認識自己,當好每個角色,才能夠做到止於至善。特別是在忙忙碌碌的當下,如何保持淡雅清靜的心態,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工作值得我們思考。我想只有不斷學習提升自我修養才能讓忙碌的心靈找到可以停靠的港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斷的去打磨修煉自己,從而提高自己的修養,這纔是知其所止的力量,在這一過程中務本求實才是止於至善的追求。這樣的修身這樣的追求需要我們用一生完成。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因爲有品德的人會不斷的追求自己達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做到了盛德至善,才能知其所止,這應該是我們的最高目標。

二、做人慎獨毋自欺。

“意”是人心裏最初發出的念頭,道德修養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真實,否則一僞百僞,真實的念頭會讓人很快樂,心安理得。所以做人要慎獨,這裏指一個人獨處時,沒人看沒人監督時要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爲,也指一個人在衆人面前的心理念頭,別人雖不知自己的想法但更需要謹慎。因爲“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這就是誠於中,形於外,無論到什麼時候都不要做騙自己的事情,人都有私心,所以有時“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就是說由於溺愛,不知道自己孩子的過失,由於貪得看不到自己莊稼的茁壯,這都是私心,這都是自欺欺人的現象,這種現象生活中隨處可見,包括我們自己細思量也有自欺的時候,甚至現象也不少,改變這種現象的辦法真得要讀好經典,從正心誠意做起,從改變我們的心念做起,(fsir)用思想覺悟糾正自己不應該有的言行。所以君子要慎獨毋自欺這是做人的關鍵。

三、修心要管好情緒

大學中寫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就是說當人有了情緒的時候,心就不正了,心不正則身不修,當一個人情緒脾氣上時,即影響身心,五臟六腹都跟着做痛,同時也可能傷及他人。我們每個人肯定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甚至有情緒及壞的時候,所以正心很重要,這是修身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何正心,簡單的說就是控制情緒唄。《大學》中提到了知止而後定,定而後靜、靜而後安、安而後慮、慮而後得。這裏的定、靜、安、慮、得是我們調控情緒的很好辦法。我們平時所說的遇事冷靜,想發脾氣時數上幾個數等等都是先轉移我們的注意力,將心念定到一個與當下無關的事物上,使之冷靜思考,從而達到安的境界,安是靜的昇華,有了定、靜、安的基礎,再去思考問題就會柳暗花明,所以說“定靜安慮得”是正心的五個辦法,即可以調控情緒還能提高我們的思考力。這裏五個辦法中重要的還是靜,孔子曰:“仁者靜”,真正有修養的人一定能體會到靜的作用。最近也試着採用了這樣的辦法重新思考問題,有時真的會有豁然開朗的時候,處事時的情緒也更加平穩了,競然真的得到了同事的誇獎,談到了校長的變化,我不禁心理有些美哉,真的是讀書讓自己有了變化,讓自己在做人做事上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四、治學要格物致知。

我們常說治學要嚴謹,治學要勇於追求真理,要不斷探索在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其實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在治學過程中努力研究、充滿好奇心不斷去追問尋求真理,從而獲得知識,所以說格物致知就是對世界的好奇心。然而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孩子們就是缺少這份好奇心,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們的很多知識只是接受的過程而沒有了探索的過程,多數答案都是在書本中或網絡中找到而不是自己探索研究實踐出或求證出的,多數孩子不瞭解答案背後的意義,所以也就很難有持續的興趣和愛好。這樣的孩子缺少的就是格物精神,先致知再格物或不格物的現象是我們當下教育的常態。格物致知就是對世界的追問,對現象的追問,所以做爲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就很重要。只要學習就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做爲教師我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不緊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如何培養我們的孩子追問真理和真相的態度,如何培養我們的孩子探索研究的慾望,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多給孩子創造思考的情境,這是我們要思考並努力要做的事情,所以說格物應該是我們培養孩子必須要做的事情。

格物致知是探索追問世界的過程,誠意正心是我們修養內心的階段,齊家治國平天是把觀念化爲行爲的過程。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強調的就是以修身爲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末,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做人做事要以德爲首,這纔是抓住了根本。否則就是本末倒置,違背規律最終都將是苦果。

讀《大學》有感5

爲了明確大學究竟要如何度過,於是我到圖書館翻閱了很多相關書籍。其中有一本書令我如夢初醒,深有感悟。這本書是一個25歲的董事長給大學生的18條忠告,題名是《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這不是一本東平西湊的大學生指南讀物,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創書稿,這本書針對大學生面臨的各種問題做出了獨到的分析,讓我對自己的大學生活開始重新反思。

作爲一名大學生我們與非大學生最主要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呢?這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我們每天的生活看似枯燥、無聊的學習理論知識,但如何看待與掌握理論知識會讓我們成就不同的人生。在大學的課堂上認真聽講對於許多大學生來講已經相當困難了。課堂上老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默許下,更多的學生開始明目張膽的玩手機、聽音樂、看小說,上課的黃金時間就這樣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但很多人卻不自知,還爲這節課輕鬆度過暗中竊喜。其實上課開小差讓我們錯過了很多機會。如果你確實對那堂課不感興趣,你原本可以利用那節課做其他隊你有所提高的事情。反過來你認真聽講,老師可能在不經意間向你傳遞某個信息,這個信息在你今後的學習、工作中用得上。而且當你跟隨着老師的思維,你可以對課本知識有更深的理解。這是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久而久之,當你獨立面對一個陌生的問題時,你可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機械模仿的角度來考慮,這也是一個大學生和非大學生的主要區別。

我對原本模糊的問題有了更明確的認識。比如:我們平時應該看什麼類型和誰寫的書。讀大學,必先讀大師。因爲大師的思想依然經歷了時間的檢驗,也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相當大的作用。我對於“貧困”這個詞也有了更開闊的理解。由於我的家庭條件並不寬裕,因此在學校吃、穿、用度都比較節剩但有的大學生跟條件差不錯的,他們就不會想我一樣試試以省爲原則。對於我的做法就會出言諷刺或者用異樣的眼神看着我。但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明白了,我自食其力,不鋪張浪費,有什麼好自卑的呢?和別人攀比那完全是虛榮的表現,就算會被人瞧不起,就算看上去很土氣,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大學時學知識的地方,又不是比闊氣的地方,也不是給皇帝選後宮佳麗的地方。所以在大學我們要形成正確的金錢觀,不過分追求金錢,合理利用金錢,做事有分寸,做到“儉以養德”。比爾.蓋茨尚且自己開車而沒有僱用專門的司機,我們一個毫無收入的大學生還有什麼理由擺闊呢?節儉既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也是個人修養的體現。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強烈地感受到,我的內心太脆弱了,我還沒有足夠強大到面對生活的各種問題,因此我要不斷的學習和反剩既要學知識,也要學做人,做一個名符其實的大學生。

讀《大學》有感6

隨着現在創業越來越火,創業也儼然成爲一個行業,但隨之產生的很多問題,或者說有些問題可能是很多幾乎每個創業者都會犯的錯。針對這些問題,有許多相關的培訓機構以及培訓課程教材等也日益火爆,這本《斯坦福大學創業成長課》就是作者李笑來根據他所聽的YC的培訓課程並結合自己的感想體會寫成的。

說實話我剛一看到書名還以爲是斯坦福直接講的創業課,結果拿到書看了之後才發現是李笑來先生自己的心得體會。雖然講的也很不錯,但是還是讓我感到比較失望。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作者李笑來作爲曾經的新東方老師,自己後面也是出來自己創業出書等等,在這本書中親其師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李笑來自己的想法建議。

李笑來先生在這本書中將自己學的在線課程YC的內容及自己的感想整理歸類爲九部分,每部分的文章都是圍繞着該部分的主題展開的。作爲沒有多少時間的職場人士來說,本書的很多小建議是值得借鑑的。例如當你看到馬雲,劉強東等人創業那麼成功的時候,你可能也升起一股想創業的念頭,那麼你到底適合創業不?究竟哪些人適合創業?在本書第四部分“你適合創業嗎?——創始人的創業基因”裏的文章相信能給我們很多建議。在這部分裏有些文章的觀點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例如‘創始人可以不懂技術嗎’這篇文章討論的問題估計就爭議性極強,記得馬雲曾經說過他之所以成功米就是因爲他不懂什麼技術,也就不會對手下的技術人員指手畫腳胡亂指揮,反而阿里巴巴成長的非常迅速。而李笑來在文章中卻表達了完全相反的觀點,究竟作者是如何闡述這一觀點的,讀者感興趣的話也可以閱讀本書。

當然本書的文章標題起的相當有吸引力,比如“如何正確地開除一個員工”、“公平永遠是奢侈品”等文章的題目本身就足夠吸引讀者的眼球了,但是具體內容如何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希望正在閱讀本書的你也能在書中得到一點收穫。

讀《大學》有感7

“門隨即被關上了,把他所有的朋友,所有的親人,人間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關在外面了……”這是小說的最後一句話,既像在批判主人公的醜行,又像在暗示這社會的腐敗。

終於因爲殺人而被推上了電椅的克萊德,現在是否在懺悔。其實,一切的一切我們都不能怨他,只能怨美國當時的局勢,終於造就了這條卑賤的生命。也許,是因爲窮怕了,苦怕了,被欺辱夠了,所以不想再回去。也許是因爲上流社會,所以才導致了他的墮落。

時局是不允許公平存在的,以前也是,現在也是,永遠都不可能,只因爲有了三六九等這條無理取鬧的等級制度。富人花天酒地,肆意揮霍着錢財,那些有錢人後代的小傻瓜每天舉辦着宴會,醉生夢死。窮人,奔波了一輩子,都沒有可以避寒的冬衣。

克萊德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生在了一個信仰耶穌的家庭裏。可是上帝又給他們帶來了什麼,正如克萊德在結尾的時候在心中問自己:真的有上帝嗎?

小時候他撒着謊,怕母親跟自己要錢,每天只知道上街說教的父母,根本就不給他學習,甚至根本沒有想起來。他好不容易找到了養活自己的工作,並有了穩定的收入,而私奔被拋棄而回來的姐姐因爲有孩子,又不得不花錢。

他喜歡編造謊言,在撞死了一個小孩之後,在被女人耍弄之後,他逃到了叔父所在的城市,並且通過叔父,在叔父的工廠裏找到了工作,又因爲叔父的提拔,成了打印間的負責人。從這裏起,終於成了一切災禍的源頭,因爲他在這裏見到了羅伯塔。

他因爲了吉爾伯特長得一模一樣,又因爲比吉爾伯特優秀出衆,很快得到了桑德拉的垂青,並在她的幫助下,進入了有錢的青年人的社交圈,並且贏得了大家的尊重。而羅伯塔懷孕,成了他成功的最大絆腳石,因爲他已經準備和桑德拉結婚並且靠其進入上流社會過真正有錢人的生活,可是羅伯塔成了他的包袱,而就在此時,他爲了擺脫羅伯塔,在和她旅行的途中,將她推下了水,淹死了她。

可是事情敗露了。法官梅森不管證據夠不夠,爲了通過此事升官,竟不管證據充分不充分,直接將其推入了死囚牢,最終年僅23歲的他被送上了電椅。

讀《大學》有感8

《我的大學》這部小說,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它是我最喜歡的課外讀物之一,作者就是蘇聯偉大的革命作家---高爾基。

故事梗概是這樣的:高爾基抱着上大學的念頭來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窮人上大學是不可能的。他住在貧民窟裏,爲了謀生,他去當碼頭工人,又在麪包作坊裏幹活。這使青年時代的高爾基更多地接近了搬運工人和其他勞動者,密切了和他們的聯繫,更深切地體會到受剝削,受壓迫的痛苦,增強了爭取解放的革命慾望。

讀着,讀着,我心潮澎湃,感概萬千。高爾基發動工人陰險毒辣的老闆進行鬥爭,還用手中的筆揭露了麪包作坊對工人的殘酷剝削。雖然革命常常遭到失敗挫折,使得他悲觀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羣衆的共同鬥爭中,他受到寶貴的鍛鍊,革命思想日益形成。

高爾基十分愛學習,常在昏暗的燈光下,寫出在沙皇時期,人們受剝削,受壓迫 的痛苦。他的文章在貧民手中廣爲流傳。

高爾基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大學中成長,經過種種挫折與磨難,逐步形成他堅強的敢於反抗舊世界的革命氣質。

我的愛好是寫作文。現在,我們在如此好的環境中生活,我一定要把對祖國和人民的滿腔熱情傾注在筆尖上,用雙手寫出我對祖國的熱愛和讚美,寫出人們美好的心靈,寫出出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這個大家庭中是多麼幸福。

這就是我的理想,但我不會坐着等待理想實現。現在,我就要刻苦學習,多動筆寫作文,爭取將來也成爲像高爾基那樣的大作家。

讀《大學》有感9

高爾基先生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每一本書裏都包含着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裏都蘊藏着無窮的知識,它們無形似有形,總是隱藏在最隱蔽的地方,等待着我們去挖掘,去發現。然而,書裏的知識無非是一些讓人受益匪淺的道理,這些道理往往能開闊我們的視野,陶冶我們的情操,讓我們的身心和言行都受到長足的進步。

《魯濱孫漂流記》就是這樣一本讓人身心受益的好書,它是英國著名作家笛福的長篇小說,書中講述了從小愛探險的魯濱孫不願過家裏平淡的生活,他不聽父親的忠告,執意要當一名水手。後來,再一次航海的過程中,魯濱孫乘坐的船隻不幸遇難,船上的同伴都被海水淹死了,只有命大的魯濱孫倖存了下來,他被海浪拋到了一個荒無人煙、與世隔絕的荒島上,面對着一無所有的難題下,魯濱孫憑着他那一顆聰明敏捷的頭腦和一雙勤勞能幹的手,建造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山羊,打造傢俱……就這樣,魯濱孫在荒島上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園,孤身一人在島上度過了27個春秋。

要是把我與魯濱孫互換靈魂,我定會講他的命運搞得一塌糊塗。因爲,我的膽量非常小,忽然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每天我肯定都是提心吊膽的度過的。還有,我的應變能力不強,萬一哪天我看見野人了,我肯定會被嚇得大哭起來,而不是事先想想,野人到底有沒有看見我。最關鍵的是,我的動手意識薄弱,荒島上沒有住所,沒有食物,還沒有日常生活用品,這些東西我又從未做過,所以,要是讓我在島上27年是絕對不可能的,若絕非如此,那後果不堪設想,因爲我只有死路一條!到時候,魯濱孫的傳奇人生可就會在我的手裏了!

其實,在那種絕境下,魯濱孫的心裏也害怕過,也逃避過,但他明白,這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勇敢地面對,憑着自己頑強的毅力戰勝一切困難。

就比如他那次生病吧。被瘧疾折磨地痛不欲生的魯濱孫高燒不退,在沒有醫生、沒有藥的情況下,他隨時可能死去。更何況他一個人孤身在外,既沒有人照應,也沒有幫手;沒有人安慰,更沒有人指導。儘管如此,魯濱孫還是靠着驚人的毅力挺過了這一難關。

《魯濱孫漂流記》給予我的啓示是:面對困難毫不畏懼,受到挫折積極對待,至始至終心懷毅力,只有這樣,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讀《大學》有感10

少年的高爾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裏,做過流浪漢,搬運工,麪包工人和雜貨店夥計。而在如此生活的艱難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夠不斷地學習,忘我地看書,怎能不令人敬佩?

面對一個個好看的`電視劇,一個個好耍的遊戲,一部部好看的電影……魂都全給了這些瑣事,怎麼還有時間來博覽羣書呢?…

當時在沙俄統治的黑暗時代,如果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就根本談不上救國救民。知識文化是革命勝利的保障啊……不然,就像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由一個個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農民來主持,肯定會失敗的!

高爾基生活於一個大雜院的那段日子裏,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們到這裏來找東找西,監視人們的行動。有那麼一位老警察還盤問高爾基看過哪些書,並警告他不要看書。但對於青年的高爾基來說,那些所謂的禁(jin)書卻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爲只有它們能真正讓人民清醒,讓人民明智,讓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讀書,書是絕對可以看到的。高爾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紹他認識了一個開雜貨鋪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滿密室的藏書,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jin)書,高爾基說不出的高興。也因爲經常在這裏看書,他結識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讓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現在應該做的事情。 日記

在高爾基以後的艱苦歲月之中,他努力革命,有很大的成就。“書”來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他獲得瞭如此大的成就,讓很多的人民有了好生活可以過……可見而知,書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啊!它的確讓社會進步了,讓人類進步了!

如今是“科學”第一的時代,書對每個人來說都變得更加的重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征戰,也打的是“科技”戰,而不是以前的人力戰。而打仗的軍費開支也要由各國的科學技術的高低來決定的,科技高的國家,掙的前一定是要比落後的國家多……

總而言之,現代的一切,都與“科技”密切相關,而要“科技”就得日積月累的慢慢學習,學習的內容都在一本一本的書裏面……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永遠都會是真理!

讀《大學》有感11

九月,一個兒童歡樂喜慶的海洋,一段少年激揚文字的歲月,同時更是一條畢業生,特別是大學畢業生人生事業的起跑線,一個起始站。在這個九月的季節裏,無數的大學畢業生,或從容,或堅定,或迷茫,或無奈地走出了曾經一度被忽略的校園,走上了他們終究要去的複雜繁華的社會。此後,又將有一批批高中優秀畢業學子懷着神聖期待的心情走進了神往的大學。上屆大一的新生邁入了大二的行列,大二學生或許卻被冠以了畢業生的頭銜。就這樣,一切按着自然規律運行着。

那麼我們這羣大學生如何才能按照自己的規劃順利運行:去學一個好專業,拿一個優異的成績,找一份體面地工作,贏得一份甜蜜完美的愛情?暫時拋下這個問題,我先和大家,特別是大學生們一起走進“專爲我們寫,專寫我們”的經典著作——《讀大學,究竟讀什麼》。

從走近到走進,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而本書作者覃彪喜,卻在書的開篇只用了“其實,我是一個大學生”僅9個字,就似乎讓讀者實現了從觀衆到主角的地位的轉變。當作者進而談及“當所有的人都不把大學生放在眼裏,你不妨用這句話來維護最起碼的尊嚴。進而用一個大學生所應有的標準要求自己,頑強進取,不懈追求,最終成爲時代的主導者。”時。我們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的震撼!對,就是這樣一句話,這就是當代大學生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真實寫照,這就是大學生的時代精神,祖國的希望所在。然而更令我們慶幸自豪的是現在還遠不及“所有人都不把大學生放在眼裏”這種惡劣環境,我們更應該有理由相信:頑強進取,奮勇拼搏的我們,理應而且必會成爲時代的主導者。

“草木可以在校園裏年復一年地生長,而我們卻註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羣人替代”;“儘管每次網到得魚的不過是一個網眼,但要想捕到魚,就必須要編織一張網”就是作者這看似傷感話語,卻讓我們這些目前在校的大學生,不得不去思考:讀大學,究竟讀什麼?

關於這個“欲說還休”,說不清卻不得不說的問題,此書中作者也給了我們溫馨的解答:讀大學,必先讀大師。讀大師就是要向老師學習,上課認真聽講去,並在課前課後儘量抓住與老師交流的每一個機會,不斷學習。其次,除了讀大師,最重要的便是讀圖書館。圖書館是一方聖地,在那裏,可以接觸到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感受到書香的氣質!

讀大學,選對專業,學好本領自然就似乎成了我們重要的“賭資”。我很贊同覃彪喜作者的觀點:“不可一業不專,不可只專一業”。在當代,特別是在金融危機肆意侵虐的今天,“一業不專”肯定找不到工作,但“只專一業”也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特別是大學生們,在“專一業”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多專幾業”……人生是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要苦一陣子。我想屬於我們的那杯“茶”現在該是苦的時候了。相信吧,苦盡甘來!

作者說,他給我們講的這些,只不過是他給我們上的幾道菜。而我,也只是點了幾道我自己喜歡的小菜,還有許多的美味等待我們一起去品嚐!如果我們只吃菜,肯定解決不了我們的飢餓。因此,在菜上來了的同時,我們必須結合自身實踐,從現在起,馬上去捕捉自己的“獵物”——適合自己的大學計劃,職業設想,人生憧憬。“凡事預則立”。相信自己,不斷努力,現在贏在大學,將來贏定一生。

讀《大學》有感12

父愛如山。

家,是一個一直想擺脫的網,但在風雨來臨的時候,卻成了心中最先想起的避風港。而父親,是中家最重要的成員。《背影》,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吧。一段樸素無華、看似平淡的文字,卻能輕易打動數萬讀者的心。從作者筆端流露出來的不僅僅是一份自然的情感,還有一份沉甸甸的愛。

父親爲兒子買橘子的背影,書寫着一個平凡的父親對兒子的擔心、期盼和關心,清楚而又深刻,讓人無法忘卻。背影,承載着父親的愛。在生命的人海中,相信會一下子認出那個步履蹣跚的背影,那個正是當天爲“自己”買橘子的父親。

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形容默默奉獻的父親,但他爲孩子付出的,一點一滴積起來是一片海洋,一顆一粒堆起來是一座大山,一片一朵湊起來是一幕天空。翻開現在在你手邊的相冊,看着裏面的一張張陳舊的相片,你記起了嗎?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愛,就是父親爲你做的平常卻有非凡的事。

父親,永遠在你身後,默默的爲你撐起一片天空。在這片天空下,你可以無憂無慮。《背影》中,沒有什麼華麗的語言,但正是因爲平凡才顯得偉大,父親,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吧,我默默地想。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個,可能是我讀《背影》最大的收穫了。

讀《大學》有感13

被填滿的時間總是會有空閒下來的時候,正如奔赴南國的候鳥,在飛翔之餘,也還是有閒情逸致欣賞沿途碧空的藍,和峯巒疊翠的綠。

繁忙的學習生活難得在短暫的五一假期得以小小的放鬆。我把疲憊的心思放空,手指於落了灰的書架上游走,然後落在了那本薄薄的《學記》上。這本一年前陪伴我每個週四清晨的國學經典因課業的繁忙而被我小小地遺忘了,愧疚之情頓時涌上心頭,於是我打算用這個下午的時間去重溫古仁人的智慧。我莊重地捧着《學記》在椅子上坐下,午後的空氣很安靜,初夏柔和的光線讓我感覺甚是愜意。蠶食桑葉般的紙頁摩擦聲裏,文人墨客的智慧是一股強大的暖流,匯入我疲憊的心房;那字裏行間蘊含的“學”與“教”之間關係的真理,觸動了身爲未來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我內心深處對教育和教學的熱忱。

那麼接下來我就從一個未來的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簡單地談一談《學記》對我的觸動和我對它的理解。

一、 教育最根本的道理,在於對老師的尊敬

“凡學之道,嚴師爲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這兩句話讀來言簡意賅意,闡釋的道理也很簡單:尊敬老師。但反覆地咀嚼這短短兩行文字後,我卻參悟到了更深刻的道理。於是恍惚間,思想穿透單薄的書頁,駐足於千百年前的京城的一隅,白牆黛瓦,古舊青磚,暮色四合之時,雲朵被夕陽染成了桃花的色彩,教書先生小小的私塾裏,虔心求學的莘莘學子手捧泛黃的書卷古籍在先生的桌案前陸續提問,他們尊重敬仰面前儒雅的老師,渴望更深入地汲取先生淵博的知識學問,只有通過先生不倦的講解,書卷上晦澀難懂的道理才能得到解答。學生問,老師答;學生迷惑,老師解疑,尊師重道自古便是人們歷來所歌頌的,它恆久而古老,卻又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無一不把“教師”看做最尊貴的人,因爲唯有尊敬老師,纔會去相信和學習老師所傳之道;唯有相信老師所傳之道,一個國家才能重視教育,這個道理在如今科技與經濟都飛速發展的21世紀仍然適用,而作爲未來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如今雖尚未踏上工作崗位,更應時刻謹記尊重我們的老師,這是教育最根本的道理,唯有尊師,方可推動國家社會的教育向前發展。

二、唯有對症下藥,方可助每一個學子向前發展不積極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這句話讀來實在難懂,於是我翻閱了文獻,詳細查詢了它的意思,大意是:老師必須明瞭學者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失誤。只有明白了學生的心意,方可補救學生的不足之處。想起上個月音樂教材教法課上學習的教案寫作,老師一再強調在教案的寫作過程中要時刻記得對我們所教授的對象進行學情的分析。一年級的學生想象力豐富,但少了幾分理解力;五年級的學生可以更好地吸收知識,卻染上了青春期孩童的頑皮;而中學生有了更深邃的思想去了解作曲家在音樂裏傳達的內心所想,卻缺了兒童時期最珍貴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只有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身心發育情況進行了分析,我們才能夠在教學中對症下藥,明白各個年齡段的孩子最缺乏的是什麼。我相信我在未來會是一位瞭解學生的好老師,不會把高中的音樂鑑賞課上得了無生趣,亦不會爲調皮搗蛋的頑童而焦頭爛額,我會把每一堂音樂課上得妙趣橫生,在我所愛的音樂教育崗位上閃閃發光。

三、教育是引導,是勉勵,亦是啓發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

這大概是這個初夏的午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也最讓我感同身受的一句話了。我回憶起了許多年前的往事,那時我還是個八歲的小姑娘,在二年級班級的角落裏認真學習每一節課,用稚嫩的筆跡寫滿厚厚的練習冊,我想要好好學習,渴望學期末鮮紅的大賀信。我靦腆又害羞,縱使心裏有了正確的答案也不敢在課堂上舉手發言,於是當時的班主任就以“上課不積極”爲由取消了我參加公開課的資格,她的行爲打壓了我的熱情和信心,讓我認爲自己的“內向”實在是莫大的缺點。

三年級時我換了一個班主任,滿頭捲髮的語文老師欣賞我的寫作能力,她將我的第一篇作文在全班面前朗讀,告訴我怎樣把句子描寫得更加優美,鼓勵內向的我用這種無聲的方式記錄下我的內心所想,於是我便因爲寫作在年段出了名,20xx年“海峽 冰心”杯徵文大賽一等獎的獎狀捧在手心裏時,我想用一個孩子能表達的最熱烈的語言告訴我的老師,我愛她。她理解我的靦腆,又致力於挖掘我的寫作潛力。我知道是她的鼓勵,引導和啓發,讓我從內心深處愛上了寫作和語文這門學科。我認爲她是個非常好的老師,至少在對我語文學習的培養上是這樣的,而即將在不久之後走上教育崗位的我,也堅信並且要求自己能夠成爲一個理解學生、善於挖掘學生音樂潛能的音樂教師。

《學記》帶給我的溫暖和感觸,短短几句話實在不足以道盡,我也自認爲我的淺薄學識不足以將它徹底頓悟和理解。《學記》所蘊含的學與教的道理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思想的結晶,它以白紙黑字的方式爲世人所吟唱,它是一枚時代的火漆,是茫茫星空裏孤獨駐守蒼穹的星辰,它頑強地站立於時代變更的長路上,身體裏的一磚一瓦,都烙上了千百年前那個時代的痕跡。但它的精神永不過時——千帆於沉舟側畔駛過,順着前人開闢的道路繼續它的冒險;新木於病樹的殘骸上生長,染綠欣欣向榮的春,我是千萬未來音樂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而我也將用盡所學,遵照《學記》所告訴我的教育的真理,用最熱忱與真摯的心,去踏足音樂教育的事業。

讀《大學》有感14

讀完了這本厚厚的法國名著《基督山伯爵》後,我驚訝地發現我的很多思想和認識都因此有了變化,我獲得了更多的知識,開闊了視野,甚至,我對於生活,比從前熱愛多了。這就是《基督山伯爵》給我帶來的豐厚的禮物。

這本世界名著是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寫的。 這是發生在1815年初春拿破倫復辟前夕發生的故事。是因爲拿破崙和路易十八的政治復辟,引起了這樣一個將政治罪名強加於一個無辜的人身上,他遭人蓄意陷害,被錯誤地關押,但他以精心策劃的計謀對那些曾出賣過他的人進行了報復。

我想對主人公唐太斯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見解。他是一個成功的復仇者,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才,自從他越獄回到了他原來一起生活過的人羣裏後,他已脫胎換骨的成了一個計謀超人的魔術師,又彷彿是那個動盪的時代的一個奇人,他的舊相識之所以一直沒認出他,我想是因爲他參與的“行業”很多,很有錢,而又十分會爲人,給人神祕感,又常常化險爲夷,很有內涵,就彷彿一個偶像一樣讓人想要崇拜和尊敬。他執掌着別人的命運,不費一槍一劍就完成了他的復仇計劃:騰格拉爾被盜賊萬帕抓去了,維爾福瘋了,弗爾南多因爲美塞苔斯和兒子的離去,就自殺了,而美塞苔斯則一個人痛苦地過起了隱居生活。

可我又覺得,他雖然成功,卻是一個悲劇人物。他和美塞苔斯的婚姻在一嘲天災人禍”中化爲了泡影,直到書的結尾也沒能在一起;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他復仇了,可是也因此害死了人,而他即使很有錢,到三十多歲依然沒有結婚,一生都過着漂泊的生活,最終離開了法國這個復仇成功後依然想念他的,悲傷的大舞臺。

我在想,人是不是一定要有仇要報,大仇不報,心難平嗎?可是真的把正義的復仇進行到底,究竟是應該快刀斬亂麻,還是應該像唐太斯一樣,用精神去挫傷別人,將社會的美和醜都看透?而這樣很會復仇的人,又會不會給人一種胸中充滿仇恨的感覺呢?看那些優美的文字,微笑的交情,是不是也同樣暗含着不幸,欺瞞和殺機?原來伯爵在和仇人們禮貌地交談時,字裏行間也充斥着虛僞和欺騙。可見人們在交友時,會不會要多長一個心眼,提防基督山這樣,城府很深,溫情又神祕,“十四年”之後再來尋仇的晃動在身邊的,“化過妝”的敵人?在這部作品中,人心的險惡和智慧,可見一斑。

正如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爲之”。誰知道自己造的惡,是不是會得到上天遲來的懲罰呢?就象故事裏家破人亡的三個自私的男爵一樣,誰也不會想到,生命中的哪一個階段,上帝會派使者來複仇呢。所以,故事告訴我們,人應常常感恩和多做善事幫助別人,也會獲得上帝的感恩和傾睞。還有一句俗語說的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全部報銷。”

故事的結局,基督山伯爵說了這樣一段話:“世界上既無所謂快樂或也無所謂痛苦;只有一種狀況與另一種狀況的比較,如此而已。只有體驗過不幸的人才能體會最大的快樂。

所以,親愛的同學們,享受生命的快樂吧!永遠不要忘記,直至上帝揭露人的未來圖景的那一天以前,人類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這四個字裏面:‘等待’和‘希望’。也許,用等待和希望的心在人生這條海船上乘風揚帆,真的會看到許多的流光異彩,領略到不尋常的風景。

讀《大學》有感15

今天看到了媒體上近來爭論的很熱門的長江大學大學生英勇事蹟,見義勇爲是一種風險極大的道義行爲,是社會良好道德風尚和國家文明水準的集中表現。這種行爲出自個人良知和良心的驅使,只有少數人能夠做到,所以更顯出它的高尚。見義勇爲者多半是在本能的正義感支配或衝動下采取行動的,絲毫沒有想到要表現自己或以此來撈取什麼好處。這也正是人格光輝的閃光點的集中體現。

但爭論不休的就是,捨己來救人這是不是一種價值交換,更確切的說,是不是等值或值得。這種觀點雖有一定的道理,但從出發點說來確實有點自私功力的成分在內,它反應的不是在衡量這種光輝事蹟的本身的精神價值而是在簡單的物質學層習次網上。

他們的義舉挽救的不僅僅是落水少年的生命,更是拯救了民間關於捨身爲人的猜疑。三張青澀的臉龐讓我們更加記得他們的身影。CCTV新聞頻道主播長嘯播報新聞時說到:“這兩天有這樣三張面孔揪動着大家的心,他們是湖北長江大學三名大一新生。24日下午,爲了營救兩名落水少年,這三名年輕的男孩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這裏,我想再次重複下他們的名字和身份,想讓大家再來看一看他們那年輕而青澀的面孔。”作爲大學新生,本有如花的大學生活卻撒手人寰,其大愛無私的生命至上的價值觀足以“驚天地,泣鬼神”,足以感動中國。匡扶正義、見義勇爲本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多少年來,是激勵人們與邪惡作鬥爭的精神支柱。但在社會轉型的前提下,傳統的社會習慣正發生着前所未有的鉅變,人們的價值取向發生極大變化,社會道德水準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滑坡,抱着“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看客心理。這些都是社會失範的表現。

我們不用考量大學生救人值不值,其精神可嘉,本着生命至上的爲人精神。誰也沒意料到前一刻還活生生的生命卻會離我們而去,挽救了別人的生命,有去無回。有言:有的人不在了,卻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他們永遠是英雄,活在我們心中。

這是當代大學生高尚精神風格的體現,更是學習的榜樣,我個人看到更多的是從這種捨己救人的英勇事蹟出發,來更高要求自己,來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