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俄狄浦斯王》讀後感

《俄狄浦斯王》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篇一:俄狄浦斯王讀後感

俄狄浦斯是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他是忒拜王的兒子,但忒拜王相信了一個預言——俄狄浦斯有一天會殺死父親而與母親結婚,於是命人殺死俄狄浦斯。然而,這個執行命令的人不忍下手,只是將俄狄浦斯丟棄在山上。後來,一個牧羊人發現了俄狄浦斯並將他送給鄰國的國王做兒子。

《俄狄浦斯王》讀後感

俄狄浦斯長大後,做了很多英雄事蹟,其中最著名的是解開了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的謎語(謎面是“早晨用四隻腳走路,中午用兩隻腳走路,傍晚用三隻腳走路”,答案是“人”,因爲人童年爬行用“四條腿”,成年走路用兩條腿,晚年要拄柺杖是“三條腿”),並因此得以娶伊俄卡斯忒女王爲妻。後來,國家瘟疫流行,俄狄浦斯才知道,他多年前殺掉的一個老人是他父親,而與自己同牀共枕的是母親。聞知這一事實後,伊俄卡斯忒女王自殺,俄狄浦斯則戳瞎雙眼,流浪去了。

《俄狄浦斯王》被譽爲古希臘三大悲劇之一,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認爲,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打動人心,是因爲喚起了很多人心中的戀母情結,他也因此將戀母情結稱爲“俄狄浦斯情結”。相應,弗洛伊德又將女性的戀父情結稱爲“伊萊克拉特情結”。不過,“伊萊克拉特情結”這個名詞沒有流行開來,現在一般用“俄狄浦斯情結”通指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戀母情結既常見又複雜。弗洛伊德就有典型的戀母情結,他幼年時與母親關係非常親密而與父親關係疏遠,且尚未成年時父親就去世,這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因爲,父親的去世喚起了他強烈的內疚感,他下意識中會認爲,是他詛咒父親去世的。

  篇二:俄狄浦斯王讀後感

以前一直對古希臘悲劇,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有一些淺顯的瞭解,到最近我翻閱羅念生先生的譯本時才真正感受到這部古希臘悲劇的魅力所在,這不是複習時候看看介紹就能領略到的。

作爲科任託斯的王子,俄狄浦斯可以說是從小就享受着高人一等的尊貴,處處受人尊敬。然而當他在阿波羅的神殿中知道了自己有着一個悲劇的命運——殺父娶母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離開了科任託斯,在路過忒拜的時候,他殺死了幾個和他發生衝突的旅人,遇上了獅身人面怪斯芬克斯。在解開了斯芬克斯之謎後,他成爲了忒拜城的英雄,並娶了忒拜的王后伊奧卡斯特,成了萬人景仰的國王。在那一刻,俄狄浦斯的人生上升到了頂點。

然而,命運的魔力依然在俄狄浦斯的身上肆虐着,多年後的一場瘟疫在奪去了忒拜城無數人的性命後,也揭開了俄狄浦斯的身世之謎——他並不是過路的外鄉人,而是土生土長的忒拜人;忒拜發生瘟疫的原因是城中有一個罪人,而俄狄浦斯,這個城曾經的英雄和君主,在命運的播弄下,竟然成了那個罪人。

俄狄浦斯其實一直在抗爭着。在他召見先知特瑞西阿斯,從先知的口中得知自己是那個殺父娶母的人時,他並不相信先知的話。他更願意相信是妻舅克瑞昂爲了奪取王位而和先知串通設局來陷害自己。直到找到了目擊者,找到了牧羊人,真相揭曉了的時候,他才真正發現命運的殘酷。他衝進了自己的母親和妻子伊奧卡斯特的房間裏的時候,她已經上吊自盡了。於是他拔出了她的髮針,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古希臘的悲劇一直被認爲是命運的悲劇,此言甚是。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努力,無論是離開科任託斯並擊退了斯芬克斯,還是爲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調查瘟疫的原因,他都是在與命運進行着激烈的較量。他不相信命運的安排,他在盡一切努力去抵抗命運。然而他的悲劇正在於他過於相信自己的命運。他相信命運的主宰所以纔去逃避命運的圍剿,所以才離開科任託斯,前往遠離“父母”的忒拜。然而他越遠離科任託斯,就越接近自己的命運,在到達忒拜城外的一刻,他又再一次回到忒拜的時候,他已經完全回到命運預設的軌道上,神諭成了現實。

俄狄浦斯的悲劇是每一個與命運抗爭的人的悲劇,這些命運英雄們到死前都會有一個無法解釋的困惑,那便是“假如不是那樣,結果會如何?”也許,假如不是那樣的話,命運會在另一個時候,用另一種方式去展現它的威力。這個誰也無法去猜測,去驗證,因爲命運已經以這樣的一種方式發生了。

但是,雖然俄狄浦斯的抗爭並沒有取得預期的勝利,但是他畢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抵抗命運,結果並不理想,然而鬥爭的過程更重要。也許我們永遠無法掐住命運的咽喉,但我們嘗試着那樣去做了,即使失敗也無怨無悔。這正是這部古希臘悲劇給我們的啓示。

  篇三:俄狄浦斯王讀後感

首先,對於“悲劇”的定義,不是在通常漢語語境中的“苦情戲”,而是指“通過莊嚴肅穆的輪專場展開劇情”的敘事藝術(詳見劉小楓《哲人王俄狄浦斯》),與戲劇戲嚯狂歡的敘事方式相對,因此劉小楓認爲定名爲“肅劇”更恰當。劉小楓先生這是從悲劇的的表演形式來講,而從悲劇的內容的點而言筆者個人認爲叫做“悖劇”更合適。悲劇的展開乃是爲揭示命運中的一系列悖論而爲。具體到《俄狄浦斯》中,悖論主要有:智慧與真理,先知與哲人,僞與惡,看見與看不見,可說與不可說,神義與人義,罪與欠。

俄狄浦斯確實很有哲人的特質,不甘於常人曖昧投機不清不楚的生活(如在第叄場中王后所言“偶然控制着我們,未來的事又看不清楚,我們爲什麼懼怕呢?最好儘可能隨隨便便地生活。”),而且俄狄浦斯也確實具有哲人的能力——一種從雜多、零亂的表象中提取單一普遍的“真理”的能力(如對斯芬克斯謎語的解答)。然而正是由於他的不斷追問並嚴格根據追問到的結果選擇行動,導致了最終這個曖昧投機不清不楚的世界中的各種悖謬展現在眼前。追求清楚純粹的人生卻導致了悲劇的產生。

難道追求清楚和純粹的真理有錯嗎?這個問題本身問的就不對,“錯”到底是實然的僞,還是應然的惡?或者有時兩者皆是?而就是因爲“僞”與“惡”的糾纏難清導致了俄狄浦斯的人生悖論,最後的結論便是俄狄浦斯根本就不應出生或者一出生就死去。

而造成“僞”與“惡”的糾纏不清塬因即在於“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悖論。俄狄浦斯洞察力極強,能於雜多、零亂、不清的表象中提取單一、普遍、清楚的“真理”。他看得見“人”的普遍規律和真理,卻看不見自己命運的具體、特殊的軌跡。盲先知卻知道具體生命的每次詛咒和預言。在哲人俄狄浦斯來說,知道而不說即“僞”,“僞”即“惡”。而在先知看來,真理也存在“可說”與“不可說”的區別,知道而不說卻恰恰爲了避免“惡”,這纔是“智慧”的做法。

“不去知道”和“知道而不可說”都是爲了給人生的悖論遮一個面紗,使人得以安心地活下去,而如果是以“神聖”或“道德”的方式說法來達到不說的結果的,那麼這就是一塊“溫情脈脈”的面紗,你也可以叫它“高尚的謊言”。但是造成人生悖論的真正塬因又是什麼呢?因爲人的“欠然”,也就是人的有限性。而且慾望和追求有多或越強烈,欠然也就表現的越緊張。俄狄浦斯的越是執着於真理(或說真相),他的欠然也就越深刻地展現在他的面前。而由深刻的欠然導致了俄狄浦斯深刻的罪感。事實層面的“不能”與倫理道德的“不能”交織在一塊,最終導致了俄狄浦斯的悲劇。

最後,筆者將此文落腳於“神義”與“人義”——人到底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個人間天國(secularheaven)?這類“人義”嘗試在法國大革命、第叄帝國、文革都展示了。而“神義”的上帝之城(the、city、of、God)被驕傲無知的現代人斥爲“虛僞”。然而“人爲”之事哪一件又不是“僞”呢?

  篇四:《俄狄浦斯王》讀後感

最近,我把俄狄浦斯王看完了,這讓我非常的有感悟。

如果說俄狄浦斯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最終被命運捉弄的結局足以讓我們唏噓不已,心中產生無限的惋惜和同情,那麼索福克勒斯或者說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對人類必定自食惡果難逃悲慘命運的暗喻,引發的是我們更爲深沉的思考和發自內心的恐懼。

《俄狄浦斯王》是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他劇中最具作震撼力的一部。也是希臘命運劇的代表。《俄狄浦斯王》講述了是希臘神話中忒拜(Thebe)的王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淫mu,真—相大白後自挖雙眼行乞滌罪的故事。索福克勒斯通過這個故事,似乎想告訴人們命運固然是不可戰勝的,但是俄狄浦斯並不是消極地等待,而是展開英勇的鬥爭,他的品德,他那種完全不顧自己痛苦的行動,他那種不惜任何代價去尋求真—相的決心,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可以說,這是一曲人與命運作殊死鬥爭的悲歌。在這個層面上確實有他的進步性,但是從劇我們似乎仍能感覺到命運的不可抗拒性,俄狄浦斯越是偉大,越是無畏的與命運的抗爭,他最終的失敗就越慘烈,命運也就越神聖不可違抗,對一個英雄來說命運都是如此容不得絲毫逆行,那對我們尋常百姓來說呢?其中充分反映了古希臘人強烈的命運觀,索福克勒斯的進步在我眼中可以理解爲對人與命運抗爭的讚美,也可以理解爲人們意識上的緊箍咒,無形中告訴人們這個世界上沒有逆天改命一說。

俄狄浦斯王真的非常的好看,推介每一個人都去看看。

  篇五:俄狄浦斯王讀後感

王菲唱“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倖免手心忽然長出糾纏的曲線”,頗有種宿命式的傷感。掌心的紋線素來被當成關於命運的指示,當然也不過信者有之。中國的路線,倒是更多強調人力的偉大,單單從一部部大團圓收場喜劇就可略見端倪,好人沒好報是要六月飄雪的。

而說起命運的強大,似乎沒有哪部作品比《俄狄浦斯王》更經典,發揮得更淋漓盡致了。“如果真的註定是悲劇,無論怎樣的意志也不會逆轉結局,這就是生活。如果允許發揮意志,卻註定般地走上了悲劇的結局,這就是宿命。”在一位朋友的博客裏看見的這段話,竊以爲用來形容俄狄浦斯的命運再恰當不過。

閱讀作品時,我們無不爲俄狄浦斯的英雄形象嘖嘖稱道,他英勇智慧,求真務實,誠實且有責任心。然而最致命的是他擁有常人無法匹敵的自由意志,不肯屈就命運的抗爭精神。

爲什麼要把這些普通人追求的罕見品質說成最致命的?

因爲正是如此強大不屈的意志,一步步推動着他悲劇命運的前行,給站在所有榮耀權力幸福頂端的他,華麗麗澆下一盆冷水,然後狠狠推下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說起可憐來,俄狄浦斯倒也不見得就真那麼衰。至少生命裏是有過幾次逆轉,遇見過幾個貴人的。第一次,他被鐵絲穿過腳踵棄之荒野,因爲一個預言而首次遭受人生如此大劫的他像白雪公主一樣,幸運得碰見了不忍下手的執行命令的牧羊人,於是得以逃過一劫保住了小命。第二次,他比白雪公主更好運,撞見的不是隻有七張小破牀的七個小矮人,而是輾轉從忒拜城執行牧羊人手裏到了科任託斯牧羊人家裏最後竟兜了一圈被科任託斯國王玻呂玻斯收養又做回了王子。故事一直到這裏,話說走黴運路線的俄狄浦斯總是人品大爆發,雖年幼無法抗爭總算也連連過關,被動接受着生命的祝福。只不過在結局看來,這樣的恩賜也不過是爲了更好的滿足命運的捉弄戲劇欲。

而其後,似乎更多的出於他想要對自己命運的強勢掌控,卻讓悲劇發展更加迅猛。他離鄉背井(對於當時不知道實情的他而言),爲了一個再現的預言,用自認爲遠離就可避免的方式去抗爭。似是力的相互作用一般,用越是大的力氣去牴觸便越是狠狠得撞上。離城的路上便實踐了預言裏弒父這一環節。而後來到忒拜城破解了獅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之謎,剷除了爲害忒拜人的妖魔,被擁戴爲王,並依例娶了前王遺孀伊俄卡斯武,以爲終於逃脫命運,在另一個新的地方大展宏圖,開始新的生活了,結果兜兜轉轉不過還是在命運安排裏。至此,預言一一應驗,而當事人仍不自知。

假如沒有天意人情的配合,俄狄浦斯在預言出現的第一刻就該被親生父親親手結果而不只是被廢了腳,就不該遇上偏偏不忍心的牧羊人,就不該還被國王收養,就不該在另一次預言面前選擇離開科任託斯回到忒拜城。

靜待歲月,任命運掌紋緩緩而去,不知又會有怎樣的情節。

前半部分預言的應驗,有人力外的某些靈異力量的推動,更多的是主角專屬的英雄主義光環相助。後半部分,就不得不提那句“難得糊塗”了。這裏,對真相的追逐,終於將俄狄浦斯的高尚推到了最高的一個點上,然而同也正是他風生水起人生的峯迴路轉。所謂無知者無畏,如果他不是英雄,不是有那麼多英雄情節的規規矩矩,非要不顧周遭的傾力勸告而對真相一究到底,實踐了的預言又能奈他何。話說有這個如果,不如說如果他一開始就倒黴到底死掉了,也就沒有後面的悲不悲的了。所以說,這種如果式的感慨還真是毫無建設性的。

最後,承命運的戲劇化,如此一個看似完美的好男人,一無所有,半生潦倒。只不過,悲劇是命運的,走過的路卻是自己的。站在重在參與的角度來說,一出生就應該死去的那個他和走了這麼一段坎坷榮耀路途的那個他,我還真不能斷言哪個更悲劇。幸不幸福,觀衆大多喜好以結局來定。最後,白雪公主和王子幸福得生活在一起了,是喜劇;結尾,俄狄浦斯失去妻兒,被奪去英雄光環,自殘雙眼自我放逐,得此下場,是悲。而其實,將人生長度分成三段,成長段,發展段,收尾段。難免,他走了這麼一大圈,又回到了原始的結局,但是他站立的高度與一直站在結局等着一成不變的人,又不是一個水準的。

不知道這樣講是不是越說越亂,或許又要扯到類似價值觀的問題,不過就個人而言,悲則悲矣,卻是值得的。真要去譴責命運的玩弄心思,它也不過是看底下人類如何掙扎負隅頑抗卻不知前局已定,終不能倖免,玩得是人類面對安排命定內容的無奈、憤恨、不甘情緒。逆來順受的人,沒意思。不氣不怒,不將所謂的不公放在心尖看得有所謂的人,似乎還可以惹起命運被反玩弄的不服和氣餒。

如此說來,還是靜待歲月吧。

  篇六:俄狄浦斯王讀後感

初讀完《俄狄浦斯王》我簡直被震住了,捧着書呆坐了好久。也許是我才疏學淺,在中國的劇作中,我還從來沒有遇見過如此震撼人心的悲劇作品。那早就知道卻依然爲之扼腕的情節,那不可避免卻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命運,那淋漓生動而又引人深思的語言……所有的光環似乎都聚在了一起,這不得不讓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多看一遍就又多感慨一分。

一、《俄狄浦斯王》的情節與性格

《俄狄浦斯王》是亞里士多德非常欣賞的一個悲劇典範,所以先就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來談談《俄》劇的情節和性格。

通讀該劇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臘鎖閉式結構悲劇,它從故事的危機寫起,即從忒拜城遭受災難、人民乞求俄狄浦斯王的.救助寫起,略去了前情,即災難發生的原因,通過倒敘的方式,一步步揭開謎底。這就體現出了閉鎖式結構的特點,同時也是這一結構的最大優點:集中。閉鎖式結構嚴格遵守一天時間、一個地點和一條情節的規定。《俄》劇本就是“三一律”的完美體現,全劇情節發生在一天時間內,地點始終在忒拜王宮前院,情節是俄狄浦斯發現自己的身世祕密。雖說只有一條情節,但並不等於算是簡單情節,相反,《俄》劇的情節正是亞里士多德最欣賞的複雜情節。什麼是複雜情節?就是指情節中包含有突轉和發現,它們是“悲劇中的兩個最能打動人心的成分”,即該劇的第三場和第四場中的“突轉”和“發現”。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突轉”“指行動的發展從一個方向轉至相反的方向……此種轉變必須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則”。《俄》第三場,報信人的到來本是爲了通報波呂玻斯國王的死訊,打消俄狄浦斯害怕弒父娶母預言應驗的心理,讓他高興,不料在道出他的身世後卻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就是突轉。而“發現”是“指從不知到知的轉變,即使置身於順達之境或敗逆之境中的人物認識到對方原來是自己的親人或仇敵”。劇中的“發現”在報信人到來後,王后伊俄卡斯忒發現了俄狄浦斯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隨後俄狄浦斯也從“拉伊俄斯的僕人"口中知道了自己是拉伊俄斯與伊俄卡斯忒的兒子,一切真相大白。在這裏,“突轉”與“發現”不僅都具備了,而且幾乎同時發生,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編劇理論,這是最好不過的方式。

除了情節,亞里士多德認爲性格的重要性佔第二位,用他的原話說,就是:“情節是悲劇的根本……性格的重要性佔第二位。”“人物不是爲了表現性格才行動,而是爲了行動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見,事件,即情節是悲劇的目的,但沒有性格,悲劇卻可能依然成立。很多人並不完全同意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說是性格產生了情節,是性格決定了情節的走向。他們設想,如果俄狄浦斯是另外一種性格的人,整出悲劇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如果他不是性格衝動,他就不會在前往忒拜城的途中殺死個素不相識的老人(他的親生父親);如果他不是愛民如子,他就不會追查兇手以求得天神對忒拜的寬恕;如果他不是倔強而執着,勇敢而坦蕩,他就不會堅持不懈地追查下去,連最具體的細節都不放過……種種如果看來的確是可以減輕悲劇甚至是可以阻止這場悲劇,但是我想說,無論這個中心人物的性格如何,這一場命運的悲劇註定要不可避免得發生。悲劇的色彩可能因爲性格的不同而或濃或淡,但戲劇作爲一種文學形式,它要表現的就是一種狀況的極端,一種力量的極限,一種命運的極至。這一悲劇的命運放在別人身上也許是沒有這麼樣的悲劇效果,但放在俄狄浦斯身上卻是收到了它該有的效果,悲得讓人扼腕悲嘆,悲得讓人愈覺對命運的束手無錯,而這正是作者的意圖,悲劇的要求。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亞里士多德說的“行動需要性格的配合”並不是不無道理的。

二、《俄狄浦斯王》的人與命運的抗爭

這部劇最讓人慨嘆的就是其中表現出的不可逆的命運。俄狄浦斯的一生,無論是起是伏,是榮是辱,是歸去或是離開,甚至就是出生,總有揮之不去的命運相隨。俄狄浦斯在一切真相大白之前,無疑是忒拜人心目中“全能的主上”、“最高貴的人”。壯年時期的王者,其生命閃耀着神般高尚而耀眼的光芒。在對一個陌生人正當防衛之後,他一語道破斯芬克斯的謎語,拯救了忒拜城邦,接着被感激的人們擁戴爲王,娶城邦孀婦王后爲妻,並育有兩個強壯的男孩子和兩個高尚的女兒。這是“仁慈的幸運的寵兒”所擁有的美滿幸福的生活,是每一個忒拜居民都用羨慕的眼光注視的好運。可是,當阿波羅關幹拉依俄斯的古老的預言被揭開謎底後,出現誰也沒有想到的結果:防衛實際上是弒父,由幹榮譽而得到的婚姻成爲了亂lun!俄狄浦斯從神壇上轟然倒下,從前擁有的幸福和一切令人豔羨的好運支離破碎,如同肥皂泡般破滅殆盡。一切都不過是在不可逆轉的命運操控之下,人的幻覺而己。

在那爲人所無法洞悉的命運將主人公沿着冥冥之中早己註定的軌道推進時,人的一切努力或者抗爭都成爲徒勞。人在面對這種必然趨勢時,是渺小而無力的。生命也因此成爲一種幻覺:無論是歡樂還是悲哀,功勳或者罪惡,都不過是曇花一現。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認爲,《俄狄浦斯王》的全部價值都在於表現生命的幻覺,抗爭的徒勞。如果這樣認爲,那將是對《俄狄浦斯王》價值的誤解和低估。《俄狄浦斯王》所隱含的更深意義和更高價值還在於表現了抗爭的意義。正是俄狄浦斯對命運的抗爭,才使他成爲英雄而不是逆來順受的奴隸;正是俄狄浦斯對命運的抗爭,才使《俄狄浦斯王》成爲光照千秋的悲劇典範而不是過眼煙雲的鬧劇。

俄狄浦斯的“抗爭”,不是盲目與自私的,而是自覺和負責任的。如果說,他開始的“抗爭”——逃離科林斯,避免“殺父娶母”,還多少帶有爲“自我”色彩的話,那麼,後來的“抗爭”——找出殺死拉伊俄斯的兇手,則更多地是一種拯救臣民的社會責任感。當查明罪犯就是自己時,卻毫不猶豫地給予自己最嚴厲的懲罰——刺瞎雙眼井放逐到荒野。最後的抗爭,不僅昇華了俄狄浦斯的個人境界,而昇華了悲劇的崇高精神。《俄狄浦斯王》讓我們看到:人的意志和命運的抗爭時所放射出的光芒又是多麼熾熱和耀眼,那種義無反顧又是怎樣的崇高和悲壯。

三、“人”和斯芬克斯之謎

蘇格拉底被譽爲希臘的第一位聖人,他的一句名言就是:“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的問題正是當時希臘人所共同關注的問題,這在《俄狄浦斯王》就有很明顯的體現。

劇中的“斯芬克斯之謎”給人印象也頗深。讓—皮埃爾?威爾南在他的《〈俄狄浦斯王〉謎語結構的雙重含義和“逆轉”模式》說,“《俄狄浦斯王》不僅在題材上圍繞着一個謎語展開,而且,從它的序幕、展開、結局來看,它本身就是以謎語的形式構成的。”的確,而這個謎語的謎底最簡單又最複雜,就是一個“人”字。這是悲劇的核心,是悲劇的謎之魂。所有關於兇手之謎、俄狄浦斯之謎,都在這裏匯合。設立此一謎語的是人面獅身女妖斯芬克斯,過路人凡是猜不出謎底的都要被她吞掉,這個可怕的謎語不知己經斷送了多少無辜的生靈。神話的這個耐人尋味的情節好像在暗示我們:世間最大的奧祕就是人。人類只有不惜以自身爲代價,前仆後繼地執着追尋,方纔有望最終揭開這一奧祕。這一切均在表明,斯芬克斯之謎底掩蓋着真正的疑問:即人又是什麼?

如果我們將謎語內容和俄狄浦斯的一生遭遇以及先知預言他將“用手杖探着路前進”聯繫起來考察的話,便可發現,謎語首先暗指的正是俄狄浦斯本人,而這一點正契合俄狄浦斯名字的含義和不幸的遭遇。俄狄浦斯出生不到三大,即被父親釘住雙腳腳跟,被拋棄,又被救,遂被解開被釘之雙腳,他這時仍是嬰兒,是“早晨”,所以他是“四隻腳”。後來,長大成人,直至當了國王,他確實是兩隻腳走路。最終他用伊俄卡斯忒的金別針刺瞎了雙眼,被驅逐出忒拜,重新流浪,終於靠手杖探路,所以是謎語中所謂的三條腿走路。

再看作品主人公的名字。俄狄浦斯,希臘文原意是“腳腫的人”,其中還暗含有另一層意義,即“懂得關於腳的謎語的人”。而斯芬克斯所出的謎語恰恰就是一個“關於腳的謎語”,這顯然不是巧合與偶然。他的名字具有一種謎語式的對立結構,體現着俄狄浦斯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他既是忒拜城的王子,又是一個棄嬰;他既是科任託斯王國的養子,又是遭人辱罵的冒名兒子;他的家是兩座王宮,但是,他被迫去四處漂流;他聰明無比,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謎,可是他愚蠢至極,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他是拯救忒拜人民出苦海的英明國王,又是殺父娶母的雙重罪人,引來更大的災厄……俄狄浦斯這種謎一般對立的品格構成了人類及其本質的雙重象徵。

俄狄浦斯的悲劇也可以說是整個人類的悲劇——整個人類在認識自身問題上的無奈與悲哀,同時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悲劇。確實,人類不是一種可以描述或下定義的存在,他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一個一直也沒有解開其雙重含義的謎。也就是說,斯芬克斯之謎永遠不會出現真正的謎底,“人又是什麼”永遠不會存在明確的答案,而這沒有謎底的謎語卻正是一個永恆的誘惑。

  篇七:俄狄浦斯王讀後感

然而我們的命題總歸會回到幾個最本質的問題上,這些問題早就由古代賢者們提出,在歷史的長河中浮浮沉沉若干年,經歷歲月變遷,大浪淘沙之後,依然的屹立不倒。比如,命運。

我曾試圖回答自己給自己的提出的一個問題:我的未來是註定的嗎?如果是,那麼我現在所做的對我的未來還會有影響嗎?如果沒有,那麼我又何必去做?如此循環往復,漸漸的就陷入無限循環的雞生蛋,蛋生雞的無聊問題中。

如果當時我能早些讀到這本《俄狄浦斯王》也許我就不會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這無限的的無聊之中。至少他能告訴你,是該繳械投降,還是奮起反抗。

作爲科任託斯的兒子,俄狄浦斯從小就接受着高人一等的待遇。在一次向阿波羅祈求神諭時,意外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弒父娶母時。他毅然離開科任託斯城。在流浪的路上,他們碰到了一夥出言不遜的旅人,併發生了衝突,發生了血案,這血案漸漸的變成了無頭公案。之後俄狄浦斯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謎,解決了特拜城的危機,藉此成爲了這座城市的英雄,當上了國王。

若干年後,命運的前奏悄然來臨,特拜城瘟疫橫行,人民苦不堪言。俄狄浦斯便命令自己的小舅子克瑞昂去阿波羅神廟祈求神諭。克瑞昂帶來了神諭同時也帶來了災難。俄狄浦斯先是通過先知特瑞西阿斯瞭解到自己就是特拜城中的污漬,但他寧願相信是克瑞昂聯合特瑞西阿斯,妄圖篡奪王位。

直到前來報信的科任託斯的信使同多年前將他親手救下的牧羊人的口供達成一致時,他才相信自己終究是命運洪流中的一頁扁舟,一旦命運到來,便會成排山倒海之勢。他衝進曾阻撓自己知道真相的即是妻子又是母親的伊奧卡斯特的房中,發現他已經自盡而死,於是他決然的拔出了伊奧克斯特的髮針,刺瞎了自己雙眼。

他不能去死,他無臉面對自己冥界的雙親,他只有苦行行乞,用現實的苦難抵消自己所犯下的罪孽。

俄狄浦斯的一生無疑是抗爭的一生,他抗爭着自己恐懼的的命運。然而他的逃避卻親手將自己送到浪尖。正如英國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所說:他急急所向之處,竟是血光之地。

古希臘的悲劇一直被認爲是命運的悲劇。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抗爭,無論是離開科任託斯並擊退了斯芬克斯,亦或者爲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調查瘟疫的原因,他都是在與命運進行着激烈的較量。他與命運玩着躲貓貓,其實是掩耳盜鈴之舉。他篤信命運所以才逃避命運的圍剿:他離開科任託斯,解決斯芬克斯。他以爲在遠離其實在接近,直到瘟疫的爆發,他已經退無可退的踩在了命運的陷阱上。此時他的逃避成就了神諭,命運似乎躲在樹後面發出猙獰的笑。

俄狄浦斯的悲劇其實是每個人的悲劇。我們無法知曉命運會以怎樣的方式展現他的魔力,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命運會以哪樣的形式出現。也許,事後我們會說,如果當初……但是我們無法重複人生,命運此時便殘酷的將我們與往事隔離。

也許我們無法在客觀上改變命運的結局,但是我們卻可以在主觀上,進行善意的掩耳盜鈴:縮小結果,放大過程,讓抗爭本身變得有意義,這樣,即便我們沒有扼住命運的喉嚨,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很驕傲的度過此生。這也是每個積極樂觀面對生活的人應有的覺悟。作文

  篇八:俄狄浦斯王讀後感

“命運”,多少萬年以來經久不衰的話題,沒有定論。

人的命運,是在出生時就已註定好的,還是經過後天努力可以改變的。這樣的爭論,似乎也是無休無止的。

公元前400多年的希臘,有一位同樣爲此困惑的戲劇家,就此問題寫出了一部揚名世界的著作,用此來闡述自己的看法,質疑神的公正。他,就是我們偉大的索福克勒斯,而那部作品,便是成爲後世取之不盡的寶藏——《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巧妙地表現了個人堅強意志與強大命運之間的抗爭與衝突這一主題。由於父親所犯下的罪惡,俄狄浦斯從出生起便要揹負上弒父娶母這一殘酷的詛咒。在抵抗命運中,他躲避,他堅強,他質疑,而他最後,只能在血色的暗中,由殘忍的命運之神套上沉重的枷鎖。這一切,真的公平嗎;這一切,人們所崇拜,所敬仰的神明,真的對人公正嗎;

這一切,這所謂的命運,真的是註定好的,真的是逃不開躲不掉更改不了的嗎。

我很久以前亦和朋友們討論過這個問題,那時年小,對世界瞭解得十分淺顯,只有個模糊的概念,對神,對命運,大都是從長輩那裏獲得的認識,而長輩們,大多說過這樣一句話:這一切都是命啊,人不能和命爭。所以,那時我的回答,是我信有神,我信有命。也就在這前提下,我做過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譬如考試前拿着十字架禱告有個好成績,譬如丟了東西便說這是命啊。這樣的事情,現在想想,覺得傻的還挺可愛的。

長大後的今天,我已和身邊好友在此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她說,她相信有命運。她說,生命就是由一連串的巧合組成,生命由這些巧合組成了一個圓,我們沿着圓的印跡走着,也許逆向而行,但最終相遇的,還是那從一開始就分開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接受命運。

而我說,我也相信有命運,但我相信我可以用我的努力我的智慧去改變我的命運,即使我最終會走向那個起點,我也會在途中不停地去充實自己,讓自己積累更多的經驗,讓自己學習更多的知識,讓這些寶藏,變成我抵抗不公的力量,變成我抗擊命運的武器。這樣,即使失敗,我亦不會後悔。因爲在成長爲一名戰士的過程中,我是滿足的幸福的;因爲,在走向命運安排的結局的途中,我是勇敢的堅強的。因爲在我生命終結的那一刻,即使我的命運與冥冥中註定好的相同,在我心中,這也是不同於它的屬於我鬥爭後的命運,是我可以笑着去面對的命運。

雖然俄狄浦斯是命運安排下的犧牲品,但我想,我們不如把他的結局單純的想成是他性格上的缺陷所造成的。畢竟,是他當時衝動莽撞做事不計後果才殺死了他的父親,而殺人,終是要償命的。

也許,這世界上真的有神的存在,也許,我們的命運就在他們的玩笑中改變。但我想,把一切不幸歸結於命運的不公,決不是正確的。我想,所謂正確,便是我們面對坎坷時不屈的眼神,以及一種頑強的鬥爭精神。如果我們這樣做,我想,我們的人生便已在自己手中,我們的人生,便已是完整的了。而我們的命運,便已是改變過後的命運。

  篇九:讀《俄狄浦斯王》有感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的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同時也被看做是“命運悲劇”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可以稱之爲是最完美的悲劇。在歐洲,古希臘是最早進入人類文明時代的民族,也正是這個民族創作了令後人嘖嘖稱讚的神話體系——希臘神話。古老的希臘神話給世世代代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無盡的反思,這是人類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佔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當然,在古希臘的衆多神話作品中,震撼人心的莫過於那觸目驚心的命運悲劇,人的精神在與生命的抗爭中得以渲染,傳遞給讀者以強大的感人力量。這不僅展示了人的寶貴生命,也折射着古希臘人自我價值觀念和價值標準。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就是古希臘悲劇中著名的作品,取材於希臘神話。在作品中,充分表現了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人永遠處於從屬的地位,無法違背命運的安排,即使竭力抗爭也是無濟於事的。俄狄浦斯是一個勇敢、正直、擁有很高智慧的英雄,他之所以弒父娶母在某種角度上看,並不是他本人的過錯造成的,而是由於一些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決定的。這是一部人與命運抗爭的悲劇,儘管悲劇主人公最終未能擺脫命運的羅網,但他卻在不妥協的抗爭中獲得了自身事物價值。

俄狄浦斯本是忒拜城國王的兒子,在他還沒有出生時,阿波羅就預言他未來的兒子將來會弒父娶母,但最終,俄狄浦斯驗證了阿波羅所說的預言,他在無意識中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爲妻,當他明白真相之後,刺瞎了自己的雙眼,將自己放逐了。儘管罪惡深重,但是他也是一位英雄,他憑藉自己的才智破了斯芬克斯之謎,拯救了忒拜城。人們也都非常的愛戴他,把他看做是“最高貴的人”。但是戲劇的悲劇性就在於他與命運的較量中,不知不覺中觸犯了人類文明社會最基本的禁忌——弒父娶母。

在作品中,俄狄浦斯得知自己在無意中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娶了母親,當他知道造成村莊“麥苗枯竭,耕牛瘟死,孕婦流產”等災難的罪魁禍首是自己的時候,他無比驚恐,他走到市民面前承認“自己是殺父的兇手,是娶母爲妻的丈夫,是神祗詛咒的惡徒,是大地的妖孽。”俄狄浦斯將自己的王位交給了克瑞翁,讓他來代替自己兩位年幼的兒子掌握了王權,而且在被流放的途中,任何苦難都沒有摧毀他的毅力,他一直忍受着,並且變得愈加堅強。不難看出,俄狄浦斯正直、善良、聰明勇敢、富有責任感,但他更是一位深受人民尊重和愛戴的好國王。令人扼腕的是,在他還未弒父娶母之前,他的悲劇命運就已經被神決定了。就從俄狄浦斯的性格上看,如此善良,如此高尚的國王,怎麼會犯下如此的滔天大罪呢?

弒父,這是爲人性所不能容忍的罪行,而娶母,在平常人看來卻又是一種亂lun的現象,這種道德卑劣、品質低下,令人髮指的行爲完全不符合俄狄浦斯的本性。在讀者看來,誰也都不願意看到這種事,併發生在他的身上。在我看來,他之所以弒父娶母,並不是因爲他父親,也不是因爲他對後者產生了愛情,這都是歸結於神對他定下的一個充滿悲劇的命運格局。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命運是多麼可怕的一樣東西,他主宰着一切,這是一種難以解釋的,不可抗拒的東西。命運就是這樣,是由不得自己的選擇,所以俄狄浦斯在反抗命運的時候,也在譴責命運的不合理、不公平。《俄狄浦斯王》這部悲劇的悲劇性就在於將美好的、有價值的品質毀滅給人們看,觸動了人性中那最脆弱的、最敏感的部分。這也就體現出無情的命運註定讓這樣一個優秀正直勇敢的人成爲了弒父娶母的罪人,其實這些都是命運的捉弄和俄狄浦斯的自由意識所造成的。面對悲劇,俄狄浦斯依靠個人的力量,用頑強的毅力和命運相搏,顯示出人的尊嚴不可侵犯,人的意志不可戰勝。

俄狄浦斯正是依靠着自己的力量實現着對現實人生的超越,雖然他最後並沒有擺脫厄運,但是我覺得這並不是人生的悲慘,而是人的悲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就是人的意志戰勝一切的過程。《俄狄浦斯王》的悲劇還在於他千辛萬苦的想要逃避的命運,早已安排好的結局,所以他既定的命運悲劇就是弒父娶母。如果他在自己犯下的罪惡中逃避,便會更深地陷入悲劇命運的羅網之中,因爲逃避和抗爭最終只能成爲一次次悲劇的努力,並將自己推向悲劇命運的火坑。

雖然俄狄浦斯犯下了普通人所不能饒恕的罪行,但是俄狄浦斯在知道真相之後,刺瞎了自己的雙眼,但是他也是一個受害者。

從剛開始閱讀這部作品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俄狄浦斯本來就不是第一個施暴者,相反一開始他就成爲了受害者。他的父親爲了使神示的預言不可能實現,在俄狄浦斯一出生時,就釘住他的雙足,無情地命令奴隸將他棄置於山中。從讀者的角度看,俄狄浦斯似乎是弒父和亂lun這雙重罪惡的唯一罪犯,但是仔細思考後,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作者在神話中清楚地寫到,拉伊俄斯拋棄了自己的孩子,以及之後一系列看似安排好的事件紛至沓來,導致俄狄浦斯無意中的“殺父”;是克瑞翁決定了誰戰勝怪物斯芬克斯,誰就將做忒拜城的國王並娶王后,才導致俄狄浦斯無意中的“娶母”,這些都是發生概率很小的事,但事情就在陰差陽錯的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發生了。殺死自己的父親和與母親亂lun都是在俄狄浦斯毫不知曉的情況下的被動的行爲,是無意識的結果,這些也都是俄狄浦斯在知道自己命運之後所極力避免的。他在本質上也肯定不希望發生如此荒唐的事情,但是在他出生之前,他的命運已被神靈安排,他卻毫無選擇的權利。

“父親”這個人物在遠古神話中始終扮演着保護者和壓抑者的雙重角色,而在《俄狄浦斯王》這部作品中也不例外,俄狄浦斯的一生都籠罩在這種父親的權威下,他最終的命運也是由他的父親一手造成的。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父親拉伊俄斯從一開始就掌握着兒子生死的權力。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神示爲弒父娶母,這就註定了他不合乎這個社會既定的慣例,他已經嚴重的違背了社會的倫理道德,拉伊俄斯也不會允許他的位置被自己的兒子取代,因此俄狄浦斯只能是被殺死或被遺棄。作爲父親的拉伊俄斯爲了逃避可怕的神諭以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劇,對無辜的親生骨肉做了那樣殘酷的迫害,這是多麼殘忍、悲慘的一件事,在牧人謊稱執行了命令後,“他們夫婦相信孩子已經死掉或給野獸吃了,此神諭不會實現。他們就依然平靜地過着日子”。況且,可怕的神示是宙斯對拉伊俄斯年輕時曾拐走恩人的兒子所做的懲罰。對拉伊俄斯曾犯犯下的錯誤的懲罰卻要由一個嬰兒來承擔,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看出,俄狄浦斯在某種程度上做了他父親的替罪羊。新國王殺死怪物,他們無比感激,忒拜城的城民們擁護支持俄狄浦斯成爲國王,這在另一個側面來看,城民們也就成爲了他的幫兇。

在這部悲劇中,我們要承認俄狄浦斯的確是犯下了平常人難以饒恕的罪過,但是在這些罪過產生的過程中,是有很多人在推波助瀾,包括他的父親拉伊俄斯、忒拜城的城民們以及克瑞翁等等。他所犯下的罪惡是各種因素的聚合,表面看似乎他們都是俄狄浦斯的幫兇,但是他們又都是無辜的。俄狄浦斯就成爲了他們的替罪羔羊,想到這裏,讀者們心中又多少會泛起一絲對俄狄浦斯的同情和感傷。

俄狄浦斯的光輝形象在懲罰自己的過程中達到了頂點,在不可抗拒的命運面前,他勇敢地做到了最後一搏,承擔了一切的責任,凸顯出其不可侵犯,不可戰勝的意志。這部作品的主旨並不在於表現人在命運面前必然失敗的痛苦和絕望,而在於揭示人是自由的生靈,雖然人會遭到挫折甚至犧牲,但是在精神上永不服輸。索福克勒斯用發人深省的命運主題,波瀾起伏的情節安排爲我們奏響了一曲命運的悲歌,這曲命運悲歌的中心不僅僅是對命運的不可抗拒的悲哀,而更是在命運面前勇於鬥爭反抗的悲壯。人不只是殘酷命運的無辜犧牲品,更是具有自由意志的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