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愛彌兒有感2000字

讀愛彌兒有感2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文章導讀】  盧梭的《愛彌兒》,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爲了獲得幸福。 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的《愛彌兒》讀後感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愛彌兒有感2000字

  【篇一】《愛彌兒》讀後感

盧梭的《愛彌兒》是一本值得來回揣摸的書。盧梭構思奇巧,用虛構的主人公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提出了在不同年齡階段對孩子先後進行的各種教育,系統地表達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盧梭的教育主張是"迴歸自然,發展天性",這種主張反覆強調的是教育中要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去對待學生,就像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一樣遵循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髮展的固有規律。盧梭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本來都是好好的,可一到手裏就全壞了。是的,盧梭的觀點切中時弊,英國18世紀初期的教育現狀不與現代教育有着同樣的弊病嗎?現代教育固然爲人類社會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在維護某種已有秩序和現存狀態上的確取得了較大的成功,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人類自身的充分發展。那是因爲,現代教育沒有真正把人的教育作爲教育的首要任務。如此看來,盧梭的"自然人要學會平等、自由、博愛,要體格健康,心智發達,道德高尚,做事幹練,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保持人的地位,適應發展變化的客觀環境"的教育主張對現時的教育有着多麼重要的借鑑意義啊!

閱讀了《愛彌兒》,你會發現,我們在教育中有太多愚蒙的行爲!

包在襁褓裏

不知從何起,一個錯誤的論點形成了我們的慣有行爲:如果讓嬰兒自由自在地活動,會養成一些不良的姿勢,長大後四肢會變形。因此,孩子一出生,人們便用襁褓把他束縛起來,兩腿伸得筆直,兩臂放在身體兩旁,用布帶繞了一圈又一圈,只頭露在外面,跟糉子似的,俗稱"三角包"。盧梭說,可以肯定地說,這一點事毫無根據的。相反,在有的民族中,那些無拘無束的狀態中養起來的孩子,普遍十分健康,應對危險的自主意識很強。是啊,把嬰兒包在襁褓裏,最終使新生兒在掙扎中耗盡了體力,延遲了發育。這樣殘酷的束縛,使孩子出生後獲得的第一感覺就是痛苦,第一種待遇就是懲罰,第一件生日禮物就是枷鎖,比戴着手銬腳鐐的犯人還要痛苦難當,就連小貓、小狗都不如,唯一的自由只有哭聲!

因此,盧梭認爲,從嬰兒開始呼吸,就不要把他包在襁褓裏,不要給他戴帽子,不要給他繫帶子,不給他圍圍巾,一定要給他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他的小小的四肢能夠自由地活動。等有一天,你一定會驚奇地發現,他已經擁有超越同齡孩子的健康體質。

讓哭成爲命令

我們常常會有這些的做法:對於嬰兒期的孩子,當他爲伸手卻拿不到一樣東西而又哭又鬧的時候,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把東西拿給他;對於童年期的孩子,當他頭碰腫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傷了而嚎啕大哭時,我們常常忙去抱他,安慰他。類似前者的情況,雖是小小舉動,卻會讓孩子養成奴役他人的思想。養成了這個"幫助"的習慣,孩子就把周圍的人看成是工具,利用他們追求自己的慾望,並逐漸形成依賴心理,就會感覺到奴役他人的幸福與舒適。一旦這種感覺紮下根,即使長大之後也不會消亡。懂得教育之法的人應該在孩子不聲不響伸手時把他慢慢抱到那東西前面,而他開始又哭又鬧時要假裝沒有聽見,不理會他的哭聲,不要使他養成命令人的習慣。類似後者的情況,不忙着抱他或是安慰,要讓孩子跟着自己鎮靜下來,學會忍受傷痛,先忍受輕微的痛苦,逐漸學會忍受更大的痛苦。想盡辦法保護孩子,防止他受到傷害,這會導致他長大以後沒有勇氣和經驗去應對傷痛。

如果是一個聰慧的孩子,假如愛無緣無故地哭,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只要他一直哭,就不要去理他。相反,他不哭時,我馬上就到他的身邊。只有這樣,孩子纔會很少哭。

用說理教育

相對於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我們的道德教育顯得有些艱澀,很多家長與老師常常這樣怨恨孩子:這些道理,我反覆說過無數遍了,可他還是不聽!英國紳士教育的倡導者洛克強調理性及自我剋制教育,他的觀點固然值得現今通識教育者的參酌,但是以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並不適合童年期的孩子。洛克的錯誤是把目的當成了手段。

我們有時候很欽羨幼兒園的老師,拿個鈴鐺,輕輕一敲,孩子們就井然有序地回到了位子上,或者彈奏一首曲子孩子們知道該做什麼了。顯然,幼兒園的老師遵循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寓教於遊戲中。兩歲到十二歲是兒童期,某些老師誤把小學階段的孩子當作成人來教育,卻不知犯下了操之過急的錯誤,在錯誤的時間想去完成正確的事,結果非但無效,反而是孩子從小對"道理"產生厭惡情緒。

"不要對他們進行任何語言教訓,讓他們從經驗中得到教訓"。如果他因爲你不答應他的條件而生氣,不要批評他,要在他玩得開心的時候也提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讓他也學會拒絕。如果他性情暴戾喜歡搞破壞,千萬不要生氣。先把容易弄壞的東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如果他打壞了傢俱,別忙着爲他添置,要讓他感覺到不方便;他打破窗子,你就讓他整晚受風吹,寧可讓他着涼,也要改掉他的壞毛病;如果他還繼續打破窗子,就把他關進沒有窗子的小屋,直到他承認錯誤。

"在任何事情上,你們的行動都要多於語言。孩子們最容易忘記的是簡單的說教,記憶最深刻的是親身實踐。"

  【篇二】《愛彌兒》讀後感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啓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鐘錶匠的家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啓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盧梭的教育論著《愛彌兒》影響深遠,其他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懺悔錄》等,都在社會上激起了巨大反響。

18世紀中葉,在法國興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啓蒙教育運動,奏響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奏曲。在這一運動中,以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犾德羅和愛爾維修等爲代表的啓蒙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揭露並抨擊了封建制度和教會統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從,以編纂百科全書爲武器,宣揚新知識、新思想,探索建立資本主義社會思想、方法和途徑,這種思想啓蒙運動爲自然教育思想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而盧梭的《愛彌兒》的問世,標誌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終形成。

盧梭曾經當任過短暫的教師職務,這簡短的教育實踐引起了盧梭對教育問題的濃厚興趣,從此他觀察思考,遂於1762年完成了他構思20年、撰寫3年的教育名著《愛彌兒》。

盧梭認爲,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在《愛彌兒》開卷即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源不外三種,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他認爲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爲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並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爲,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着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纔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爲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爲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爲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啓示。

我認爲盧梭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的教育對於現代社會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導作用。現代社會對孩子總是喜歡進行超前教育,對兒童甚至進行“填鴨式”教育。如今的兒童,爲了“打好升學的基礎”承受者沉重的知識學習的負擔,大量練習題鋪天蓋地地壓向他們。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除了超負荷地要孩子讀書、寫字、計算外,還要求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和假期的學習班,弄得孩子們沒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動和愛好。這時的兒童心智還不是很健全,他們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裏去感悟人生的斑斕多彩,什麼是美好的。

在《愛彌兒》中,盧梭闡明瞭對孩子進行自然教育的思想。盧梭的培養目標是自然的學生,從小鍛鍊自己,沒有經常有助於人的習慣,更沒有炫耀自己的習慣,也不會炫耀自己的學問,應該根據所有同他有直接關係的事物進行判斷,考慮後果,分析道理。盧梭主張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和寬鬆的環境,在孩子出生以後不要用衣服裹緊他的身體不能動彈,孩子在母親肚子裏的時候是無拘無束的,一出生就要受到束縛是令孩子很不舒服的,不要太擔心孩子會着涼,可以給他穿上寬鬆的衣服,讓他的手腳自由活動。同時他還要去孩子不要有一點小毛病就去看醫生,要讓孩子經常鍛鍊,生病是慣出來的。這一點對中國的家長具有提醒作用,由於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現在中國大多數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因此很多父母就視孩子爲寶貝般呵護,孩子有一點小動靜就着急地像熱鍋上的螞蟻。爲了避免孩子受傷或遭受挫折,就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給孩子,沒有留給孩子思考的餘地。中國的家長常把自己的孩子看作“長不大的孩子”,即使子女快要步入社會,也總是覺得孩子還處於需要被保護的孩提階段。孰知溫室裏的花朵是永遠長不大的,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呢?

自然教育還體現在對待孩子犯錯誤的問題上要採用自然的懲罰,行動多於口訓。對於孩子的懲罰,要讓她明白不是家長、老師跟他作對,而是讓他體會到這是自然的懲罰,從心裏接受、明白、理解那樣做是不對的,以後他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我覺得這對於我們現行學校教育中老師處理孩子犯錯誤的問題上是一個很好的借鑑。尤其是現行的小孩子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很多被溺愛、嬌慣着,在現今高度發達的社會,許多孩子都很早熟,比較叛逆,但依舊有着幼稚的心理,不害怕老師,甚至是故意和老師作對。在某些時候犯了錯誤,老師在教育時罵、打是絕對不允許和不合理的,變相的懲罰雖說是不對的,但都已經無法讓學生明白他的錯誤,對家長的教導也成了耳邊風,有時孩子明知家長和老師說的是對的,也會因爲自己的叛逆情緒而牴觸它。這時候作爲老師不妨多動動腦筋,用自然的懲罰讓學生親自體驗自己犯下的錯誤。我相信這樣他肯定會改正。當然老師和家長也要掌握好這個度。

盧梭的這個觀點常會讓我聯想到中學生的早戀的問題。中學生的早戀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孩子們沉醉於甜蜜的“愛情”中,家長和老師則爲此苦惱不已怕心智還未成熟的孩子未了所謂的愛情耽誤了學習,學習會一落千丈,作爲大學生的我們現在回過頭想其實家長和老師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學生在中學時代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看來是很“官方”的話,可是的確是一句金玉良言,只是中學時代的我們不能很明白。這時即使家長和老師的勸諫或批評再多,孩子們是聽不進去的。這時我認爲可以向盧梭說的那樣,可以先放手,讓一兩次考試的失敗、挫敗使孩子領悟什麼是最重要的。家長和老師只要做監督者,適時地給予幫助就好了,這樣孩子會更體悟家長和老師的良苦用心。

盧梭在文中寫道“我認爲一個孩子的教師應該是年輕的,而且,一個聰慧的人能夠多麼年輕就多麼年輕。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個孩子,希望他能成爲他的學生的夥伴,在分享他的歡樂的過程中贏得他的信任。”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作爲老師,無論在什麼年齡階段,雖然外表不再年輕,但在對待孩子的時候就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這樣才能走近孩子,從他們的心理出發,從而更有助於他們的學習。一個專制的老師是無論如何也教不好他的學生的。同時作爲年輕的教師要擁有廣博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也要不斷地學習,做一個真正稱職的老師。在保持年輕的心態,和孩子們在一起的過程中,身爲教師的我們也能學到很多東西,懂得純真的寶貴。

身爲未來的人民教師,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責。對於《愛彌兒》,由於時間關係,有些章節我看得比較粗超,但是我着重看了一、二兩章,這兩章讓我深深體會到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是多麼不容易。荀子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想一個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教育學生書本知識,基本的道德行爲準則,更重要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結合他們的心理年齡,用恰當的方式來教育他們。《愛彌兒》時時提醒我要注意的是,我從事的是一份高尚的職業,要以更高的要求來要求自己!

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擺脫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摧殘和束縛,要求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反映了資產階級對教育的合理要求。因此,儘管其中有一些偏激與片面的地方,但在抨擊傳統封建教育的鬥爭中,發揮了巨大的革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