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範文(精選16篇)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範文(精選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範文(精選1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範文(精選16篇)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1

選擇這本書來寫,是因爲與它有過一面之緣,《一個人的村莊》,不像那些所謂的鄉村故事,俗不可耐,令我們這些“城市人”嗤之以鼻,鄉村的都市是淡淡的,死的,活的,都是活的,喜劇,悲劇,正劇,都是人生。一個人的村莊,作者是有多孤獨,是有多浪漫,才選擇到村莊中遁世。

劉亮程即是本書的作者,劉亮程,不是什麼文縐縐學究氣的學者,是個有點拔頂,有點鄉土氣的,樸素到平凡,樸素到不平凡的男人。如果可以強調他的性別,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俗氣,但是不然,就是這樣的男人,才能將泥土的芬芳融進他的靈魂深處。

劉亮程,生活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裏,就是這樣聽起來十分貧瘠的地方,孕育了這樣一個與衆不同,充滿人情味的作家。

說到人情味,有的人不懂,到底什麼是人情味?我說,人情味不是客套的寒暄,不是賣弄的慰問,而是一個人真正的性格人性美。人情味不僅僅是對人的情有味,覺得與動植物交好的人更有人情味,這種人,有愛心,有情趣,有風格,有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香味,很美哪~你看,他寫狗,他寫貓,他寫驢,甚至是一株小小草,他也能全面的看待,就像看待一個人那樣,就像看待自己的朋友,你的缺點,你的好,你的癖好,你的事,我都記得,統統記得,一清二楚。

如果有這樣一個院子的主人,我也願做那個小小草,就算被風沙吹散了生命也無所謂,你是那樣瞭解我,懂得我,以至於我流下了淚。你一言把我看透,你一點點的說出我的心事,你更對我說你的蒼涼,是一個人的村莊的寂寞,我願意陪伴你一輩子那~

現在浪漫也說了,人情味也結了,而關於孤獨蒼涼的問題,我還沒有說。

《第二輯風中的院門》裏,童年作者的人事,被“劉二之風”吹走了。“劉二之風”,莫不是一種時間之風,周杰倫《東風破》有一句歌詞寫得好,“水向東流,時間怎麼偷”,“劉二之風”偷走了記憶之河裏匆匆流動的人事之美,物是人非,也是蒼涼。“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亦是《東風破》,異曲同工,我們無法抵擋這種種。

《第三輯家園荒蕪》中,家園荒蕪例外,時間,又是時間,不僅把這人事,更把這變遷中的景緻也摧毀有人常說,因爲改變,所以懷念。這句話用在這裏在確切不過了。“故鄉是一個人的羞澀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祕。”當“我把故鄉隱藏在身後,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的時候,昔日的黃沙樑沒有變成想象中的樣子,卻是荒蕪了,它比興旺和繁榮都要“更強大,也更深遠地浸透在生活中、靈魂中”。所以,“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故而,這蒼涼,當時時間匆匆流失的蒼涼,是一個旅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有這經過時間磨礪的孤獨才如此真實而感人,如此令人沉靜,我們會想,誰沒有這一個人的村莊呢,我們是村莊中的一員過客,再浪漫也有離開的一天,心底的蒼涼,纔是自己最能理解的。

劉亮程被譽爲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他的《一個人的村莊》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鄉土小說和散文詩的結合。這本書所傳達的美學無可挑剔,或許,如果不是一篇紀實文學,而是一篇小說,那麼,這將又是小說中的一個珍品,更是藝術品了。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2

早就有朋友推薦《一個人的村莊》,他們都對這本書大加讚賞,我便被引燃了興趣。當我滿懷欣喜地找來閱讀之後,卻大失所望。從體裁上看,像散文?像小說?什麼都像,可又什麼都不像!從內容上看,除了馬呀,驢呀,狗呀,甚至螞蟻,小蟲的,還有那個荒蕪的村莊,他到底要表現什麼根本沒看懂。只是感覺語言粗劣、甚至是無厘頭,根本讀不下去,因此沒讀完便放下了。假期開始了,有充足的時間供自己支配,也想讀點書充充電,便又想起了《一個人的村莊》。我相信朋友們的審美情趣,相信他們的文學鑑賞水平,他們建議我去讀的書,也一定不會錯。因此我再一次捧起這本書,認真地開始了閱讀。我希望能夠咀嚼出它的味道。

《一個人的村莊》語言很獨特,毫不修飾的純粹的泥土氣息中,充斥着遍野的莊稼,馬嘶牛哞,鵝鴨成羣,雞鳴狗吠……記得有人這樣寫他:“鄉土氣的,樸素到平凡,樸素到不平凡”。我覺得很深刻。就是這樣的文字將泥土的芬芳融進他的靈魂深處,從而表現出別具一格的獨特魅力——也許就是那種叫“鄉土感”的東西吧。

鄉土的語言同樣有着極爲細膩地表達。如他在《遠遠的敲門聲》中寫到:“我時常懷想起這樣一個場景:我從屋裏出來,穿過雜草擁圍的沙石小路,走向院門……”他在此特別這樣自問:“我不理解自己爲什麼牢牢記住了這個場景。”爲什麼恰恰是“我從屋門出來,走向院門……兩道門之間的這段距離,是我一直不願走完,在心中一直沒讓它走完的—段路程。”然而“多少年之後我纔想明白:這是一段家裏的路。它不同於我以後走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所以在這裏“我走得輕鬆自在,不像是趕路,只是在家園裏的一次散步。一出院門,就是外面了。馬路一直在院門外的荒野上橫躺着,多少年後,我就是從這道門出去,踏上滿是燙土的馬路,變成一個四處奔波的路人。”關於“家”,我們常常形容爲“港灣”,形容爲“母親的懷抱”,但是從文化語境上講“家”只是一個詞義相對單薄的詞,而“鄉”的內涵相對則要顯得豐富深厚得多。這兩個詞的意義看似相近,而實則有別,只有把它們合在一起,纔會讓你感到意味深長。所以劉亮程在他的文字中,看似僅僅在寫着獨屬於自己那個鄉村裏的家,但對於有“家”而實際上已經遠離了家鄉的人,卻不難從中讀出很深的感觸。他的這類鄉土感受,顯然不是那種傳統的鄉土感所能完全加以涵蓋的。我常常聽到關於寫作中的獨特,另類,我想這應該是一個作家身上最重要的東西之一,也正是這種東西,決定着一個作家的前途和命運吧。

資料介紹,劉亮程的家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黃沙樑,這是一個十分貧瘠的沙漠邊緣地帶。在這裏生活着一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純樸農民,也孕育了劉亮程這樣一個與衆不同的作家。

劉亮程的文字透視着他的孤獨。

說到孤獨,劉亮程在《孤獨的聲音》中這樣寫道:“離開野地後,我再沒見過和那隻灰鳥一樣的鳥。這種鳥可能就剩下那一隻了,它沒有了同類,希望找一個能聽懂它話語的生命。他曾經找到了我,在我耳邊說了那麼多動聽的鳥語。可我,只是個地道的農民,沒在天上飛過,沒有在高高的枝頭上站過,我怎會聽懂鳥說的事情呢?”我想這裏所隱喻的,不正是他自己的內心感受嗎?在那樣一個閉塞的地方,那樣一羣人們,只知道春種秋收,在沙土地上尋找生命,只知道“牲畜、草木、天氣、一小片陽光,吃、勞動、睡覺。除了這些小事再沒啥想頭”。至於他的什麼散文啊,小說啊,文學意像啊,沒人會感興趣。因此那種找不到“同類”的感覺,怎能是“孤獨”這樣一個詞語便可以解釋的!

在《家園荒蕪》中作者寫到:“故鄉是一個人的羞澀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祕。”當“我把故鄉隱藏在身後,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昔日的黃沙樑沒有變成想象中的樣子,卻是更荒蕪了。又是時間,不僅把人和事淡化了,更把希望中的景緻摧毀了。這種摧毀比興旺和繁榮都要“更強大,也更深遠地浸透在生活中、靈魂中”留給人一種蒼涼和無奈。

有人常說,因爲改變,所以懷念。故而,這蒼涼,是時間匆匆流逝的結果,是作者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也只有經過時間磨礪的孤獨才如此真實而感人。我想,是不是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人的村莊呢?自己的靈魂就棲居在村莊裏,無論世界怎樣車水馬龍,怎樣喧囂沸騰,自己都是孤獨的,心底的蒼涼,只有自己纔會真正的理解。

在劉亮程的文字中,所有的雞鴨貓狗、驢馬牛羊、草木魚蟲、風土山水,都被他賦予詩情畫意般的臆想的昇華。

劉亮程的散文寫“物”明顯要多於寫“人”。似乎他對那些極其普通的草木與牲畜,也總能別有一種瞭然和會心,所以它們一經出現在他筆下,往往都會給人帶來一種很新鮮、很深邃的感覺。但劉亮程回過頭來會不無狡黠地告訴你:“我從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並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認爲弄懂了它們,其實我弄懂了自己。”正是由於他能夠在事物這面“鏡子”裏,看清了人生的某種面貌或意味,所以他才能夠時常把物境和人境寫“通”了。比如他這樣寫到狗:“一條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易的事。太厲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總之,稍一馬虎便會被人剝了皮燉了肉。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時候卻連自己都看守不住。”在這裏他看似在感嘆狗的一生,其實筆筆道出的,不也是人間的滄桑嗎?做人難!!

《一個人的村莊》是極端的,他對一切鄉土的東西毫無保留地讚頌,這種不計客觀的近乎沉湎的偏偏執的愛,令我異常驚訝,又不能不去讚賞。

其實一直到今天,我都還在懷疑,我到底有沒有真正的讀懂《一個人的村莊》呢?我的這些文字所表述的是不是有點意思呢?如果有人說你懂了,你的解讀很準確,那我一定會心花怒放。至於好在哪裏,我還是說不出來,“很特別”是我給的定位。對於這種特別的文字,我心存敬仰!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3

最近,我讀了一本新書,名叫《一個人的村莊》。它是一本具有80篇美文的散文集。作者劉亮程通過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現了他兒時生活在黃沙樑的許多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村裏的人和牲口,花草樹木,甚至幾隻小蟲與老鼠間,也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儼然一個多彩的鄉村大世界。

劉亮程的那麼文章,並不那麼華麗,也沒有過多的修飾,散發着濃濃的鄉土氣息。簡簡單單的文字裏還透着各種各樣的人生哲理。我的心彷彿也跟着作者,來到了黃沙樑,隨他一起看那裏的生老病死、春耕秋收;隨他一起聽鳥的耳語、蟲的呢喃。他告訴我們,懷着感激之心看這萬物,你會發現這世界的美麗。

《一個人的村莊》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句:“靠近我的兩朵(花),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吟笑聲入耳。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我也禁不住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是啊,對一朵花露出笑容,爲一片新葉歡欣激動,這是多麼美好的事。

《一個人的村莊》沒有華麗的綵衣,沒有絢爛的外表,只有樸素的語言和濃濃的戀鄉情緒,卻打動了我的心靈。雙手捧着這本書,心情享受它。彷彿有一抹麥香,由遠而近緩緩送來。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4

當你感到內心有怨、有憎、有怒、有憂,且揮之不去時,不如坐下來讀一讀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那素樸、深沉的文字,會讓你漸漸平靜。

在許多人眼中,鄉村是貧窮落後、髒亂不堪的,而劉亮程筆下的村莊,彰顯着勃勃生機,洋溢着平和與閒適之美。

“我”是一個平常的人,住在一個小村莊裏,一輩子註定沒有什麼大事可做,只能閒逛。那不如拎一把鐵鍬吧,在村外的野地上轉悠,看哪不順眼就挖兩杴。誰家玉米地的草長這麼茂盛,鑽進去胡亂地鏟上一會兒。到了秋天,就會有一兩株玉米,鶴立雞羣般聳立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我”沾沾自喜,只因改變了兩株玉米的長勢。

有時候,“我”漫無目的地向前走,相中哪個村莊,就找個無人的院子住下來。在夕陽的餘暉中,點一支菸,猜想自己棄下的房屋,有沒有新的主人?那紅磚下壓着的鑰匙,是否會被放回原處?

“我”無事可做,整日閒逛,像一個永遠在路上的流浪者。

“我”與蟲共眠,對一朵花微笑,猜想驢和狗的心事,收拾好院落恭迎第一場雪,在寂靜中體悟一個村莊的生長……“我”體察萬物的情緒,視萬物爲朋友,與萬物和諧相處,“我”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與大自然合二爲一。

書中很少寫到人,偶有提及,也不過是旁觀而已,使得這份從容與和諧,因爲缺乏人的溫暖,而透着孤獨與荒涼。

爲什麼沒有人?爲什麼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一條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厲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善解人意了均不行。總之,稍一馬虎便會被人剝了皮、燉了肉。”

“一條沒有主人的狗,一條窮狗,會爲一根幹骨頭走村串巷,挨家乞討,備受人世冷暖,最後變得世故,低聲下氣,內心充滿怨恨與感激。感激給過它半嘴餿饃的人,感激沒有用土塊追打過它的人,感激垃圾堆中有一點飯渣的那戶人。感激到最後就沒有了狗性,沒有一丁點怨恨,有怨也再不吭聲,不汪不吠。”

做一條狗如此不易,那麼做人呢?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

“有些蟲朝生暮死,有些僅有幾天或幾個月的短暫生命,幾乎來不及幹什麼便匆匆離去。沒時間蓋房子,創造文化和藝術。沒時間爲自己和別人去着想。生命簡潔到只剩下快樂。我們這些聰明的大生命卻在漫長歲月中尋找痛苦和煩惱。”

“蜻蜓飛來飛去最終飛到夕陽裏的一堵土牆上。人東奔西走,最後也奔波到暮年黃昏的一截殘牆根處。”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就隱藏在對風、雪、狗、蟲、花、草的描述中。或許,在萬事萬物中,人是最令人失望的,人羣是最令人恐懼的。

是不是人羣中的踩壓、猜疑、冷漠和利用,已讓人感受不到一絲溫情?能夠在大自然中享受孤獨的歡愉,正是因爲離開了人羣?抑或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只有遠離人羣,才能悠然從容、自得其樂?

孤獨,有時是無可奈何,但能夠享受孤獨的歡愉,人生就步入了豁然開朗之境。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5

這本書寫的是詩化的鄉村生活。在如今這樣一個工業和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裏,作者依然固執地把鄉村作爲他靈魂和文筆的棲息之地。他懷着極大的熱情,以史官的姿態記錄下他的村莊和生活裏瑣細的點點滴滴。那樣人間煙火的樸素溫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實語言裏在讀者面前流淌開來,不知不覺間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包括這本書在內,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在構建着一個作爲世外桃源的鄉村。書中他竭力營建的黃沙樑村並非純淨無瑕的完美樂土,但是其純樸自然的美卻令人心驚。在那裏人與其他生物有着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諧,每個生命都有機會在陽光裏自由地揮灑,即使它們之間照樣要有曠日持久的爭奪,有對這個貧瘠世界不滿足的索求。作者筆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是略顯原始的乾淨簡單,他並不諱言村莊生活中的陰暗與慾望,然而他的文字卻讓人依然有能力懷抱對溫暖的信仰。

對於自然,作者的視角是謙卑的。他的文字彷彿就從中生長出來,還帶着陽光和泥土的味道。但是在這些文字的平靜下掩藏着不着痕跡的悲傷,或許它源自作者內省的態度和安靜的孤獨。以《一個人的村莊》爲題,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孤獨瀰漫全書,然而正是這樣的孤獨,註定了這本書的深度。孤獨時人們往往耽於思考,同時,進行思考的必要條件就是遠離塵囂的孤獨。在如今這個城市化與工業化一往無前的時代,作者的鄉村就是這滾滾洪流中的微小孤島,守候着這種罕見的、空白而清醒的堅持。

書中的“我”,即全書的貫穿者和敘述者,一直以一個孤獨者的形象出現,試圖真正融入自然卻從未成功。這也難怪,畢竟每個生命都有着屬於自己的、不可理解不可抵達的悲喜。全書中“我”始終是一個閒散的遊蕩者、村落生活的旁觀者,無爲而又無奈,無畏而又無聊,淡看生活的無常。“我”並非通達智慧的哲人,只是時常思考的凡人。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凡人引領起了整本書中對生命、對村莊、對許多哲學本原的終極思考,作者的敘事角度令人玩味。

“我”與文中的敘述雖密不可分卻始終存在着某種疏離感,這種疏離感就像“我”與自然界之間的疏離感,雖無限接近卻始終無法抵達。體現在閱讀過程中就是似乎站在雲端之上看人間風雨變遷,雖痛可切膚但實際咫尺天涯,不能完全實現讀者與文本的融合。這也許是作者旁觀者的身份以及潔淨而有節制的敘述風格所造成的,卻也賦予了本書分外深厚的人文底蘊與思考空間,令讀者閱讀時感覺意猶未盡,掩卷後卻又感懷良久、恍如隔世,其興亡之感,令人一唱而三嘆。

關於村莊與傳統生活方式的生存狀況的作品近年來並不少見,同其他作者一樣,本書作者所能夠預想的村莊的未來是流散,是生與死永不停息的更替,是整體的遺忘與湮沒,在這一點上他並沒有盲目地樂觀。可是他依然不遺餘力地完成着對於黃沙樑這個在他筆下重建的村莊的架構,也許他的建構就是爲了拆散,他的尋找就是爲了告別。本書最後部分以“家園荒蕪”爲題,村落依稀,人事已非,草木背井離鄉,故土荒涼。在農村的未來走向尚不可知的今天,作者的村莊不過是萬木叢中一具遠年風乾的標本,通過它,我們看見了那些草長蟲鳴的'歲月,也聽盡了他這曲既是呼喚又是告別的輓歌。

讀《一個人的村莊》,需要安靜。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6

一個人的村莊,一個人的城,走在屬於他的路上,不急不忙,不慌不亂,經過這村也好,那村也罷,沒有目的地,心卻總是記掛着那歸屬的村莊。他說,對於黃沙樑,我或許看不深也看不透徹,我的一生侷限了我,久居鄉野的孤陋生活又侷限了我的一生。又道,當這個村莊侷限我的一生時,小小的地球正在侷限着整個人類。

過年時,發現街道能悄悄告訴我日子。晚上六、七點有着平日凌晨也見不到的安靜,潮溼的地面沒有忙碌的車輪匆匆濺起的水花,昏黃的路燈投下的光少了人影緩緩駐足的遮蓋。街邊的店鋪停下了喧鬧的嘴,用整齊劃一的面貌面對匆匆經過卻不會再停留的一心回家的歸人,除下了笑臉逢迎,鐵拉門關住了一切喧囂。街道在輕聲說着:噓,快回家吧。除夕了。隨着耳邊畢畢剝剝聲此起彼伏,腳下鞭炮絢爛後的紅色殘骸愈來愈多,街道悄聲說:年的腳步遠了。但我卻想念起除夕的寧靜,即使有走在路上的人,也是歸心似箭,從沒有哪個時刻人們身上有如此深刻的家的標記。我想,這家的標記卻如此輕而易舉的銘刻在劉亮程的小小村莊裏每個小小人物身上,馮四韓三,每個名字都有村莊的痕跡,每個故事都帶着村莊的純樸味道。

他給我呈現了一種不同的活法,一種不敢想的活法。沒有閱讀完全本,但僅僅是第一部分,所呈現的生活狀態都足以讓人羨慕。沒有紛爭,沒有漂泊,只有腳下踏踏實實的路,擡頭坦坦蕩蕩的光,固執愛着村莊的他。行走在他的文字中,他如一個導遊,向你娓娓道來這村莊的每一點每一滴,他不暇思索就能道出這個村莊的每一樣事物背後故事,他用他的一生深入這個村莊,與這個村莊融爲一體。或者說,他不只是一個瞭解這個村莊的人,而是這個村莊的一部分。可是後來之人又會記得誰,記得有你來過,這一樣事物曾有你的參與纔到瞭如今這模樣,就如他說:你們走了。現在沒一個人認得你們,他們沒動任何干戈便佔有了一切。他們是後人,哭喊着送走你們,把所有悲痛送給你們帶走。留下財富和歡樂,他們享用。/這已是別人的村莊。

我開始發現,我閱讀所劃的字句,都太過總結,讀而有味,思而無趣,思考若只是複製他人的思緒,就少了真正的感動,它流動於他文字間的麥香、蟲鳴、風呼,流動於他走過的路。我想,讀罷他的文章,會想起好好背起行囊,踏上他曾經過的路,可能他的腳步已如他所說:“我的腳印不會比一頭牛的蹄印更深更長久地留在大地上,很快我將從我走過的路上徹底失蹤。一旦我走出去幾十裏地,誰也別想找到我。”但行在路上,走在體悟的道上,呼吸着像他那樣自由空氣,隨手記下此時生活和感受,哪怕不能如他那樣從此紮根在這村莊,也能一感自然的幸福。若人生能有此幸,也已無憾。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7

零零散散地開始接觸這本書,每次有興趣地讀那麼一小點, 有一種很親切樸實的美,文 字充滿了哲理和自然的純淨、安寧 。 ,睡前慢慢品讀,總是心神寧靜。喜歡這樣的文字 , 字字 句句沉穩地撞擊人胸腔中的柔軟。喜歡這樣的人,生活在那樣一個村莊裏的人。

在鋼鐵建築中生活久了,就忘記了土屋裏的純樸和快樂。淡淡的記憶,熟悉的風景,卻有着別樣的感情。其實不得不說作者是一個極其幸運的人,他的內心 對土地的感情絕對是真 誠的,然而也許正是這種對土地對鄉村的絕對真誠與信仰的原因,使他喪失了對土地對鄉村的批判性反思,沉湎於 “ 一個人的村莊 ” 裏不能自拔。他對一切生物與植物的想象性的讚美,讓人在感動之餘,也有一種懷疑:現實裏的鄉村也是這樣美麗嗎?但是像他一樣的還有多少 呢?在他的書中,我感受到的 是一股鄉村中的氣息隨着卷軸的開合撲面而來。在漫卷的黃土細細狗吠聲聲的背後,我還能聽到一個善於思考的靈魂在向我講述他對世間萬物的看法。在他的眼中,那狗、那牛、那馬、那驢,甚至是吸血的小蟲、一個直戳戳的榆木樁子也是有性有想的, 他不辭勞苦地爲黃沙樑裏的牲口們的一舉一動添上了註解, 也像是在爲自己的人生 記錄着些什麼、對讀者交代着些什麼。不老的黃沙樑裏記載着的不僅是一個人逝去的青春,也是一個人積累了許久的智慧。這一切,有的是作者這一輩子最難忘的記憶吧,那些最純真 的美好。

記得看寒風吹徹時,感觸挺深,總有一種心靈上受到很大震撼的感覺,觸動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寒風中有溫暖的氣息。他在用他的視角描寫一個鄉村,勾勒淳樸的鄉里氣息,刻畫樸 實的村裏生活,探索人、生命、自然之間的關係,用鄉里的人事物來映襯現實塵俗,諷刺人性的自大,批判人對其他生命的踐踏。看破紅塵對現實中熙攘人羣來去匆匆卻終究走不出一 輩子的悲憫。可能是我想的太多,可能這一切都不是這樣的吧……

是走或留、是喜或愁,一個人的村莊裏裝不下世界的全部。年復一年,落不盡的風沙殘酷的颳着,摸摸自己粗糙的臉龐,是這世界改變了我還是我改變了這世界?抑或是我們都在兜兜轉轉中忘了初衷,那麼大的一個圈子走下來仍舊停留在原地?沒有答案,本就不該有答 案,短暫的一生學不會世界上的一切道理。誰曾意氣風發地走出去,誰又曾猶猶豫豫的留了下來,誰曾想要擋住時間的流逝,誰的堅硬的心卻被鐮刀磨臼得長出了一道道柔軟的皺紋。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8

日光隨意落,河水任清流。

對於一般人來說,黃沙樑只是一片沒有歷史、無人問津的荒野,而對於劉亮程來說,這是一個世外桃源,一片安謐的淨土,一個屬於他的村莊。

翻開清新淡雅的扉頁,映入眼簾的是乾淨、純粹的文字。在劉亮程的眼中,一切的花草樹木、風雷雨電,大到整個村莊,小到一隻小蟲都是有靈性的存在,在他的筆下,一隻狗不求回報的爲人服務,一隻鳥孤獨沙啞地鳴叫然後盤旋離去,彷彿世間萬物都是有生命的,他們在人所不知道的領域,慢慢滋長起來。

在這些原生純樸的文字裏,你可以讀到一種特別的寂寞。是走或留、是喜或愁,年復一年,落不盡的風沙殘酷的颳着,摸摸自己粗糙的臉龐,是這世界改變了我還是我改變了這世界?抑或是我們都在兜兜轉轉中忘了初衷仍舊停留在原地?沒有答案,短暫的一生學不會世界上的一切道理。誰曾意氣風發地走出去,誰又曾猶猶豫豫的留了下來,誰曾想要擋住時間的流逝,誰的堅硬的心卻被鐮刀磨臼得長出了一道道柔軟的皺紋,是劉亮程,是我,也是這世上的所有人。

“狗一老,再無人謀它脫毛的皮,更無人敢問津它多病的肉體,這時的狗很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沒有辦法,只好撒手,交給時間和命。”“許多事情都一樣,開始乾的人很多,到了最後,便成了某一個人的。”“所謂永恆,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時間完了,但這件事物還在。時間再沒有時間。”

劉亮程的文字吸引人的地方不僅僅在於他那原生態到近乎飄渺的描寫風格,還在於它所透露出的對大自然深邃的思考和深刻的領悟。是的,生活在如此偏僻的一片荒地上的人無疑是寂寞的,可是他卻沒因此自暴自棄,而是用自己細膩寬廣的胸襟包容和發現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並樂在其中,寂寞對於他是一種享受,是萬物的饋贈。

在他一個人的村莊中,一切都是平等的。改變一隻麻雀的方向可能是一件大事情,人有時候也可以稍稍通一點驢性。樹的一生本來就要比人遭受更多的風雨,一條路也擁有生命的伊始與終結,甚至連被這個村莊呼進呼出的空氣,也都是有生命的。人生活在這裏,不單單是一個索取者,還要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做整個大的輪迴中的一小環,不奢求什麼,也不抱怨什麼,欣賞着這個因自己而改變了些許的村莊,也欣賞着村莊改變了自己的地方。

他的村莊,就好像就是濃濃濃濃的陽光下,一個小土房,幾條看家的狗,幾個老鄰居,自家的畜牲,門前的路,路旁的花,花旁的樹……連帶上自己也是這個村莊的一部分,然後把它們寫下來,關於這個村莊的生生死死,幸福與不幸。

享受這種寂寞是專屬於劉亮程的幸福。讀完他的文字後,在我的心底裏的某個安靜的角落,貌似有什麼東西,正在默默地生長,成熟,衰老,甚至死亡。在那裏,我彷彿聽見了流水的聲音,風吹過的聲音還有落葉的聲音。那像是一段悠揚綿長的音樂,緩緩地演奏着,很纏綿,耐人尋味;那又像是一段人生的音樂,明明很長卻又彷彿很短很短。如黑暗永恆的鎮魂歌,繞樑三日不絕如縷;又如蟄伏一冬破土而出的生命,在經歷了死亡的黑夜後展開了希望的羽翼。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9

最近我讀了一本新書名叫一個人的村莊,它是一本具有80篇美篇的散文集,作者劉亮程通過細膩得描寫,讓我們展示了他生活在許多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村裏的人和草,花草樹木,甚至幾隻小蟲與老鼠也走進了我們的視野,然一個多彩的鄉村大世界。

劉亮程的那麼多文章,並不那麼華麗,也並不那麼修,散發着濃濃的鄉士氣息,簡簡單單的文字,還湊着各種各樣的人生哲理,我的彷彿也跟着作者來到了黃沙樑,陪他一起看那裏的。生老病死故事,隨他一起看那裏的耳語蟲的嗯菜,他告訴我們,懷着感激的心,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美麗。

一個人的村莊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句靠近。我的兩朵花,一朵是一有吟吟,笑聲入耳,另一組則是扭頭抽面。仍不能遮住笑顏,也不奈不住笑了起來,對一朵花露出笑容,爲一片新葉歡然激動,多麼好的故事。

一個人的村莊沒有華麗的色,一沒有渲染的外表,只有普負責語言和濃厚的鄉情。情緒卻打動了我的心靈,雙手捧着這本書,心情享受他喪,彷彿有一罐麥香四遠,而今緩緩都送來了。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10

朋友,你如果手上沒有這本書,我建議你去買,這是一本絕對值得一讀的書。它的作者是劉程亮,是春分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原價28元,網購價18.30。

記住,我不是替他做廣告,沒必要。實在是這本書在樸實無華中橫趣妙生。我們都可能面對苦難;逆境;鬱悶,但是在一般而平靜的日子裏,我們怎樣打發自己的,消磨自己,安排自己,提升自己,這就有些講究了。用我自己的話來說,我們可能生活在嘈雜中,也生活在對抗的溝通和拒絕的離開裏,但我們還可以生活在散文裏,生活在解讀後的愉悅中。這就是我讀《一個人的村莊》後的最大的體會

作者太能說了,說狗說到人不如狗;說驢說到人都要羨慕的境界,那一種隱喻和借用的比擬會令你叫絕。他連一把鐵杴都有的說,被蟲咬了說是與蟲共眠,躺在草垛上可以做出最美的夢。總之,凡是村莊裏的事都是他的事。他能把一個村莊納入自己的心靈世界,又把一個人的心事講給村外的人聽。那就叫娓娓道來,機趣滔滔,綿延不絕。

不能說的太多,說多了你去看就沒意思了。打住。我又要讀他去了。

你要從我這裏借?不借。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11

看了《一個人的村莊》,這是繼沈從文和汪曾祺之後,我第一次看到當今中國作家如此具有靈性和才華的文字。他就是劉亮程。

劉亮程文字的美在於他的純粹,他的文字歌頌大自然,帶有純淨的詩意的美。他的文字中,你看不到戰火和硝煙,看不到歌舞和繁華,只有村莊和河流,似乎一個人走在大地上,太陽照着你,風永遠吹着。

我想起了梭羅的《瓦爾登湖》,當代最有才華的浪漫主義詩人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的時候,懷裏揣着《聖經》和《康拉德小說遜,還有一本就是《瓦爾登湖》,海子把它當成命運之書。梭羅說:一億人中只有一個人活的詩意而神聖。只有讀過《瓦爾登湖》的人才會了解瓦爾登湖是多麼的深邃純淨。我一直覺得,大師就象深邃純淨的湖泊。

一個優秀的抒情的詩人,他們的作品永遠都有一個鮮明的特徵--永恆主題,那就是對某樣美好的事物的反覆歌頌,很多詩人飽含深情的反覆歌頌落葉和露珠。這一切來源於熱愛。

劉亮程作品的永恆主題就是村莊。他筆下的村莊,似乎賦予了生命,我想,身臨其境也不過如此吧。他文字敘述所帶來的美感甚至遠遠超越了村莊本身。

村莊生活是很苦的,我去過很多村莊,一般都是看到他們的貧窮和落後,還有漫天飛揚的黃土。我到達村莊之後想念城市的精緻物質生活,我在城市想念村莊的安靜和安寧,還有清新空氣。

如果讓我當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我是不會去的。我寧願在城市之中當個平庸的小職員,隨波逐流。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我缺乏的,是一顆感恩的心,是一顆詩意的,對生活無限熱愛的心。

我所欠缺的,正是劉亮程作品中所表達的。

這是我的生活麼?每天在物慾橫流的都市中心力交瘁的廝殺。無法擁有那種簡簡單單的生活。記得自己十六七歲的時候,離大自然是很接近的,一場雨或者一場雪,都能使我感動。記不清上一次在雨中飛奔是什麼時候了,似乎很多年以前,上個世紀吧。真的那麼久了?我從十七歲開始蒼老。現在無論看雨還是看雪都沒有最初的心境了。雨雪不會再給我帶來任何的感動。我失去了很多,還有那份簡簡單單的快樂。

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是屬於他自己的,他靜靜的講述着自己的生活,講述着自己的美學理念,講述着自己的理想生活和思想境界。而我,在世界上一個微小角落生活着的人,只能從心裏無比嚮往。

這發現,使我深深的悲哀。海德格爾說:人,詩意的安居。

海子說: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如果能夠,我真的願意每天面對着暮色蒼茫的水面。快樂的度過每一天。 我也喜歡看,可我寫不出如此優美的評論。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12

風總是在吹,夕陽總是在垂暮。

風捲起沙土,混入空氣,吸入黃沙樑鄉親們的身體裏。說黃沙樑是沙,不如說沙是人們。黃沙,白麪,老牛,夕陽中的輪廓漫步鄉土小路,這便是生活。

成長,離鄉,在長輩父母的目光中抹去背影。收拾行囊,遠去的人影遠去的故鄉。如同一場風,總要離開它的起點,只是終點在何方,誰又能說清呢?

每經過一處,都要捲走一些沙土,以掩蓋故鄉泥土的氣味。嘴上說着,我一點也不想家,用各式各樣華麗芬芳的泥土掩住故鄉的味道。又有誰知道心中暗自抓着那把故鄉的土哭了多少回。

多年之後返回故里,故里面貌一新。只是沙土依舊在飛揚,人們雖已老去卻依舊是原來的人們。再抓一把黃土,嗅嗅,用淚水與心將它溼潤,告訴天空你已經回來了。

也許你不認爲作者寫此書的初衷,但在我看來做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想念家鄉的離人。

黃沙樑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地方,書中寫的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從平凡的文字裏,我能感受到一縷縷鄉愁在文字間洋溢開來。再也尋不回故鄉的實情實景,只能將身體埋身於記憶中,這相當於浸泡着淚水的人生。

風總是在不停地趕着路,從不停息,從不回首經過之處。人如風。飄渺在天地間,不知何處可以停留。人如風,夾雜着記憶卻不能回首。也許不是不能,而是不堪。作爲一股莫名的風,沒有資格也沒有臉面去面對過去。

記憶如沙土,無時無刻不纏繞着風,從不放手。它們逼迫着風流淚。風想拋去它們,但顯然不可能。沒有沙土的風是風嗎,沒有記憶的人是人嗎?

不知作者寫下這些小故事時,是否眼角模糊。馮四、韓老二、以及那條毛色不純的黑狗。他們中的哪位可以見到?他們中的誰的聲音能被聽見?再拾一把鄉土,聽見的只能是他們的離去,而非他們的笑聲。

朝陽已被夕陽取代。紅暈透過風,透過沙土,將紅映在土路上。少時的玩伴,禿頂的禿頂,老去的老去。皺紋,老年斑,彎曲的背影。站在沙土上,他們是幾十年前的少年少女,他們是鄉村的守護者,他們是這裏的沙土。又一輪朝陽越過夕陽,他們是老一輩的子女,他們是未來的沙土。年輕人總是帶着朝氣改造鄉村,將沙土轉化爲水泥,但老一輩人都知道,土路是最實在的。

揚起塵土,現代化的車輛與現代化的城市。年輕人們大興土木。鄉村,消失了。換來的是繁華的街道和不息的車輛。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人們虛僞的笑容。

村莊中再也無人。因爲村莊已不存在。記憶裏的村莊,屬於每一個人,但只能有一個人。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13

劉亮程這個名字在幾個月前走進了我的生命。他的文字並不華麗,卻素淡明澈,就像展現博大與深遠的可能是一顆樸素細微的心靈,那些存在於角落不被人留意的瑣屑事物可能隱藏着生命的全部意義。我從劉亮程的文字裏看見的是一個普通人對鄉村執著的守望與捍衛,以及悟透人生背後的悲涼。

劉亮程的散文並不多,令他真正聲名遠播的是他那本《一個人的村莊》。這本書囊括了他八年的光陰,文字裏沉澱着愛、恨以及對生命的思考。我透過時間的風看見他那顆飽經風霜、傷痕累累卻依舊澄澈素淡的心靈。

“任何一棵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樹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蟲的鳴叫都是人的鳴叫。”

劉亮程幾乎所有的散文都是圍繞着同一個村莊——黃沙樑。你或許說,用四十萬字描述一個村莊,是否會顯得無趣?但是足夠深沉的愛是在重疊的文字中體現的。他長久地住在那裏,從出生到成長,像一棵倔強堅韌的樹。現實中的村莊曾經是他的全部,即使後來他搬離了村莊,那裏的記憶依然是他賴以生存的東西。他默默地生在黃昏裏,看着夕陽很快滑過一排排平整高矮的土牆,停留在那堵裂着一條斜縫泥皮脫落的土牆上。他思索他的父輩,思索人生。他知道一個老人彌留世間的漫長時光,知道黑夜裏哪顆星星最亮,知道那個等候的老人不過是擔心他迷路,知道那顆最亮的星星其實就是家裏的燈光。後來他走了,帶着所有的回憶與不捨;後來,他又回去了,帶着迷惑與悲涼。他看見土牆在時間裏崩塌;看見鐮刀似的村子冒出的煙,在空中形成一把巨大的鐮刀割倒了數百個秋天。他也看見田野青了黃,黃了青;多少人一如既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眉眼生疏。他驀然意識到這已是別人的村莊,但它卻依舊是他的村莊。

後來,他在《今生今世的證據》裏提到他忘記了回眸。其實,他回望了,只是卻找不到那些被現實摧毀了的以往。他在現實裏失望,但他依然在另一個世界守望着他的村莊。他在《城市牛哞》中說到的那一把牛糞,不過是一種寄託。他對着一卡車運來的牛流露出的憐憫裏糅雜着悲劇與喜劇,還有一種因天真無知而愈顯悲壯的集體命運。在他的文章裏,到處是城市生活對自然生命的剝奪與鄉村自然和諧的強烈對比。當村莊彰顯出愈漸被城市同化的命運的時候,劉亮程仍固執地守望並捍衛他的村莊,不管是真實存在的那個,還是心中的那一個。他總是以那個生在黃昏裏的背影爲形象活在自己的村莊裏,眺望遠方。在他的村莊裏,每棵草、每棵樹、每粒蟲的價值都和人等同。佛語:“衆生平等。”其實也是劉亮程的希望與所捍衛的東西。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過冬。”

人的悲劇性在於,我們永遠孤獨。在寒風吹徹裏,劉亮程提出這個觀點。

不管多麼親近,我們始終不能合二爲一,這就暗示着我們總有一天要獨自一個人面對整個世界。那時,最溫暖的爐火也融化不了你生命裏的那場大雪。而這一感覺,在我們漸漸老去之時慢慢放大。我們起初不明白別人的傷痛;待到我們活到那個年紀,才發現,縱使我們當時明白了,卻也無能爲力。就像龍應臺所說:“有些路總要一個人走。”我們生命裏的那場大雪,總要我們一個人度過。人的另一個悲劇在於:即使我們永遠孤單,卻依然希望有一個家,一直在等一些人。而有那麼一場風,它吹過我們之時,我們騰空想飛起來,我們確實飛起來了,但是等到風停了,我們回望,卻找不到家的方向。曠野無垠,知道回家時家卻已失了蹤影。我們忽然飛不起來了,我們開始一步步回家,在這過程中我們一步步長大。風改變了我們的一生,我們卻不知道風改變了我們所有人的一生。我們在風中出生,長大,然後死去,風卻還沒有停。而那些我們一心想見、一心想等的人也未歸來。他們以我們相見的第一面停留在我們的記憶裏,直至我們死去,再未出現過,卻以一面改變了我們的一生。

“我死了,我的軀體應該像一根木頭留在村裏。多少年後我轉世回來,他還結結實實,擔在誰家的圈棚、房頂上,或作爲拴牛樁栽在院子。他古怪地橫掃指着的地方,是誰家廢棄經年的院子,門樓不見,牆垣塌斜。”

死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而我們一直在逃避。劉亮程在很多篇章裏提到了人的疾病、衰老與死亡。他敏感地注意到一棵樹木的死去,一間房屋的倒塌,一匹馬的走失,以及一條老狗的最後時光。這些事物的消失是他對死亡的體會,生命必將死亡是人的悲劇之一。我們可以理性地談及死亡,但當時間殘忍地把死亡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真的可以無畏麼?我不知道當劉亮程看見自家墓地中的青冢一座座壘砌的時候,內心是無奈還是悲傷。但我知道,當他可以平緩談及死亡這個話題的時候,他已經超過了當代的一些作家。一個人二三十歲在路上奔走,四十歲勞動,五十歲便坐在牆根曬太陽,六十歲給棺材油上紅漆,七十歲便不再出門,開始適應死亡。再後來,喪事變喜事,對死亡的慶典像一場婚禮。多年後的自己不過像秋風裏的作物,收穫之時,成了那最後的一茬。時光果然殘忍,歲月流逝之後,終點終是那場鋪天蓋地的盛大的死亡。逃不出,躲不過。不再有人記得你,沒有人知道你改變了什麼。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幫了時間的忙,你是在時光里老的。

在劉亮程的文章裏,你看見一個村莊的歷史,其實也是人類歷史的必然。就像從一滴水中可以看見大海,我透過文字看見了世界。

他寫盡了幽微與陰暗,闡述的是人類背後的悲涼。我們忽然覺得冷,又彷彿看見了光,油然而生的是“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的悲愴。

我們一生都在構建自己的村莊,用我們一生中最早看見的天空、星辰,最早領略的陽光、雨露和風,最初認識的那些人、花朵和事物。我相信每個人的村莊都不同;但劉亮程的村莊,瀰漫着風沙,有徹骨的寒風,卻彌留着最澄澈的天空與眼眸。

我知道,一代人一過,天上就會落下一層土,把該埋的埋掉一些。下一茬人在塵土上生活,不必知道腳下踩着什麼。落下的土夠麥子紮根,把土豆埋牢,卻除了埋人。我們不輕易挖土,因爲那是老城死去的部分,已然成爲根。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14

《一個人的村莊》的作者是劉亮程,他出生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一個小村莊,他種過地,當過管理員。在勞動之餘寫點文章。他被譽爲“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這本《一個人的村莊》散文集,寫的就是他生活過的村子裏的故事。

他的文章不華麗,也沒有很多的修飾。他充斥着濃濃的鄉土氣息,向我們敘述了他生活過的黃沙樑,村裏的牲口,花草樹木、小蟲和老鼠。把一個多姿多彩的鄉村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

其中我有一段描寫花朵笑的讓我印象深刻。他是這樣寫的“靠近我的兩朵,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笑聲入耳。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我也禁不住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他用了擬人的描寫方法,寫出了花笑的不同姿態,他們的笑是爲新葉的長出而歡欣激動,這是一件多麼讓人感到愉快的事情。

他用這簡單的文字,揭示了各種各樣的人生哲理,我隨着他的文字和他一起看着小村莊的春耕秋收,隨着他一起聽鳥語蟲鳴。他還告訴我,要懷着感恩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這樣你就會發現這世界的美麗。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15

假期裏,我讀了《一個人的村莊》這本書,感受頗深。我讀這本書時,一直被作者的獨樹一幟打動着。

劉亮程,新疆沙灣縣人,他以他那孤獨的性格,描繪出了他一個人和牲畜、草木以及各種小昆蟲共同生活的村莊。你從他的文字中看不到戰火硝煙,看不到歌舞繁花,看到的只有牛馬、草木和一切有生機的事物。一個人走在村莊的小路上,沒有一絲煩惱和顧忌。

在作者筆下的動植物是與衆不同的。驢在別人眼中是“工作機器”,是不起眼的,但是作者在文章中卻把它當成了朋友。在作者筆下的每一種事物都變得那麼和藹可親,那麼討人喜歡!甚至於作者在文章中曾經描述過的一個大樹根,就那麼原封不動地進入了我的視野,印進了我的腦海。

漸漸地我發現,原來作者描繪的村莊居然是那麼的美。早上,太陽先照到村東頭,後來又照到村西頭,這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筆下的村莊,是有血有肉的,似乎賦予了生命。作者的文字敘述所帶來的美感甚至遠遠超越了現實。

再來說說自然,作者對於自然地描寫有些“野性”。那些文字似乎是作者安靜的孤獨產生的,帶着些“野”味。

作者是一個十分孤獨的人,他文章的字裏行間時時處處都流露出了他的孤獨,在如今這些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時代,作者卻仍沉浸在黃沙樑的歲月裏,停止不前。

作者卻也是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正所謂“樹挪死,人挪活。”文中寫道,作者憑藉自己的雙手,蓋了一間新房子,並在黃沙樑修建了一條公路。當他離開黃沙樑時,他卻把房子毀了。也許他是不想讓別人佔用他的所有,也或者是他不想讓人不勞而獲,總之,他將房子毀了。這也就是作者的獨特所在。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作者著書的最大獨特之處體現在:作者僅用了小手筆描寫了村裏的人,卻用了大篇幅去描寫了家畜、草木等事物和自己的生活。這裏可以看出,牲畜、草木等事物以及村莊裏的一切在作者心目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也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對村莊裏的一切都充滿了感情。

如果讓我去當農民,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拒絕。因爲我知道,在鄉下,生活環境是很惡劣的。農民們工作起來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風刺骨,而且還是極爲勞累的農活。那裏沒有空調,沒有風扇,沒有暖氣。但是作者卻選擇在黃沙樑生活。我所缺乏的,就是對生活無限熱愛的心!

海子曾說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以後要簡單的生活,創造簡簡單單的快樂!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篇16

看這本書斷斷續續看了要一個月,昨夜熬夜將它看完。它適合任何時候讀,閒暇的大段時光仔細品讀,或者只是很短的時間拿來看兩頁,時間或長或短,都能給人以觸動。

喜歡這樣的文字,乾淨。不涉及商業利益,沒有那些浮躁與虛無,只是描寫生我養我村莊中的事,平實樸素,讓人感覺就像踏在泥土上,接着地氣兒心裏有着落不發慌。不矯揉造作,不裝模作樣,只是一個土裏來土裏去的莊稼人絮叨着,同你拉嗑嘮家常。那些淡如白水的語言卻時常讓人深思:哦,原來生活是這樣的。最淺顯的話卻總讓人深思,這就是思想和閱歷的魅力。

很難寫出一個整體的讀後感。書中的每個章節每個段落時常給人不同的感觸,關於生活的各個方面。看似無關痛癢的平靜敘述,總讓人兀自生髮出許多聯想,覺得那些普通的話也不普通了。說劉亮程是個作家,是個農民,都不假。寫的就是地裏的事兒。院裏牆根下生鏽的鋤頭,發情的牛馬,晚霞下屋頂嫋嫋升起的炊煙,男女在夜幕中的嬉罵,一條泥濘的小路,熟透到掉穗的麥子,一朵沒人注意的野花一棵堅強生長的草,一陣冷徹的風,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看似草芥不值一提的人和事原來均可入詩作畫,讀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一個人的村莊,像是陶潛的桃花源,像是老子嚮往的小國寡民。清靜無爲。

在衆人忙於生計爲利益奔走時,你卻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裏有一個人生活在那個寧靜的村莊裏,看山坡上一灘草,數地上的螞蟻,看日頭從這邊移到那邊。正如同他自己寫道:“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角落落裏,我們找不到的那些人,正面對着這樣那樣的一兩件小事,不知不覺地過去了一輩子。連擡頭看一眼天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地久天長地想念一個人。”

我們不知道這些,不知道別人的生活是怎樣,同樣難以揣摩其他的生靈。

我們不是草,未曾將自己腿腳埋入到土中生長起來,所以不明白一株草是怎樣想的。

我們不是螞蟻或者甲蟲,自以爲它們翻過土包是爲了找尋食物,自作聰明爲它們減少路程,卻見它們又自己爬了回來。

我們不是牆根下的那條老狗,不知在日頭下睡着的它夢見了什麼。

我們能做的只是在一個人的村莊裏安息,犁好自己的一塊地,只管用鋤頭除掉自己田埂上的荒草,種自己的一季莊稼,過自己的日子。

一個人若是能做好這些已經算是完滿。

不追着時間亂跑,不輕易被一陣無名的風颳走,安居在一個人的村莊,幾十年來自家房上的空氣都與衆不同摻了自己的味道,那裏的水土、陽光、空氣都熟悉了,房子裏積攢着長年累月的時光,有黃金般珍貴的細節。在熟悉的地方時光似乎慢下來,想讓人多活一陣子。人在該醒來的時候醒來,在該睡去的時候睡去。藏在家門下面的鑰匙不知去了哪裏,凍壞的骨頭再難以回暖。那些過去的事就讓它隨着風吹到田野裏,不去撿起。

這即是一個人的村莊中的生活。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村莊,讓我們習慣在那裏生長的家鄉。在地圖上的某一個角落,在心臟中的一個位置。

我喜歡劉亮程對人這一輩子的規劃:

如果我能活六十歲的話,我用三十年的時間往前走,再用剩下的三十年往回走,這樣一輩子剛好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