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水知道答案讀後感

讀水知道答案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導語:水告訴我們,在我們的社會交往中,持續一個平和、善良的心態,表達出友善的語言,就能夠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工作做得更好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水知道答案》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讀水知道答案讀後感

  水知道答案讀後感範文【1】

我讀了日本醫學博士江本勝寫的《水知道答案》一書,被他寫的水結晶這種獨特的“容顏”所驚歎,各種各樣的天然水結晶可謂美麗極致。

如:不同季節的水結晶呈現不同的形狀,初現嫩芽的春天與怒放的夏天、孕育了成熟的新生命的秋天,以及蟄伏靜候生機再現的冬天。水結晶充分展現了四季中所富含的意蘊。

如果我們把水放在世界各地的風景照片上,水結晶呈現各種各樣的美麗的圖案。

如果讓水聽音樂,聽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水結晶的形狀都呈現出非常浪漫的樣子,美麗而工整,似乎有安撫人的疲倦身心的功效。

如果讓你對水說話,聽到說它“可愛”的水結晶,所呈現的形狀也非常可愛。聽到罵它“混蛋”的水結晶,它所呈現的形狀也非常醜陋不堪……

我深深的感到,水也是有生命的。實際上還有着它的風情萬種,甚至還通過它的結晶,向我們傳遞着各種信息。這一切都應該讓我們人類更加珍視生命,並陶醉於生命的流光溢彩。

  水知道答案讀後感範文【2】

我從來不明白,水能夠有這樣完美的結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它的完美源自於人的念想。不管是各種文字的感謝,還是溫馨的'夫妻之愛、鄰里之愛,這些完美的水結晶都與人的感情如此相得益彰。正如兩千年前的老子所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人與自然間的萬物都是能夠相互溝通的,你的給予與回報更是緊密相連,就像完美永遠都生長於完美之中一樣,你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也會還給你什麼樣的風景。

聽着學習傳統文化的孩子們朗誦感恩詩,“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翻開《禮記》,它的第一篇就是“勿不敬,安民哉”,告訴我們要恭敬有愛的對人,這樣才能得到“歲月靜好,安穩幸福”。

水正是人心的一面鏡子,你的心是什麼樣貌,水就是什麼樣貌。我們身體裏有70%的水分,倘若我們懷着一顆愛人感善的心,那麼這些水就會構成許許多多完美的結晶,讓我們的身體處於良好的狀態;倘若我們被仇恨怨念所包圍,它們也會成爲健康的殺手,侵蝕我們的身體。“命由心造,福自我求”“怨恨嫉妒,浮躁競爭,極惡意念,扭曲細胞,破壞血液,增加病變”。

當今世界,社會競爭壓力大,大多數的人都很浮躁,那麼就應對這個世界抱着怎樣的態度呢?隨遇而安,以自然平和的心態去應對所有事、所有人;以寬容大度的氣概,從容不迫的氣度,淡定樂觀的思想來立足於社會。看完《水明白答案》後讓我更加懂得自然與人的密切關係,也更加體會到良好心態的重要作用。

  水知道答案讀後感範文【3】

《水知道答案》又一次揭示了精神與物質之間具有聯繫,這種聯繫不同於唯物論的“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也不同於唯心論的“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我們看到,精神與物質之間的聯繫是一性的。作者的波動論是他用自己的方法認識世界的方法,他發現了一個事實,就是精神是具有波動性的。既然精神具有波動性,說明精神是有物質載體存在的,從而進一步證明了精神與物質是一性的。其實,早已有科學家發現了人在思維的時候能夠發出象大腦一樣的物質,一般人發出的這種大腦形態的物質時間不長就散掉了。不管時間長也好、短也好,精神和物質是一性的是真實的事實存在,任何人都不能抹殺的。

這個世界多姿多彩,具有無窮的魅力,這是世界對於我們物質一面的展現,它對於我們精神一面的展現又在哪裏呢?我們都知道了,精神與物質是一性的,世界對於我們物質一面的展現,其實就是對我們展現了精神的一面。我們好象並沒有接收到世界對於我們精神一面的展現啊,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就在於我們自己!讓我們想一想,人——看看自己吧,老是在想、嘴也在講:多掙點錢,生活得更好;孩子要好好唸書,長大了要有粗細;某某對我不好,這口氣我咽不下;自己搞點什麼名堂,出出名……很多人把追求達到什麼目的作爲自己生活的目標和樂趣,沒有追求就沒有樂趣,甚至還把“執着”當作人的優秀品質,這樣的人,確實很難接收到世界對他精神一面的展現,這是因爲他自己追求的想法所形成的物質早已經把他自己包圍住了,想法越不好,這個物質的範圍越大越厚,那麼這個人就走向毀滅!

有這樣的生活態度:一切隨遇而安、隨其自然;是我的,我就拿着,不是我的,我也不稀罕,也不追求;在個人利益受到損失的時候,還能一笑了之。一般都會說這樣精神境界已經很高了。那麼按照“精神和物質是一性的”道理來衡量,他在物質上會真的有損失嗎?在我個人體驗來看,沒有真正的損失,反而一切都和和美美!

這不是阿Q精神,而是真正符合自然規律的做人態度,明明白白的做人,這樣的態度不是我看這本書學來的,我在這裏不是在宣揚這本書有多麼多麼好,我是說這本書的內容反映了“精神和物質是一性的”道理。

古人或老人有句話“積德”、“損德”,這背後的內涵恐怕很少有人去琢磨了,也很難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