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

作品以渡邊回憶青春往事爲開端,初入大學的渡邊在電車裏偶遇直子,直子是渡邊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戀人。渡邊與直子逐漸相戀,不料二人同牀後,直子因無法擺脫愧疚的心魔而輟學,獨善其身的渡邊在東京孤獨度日。然而,綠子的出現令渡邊重獲生機,一段新的戀情發生。在兩段感情的糾葛與失去所愛的痛苦中,渡邊逐漸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初讀本書,便有強烈的共鳴。村上的人生態度把玩孤獨與無奈在我看來又是多麼的不羈與隨性。在繁蕪荒涼的世間,請承認自己的孤獨與自我和解。越是逃避孤獨,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孤獨的價值在於反思,看清自己纔有資格對症下藥,與自己和解。就像最終孤身一人的渡邊一樣,至此他才懂得了人生的真諦。

綠子與直子應是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直子從未接受獨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鎖:社會道德、社交法則等等,每當她稍有違背便內疚自責不已,無可解脫,最終自殺;而綠子可謂是書中最離經叛道的人物,留一頭短髮,家境平凡,父母雙亡,看似卑微卻實實在在持有一份拒絕受人擺佈、拒絕社會同化、待人真誠坦蕩的執着。她言語粗俗,行爲乖張,該認真的時候卻不吝於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確找到了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平衡,接受了自己。正是綠子的這種亦正亦邪的存在帶給了渡邊慰藉,渡邊也自知自己與環境格格不入,但若他沒有遇到綠子,或許他將一如既往的墮落下去,不斷爲空虛折磨。

綠子很幸運的擁有了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作品爲何會取名爲“挪威的森林”?這讓我沉思許久。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的會讓人迷路的森林,是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大的原始森林。生活也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得走進去,因此我們纔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於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維的話卻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說的謊話卻多了;每個人的心都變得複雜了。但是我們仍要成長,不要去過分改變自己。

社會帶給我們的轉變有時不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就看到在作品中,很多人都在這片挪威的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木月在17歲時死了,以死來作爲迴避成熟的方式;而直子在木月死了之後,就不知該如何與人交往了,也選擇一死了之。實際上,玲子也是其中一員,僅僅是沒有失去生命罷了。

而對於我們,也許都會像渡邊一樣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這些轉變,即使這種轉變是被環境逼迫的。而像永澤,看上去能勇敢且完全的適應這些轉變,但他的內心仍是痛苦的,只不過他用自己的奮鬥強迫自己完成轉變。這也是大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

總的看來,《挪威的森林》是有很濃重的思想蘊含的,現在的我也許因爲年輕並不能完全體會作者的思想。隨着我年齡的增長,很多想法肯定還會發生不少的轉變。但是不會變的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勇敢的面對這些蛻變,勇敢的完成蛻變,並能在蛻變中保持一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

《挪威的森林》裏,只有三個人知道尊重自己感覺的涵義。其中渡邊、綠子是天生就知道,而玲子則是在渡過痛苦的海洋後纔到達彼岸。

渡邊、綠子是現世社會裏兩顆絕無僅有的璀璨明珠。他們天生就懂得尊重自己感覺,不會因爲內心感覺奇特、“骯髒”、自私而刻意壓抑它們,他們天生就有抗拒“非黑即白”的現世道德的力量。他們不會自己把自己看成怪人,別人把他們看成是怪人的時候,他們也不會認爲自己是怪人。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會如此.

只是渡邊與綠子獲得尊重自己感覺的途徑不同。綠子尊重自己的方式彷彿是從外部世界獲得的,她融身於熙熙攘攘、熱熱鬧鬧的市井之間,看見一縷白煙,會與第二次見面的渡邊說那是高中校工在燃燒女生衛生巾;聽到第三次見面的渡邊誇自己的廚藝,會馬上回憶起當初爲買鍋而擠掉買胸罩的錢;會在一大羣朋友前,講鄰居阿姨打噴嚏把衛生巾打掉在地的趣事。不隱瞞自己的感覺,不用非此即彼的現世道德約束自己,是綠子與自我和解的方法,是綠子尊重自己的感覺的途徑,也是她深深吸引渡邊之處。她也有過掙扎,比如她一開始找的是個中規中矩的“好人”男朋友,不許她吸菸,不許她講黃色笑話,她自己可能也這樣約束過自己,比如在高中階段,但她發現此路不通時,就任自己尊重自己,不再橫加批判。她時時感到在現實社會中窒息,因此她總想在深夜的東京街頭爬樹——爬得高高的,脫離污穢的空氣,自由自在地吸口氣。

爲何渡邊能夠尊重自己,我實在不知道,書裏也沒交待,也許是天生吧。他天生淡定從容,現世規則控制不了他,他自己也不控制自己。在他那裏,既也善也無惡,既無好也無壞,既無忠也無奸,他“既不辯護也不解釋”。他像海上一葉小船,既無帆也無升帆的慾望,只任海風海浪任意把他吹到任一個角落。他在哪兒都是他自己。“我覺得自己周身彷彿緊緊貼上了一層薄膜。由於薄膜的關係,我無法同外界相融無間,而同時他們的手也無從觸及我的皮膚。我本身固然軟弱無力,然而只要我處於這種狀態,他們在我面前也同樣無能爲力。”抑鬱中的渡邊最能反映出渡邊內心的真實狀況。

尊重自己的人才會真正尊重別人,因此,綠子說渡邊“或許你有一種讓人心裏坦然的能力也未可知”。這句話極富魅力,任何人都想與“讓人心裏坦然”的人相處。因此綠子能夠在渡邊面前如此輕鬆,如此放得開。但因爲人們離自己內心太遠,往往會不看出誰是“讓人心裏坦然”的人,只有極少數認清內心的人才能敏銳地覺察出來。也即因此,綠子與渡邊的相遇、相愛才顯得那麼難能可貴。

我個人覺得,渡邊選擇綠子合情合理,只有綠子纔是渡邊內心感覺的棲息之地,綠子是渡邊自我的實現之地。一開始,渡邊以爲自己只會迷戀純而美的直子,但渡邊最後認清了自己的內心,對綠子說:“但見不到你後我才深深意識到——只因有你,我才得以好歹堅持到現在。而失去你之後,我實在孤獨得好苦。”

尊不尊重自己,事關生死。

尊重自己的感覺,真實地活在當下——在我看來,這幾乎是健康地在現世立足的唯一途徑。當然,如永澤那般的“強人”也許對此不屑一顧。

尊不尊重自己的感覺事關生命和輪迴。《挪威的森林》裏,人物可以分爲兩類:死者和生者。村上春村讓不尊重自己感覺的人都選擇了自殺。可能村上認爲,不尊重自己感覺——失去自我的人只有死路一條,或者說失去自我的人雖生猶死。“失去自我即是死”——村上也許這麼認爲。

從這個意義上講,玲子是起死回生;永澤只是清醒地棄生擇死;玲子的女學生根本就沒活過。而東京街頭的人羣大多也是行屍走肉而已。

每當想到這裏,我總是不寒而慄——滿大街都是行屍走肉哎;而學校、家長、社會也似乎只能容得下行屍走肉,並以培養行屍走肉爲己任。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裏,也許只有永澤能被容得下吧。

這樣想來,作者村上春樹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據說他大三時結婚,然後開起酒吧,26歲時終於大學畢業,32歲轉讓酒吧,專門寫作。每天6時起牀跑步晚上10時就寢,與妻子平靜地生活、寫作——他既尊重自己的內心,又能以此養家餬口——他以尊重自我爲途徑得以立足於現世社會。真是奇怪,居然有人以尊重自我的方式見容於賤踏別人自我爲特徵的社會。如果村上能做到這點,這說明,社會並不見得就一定容不下你的自我,關鍵是你能否堅持你的自我?能堅持多少?能堅持多久?你離你的內心有多遠?你能一直能活在你的內心裏嗎?

這樣轉而一起,木月和直子真是被自己嚇死的——他們怎麼就那麼肯定社會容不下他們的自我,沒有才能的自卑讓他們以爲自己在現實社會裏活不下去。他們自己給自己下了死刑。

從某種意義上講,世界沒有客觀,只有主觀,因爲只有自己才能讓客觀世界的存在有意義,除卻自己,世界再怎樣精彩怎麼無聊都與你無關。

也因此更欣賞渡邊徹或者說村上春樹晃晃悠悠生活在大地上的態度。

另外,我還想說,交友、擇偶最好選擇那些尊重自己感覺的人,因爲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如果小朋友能夠選擇的話,最好選擇能尊重自己的父母,因爲只有尊重自己的父母才能尊重自己的孩子。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3

《挪威的森林》看完了。這是一本很精緻的書,正如書中所言:“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翻開書,看見自我色彩斑駁的青春。

誰沒有過迷惘的青春?懷疑朋友的友情,無視父母的親情,對存在的意義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質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處,只得相信自我,一個人蜷縮得更緊。永澤說:“人生中無需夢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夢想,而是行爲規範。”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的事,而自我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羣中,徒有網絡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爲這樣,死亡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已經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後悔着,也無事無補。於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着,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麼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我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着,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着她,不想成爲衆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後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鬆,就無可挽回了。

是的以往的目標在今日如果一旦放鬆,那麼往後的期望就將不復存在,活着就是爲了那一虛渺的幻想,儘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初讀時,我看見了一種在世人眼中稱之爲頹廢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邊無所謂明天如何,對大多數人漠不關心,按照自我的步調行走人生,平時去大學上課,週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覆。這種人生無所謂好不好,誰都沒有資格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與榮耀的此刻,能不受周圍環境與世俗理念影響,堅持着自我的個性與信念,實在難能可貴。這點給我感觸頗深。

我還看見了悽苦的愛恨糾纏。渡邊的情感被往事和現實所纏繞不得解脫。代表過去的直子,渡邊對她的情感是十分複雜的,不僅僅有少時便存在的憧憬,還有因自覺認爲被友人所託付而產生的職責感等等,真正稱爲愛的部分佔的比例並不高。在直子住院後,渡邊遇見了代表現實的綠子,與直子不一樣,綠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並對生活洋溢着熱情,是個人見人愛的主角。渡邊同樣深深地爲她着迷並且感到爲難,無法從示愛的兩人中選擇,體現了他優柔寡斷的一面。

再讀時,我看見了自我。與渡邊相反,我對生活充滿了十分的熱情,努力搞好人際關係,就是這樣,也平穩地走過了二十年,並且將繼續熱情地生活下去。讀完《挪威的森林》,帶給我的並不僅有故事完結的悲慼惆悵,同樣還有對未來無限的期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侷限於從故事具體情節和人物情態中發現什麼了。從整本書講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我悟到了,書中反覆提到的“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確,怎樣纔算人的出生和終結?如果一個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於這個世界了麼?親友的記憶,遺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這個人的生命的痕跡。只是形體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終結的標誌麼?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景我不瞭解,可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必須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爲,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戴望舒說:“你教什麼智慧給我小小的白蝴蝶打開空白之頁合上空白之頁?”其實,蝴蝶告訴每個人,青春年華只剩下了兩個字:“寂寞。”也許你不明白青春爲什麼是這樣的。

然而村上春樹告訴你,青春只能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