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大綱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1

“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本是最青春的年華、大展宏圖,卻被上天的冷水潑得透心涼;洶涌澎湃的大海被定海神針鎮住,動彈不得。

被上天賦予了與衆不同的東西,可恨?卻不可違。不可違便面對罷。從古至今,無一名震華夏內外的人不如此。並非是順從,只是適應。生與死,是一個定數。誰不曾想過,死後是何等的淒涼——世界誕生了你,你有沒有爲世界作一份貢獻。

死,可不是必然的嗎?“人從出現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在逐步走向死亡。”我們的生命的長度,不由我們控制,哪怕神童曹衝、算無遺策的郭奉孝。但寬度,是可以控制,延長的。

誰說不是,只要貢獻出了,哪怕微小,在生生不息的歷史長河中,也會有一席之地。但若有了那般思想,怎會再貪圖功與名?

曾幾何時,人們在官場,生活中彷徨,迷失方向,他卻是比彷徨更加的陰鬱。寂寥的日子,尋到了地壇。地壇啊,荒蕪卻不衰敗。如同在漫漫雨夜中失了眼睛,無目標、沒了希望,近乎絕望。地壇的模樣,就似把傘,儘管不能完全遮風擋雨,卻也能爲心中覓得一片寧靜。

寧靜得,快要忘了那個日日擔憂兒子的母親。煎熬的最後——應該說是沒有最後吧,她還是將愛繼續,給兒子寬容。累就累吧,兒子好就好。被上天過早的贈送了成熟,他懂了。黎明的到來,地壇萬物光輝。不再需傘,因爲,心已懂得在暴風雨中飛翔。

莫再道,嚶嚶而泣,只因緬懷之後,理解了一切。一切後,是對世人的告誡與希許,一頁頁筆墨,是他生命長道上橫着堆積的一生之感。那是有些許懺悔,也有許多的深情。

月上檐角,唏噓了他的離別。跨越兩屆的寬度停止了延伸,人們漫漫品味,迴廊踱步。那燈火明滅,寬度延長了多少人的心。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2

6月30日,陰天。吃過午飯,雖然沒什麼可做的,可因爲種種原因,心情糟糕。我隨意點開讀書網瀏覽,找找可以閱讀的書。選來選去,《我與地壇》這個似乎在哪兒見過的書名吸引了我。點開網頁,看了目錄,字數並不多,便開始閱讀。

作者是位雙腿高位截癱的漢子,他每天搖着輪椅去地壇轉悠,一去就是十五年。他每次去地壇的時間都不固定,去了之後呆的時間也不固定。呆到自己想回去了纔回去。

作者去地壇的心情是極其複雜的,他年紀輕輕就失去了雙腿,他抱怨命運的不公,他厭倦生活,他不知道今後自己還能幹些什麼,他甚至想到了死。地壇公園就在他家不遠處,他以前不屑去的地方,現在獨自去了。安靜的地壇公園成了他噩噩然混時間的好地方。他由最初漫不經心看着公園裏的一切,變爲細細觀察公園裏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細細欣賞匆匆過往的行人,他終於給疲憊脆弱的心靈找到了一個歸宿,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他漸漸地冷靜了下來。他不再抱怨生命的不公,不再怨惱無所作爲。他大膽地開啓了一個夢,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每天的所思所想,他要當作家。看慣了生活中平常的一切,他開始思考這背後不平常的東西,他甚至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

母親的突然去世,似一記悶棒,讓他幡然醒悟,母親對他的愛多麼深厚,他在母親去世之後,纔開始回想那個從不打攪自己只是默默地關注自己的母親。他後悔沒有在母親尋找他時叫一聲母親,他憎恨自己還假裝沒有看見母親,他常常藏在叢林中,任憑母親一遍遍地尋找。地壇的每一寸土地,有作者車輪的印跡,就有作者母親深情的尋覓,可一切都來不及了,無論作者有多懊惱,有多後悔,他再也沒有機會糾正自己的不是了。他給自己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這是一篇長篇散文,既有抒情,又富有哲理,句句情真意切。一開始閱讀,便不願放下。作者敞開的至真至純的心靈,讓人彷彿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氣,忘記了煩惱。是啊,上帝肯定是公平的。作者認爲,母親因爲在人世過得太苦,所以上帝早早地找了她去,免除她的苦痛。即便作者失去雙腿,還身患重病,他也覺得上帝是公平的,因爲每天能來到地壇公園閒坐,是他的福祉。這要何等的胸懷,纔有如此寬厚的認識啊。

作者還說,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爲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作者常夢想着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消滅,那麼這份苦難又將由(比如說)相貌醜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醜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爲,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所以作者認爲,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作者終於肯坦然接受自己苦難的生命,

淡定地書寫新的篇章。

掩卷沉思,我敬佩作者靈魂的強大。我感謝他在我今天心情極不好的日子,給了我啓示。我要像作者一樣,樂於接受生命給予的一切。歡樂、勞累和苦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他們都有所呈現,我們的生命纔不會是一潭死水,纔會激盪起美麗的漩渦。

活着,好好地活着,無論現實的你是什麼樣的狀況。

最後,我要充滿感激地告訴你,《我與地壇》的作者,他叫——史鐵生!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部散文不僅讓我欣賞到了語言的魅力,更讓我領悟到一個殘疾人對於生命的冷靜思考。

如果不看作者簡介的話,我完全想象不到這是出自一個殘疾人之手,作者在最美好的年華,雙腿截肢,遭遇人生的巨大變故。可是卻完全看不到他對生活的絕望,甚至是些許的抱怨。

在他的筆下,文字是那麼靈動:“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中;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急行而去;······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換做是我,我可能會寫自己有多麼的痛苦,或者誇自己多麼堅強地與病魔作鬥爭。彷彿這世界上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但是作者卻拋開着一切不談,他不寫自己怎樣痛苦地掙扎,儘管他卻是經歷過,忍受着。他只是自己一個人來到地壇,看着屋頂的檐頭逐漸退去了顏色,看着地上的昆蟲在慢慢地蠕動,看着地壇裏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有時合上書,透過斑駁的陽光思考生存的意義。這是需要怎樣的堅韌!與他的命運比起來,我是多麼的幸運!我還有愛我的父母,我不會像他一樣只考慮自己,而全不顧家人,最後只留下嘆息。

作者筆下的地壇是個包羅萬象的小世界,準確地說地壇裏發生的一切都沒逃脫作者細膩的眼光。

病痛,讓作者以一種新的眼光來審視這個世界。在這個地壇裏,早些時候還能看到一個大媽,她佇立在角落裏,用一種不安的焦急的眼光望着裏面一個搖着輪椅的殘疾人,可惜她後來不在了;還能看到一對經常來散步的夫婦,那位婦女挽着丈夫的手臂,從中年走到老年;在清晨能聽到小夥子嘹亮的歌聲,開始是“藍藍的天上白雲飄”,後來是“賣布嘞”;還有一個每天圍着地壇跑的年輕人,聽說成績還不錯,只是因爲犯了點“錯誤”,沒有公開過他的成績,直到有一年得了第一名;還有一對撿“小燈籠”的兄妹,後來才知道那個漂亮的女孩是個智障。

這些故事看似毫不相關,卻體現了作者對生活各個方面的思考,比如默默的母愛,簡單而平淡的愛情,對於挫折不幸的樂觀的生活態度。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要健康地,平安地活着,這也是作者一直在尋找的問題的答案。

人問什麼要活着?答案是,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人早晚都要死,所以死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所以要活着。至於要怎麼活,與其說作者自己戰勝了病痛,倒不如說是從那些平凡的人身上作者明白了要好好地活着。

生活本來不是一件易事,會有各種煩惱,會遭遇各種不幸,但還是要活着,不是苟且地活着,但是如果想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片段,比如吃上一頓每餐,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在一起聊天,觀賞美麗的自然風光,生活其實也是充滿希望的,到處都是對摺磨過後的饋贈。沒有苦就沒有樂。

地壇是作者心靈的園子,作者時刻沒有忘記,也沒有走遠。在他的母親去世後,在他的文章發表後,在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後,他始終不忘記裏園子裏看看,像以前一樣靜靜地思考。如今,很多人已經開着打着“成功”字樣的大船遠去,卻忘記了回去的路,忘記了自己爲什麼要出發。也有人爲了達到目的,打翻別人的船,讓羨慕,嫉妒,仇恨在自己的心中蔓延,直到把自己吞噬。或許有一句話是對的: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回家的路!童年的那些快樂時光永遠也找不回,只是在記憶裏還有它的影子。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一個心靈的院子,給自己一個自由的思考的空間,想想爲什麼活着,想想身邊的人,想想未來,想想夢想。它可以沒有地壇那麼悠久的歷史以承載生命之重,可以沒有高大蒼翠的樹木給人以莫名的敬畏。它只是一個安靜的環境,纖塵不染,摒棄了那些醜惡與不快樂,操場邊,媽媽的懷裏,有涼風的屋頂。

就像《中國合夥人》中的經典臺詞:生活有時候要按快進,有時候要按暫停。就讓生命在此刻暫停。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4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

蕭瑟秋風起,吹進了那片荒蕪的園中,遍地落葉隨風而旋舞,天邊的那抹彩霞孤獨地飄着,看上去有些悽美。有一個人坐在輪椅之上,靜靜地欣賞,直到月光灑下,他才意識到:“母親永遠不會來了!”

史鐵生這個有着悲慘命運的人,在他充滿活力的.年紀裏卻雙腿殘疾,上天像是對他開了一個玩笑,他漸漸喪失了生活的自信心,恨自己恨整個世界。他開始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但是他的母親卻一直在他身後默默地守護着他,她不管自己身上的病痛,卻執意讓兒子看菊花。然而上天再次捉弄人,無情地將母親召了回去,直到史鐵生看到蕭瑟的秋風中昂首挺立、爭奇鬥妍的菊花,才認識到了生命中所需要的堅強、樂觀及生命的美好與珍貴……

讀罷《我與地毯》,作者由最初的對生命的厭惡到努力活下去,這巨大的生命信念的轉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每個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挫折、困難,但是我們不能在困難面前輕易繳械投降。其實,每個人都是幸運兒,因爲最起碼上天還賦予了我們生命,讓我們能夠活在這個世界上,只要生命還在,那麼我們就有活着的理由。我們要努力追求自己理想,對命運說:“我一定要讓自己活得更好!”史鐵生不正是靠着這種堅定的意志,發掘出了自己寫作的天賦,成爲著名的作家的嗎?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雖然擁有着健壯的身體和青春的活力,卻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擁有。或因一次考試失利,或因被批評一次,甚至或因失戀了就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讓生命綻放的花朵過早凋謝。史鐵生在文中說的那句話還記得嗎?“死是一件無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都不會錯過的事”,所以我們何必着急去完成這件事呢?命運有時不能講公道,但是我們可以像史鐵生一樣對命運不屈,在現實生活中樂觀進取,擁有菊花一般的韌性!

不言放棄,笑對人生,你的生活將開滿幸福的花朵!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5

在讀《我與地壇》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看過很多本書,不過每讀一本書的書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就像這本一樣,給了我不一樣的震撼。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說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說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着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於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爲了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卻寫出了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了我的父母,

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捨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裏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爲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麼家庭主婦,她不能爲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爲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爲了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爲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 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6

其實本來對這片文章感情不重,覺得只是寫了些一個殘疾的人對於生活無助時,心靈上的依靠,只是心裏的一種宣泄,沒有什麼特別的,當然這只是我是片面想法,並不是全對的,但至少我剛開始讀這篇文章時是這樣的,而且我覺得文章的語句沒有多大特別的,大都都的比較通俗的。後來慢慢讀完全文,細細品味其實這篇看似平淡無奇的文章卻蘊涵着許多的哲理。比如文章從“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在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感情和意蘊。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這段文章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我認爲這篇文章的亮點,這使我開始慢慢了解作者的心情對於生活他並不氣餒,並不沮喪,他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樂趣,他用屬於他的方式來讓自己充滿生的情趣。他鮮明得闡述了自己對於生活、人生的看法。告訴我們生活不是一種方程式,是每天變化的。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宿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爲“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的時候,已經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有時,確如無言的好,寧可“怒目望着”“一聲不吭”。這是經過了太多的苦楚,而後的無言。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爲無言的背後,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象一齣戲,各有各的角色。

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爲,人總是面對它,並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纔有活着是爲了什麼,爲了什麼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有些事“一旦成了語言,不再是它們了”,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一種人世無常,無奈的美,聊以慰藉,是安慰,也是“墳墓”(無法迴避的死亡)。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祕、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關於《我與地壇》的讀後感7

“我常覺得這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爲了等我,而歷經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帶着一種淡淡的惆悵,《我與地壇》拉開了序幕。它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家破人亡般的悲哀,但卻如此震撼我。或許這個殘廢一生的人躲在和他一樣的孤獨的古園是那麼偏執又平凡,但細讀過文章,纔會明白,這是一個已進中年的人對年少時故作悲傷的慚愧,是對這個不幸卻也幸運的人生的豁然接納。

我感觸最深的是“快樂在細微處萌生”。在狂妄之年忽然殘廢的作者雖然無力看見波濤洶涌,但處在寂靜的地壇,他看見了循者亙古不變的路途到來的太陽,飛的悠然自得昆蟲,甚至被太陽照的金燦燦的空氣。這些是多麼平常的啊!平常到它們就靜靜的待在我們的身邊,而我們卻無暇瞧他們一眼它們有多美好。我們總在抱怨着成績不夠好,零花錢不如別人的多,我們的父母爲什麼那麼古板,生活的節奏怎麼那麼快,還有,我爲什麼不快樂。

合上書,我靜靜想,有多久沒有獨自在自然中慢慢走。還記得上一次是在初二,我放學一個人沿車的線路走回了家,那次,我驚訝地發現原來路邊有賣風箏、布鞋的小店,有古色古香的店面,還有一擡頭能看見的片片綠蔭。平時我大概不是在車上發呆,就是和同學談天說地,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在車窗外一閃即逝,我從未發覺,也無心去尋找,自然也不會懂得更廣的快樂。

快樂在細微處萌生。我想這世界上並不乏美好,只是我們那雙本會發現美的眼睛閉上了,是太累了或是再也不願睜開了,那麼,沉下心讀讀石鐵生的《我與地壇》吧,他雖然身有殘疾,卻因此更有暇在細微處體會到自然的樂趣,還有深沉的母愛,最後悟出了人生的真諦。讀後在感動的同時也去郊外走走吧,沐浴在乾淨的陽光裏,好好地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