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憫農》的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憫農》的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憫農》的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憫農》的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憫農》的讀後感1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是我們一年級學的古詩。當時,老師只要求我們能夠熟練背誦這首古詩,但我沒能全部理解這首古詩的含義。

今年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到安徽農村的外婆家。外婆是一個農民,自己種了幾塊地。我很好奇,來到農村的第二天早上,我就拉着媽媽去看外婆怎麼收稻穀。當看到瘦弱的外婆在火辣辣的太陽下揮起鐮刀割稻,那額頭豆大的汗珠不斷的往下淌,衣服全部都汗溼的時候,我很心疼外婆,也體會到了幹農活的幸苦,這時再次想起了《憫農》這首古詩詞,並背誦了好幾遍。我也更深刻的理解了這首古詩詞的含義:這一粒粒的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的汗水換來的呀!

在生活中,有很多小朋友不愛吃飯,或者挑三揀四,但是這些小朋友不知道:沒有農民伯伯那雙勤勞的手,你們哪來飽肚子的糧食,哪來那麼多好吃的東西?

再次讀了這首古詩,我想說:作爲當代的小學生,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果實,不能浪費糧食。讓我們大家都從節約每一粒糧食開始,從自己身邊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發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尊重他人的優良傳統。

  《憫農》的'讀後感2

小時候,每次吃完飯,桌子上總會有許多飯粒,有時還會弄到衣服上,讓媽媽整天幫我洗衣服。於是,媽媽採取了措施:她讓我吃飯前先背一遍《憫農》,並保證不再掉飯粒,要珍惜糧食。我也相信自己,就放心的吃,可吃完飯後,一看桌子,哎,又失敗了,仍然有飯粒,爲此我也很沮喪,難道我就改不掉這個壞毛病嗎?媽媽爲了我也費盡心機:做遊戲、鼓勵、批評、講條件……哪招都用過,可在我身上根本不起效。在這期間,我一直在堅持“每日古詩”計劃,可背也是白背,因爲那時我還小,只有6歲多,根本不知道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媽媽爲什麼讓我背。

直到有一天,媽媽帶我親自到鄉下看農民伯伯幹活,讓我親眼看看糧食是怎麼得來的,我才改掉了這個毛病。那時正值酷暑時節,農民伯伯在田裏頂着大太陽勞作,我清楚地看見豆大的汗珠從他一層一層的皺紋上掉落下來,也聽到了他那喘喘的呼氣聲。可我卻感覺不到農民伯伯的疲憊,反而覺得他有些高興,彷彿他已經知道今年大豐收。這時,他突然停下了手中的工具,緊鎖眉頭,蹲下身來,仔細盯着那片地。我疑惑了:老伯在幹什麼呢?剛纔還好着呢。我好奇地走到他跟前,蹲下來,喔,也沒什麼大事嘛,只不過是伯伯不小心剷掉了兩株還沒有長熟的玉米。聽見一旁的老伯伯嘆了一口氣,說:“哎,可惜了這兩株上好的玉米嘍!”說罷,他拾起鏟子和工具又開始勞作了。老伯伯走了,只剩下我在那裏發傻,只是失去了兩株玉米苗,就傷心成這樣,那他要是知道我這麼浪費糧食,肯定更加傷心。於是,我在心裏暗暗發誓,以後再也不能浪費糧食了。果然,從鄉下回來以後,我吃飯時,每吃幾口,就會把碗拿開,看看有沒有米粒。雖然這樣做速度是慢了點兒,但只要堅持,肯定能克服困難,改掉我那掉飯粒的壞毛病的。媽媽也發現了我這一巨大的改變,表揚了我,我也很開心。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有許多人都不注意小節,非常浪費,雖然他們知道浪費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但生活越來越優越,使得他們已經不在乎這些次要的東西,而去追求一些昂貴的東西。

雖然,這是發生在我幼年時代的事,但我卻不會忘記,尤其是我每天必背的一首古詩《憫農》。它告訴我們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告訴我們不要浪費糧食,告訴我們要養成好習慣,做一個好孩子……這首詩讓我震驚,短短几句話,就蘊含着那麼多知識和道理。從現在開始,不管你還有沒有浪費糧食的壞習慣,都要改掉或做到最好,這樣纔不會辜負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呀!

  《憫農》的讀後感3

翻開《小學生故事精選》,我被書中一首首優美的古詩所深深吸引。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憫農》一詩。

《憫農》這首詩告訴我們農民的艱辛,同時也讚美了勞動人民勤勞的品質,告訴我們要愛惜糧食,珍惜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讀着這首古詩,我彷彿看到了農民辛勤勞動的情景:炎熱的夏天,烈日當空,他們在田地上揮汗如雨地耕種。不知流了多少汗水,他們依然不知疲倦地勞動着……他們這樣辛苦爲的是什麼呢?那當然是爲了讓大家豐衣足食。

讀了這首詩,我們懂得了:我們的糧食是勞動人民辛苦的勞動得來的,哪怕是一粒小小的米粒,也是費了勞動人民不少的血汗纔好不容易得來的。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吃的、穿的、用的也越來越好了。可是,有些孩子卻不懂得愛惜糧食:不愛吃飯,經常把白花花的米飯偷偷地倒掉;每天早餐之後,學校的潲水桶幾乎是滿滿一桶只吃了一兩口、甚至是根本沒吃過的麪包、饅頭……這是糟蹋糧食的行爲,這樣的行爲,不但白白浪費了勞動人民的血汗,而且是對勞動人民的不尊重。他們這樣做對得起勞動人民嗎?我想對這些人說:“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但也不能隨便浪費糧食。要知道這些糧食是勞動人民花了多少心血種出來?沒有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我們連吃的食物都沒有的。”

讀了《憫農》後,我懂得了糧食是來之不易的,我們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要愛惜糧食,尊重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憫農》的讀後感4

從我出生到現在,我讀過許多著名的詩文,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李紳寫的《憫農》。這首詩描寫了農民伯伯耕種的艱辛,反映了糧食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同時,也飽含了作者對農民羣衆的深愛之情!我們應該深知現在吃的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他們的辛勤與汗水換來的。試想,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那些默默耕耘的勞動者的辛勤付出,那麼我們人類將依靠什麼生活?這個世界的飢餓情景將是怎樣的悲慘?我真的不敢再想下去……農民伯伯們每天起早貪黑地在田間耕作,辛苦的爲我們種糧食,可仍然有許多同學不能體會到農民伯伯的艱辛,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嬌貴生活。

特別是個別同學喜歡吃的東西就多拿多要,不喜歡吃的東西就毫不吝嗇地扔掉,看着他們那不屑一顧的表情,分明是在無情的踐踏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極度奢侈。一點也沒有想到農民伯伯在田地裏頂着烈日,揮汗如雨地種地的艱辛。這是爲什麼?難道農民伯伯不知道享受安逸的生活嗎?不!他們是在用自己辛勤的勞動爲我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現在我們都過着幸福的生活,如果不節約糧食,珍惜生活,那是多麼的可恥!因爲他對不起辛勤勞動的農民伯伯,對不起他爸爸媽媽對他的愛!印度有句諺語:“播種行爲,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我們應該從日常小事做起,從我們自身做起,節約每一粒糧食,養成勤儉的好習慣,好好學習,長大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以實際行動來回報農民的辛勤勞動,報效我們偉大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