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科學偶然故事》讀後感

《科學偶然故事》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科學史上,不乏探索真理的先驅,對於他們的功成名就,人們常常視作偶然,這一點,恰恰爲《科學偶然故事》所推翻。如果悉心研究本書中取得科學領域巨大突破的研究者,就不難發現,他們無一不是對科學有追求,對探索有信心,對研究有興趣的人。達觀集裝箱的發明,是一個深諳運輸業的卡車司機20年的念想,最後終於實現;微觀顯微鏡的出世,科學家列文虎克更是潛心多年,一心所求。他們對待科學,具有極度的渴望或是萬分的熱愛,好比君子求淑女,隱士求桃源。不是蛟龍,但求深淵。當均等的機會擺在所有人面前,抓住的一定是他們。 這條“定理”變一變形,同樣適用於一個國家的氛圍。

《科學偶然故事》讀後感

作者在書中曾嘆惋:在某些國家,一項足以轟動學術界的重大發明,發現橫空出世以後,居然無人問津。研究者黯然神傷,有的遠走高飛如青黴素的發明者弗萊明,攜藥橫跨大西洋,在美國名揚四海;有的始至不渝如打字機的發明者米特霍費爾,雖然足以驚動世人,但是最終沒能造就一番偉業。比較起來,當一個國傢俱有創新精神,毫無疑義將成爲科研人員的.天堂;當一個國家的學術界自內而外死氣沉沉,沒人會願意涉足科學領域。所以諸如愛迪生這樣的大發明家,他的頭銜一半是屬於自己的,一半是屬於美國的。我曾經對牛頓的至理名言“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爲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發出疑問:“巨人”是誰?這個謎團,正寫在書本的封面上,這也不是偶然,因爲書本揭曉了謎底:是前人的理論基礎。

牛頓處於大發現的時代,其後是以他的理論爲基礎的工業時代,其前是伽利略等人開啓的啓蒙時代。他被時代推至峯口浪尖處,能夠一飛沖天,的確是繼承了前人的衣鉢。同理,溫度計的改進完善者們,也都是站在伽利略等人的肩膀上。試想,如果沒有古人的底蘊和積澱,哪會有社會的進步?這也是作者啓示讀者們的:好好學習,以前人爲榜樣。當代中國,不缺乏擅長做題、精通考試的學習機器。顯而易見,他們走上社會,不能成爲人中龍鳳,國家棟梁。究其根本,在於並不瞭解學習的重要性,爲何學習?美國人富蘭克林從事電學研究從事電學研究,當記者採訪他爲何冒生命危險做風箏實驗時,他回答說:“爲了美國。”書目中一則西方傳教士發現大熊貓的故事,原來我還很納悶這算什麼科學,憑什麼收入書中?但現在我大概明白了,西方人對大熊貓發現獵殺,正是對中國的發現獵殺,因爲的淪喪,我們的熊貓被外國人命名。作爲中華兒女,肩負振興科學,復興中華的使命,有了這種時代危機感,有了投身學習的理由,科研也就有了巨大的內在動力,這是國家的力量賜予科學人員披荊斬棘的勇氣,可見科學沒有偶然。

一遍又一遍地閱讀《科學偶然故事》,我越發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當第一次閱讀,我還只是被作者語言的妙筆生花和81個小故事的趣味橫生所吸引,然而時至今日,我終於明白作者用“偶然”跟我開了一個玩笑。如今的我感覺到一股神祕的召喚--一種既熟悉又陌生,使人不禁好奇的、權威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從今日起,將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吧,你已經發現了科學的真諦。《科學偶然故事》簡直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在每一位讀者腦中播下科學的種子,總有一天,會長成一朵瑰麗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