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牆上的斑點讀後感

牆上的斑點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牆上的斑點讀後感1

生活是充滿了藝術想象的活體,根據不同背景,描繪出不同風格的作品,我熟悉的生活,有無限的回憶,回憶中還會有一些想象,但所有的過程,只是有一種事物串聯起來的,那就是生活的煩惱。

牆上的斑點讀後感

逢年過節時,我們相互用吉祥如意的話語來慶賀,相聚相離時我們相互關懷,這似乎是在排斥着一種消極的事物出現。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漸漸發現,有時煩惱並不是指的避諱的事情,相反,有些情感恰恰是由煩惱串聯在一起。

生活中有許多的障礙,如同一堵堵封閉的牆。當我們稚嫩的時候,這堵牆就存在我們身邊,比如不準帶十元以上數額的錢上街,不準在大人的房間找東西玩,不準與不熟悉的人打招呼等,而這種淺而易見的限制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一點點的擴大,如果我們不加以區別地看待,就會很極端的以爲生活本該如此,生活本該沒有自由。於是開始對生活有了一套消極的認識。

一定程度上來說,牆是一種消極的意象,彷彿因爲有了牆,我們就看不見外面的美好。

牆不僅有阻礙的含義,還有自我保護的意義,例如城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牆表現了它積極的一面,那就是不傷害他人而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我以爲中國歷史遺留下的觀念裏就有這一層意思。中國兵書裏有以守待攻的故事,正如“子曾經曰過”的那樣,“你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想要到我的城池就先把武器放下,和平地走進我的大門。而任何思想在歷史的考驗中,都能表現出消極的觀點,而不幸的是,有時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裏,會有一些我們發現不了的錯誤,而前人就已經指出了,不信,你看完兵書,就會發現以守待攻的戰例中,成功的多是攻的一方。被動挨打者固有城牆來保護,也改變不了其落後自封的醜態,也改變不了落後就要捱打的命運。中國經歷了百年創傷,由此,我們早以汲取了不少教訓。

所以,生活中碰撞的經歷能夠帶給我們前行的動力,正是因爲此,它才能串聯起難忘的回憶,它才能承載起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

牆,給了我充實的想象,刻錄在牆上的斑點,是我用文字承載的思想。我以過客者的心態回憶那段倒流的時光,如同意識流般無羈。

牆上的斑點讀後感2

今天讀完了伍爾夫的《牆上的斑點》,在幾天前我就開始讀這篇作品,這幾天斷斷續續地讀下去,終於讀完了。原來牆上的斑點是一隻蝸牛。讀意識流小說最痛苦的是沒有故事情節,所有的文字都是作者根據思想寫下來的,有時會覺得枯燥無味,很多時候都會有讀不下去的感覺,這篇文章我用了四天的時間才把它讀完。讀完之後有什麼感想呢?說實在話我根本不知道有什麼感想,只不過有一種終於解放的感覺。

牆上的斑點只是作者聯想的一個突破口,在想象的世界裏,關於斑點的思想並不多,就像中國古代所說的神遊太虛一樣,只是通過某一個東西漸漸進入自己的思想世界。思想是一個人長時間對外部世界的感受的累積,他的思想中最多積累的是平時的感受和觸動,是平時最關心關注最多的事物,也代表了潛在的意識。

我們的思想總是被身邊的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總是在尋找平靜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這樣一句話:“我透過香菸的煙霧望過去,眼光在火紅的炭塊上停留了一下,過去關於在城堡塔樓上飄揚着一面鮮紅的旗幟的幻覺又浮現在我腦際,我想到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巖壁的側坡。這個斑點打斷了這個幻覺,使我覺得鬆了一口氣,以爲這是過去的幻覺,是一種無意識的幻覺,可能在孩童時期產生的。”紅色騎士代表戰爭和不平靜的生活,這種無意識的幻覺可能是在早期產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裏面,但這並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直想擺脫它,直到看到這個斑點,使“我”打斷了這個幻覺,指引“我”想一些新事物,使“我”思緒一哄而上。

“我”思緒中嚮往的是平靜的生活,像老房客那樣的人家爲老房子掛上一幅小肖像畫,那纔是有意思的人家,但是想擁有這樣的生活好像很難,就像火車和路旁的老太太、年輕人一樣,一晃而過。“我希望能靜靜地、安穩地、從容不迫地思考沒有誰來打擾,一點也用不着從椅子裏站起來,可以輕鬆地從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覺敵意,也不覺地阻礙。”渴望的東西通常是我們生活中所缺少的,因爲不曾擁有才特別想要。很明顯戰爭在主人公的思想上刻下了很深的烙印,時時被戰爭的不安定感困擾着,戰爭意味着死亡,那麼死亡又是什麼呢?來世呢?人死了之後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即使是一棵樹倒了,它的生命也沒有並沒有結束。“這棵樹還有一百萬條堅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臥室裏,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人也一樣,雖然死了,但是會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存在着。生命是神祕的,而人類又是無知的,就像牆上的斑點一樣,無論你怎麼想它也只是一隻蝸牛罷了。

以上是我對《牆上的斑點》讀後感,不知道有沒有領悟到作者的思想,但確實那是《牆上的斑點》給我的最直接的感受。

牆上的斑點讀後感3

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寫的《牆上的斑點》深深地吸引了我,文中透露出的哲理折服了我。

作者在平常的一天,擡頭看到了牆上的一個斑點,爲了猜那個斑點是什麼,她展開了深不可測的思索。作者的思索有時整齊,是線性的:他猜那是個釘子,便想到了要掛畫,又想到了掛什麼畫,再聯想到了畫的藝術性;有時思路又是混亂,跳躍性的:他猜那是片玫瑰花瓣,忽而想起了特洛伊城,忽而又想到了莎士比亞……這些思索摸不到一點思路,但仔細想想,他們都是歷史,都是文明,都是藝術,是人類的瑰寶。在經過了無數次的思索之後,作者終於走近看清了那個斑點,只是只蝸牛罷了。暫且不談那個斑點和蝸牛的關係,作者那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思索就多麼令人驚訝啊!

人是會思考的動物,這也是人最美妙的地方。人的思考是無邊無際,不分時間和空間的。你的思想1秒鐘前還在一道物理題上,1秒鐘後就可能會想到明天會不會默寫。1秒鐘前還沉醉在昨天打籃球時的那個完美的晃人動作,1秒鐘後就會在猜在加利福尼亞蘋果總部的史蒂夫?喬布斯腦子中的下一代IMAC長什麼樣……

沒有思考就沒有美麗的油畫,就沒有動聽的歌曲,就沒有形象的雕塑,功利一點說,就沒有你試卷上的一百分。

找一個安靜的午後,坐在那,什麼也別管,就是思考,盡情地思考,放肆地思考,你會發現生活是多麼有滋有味。

牆上的斑點讀後感4

意識流小說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牆上的斑點讀後感。對於這種手法的運用也不盡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這種手法,有的則在部分章節或某些片斷使用;有的作家使用這種方法重點在於再現外部世界,有的則側重對問題的思索或表達一種感情狀態;有些作品的特點是同化性質的,但並不是所有運用意識流手法的人都用回憶的辦法,有些作品既有回憶也有對未來的憧憬和遐想。

總的說來,這些作品的結構與傳統的寫實主義作品的`結構是不同的。它打破了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繫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進展依次循序直線前進,而是隨着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實施。意識流小說中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係的制約,往往表現爲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繫。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

英國著名小說家維吉尼亞·伍爾芙是意識流小說的奠基者, 伍爾芙小說不注重表現事件、 人物之間的關係, 而把創作重點放在對人物思想和感情流程的再現上, 講究環境和景物的印象效果。 1919 年,伍爾芙發表了第一部意識流小說 《牆上的斑點》 , 該作品通過一個婦女看到牆上一個模糊不清的斑點而引起無限聯想的意識流動過程,揭示人類內心世界的豐富和變化莫測。與大多數意識流小說一樣,初讀往往不能理清頭緒,可是細讀後就會發現也不是毫無組織的一片混亂,自由聯想也不是毫無依據或漫無邊際。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爲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散繼而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可謂是亂中有法。

  (一)“形散”——“形聚”

《牆上的斑點》 這篇小說除了主人公一人外, 沒有其他人物, 也沒有任何故事情節。小說在開始, 即主人公第一次看見牆上斑點時, 便使讀者開始進入她的潛意識深處,在大約四千字的文章中我們遨遊在主人公紛繁複雜的意識流之中。意識流小說便是這樣一反傳統的使用人物肖像、 行動、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描寫人的意識流過程,展示其心靈世界爲主來塑造手段,使讀者很難看到類向化的物和人格。

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是一種無意識的想象和自由聯想亦是一種非理性獨白。這樣的心理過程,在無數毫不相關的事物間跳躍,或者說是無數個連續不斷的“由此及彼”的聯結,雖然就想象的內容而言是雜亂無章的,但細細品味不難發現想象的線索確實很有條理的。作者就好像抓住了一根線索的線頭,沿着這個線頭慢慢的理出了人物想象的軌跡。

打破時空界限,進行立體交叉式的敘述以及多層次結構是意識流小說的又一特點。意識流小說打破了傳統小說按時間次序編排故情節的結構,故事敘述不受時間、空間、邏輯和因果關係的制約,而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爲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物的意識活動來組織情節。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上,一般表現爲時間上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上的邏輯關聯,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並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小說《牆上的斑點》中,主人公在心理變化和意識的流動中,常常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三者彼此顛倒、交叉、相互滲透,使人物的視覺、回憶、嚮往三種現象交織、重疊在一起,根據“心理時間”創造出異常的結構,從而展現人的意識的跳躍、穿插的複雜性。“斑點”成了主人公從一種思緒轉向另一種思緒的中間媒介,從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軌跡,使作品渾然一體,具有內在的和諧性。“那個斑點”幾次將主人公拉回到現實中來,其結果只是讓她的思想向更遠方馳騁,以跳躍的方式,在“現實—幻想、現在—未來、此生—來世”之間自由跳躍,主人公的意識是一種非常自由、任意流淌的令人難以捉摸狀態,卻真實地表現了人類認知過程的即時性和不可捉摸性。

  (二)“神散”——“神聚”

伍爾夫強調寫主觀真實,她認爲藝術的任務在於揭示人物“心理的隱曲”,要敢於“撇開一切她認爲是外來的因素”,要把內心切“微塵”,“連同它的光彩,它的粗俗,它的缺乏連貫,它的閃電般突然躍現的意義”全部記載下來,即使這樣寫出來“沒有情節,沒有喜劇,沒有悲劇,沒有已成俗套的愛情穿插或最終結局”,也不要緊,讀後感《牆上的斑點讀後感》。在《牆上的斑點》這篇小說中,就突出了這一理念,首先,主人公的一句“該死的戰爭,讓這次戰爭見鬼去吧!”讓讀者體會到主人公對戰爭的憎恨,接下去突然冒出一個似乎與戰爭無關的念頭:“然而不論怎麼說,我認爲我們也不應該讓一隻蝸牛趴在牆壁上。”戰爭也像蝸牛那麼令人憎惡、討厭。 “唉!天哪,生命是多麼神祕;思想是多麼不準確!人類是多麼無知!爲了證明我們對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麼無法加以控制——和我們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帶有多少偶然性啊”。這是戰爭帶來的充滿憂傷、無奈的感嘆。“到底爲什麼人要投生在這裏,而不投生到那裏,不會行動、不會說話、無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腳下,在巨人的腳趾間摸索呢?至於什麼是樹,什麼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這樣的東西,人們再過五十年也是無法說清楚的。”這又是多麼令人心酸的悲哀。“男性的觀點支配着我們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標準,訂出惠特克尊卑序列表。據我猜想,大戰後它對於許多男人和女人已經帶上幻影的味道,並且我們希望很快它就會像幻影、紅木碗櫥、蘭西爾版畫、上帝、魔鬼和地獄之類東西一樣遭到譏笑,被送進垃圾箱,給我們大家留下一種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這是多麼強烈的願望。一個生活在世界大戰期間,厭惡、憎恨戰爭的婦女,對動盪不安、民不聊生、沒有自由、平等的現實強烈不滿,對虛僞充斥、壓抑沉悶的的社會氛圍極其反感,安定寧靜的生活充滿了嚮往。

在 《牆上的斑點》 中,伍爾夫向讀者展現了繽紛的意象和非凡的想象。主人公從想象牆上的斑點是掛肖像畫的釘子留下的痕跡開始,順着這條思路,各種意象紛至沓來:房屋的前主人、 火車經過的郊外別墅、 正舉起網球拍的年輕人、 裝訂書釘的淺藍色罐子、 鳥籠、 溜冰鞋、 手風琴、 傢俱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意象的並置 ,不僅產生了一種蒙太奇的效果 ,而且反映出一種 “真實”,一種對客觀現實的內心感受 ,一種對感受到的客觀真實加以提煉昇華後得到的 “內在真實” 或 “終極真實” 。這樣,斑點的作用就凸現出來了,它不僅只是一個斑點,它象徵一種存在物,作爲物件,作爲具體的東西,作爲身外的世界,它能代表着一種現實感,帶給人安慰,平靜人的不愉快的思想。伍爾夫通過對象徵性意象的運用 ,巧妙地將人物的心靈與外在世界聯繫起來 ,構築了一個心靈——意象——心靈” 的交互模式。作品中“我” 的全部意象和事物 ,在幽微、 深邃的意識的感知下 ,被賦予了全新的涵義。小說的象徵意蘊已不再是孤立的形象或語言 ,而是架起整部作品的重要深層結構之一。 《牆上的斑點》 的意識裹挾意象的模式使其有了完美自足的結構 ,這一點似乎使它同現實拉開了距離。然而其深層結構的象徵意蘊又使它與現實緊密相聯,並由此揭示出這個 “小斑點” 中的 “大世界” ,給人以深刻的啓迪。

牆上的斑點讀後感5

《牆上的斑點》是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第一部意識流小說。作品寫一個婦女把爬在牆上的蝸牛當成一個斑點,並且由這個斑點引起了種種聯想。主人公一會由斑點聯想到釘痕、掛肖像的前任房客;一下子又由斑點的疑惑聯想到生命的奧祕、思想的不確定性和人類的無知;一會下又由斑點是一個凸出的圓形聯想到一座古冢,進而想到憂傷、白骨和考古。最後決定靠近觀察那斑點,原來是一隻蝸牛。想象是可以飛馳的,在頭腦裏天馬行空。

我們的思想總是容易被身邊的事物所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總是在尋找平靜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這樣一句話“我透過香菸的煙霧望過去,眼光在火紅的炭塊上停留了一下,過去關於在城堡塔樓上飄揚着一面鮮紅的旗幟的幻覺又浮現在我的腦際,我想到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巖壁的側坡。這個斑點打斷了這個幻覺,可能在孩童時期產生的。”紅色騎士代表戰爭和不平靜的生活,這種無意識的幻覺可能是在早期產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裏面,這又是指引作者想到一些新事物,使作者的思緒一擁而上。

生活中的一朵花,一棵草,是否又讓你聯想到什麼嗎?可能生活的節奏太快,導致我們無暇發現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當我們的腳步放慢來,卻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引人思考,會發現生命的意義。小時候,會蹲在草地上,尋找蚱蜢的蹤跡,很喜歡看它們跳躍。曾經幻想自己變小了,去到蚱蜢國,坐在蚱蜢的背上玩耍。生活中確實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留意。伍爾夫的宗旨是:“生活是一圈明亮的光環,生活是與我們的意識相聯繫的,包圍着我們的一個半透明的封套。把這種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言說的內在精神,無論它是多麼反常和複雜,都要用文字表達出來。”有時候事物給你的一些奇怪的感覺,就是生活賦予你的感受。

多用雙眸看世界,你會發現生活的樂趣,看到生活的亮色。感覺就像,跟一羣攝影愛好者一起去旅遊,他們會看到你沒有發現的東西,從他們的照片中,你會看到你所沒有注意到的事物。你是否忽略了你身邊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