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初二學生讀《三國》有感大綱

初二學生讀《三國》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2W 次

跟周圍的同學一談起劉備,彷彿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會跳出兩個字:“好人!”劉備的仁善是他性格的主導特點,也可以看作是劉備最後能立蜀的其中一個原因。羅貫中,“尊劉貶曹”,他尊的也許就是劉備的仁善吧!

初二學生讀《三國》有感

《三國》中把劉備稱做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也許我們一開始都會認爲劉備是一位無能之輩,如果他沒有諸葛亮,豈能成就蜀國的雄圖大業?但是當我深入探讀《三國》之後,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難道純粹這樣一個無能之輩就能讓英勇善戰的趙雲、關羽和張飛一直跟隨着他,始終不離不棄?讓智謀過人的諸葛亮鞠躬盡粹,死而後已?他身上肯定有其過人之處,是常人所沒有的,所以纔會得人心。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劉備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的仁善,更在於他有一顆向上拼搏的心。他不願意永遠寄人籬下,不願做人下人,他想要打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他有雄鷹般的鬥志,不願屈身於籠中。他要像鯊魚一般在海中暢遊,不願意就此擱淺。有這份鬥志與信念就確定了他不會久居人下人的地位。而且他用他的仁義招納賢人,善於用人,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他有一雙善於發現人才的眼睛,善待屬下,這讓關羽、張飛、諸葛亮以及其他良將謀士爲之效命至死,不離不棄。

關羽因驕傲敗走麥城而死,劉備和張飛立誓要給關羽報仇。可是,天不遂人意,張飛也死了。劉備悲痛欲絕,理智已失 ,立志要給關羽、張飛兩人報仇,不聽諸葛亮的勸告乃至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慘敗。由這個情節可以看出劉備十分重情義,但是遇事缺乏冷靜,有時過於衝動而導致失敗。

總之,劉備 並非一個無能之輩,他有雄心壯志,善於對待下屬,重兄弟情誼,愛國愛民,寬厚仁德,知人善任,對人公正真誠,有不屈的鬥志和頑強的毅力以及堅定的信念。正是因爲這種性格,才讓他建立蜀國,讓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劉備,亂世英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