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易中天《品三國》的讀後感(通用10篇)

易中天《品三國》的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國》的讀後感(通用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易中天《品三國》的讀後感(通用10篇)

  易中天《品三國》的讀後感1

易中天是廈門大學的教授,這本《品三國》是他在百家講壇講三國的講義基礎上修改而成。

《品三國》語句幽默,雅語、俗語並用,且一語中的,可見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非常之強,另外,本書旁徵博引,可見作者的確知識淵博,對三國之歷史、文學爛熟於心。這本書讓我對《三國演義》及《三國志》的興趣更加濃厚,特別是《三國志》,作者多處引用其中的語句來證明史實,我很想讀一讀。

讀完一本書,總想歸納一下它所給我的啓示。這本書有幾點給我印象比較深:

一、三國曆史從何說起: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差不多都會從董卓之亂或更早一點說起。作者認爲,因爲曹、劉、孫三大勢力獲三大集團,是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發展壯大起來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們建國之前就已基本形成。因此,三國,通常是指從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年的這段歷史。

二、讀三國應該讀哪些書:作者認爲,任何歷史事件或人物都有三種形象,即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首先要弄清楚歷史形象,須讀正史,比較靠得住的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四川人,西晉統一後五年就完成了《三國志》,時間隔得短,治學態度嚴謹。另外,可參考距之一百三十年生活在南朝劉宋時代的裴松之爲其所作的注。裴是山西聞喜縣人。瞭解文學形象自然讀《三國演義》,而民間形象,便須考察民俗了。比如屠宰業奉張飛爲祖師爺,編織業奉劉備爲祖師爺,剃頭匠奉關羽爲祖師爺,諸葛亮則神機妙算,未卜先知,曹操乃白臉奸臣一個。與《三國演義》有相似之處。

三、《品三國》對歷史人物的評論:作者雖講的是自己眼中的三國,屬一家之言,然而儘量尊重史實,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儘量客觀。對曹操,作者同意“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一觀點,認爲曹操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此外,又是一個兒女情長之人,臨終前安排後事,“留連妾婦,分香賣屨”,,還寬宏大量,能夠寬恕背叛過他的魏種、畢諶以及寫檄文辱罵他的陳琳,但同時又是一個斤斤計較、有仇必報之人,如殺大名士邊讓,謀士荀彧、婁圭等。他是歷史上性格最複雜、形象最多樣的人,他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奸詐奸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有心胸狹隘。“維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對諸葛亮,作者並沒有否認他是一代名相,足智多謀,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但是,否定將其神話的做法。劉備並非只會逃跑和哭泣,誠英雄也,有英雄志、英雄氣、英雄魂,英雄義,只是長久以來,英雄無用武之地。魯肅更不是那種忠厚老實到迂腐無用之人,而是豪爽俠義、深得人心,且相當有政治頭腦,爲孫權制定戰略規劃,並且在締結孫劉聯盟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周瑜也決不是那種小肚雞腸的人,而是“氣量頗大”、“雅量高致”,才貌雙全,氣質高貴、氣度恢宏,瀟灑儒雅、風流倜儻,人品好、修養高,會打仗,懂藝術,尤其精通音樂。

四、《品三國》對歷史事件的考證:《三國演義》作爲歷史文學,虛構成分頗多,但這並不影響它的藝術價值,相反,這會增加藝術作品的感染力。但是,歷史畢竟是歷史,作者對《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舌戰羣儒”、“智激周瑜”、“龐統獻計”、“借東風”以及後來的“空城計”、“三氣周瑜”等做了一定的考證和分析。

  易中天《品三國》的讀後感2

三國,是一曲英雄的讚歌。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後,我對三國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認識。

就說曹操吧!以前,我對曹操的印象是殘忍、涼血、奸詐、霸道、大膽又有智慧的”奸雄“,是一個十足的”國賊“,其霸道和殘忍程度,足以和狼戾賊忍、暴虐不仁的董卓相媲美。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充分的體現出了他的大膽;荀是曹操的頭號謀士,想出過很多計謀,幫曹操打了不少勝仗,和曹操出生入死,後來因爲反對曹操不忠於漢室的行爲而被賜死,這足以說明曹操是一個忘恩負義、涼血和殘忍的人;建安第十六年,曹操討伐西涼馬超,用離間計使馬超內部起了內槓,害的韓遂的手臂都被馬超砍掉了,這不就說明了曹操是一個奸詐又有智慧的人嗎?

但看了《品三國》之後,我對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觀,他幽默,他豁達,它灑脫,他不拘小節、率真風趣,《品三國》中說:曹操他常常穿薄綢做的衣裳,帶着一頂絲綢做的便帽去會見賓客,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沒有什麼顧忌,有時說到高興出,便笑彎了腰,一頭埋在桌子上的杯盤裏,弄得帽子上都是湯湯水水,我們可以從這裏看出曹操的不拘小節,率真風趣,在他征討馬超、韓遂時,和韓遂在戰場上約見,韓遂的士兵都爭先恐後的看曹操,曹操便大聲說:”你們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們一樣,也是個人,沒有四隻眼睛兩張嘴,只不過多了點智慧!“這話說的很實在,也很可愛,體現出了他的幽默、豁達、灑脫。

我對三國里人物的重新認識還有很多,心中對他們的影響也有大大的改觀,三國,這真是一曲英雄的讚歌!

  易中天《品三國》的讀後感3

“滾滾長江東逝去,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歷史在分分合合的時間軌道中迴旋,漸漸地拉開了三國的帷幕。

在這羣雄逐鹿的過程中,隱藏着太多的謎團,而曹操卻是其中最讓人費解並且最富有爭議的,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向我們介紹並分析了曹操其人。

三國是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但亂世才能成就英雄,如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英武瀟灑的周瑜,堅忍不拔的劉備……演義出一部恢宏的歷史畫卷。

曹操在人們心中是一個奸詐小人,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可我讀了《品三國》之後,才知道這是對他不公平的評價,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發佈屯田令,富民強國,同時曹操還很大氣,主張“唯纔是舉”,只要有真才實學,不管有什麼缺點,都可以不計前嫌,發揮自己的才能,形成了曹操手下猛將如虎、謀臣如狼的盛況,爲他今後的問鼎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論功績,曹操戰功累累,破黃巾,殺袁術,攻袁紹,滅呂布,潰馬騰,收劉表,敗張魯。雖然有赤壁慘敗爲曹操征戰一生的最大的污點,但以現在全面發展的觀點來看,縱觀三國,哪個人能及得上曹操這樣的軍事、政治、勇氣、謀略,才華集於一身的呢?狂妄自大的袁術?有勇無謀的呂布?驕傲自滿的袁紹?懦弱無能的劉表?當然不是。

論起三國羣雄,諸葛亮沒有曹操識人的眼光,孫權沒有曹操身經百戰的經驗,劉備缺乏曹操的氣魄,這樣看來,曹操無愧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易中天《品三國》的讀後感4

讀易中天《品三國》上冊後,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場、現代觀點,通過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的.三種形象即歷史本來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進行剖析來揭示了一個真實的曹操。

衆所周知,人民羣衆很喜歡三國,一定讀過或者瞭解過《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對其內容已爛熟於心,但是《三國演義》是以劉蜀爲正史,對曹魏或多或少有貶低的內容。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是不能隨便更改的,而易中天先生治學嚴謹,查閱陳壽《三國志》、裴松之對《三國志》的注、毛宗崗父子對《三國志》的批及《九州春秋》等歷史資料來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曹操。

如曹操落難,經過朋友呂伯奢,並殺其一家人後這節內容,在《品三國》引用史料上的內容,說曹操殺人以後說了一句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殺了以後,才發現人家是準備殺豬宰羊來款待自己,誤殺好人,這纔會“即而悽悵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曹操發現自己誤殺無辜以後,心裏也是很悽慘,很悲傷的,只悲傷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強地爲自己的錯誤行爲辯護,至少還沒有“喪盡天良。”而《三國演義》的改動就很大,“悽悵”的心情沒有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也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而且這句話是理直氣壯說出來,這簡直就是一個大大的奸賊。

再如《三國演義》裏面,諸葛亮不但運籌帷握,決勝千里,而且是神機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按照他的“錦囊秒計”行事,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其實並非如此。“錦囊秒計”是有的,可惜是發生在曹操身上的,這件事情是記載在《三國志·張遼傳》裏的,時間是公元215年。

《品三國》上冊對曹操的評價是:他大氣、深沉、豁達、灑脫、風趣、機敏、隨和、狡詐、冷酷、殘忍,實在是一個極爲豐富、多面,又有個性、富有戲劇性的人物,既有奸詐的一面,又有坦誠的一面,有衆多嘴臉集於一身,不可爲是一個奇蹟。他的奸與誠統一於雄,他的善與惡也統一與雄,但是曹操人性中有惡的一面,所以稱爲“

奸雄”,而易中天先生在“奸雄”前面加上“可愛”兩字,稱爲“可愛的奸雄”。

讀完此書,給人最大的感受是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不能絕對的、簡單的用善與惡、好與壞的二元對立觀念來看待,是要弄清就是原本是善良和好心的人是怎麼變壞變惡的。更是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從多方面、各角度進行客觀評價,也不要盲目的信服書本,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也是人文科學的優勢,不象自然科學真理只有一個,如果在自然科學真理不止一個的話,對自然科學就很難進行研究下去;在人文科學裏就不需要去證明真理,也不必要去證明真理,重要的是在於得出真理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能啓迪我們的智慧,充實我們的知識。在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中,我們應該儘可能地客觀全面看待他,當然,由於我們不是當事人,又不可能全面掌握資料,可能一些觀點言論有所誤差,所以,我們纔要各抒已見,發表各自的看法,儘可能拿出一些材料和史料,本着實事求是的精神和人家一起分析和判斷,還歷史人物一個本來的面目。

易中天先生所著《品三國》目前之所以能這麼暢銷,因爲他不同於其他歷史書籍,風趣、幽默,當中摻雜了當代的大衆語言,頗受人民羣衆的口味,自然看的人就多了。所以就遭到不少的學者對其著作進行批判、諷刺和挖苦,說歷史怎麼可以這樣說的呢?怎麼能這樣誤導大衆呢?所以有記者問易中天先生有很多人讀過《三國演義》,幾乎很少有人讀過《三國志》,如果讀過你的《品三國》後就把你所說的內容當成正史怎麼辦?易中天先生回答到學術討論的目的不是比個高低,爭個輸贏,而是探明事理,啓迪智慧。同時把清人趙潘在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聯”加以略改,並與諸君共勉: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書非好辯;

不審勢,既褒貶皆誤,後來治學要深思。

  易中天《品三國》的讀後感5

在上學期末,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閱讀了《三國演義》這本經典名著。讀完後,我仍然意猶未盡。於是,寒假裏我又從網上購買了《易中天的品三國》一書。當我終於把這本書盼到手的時候,便捧着它如飢似渴地品讀起來。

易中天是廈門大學的教授,他用通俗易懂、幽默詼諧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三國時期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本書不僅向我們揭開了一個個歷史的神祕面紗,解釋了一個個歷史懸疑。更爲我們分析了在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並對他們的爲人處世非常客觀地從多角度進行了詳盡的解析。使我對三國人物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其中,在我心中對於曹操這個人物看法的改變更是天翻地覆。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羅貫中描述爲一個奸詐、多疑、自負的人。而讀了《易中天的品三國》,我才明白原來曹操其實也有他可愛的一面,他的文才,他的武略,他的用人之道,真不愧爲一個謀略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尤其是曹操的用人之道——德才兼備、唯纔是舉,他的愛才惜才的品質,在2000年後的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也正是他的善於用人,善於用兵,才使他成就了自己的一番霸業。

在《品三國》中,易中天教授還向我們講述了劉備白手起家的執着;孫權繼承父業的堅強;周瑜的足智多謀,諸葛亮處事的冷靜和做事的任勞任怨,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質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從書中我們還可以認識其他的謀略超羣的人物,如郭嘉、龐統、魯肅……他們都爲自己的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

通過讀《品三國》這本書,我不僅瞭解了三國這段精彩的歷史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還從古人身上學習到了衆多的精神品質和智慧。更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成爲一個成功的人,一定要立下自己的志向,並向自己的志向努力前進。

  易中天《品三國》的讀後感6

前兩天看報紙,稱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火得不得了,大有超過先前的韓寒、劉心武輩的作品熱度。韓寒不去說他,因爲其所謂的作品,屬於“超女”一類文化;而劉心武的“紅學”研究,大抵是玄學一派的變種,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紅學”研究走得更遠,因爲他“研究”出來的東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紅樓夢》中沒有寫過的,他已“超越”了《紅樓夢》,所以炒作得十分熱火。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紅樓夢》原著反不及劉心武的“品紅學”叫得熱火了,這就叫人看不懂。

現在,易中天的《品三國》,由於先是電視臺講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書、其人已經被炒作得十分熱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讓人覺得易中天這三個字分外火熱,像伏天的太陽,讓人吃不消了。據《新聞晨報》報道:易氏的《品三國》已“未賣先火”,45萬冊被徵訂一空,易中天肯定將淨賺140多萬元。而出版社還稱:易氏這一品牌,將“幾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爲,易氏暢銷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卻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易氏的“品”三國,由於他以通俗的說書方法講故事,所以聽衆很多,也做到了津津有味,這是他的成功之處、精明之處,他能賺這麼多“銀子”,說明知識值錢了。但是,我看過易氏在報上刊登的“品三國”一書摘編,覺得他所講的東西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主要的一點,是他把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和陳壽的史書《三國志》放在一起“品”了,這就把《三國演義》中的藝術描寫與《三國志》中的歷史真實一鍋煮了,而歷史與藝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去讀《三國演義》,處處從史實的角度去考據它,則《三國演義》魅力何在?再說,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本身並非爲了演繹史實,三國史、三國中的諸多歷史人物,只不過作爲他抒發理想的一個載體而已,他因爲在元末明初英雄並起年代未能獲重用,才決心寫《三國演義》來表現自己能“安天下”的才智。

這樣的品三國可以休矣!

  易中天《品三國》的讀後感7

首先是對關羽的認識,易先生曾反覆在書中提到他能夠獨擋一面,是一個人才。但我個人認爲,他僅僅是一個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麼本事都沒有的幸運兒。如果不是遇到像劉備這樣的主,估計什麼官職都輪不到他。曹操對他的信任估計主要還是對劉備眼光的信任。首先,關羽所有的成就都與幸運掛鉤,他斬顏良時就是靠運氣,在亂軍中偷襲別人,而且是在己方軍隊大佔優勢的情況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後來殲滅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幫他了,他什麼都沒做,對方大軍就被洪水淹沒了。他就這樣取得勝利。

這樣的人當運氣不在和他一起時,他只能面對失敗。呂蒙將他擊敗,並不是因爲呂蒙多麼有能力,而是因爲關羽這次沒有了一貫屬於他的運氣。誰都知道,關羽在荊州修有大量的城牆,用來對抗吳國。不過這人只懂得運用硬件設施,卻不知道軟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羣沒用的人,最終導致荊州的淪陷。

其實如果他有本事,也不會落得走麥城的下場。但面對徐晃,他又一次表現出他的無能。竟然被對方以少勝多,真是不應該。就這樣一個傢伙還獨當一面,簡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論據,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對關羽是戰神的傳統觀念,在結論時又過大的表現了能力,這使得前後並不是太確切。

但易先生對曹操的評價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處。首先他在書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這與我第一次讀三國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別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對家庭的溫柔面,是我對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他對丁夫人的態度,估計是我見過古人中,對夫人最好的一個。這很難讓我們把他和對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詐曹操聯繫在一起,但這纔是一個真正的曹操。

對於這本書,我覺得還是值得一看的。他的論據充分,語言幽默,觀點自由。對我們瞭解這段歷史有很大幫助。不過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看他的現場演說,因爲現場的很多動作是書中所無法描寫的。

當下的易中天被稱爲是百家講壇中的“超女”,紅極一時。當然,也有很多罵聲,說他是曲解歷史,誤人子弟。在我讀完《易中天品三國》後,沒有像電視上說的那種“嫁人就嫁易中天”的衝動,也沒感到他是一個曲解歷史,譁衆取寵的騙子。

易中天是根據三國正史中的人物傳志,用現代的心理學和個人的人生閱歷去註釋歷史人物大約的想法。也許是對,也許是錯, 但比較人性化。因爲三國的意思就是中國大陸上同時存在的三個國家,像現在世界中的國家一樣,都擁有自主權的,在發生戰爭的時候,各國家的將領、謀士在面對戰爭時所做出的戰略戰術發生的戰役,根本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都是以本國利益個人利益爲前提的。

三國既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短短几十年中,曾經有過多少英雄戰死沙場,又有過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兩個漂亮的草包:劉表、袁紹。可愛的奸雄:曹操。一代梟雄:劉備。一代奸雄:董卓。西涼忠臣:馬騰。小霸王:孫策。兩個漂亮的草包:袁紹、劉表,袁紹關渡之戰不聽沮授等的建議,不僅集結大軍進攻官渡,而且把沮授關押起來,剝奪他的軍權,而把軍權交給只會拍馬屁的郭圖,結果致使全軍覆沒,領土淪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後兒子們相互爭權奪勢,最終自己一手打下來的江山毀於一旦。

  易中天《品三國》的讀後感8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歷史爲我們帶來了一段精彩紛呈而久久令人難以忘懷的時代———三國,這裏有天下紛爭,羣雄並起,有英雄豪傑,君主謀士,有文韜武略,氣貫長虹,有兒女情長,肝膽相照。三國給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邁,每當我們看到趙雲單騎救主,諸葛亮火攻赤壁,張飛在長阪坡那聲驚天一吼,在我們內心升騰的是無限的敬佩與正義感,我們從三國中看到了戰爭,看到了俠客,看到了謀士,我們成醉於其中……但是,我們不曾思考,也不曾問自己:“歷史爲什麼會如此發展?諸葛亮爲什麼要選擇劉備?袁術爲什麼最後會餓死於長亭?三國在帶給我們驚喜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疑問……

然而,一位學者跳了出來,他用現代的眼光爲我們解讀了三國的歷史,雖然不一定正確,但他仍被廣大民衆所接受和歡迎,他使更多的人對三國這段歷史產生了興趣,也是更多的人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解角度,許多人恍然大悟:原來歷史也可以這樣讀!這個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爲《品三國》。

從此,三國不再只爲史學家和軍事家所津津樂道,更成爲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話題,《品三國》也在某些方面讓讀者看到了三國正是的一面。許多人認識三國都是通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然而《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有它的虛幻和不正是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國史要追溯到陳壽《三國志》,而《品三國》最出色的一點是大量引用了三國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實,而這些文字是我們這些只讀過《三國演義》的讀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國演義》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得他在歷史中卻是一個擁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懷的人。許多人都知道空城計,讀者們都爲諸葛亮的膽識所折服,但誰又能想到,這或許是司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維持司馬家族地位的一着妙棋……於是,衆多熱門話題再次被放到檯面上被人們熱烈討論着,品味着。

《品三國》不僅深入老百姓,而且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特別是各公司的老闆,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業的人也紛紛參看。繼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後,有一部歷史名著將被商家寫進公司必讀書目。據些例子,在曹操事業剛起步時,他的用人策略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就值得我們去借鑑和思考。曹操提出瞭如下政策:1名至實歸,更重實際。2德才兼備,唯纔是舉,3重用清官,不避小貪4……這些政策時隔2000年仍未許多專業人士所採用,《品三國》讓我們認識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價值。

在各界人士關注《品三國》的同時,我們也聽到了不同的聲音,說這純粹是學者明星的效應,但我認爲《品三國》在演繹着一個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個人都參透真理,只希望每個人都能讀一點真理,從這一點來看,《品三國》做出的貢獻還是相當大的。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這段話作爲《三國演義》結尾再適合不過了,而現在我們又擁有了《品三國》去延續三國的精彩,三國的璀璨,三國的傳奇……

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後,一切又從頭……

  易中天《品三國》的讀後感9

曹操,那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他兒時雖然有一點紈絝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時代就已考取了功名。正因爲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賈詡等有才能的謀士前來投靠。“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謂是前途一片光明。論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論眼光,深謀遠慮;論武藝,亂世之奸雄。曹操善於聽諫納賢,“奉天子,修耕植,蓄軍資”就是毛玠出的點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遠勝於志大才疏的袁紹和袁術。曹操實事求是,唯纔是舉,不拘一格,來者不拒。虛名與虛榮對他來說只是過眼煙雲,他要的是實力——身邊的謀士、勇將。他的重義才使得關羽在危急時刻放他一條生路。而且娶妻娶賢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養,十分賢淑,這才能爲有一點野心的曹操開拓社交路線。只有能夠體貼下屬,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夠得到下屬忠心地擁戴。

如果曹操沒有才略,就不會廣招賢士;如果曹操沒有雄心,就不會與劉備抗爭;如果曹操沒有寬大的胸襟,就不會有人爲他出謀劃策;如果曹操不會體恤下士,就不會受到衆將士的擁戴和忠誠;如果曹操不會聽取諫言,就不會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沒有深謀遠慮,就不會自己稱王了。

  易中天《品三國》的讀後感10

我讀完《品三國》最大的發現是《三國演義》身爲歷史小說,卻又諸多情節胡編亂造,無中生有,而且於理不合。如:《三國演義》中著名的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在正歷記載中,那事並未發生,而且於理不合。理由如下:第一,司馬懿不敢進攻,無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麼,派一隊偵查兵進去看看,行不行?第二,司馬懿“果見孔明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距離應該不算太遠,那麼,派一個神箭手把諸葛亮射下來,來他個“擒賊先擒王“,行不行?第三,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當時司馬懿的軍隊有三十萬人,諸葛亮的軍隊只有三千五百人,那麼圍而不打,行不行?何至於就走呢?

我讀完《三國演義》還明白了天下歸晉的原因:魏、蜀、吳在本質上都是”非士族政權“。他們與士族政權都有矛盾,有衝突,有鬥爭。鬥爭的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蜀漢堅持。因爲堅持,蜀漢先亡。因爲放棄,曹魏也亡。因爲妥協,孫吳尚能苟延殘喘,卻不得不亡,因爲只有晉,纔是完全徹底的士族地主階級政權。

以上便是我讀完《品三國》後的有感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