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精選10篇)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精選10篇)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1

“一些人在青年時代是朋友,但有些人不會變老,他們在40年後跟其他人迎面相遇,就再也認不出那些人。另外,他們之間也不可能再有任何接觸;他們往往是並排待着,但每個人都在一條不同的時間走廊裏。”。

莫迪亞諾在《地平線》中構建的時間走廊,讓生活在同一個現在的人彼此隔離,卻讓同處一條走廊的人“交流”,絲毫不受時間流逝的影響。這種超越過去和現在的對立,而創造出的永恆的世界,或許就是作者本人一直追尋的吧。

小說呈現出來的,是模糊而真實的畫面,主人公博斯曼斯在尋找他一生中的“暗物質”,而故事場景卻又那麼真實。時間走廊讓博斯曼斯從現時不確定的印記中回憶起40年前的一次偶遇。

男女主人公在不斷逃離中短暫相遇,“這種相遇沒有未來,如同在夜裏的一列火車上”。彷彿結局早已註定,一年的短暫相戀,女主人公最終遠去,消逝在地平線上。

忽然想起聶魯達的詩:“愛是那麼短,遺忘是那麼長。”40年都已過去,彷彿所有的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在時間的走廊裏,這40年卻顯得微不足道,只要有這一年的幸福,就足夠了。小說結尾處,博斯曼斯又踏上了柏林的道路,去尋找心中她的蹤跡。

最終兩人是否重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懷疑時,至少還有一種希望,有一條逃逸線朝地平線逝去”。

時間的走廊連通着未來和地平線。“未來”,這兩個字對於處在永久的現時之中的博斯曼斯,是令人心碎而又神祕莫測的。20歲時,它是地平線在我們面前展現的種種許諾和希望,而在小說中,所有人都迷失了方向,失去未來,無法達到這地平線。

但未來是令人嚮往的,人不可能永遠活在過去,希望是追求地平線的唯一源泉

時間的逝去會帶走不安與猶疑,給予未來希望的同時也帶來過去幸福的回憶。

40年後,地平線是那遙遠而又幸福的過去,是失去的時間。正如博斯曼斯對地平線的懷念,總有一些事物深藏在我們心裏,從未改變。這美妙的淡藍色的逃逸線,在時間的走廊裏勾勒出迷人的記憶,也給我們留下一生長久的懷念。

無論我們在時間的走廊裏置身何處,始終不變的,是心中的那條地平線。

而我們一直在路上。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2

消失的地平線這篇文章,單說劇情,我個人覺得好像沒什麼看點,就是四個來自白沙瓦戰區的異國人,被一個假的圖片飛行員“綁”到了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一個類似人間仙境的地方,人們長生不老,無憂無慮,酷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康維在那裏遇見喇嘛張,滿族公主羅珍,活佛佩勞爾特……他愛上了那裏,可最後,卻不得不離開。

我覺得,文章中,最耐人尋味的就是結局那一小部分。康維在馬林森的苦苦哀求下,和他還有滿族公主逃離了香格里拉。康維,是活佛看中的接班人,他愛這片土地。可爲什麼,最終敵不過馬林森的那一個詭辯?康德對馬林森道出事實,而馬林森卻對這些事實嗤之以鼻,什麼長生不老,什麼仙境,科學上來說,可能嗎?肖邦未發表的練習曲?活了上百歲卻貌若十八歲少女的人?荒謬至極!這裏也不難讓人思考到:現實主義。

以科學爲基本,以眼見爲實爲準則。科學是可以讓我們擦亮被矇蔽的雙眼,但是對於任何東西,我們都報以一種機械般冷酷、公式化的做法,我們都要知根知底,找到一個真實可靠的依據證明它爲什麼存在,如何存在。那麼生活的意義何在?我有時候想,現在的人們沒有古時候的人們活得瀟灑了,古人沒有太多能力探索世界,但他們對大自然抱有一種敬畏,一種崇拜,對未知的東西,編織出一個又一個很美很美的夢。而現在的人,對世上的東西,只把它們當作東西罷了。那份信仰,那份單純的崇拜消失了。即使是康維那樣對活佛深信不疑的人,他的堅信最終也因爲馬林森的冷酷剖析而分崩離析。爲什麼,我們不能再保留下那份幻想?讓心底保留一份溫存?慶幸的是,最終,失憶的康維想起了那份美好,他踏上征途,重新去尋找香格里拉。

這篇文章留下了一個小小的悲劇,很讓人難過。滿族公主羅珍她逃離了香格里拉,最終她不復當年美麗,變得垂垂老矣,傷寒而死。我扼腕嘆息,爲她的做法所不值。香格里拉那樣一個人間仙境,無拘無束,她什麼要離開?爲什麼要拿命去賭這一場出逃?她就像天山上聖潔的雪蓮花,不該開放在平庸的人間。可她賭了,我轉念一想,“天堂,永生”並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的。有時候永生就會是一種折磨,像《格列夫遊記》裏那個長生殿,裏頭都是喝下永生水的人,他們活着,可聾了,瞎了,什麼都沒有了,可是他們還是要被迫活着。他們對格列夫說:“來吧,加入永恆之國。”可聲音卻如此悽慘。既然有了天堂,要人間何用?人間自然是有它存在的意義。正因爲世界的不確定性和殘酷性,才讓人深切的意識到人生苦短,及時行樂,讓人們心底深處生出對生活最熱切的期盼。人們渴望,渴望將一切未看盡的看盡。時間謀殺了生命,卻也使我們對生命欲罷不能。也許,這短短几十載只能讓我們“庸庸碌碌”,初嘗生活的甜頭,滿足我們心底的七情六慾,但是,這比香格里拉的“仙人”年復一年皓首窮經於某種學術、精神領域的求索來的有意義多了。因爲我們經歷過,我們得到過,我們失去過。我們品到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它不是超脫一切的淡然,而是對這個世界最深刻的最複雜的情感。這個滿族公主大概就是爲了心底的那份對未知世界的渴望,才勇敢的付出生命的代價。她得到了什麼?還不是倒貼上一條命!我有時候會這麼功利的想。可是得與失,又有誰能說的準呢?自己無悔,那就值了。

雖然我是不大喜歡這個像苦修院一樣的香格里拉,不過,有一點,它讓我震撼:它存在的意義。它存在的目的,就是去保存一個沒落時代的光華,並尋求那種人在激情耗盡時所需要的那份智慧,並且珍藏下它們,並盡力讓它永世流傳。在紛亂的世界中,他們不算偉大,只偏安一隅,甚至有些狹隘。但是他們對文化、對精神的那一份珍視,那一份執着的守護,真的很令人敬佩。香格里拉,就像塵封在神祕境地的一部古書,靜靜的,記載下時代的影子。那的人,正用睿智的眼,溫和的看着時代變遷……他們守護的,只是時代的一小部分溫存,卻足矣。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3

一盞檯燈佇立在書桌上,一個星期後,一切依舊,桌上的《消失的地平線》還在那裏,只不過多了些感受,感受到了現實與心靈兩個世界的碰撞與交融,感受那份找到心靈歸宿的欣慰和得而復失的沉重,

“香格里拉”,這夢幻般的世外桃源,美妙絕倫的人間樂土,她如此虛幻迷離地在人們的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之間的地平線上盪漾了整整半個多世紀,至今仍散發着誘人的魅力,每一次解讀我都會隨作者的妙筆神遊一番“香格里拉”,從而逐漸明白《消失的地平線》這一書的深刻內涵。

本書描寫了一個很不尋常的歷險故事:英國外交官和他的助手,女傳教士小姐及一個正在潛逃中的美國經濟犯,爲逃避印度革命的風暴,他們不約而同乘上一架用來撤離小飛機,準備飛經巴勒斯坦回國,然而飛機卻出乎意料被劫持到雲南地帶的一個神祕所在——一個深藏在崇山峻嶺之中的“世外桃源”。這個被小說家冠以“香格里拉”的神奇樂園處在一條長長的山谷之中,而這個被稱作“藍月亮”的山谷的正前方凌空高聳着一座雄偉的金字塔似的雪山,那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可愛的山峯。他們驚奇地發現,這山谷非常巧妙地被小小的草地和漂亮的花園所點綴,溪水邊棲息着塗過油漆的茶館和玩具的房屋;他們覺得這裏的居民似乎非常成功地結合了漢族和藏族的文化。

很有幸在讀完這本書後,懷着好奇心遊覽了傳說中的“香格里拉”

在幾天的遊玩裏,這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觸頗多的是山水風光優美,生態植被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麗的雪山以及雪山下古樸、寧靜的田園村莊,茂密的原始森林,聖潔的高原湖泊,開野花的草地和衆多不同藏傳佛教教派的寺院構成了一幅幅美妙絕倫的圖畫。

香格里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那裏,月亮是藍的,雪山是藍的,處處都能感受到藍月山谷的意境,使人彷彿置身於《消失的地平線》裏那個理想王國之中。這裏有高山大川,有千頃良田,有翠綠的湖泊,還有遼闊的牧場。

讀完書,游完景,不僅僅是感慨,更明白了書中的道理:或許沒有真正的“香格里拉”,或許只是希爾頓的一個夢,又或許是像陶公的“世外桃源”一樣,是一種渴望,但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只要我們從容不迫地生活,堅守內心最初的信念,我們終會發現,“香格里拉”從未消失,它一直在我們身邊,一直在我們夢裏,一直在我們內心的最深處,是永遠的“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4

地平線,再詞典上的意思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線。消失是指:事物漸漸減少以至沒有,不復存在。那所謂的題目,是不是指世界末日哩?嘴角勾勒出不屑的冷笑,也許自己從心底裏還沒有真正接納這本書吧,可這種想法,卻在自己對這本書的深入中慢慢的結束,另一種想法真悄然的盤上我的心頭。

可笑的是,末日換成了天堂——“香格里拉”。

小說描繪了一個隱藏在中國西南部的淨土樂園——充滿祥和、寧靜、永恆和神祕色彩的藏族生息之地。小說中,作者描繪了一個美麗的王國。在那裏,三條河流交匯在一起,羣山高聳入雲,山頂白雪皚皚,腳下深草成茵,覆蓋大地。作者把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大蕭條、全球探險熱等融入書中的人物中。反映當時人們就是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這部小說驚險、刺激、離奇、富於戲劇性。更難得的是,閱讀這部小說將是一次身體、心智和靈魂的體驗。也許,康威的離開是可惜的,如果是我恐怕會一直住下去,直到永遠……

“香格里拉”這只是作者心中的淨土的代名詞,一片虛化的土地,沒有人可以辨別他的真僞,瞭解事情的真相,可是這些就夠了,就像文中說的“她的氛圍越是平靜,她的神祕感就越激盪人心,而且整個的感覺是愜意而令人欣快的。”是啊,如果真正的,完完全全的瞭解他,這片土地也許就不會這麼美好,這麼神聖,就像殘缺的美,往往是最美的,因爲她永遠帶着我們無法揭下的面紗。

現在可以說是個和平的年代,不過“它所蘊含的深刻而驚人的理念仍然可以撫慰了我們的心靈;我們也同樣喜歡這裏的人們普遍具有的深藏不露的情感世界和細膩婉轉的思想表達方式。”在這忙碌的生活中,人們能安安靜靜的停下來喝一杯咖啡或品一杯茶,而不想其他的事竟變成了一種奢侈,人來來往往的穿梭着,爲了生計而奔走,根本不會停下來靜一靜,而所謂的“香格里拉”竟漸漸的塵封在心底,畢竟那是多麼的遙遠和不切實際阿。

“沒有人和人之間的鬥心勾腳,沒有名利與財富的互相攀比。”這大概就是“香格里拉”的含義吧!也許這本書獲得了巨大的榮譽的原因,就是因爲他勾起了人們塵封在記憶裏,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吧。我合上書頁,嘴角竟不由自主的上揚……這就是“香格里拉”的魅力啊!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5

最近,讀了《消失的地平線》,就好像和作者一起進行了一場旅行,我們在建在天上的神奇國度中游覽了一番。那就是神祕的香格里拉。

故事主要講訴了四個身份各異的西方人,由於各種原因,被一個東方人劫機,飛到了香格里拉。那裏有淨明如鏡的天空、蔥蔥郁郁的山林、潔白優雅的雪山、寧靜深邃的峽谷,和那安然和諧的淳樸民風。小說中的四人無一例外的被這遠離塵囂的“桃花源”所影響。他們疲憊的心理受到美景的洗禮,甚至不想再離開。也許,靈魂的淨土,纔是我們心靈的歸宿。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大都市裏,看慣了人聲鼎沸的熱鬧集市,看慣了紅燈酒綠的都市霓虹,那純淨美麗的風景線早已被我們所遺忘。社會在飛速發展,經濟水平在不斷的提高,空氣也越來越渾濁,我們也越來越像獨立在自然之外的生命體。我們擁有比古人更多的物質條件,但是,我們在這繁忙的生活之中,安靜的做個美夢,都會覺得是如此的奢侈。在這個和平表相下的社會之中,我們面對着諸多挑戰,激烈的競爭,學習的壓力。當看到爲了爭奪利益而發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時,不知道你們是否和我一樣感到恐懼、失望和無奈。我不懼怕挑戰,我只是不願意在鋼筋水泥之中迷失自己。

我的心靈像西藏虔誠的朝聖者一樣天天在祈禱。我不希望香格里拉只是一夢想,不希望那美麗的地平線消失。正如作者所說,我們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傷感。大學就像香格里拉一樣,給了我們一個寧靜的學習環境,我們可以不被外界所困擾而專心學術,但當我們離開大學走向社會之後,還能否像現在這樣從容不迫,還能否守住心裏那片淨土。

我並不是說我們要去逃離城市,畢竟對現代人來說,過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事情。作者文中描寫的香格里拉也許只是他的想象,它不在雲南,也不在西藏。

它只是借代了一個風景如畫,絕世脫俗,沒有一切紛擾的地方而已。不管現實怎樣,就在心裏留下一片淨土,去體味人生,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樣的生活還缺少什麼呢?

這部小說詮釋了生命的意義,但全文沒有一句空洞的大道理。當我面對那讓人窒息的美景之時,心裏只有震驚。

是我們發現了世界,還是世界發現了我們?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6

第一次翻開《消失的地平線》就被裏面那些美輪美奐的圖片吸引了,在希爾頓筆下,我看到了雪域高原細緻的美景,孤傲的雪山、蔥蔥郁郁的山林、婉轉的河流、寧靜湖泊,神祕的故事讓我不得不相信,當在距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或者說建在天上的神奇國度中,真的有一個隱匿的國中之國,那就是香格里拉。

故事主要講述本世紀30年代初,英國駐南亞領事館的領事威廉、曼寧森、美國人伯納德和傳教士布林科洛在由南亞次大陸的巴斯庫乘機前往絲綢之路上東西方交流的重鎮白沙瓦時,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被一個東方人劫機,神祕地被安排來到了神祕的香格里拉,一個安逸愜意的生活環境,令人着迷的世外桃源。

希爾頓說,這裏還一個希望:當風暴來臨,每一朵文明之花都遭受蹂躪,人類的一切都被摧毀,史無前例的“大黑暗”帶來之時,香格里拉將拯救一切文明。大蕭條時代,他多麼希望自己能夠逃到香格里拉這樣的世界,做一個時間的盜賊。

然而,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浮躁的生活,喧囂的不夜城,處於錦年之外的我們也好像不能免俗,無處遁逃。很多人在追逐夢想的路途上迷失了自己最初的方向,不知不覺,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爲了生活追名逐利,空氣裏瀰漫着冷漠的衍生品的味道,人們嗅覺失靈我們才知道我們用自己無法贖回的東西典當了名利和金錢這兩把雙刃劍。

希爾頓用唯美的語言造建了西方世界的“桃花源”,那是一個虛靜的玄妙的世界,像夢一樣的謎,那裏有無盡的黃金、現代化的器具、永遠長壽的祕訣,在那裏,“永遠”不再是一個詞和兩個充滿幻想、空洞、可怕的字符,那裏是人類最爲理想的天國。

然而,那確實是一個一次性的異度空間,駐足於彼岸,好像一切都充實了、飽滿了,有了寄託,有了希望。書中主人公康威之謎,卡拉卡爾山之謎,藍月谷之謎,香格里拉喇嘛寺之謎和滿族姑娘之謎無處不顯示香格里拉的神祕魅力,深深地感動着、吸引着讀者。

其實,文字是空靈的,只是那些神祕具有了諾亞方舟的力量,我們不自覺的就會想要接近她。作者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大蕭條、全球探險熱等現實的事件融入到書中的人物環境中,恰到好處的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心理——努力地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小說驚險、刺激、離奇、富於戲劇性,閱讀她就好像是一次身體、心智和靈魂的體驗。

讀者深深地領悟這個世外桃源寧靜祥和、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景象,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去世外桃源尋找美好的生活,去香格里拉遁逃喧囂,掀起了半個多世紀的尋找香格里拉熱,然而,他們從來沒有問問枯萎的靈魂,香格里拉到底在哪裏?

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這樣一句:既自以心爲形役。沒錯,我們現在找不到那個屬於我們自己的香格里拉就是因爲身體成爲了心靈的主人,他去奴役我們的心靈,讓心靈受了好多委屈。在大好的青春裏做着那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甚至不得不去低三下四,阿諛奉承,爲了所謂的成功我們孜孜不倦,實際上,爲的無非就是讓自己吃點好的,穿點好的,最好一勞永逸。

可是,沒有人去在意我的靈魂願不願意,這一切將會讓自己的讓心靈受了多大的委屈。當《消失的地平線》成爲一種潮流,我們應該從精神上去尋找我們自己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就在我們自己的心裏,我們失去,是因爲盲目的忙碌,我們總是奔走勞碌,好像連靈魂丟了都不知道。

記得給自己的心靈放一個長假,那樣就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看清,其實,香格里拉,就在你心裏。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7

很多年以前,有一個作家迷上了中國西南方的一片土地,在那兒待了很長時間,他因爲某些原因回了趟遠隔重洋的故國。過些時日,他懷念起中國那片土地,然而,重新抵達中國後,費盡精力,他卻找不到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那一片土地,像謎一樣消失了!從此,他對那兒念念不忘,並把思念匯聚成一本書——《消失的地平線》。

在作者希爾頓的筆下,香格里拉的故事宛如真實存在一樣,正是這個原因,書的封底纔夠格地印上這幾個字——這本書造就了西方乃至世界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敘事視角的獨特是本書成功的原因之一,但關鍵的原因是,世人幾乎都相信有這麼一個地方,仍然安安靜靜地存在於我們難以到達的僻靜之處,像原始的夢幻一樣纏繞在被現代文明壓迫者的心底。在這個未被現代文明糟蹋的天堂裏,一切的一切都是謎。希爾頓說,這裏還是一個希望:當風暴來臨,每一朵文明之花都遭受蹂躪,人類的一切都被摧毀,史無前例的“大黑暗”帶來之時,香格里拉將拯救一切文明。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四個西方人被迫地意外進入了神祕的中國藏區,這個在任何地圖上都沒有標註的小山谷,比五柳先生的桃花源還要飄忽世外。在這裏,“地平線會像簾幕一樣升起,時間一直延伸而空間不斷縮小”。時間足夠靜止,空間足夠凝固,這裏只有智慧在不斷地擴展。修行的喇嘛,山谷裏耕種的居民,他們過着的.歲月是靜謐得消弭了年齡的。四個外來者,外與內的衝突,閉塞山谷與外界的矛盾,在這裏,一切交融都看不見地展開着,每個人似乎都是入世的,但當他們都消失時,卻沒有絲毫出世的跡象。

那一片地方,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找不到的地方,香格里拉,有人傳言在中國的雲南,有人說在西藏,甚至由此激起了兩地的命名之爭,但是,在哪裏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它藏着的,是一個夢,原始而脆弱的美麗。它的撲朔迷離成就了許多神祕的故事,它的無可尋覓才使它不被現代同化,成爲人們心中至聖至純之地。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可以讓自己靈魂安寧的地方,香格里拉就是我最想要的寧靜歸宿。或許,它在人們傳誦的雲南,又或許,它在西藏,在那些被開發出來的地方,節假日裏,無數遊人蜂擁而至,把現代化的快捷付諸實際。人們摘下了那裏神祕的面紗,卻使純淨的天越來越少,雪線往上升高,淳樸的藏人們學會了經商。這樣的經濟騰飛,是以人們心中最後一片聖地的消失爲代價的。還是爲文明的子孫保留一點原始的美吧!

《消失的地平線》在世上出現後,很多人開始了尋找香格里拉的旅途,都只能像武陵人一樣無功而返。香格里拉就是那一道地平線吧,即使可以望見,也終是不可企及的。而且,也只有讓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纔有可能一直保持聖潔,一直蒙上神祕的面紗。其實,人的心靈何嘗不是這樣?某些人遙不可即的情感,最能勾起我們的遐思,讓我們很想靠近。

我也尋覓了很久,在這喧鬧的塵世,究竟什麼纔是我想要的。《消失的地平線》給我以夢的享受,也給我以夢的希望。原來,最想要的歸屬是一片寧靜,神祕的喇嘛,幾千年只是待在那一角宮殿,看着世界,透着神祕而誘人的智慧。歸隱是現代最不可思議的事情,逃到哪裏都會有人類的蹤跡。不過,肉體的逃脫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逃脫。即使是藏在深山老林裏,心中總念着有朝一日翻手爲雲覆手爲雨或是家財萬貫,那這虛僞的歸隱豈非煩悶?心靈的寧靜纔是人應該追求的,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擁有更多的幸福。這不是淺淺的家庭幸福或友誼的溫馨,而是人性矇昧的極樂!

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我們的一切只是浩瀚星空中的瞬息。像香格里拉一樣,像夢一般無跡可尋,輝煌也好,岑寂也罷,生活其中的修行者不會在意,那些喇嘛,是其中的真正隱者。參透生死,便沒有什麼放不開的了。於是,找到香格里拉和沒有找到又有什麼分別,你的香格里拉已經在你心中了。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8

從得知此書後,就知道了稻城亞丁這個地方。書是今年讀完的,稻城亞丁也是今年走完的。

感嘆書中寫到的:人與自然只有“適度”纔是完美的。只有經歷過,才能深刻體會這一點,香巴拉似乎成爲一個代名詞。人們想要逃避殘酷現實時要尋找香巴拉,極力希望沒有煩惱、競爭、背叛等等,但當人們得到利益、金錢和權利時又時常將香巴拉拋擲腦後,希望自己永遠能得到這些,不需要任何人間天堂。

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淹沒了遠方的地平線,我們似乎感覺到地平線在消失。可是,當我們的視線穿過這些重重疊疊的鋼筋水泥時,可以發現地平線就在眼前,從來不曾消失。不要讓物理空間的侷限矇蔽了我們靈魂視線的無限。

如果你願靜下心與自己交談、與自然暢談,請帶上這本書,去稻城亞丁,用腳步丈量土地,用靈魂找回消失的地平線。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9

本來是準備練習閱讀,買了英文版,但無奈,堅持力太差,只讀了三分之一便匆匆放下。於是便拿起中文版,逐字逐句的讀過。

其實我不能說這是一本很吸引人的小說,因爲人物關係單一,沒有情感糾葛,沒有高潮迭起,故事結構單一,沒有過多的懸念鋪墊,缺乏一般的吸引力。小說採取倒敘的手法,將香格里拉的事情作爲一個故事娓娓道來,開頭和結尾都以第三人稱進行敘述,而主體部分採用第一人稱。這一點與呼嘯山莊的寫法正好相反。

縱觀全書,我不得不說,關於活佛的描寫非常精彩,因爲這是一位介於凡人、神人之間的老者。所有香格里拉的祕密,都在老者的講述中一一展開。而老者所宣揚的藍月谷的生活態度,不同於俗世。我們姑且可以認爲,香格里拉是一個封閉的小世界,有着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與現世無爭、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做到了絕對的獨立,強調個體對於情感和事物保持冷漠的客觀,而將生命的延長和個人的修行作爲生活的主旨。

但這一點與所有的宗教都並不相合,因爲一切宗教,建立後爲擴大傳播,必定會將個人的修行與個人的成就、家庭的成就、社會的的貢獻相結合,保有造福大衆的特點。而這種功德只受在修行者本人的宗教,缺乏傳播的基本特性,故而是孤立環境中的一個特例。

但是這本小說在出版後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引得無數西方人來到雲南、西藏探訪香格里拉的存在,並且爲迪慶的旅遊事業發展做出了空前的貢獻。究其原因,自十九世紀就開始的中國熱、西藏熱功不可沒。無數探險家、博物家、掠奪者來到神奇的中華大地,因爲好奇和財富的驅使,探尋神祕的西方文明,感受藏傳佛教的博大精深。而本書出版後幾年,而此時間大戰便開始了,本書中所描寫的孤立、自然、安寧的香格里拉,便成爲戰爭中人們寄託幻想的對象。而長壽恰恰就是戰亂中命運不可預知的民衆們最大的渴望。

  《消失的地平線》讀後感10

想起買這本書來讀,是在去完香格里拉以後。我說的香格里拉,不是中甸,而是稻城往西南110公里的日瓦亞丁。這裏風景如畫,只能如此形容,因爲我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描述方式。藏區的文化,驟然不同於漢地,雖是有些艱苦,卻對自己同樣有着吸引力。這座小小的村落,被冠名“最後一片香格里拉”。這個時候纔開始去想,爲什麼,美的如此的地方,就該被稱作香格里拉,這個由一個外國人創造出來的名詞。

書本的故事,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小社會,爲了保持足夠的居民,不停地從外界找尋並增加成員。這是一個唯美的空間,無論是從自然環境,居住條件,人與人的關係,還有那長生不老的祕方,都是世間人想要追尋的。

小說最終只是小說,這樣一個具體的香格里拉,只會是在小說中。可是如果我們只是去找尋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那麼,她可以存在於任何地方。所以我總認爲,香格里拉,只是一個代名詞,代表着一個屬於自己的時空。給一個自己的定義就足夠了。真正的香格里拉,就是可以讓自己躲過所有煩惱,躲過所有喧囂,可以靜心停留的地方。至於是否長壽,其實並非就是那麼重要。

如果要去亞丁,十分簡易,讀完小說再動身。那個時候,亞丁不會讓你失望,會讓你明顯感覺,香格里拉,就是這裏,我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