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呼蘭河傳》讀後感3篇大綱

《呼蘭河傳》讀後感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呼蘭河傳》讀後感3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在我的印象裏,那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它在寒冷的冬季可以低至零下二十攝氏度,但它也藉助得天獨厚的黑土地養育了生活在那兒的祖祖輩輩。那裏是呼蘭河,是蕭紅的故鄉,也是蕭紅最眷戀的熱土。

《呼蘭河傳》是蕭紅以童年經歷爲線索而寫成的自傳,這本書幾乎是以一個孩童的視角來進行敘述,語言質樸生動,讀起來也是妙趣橫生。

全書共有七個章節,主要講述呼蘭河城裏的概況、人們日常的祭祀活動、“我”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團圓媳婦的悲劇故事、有二伯和馮歪嘴子的經歷。每個章節都各有特色。然而,令我印象最爲深刻地還是描寫團圓媳婦和馮歪嘴子的部分。

團圓媳婦是隔院老胡家爲小兒子相中的“童養媳”。本來只有十二歲的團圓媳婦因爲個子高,怕被別人說嫌,故對外謊稱自己已經十四了,可見當時女性的地位多麼低下。本應該是自由自在、追逐夢想的豆蔻年華,團圓媳婦卻因爲過於開朗,她的婆家人竟堅定不移地認爲她“有病”。她是“鬼神附了身”,否則怎麼會笑得如此燦爛,嗓門如此大?像老胡家這樣被封建禮教束縛了多年的“頑固派”怎麼會知道這才應該是一個十二歲女孩該有的樣子?他們打她,說“不打出不了規矩人”;他們用燒紅的烙鐵烙她的腳心,說是讓她不再有逃跑的念頭;他們用滾燙的熱開水從她頭上往下澆,說是讓她“靈魂歸位”。多可笑!多悲哀!這一幕幕都反映出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人們的愚昧與無知,二三十年代的中國人被封建禮教、習俗捆綁得太久太久了,但是他們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變本加厲。團圓媳婦最後死了,死在了吃人的封建禮教下,她的婆婆爲此哭紅了雙眼。她當然要哭,她怎能不哭?她是哭她在團圓媳婦身上花掉的五千多吊錢竟沒能給她一個“恪守婦道”的兒媳婦。人性的冷漠,世態的炎涼,無不在蕭紅的筆下體現得淋漓盡致。

蕭紅的作品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爲她善於用最平靜的語言,講述最驚心動魄的故事,揭露最駭人聽聞的真相。她寫呼蘭河的人安於現狀,只顧眼前利益:“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長去,長不大也就算了。”她寫親戚們相互之間的虛僞:“祖母一死,家裏陸續着來了許多親戚,有的拿着香、紙,到靈堂哭了一陣就回去了。”蕭紅被稱爲“女魯迅”,但是我覺得,她不魯迅,因爲她的文筆不如魯迅的那般尖銳;同時,我又覺得她就是魯迅的影子,因爲他們都把筆尖當作武器,直擊“敵人”要害。我想,這一點在《呼蘭河傳》的最後一章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最後一章的主人公是馮歪嘴子。馮歪嘴子是一個磨房裏的窮拉磨人,與一頭驢相伴爲生。後來,他與鄰院的王姑娘好上了,還有了孩子。在此之前,王姑娘是人見人誇,有人說她個子高大,是“興家立業的好手”。有人說她的大眼睛很好看,帶着福相。還有更甚者,說要是有了兒子就一定娶她。然而這些讚不絕口的人在王姑娘與馮歪嘴子結婚後卻開始冷眼旁觀。她們認爲一個好端端的姑娘嫁給一個窮磨倌,那姑娘的德行也不會好到哪兒去。有人說沒見過哪個姑娘長得跟扛工的似的,有人說王姑娘不是個好東西,說王姑娘的眼睛長得不好。這些人無中生有,爲王姑娘“創造”了許多不堪入耳的個人“傳記”,“我”家的廚子王大叔還一心盼望着王姑娘的孩子早些死掉。他們天天扒着馮歪嘴子的窗戶上演一出《竊聽風雲》,一有個風吹草動就立即召喚各家各戶前來觀看熱鬧。多可怕的世俗觀念,如果王姑娘嫁的是個有頭有臉的如意郎君,那鄰里的態度又會截然不同了吧,所以總是會有人見不得別人的好。

人們總是喜歡以金錢、地位衡量一個人品德的高低,同時,人們對一些“不好”的事總是格外地關注,並且盼望着它早些發生,好讓無所事事的人們有些飯後的談資。在心裏,從道德層面上,我們必然對這類行爲充滿不屑與鄙視。但有的時候我們又不免成爲“湊熱鬧”人羣中的一員。當我們見到比我們優秀的人,我們也可能會像鄰里們對馮歪嘴子說閒話一樣,對他人說三道四,甚至以別人的弱點當作自我安慰劑。甚至有時候,我們也會像嫉妒馮歪嘴子有妻有兒幸福生活的人們一樣,希望別人的快樂早些破滅,悲劇早些發生。我們多多少少會有這些自私的想法,但很多人是不會付諸行動,這也是缺點中唯一的“優點”了。其實我們周圍都在上演着《呼蘭河傳》,生活就是一部《呼蘭河傳》。

讀完一本書,我從中獲得了什麼?我在問自己。我看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人們的生活圖景,同時我也知道,愚昧、無知是社會前進的一大阻礙。喜歡“湊熱鬧”是中國人的“傳統”;我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着一些“非正統觀念”,但無論如何,我們今天的生活環境不再是一百年前的樣子,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教育固然不提倡那些吃人的禮教和習俗。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想想,我,可以爲這個社會做些什麼纔不至於一百年前團圓媳婦的悲劇再次上演。比如,遇到摔倒的老人,我們該不該扶?這是個社會熱點問題。要我說,該扶,當然要扶,救死扶傷是每一個人都應盡的責任。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先把這份善事做下去,因爲我們心中有善,有責任,我們不是馮歪嘴子的鄰居,我們是二十一世紀活生生的“人”,我們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價值觀。

讀完《呼蘭河傳》,我想,我應該對自己的心態加以調整,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不能像過去的人們一樣因爲被封建觀念束縛得太久了,沒有了自己的主觀意識,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我也從書中看到了一些純潔、美好的東西,那就是作者的童年趣事。那令人捧腹大笑的趣事和祖父與“我”之間濃濃的祖孫情也讓我爲之感動。我們應該明白,童年是美好的,但不只有童年時美好的,任何時期的我們都可以綻放出自己的美麗,我們要珍惜所經歷的每一分每一秒。

感謝如詩歌般美麗的《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讀後感2

我非常喜歡看書,不過很多都看得不仔細,裏面的一些內容也是看過之後很快就忘了,而這本《呼蘭河傳》卻讓我深有感觸。

我覺得這本書寫得不錯,它不僅口語化,語言平淡,真切率直,而且幽默風趣。

呼蘭河城是個奇怪的地方。我印象最深的是這裏的路上有個大泥坑,那泥坑彷彿有生命一樣,一下雨裏面的泥就像強力膠,豬隻要掉進去就出不來了,只能被淹死,就是人想過去也很驚險,這種事天天都在發生,可是卻沒有人想過把這坑填起來,我覺得這裏的人又蠢笨又懶惰。而且這裏的人也都非常古怪,好像都沒有感情、沒有親人一樣,他們習慣看熱鬧、說閒話,看到別人過得好了,他們就嫉妒,對別人冷嘲熱諷;別人不好了,他們不但不傷心,不給別人一點幫助,甚至還去圍觀看別人笑話;他們還相信跳大神等迷信,但相信迷信是不對的,我們應該遠離迷信。呼蘭河城人的生活好像沒有一點樂趣,他們覺得人活着就是爲了吃飯,人死了就沒了,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度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

不過,這本書裏也有一些溫暖的地方、溫暖的人物。我最喜歡裏面的祖父,他很和藹,又很慈愛,總是在蕭紅被爸媽冷淡的時候關心她,把她帶到花園裏玩耍,讓她忘掉不開心的事。這讓我想到自己的爺爺,他也是無微不至地照顧我。

從這本書中我明白了人的生活是要有樂趣的。假如這個生活沒有樂趣,那就不叫生活。生活在於你的激情,你怎樣對待,就有怎樣的生活。美和追求美是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美,創造生活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的藝術之花,爲人們的生活增加色彩。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蕭紅,我在網上搜到她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呼蘭人,是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蕭紅以幽默風趣的寫法,書寫了自己奇妙的童年,令每個人回味無窮。

《呼蘭河傳》在創作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遠在香港的蕭紅思念自己的故鄉,懷念自己的童年,創作了這部小說,書寫了一篇“回憶文”。這部小說在藝術形式上比較獨特:雖說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然敘述了故事,但沒有主軸。在這本書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孩子當着母親的面對鄰人說大家在市場上買的便宜豬肉是瘟豬肉,孩子的母親臉紅了伸手去打孩子,孩子仍然很固執地說是瘟豬肉,母親氣急敗壞地拿起火鉗朝孩子肩膀上打去,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訴祖母來龍去脈,祖母本想安慰,但看見鄰居家的李奶媽站在門口,掀起孩子的後衣襟“啪啪”打去,直到李奶媽走後爲止。這件事讓我看到了當時人們的愚昧和無知,爲了貪圖便宜,顧忌面子,扭曲事實,自欺欺人。

合上這本書,回味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和趣事,再想想自己現在的生活。時間一去不返,童年也一去不返,讓我們珍惜這歡樂的童年吧。在寒假的一天,媽媽給我帶來了一本《呼蘭河傳》,起初,我覺得這本書很普通,並沒有覺得它是一本很精彩的書,但當我靜下心去細細品味這本書時,才發現這本書的獨特之處。作者蕭紅用自傳式抒情小說給我們構築了一個豐富的圖景和人物畫面,活生生寫出了那些潛藏在深處的孤獨靈魂,這種形而上的生命狀態的書寫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挖掘。

通過自幼就在呼蘭河成長的主人公蕭紅的親身經歷和描繪,讓我走進了90年代的東北。呼蘭河是一個衰落的村莊,在村莊的東二道街上,有着蕭紅記事起就有的大泥坑,卻沒人補修,讓許多的馬車翻在這裏,甚至連小鳥也不例外,在蕭紅的描繪下,我充分體會到了當時的情景。雖然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蕭紅,卻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她的童年裏有祖父和她,蕭紅每天與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勞動,一起生活,在她家的後院裏,有着祖父種的蔬菜,在祖父種下種子後,她總喜歡在後面把土堆踩平,往往搞得一團糟,祖父只是笑笑。看到這,我突然明白了“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句詩的情景,那不正好是蕭紅與祖父一同勞動的時刻嗎?

在蕭紅童年中最開心的是就是吃豆腐,當時,父親問蕭紅長大想幹什麼,聽到的是:“我要開豆腐坊。”每當快吃飯時,買豆腐的總會出來,人們若買了豆腐,絕對會把豆腐加上辣椒油,再拌上大醬。當時人們都非常羨慕買得起豆腐的人,有的人爲了吃豆腐把自己僅有的錢花光讓自已沒了錢,但是吃到豆腐的每一個人都非常幸福,在當時吃豆腐就像吃肉一樣香。

這篇文章通過一件件生活小事的場景描寫,寫出了這個封閉小城中的沉默以及灰暗的生活,從他們的行爲舉止與語言,都表現出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我想,作者蕭紅之所以要寫下來這本書,是因爲想讓我們遠離傳統社會的思想矇昧吧。美和追求美是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美,創造生活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的藝術之花,爲人們的生活增加色彩。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蕭紅,我在網上搜到她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呼蘭人,是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蕭紅以幽默風趣的寫法,書寫了自己奇妙的童年,令每個人回味無窮。

《呼蘭河傳》在創作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遠在香港的蕭紅思念自己的故鄉,懷念自己的童年,創作了這部小說,書寫了一篇“回憶文”。這部小說在藝術形式上比較獨特:雖說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然敘述了故事,但沒有主軸。在這本書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孩子當着母親的面對鄰人說大家在市場上買的便宜豬肉是瘟豬肉,孩子的母親臉紅了伸手去打孩子,孩子仍然很固執地說是瘟豬肉,母親氣急敗壞地拿起火鉗朝孩子肩膀上打去,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訴祖母來龍去脈,祖母本想安慰,但看見鄰居家的李奶媽站在門口,掀起孩子的後衣襟“啪啪”打去,直到李奶媽走後爲止。這件事讓我看到了當時人們的愚昧和無知,爲了貪圖便宜,顧忌面子,扭曲事實,自欺欺人。

合上這本書,回味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和趣事,再想想自己的現在的生活。時間一去不返,童年也一去不返,讓我們珍惜這歡樂的童年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3

有人說讀書使人認識世界之廣大、自身之渺小。不同的書就像一幅幅帶框的畫,以自己的方式映射和展示世界。他們之間往往有許多交集、重合的地方。而呼蘭河傳帶給我的感覺是獨一無二的。似乎因爲地處北方嚴寒之地而又與世隔絕,導致作者的童年以及她所講述的故事也與衆不同。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的童年生活爲線索,把孤獨的童年故事連接了起來。一個個有趣或者無趣的故事,向讀者展示了呼蘭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和人情百態。

呼蘭河傳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和小城裏人們普普通通的生活。文章言語也是那麼普通,但卻像是有一種神奇的魅力,使得我摘抄了一段又一段,最後竟抄了厚厚的一沓。文章少有直接的批判和諷刺文字,卻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蔓延氾濫所帶來的瘟疫般的災難。

文章首先對呼蘭河的風情進行了描寫,展示了呼蘭河整體的地理面貌。其中細小的人和事描寫又數不勝數,如賣饅頭的老頭子因爲雪大路滑摔倒在地,饅頭滾落出來被路人拾去吃了:“等老頭子掙扎起來,連饅頭帶冰雪一起撿到箱子去,一數,不對數。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遠吃他饅頭的人說:‘好冷的天,地皮凍裂了,吞了我的饅頭’”。描寫自然環境的`同時也描寫了人的習俗和風情。

呼蘭河是閉塞的,裏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也進不去。呼蘭河的人是愚昧而又麻木的。他們最喜歡看熱鬧,傳八卦。街上有一個“大水泡子”車馬通過很不方便,人走着小心翼翼,馬經常陷進去,豬啊雞啊狗啊貓啊更是經常淹死在裏面。人們卻從來沒想過填平它,“大水泡子”反而給人們帶來兩項好處:第一就圍觀和議論陷進去的馬,馬陷進去是十分不易出來的,也有幫忙的也有不幫忙的,更多的是圍觀和議論的。雖然很艱難,馬最終還是出來了,圍觀的人反而十分失望,第二天大家都會傳“那大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馬。”雖然馬沒有死,一鬨起來就說馬死了。若不這樣說,覺得那大泥坑也太沒有什麼威嚴了。二是由於有豬會淹死在裏面,於是人們可以在買到比平時便宜多的豬肉吃。而買到的豬肉往往都是又紫又青的!可不要是瘟豬……然而又一想,瘟豬肉怎麼可以吃得,所以還是淹死的豬吧。然而實際上一年也不能淹死一頭豬,卻常常可以買到便宜的豬肉。呼蘭河的居民就這樣自欺欺人,而把這泥坑子當做解決問題的辦法了。若是沒有這泥坑子,可怎麼吃這瘟豬肉呢?然而吃了生病的又要說“就算是淹死的豬也不應該擡到市場上賣,死豬終究是不新鮮的,稅子局是幹什麼的?!”關於這瘟豬肉又有小孩子不會說謊,而被打的。不僅使我想起了《皇帝新裝》裏的小孩,那個小孩有沒有被打呢?

呼蘭河的居民是麻木的,裏邊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着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過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吭的默默辦理。女人一到了八月也不過就是染衣裳,拆被子,錘棒追,錘的街街巷巷都是叮叮噹噹的亂響。棒槌一錘完,做起被子來,就是冬天。

呼蘭河的居民是貧窮而又不講衛生的。不僅是因爲前邊說過的瘟豬肉,這裏的人夢想就是吃得飽穿得暖,然而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仍然是吃不飽穿不暖。人人都愛吃豆腐,有吃不起的。傳說有這麼一個家長,他下了決心:“不過了,買一塊豆腐吃去!”街上賣麻花的提着籃子從街這頭挨家挨戶賣到街那頭,一家有四個小孩,最小的手特別髒就像煤球一樣,每個人都把麻花翻撿過一遍。然而最後這籃子麻花還是賣完了,給孫子買麻花吃的老太太還說:“你看着油光發亮的麻花多幹淨,就像是剛出鍋的一樣。”

呼蘭河的自然風光是美麗的。最好看的要數火燒雲了,晚飯一過,火燒雲就上來了。照得小孩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把紅公雞變成紫檀色的了,餵豬的老頭子,往牆根上靠着,他笑盈盈的看着他的兩匹小白豬變成了小金豬。文中有比喻有顏色有形狀也有動作描寫的十分精彩。

文中對婚喪嫁娶的描寫又處處藏着對封建迷信的嘲諷。呼蘭河除了這些卑瑣平凡的生活外,在精神上也有不少的“盛舉”,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戲臺子;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然而除了跳秧歌,全都是神啊鬼的封建迷信,無非是敬神怕鬼,又處處透露着嫌貧愛富和男尊女卑。文中對團圓媳婦的描寫使我尤爲深刻,健健康康活潑可愛的一個女娃,嫁到了丈夫家,還沒來得及受他“小丈夫”的氣,就被自己的婆婆各種打罵:“……總之,她一不順心,就覺得她的手就想要打人。她打誰呢?誰能讓她打呢?於是就輪到小團圓媳婦了。有孃的,她不能打。自己的兒子她也捨不得打。打貓,她怕把貓打丟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豬,怕豬掉了斤兩。打雞,怕雞不下蛋。唯獨打這小團圓媳婦是一點毛病都沒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丟了。她又不會下蛋,反正也不是豬,打掉了一些斤兩也不要緊,反正也不過秤。”小團圓媳婦生病了,迷信的人們花了“巨資”請了道士和大神來驅魔治病,把她當衆脫掉了按在裝滿開水的大缸裏洗澡,洗的昏厥過去就潑涼水然後再來一遍,反覆三次。最終小團圓媳婦死了。作者不禁感慨: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爲什麼這麼悲涼。

第三章開始描寫祖父。祖父情深,田園樂趣,怡然自得又是另一番天地,似乎與這呼蘭河隔離了起來。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來,也有那麼幾間房子、一個園子,祖父喜歡養鳥,會帶我去釣魚,院裏也種菜養雞,時代不同我們是吃得起豆腐的,沿街叫賣的熱豆腐還有我最愛吃的米酒。雖然井裏沒有淹死過鴨子或鵝,因此我也沒吃過祖父做的烤鵝,但是有我最愛吃的雞蛋穗兒,院裏有一口大缸,夏天就在裏面用井水洗澡,還曾經溜進去過一條水蛇,被祖父拿去飯店賣了。祖父種的葫蘆,曬乾了給我放着給我做酒葫蘆玩。也帶我捉過傾聽,也有鍾也有貯藏室,裏面也被我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財寶”,也有紅燈籠,不過是塑料的……我在感嘆作者記憶如此清楚的同時,又發現在我童年裏出現過的那些物件竟然也記得如此清楚,好像昨天剛拿過一樣,可是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祖父已經不在了。好在祖母還在,雖然失去了大部分的記憶,然而身體十分健康。我不討厭祖母,她不但沒有用針扎我我手指,反而常常牽着我的手走不長不短的路去蛋糕房買剛考好的蛋糕吃。還有文中關於表哥的描寫,我也有一個表哥,就不詳細描寫了。

此中體會,二千餘字不過講述一二,具體內容各位還是讀原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