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企業的性質》有感4篇大綱

讀《企業的性質》有感4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企業的性質讀後感篇一

讀《企業的性質》有感4篇

《企業的性質》文章開頭就沿用前人羅賓遜夫人的思索方式,是否符合現實,是否易於處理。然後給出大致的理論工具和分析模型--邊際替代概念。這篇文章就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即應該在文章開頭就把最重要的觀點或者思考方式告訴讀者。

科斯的這篇論文通篇沒有複雜的模型和過多的數理演繹,但是卻清晰的指出了組織在市場交易中的作用。過去在主流的經濟理論中價格機制發揮着重要作用,企業長久以來被認爲是一個“黑箱”。傳統的經濟學研究中只注重了價格機制發揮的作用,而忽視了其賴以成立的基礎,只考慮到了給定的內生變量所發揮的作用,而沒有將其置於一個真實的世界之中去考察。科斯教授將其形象的比喻成爲“黑板經濟學”。但是經濟學的研究最終要走到現實世界之中,我們要將生產、交換放置在一個複雜的系統之內,不僅考慮到價格和成本的變動對其的影響,也要考慮到一些社會因素對於人們經濟行爲的影響。

全文共分五個部分,重點闡述了三方面的問題:企業存在的原因、交易費用、企業的界限。

一、企業存在的原因

第一是因爲市場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對於市場替代的組織,由企業家來分配資源,在這種組織中運行的成本低於在市場中利用價格機制運行的成本時,企業就會出現了;

第二是由於不確定性的存在,他認爲由於市場在很多方面的運行是時常變化的,變化就產生了不確定性,遵照不確定性本身會造成多方面的不便利和損失,因而一種固定的契約,包括長期的和短期的契約的出現將會降低這種不確定性,而契約的運行載體則是由企業家治理着的企業;

第三是由於有管制力量的政府和其他一些機構對於市場交易和在企業內部組織的交易區別對待,會造成在企業內部組織生產而不通過市場組織更爲有利,從而造成了企業的擴大。“當資源的導向依靠於企業家時,由一些關係系統構成的企業就開始出現了”。

二、交易費用

科斯說,“建立企業是有利可圖的主要原因是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在科斯看來,這個成本有發現價格的成本和由“市場上發生的每一筆交易的談判和簽約的費用”,即在價格機制下的資源配置存在在交易成本。利用價格機制配置資源,需要在要素所以者之間簽訂一系列的契約,這些契約的簽訂,大大增加了源配置的成本(由於環境因素中充滿着不可預期的變化以及交易中,雙方爲了尋求自己利益而出現的投機主義行爲,信息的不對稱等都可能使成本增加)。科斯認爲“當存在企業時,契約不會被取消,但卻大大減少了。某一生產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與企業內部同他合作的一些生產要素簽訂一系列的契約。”這就是所謂的企業的“聯合”與“一體化”帶來的益處即資源可以在一個統一的組織內進行最優配置而無需通過價格機制不斷簽訂契約。同時,科斯認爲企業有利於簽訂長期契約,那麼,簽訂每一個契約的部分費用就將被節省下來。“企業家

不得不在低成本狀態下行使他的職能,這是鑑於如下的事實:他可以以低於他所替代的市場交易的價格得到生產要素,因爲如果他做不到這一點,通常也能夠再回到公開市場。”因此得出了科斯的另一個重要的結論是企業的本質在於節約交易費用。

三、企業的邊界

既然企業支配資源可以節約市場運行成本,但是爲什麼不讓一個大的企業決定所有的資源分配呢。在科斯看來,企業規模的擴大也是具有成本的,當追加的交易由企業家組織時,企業就會變大;當企業家放棄對這些交易的組織時,企業就變小i。市場交易和企業生產之間存在着博弈,當從市場交易所獲得的收益要大於組織企業生產所獲得收益之時,企業家往往傾向於價格機制配置資源,當組織內部生產能爲企業家帶來更多回報之時,企業配置資源則更加的有效率。在這個過程中,交易費用仍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當一個企業規模擴大之時,額外的交易成本也會增大,對企業家的功能來說,收益可能遞減。一個企業的規模越大,它用於企業的管理和支付職工工資的耗費也將越多,而小企業與之相比則有着優勢。

另外,一種或者多種生產要素的供給價格的變化也對企業規模的擴大產生影響。由於規模較大的企業囊括了更多的生產和管理流程,或者不同的行業部門,因此它對於供給價格的敏感也會更爲的強烈,價格的升高也對給這類企業的組織和擴大帶來成本。而經濟學家們也提出了“管理收益遞減”這一學說。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企業組織生產,企業間的縫隙依舊存在,企業之間也存在着交易。一個企業可以選擇同另一個企業進行生產交換來獲得收益,也可以接管另一家企業掌握它的全部生產流程來減少交易的環節,無論採取那一種方式,交易費用這一概念依舊需要被考慮。 科斯指出企業在如下情況之下將趨於擴大:

1. 當組織成本愈少,隨着被組織的交易的增多,成本上升的愈慢

2. 企業家犯錯誤的可能性愈小,隨着被組織的交易的增多,失誤增加的愈少。

3. 企業規模愈大,生產要素的供給價格下降得愈大(或者上升的愈小)

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企業雖然是一個帶有計劃性的生產組織,但企業規模的變化卻不完全是計劃性的,成本、生產要素的供給價格乃至企業家的決策水平都能夠成爲影響的要素。企業家作爲生產要素的組織者,他一定要考慮到一種不確定性,具備一種預測未來的能力。企業家將風險納入到企業這一生產組織中,對於風險的承擔從風險厭惡者那裏轉移到企業之中,企業家對於生產活動中的風險負責,由此獲得了收益或者遭受損失。在不確定性的作用之下,企業的規模會受到影響,企業家對於風險的判斷能力有時可以改變着企業的規模。 總之,市場成本和組織成本的孰高孰低決定了企業的規模是增大還是減小。

四、總結

科斯的這篇文章,更多的說明了企業與市場的關係,即認爲企業是市場價格機制調節資源配置的替代品,因爲企業的出現節約了交易成本。在文章的最後,科斯認爲實業家同時具備經營和管理兩種職能。

我覺得科斯的文章着重說明了企業的最大性質就是作爲配置資源的一種工具,這種工具能夠很好的節約交易成本,且受制於契約賦予的權利。他認爲企業的本質只是用一個大契約替代較短的較多的契約。這種觀點侷限了企業存在的意義,企業的出現不僅僅是爲了節約交易成本,忽視了它的生產功能,管理功能。

有人認爲科斯沒有論證出哪些因素決定了企業進行內部交易和組織 。交易費用如何精確計量確實是一個難題,因爲交易費用的構成便有着不同的觀點,可變成本的不確定性也成爲了研究的困境。但是我認爲交易費用這一概念的提出依舊是基於對現實世界的考量之中,

交易費用總得來說是經濟運行所產生的費用,它是一個個性的概念,每一個歷史時期乃至同一時期的不同國家地區都會有着各種各樣的呈現方式。甚至每一個個體都會面臨着不同的交易費用。我們研究的重點應該不在於如何使得交易費用得到量化,而是應該把它作爲研究社會問題的一種工具和方法,在設計一種制度時應該將其作爲一種考察的手段。不可否認的是,健全的市場經濟制度和良好的法治環境可以使得交易更加的順暢,也可以使得交易費用大大的減少,對交通設施、通信工具的改善會使得締約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明晰的產權制度可以使得生產效率和積極性大大的提高。總之交易費用的這一理念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我們應該以此作爲衡量的基準,從宏觀的層面來改造社會,研究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這樣交易費用便能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我們的生活也會更加的美好。

企業的性質讀後感篇二

企業是什麼?企業做什麼?似乎是兩個簡單明瞭的問題。百度一下的答案是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以生產或服務滿足社會需要,實行自主經營、獨立覈算、依法設立的一種盈利性的經濟組織。

然而在經濟學中,企業的定義卻常常與現實不相吻合。偉大的經濟學家科斯則利用邊際概念和替代概念來獲得企業的定義。而這兩個強有力的經濟分析工具,分別從每一單位新增商品帶來的效用和能帶給消費者近似的滿足度的幾種商品間具有能夠相互替代的角度進一步闡明。

首先,我們從經濟體制入手,科斯認爲經濟體制類似於通常所說的經濟計劃,它主要是由價格機制來協調,然後人們在不同方案之間進行着預測與選擇。

他做出了兩個假設試圖發現企業在一個專業化的交換經濟中出現的根本原因,一個假設是是資源的配置由價格機制決定;另一個假設是,資源的配置依賴於作爲協調者的企業家。

通過價格機制“組織”生產的最明顯的成本就是所有發現相對價格的工和。作爲一個組織,想要生產、流通以及服務,它必須知道市場需要什麼,消費者羣體多少,對手情況怎麼樣等等,而這一系列環節必不可少並且成本花費相對較多,就算如此,這僅僅是利用價格機制存在不利因素(或成本)的一部分。

這樣市場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一個“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

於是企業家不得不在低成本狀態下行使他的職能, 一個企業家可以將他的勞務出售給另一個企業家以獲得一定的貨幣收入,而他支付給僱員的錢則主要或完全是其利潤的一部分。

隨後,科斯提出資源的配置爲什麼沒有直接通過價格機制來完成。其實與企業均衡的研究密切相關的不確定性問題也許是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很好的解釋。不確定性的事實帶來了有關社會組織的兩個最重要的特徵。“第一,物品是爲市場而生產的,其基礎是完全非個人的需求預測,而不是爲滿足生產者自己的需要。生產者承擔了預測消費者需求的責任。第二,預測工作和與此同時的對生產的技術指導和控制的大部分會進一步集中在一 小部分生產者那裏,由此出現了新的經濟工作人員的企業家。

不確定性的存在意味着人們不得不預測未來的需要。因此出現了一個特殊階層,那就是企業家的出現,而這個階層正好彌補了價格機制無法直接完成的問題。

現在我們從企業的規模效與率來做進一步瞭解,科斯認爲企業的引入基本上是由於市場運行成本的存在。既然通過組織能消除一定的成本,而且事實上減少了生產成本,那麼爲什麼市場交易仍然存在呢?讓一個大企業去進行生產不是更好嗎?

簡單而言,企業的擴大必須達到這一點才能滿足他的需求並且從中獲益,即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於在公開市場上完成這筆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於由另一個企業家來組織這筆交易的成本。

而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擴大可能會面臨以下三個問題:1、使企業內部組織追加交易的成本會上升;2、不能導致生產要素的最佳使用;3、一種或多種生產要素的供給價格可能會上升。

另外,空間分佈、交易的差異性和相對價格變化的可能性的增加,組織成本和失誤帶來的虧損似乎也會增加。

當更多的交易由一個企業家來組織時,交易似乎將傾向於既有不同的種類也有不同的位置。這爲企業擴大時效率將趨於下降提供了一個附加原因。

對組織而言,規模與效率之間的平衡點往往難以把握。一個企業,有時候理論上似乎可以擴大規模涉足不同領域贏取市場,但在實際中卻往往沒去實現。現實中存在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會使組織望而卻步,企業家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會選擇守住一寸方土也不侵佔看似肥沃的土壤。

而導致企業擴大一般有以下三種傾向。1、使生產要素結合得更緊和分佈空間更小的創新;2、降低空間組織成本的電話和電報的技術變革3、一切有助於提高管理技術的變革。

其實當我們考慮企業應多大時,邊際原理就會順利地發揮作用。一般只有對引起企業內部組織成本和市場成本的變化作了調查,才能說明企業規模爲什麼擴大或縮小。而企業家們不斷地進行實驗,多控制一點或少控制一點交易。

科斯的理論比較深奧,對於我而言,看懂的部分僅僅只有這些。企業一般認爲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實質上的企業性質讓人難以摸清。不知可否這樣說,替代概念恰似說明了資源的配置來自價格機制的協調與企業家的出現;而邊際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企業的規模與效率。

經營意味着預測和通過簽訂新的契約、利用價格機制進行操作。管理則恰恰意味着僅僅對價格變化作出反應,並在其控制下重新安排生產要素。這是科斯的原話,而這兩者剛好賦予了企業家歷史的使命,同時也爲企業的發展添上了光輝的一筆。

企業的性質讀後感篇三

前言:在當今世界,新制度經濟學是當代最具影響的經濟學流派之一,而科斯的《企業的性質》是新制度經濟學派最重要代表作,爲了加深對新制度經濟學的認識,筆者仔細閱讀了這篇論文。科斯認爲企業本質上是對市場機制的替代,通過計劃控制資源配置手段來節約交易成本,是企業組織存在的原因,企業的規模應該擴張到企業內部邊際交易成本等於市場邊際交易成本。讀完論文,筆者不禁要問:科斯的企業理論正確嗎?企業是一個微縮的計劃市場嗎?

一、 科斯的企業理論介紹

在回答前面的疑問之前,我們先得弄清科斯的企業理論是什麼。讀完《企業的性質》,筆者發現該書主要回答瞭如下兩個問題。

(一)企業爲何存在?

科斯認爲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的偉大功績在於證明市場的有效性,市場通過價格機制協調生產交易,調節資源的配置並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然而,科斯認爲這種理論給了人們一個關於經濟體制非常不完整的畫面,在企業內部價格機制根本不起作用。比如,在企業內一個工人從部門 Y 流向部門 X ,他這樣做不是因爲相對價格的變化,而是因爲他被命令這樣做。科斯接着問道:既然人們通常認爲協作能通過價格機制來實現,那麼,爲什麼這樣的企業組織會存在?科斯認爲建立企業有利可圖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

包括所有發現相對價格需要的費用和市場上發生的爲每一筆交易的談判和簽約的費用。確實,當存在企業時,契約不會被取消,但卻大大減少了。某一生產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與企業內部同他合作的一些生產要素簽訂一系列的契約。當然,如果這種合作是價格機制起作用的一個直接結果,一系列的契約就是必需的。一系列的契約被一個契約替代了。因此,科斯關於企業爲什麼會出現的理論可以總結爲:利用市場機制協調分工是需要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允許企業家計劃協調生產可以節約某些市場運行的成本。企業的出現一是因爲企業方式的交易費用低於市場方式的交易費用。

(二)企業的邊界在哪?

以上科斯分析了企業出現的原因是節約市場的交易費用。科斯接着問道:既然企業可以節約成本,那爲什麼市場交易仍然存在呢?爲什麼所有的生產不由一個大企業去進行呢?這也就是企業的邊界問題,科斯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對此進行了回答。科斯的回答是:“即使撇開收益遞減問題,在企業內部組織交易的成本似乎也可能大於在公開市場上完成交易的成本。”“隨着被組織的交易的空間分佈,交易的差異性以及價格變化可能性的增加,組織成本和失誤帶來的虧損似乎也會增加。當更多的交易由一個企業家來組織時,交易似乎將傾向於不同的種類也有不同的位置,這爲企業的擴大時效率下降提供了一個附加的原因。”所以, 企業的規模並不是越大越好。企業的邊界的位置處在這樣一個位置,即通過企業再多組織一單位的交易與通過市場組織這一單位的成本相等的地方。

二、 文獻綜述

科斯的企業理論伴隨着《企業的性質》一書橫空出世,並在國內外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與發展。

威廉姆森(1975,1980)的企業“資產專用性”理論是在堅持交易費用理論和企業作爲一組契約的前提下,對企業的性質做了進一步探索。

張五常在其1983年的論文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中指出,企業“這個契約”存在的唯一原因是節約交易成本,發生在要素市場上,是一種要素市場關係;而價格機制的“那一系列契約”則發生在產品市場上。因此,企業無非是以要素市場的契約替代產品市場上的契約,與市場並沒有特別不同。

周其仁(1996)對科斯思想進行提煉,指出企業是用一個市場契約替代一系列市場契約。他通過分析科斯的論文,認爲張五常和科斯的觀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企業之所以產生,是因爲它能夠節省交易費用。

楊小凱和黃有光(1999)在《專業化與經濟組織——一個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一書中,通過消費者——生產者兩分法、專業化經濟和交易成本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建立了一個關於企業一般均衡契約模型。他們的觀點是,作爲促進勞動分工形式的企業,儘管與自給經濟相比也許會使交易費用上升,但當勞動分工經濟收益的增加超過交易費用的增加時,企業就會出現。

三、 我的疑問與理解

科斯作爲一經濟學大家,思維必有其獨特之處,且他的理論得到了國內外衆多學者的認可與借鑑,本人也因此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我還是想談談自己對其理論的疑問與理解。

1、企業的出現是僅僅爲了節約交易成本嗎?

科斯的理論認爲企業的存在是因爲交易成本的存在,企業的出現是爲了避免或減少交易成本。其交易成本概念可以歸納爲:交易成本是市場運作費用,包括搜索和信息成本、討價還價和簽約成本、檢查和執行簽約的成本等等。

如果上述理解是正確的,我們從企業活動過程的不同階段看,交易成本是指企業在市場運作過程中產生的費用,它不包括生產過程中的成本(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和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生產組織管理等成本)、運輸成本等其他非市場運作過程中的成本。因此,交易成本是總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

企業的目標是儘可能多地和穩定地賺取收益,而企業的收益並不僅僅取決於交易成本。企業的收益取決於企業生產能力、銷售量、價格和總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易成本、運輸成本等),其中生產能力、銷售量和價格與收益正相關,成本與收益負相關。企業的出現、組織形式和規模大小的變化無一不是爲了儘可能多和穩定的收益而採取的各種手段

簡言之,企業創辦人創辦企業和投資人投資於企業的目的是贏利,企業的組織形式、規模的大小以及與外界打交道的方式也唯贏利定奪:從個體到合夥、到股份制、一體化、跨國公司;從短期契約到長期契約、到開放性契約;從恪守信用到投機主義。贏利的基礎是資源的有效使用和成本的降低,但不是絕對取決於此,更不會在諸類成本中僅僅取決於交易成本。科斯將企業產生的原因和影響企業形式和規模的決定因素歸於企業實現目的的手段之一——— 降低交易成本,忽略了企業出現的其他原因和影響企業形式和規模的其他因素。

2、市場通過價格配置資源和企業內部通過計劃配置資源真的相互獨立嗎?或者說,企業內部所表現出來的“計劃”配置資源真的不會受市場價格制約嗎?

科斯對企業的定義基於他對資源配置方式的分類。他把價格調節機制和企業家的調節功能看作是兩個可以單獨存在並在不同條件下互相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此把企業的本質定義爲不同於市場價格機制的資源配置調節機制!。他接受了D.H. Robertson等人的思維方式,把企業看作是島,在其中由企業家計劃調節,而市場則是海,由價格機制調節

一方面,市場價格調節機制不可能脫離企業家調節機制。價格本身只是商品的'標價,市場價格只能給出信號,並沒有調節能力,必須有生產單位做出反應,才能完成價格機制的調節。因此市場價格機制

並不是一個可以獨立於生產單位的協調機構。

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價格機制調節過程中企業家的反應就是企業家的調節功能——— 企業家依據掌握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價格信息,根據經驗作出預期,安排資源的配置。當企業家在市場上決定購買一種資源用於本企業內生產時,往往是該資源不僅僅被決定配置到該企業,而且配置到該企業的哪個部門也已經被決定。如果因爲後來發生了預期以外的變化,該資源在本企業內部門之間的配置需要變化,企業家也通常會遵循該資源的市場價格,將其配置到最能實現其價值的部門。因此,企業家的調節,不論是在市場上決定是否買賣,還是在企業內決定資源在部門之間的配置,都離不開市場價格信號。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並不像科斯所說的那樣被隔絕於企業之外。

所以,市場通過價格配置資源和企業內部通過計劃配置資源並非相互獨立。

3、從上問可以看出,企業內部並非可以“隨心所欲”地實行計劃經濟。

那麼,更深入的問題是:企業計劃是否等同於計劃經濟?

科斯的企業存在和企業規模決定理論的一個基點是將企業和市場劃分爲相互對立的資源配置機制,而這種劃分的基礎則是將企業計劃等同於計劃經濟。科斯認爲:“企業實質上是一個小的統制經濟,其內部資源配置的方式在本質上與我們在社會主義經濟中所看到的相類似。”

那麼,企業計劃是否在資源配置方式方面與計劃經濟具有相同的

性質呢?我們知道,市場經濟是由生產要素所有人個人分散地決策,而計劃經濟則由中央計劃者們集中決策。看起來,企業的集中計劃決策和管理的確更像計劃經濟的方式。

但企業的計劃協調不等於計劃經濟。企業計劃與計劃經濟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在於企業計劃是個人的事,個人自己決策,不像計劃經濟要求集中統一決策。一般說來,多人組織的計劃和協調要求集中統一性,但並不是所有組織的計劃協調都是計劃經濟。例如,政府機構有政府計劃,政黨組織有政黨計劃,學校教學有教學計劃,科研項目有研究步驟進展計劃,等等,爲制定和實現這些計劃,這些組織也都需要計劃協調中心。但這些計劃和協調都不具有計劃經濟的性質,企業也不是一個微縮的計劃市場。

四、 結束語

科斯《企業的性質》無疑是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鉅作,開啓了被傳統新古典經濟學視爲“黑箱”的企業的分析,打破了傳統理論的信條——假定價格機制是沒有成本的。當然,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經濟學的理論不斷豐富,科斯《企業的性質》這篇還存在一些有爭議的地方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深挖。但是,這絲毫掩蓋不了它的光芒,它改變了我們對企業的認識,重塑了我們對企業與市場的定位,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然而,企業究竟是什麼,這永遠沒有準確的答案。

企業的性質讀後感篇四

文章研究的背景:科斯發表的《企業的性質》時,科斯並沒有給出明確的企業的定義,而與之而來的是各種批評和爭論的聲音。張五常先生作爲科斯的學生,從他在一般的契約和特殊的計件工資契約方面的發現來解釋科斯的觀點。

核心觀點:企業是契約安排的一種形式,企業的出現是一種契約替代以一種契約。

結論:

1、如果投入者的全部貢獻能夠直接衡量並與購買者直接交易,則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重合,企業無存在必要。

2、由於交易費用、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信息不對等、衡量困難、貢獻分解困難,對一個要素單獨決定價格的費用是十分高昂的

3、降低這個價格的有效途徑是對這些活動進行替代定價。替代定價可能想計件工資那樣簡單,也可能像建立無產證券那樣複雜,但最終的結果都是企業的出現和企業家的誕生。

基本思路:本文共分爲四個部分

:1)作爲契約安排方式的企業;

2)作爲例證的計件工資契約;

3)企業規模的模糊性;

4)結束語。

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做了生產投入爲私人所有的假定,並認爲投入所有者因此面臨三種選擇:

1)自己生產並銷售產品;

2)把要素直接賣掉;

3)讓渡該要素的使用權,獲得一定的收益。作者認爲企業的產生與第三種選擇有關,並因此提出“爲什麼一個私有財產所有者竟會自願交出他的權利,而聽任一隻看得見的手擺佈”這個問題。

張五常先生歸納了三種可能的解釋,但都被一一否定了:

1)管理比市場更具效率,這顯然是不正確的,管理決策不可能優於通過價格機制實現的消費者決策;

2)爲了增加收益,集中衆多所有者的資源實現專業協調和規模經濟,但專業化不意味着必須交出投入使用權;

3)如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所說企業的出現是因爲人們偷懶、欺騙或有投機行爲,但作者反駁說,偷懶不是企業產生的原因而恰恰是其結果。

隨後作者提出了4種可能的理由,這其中包括一些科斯的觀點:

1)發現價格的成本;

2)瞭解產品的信息成本;

3)對商品的特徵進行度量的成本;

4)把各種貢獻區分開的成本。

在第二部分,作者利用計件工資契約來說明契約間的替代關係,使用計件工資安排的一個有吸引力的方面是它可以清楚的顯示工人生產率的差別。通過襯衫中間商和地板承包商的例子可以清晰看出計件工資制的優勢,並且在計件工資制契約下的指令遠比薪金契約下的少。從上一部分的四種費用上來看(以地板承包商爲例),打包交易,專業的承包商,地板規格的標準化和以計件形式來分解貢獻使得四種費用都有所降低。但與此同時,當產品的部件或成分常常變化或者同一個工人承擔種類繁多的活動,以及一種組裝部件的方式使得分解工人的貢獻成本高昂時等情況下,也很難建立計件工資制。作者追溯了從中間商的簡單服務,經各種計件工資的安排,到薪金契約的轉變。在轉變中,張五常先生強調了發現價格的費用,當這些費用發生變化時,不同的契約就會出現。

在第三部分,作者通過蘋果園與養蜂人的例子,以及第二部分中地板承包商的例子來引出對企業模糊性的討論。作者認爲,堅持什麼是企業什麼不是企業的辯論時沒有用的,重要的問題是爲什麼契約採取這種被觀察到的形式,以及不同契約安排和定價安排的經濟學含義是什麼。即存在契約,不存在企業。作者給出了能確定企業是什麼以及規模大小的三個條件,但在現實世界中情況很複雜,條件中的企業只是極端例子,企業的概念仍然是模糊的,而且確切的說,得到這個定義是毫無意義的。

最後一個部分,作者提出自己的觀點:交易費用和締約終有一天會被認爲是在新古典經濟學中對抗邊際主義的分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