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閱讀《邊城》有感

閱讀《邊城》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閱讀《邊城》有感1

清瑩的河水擺動着,彎曲了光線,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風拂過,帶來細碎的草葉及竹雀草蟲婉轉的歌聲。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狗。

閱讀《邊城》有感

簡單的人,簡單的故事,簡單的情感。它沒有大悲大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樣靜靜地訴說着,那樣真實,那樣細膩,它就象一眼清泉,輕柔地將人包圍,慢慢地將人感化。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個朦朧的天堂。這裏有秀麗的山水,醇樸的鄉民,熱情的鄉風,對於已習慣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人來說,這裏不就是心靈的棲息地嗎?作者從一個在自然中長大的純真女孩的角度向我們細細訴說着景與情。

十五六風的女孩的心思最爲敏感與縝密。尤其是這樣一個純真的女孩,在美麗的環境與淳樸的民風中,心也就更加柔軟了。那個美麗的端午節的夜晚,那個美麗的少年曾觸動了她柔軟的心,誰知命運弄人,大老與二老卻同歡喜了翠翠。他們身爲優秀的青年,繼承着茶峒地方的優秀品質,彼此鼓勵謙讓,公平競爭。天保走了車路,便要儺送走馬路。儺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軟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天保爲成全弟弟而決心出走。不想茨灘的水殘酷無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呆呆在岸邊遙望,對老船伕帶了誤會的儺送最終跟隨了哥哥的腳步。在一場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邊守望。

彷彿是冥冥中有命運刻意安排,翠翠終究走上了母親的`道路,這種無奈、悲傷、遺憾,就像是一層薄霧給最原始,最純正的美披上了憂傷的色彩。

閱讀《邊城》有感2

《邊城》講述了民國初年,位於湘西山區的偏遠小鎮——茶峒,有位頗有名望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同時愛上渡口老船伕的外孫女翠翠的故事。老船伕怕翠翠重蹈其母親因婚姻而不幸殉情身亡的覆轍,對她的婚事十分上心。翠翠邂逅了二老,心生愛慕之情,卻羞於表露。後又與大老相識,大老喜歡上了翠翠,於是,順順託楊馬兵來向老船伕說媒,翠翠十分惱怒。王團總派人向二老說媒,並願以新碾房作陪嫁,但二老只要“渡船”。大老得知弟弟愛翠翠,鬱悶不樂,遂乘船外出經商,不幸斃命。二老得知消息後不願提親離家出走。老船伕悵然傷懷,勞累過度,在一個夜晚於是訣別。翠翠依然售後在渡船上,長年爲人擺渡,等待着二老歸來。

《邊城》中最令人難忘的就是老船伕,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男性的偉大,“凡百委屈不可以包含,凡百苦難莫不可以忍受,凡百罪惡莫不可以寬容”。大老、二老、順順怪他,就連翠翠也不清楚他。他一肚子的委屈,可是一句話也沒有說就躺下了,留下了一大堆的心事,我估計他是死不瞑目的。他生前又是那麼的善良、樸實、倔強。渡頭爲公家所有,故渡船不必出錢,有人過意不去抓了一把錢擲在船板上,他一一拾起塞進那人手心裏去,只求心安理得。他深愛孫女,爲孫女的幸福操碎了心,他身上那份擺脫不掉的沉重、孤寂和寂寞又與誰訴說呢?老船伕的一生看似平淡,但卻又是那麼令人記憶深刻,難以忘懷。

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我喜歡她的簡單、善良,雖有點小孩子脾氣但又是那麼的體恤人,善解人意。她會因爺爺回來晚了而生氣,但只要爺爺帶了“好東西”,她會馬上高興起來。面對一份清純美好的愛情,她的內心是既複雜又矛盾的,她夢見自己“摘了一把虎耳草”,說明她內心是渴望與儺送的愛情的,但是她又羞於表露。或者說情竇初開的她,本身都還沒有意識到所謂的愛情是怎麼一回事。她對愛情有一份朦朧的嚮往和一種講不明白的感受。沈從文細膩的描繪出了翠翠的內心世界,爲我們展現了自然之中成長的女孩朦朧的哀與樂。閱讀時,每當看到儺送與翠翠相遇的場景,我多麼希望翠翠可以再勇敢一點,但是總是因爲她的“躲避”而錯過,不免讓人嘆息。但或許這才符合在茶峒生長的翠翠最本真的形象。也許,故事的美麗就在這遺憾中。

某位學者說,《邊城》描述的愛情大概是實際與詩情之間的關係。大老的擇偶標準是“又要馬兒不吃草,又要馬兒走得好”,天保的性格是實際的。而二老的性格是詩意的,在如詩如畫的小山城長大的純情少女喜歡詩意的二老,想必也是可以理解的。“愛情是一出永遠唱不完的悲劇”,因種種原因,有情人未能終成眷屬,實際與詩意之間,哪一個纔是最好的歸宿,我們都不得而知。也許,就像張愛玲所說“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粒硃砂痣”,誰又能說得清,道得明呢?故事的結尾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但是,到了冬天,那個坍圮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我相信那個讓她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會渡着他的船回到她的身邊,這纔不枉她一生對詩意執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