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

《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導語:蘇東坡是宋代的大文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林語堂《蘇東坡傳》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

《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

最近一直在讀林語堂先生的著作《蘇東坡傳》,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精裝本。一連看了兩遍,發現以前對蘇軾的瞭解太片面了。看後,感想頗多。

大家都知道蘇軾(1037~1101)是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在書中,林語堂先生對蘇軾的評價是: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生平

北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20歲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嘉佑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3年(1066)其父蘇洵於汴京病故,他扶喪歸裏。

神宗熙寧二年(1069)初還朝任職。因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他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他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的罪行下獄。僥倖被釋後,謫貶黃州。元豐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臨朝,次年改元元佑(1086),起用舊黨司馬光執政,蘇軾被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補回避賈易札子》),先後被派知潁州、揚州、定州。蘇軾在杭州,曾減賦賑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飭軍紀,加強邊備。在元佑保守氣氛充滿朝廷的時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不斷進行某些興革。

紹聖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佑舊臣,蘇軾又成爲這些新貴打擊的對象,被一貶再貶,由英州(今廣東英德)、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儘管當時“飲食不具,藥石無有”,條件極爲艱苦,蘇軾卻能“食芋飲水,著書以爲樂”。並對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死於常州。

蘇東坡才華之我見

蓋世全才無人望其項背 高潔人格建樹前無古人

蘇軾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天奇才怪傑。他在詩、詞、散文、文藝理論、語言文字學、書法、繪畫、品石、飲食等衆多藝術領域都堪稱宗師鉅子。他性情放曠高逸,爲人豪爽風趣。儘管才高招嫉,仕途坎坷,但始終不變其情、不改其志,而又能做到“進亦樂、退亦樂”。這種人格魅力不知傾倒了歷代多少文人騷客。可以說,蘇軾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傑出的代表。

“才”,成就了無數英雄的功業,也鑄就了許多名土的悲劇命運。蘇軾有云:“人人生兒盼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雖是調侃之辭,卻也在一個方面道出了他命遭坎坷的原因。唯其有才,他才能在詞、文、詩、書、畫、品石、文論以及參禪、政務等諸多領域都成就斐然,讓時人、後輩難以望其項背;唯其有才,他纔有資格恃才傲物,纔敢於不阿世俗,生出他那“一肚皮的不合時宜”。這在那時局動盪、黨爭激烈的年代,自然不免遭人嫉恨中傷。於是他被一貶再貶,最後一次竟被流放到當時人稱“域外”的蠻荒之地——海南島,差點兒老死在那裏。

他觀察問題比較通達,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仍然堅持着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蘇軾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於他主張改革但不贊成王安石變法,因而既與變法派發生矛盾,又同維持現狀的保守派有所過節。蘇軾爲人表裏澄澈,講究風節操守,這就使他既不見容於元豐,又不得志於元佑,更受摧折於紹聖。然而這正好有利於他加深閱歷,擴大視野,使他在文學上獲得很大的成功。

“任性追逐、隨緣放曠”是蘇軾從年輕時代就追求的人生境界。詩人那率真歡樂的天性和活躍的生命力,既是他的悲劇命運在性格方面的原因,又正是他偉大人格的魅力所在,也是他藝術創作的不盡源泉和深厚的精神底蘊。他一生在衆多的藝術領域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1)他的散文珍品薈萃,不管是宏篇鉅製還是雜文筆記,都充滿靈性,含蘊雋永,極具品味。各種文萃中常選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石鐘山記》、《喜雨亭記》、《凌虛亭記》、《放鶴亭記》、《超然臺記》等,更是千古名篇,令人百讀不厭。蘇詩保存下來的有約四千首。他的詩取材廣泛,表現手法豐富多彩。人物事件、風俗景觀、喜怒哀樂、議論哲理無不入詩。順手拈來的日常材料,經他匠心巧綴,無不輕靈深蘊、情調盎然。林語堂說蘇軾的詩永遠清新,這評價甚得蘇詩真髓。

2)在詞上.蘇軾貢獻更大。在北宋詞壇上,蘇軾突破詞必香軟的樊籬,創作了一批風貌一新的詞章,爲詞體的長足發展開拓了道路。從今存三百四、五十首東坡詞來看,蘇軾對詞體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他一改詞專事抒寫個人悲歡離合的柔情和纏綿婉轉的格調,拓展了詞的表現題材,開創了豪邁雄奇、音調鏗鏘的豪放詞風。《江城子·密州出獵》是開派作品。他在《與鮮于子俊三首》中說“近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成一家……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爲節,頗壯觀也。”看來他自己對開宗立派是頗爲自豪的。東坡豪放詞的代表作是《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詞以豪闊的時空爲背景,以故人轟轟烈烈的豐功偉業與自己壯志空懷的遭遇形成對照,抒發了深沉頓挫的不平之氣。全詞才氣涌流,其豪放足爲詞林典範。

蘇詞中也有以婉約見長的。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是悼念亡妻王弗的作品,感情細膩真摯,境界深遠悠長,讀來令人蕩氣迴腸。他的另一篇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思念弟弟蘇轍時所作,詞的境界虛實曠渺、清闊神奇,格調恬淡迴旋,娓娓浸潤,令人回味無窮: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許多詞論家都認爲這是一首最好的中秋詞。

3)在中國書畫史上,蘇軾也稱得上是一代鉅子。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在繪畫上,蘇軾以“墨竹”聞名。他與朋友米芾、李應磷、黃庭堅等經常在一起創作、切磋,在“文人畫”形成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書畫,不同於苦練求工的匠人,而是發自天賦才氣,爲書作畫一如詩文,隨興所至,精神情趣自然地渲泄揮灑於毫端,從而形成了不拘形跡、極力寫胸臆的風格。蘇軾以其高絕的才華、曠逸的氣度、高潔的人格和前無古人的建樹,贏得了世人廣泛的傾慕和景仰。在當時就有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張耒、晁無咎)爲代表的一大批文人緊隨其後,開一代文風之盛;後代文人也無不從他那裏吸取豐富的營養。毫不誇張地說,蘇軾和他的創作,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塊不朽的豐碑。

4)蘇軾今存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采。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一個突出內容。但更多地方則鍼砭了新法的流弊。

令人感動之歐陽修的高風亮節

蘇軾21歲時,就與父親、弟弟一道,赴京參加科舉考試。當時任主考官的正是那篇流傳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記》的作者、大文學家歐陽修。蘇軾的試卷《刑賞忠厚之至論》令歐陽修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絕。他明顯地感覺到了這個年輕人的不同尋常,感嘆道:“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提起我,人人都會談論這個叫蘇軾的人的。”歐陽修爲蘇軾的才氣所震撼,他爲大宋朝能出現蘇軾這樣的才子連呼“可喜、可喜”。在欣喜之餘,歐陽修感慨地說:“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今天的我們應該爲歐陽修900多年前閱卷時的那雙慧眼感嘆,爲蘇軾能碰到歐陽修這樣善於識才的伯樂感到慶幸,更要爲歐陽修“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的高風亮節擊節叫好。

令人感動之女性對蘇軾的呵護

蘇軾大才子,名氣大,女人喜歡他的也多,但他並不好色,他爲歌妓寫過動人的詩句,但沒有他與歌妓風流的記載,在他的生命裏,有幾位重要的女性,正是她們無私的愛與呵護才鑄就了蘇軾一生的輝煌。

有人把感情分爲三種,一種是情人的、子女的、朋友的、年輕的;第二種是丈夫的、妻子的、中年的;第三種是父母的、愛人的'、知己的、永遠的。沒有那一種更美好,更可貴。因爲三種都是人所需要的,然而第三種最傻,這是因爲沉默的表達代價最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母愛無言,妻愛無私,知己知音奉獻生命”。她們對蘇軾的呵護、體貼、摯愛都屬於“沉默”的表達。

1)母親關愛,沉默奉獻

首先是蘇軾的母親程氏夫人,她出生富貴人家,她是蘇軾生命運行的起點,她親自教蘇軾讀書,她說:讀史明志,讀書明理,教育孩子怎樣做人,體現的是一種偉大的母愛,沉默奉獻。孩子後來中了進士,名動京師,她甚至還沒有聽到兒子這個消息就離開了人間。

2)妻子王弗參謀助手

蘇軾的第一個夫人王弗,不僅知書達理,而且爲人處事,勝過蘇軾。成爲蘇軾出入仕途的高參,她對蘇軾的關愛、指點、勸導,遠遠超過了一個妻子的職責範圍。遺憾的是她隨蘇軾只有11年,過早的離世,才使蘇軾寫下了痛惜難當、倍思亡妻之情的千古絕唱:江城子

10年生死相伴,死後十年相思,王弗離世已經10年了,六年前他已娶了王弗的堂妹爲妻,還寫下這首被稱爲千古第一悼亡詞的傑作,有了新歡沒有忘記舊情,“小軒窗,正梳妝”,何等的細膩,動情。倘若王弗地下有靈,她也會被丈夫的愛所感動。

3)第二位妻子王閏之賢妻良母

他的第二位妻子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她是一位賢惠善良、純樸的女性,她對堂姐留下的兒子如同己出,“愛出於天”,她雖然沒有王弗的超凡智慧,卻是在蘇軾仕途道路上經歷入獄遭貶、聚然升遷等大起大落的生活,她隨東坡25年,是蘇軾同患難、共命運、危急存亡、相儒以沫的賢妻良母和“糟糠之妻”,她以自己的真情融入了蘇軾的生活。以致蘇軾誓言,死後“唯有同穴”。

4)蘇軾紅顏知己王朝雲,

第三位妻子是歌妓出生,原是他人贈與蘇軾的侍女。入蘇家時才12歲,她不僅絕頂美麗,而且心性純良,沉靜穩重、聰穎好學,“敏而好義”,她對蘇軾崇拜、敬愛、忠貞,瞭解蘇軾。一次,蘇軾上朝回家,他指着自己的肚皮問身邊的仕兒,你們說我這裏裝的是什麼,一個仕兒說:“都是文章”。蘇軾不以爲然。另一個仕兒說:“滿肚子都是識見”。蘇軾仍不以爲然,朝雲卻說:“學士一肚皮不合適宜”,蘇軾捧腹大笑:“知我者朝雲也”。朝雲與蘇軾處處心靈相通、知己知音。在蘇軾遭貶蕙州,“樹倒狐孫散”之時,只有朝雲堅決跟隨,他們相依相伴,穿越原始森林,他們之間有一種超越時空,超越肉體之外的情感,她深深的融入了蘇軾的生命之中,是蘇軾的知音,屬於最“傻”的一種,她爲之獻出了34歲的生命。蘇軾爲朝雲創作的作品達九篇之多,記述他對朝雲深深的愛。

5)在蘇軾的生命和仕宦生涯中,有兩位特殊的女性,那就是曹太后和高太后。

司馬光病逝後,蘇軾成爲朝中獨佔鰲頭的人物。元祐舊臣認爲蘇軾恃才傲物,行爲曠放,不適合在重要的政治職位上,奏章彈劾蘇軾。蘇軾只好離朝,以龍圖閣學士職銜出任杭州太守。元豐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被捕,押解京師。史書記載了當時的情景:“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好在京城替蘇軾說話的人很多,蘇軾這才獲赦出獄,發配黃州。蘇軾被政敵所害,囚禁在烏臺時,他們想把蘇軾置於死地而後快。可太皇太后曹氏(仁宗皇后)一直惦記着蘇軾,她病重後,皇上去看望她,太皇太后卻問皇上:“蘇軾怎麼樣啊?”,“還好”,皇上沒想到,太皇太后生命垂危之時還想到蘇軾,太皇太后又說:“以蘇軾的詩攻擊他,是小人所爲。”皇帝哭着對太皇太后說:“我要大赦天下,以延長太皇太后的生命。”太皇太后卻說:“兇惡之人何需赦免,只要放一個蘇軾就夠了。

這是她在生命的彌留之際說出的心裏話,可見他對蘇軾是何等的掛念與關愛呵。皇上視之爲遺言,蘇軾才保住了性命。皇帝要找個臺階下,就說蘇軾並無惡意,放了他吧。

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趙煦登基。小皇帝年方九歲,由祖母高太后(英宗皇后)攝政。高太后是反對變法的。她對蘇軾的才華頗爲賞識,於是重召蘇東坡回京。委以蘇軾重任,吏部尚書,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翰林學士知制誥,成爲皇帝身邊的紅人,有內相之稱,在政治漩渦中浮沉起落的蘇軾這一次迎來了他仕途最光明燦爛的一幕。

太后駕崩後,蘇軾的日子開始難過了,似乎註定了他在新的政治旋窩中會被絞殺得死去活來。。。。。。

從這點來看,蘇軾的成就和輝煌從某些方面來講也得力於這些令人感動的女性身上。

令人厭惡/不忍卒讀之章淳的報復

神宗死後,北宋朝廷最大的問題就是,士大夫們竟一直把朝廷當作互相打擊報復的場所,國家安得不亡?!

紹聖元年(1094年)曾被蘇轍彈劾過的章淳拜相,開始了對元佑大臣的瘋狂報復。

新黨在哲宗的支持下,舊黨的人被連續貶官,基本都去了嶺南,蘇軾更遠,到了海南。活人被貶,死人也沒放過。司馬光,呂公著的諡號被取消,墓碑也被推倒,就差被鞭屍了。舊黨的骨幹,呂大防,範祖禹,劉擎,範純仁(范仲淹之子)都被貶死。甚至章惇還想把《資治通鑑》作爲穢書銷燬,幸好有神宗的作序,我們今天才能繼續看到這部史學鉅著。舊黨甚至慫恿哲宗廢掉高太皇太后。

元佑年間,蘇軾曾被指爲王安石第二,在紹聖時卻被做爲元佑黨人拿來做爲開刀的第一人,一月三貶,一氣被貶到嶺南惠州,並下旨表明“永不敘用”。

蘇軾在惠州受到太守的禮遇,沒吃什麼苦頭,他原本是個志趣高逸之士,淡於名利,見北歸無望,索性決定自己蓋房“作惠州人矣”。其間他寫詩填詞,作畫爲文,流連山水,忘情民俗,仍不改其通達樂觀性情。如果說范仲淹的爲人是“進亦憂、退亦憂”,那麼蘇拭可謂是“進亦樂,退亦樂”了。

紹聖四年, 章淳見了蘇軾在惠州時的快樂感懷的詩文,心中很不舒服,又喪心病狂的把蘇軾貶往海南儋州。一紙貶書飛來,蘇軾真正是到了天涯海角。此時蘇軾已是62歲的老人了。

那時海南尚屬蠻荒之地。而章淳下了作惡到底的決心,要把所有可能翻案的政敵趕盡殺絕。他派董必去視察受貶者的生活情況。蘇軾被趕出縣衙官舍,到山上結廬而居。他自己描述這段生活說:“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在海南度過的近四年中,雖說他在生活條件上極度困苦,但在學術上收穫頗豐:他寫下一百多首和陶詩,給《易》、《論語》、《尚書》等作了注,撰寫了《東坡志林》等。

元符三年(1100年),酒色過度的24歲皇帝哲宗去世,徽宗繼位,神宗太后權同聽政。她反對新法,罷別章淳,所有元佑大臣一律赦罪。許多流放邊地的大臣接詔內遷,蘇軾也在其列。在天涯海角度過四年艱難時光、已經年過花甲的蘇軾根本沒有想到此生竟還能活着回去。回首多年的經歷,蘇軾情不自禁,吟誦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絕處逢生,並在北歸途中授爲朝奏郎,詔準擇地而居。元符四年六月,他在去常州途中染病,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病逝於常州,終年六十六歲。據東坡先生墓誌銘記載,蘇軾去世的消息傳出,“吳越之民,相與哭於市;其君子,相與吊於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諮嗟(jie)出涕”。

一代英才就此隕落!

這就是如兒戲般的北宋政治!

【附】蘇軾悼念三位妻子的詩詞

《蝶戀花》 (悼念王潤之):

泛泛東風初破五。 江柳微黃,萬萬千千縷。 佳氣鬱蔥來繡戶,當年江上生奇女。

一盞壽觴誰與舉。 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盡窮鱗看圉圉,天公爲下曼陀雨!

懷念朝雲的詩詞:

《殢人嬌》

白髮蒼顏,正是維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礙。朱脣箸點,更髻鬟生彩。這些個,千生萬生只在。好事心腸,著人情態。閒窗下、斂雲凝黛。明朝端午,待學紉蘭爲佩。尋一首好詩,要書裙帶。

《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

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脣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註釋:

①瘴霧:南方山林中的溼熱之氣。②倒掛綠毛:似鸚鵡而小的珍禽。③幺風:鳥名,即桐花鳳。④涴:沾污。⑤“不與”句: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南歌子》

雲鬢裁新綠,霞衣曳曉紅。待歌凝立翠筵中。 一朵彩雲何事,下巫峯。

趁拍鸞飛鏡,回身燕漾空。 莫翻紅袖過窗櫳。怕被楊花勾引,嫁東風。

《浣溪沙》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七律悼念朝雲

苗而不秀豈其天,不使童烏與我玄。

駐景恨無千歲藥,贈行惟有小乘禪。

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後緣。

歸臥竹根無遠近,夜燈勤禮塔中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