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勇氣》有感

讀《勇氣》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讀《勇氣》有感1

這個故事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法國:一位美國的傘兵沒有降落在預定的地點,向一位法國婦女求救,法國婦女和她的丈夫毫不猶豫地把美國傘兵藏到了他們家的大碗廚裏,但隨後來了六個德國士兵,把美國傘兵從碗櫥裏拖了出來。那位把美國傘兵藏起來的法國農民,並沒有受到審訊,也沒來得及跟妻兒說一聲再見,就被槍斃了,美國傘兵也被抓起來了。當美國傘兵順利逃脫出來,返回那戶農家像法國婦女求救時,失去丈夫的法國婦女再次毫不猶豫地把美國傘兵藏了起來,傘兵最後得救了。

讀《勇氣》有感

面對傘兵的兩次請求,法國婦女前後都回答了“哦,當然了”,這兩個“當然了”包含了法國婦女對正義力量的果斷支持和對非正義戰爭、對敵人的無比痛恨。

美國傘兵,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保住了生命;法國婦女,用一顆真誠的心和與敵人抗爭的勇氣保護了美國傘兵。美國傘兵和法國婦女的勇氣讓我們的心靈之震顫,也由此深知:真正的勇氣,源自智慧和勇氣。

讀《勇氣》有感2

我曾經在僅有的幾次授課經歷中總結教學的經驗,並且問自己,爲什麼選擇課堂?爲什麼選擇孩子?試圖從最本源的地方來總結答案,但僅有的經歷讓自己很是迷茫。

閱讀了《教學的勇氣》,這是一種絕對不同於傳統教學理念的新思維,很快,她佔據了我的頭腦,我十分興奮,甚至有些欣喜若狂,恨不得把她提到的一些內容拿去應用,但這樣想也並不是十分正確的,一個好的理念和思維,如果能夠應用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可能需要太久太久的時間。放眼當下的課堂,足以顯得她的思維和想法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可能還僅僅停留在腦海的烏托邦。

無論烏托邦也好,由點到面也好,對一個新的思維和理念我們總應該帶着批判性的思維去看待,而《教學的勇氣》也應當如此。

教學是兩個角色的故事,教的角色便是授課者,學的角色便是聽課者,好的教學無非就是正確處理好了教與學的角色關係,而在我看來《教學的勇氣》恰恰是圍繞如何處理這樣的關係而提出來一系列的方法論,這些提出的方法可操作性也難易不一,下面我想就書中的一些觀點談談我的看法。

書中有提到權力和威信的區別,倡議教師要認清自我,用自我魅力來感染學生,而非依靠外界權力來約束學生。我對這樣的觀點表示認同,師者的的確確應該通過自我魅力來感染學生,讓學生由心對師者產生一種“敬”,但如何去散發個人魅力呢?似乎成爲了一個難題。在這裏,拋卻師者個人學識程度不講,我自己認爲,讓學生對師者產生崇拜或者信服,第一堂課是重中之重。

如何去上好第一堂課呢?結和此書內容和我自己的一點點體會,第一堂課應當給孩子們一個好的印象,多講一些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並在這些話題上面稍做加深,讓孩子們由心去產生敬佩。除此之外,要多和孩子們交流,讓孩子們覺得你是一個老師的同時也是他的朋友即可。我想這樣的第一堂課一定會對後期的課堂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再者,我想談談關於文中提到的幾條理論,即這個空間應該既有界限又是開放的,這個空間應該既令人愉快又有緊張的氣氛,這個空間應該既鼓勵個人表達意見,也歡迎團體的意見,這個空間應該既尊重學生們瑣碎的“小故事”,也重視傳統與紀律的“大故事”,這個空間應該既支持獨處又隨時有羣體的資源支持。針對這幾點我認爲作者闡述的相當詳盡,所以我還是想從如何操作方面說說自己的看法。

課堂之上如何真正實現如上的關係呢?我認爲師者和老師各自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把課堂交給學生,但又不能脫離老師設定的軌道這就要求老師做到課堂導演的角色,給孩子們可能大的空間去綻放自我,又要把控全局,既要不時融入孩子們當中,又要即使給孩子們自己處理問題的機會,我想這樣的效果一定需要前期的準備和豐富的經驗。也只有這樣,我們想給予孩子們想要的課堂纔會不期而至。

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太多太多,但終歸不能統一而論,無論是書中涉及到的還是沒有提及到的,我們是在探索的路上,我們可以堅信的那便是用心去愛,用心愛孩子們,讓孩子們得到快樂和幸福,我想這就是我們如此用心愛的意義所在。

讀《勇氣》有感3

暑假裏,我讀了管家琪老師寫的《勇氣訓練班》這本書。這本書內容豐富,情節精彩,讀後令我受益匪淺。

看見她們的勇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以前跟哥哥一起去小樹叢“探險”的事。我們走到一些舊房子前時,哥哥突然“消失”了。我驚恐萬狀地大喊“哥哥!哥哥!”但沒有人回答我。只見那破舊的房子旁邊的樹林裏枝枝杈杈,一片漆黑,好像張牙舞爪的幽靈……難道哥哥被幽靈抓走了?我越想越怕,最後竟然哭了起來。突然前方傳來了一陣鬼哭聲,我沒有防備,差點被嚇暈。“哈哈哈……”一陣笑聲傳來,原來是哥哥,他在房子背面,原來只是虛驚一場。

五年級:鍾以恆

這本書講述了《勇氣訓練班》和《勇敢的公主》這兩個故事,其中我最喜歡《勇氣訓練班》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四年級一班轉來了一個叫蕭丹禎的新同學,,他說他有一個只有他自己才能看見的隱形朋友——小威,他們準備在一個經常出現幽靈事件的橋墩下舉行毛骨悚然的勇氣訓練班。很多同學聽後都紛紛報名了,他們都說自己有勇氣參加。當第一關剛開始,蕭丹禎尖叫了一聲,許多同學都跑走了,只剩下班長劉巧慧、林齊繽,蕭丹禎和李樂淘。最終劉巧慧設法嚇跑了蕭丹禎,讓他承認世界上根本沒有鬼,我對她們的勇氣感到深深的佩服。

《勇氣訓練班》這本書讓我提升了勇氣,使我變得更加勇敢,我從中明白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妖魔鬼怪,很多所謂奇奇怪怪的事其實都是人云亦云,或是在傳播過程中人們添油加醋的結果,我們沒必要害怕,要做個勇敢之人。

讀《勇氣》有感4

午後的陽光,溫暖而愜意,透着絲絲慵懶。手捧墨香,細細品味;丹青妙筆,訴說着記憶深處的動人回憶;字字珠玉,仿若鋼琴鍵上的88個琴鍵,於有限中變出無限華美樂章。狄斯尼用那簡單幹淨的文字勾勒出回味的種種,令我冥思——

風過,書頁翻飛,回眸間,又見屬於那個世紀的戰爭。那年輕的傘兵落在敵方區域時的焦慮不安;那位善良的婦女和她的丈夫的善意包庇;行蹤暴露,丈夫被殺時的不甘,德軍的無情;婦女女的撕心裂肺,傘兵的愧疚不安,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眼前浮現。

當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傘兵再一次找到婦女的門前,“你願意把我藏起來嗎?”“哦,當然。快!”簡單的對白,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埋怨,只有簡簡單單一句話,卻誰也無法想象,這是由一個法國婦女與一個素昧平生的傘兵說出的,充滿了對彼此的信任,他們用自己的生命作賭約,這是一種怎樣的勇氣啊!

這放手一搏的勇氣,這在丈夫逝世後能冷靜藏匿陌生人的勇氣,他們又爲何用勇氣做出了生命的賭約呢?這不是一個未解之謎,只是因爲他們有着相同的信仰,是的,信仰。他們來自大洲的兩岸,卻有着同一個願望。他們嚮往着自由,他們堅信着希望,他們更崇尚着和平!這個集聚着人類日自古以來不變的信仰啊——和平!曾經有人說過,“信仰是沒有國土和語言界限的,凡是擁護真理的人就是兄弟和朋友”。正是因爲有了信仰,有了追逐的目標與方向,有了信仰的那份執著,他們才能不顧一切的用命來賭。

他們不怕嗎?怕。這是肯定的,可他們更怕自己爲了苟活,而放棄這份信仰,放棄同樣追求信仰的人。這樣的自己,令他們厭惡,他們寧願死,也不願就這樣放棄,只因爲一個信仰,一個凝聚千千萬萬人起義的信仰。爲了實現這份信仰,多少的戰士們前赴後繼的上戰場,他們懷揣着家人的擔憂,可心頭更爲沉甸甸的是那民族的信仰,國家的信仰!他們誓與有着同樣信仰的人們,提着敵人的頭顱,踏着同胞的血淚,衝破如煙的戰場,將敵人趕出國土。他們來不及埋葬戰友的屍體,來不及沉痛慘死的親人,他們爲了信仰而戰——和平!自由!希望!

美國人說,有信仰纔有國家,法國人說,有信仰纔有幸福,故事中這平凡的法國女人,有對自由的信仰,雖失去親人,可她是個幸福的女人;這偉大的法國人民,有對自由的信仰,雖有無數泣血的黑夜,可終究有個光輝燦爛的黎明,一個自由的國土,一個和平的地方。

窗邊風又起了,陡然回神,心湖盪漾,泛漣漪,一圈開來一圈開去,久久不平。不禁感慨現在的自由社會,和平世界,又是又有多少的無辜戰士用生命換來的啊。人們痛恨戰爭,因爲它奪取無數鮮活的生命,因爲它讓自己的國家不再安康吧!

人人心中都有着一份信仰,你又是否找到屬於你的信仰?

讀《勇氣》有感5

其實我自已本身也是害怕開課,在開始會出現焦慮、緊張、害怕,怕自已開得不好,不能大膽嘗試,在課堂教學中有時候會縮手縮腳怕待會會控制不了課堂,怕那裏講得不好,哪裏做得不好,也會害怕出醜。

但是通過看這篇用《勇氣征服課堂》讓我領悟了一些道理:我認爲要用自己的勇氣來征服課堂,征服自已。我們往往缺少的就是展示自我缺陷的勇氣。我們應向評課者積極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教學效果。讓評課者幫自己找到需要提高和改進的不足,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進步。

其實生活也是如此,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會如穢土落到我們的頭上,要想從這苦難的枯井裏脫身逃出來,走向人生的成功與輝煌,辦法只有一個:將他們統統都抖落在地,重重的鏟在腳下,因爲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每一個困難,每一次失敗,其實都是人生中的一塊墊腳石,學着積極的面對問題,把困難當機會,問題總是有辦法解決的,在上課的準備過程中我們也許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和困難,把困難當機會吧,失敗者常把機會當困難,成功者常把機會當困難。所以,我們一起努力吧!

讀《勇氣》有感6

信念,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因爲信念是一個人前進的方向,目的地,但方向有了,卻不一定能夠到達,這時便需要的是前進的勇氣。

祥子,一個樸實的名字,也曾代表一個樸實的人。當他剛進城時,他便擁有了信念,他要擁有屬於自己的一輛新車,信念賦予了他勇氣,他的強壯能幹使他在幾年內便擁有了新車,但好景不長,他的車在一次拉客時被兵繳了。他的信念讓他沒有放棄,但後來一切的阻撓,虎妞的狡詐,惡毒讓他徹底失去方向,時間就如惡魔慢慢撤去了祥子天真

.樸實.努力奮鬥的品質,卻爲他覆蓋上了一件醜陋.空虛.墮落的外衣。祥子是不幸的,但這不能成爲他失去信念的理由。只是他沒有真正的勇氣與更堅定的信念。

我似乎也曾有這麼一位朋友,雖然是在小學便認識的。曾經,我們倆都是班裏的好學生,都有自己美麗天真的願望,也就是我們眼中的信念。從小,我們倆你追我趕,互相競爭,互相,也創下了班裏許多的第一。正當我們都正輝煌時,班裏一些不想要學習的同學開始與初中的一些人交往,學了一些不良習慣,和他們一起打架等做一些不良行爲。而他也正是他們其中一位的朋友,在他的朋友的慫恿下,他開始嗎慢慢走向彎路,染上了許多壞習慣,學會賭博.吸菸。我爲他感到十分惋惜曾有一次我勸阻他,他卻不聽,反而慫恿我加入他們的行列。就這樣,我失去了一位曾與我針鋒相對,相互競爭,相互進步的摯友。

他又何嘗不像駱駝祥子一樣,曾經也擁有着天真美好的信念,也擁有着走向成功的勇氣,但是他的信念卻十分容易動搖,勇氣在環境的消磨下消失。從此,這個社會多了一匹害羣之馬,而少了一個有用之才。

人,最重要的是信念;信念,最需要的是戰勝誘惑的勇氣。一個堅定的信念能讓你在塗中不迷失方向,走了彎路。一股從內心而來的勇氣,能讓你在途中跨過障礙,躲避陷阱,拒絕誘惑。

讀《勇氣》有感7

最近讀了《教學勇氣》一書,裏面提到一個醫學院的教學改革:將原來用屍體做標本,改爲用真實的病人做標本。這樣的改革使原本機械化程式化的學生變得人性化,感性化,他們能夠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從而充滿感情地對待病人,認真對待病號,儘可能地在救治的過程中減輕病人的痛苦。帶着對病人的同情和憐憫去醫治他們,這纔是醫學的初衷。

這使我想起了我們的教育,教育的初衷是什麼?細細想來也不過是四個字:教書育人。所謂教書就是教給孩子們知識,目的是讓孩子們學會知識。所謂育人就是教育孩子好好做人,目的是讓孩子做一個品德高尚,與國家、社會、他人有用的人。再來看看我們現在在做什麼:上課,完成作業,能夠應付考試,每次考試要考到前幾名,畢業班升學率要高……孩子學會知識了麼?會用學到的知識來指導實踐麼?孩子們是人格健全的人麼?老師您瞭解了麼?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要不,我們的大學生畢業了還找不着工作?我們的學生動輒自殺,動輒殘害室友?所以,我們的教育早已違背了初衷,我們的老師也更多地是在追求現實的利益。

教育要改革,必須改革。

怎麼改?我想不如借鑑一下醫學教育改革,朔本逐原,迴歸到教育的初衷上去。我們教師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們要用我們內心的人性去面對學生的人性,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去處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用人對人的態度去處理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用人與人之間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去做好老師對學生知識的教育。用人與人之間人格魅力的感染去感染我們的孩子,讓他做一個品格端正的人。

我今年仍然帶三年級的孩子,他們只有八九歲大,但是我知道我們也是有感情的。前幾天我講公開課,我把同學們教師節送給我的花當做獎品,在講課的過程中把花送給表現好的同學,當我將第一束花送出去之後,課堂氣氛空前熱烈,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這節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感到比較慚愧的是由於我的花不夠,有很多表現很好的同學沒有得到獎勵,.於是下課後,我要買了一些棒棒糖分給孩子們,他們拿着我給的棒棒糖高興極了。從那以後,同學們更聽話了,上課紀律更好了,老師不在的時候自主管理的能力更強了,我由衷的開心,也用更多的語言去誇獎他們。我知道,我對他們的關心和鼓勵正在一點一點地在他們心中播下種子。

我想,教育就該如此,返璞歸真,迴歸初衷,踏踏實實地教給學生知識,認認真真得教他們做人。

讀《勇氣》有感8

在週末的一個晚上,心情不佳,因爲在生活上的一些瑣事,找到我的高中同學湯振森聊了差不多好幾個小時,我向他吐訴最近生活不順,煩事擾心的種種情況,他便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便是--《被討厭的勇氣》,他說看完這本書肯定會對我有所幫助,我已經很久沒有認認真真讀一些這種感覺類似於心靈雞湯的書,可讀完之後發現它並不是我想象的這樣,它只是在講一些很普通的道理,只是我們常常很容易忽視了,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

該書主要講述瞭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阿德勒思想--目的論思想:所謂目的論就是事物的一切都與其原因無關,它關注的現在,是現在應該怎麼去做,它是一種與先天論完全相反的思想,正因爲如此,它是一種非常積極向上的思想,是非常適合做我們年輕人的航標。

書的內容首先分析了我們生活中的"不幸"的最終的起因:人們通常自己下定決心"不改變",舉個例子:一位年輕人他自卑,性格內向,對自己的容貌和學歷都極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每天都把自己關在屋子裏,不管怎麼樣,他都不願意出門,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他這樣的呢?是因爲他自卑,不自信嗎?不,正是因爲他不願意出門,不願意接觸他人,不願意改變自己,所以導致了自卑,不自信。這裏就牽扯到了人際關係問題,人際關係在這個世界是很複雜的,書中提到了人際縱向關係與人際橫向關係,人際關係如何做到平等:於是需要儘量的發展一些橫向關係,即使你與他人之間可能存在縱向關係,那怎麼去讓人覺得是橫向關係呢?舉個例子:一位媽媽因爲頭髮亂了,需要梳子,而她的小寶寶知道後便幫她拿了一把梳子過來,有的.媽媽便會對孩子說:"你真棒,你最厲害了。"這種誇讚方式就會給孩子覺得是一種上下級的縱向關係,拿梳子這件事媽媽也會做,而且很輕易就能做到,但是她卻對孩子這種類似較誇張的稱讚,這就會給孩子產生一種縱向關係的感覺,如果把稱讚改成:"謝謝你了或者感謝寶寶幫媽媽拿梳子"這種話語,便會存在一種橫向關係,一種雙方地位平等的感覺。

書的最後還講到了人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決定,追尋價值要從現在做起,要活在當下。我記得有一位日本馬拉松隊員在一次世界大賽上奪得了冠軍,賽後記者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說很簡單,我每跑一段都會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跑到哪個路口,然後再跑到哪個路口,跑的過程我的目標不段地實現,這樣我就覺得輕鬆多了,正如我們人生一樣,不需要給自己定一個非常遠大的目標,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後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朝着這個小目標前進,這樣便能切身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自己人生的意義。

其實這本書裏面也有很多內容我自己並沒有認同,我覺得它描述的有些思想並不是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所以我在這篇文章裏也沒有提到。我想表達的是,我們要獲得別人的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要自己給自己信心,人生路很長,它並不是百米賽跑,它是一場馬拉松,跑累了,就停下來走一走,喘口氣,只要不倒退,你就是成功的,你便能從中感受到你的價值,感受到屬於你的幸福。

謹以此文用來勉勵自己,勉勵正在奮鬥的人們。

讀《勇氣》有感9

“那堂課有30名學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學的吧,但我無從得知。在最後一排的遠遠的角落裏,有一位‘來自地獄的學生’沒精打采地坐着,像個幽靈。……此刻,我已經有25年的教齡了,然而面對‘來自地獄的學生’,我犯了一個沒有經驗的新手纔會犯的最基本的錯誤:我完全被他困住了,這個教室中的其他人在我的視線中都不存在了。在漫長又痛苦的一個小時裏,我把我所有的注意都投向了這個年輕人,竭盡全力想把他從僵化的麻木狀態中喚醒。但是我越努力,他好像越向後退。在我被‘來自地獄的學生’困住的同時,我忽視了其他學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學生都成了可有可無的人。”

讀完這一段話,我發現自己的心被帕爾默深深地觸動了。“來自地獄的學生” --- 對我來說,慶幸地是我並沒有遇到可以如此來形容的學生。只是,當日復一日地面對着這些調皮搗蛋到讓自己有些無所適從孩子們時,我也開始有些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教師這份工作。我還能像當初一樣和他們打成一片,陪他們玩陪他們哭和笑嗎?我還有能力教給這些孩子們那些我一直在努力教給他們的東西嗎?孩子們不是來自地獄,但他們真的是天神賜予教師的天使嗎?

隨着自己在工作之餘一點一點地看完這本書,自己的心也變得越來越明朗。多麼美妙的一本書,這是教師能收到的最好禮物之一!帕爾默深入淺出的表達,指引着我重新認識自己,認識孩子們,認識教師這份職業。她說了很多,而我心中也裝着不少的想法。

讓孩子們做真正的天使!--- 這,是我現在最想說的一句話。

此刻,我還是一個教齡不足4年的人---這是我帶一年級的第三個年頭。還記得當初剛畢業來到這裏,我對一切是多麼的充滿激情和幻想埃當我第一次站在講臺上面對着那些可愛的面孔時,我對自己說:他們是你的天使,你將努力和他們一起在校園的天堂裏分享每一個快樂的時光。隨着時間慢慢流逝,等到現在回頭一望的時候,3年的時間已經走過了。不能抹去那些爲孩子們取得好成績而發自內心歡喜的日子,但除此之外呢?那些你一遍遍去解釋一遍遍去勸導的孩子,爲什麼不能真正進步一些呢?我悉心設計的課件,苦口婆心的誘導,他們爲什麼不能多在意一些?最起碼,爲什麼他們還是一樣上課坐不好,吵吵鬧鬧,下課東奔西跑讓自己擔心個沒完呢?

(教學勇氣)讓我靜下心來,重新開始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們是誰。……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的學科。”---先從帕爾默的這段話說起。佛語說,心中有佛,眼中所見便是佛。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審視自己教書的動機和方式。我們不該爲了潛意識中自我的表現欲而去要求孩子們一起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教書的對象是孩子,所以教書的目的是做一切能讓孩子感到快樂、學到知識、找到理想的事情。不能因爲教書是我的職業,自己就把一切教學的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去。在教學的方式上,帕爾默要求我們要學會傾聽,“傾聽學生尚未發出的聲音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不斷地寬容他人,關注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可怕的言語去填塞學生的沉默,並且不要迫使他們說我們想聽的話;意味着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此外,我們不能將自己平時個人的不良情緒帶到教學中去。要學會控制孩子們的情緒,首先需要自己做到最大的耐心去控制自己的情緒。當你在爲孩子們課堂上的小動作煩惱不已時,你是否也注意到了也許某次自己走進課堂時一個不經意的黑臉也已經嚇到了你眼前的這些孩子們?

孩子們是天使---我說這句話,是因爲我發現自己需要重新好好認識孩子這個概念。一年級的學生幾乎還可以說是一無所知,調皮、貪玩、打鬧等等,其實這些不正是他們的天性嗎?我們難道要一直愚蠢地爲這樣可愛而美好的天性而懊惱不已嗎?問題在於溝通協調的技巧和自己的心態。“一般地說,小孩子瞭解老師的心,比老師瞭解孩子的心還要透澈。這是不足爲怪的,因爲,一個自由自在的孩子既能用他的機智保衛他的生存,他當然要把他所有的機智用來擺脫暴君的鎖鏈,奪回他天賦的自由;反之,老師是不會去窺探孩子的心的,因爲他沒有任何切身的利益促使他這樣做,所以他有時候覺得讓他偷懶或瞎鬧一陣反而對自己有好處。”這是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的觀點。要真正瞭解一個孩子的心理是需要非常多的知識和經驗的,但孩子的一些普通天性卻是可以好好去認識並把握的。他們貪玩,不聽話,些許的逆反,我們也許應該考慮給他們更多自由的空間;他們天真極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施展的空間;他們需要被讚美,失落時需要更多的呵護;另外,我現在想,我們應該像尊重大人一樣尊重他們,這其中就包括多去傾聽。

孩子們是這個世界的天使。有多少人長大後懷念孩子時的純真簡單啊!作爲教師,讓自己努力去做他們的朋友吧。“不可使還不喜歡讀書學習的學生對讀書發生厭惡的心情,不可使他嚐到讀書的苦味,以免他過了青年時期還覺得讀書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理想”。

要讓孩子們做真正的天使。笑着的天使,即使他們在哭在鬧,那也是哭着鬧着的天使。

讀《勇氣》有感10

小時候,常問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媽媽總是笑了一笑,摸摸我的頭,說:“你啊,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我想,大概每個孩子都得到過這樣的答案。

這個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西遊記》,《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雖然由此改編的電視劇我也常常孜孜不倦,百看不厭。但一拿到這本經典小說,我就如同小雞啄米似的看了起來。細細讀來,小說裏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地躍然紙上。虔誠執着的唐僧;機智勇敢的孫悟空;好吃好玩的豬八戒;忠厚老實的沙僧。

其中,我最喜歡孫悟空了。當孫悟空打敗了妖魔鬼怪,我總會爲他歡呼;當他受到了冤屈,我也會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共鳴;當孫悟空被唐僧誤會,被逼回花果山,繼續當他的齊天大聖,但又當唐僧遇到危險,豬八戒趕到花果山向孫悟空求救,他也毅然去救唐僧時,我的眼中便充滿淚水。這就是我喜歡的孫悟空。

唐僧師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經的路上,共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道難關。這就好像我們成長道路上佈滿的荊棘。最終,他們戰勝了難關,取得了勝利。“工夫不負有心人”這句話用在他們身上是再恰當不過了。而我們,只要有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的決心,也會取得最終的成功。人生有許多的困難,所以我們在此就要鍛鍊自己不怕困難,以及堅定的不後退的信心。

《西遊記》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神話的幻想,它還給我善良,寬容,嫉惡如仇,有面對困難的勇氣。